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

2022-07-31

第一篇:爱弥儿读后感12篇

《爱弥儿》读后感

寒假期间有幸读到卢梭的《爱弥儿》,对我启发甚大,感触颇多。《爱弥儿》全书共五卷,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全书以《教育论》为副标题,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和理解这本书的内在含义,对实际教学工作有着莫大的帮助。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卢梭阐明了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的思想。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自己,没有经常有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习惯,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卢梭主张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要用衣服裹紧他的身体不能动弹,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是无拘无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缚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担心孩子会着凉,可以给他穿上宽松的衣服,让他的手脚自由活动。同时他还要去孩子不要有一点小毛病就去看医生,要让孩子经常锻炼,生病是惯出来的。这一点对中国的家长具有提醒作用,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很多父母就视孩子为宝贝般呵护,孩子有一点小动静就着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避免孩子受伤或遭受挫折,就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的余地。中国的家长常把自己的孩子看作“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子女快要步入社会,也总是觉得孩子还处于需要被保护的孩提阶段。孰知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长不大的,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自然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要采用自然的惩罚,行动多于口训。对于孩子的惩罚,要让她明白不是家长、老师跟他作对,而是让他体会到这是自然的惩罚,从心里接受、明白、理解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他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中老师处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是一个

很好的借鉴。尤其是现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被溺爱、娇惯着,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较叛逆,但依旧有着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师,甚至是故意和老师作对。在某些时候犯了错误,老师在教育时骂、打是绝对不允许和不合理的,变相的惩罚虽说是不对的,但都已经无法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对家长的教导也成了耳边风,有时孩子明知家长和老师说的是对的,也会因为自己的叛逆情绪而抵触它。这时候作为老师不妨多动动脑筋,用自然的惩罚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犯下的错误。我相信这样他肯定会改正。当然老师和家长也要掌握好这个度。

卢梭的这个观点常会让我联想到中学生的早恋的问题。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孩子们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中,家长和老师则为此苦恼不已怕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谓的爱情耽误了学习,学习会一落千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想其实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学生在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来是很“官方”的话,可是的确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学时代的我们不能很明白。这时即使家长和老师的劝谏或批评再多,孩子们是听不进去的。这时我认为可以向卢梭说的那样,可以先放手,让一两次考试的失败、挫败使孩子领悟什么是最重要的。家长和老师只要做监督者,适时地给予帮助就好了,这样孩子会更体悟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与片面的地方,但在抨击传统封建教育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哪段教育话语比这段更经典?“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

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怀疑这个世界的阳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怀疑头顶的天空是不是蔚蓝的,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成人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成人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习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近教育的本真。

荀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书本知识,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用恰当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爱弥儿》时时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要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第二篇:《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

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他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因而也不懂得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为帝国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效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

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

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摹、体验,并初步掌握。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格局。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第三篇:《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卢梭,一个瑞士日内瓦钟表匠的儿子,家境贫寒,当过学徒、仆役,一辈子颠沛流离,辗转流浪。他崇尚自然,行为不拘,率性而为;他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性情浪漫。他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最终却成为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天教师也没有当过,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的教育经典著作《爱弥尔》。这部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巨作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在教育上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和善。无疑,爱弥尔是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的理想形象,是自然主义教育培养出的新型模特儿,卢梭用爱弥尔的形象,抨击造就王公贵族和达官显宦的封建教育。

归结起来,在这部著作中,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

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2、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3、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此外,卢梭不提倡对二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显然这是在现代完全行不通的。卢梭会说,这个时期让孩子学习,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学习,不仅不会学到知识,反而养成许多坏习惯,其实也不然,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想办法去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篇: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一本拯救中国教育的著作

对《爱弥儿》的第一次认识是在大一时候第一门专业课《教育学概论》的时候,代课的是陈平水老师,是陈老师把我们带入了教育学的神圣殿堂,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拯救中国教育的沉重使命感。

“《爱弥儿》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引起极大的震动,其影响深远,以致教育史学家评论说:‘卢梭教育学说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堪称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哥白尼是突破种种阻碍,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卢梭是把儿童放到了教育的中心。这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著作,它在法国启蒙时代是震撼人心的,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人们对儿童和青年问题的兴趣,引起人们对教育的深切关注。”是课本上对于本书高度评价和老师提起的高频率让我对它产生强烈的好奇,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会在浩如烟海的教育史料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和评价?

在如饥似渴的通读之后,真的感受到了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感受教育大家内心的想法,就像和他在交谈一样,就像每天接触卢梭和爱弥儿,感受他的思想,孩子的成长。可是也由于自己本身的知识积累专业素质都非常有限,所以也只是对卢梭的教育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当时只写了百余字的感受,现在看来也是如此的幼稚和浅薄。在学习了诸多专业课和阅读了部分教育著作之后的今天,虽然知识积累和专业素质仍然有限,但是无论再读《爱弥儿》还是当时感慨教育状况的感想,都引发了我许多更深刻更广泛的思考。

总得说来,《爱弥儿》吸引我的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卢梭在其中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教育课题——解放人性,解放儿童。首先对束缚人性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激烈批判,阐述了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他发现了“儿童”,把儿童就当做儿童来对待。纠正了之前的“小大人”和“未成人”的错误倾向,“小大人”是完全把孩子按照大人的模式和要求对待,大人的世界总还是有不适合孩子的地方,就像应该有专门设计的童装而不是只是把大人衣服做成缩小版,因为会有诸如豹纹和高开叉旗袍这种并不合适的服装。而“未成人”则似乎进入了另一个极端,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认为一切的事情都可以由大人来决定。这两种错误倾向是存在内在的冲突的,而“儿童”即是“儿童”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

对于“教育”他又有了新的定义:有人说“自然不过就是习惯罢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强制形成的习惯永远不会消失吗?人只要处在一种境地,就能保持习惯产生的习性,虽然这些习性对于我们来说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况一有所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恢复过来。教育只不过是一种喜欢而已。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这样的真知灼见在书中比比皆是。让我一次次的丰富和刷新对教育的认识。

更难能可贵的是,卢梭把对教育深奥哲理写的十分深入浅出,让我惊讶的学到原来对教育的理解也可以这样的简明生动!“至于我,我不害怕爱弥儿说话粗鲁,我只怕他说话傲慢,我宁可让他在请别人的时候说‘你去做’而不是用命令的语气说‘我请求你’。我所重视的不是他使用的措辞,而是给他那些词的含义。”在对爱弥儿的教育中就轻松的把深奥的教育哲理阐述出来了。尤其是它涉及面非常广,包括了像爱弥儿一样成长的所有孩子的发展过程,牙牙学语到表达自我,睁开双眼到认识世界,结交伙伴到感受爱情……书的后半部分加入的女主人公苏菲与爱弥儿的爱恨情愫更成了卢梭表达爱情观的有利平台。“爱弥儿,当你离开苏菲,我并不是让你抛弃她。如果你现在能离开她,不同她结婚,那对她来说,真的是太好了你现在如果要离开她,以便在回来的时候更适合做她的丈夫。你不要以为你已经配得上娶她了,你还有许多必须要做的事情还没做。你要去完成那高尚的使命,学会忍受离别的痛苦,你要去获得忠贞的报偿,以便在回来的时候,使你能有体面的同她在一起的权利,能够不需要她的恩惠而直截了当的答应你的求婚。”一个父亲对儿子多么真挚的教诲!教给儿子做男人的责任和爱情婚姻的不同。这种爱情观难道不值得被当代缺乏责任感的年轻人感受和实践吗。

最后从表达来说,它是一本小说体裁的教育学著作,而非一本枯燥无味的大部头概念理论,所以它在文学上价值也是非常高的。里面的描写精彩生动栩栩如生,阐释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如:“爱弥儿摇摇晃晃的走过来,一下子扑在我身上抱住我,仰着头,睁着大眼睛迷惑的问……”“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教他们成人后如何保护自己,教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富有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必要的时候 即使在冰岛的冰天雪地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岩石上依然可以生活。”这种鲜活可感的表达怎么可能不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继续读下去呢?

在阅读以后,《爱弥儿》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思考是我从没到达过的程度,我甚至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拯救中国教育的著作,对中国式教育的挑战不言而喻。中国的教育现状是由国情决定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和国考,教育地域不平等,教育机制不完善,都是我们目前无能为力的,但是作为不久的将来的人父人母,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经过卢梭的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的的思考和分类,我认为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严苛教育的对比。曾经一位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写的育儿经《虎妈战歌》,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她秉持着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理念,对孩子轻则打骂,重则罚跪。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有令人难以否认的成功,大女儿17岁被耶鲁和哈佛发下录取通知书,小女儿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那么这种完全的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要求方向发展的中国式的教育和卢梭倡导的使孩子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为什么却仍然可以获得如此的成功呢?可是虎妈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成功”是真的成功吗?孩子的成长只是成绩就可以代表的吗?孩子本该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被妈妈的威逼利诱非打即骂填满那么考上哈佛当上首席小提琴手又是真的快乐吗?答案不言而喻。

最尖锐的冲突应该就是在孩子的兴趣方面了,虎妈制定的严苛的“十大戒律”中最刺眼的莫过于“不能在学校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这一条了,窥一斑而见全豹也可以了解到虎妈对于孩子的兴趣是怎样一种压制的态度。而卢梭倡导的是造就“自然人”,即充分发现的完整独立个人。要做的就是顺着孩子发展的自然方向来,加以一些正确的引导。在我看来,虎妈的方式就好比修剪路边的冬青,无论本来是什么样子多余的枝叶都被无情的剪掉为了达到我们想要的整齐划一也好造型各异也好的样子;而卢梭就好比雕刻一块天然的璞玉,无论原来的图案是多么不规则都可以根据它的形状和花纹设计出适合它的惟妙惟肖的形象。所以前者再好看也只是马路边的装饰,而后者就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是要冬青还是玉石我想我无需多言了。

二是与严苛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溺爱。现在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基本上九零后和零零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了,这样的“四—二—一”家庭,八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小孙孙的情况势必造就一个一个的“小皇帝”。在商场里孩子因为要玩具家里不给买就满地撒泼打滚哭闹不止的情况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不止一次了,最终的结果往往都是以家长的妥协“那就再买最后一个吧”,其实家长自己也知道下次孩子遇到喜欢的仍然会故技重施。他们不知道这样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强化,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会哭,然后大人就会哄他抱他,给他造成错误的反射,只有哭闹才会有自己想要的。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被上万次转载的中国妈妈移民美国后写的美国婆婆带孩子的育儿经,比如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理,不哭了再抱,不要孩子要什么就拿给他,孩子摔倒了不要慌慌张张等。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感叹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如此的先进科学。可是读完《爱弥儿》后才发现,原来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卢梭就已经对这种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生动的阐释,可是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却还没有被广泛的接受和实行呢。在《爱弥儿》中有这样的叙述:“必须趁早让他知道这个道理:不命令人,他不是谁的主人;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命令的。所以,当孩子希望得到一个东西时,要把他抱到东西前让他用手拿,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样他就明白其中的含义了。”这么多年来我们是不是一看到孩子的小手指向哪里我们就诚惶诚恐的赶紧把东西捧到他面前,殊不知这样潜移默化造就了他们自我为中心命令一切人事物的性格。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等他懂事了再教给他道理,可是等他长大了时候我们早就已经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不能挽回溺爱造成的后果了。可能有人会问:“溺爱不就是给了过多的爱吗?不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往哪里发展就往哪里发现吗?这不就是遵循自然?”这样是完全错误的。这样的“爱”并不是家长应该给的理智的爱,溺爱是娇纵是放任自流,遵循自然是适当引导。 第三是遵循自然培养孩子的同时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裴斯泰洛齐对于卢梭教育观点的完善,虽然说这是一个从属目的,但是超越了卢梭的个人主义,引出了儿童依赖社会的概念,认为教育需要协调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儿童达到成人的水平。学校教育制度还是阶级意识的产物,目的是为建设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所以我们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是要在引导孩子正确树立理想,不求多么伟大宏伟为中华复兴而奋斗,但是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这部著作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毕竟卢梭也受时代的局限,还有个人思想的局限,他的自然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消极的,完全按照孩子的生长,但是也只是按着而已,并没有一些有利的促进和引导,有时候适当的“拔苗助长”,更利于还孩子的发展。这应该就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间”理论,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的差距,即现有水平和潜能之间的差距,通俗的说是“跳一跳够得着”,你给孩子定一个在可以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的目标,孩子可以给你一个惊喜。

关于《爱弥儿》的阅读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这一本书的教育哲理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研究,去摸索中国教育的新方向。卢梭的探索精神也引导我在教育学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第五篇:《爱弥儿》读后感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卢梭提倡对孩子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要灌注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书中写道:“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甚至教人为善这一条,如果不从属于这个教训,也是虚伪的,矛盾的和有害的。”虽然,在社会上,没有哪个人不做好事的,即使是坏人,有的对父母有孝顺的一面,有的对妻子有体贴的一面,有的对儿女有慈爱的一面,但是也许他所有的善心都无法抵消他所做的坏事。“不做坏事”才是一种境界,即便你没有做一件好事,但是你没有做危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情就应该是一个好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圣人,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不断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有损

别人就应该改过,这样才会不断地净化纯化自己的灵魂。因此我们在道德方面一定要铭记卢梭的这句话“决不损害别人”。

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能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卢梭在文中写道“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由此可见卢梭对教师的要求是极严格的,他还这样说:“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

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但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使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但是我并不是对书中的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比如在选择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出身时候,他做了如下的判断:“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看到社会上穷人和富人之间也有类似这样的差别。穷人住的地方很贫瘠,富人方的地方很肥美。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所以,与其教育穷人发财致富,不如教育富人变成贫穷;因为,按这两种情况的数字来说,破产的比暴发的多。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富有的人;我们深信,这样做至少是可以多培养一个人的,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他做出如上的判断,我想是出于他对自然教育的看法,在之前的论述中,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成人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因此,他认为选择爱儿是“抢救了一个为偏见所牺牲的人”。可能是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卢梭有了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的想法,但是我认为即使是生活环境不同,但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都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都是有好有坏的,

并不能一概而论。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也是我们坚持做完,做好一件事情的事情的最大原因。

一本好书最大的益处并非总是来自于我们记得的内容,而来源于它带给我们的启迪。 《爱弥儿》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过程和结果、手段和目的都和谐、完美的教育。如果以压抑天性和自由的手段去达到美好的目的,以痛苦的过程换取理想的结果,这是不值得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怎样的教育才能算是理想的教育?这应与教育的理想有关。而我们的教育理想又是什么呢?无非是实现理想的社会和理想的人,也就是自由的、和谐发展的社会与人。由此,要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就必须有一种自由的教育。所以,卢梭倡导教育要遵从儿童天性、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上一篇:58同城网招聘兼职下一篇:07秋教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