财务会计非流动资产

2022-08-05

第一篇:财务会计非流动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旧会计准则比较(1)

摘要:本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旧会计准则从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损益的确认和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利于更好的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关键词: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交易损益公允价值1998年发布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同类与不同类资产,分别采用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2001年对1998年发布的准则进行修订后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只是作为换入多项资产时的一个分配标准。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8年发布和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旧准则”)在定义及判断非货币性交易事项的标准上是一致的,主要的不同在于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

一、新准则与旧准则会计处理的差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及是否确定交易损益。

(一)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计量方面的差异旧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同时满足: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1、在不涉及补价的条件下旧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新准则若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价: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新准则若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旧准则与新准则以账面价值计价结果一样。

2、在涉及补价的条件下(1)支付补价的旧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新准则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新准则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旧准则与新准则以账面价值计价结果一样。(2)收到补价的旧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确认的收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其中:应确认的损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新准则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新准则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3、在同时换入多项资产的情况下不管是否涉及补价,基本原则是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价值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总额、补价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新旧准则对换入多项非货币性资产入账价值的分配原则基本一致。从上面新旧准则对于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可以看出,在新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管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多少,只要换出、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不变,以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均保持不变,这能较好地反映换入资产的实际价值。在旧准则及新准则账面价值法下,由于采用的折旧政策或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同使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化,所确认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跟着变化,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吻合。

第二篇:新旧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比较

摘要:文章从计量模式、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确认、损益确认、 会计 报表附注中相关信息披露等几个方面,对新旧会计准则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进行了比较论述,可以看出,新准则缩小了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惯例的差距,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支持。 关键词: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修订后的《 企业 会计准则第七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对2001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做出了很大的改动。新准则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核算以及相关信息披露方面使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新准则的出台,一方面,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改进和完善了我国会计准则,不断满足各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与国际通用准则趋同,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和 经济 的 发展 。

一、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计量模式对比

1.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核算的过程当中。对于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在旧企业会计准则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金融 创新的不断加快,尤其是物价变动的日益频繁,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公允价值计量相比初始成本以 历史 成本计量模式来讲,更加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为,公允价值主要体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资产的现实价值。相比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静态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坚持的是动态的价值反映,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现实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呼唤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当中的应用。此时,如果仍然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来处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就可能导致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现实不符甚至相反的会计信息,进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经营或投资决策,蒙受巨大损失。

2.新准则中对计量模式的运用规定了条件,然而旧准则对计量模式的运用条件没有做出规定。新准则第三条规定“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当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即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条件是:(1)交换必须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而在旧企业会计准则中,无论换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还是低于其账面价值,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不仅如此,新准则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和关联方之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都予以了考虑。

新准则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2)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重大的”。这一规定对商业实质做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范围,从而使会计人员在业务操作过程当中有了明确的依据。此外,新准则还规定“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一规定对于关联方之间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务报表,虚增企业利润的行为予以了考虑。目的在于保证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严格的执行。以上两个规定剔除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带有某种非常动机(如调节利润,非公平自愿交易)也限制了关联方交易。明确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公平交易、双方自愿、不带强制性的。交易双方能找到并且能够接受到对自身有利的价格。确保了只有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从而有效遏止了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核算的过程中趋向于国际上的做法。然而,旧准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做法却与国际趋向差距很大。《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设备》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划分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凡是非同类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均应以所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新收到资产成本的计量基础,而对于同类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则应以所放弃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计量基础。《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apb意见书第29号)规定非货币性交易的计量原则:非货币性交易应以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如果所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更明显,则应以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成本。但对相似资产间的交换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如资产的入账价值。200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53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fas153)对1973年发布的apb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了修订。其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仍然按照apb第29号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只是对上述原则的例外进行了修订。可见,无论是apb意见书第29号还是国际会计准则都指出除了所规定例外情况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都应该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除此之外,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也都积极改进本国的会计准则,使其更加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过程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基本相同,同样也会取得国际的认可。与此同时,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在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借鉴国际惯例所做出的与国际接轨的新举措。

二、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入账价值确认的对比

1.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新旧会计准则要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过程中确认换入资产价值的基础不同。新会计准则规定,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旧会计准则中均规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此时,新旧会计准则要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过程中确认换入资产价值的基础是不同的。

2.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新旧会计准则要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过程中确认换入资产价值的基础不同。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收到补价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收到的补价。支付补价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旧准则规定,收到补价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补价+(或-)收益(或损失)。支付补价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

第三篇:流动资产

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流动资产,如何有效地利用这部分资产,是财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之一。流动资产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各职能部门都能影响流动资金的占用数量,而且这些职能部门通常只考虑自身的需要。例如,管理部门常常希望有较高的货币资金储备,以便应付日常各种开支;生产部门常会要求较高的原材料存货水平,以保证不停工待料;销售部门则常要求有较高的产成品储存,以便能够立即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还会要求给予客户长期的信用条件,以便建立良好的销售关系。因此,财务部门必须对流动资产进行全面控制才能达到企业总目标的最优化。

(1)降低流动资产的储存成本

流动资产的绝大部分是存货和应收账款。从某种意义上说,存货和应收账款属于“闲置资产”,没有直接收益,银行存款还有利息收人,而储存这些资产连利息收人都没有。同时,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太大,还会造成存货陈旧和呆账损失。因此,应尽量降低存货和应收账款余额,但是,如果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水平过低,又不能满足生产和顾客的要求,其结果不仅是停工待料和脱销,而且会迫使顾客去寻找其他的合作者。如果不能向顾客提供具有竞争能力的信用条件,企业同样会损耗大量的销售额。这样,管理部门应在流动资产的储存和其他因素之间找出最优方案,既能最低限度地降低储存成本,又能满足其他各方面的要求。

(2)保持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付一切随时可能到期债务的能力及保证未来到期债务及时偿付的可靠程度,它与盈利能力是现代企业两大基本财务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不足,可能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亏损以至所有资产变现后仍不能偿付债务,这种情况属于法律上的无力支付;企业偿债能力不足,也可能是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变现其资产以偿付债务,这种情况属于技术性的无力支付。

(3)提供优惠的信用条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尽管流动资产管理的主要要求是降低存货,保证有偿债能力。但企业为了在外界树立良好的信誉,需要作出一定的牺牲,流动资产的占用不要局限于某些最低比率,往往要高出这一水平,因为这些比率是银行、往来单位(债权人)和投资者评价企业信誉的重要标尺,他们常常愿惫和信誉较高的企业打交道,而避开那些有可能出现无力偿付的企业。

第四篇:流动资产因素分析

说明书

因素分析:

一、流动资产周转率(营收/流资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营本/平均存货)*成本收入率(营收/营成)

然后: 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的影响= 成本收入率的影响=

二、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存货周转次数(营收/平均存货)*存货构成率(平均存货/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 然后: 存货周转率次数影响=存货构成率的影响=

三、

一、固定资产收入率=固定资产产值率(总资产/固定资产平均余额)*产品销售率(产品营业收入总额/总产值) 然后:固定资产产值率分析产品销售率变动的分析

四、固定资产产值率固定资产产值率=生产设备资金产值率(工业总产值/生产设备平均总值)*生产用设备构成率(生产设备平均总值/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生产用固定资产构成率(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第五篇:流动资产周转率

一、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完成产品销售额的周转次数,反映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和流动资产利用效果。

二、、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是指企业当期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减去折扣与折让后的数额。

数值取自《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是指企业流动资产总额的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值。数值取自企业《资产负债表》。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年初数+流动资产年末数)/2

三、 表示方法

1、 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流动资产周转额(产品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2、 流动资产周转一次所需天数,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周转额(产品销售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的效果越好。流动资产周转率用周转天数表示时,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占用的时间越短,周转越快。生产经营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工作得到改善,都会反映到周转天数的缩短上来。按天数表示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能更直接地反映生产经营状况的改善,便于比较不同时期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应用较为普遍。

四、经济意义

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是从企业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流动资产角度对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要实现该指标的良性变动,应以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于流动资产增幅做保证。通过该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充分有效地利用流动资产,如降低成本、调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用于短期投资创造收益等,还可以促进企业采取措施扩大销售,提高流动资产的综合使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用越好。在较快的周转速度下,流动资产会相对节约,相当于流动资产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周转速度慢,则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

上一篇:财务部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