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心负健康育人

2022-11-17

进入90年代,虽然素质教育淡化了部分人唯为读书才是出路的片面观念,但各校为了赢得声誉,赢得生源,素质教育并未真正得到落实。大量的作业和题海战术,课余和节假日的补课,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像一座无形的大山重压着娇嫩的小树。学生不但课业负担过重,在心理上也不堪重负,因学生厌学而辍学的现象逐年增多,这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阻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质量,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卸下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也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健康的心理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十几岁的中学生,正处在灿烂的花季,过重的心理负担会让他们丧失赏花的权利;丧失生活的信心和乐趣。这种过重心理负担的积淀,会让他们去选择一种愚钝的呐喊和抗争,轻者影响其成才,重者可能导致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因此,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就直接关系到我国青少年一代客观、健康地发展。

一、减轻学生来自家庭的心理负担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刚刚出世,父母就为其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并着力培养他们达到这一愿望,从小就给孩子安排好了一切计划,并要求他们“公式化”地发展,去圆大学梦,去争第一。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就成了其判断优劣的标准,也成了与其他孩子相比较的重要砝码。为此,不少家长不惜花费人力和财力,坚持为孩子请家教,开小灶,买辅导资料等。孩子从小就笼罩在父母的这种巨大压力下去超负荷地学习,而失去了童年的欢乐,放弃了自己正当的爱好和兴趣,放弃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和认识的机会,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到“唯有读书,才是大事”,而其他的一切似乎已不再那么重要。笔者曾对班上十名学习较为勤奋而又郁郁寡欢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七名学生声称都是为了圆父母的大学梦而读书,而实质上他们的成绩离大学还很遥远。当然,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是美好的,他们对子女的要求和严教也是正确的,因为学生不经过艰苦的磨练和勤奋是很难成才的,但家长对孩子往往缺乏正确的引导方法,做为任课教师,班主任,我们有必要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各种机会,向家长宣传“减负提质”的意义,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告诉家长:一方面要指导孩子学会怎样做人,从小要树立爱国之志,学好建国之才,出社会要效报国之行,特别是要让他们懂得“才须学也,不学无以广才”之理,可以用“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典故激发孩子勤学苦练,锲而不舍,奋发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多考虑孩子的本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都能争第一。同时,还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只要对人实施正确的思想,道德,文化,技术,健体等以影响的一切途径,手段和方法的实践活动,都是教育,“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毛泽东语) ”学习是无止境的,人就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学习,无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都能增长才干。为此,身为父母应切合实际地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盲目攀比,不要为孩子定出不现实的目标,不要因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来肯定或否定孩子的能力。此外,家长还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古人云:“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不是白痴,任何人都可以成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分工越来越细,但每项工作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从事每项社会工作的人,不分高低,贵贱,一律平等,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学生不论将来是上大学还是干其他工作,只要他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都会有益于社会,是大有作为的。

二、减轻学生来自学校的心理负担

今年,我市有少数的中学生离校出走,问其原因是因来自教师给予的巨大压力。目前,不少学校为提高升学率,提高质量,这就自然向教师施加了压力,教师则担心学生成绩差,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心理的压力。而部分教师又把这种压力转嫁在学生身上,为刺激学生,每次考试按分排名,并张榜公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上进,竞争。另一方面却让学生 (成绩较差而又较勤奋者) 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当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化为泡影之际,就产生了一种自卑和对考试的恐惧。前不久某报登载,一名考生因某科成绩考得不理想而当场跳楼自杀。原因可能不仅于此,但问题的本身不能说与上述原因造成的“心负”过重无关。有的教师在班上将学生划为几个等次,其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优等生似乎会真的高人一等,末等生难免会受到来自优等生的嘲讽,尽管老师的心是公平的,但他们仍会感到教师那有色的眼光,每天除了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外,还得背上重重的“心理包袱”,害怕进校门,害怕进教室。因此,为了减轻学生在校的心理负担,首先应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给教师创造一个自由发挥而又能创新的天地,学校应将音、体、美、劳等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成立各种有价值的兴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规模不一的专题讲座,努力转变学校和教师“智育唯一”的观念,坚持“五育”并进,全面育人的大教育观。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组织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能施展各显其才,各尽其能的良好育人环境。近年来我校美体教师针对学生的举和爱好对其进行培养,不但在近两年全市比赛中获得了较好名次,而且同时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人才,为转变教育观念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减轻来自社会的心理负担

家庭、社会、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环境,学生一年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得融入社会。纷繁的社会会给他们带来在学校、家庭学不到的知识,但它也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这直接会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二: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论学生有无出息观。学生能升大学,毕业分配高薪厚禄的工作,视为有出息,此其一;其二,用人上的“高消费”,不少用人单位只顾高文凭,不顾或略顾实际才能,把多数有才能而无高文凭者拒之门外,因此,多数学生学习平平者,对此望而哀叹,自暴自弃,与其如此挣扎寒窗苦,不如早出打工自得乐。学生在这种心理重负下,处于欲学无趣,欲罢不能 (父母不允许) 的惆怅心境,难以解脱,只好听天由命。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彻底转变观念,多为学生设置和提供一些相应的条件,让他们去亲自体验,寻找乐趣,在快乐中去感受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相得益彰。

上一篇:藏东南高山草甸植物区系初步探究下一篇:高职《电视技术》教学新模式探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