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痛经

2022-09-11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 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 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 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 甚至昏厥, 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病属妇科临床的常见病。

祖国医学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中医将痛经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笔者临床上以地机穴为主穴, 运用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痛经患者10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至10月门诊收治病人, 年龄最大35岁, 最小18岁, 平均 (26.3±5.3) 岁;病程最长48个月, 最短11个月, 平均 (21.1±10.8) 个月。

1.2 诊断标准

依据2004版《妇产科学》[1]及《中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临床诊断标准并对患者进行评分。

1.3 评分标准[3] (表1)

此分为标准分。疼痛每增加1d加0.5分。积分在14分以上为重度痛经;8~13.5分为中度痛经;8分以下为轻度痛经。

2 方法

2.1 材料

使用9号一次性使用埋线针 (扬州市邗江国祥医疗器械厂, 苏食药监械准字2007第2660308号) , 2~0号可吸收性外科缝线 (山东博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鲁食药监械生产许20070065号) 。

2.2 方法

以双侧地机为主穴,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 直刺穴位, 得气后推针埋线。湿邪阻络的可以配足三里、阴陵泉;气血不足的可以配气海、关元、归来等;肝肾不足者可配肝俞、肾俞;寒湿凝滞者配阿是穴。湿热凝滞可配太冲, 丰隆。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1) 治愈:治疗后积分恢复为0分, 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停止治疗或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2) 显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下, 腹痛明显减轻, 其余症状好转, 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3) 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 腹痛减轻, 其余症状好转, 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4) 无效:腹痛和其他症状无改善者。

3.2 治疗结果

显效7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有效率90%。

3.3 典型病例

孙某, 女, 34岁, 痛经3年, 依据评分标准评分14.5分, 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痰湿阻络, 西医诊断;肌腺症。

经期疼痛时取穴;地机、足三里、阴陵泉。经间期再次埋线脾俞、血海、丰隆。此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 患者腹痛轻微, 不需要依赖止痛药物, 评分为5分。

4 讨论

地机穴是脾经的郄穴, 属于特定穴, 是临床治疗痛经的要穴。郄穴的记载首见于针灸著作《甲乙经》, 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之处, 常被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 阳经的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痛经既属于血分之证, 疼痛又常剧烈而急迫, 故取地机为主穴, 取其疏通经气而通达止痛之意[4]。

穴位埋线治疗痛经其机理与神经内分泌调节有关[5]。从疗效观察, 埋线的穴位刺激强烈, 对痛经的止痛效果明显, 有立竿见影之效, 这主要是短期形成的机械刺激, 促使体内脑啡肽含量升高, 提高痛域, 达到止痛效果。长期来看, 缝合线被机体完全吸收需要7~10d, 在此期间, 对穴位会形成持续的刺激, 与临床常用的毫针刺法的刺激量相比, 其穴位效应会更加持久。长期的穴位刺激还可以调节体内前列腺素的释放, 缓解子宫收缩, 减低宫内压, 改善子宫平滑肌的血液供应, 从而使痛经得以治疗。

痛经的形成病因病理复杂, 经期疼痛剧烈, 当急则治标, 以缓解疼痛为主。经间期, 应依据中医的辨证结果, 治病求本, 力求根治。穴位埋线的方法操作简便, 疗效良好, 与传统的针刺方法相比, 可以减少针刺的次数却有长期的穴位刺激效应, 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报道运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痛经10例。结果;穴位埋线法治疗痛经效果良好。

关键词:穴位埋线,痛经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 (6) :34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1~62.

[3] 刘敏如, 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673.

[4] 李蔚江.运用推拿手法治疗痛经伴晕针的病例报道[J].中外医疗, 2008, 27 (33) :97.

[5] 黄志刚.针灸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 (7) :377~379.

上一篇: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取向下一篇:在图书馆建设中运用社会力量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