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代职业院校高级工以上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

2022-09-11

一、国内职业院校高级工以上人才的培养方式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国内职业院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员为目的,基本形成了“以学科教育为主,专业联系实际,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目前,国内职业院校高级工以上人才培养方式有以下缺点:

(一)无法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要培养出的是面向企业的生产一线的一线技术工人、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生源少、资金不足、培养周期短、没有经验、调研不够充足及其他原因的干扰,导致多数职业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未执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有很大差距

高级工以上人才的培养,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还在采用以前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差距很大。以计算机课程为例,很多职业院校还在讲XP系统,而现实是XP系统已经淘汰了。课程大致包括文化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课、专业实习课等,没有与实际生产接轨的一体化课程,导致学生就业无法上岗。

(三)重理论轻技能

国内很多职业院校还是注重文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多数时间还是在教师里学习,实习实训时间较少,就业后无法和岗位对接,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培养方式革新

(一)教师队伍提高

为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对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大力度,最重要的是理论实际都能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并建成一支“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训实习能力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拿出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并制定奖励考核制度,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 完善师资培训管理制度

教师的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政府部门应该把“双师型”师资培养列入到职业教育发展总体部署规划中。定期派出相关理论教师到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培训,学习企业的技术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把企业和技能方面的革新源源不断的引入到教学中,在培训和实习中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把师资的专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起来。把实习指导教师派到高校进行理论深造,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的师资队伍。

2. 多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

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是高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过硬,而实际动手能力不行的现象。如果想要改善这种现象,就必须多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他们专业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参与到学校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来,提高教师队伍能力。

3. 制定奖励考核办法

职业院校也应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的经济补助,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等方面将教师是否为"双师型"教师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二)教学方式要革新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的必要条件。国内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学生的创造力、合作意识等综合职业能力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各职业院校还必须向国际先进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三)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职业院校的办学方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作为教学任务,多个任务形成项目。课程设置企业生产实践的需求,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进行及时修改校订。

(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在校企合作方面, 职业院校要和生产企业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办学,建立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目的是实现办学的“零对接”,让学生到企业无须岗前培训,直接上岗,真正做到入企即上岗。实现“理念上超于企业,标准上接轨与企业,设施上同步于企业,技能上适配于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

摘要:职业院校作为高级工以上人才培养的摇篮, 担负着培养高级工以上人才重任, 然而目前的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级工以上人才方面与市场需要无法对接,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方面还有待提高。本文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我国职业院校高级工以上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通过剖析职业院校高级工以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从师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方面阐述职业院校高级工以上人才培养方式革新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高级工以上人才,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 谭小文, 邹新斌.论技工学校高级工以上人才的培养[J], 南方农机, 2011 (6)

[2] 郑亚平, 蒋艾青, 高级职业院校高级工以上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 职教论坛, 2009 (11)

[3] 魏东新, 高职院校的高级工以上人才培养方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7.

[4] 魏朋, 技工学校革新发展60年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上一篇: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下一篇:《我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