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

2022-09-11

痛经定义: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下腹部疼痛或伴腰骶部疼痛,严重者出现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甚或晕厥等症状影响生活及工作者,称为痛经。常伴有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骶部疼痛等症状是年轻女性常见疾病,分为原发和继发痛经。前者指月经腹痛但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后者指生殖器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性生活开始或分娩有降低痛经发病率。

1 病因病机

本病由七情过激,肝郁气滞或六淫中寒、热、湿邪搏结于血或肝肾亏损,经血不足,或脾肾亏虚,冲任不盛所致。但其发病又与经期及行经前后冲任气血变化急骤的特殊生理以及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总之,如果冲任血气运行受阻,经血泻而不畅就会不通则痛,治疗以冲任气血调畅,胞宫胞脉得到纹样,疼痛彻底消失为目的。我们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40例痛经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43岁,痛经史最长达近20年,最短数月,原发性痛经13例,继发性痛经伴有围经期症状27例。

3 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有:小茴香15g、干姜5g、延胡索15g、当归15g、川芎15g、官桂10g、赤芍15g、蒲黄15g、五灵脂15g,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治疗分经净后用药和经前用药。经净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于上方加减如气血虚弱加党参、黄芪、熟地、首乌以静养气血,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知,经血自然顺畅而下,如有肝郁,脾虚可加柴胡、香附、郁金、炒白术。如气滞血瘀明显加三棱、莪术、益母草如寒凝较重加炮附子、炙川乌。湿热蕴结者去干姜、官桂、小茴香、加红藤、败酱草、栀子、丹参,肝肾不足加杜仲、寄生、石斛。经前期基本以少腹逐瘀汤加川牛膝、乌药、枳壳、香附、桃仁、红花,这样经净和经前服药调理3个月痛经基本消失。

4 治疗效果

痛经40例,全部在1~3个疗程治愈,其中12例在治痛经同时受孕,取得了意外效果。

4.1 典型病例一

林某,女,25岁,干部,未婚,2008年11月8日来诊。患者自诉,月经周期推迟,来潮时小腹疼痛难忍,曾被母亲发现2次晕倒在卫生间,经期不欲饮食,手足凉,舌淡苔白,舌边有瘀点,脉沉细尺弱,经净后无不适症状,特来我门诊治疗。根据其症状,舌脉、焦寒凝、血瘀、阳气虚弱为主。其母述其,平素不注意寒凉,经期用凉水洗漱,饮凉品,冒雨涉水,所以对其经净后温养气血,调补肾阳,活血化瘀,经前期及经期,活血调经,外加温阳之品,血得热则行,经过了3个周期的治疗,痛经治愈,周期调至正常,访1年未复发。

4.2 典型病例二

张某,女,34岁,家政服务,继发性痛经,西医诊断为子宫肌腺症,建议手术摘除子宫,因其年龄尚轻,不愿手术,来我门诊就医。B超检查提示:子宫前位,7.3cm×6.3cm,子宫后壁增厚为前壁3倍,回声略增强,欠均匀,宫颈前后颈3.0cm。其每逢经期量多有块,小腹坠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大便4~5d1次,纳可眠可。根据舌脉此乃湿热胡姐,肝郁化热,气滞血瘀。拟方: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丹皮15g、蒲黄15g、五灵脂15g、川牛膝30g、枳壳15g、生川军15g、香附15g、元胡15g、丹参30g、鳖甲20g、川楝子15g、红藤20g服药后经来疼痛明显减轻,大便正常,已能在经期干家务,继服2个月,痛经甚微。B超复查,子宫大小5.9cm×5.1cm,宫颈前后颈2.9cm,余未见异常。

4.3 典型病例三

邓某,痛经数年,素乏力易怒,腰痛,在经期第3天痛甚,遇冷加剧,得温则舒,经期长达10d,舌红苔白,脉沉细略弦,此乃素体娇弱,寒凝阳虚,肝气郁结,气虚不摄血,B超提示:子宫后位5.3cm×3.8cm,内膜0.9cm,宫体后方可见深0.4cm液性暗区,左附件增厚,此患者痛经兼盆腔炎症。拟方:太子参30g、炒白术15g、黄芪30g、地龙15g、当归15g、川芎15g、官桂10g、蒲黄15g、五灵脂15g、枳壳15g、乌药15g、香附15g、小茴香15g、干姜15g、元胡15g、川楝子15g、红藤20g、忍冬藤20g,服药3个月,痛经无,经期7d,B超复查盆腔积液无,随访1年未复发。

摘要:少腹逐瘀汤源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少腹瘀阻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痛满,或经期腰少腹胀或月经1个月见3、5次,连续不断,短而又来,其色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痛,或月经推迟痛而不下等症。

关键词:痛经,少腹逐瘀汤,中医药疗法

上一篇:类比法在高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儒家文化对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