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经典语录

2024-04-21

爱弥儿经典语录(共8篇)

篇1:爱弥儿经典语录

爱弥儿读书笔记1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爱弥儿读书笔记2

在网上搜索《爱弥儿》的时候,发现有人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好读,但很难读懂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歌德称这本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康德因阅读《爱弥儿》而忘却了十几年的定时散步习惯,席勒则称卢梭为新的苏格拉底,是耶稣拟造的人。”我并不是一个对文学书籍深有研究的人,所以我对于《爱弥儿》的见解可能比较肤浅。

这本书的第一卷写了一个孩子小时候的遭遇。一个年轻美貌的母亲将孩子生下来后,因为觉得教养孩子是一种累赘,所以就把孩子交给了保姆照看,然后自己就不管了。年轻的母亲不顾孩子在保姆那里是否过的好。而父亲为了安静的过日子,就牺牲父亲对孩子的爱,就这样孩子在还不懂事的时候周围就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而当孩子已经熟悉了保姆的陪伴并对她产生了依赖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却要把孩子带回自己身边,并不允许孩子再与保姆接触,年轻的母亲就这样以为孩子以后就会孝顺自己。她不知道她错的多么离谱,她只知道为自己想,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没有给孩子应得的爱,没有教育孩子,没有抚养孩子,最后还想得到孩子的孝顺,实在荒唐透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管不问,毫不关心,试问这样的教育方法怎么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人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两方面。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天使,他们都应该得到父母最大的关爱。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总有一些父母只给了孩子生命,却给不了他们的未来。父亲与母亲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同样父爱与母爱也是任何感情都替代不了的。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他们的爱是世间最深厚,最无私的。当然爱非溺爱,如果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而迁就他,放任他的话,那么会让一个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对他的未来造成危害。父母的爱是孩子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当孩子们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时,父母的爱能给予他们安慰,帮他们脱离困境,当孩子成功时,父母在为子女高兴的同时也不忘为他们指引方向,督促他们继续努力。

我记得在某个栏目中看到过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待自己的女儿就像对待仇人一样,经常对女儿进行殴打、辱骂,甚至还将烧开的水往女儿头上浇。记者在采访小女儿时,发现他目光呆滞,精神恍惚,而且容易受到惊吓,志愿者带小女孩去医院,发现她全身都是伤,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小女孩头顶的皮肤已经坏死,不会再张头发了。看着小女孩那可怜的模样,做检查的护士都忍不住哭了。我想陌生的人看到小女孩都会为她感到伤心,她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那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在这个父亲摧残小女孩身体的时候,会不会想到他深深伤害到小女孩幼小的心灵,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女儿美好的未来。还有些父母为了钱把孩子卖给别人,美名其曰是为了孩子好,如果跟着自己只会吃苦……孰不知,将来孩子知道了真相,这是对孩子心灵多大的伤害!现在的家长有很多种教养方式“比如,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我认为其中民主型教育是最好的,因为民主型家长能让孩子自由发展,并且尊重和信任他们,这样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即使有错也能让孩子在其中增长经验和能力。孩子之所以为孩子是因为他们不曾受世俗影响,他们的思想方式与行为特点与成人有很大不同。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和某些错误。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耐心教导,宽容的对待他们,但也不能一味迁就,还是要以帮他们改正错误为原则。

从《爱弥儿》一书中我不仅读出了在还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重要性,还有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第二卷中,作者讲述了他面对爱弥儿哭时的做法。“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就马上跑到他身边。”让·雅克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孩子一哭大人就给予他关爱并答应他某种请求,他就会认为他正在遭受的痛苦是天大的,是不可跨越的,就会让他更加痛苦。如果大人可以理智的对待孩子的哭声,那么还自己也会觉得“哦,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让孩子获得成长,养成坚强的性格。假如给孩子灌输一种“眼泪可以让自己获得糖果”的思想。这样在以后的成长中孩子会以哭泣让家长来满足自己各种无理的要求,从而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大人应该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哭泣,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如果孩子长的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愉快的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爱弥儿》)第三卷中,让·雅克带着爱弥儿去散步,但是进入森林后他们“迷路”了,在这种情况下,让·雅克趁机教了埃米尔天文学的某些知识。由此可见,在实践中教学比课堂上枯燥乏味的口头教学,更能让孩子喜欢和接受,并且能让孩子愉快的、自主的去学习。但是有些时候老师要教的内容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所以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给孩子们做实验,但最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的考虑孩子喜欢什么呢?而应该想想怎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因为对于孩子而言,一切引不起他的兴趣的事情都是与他不相干的。拿我学英语这件事来说吧,上小学刚接触英语的时候,我觉得英语只是一种外语,而这种外语与我除了成绩,就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用不到,但英语老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特别可爱的课堂,他能很形象的将英汉两语结合起来,并且会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张那种很可爱的贴画,后来我们就喜欢比谁的贴画多,为了赢得更多的贴画我就会自觉的背单词。初中时候的英语老师是个女的,她很漂亮,她讲的知识也很容易让我们记住,所以我的成绩就一直不错。但是上高中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个老教师,她只顾自己讲课文,还是全英语那种课堂,复习时会连着一个星期背单词或者一个星期都背课文。刚开始还会背下,但是天天都这样就没有兴趣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倦。

到现在,我已经不很喜欢英语了。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我,将来要面对非常多的儿童,我不会只一味的让这些孩子去学到某些知识或技能,而是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的,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能在我的引导下自主思考,主动学习,幸福快乐的成长。

爱弥儿读书笔记3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4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爱弥儿读书笔记5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三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成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第三个观点:孩子在幼年教育时,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其中只有10%成为了我自己的,还有90%早已还给了老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再多,那也只是脱离自然、社会的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老师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前面,说着“空话”,还不如放下书本,用图片、视频来告诉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比我们老师教的要精彩的多。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所假设的教育对象,但是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教师要更多的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教育者们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只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的读后笔记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篇2:爱弥儿经典语录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 页第1段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蒙昧的,所以需要判断力。教育会赐予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4 页第2段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怎样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优良的体验,是事物的教育。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4 页第3段

教育的确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有一些人忘掉了他们所受的教育,另外一些人则保持了他们所受到的教育。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5 页第3段

自然的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个体,只和他自己及他的同胞才有关系。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6 页第4段

人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便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而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7 页第5段

当我们只碰到逆风行舟的时候,我们调整航向迂回行驶就可以了、可是,当海面上波涛汹涌,而我们又想停止在原地的时候那就要抛锚。年轻的舵手,当心呀,别让你的缆绳松了,别让你的船锚动摇,不然在你还没发觉之前,船就漂走了。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9 页第3段

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论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就不会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9 页第5段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便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就是我们的保姆。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0 页第2段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最老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全都过得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正寝,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呢。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1 页第2段

我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性的偏见,我们的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与抑制我们。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他一生下来便被人捆在襁褓里;他一死就被人钉在棺材里;只要他还有人形,他便要受到我们的制度的约束。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1 页第3段

母不母,则子不子,他们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假如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得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的尽他的义务。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8 页第2段

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26页第3段

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他被强迫受坏境的教育,他不可能受到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到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宜的,对他本人和社会都是不相宜的。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28页第1段

学生把老师只当做他在儿童时候遇到的一个灾难,而老师则将学生看做一个沉重的负担,巴不得把它卸掉,他们都同样盼望彼此摆脱的时刻早日到来;由于他们之间从来没有真心诚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谊,因此,一个是心不在焉你,一个则是不服管教。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28 页第4段

一个做父亲的,在上帝赐予他的家庭中不能做任何选择,也不应当有偏心。所有他的孩子都同样是他的孩子;对他们都应当一样的关心,一样的爱护。不管他们是不是残疾的,不管他们的身体是弱还是强,他们之中每一个人皆是一个寄存品,他应当考虑他手里的这个寄存品。因为婚姻不仅是夫妇之间的一项契约,也是和大自然订立的一个契约。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29页第2段

有精力的身体,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0 页第2段

节制与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他贪食过度。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3 页第2段

人类愈聚在一起,就愈要腐化。身体的不健全与心灵的缺陷,都是人数过多地聚集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8 页第2段

教育是随生命开始而开始的,在生下来的时候孩子就已经是一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下进行观察,防止别人阻碍它对孩子的关怀。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40 页第4段

我们所有的一切语言都是艺术品。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47 页第2段

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与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他不依存于理性,但是没有理性,就不能发展良心。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50 页第4段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一些要求;因此,必须叫他们使用大自然赐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应该随便滥用的。这就是第一个准则。

《爱弥儿》卢梭著 李士章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52 页第5段

不论是在智慧方面还是体力方面,一切身体的需要,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这就是第二个准则。

篇3:话说“爱弥儿”及其创造者卢梭

《爱弥儿》这部书的副标题就是“论教育”, 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这部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 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 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 影响巨大。在此书中, 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主要人物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 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五卷, 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能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

卢梭的教育观, 从人性是善良的观点出发 (这一点, 与我国古代孟子的“性善”思想是相通的) , 提出教育须顺应天性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论。他认为人类的教育有三种来源:天性、人事和事物。天性是人的善良禀赋, 是自然生成而非人力所能控制的;人事则是指施教者 (父母, 教师, 长辈等等) 对于受教者 (子女, 学生, 晚辈等等) 的启发培养;事物则是特指教育的环境。卢梭强调, 只有使这三者和谐配合,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三者之中, “天性”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方面。“人事”是完全可以由人的主观控制的方面, “环境”是人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予以控制的方面, 因此相对“天性”而言, “人事”和“事物”是处在依从地位的。只有这样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实现三者的和谐配合。这是卢梭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在此原则下, 卢梭坚决反对封建的压制儿童自然发展的经院主义教育, 反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王孙公子和达官贵人, 要求培养完全自由成长的、身心调和发达的、能够自食其力的自然人。需要指出的是,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对当时社会上推行的“公民教育”, 其实质则是要求教育要摆脱封建制度的影响, 并不是主张教育要完全脱离社会。

卢梭在他的教育思想中, 还强调让受教育者通过实践活动和接触实际事物获取知识, 认为古典主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获取知识;他反对对儿童进行空洞说教和粗暴惩罚, 倡导让受教育者在自然的学习实践中获得经验教训的“自然后果法”;他还提倡对青年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篇4:从《爱弥儿》看家庭教育

关键词:《爱弥儿》;家庭教育;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46-01

前言:通过《爱弥儿》可知,卢梭认为天性、人事和事物是人类教育的主要来源,他的哲学观是性善论,认为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只要适时加以指导,便能充分发挥子女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现阶段,就《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内容来看,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使之加以有效的转变,才能为现代家长探寻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爱弥儿》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内涵

《爱弥儿》讲述家庭教师卢梭培养爱弥儿的过程,全书贯穿于卢梭家庭教育思想理念,对后世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在家庭教育任务方面,应将子女塑造成“自然人”,认为人与生俱来是善良的。卢梭教爱弥儿学会做人和自立的技能。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都应教子女学会做人,并教给子女以生存的本领,使子女能够更好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其次,在家庭教育原则方面,卢梭强调自然教育、节制自由、平等、协调一致、爱与尊重和严格相结合等原则。再次,在家庭教育内容方面,强调父母的责任,并对子女开展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最后,在家庭教育方法方面,卢梭认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如同学校,父母行为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应施以榜样示范法、环境陶冶法、自然后果法、磨难教育法和亲身实践等方法。在《爱弥儿》中,卢梭遵循以上家庭教育思想,将爱弥儿培养成“自然人”,出色的人[1]。

二、《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的局限

卢梭是出色的教育家,既是对西方传统自然教育美德的传承,又为自然教育探寻新的发展出路,其教育思想理念影响较为深远。在《爱弥儿》家庭教育中,强调对儿童加强教育,以培养其健康成长。但是,《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其家庭教育思想理论比较趋于理想化。卢梭认为,应该将子女放在农村教养,既能受大自然的熏陶,又能避免子女接受城市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子女成长有积极影响。其次,书本知识和文化教育对子女教育的影响相对较大,但卢梭否认这一观点。最后,卢梭认为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应该实行分阶段教育,这一理论缺乏科学依据[2]。

三、《爱弥儿》中家庭教育的启示

《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理念,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然具有诸多可取之处,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开发子女智力的基础上遵循自由富足。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家庭教育应教子女学会生活,使子女可以感到自由和富足。精神的快乐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就现阶段家庭教育而言,许多父母过于注重培养和开发子女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孩子的心灵世界和快乐与否。在《爱弥儿》教育中,卢梭注重培养爱弥儿成为幸福人,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关注爱弥儿的内心感受,鼓励其通过自我而感受生活,进而培养爱弥儿坚毅的品格。所以,在开展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在开发子女智力的基础上遵循孩子自由富足的天性,以培养子女成为“幸福人”。

(二)尊重子女的天性。卢梭《爱弥儿》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原则,即顺应子女的天性。子女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不顺应父母之意的行为方式,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必须将子女作为独立的人,从其天性角度出发,促进其自由成长。所以,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将子女放置于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使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和生活,给予子女以快乐[3]。

(三)提倡爱的教育和磨难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家庭教育应培养子女的“自爱”与“他爱”,对子女进行爱的教育。但是,爱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尺度,如果过于溺爱,则会对子女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父母应教会子女必要的保护自我措施,并通过榜样示范法培养和提升子女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对子女适时开展磨难教育,有助于使子女更加热爱生活,磨练其心智与意志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培养子女兴趣和提升道德素质。卢梭认为,家庭教育中,应培养子女的兴趣和提高其道德素质水平。首先,子女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其学习欲望,而子女能够付出加倍努力去争取机会。现阶段,家长认为子女学习文化课程之外的内容,便是浪费时间,其教育观念存在严重的误区。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只有善于培养其兴趣,才能给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其次,对孩子加强道德教育是其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理应为孩子树立典范。然而,现代家长和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提升其文化知识水平,缺乏道德教育,对子女成长有不良影响。所以,通过卢梭《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可知,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4]。

结论:家庭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只有施以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子女成为出色的人。《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认为,按照其教育思想去教育子女,便能使子女更为出色。但是,就现代看来,《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与时代发展教育理念不相适应。所以,有关部门人员应加强对《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鑫.从《爱弥儿》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读《爱弥儿》有感[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2:10-13.

[2]彭草蝶,孙姗珍,方晓维.卢梭眼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读《爱弥儿》有感[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04:77-79+81-85+80+86-87.

[3]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01:126-146.

[4]鲍炜煜,韩光明.《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J].艺术科技,2013,06:108+104.

篇5:《爱弥儿》读书心得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卢梭认为要将儿童的教育还原,不能给儿童太大的负担,要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健康体魄和人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识、技能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给了中国儿童太多的负担,让他们的童年消逝得太早,如今6、7岁的孩子就背上了几公斤的书包,不到15岁就成了“眼镜”小博士,要是卢梭在世的话,肯定会骂现在的家长是最愚蠢的人,会骂社会是毒杀儿童的机器。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有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改成了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大致说明了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得到培养。当然,完全按照卢梭的体力、感官教育肯定不行的,单单地回归自然无法使儿童能够在社会上生活,现在的社会知识积累已经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过去一百年积累的财富比过去几千年积累的还要多,知识呈指数增长,所以仅仅对儿童进行体力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还要注意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不过他推崇的自然教育把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儿童本身,对儿童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卢梭主张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阶段。卢梭说,“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学问”,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的知识,反对抽象地啃书本,甚至在儿童阶段,卢梭极力反对进行语言和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育,认为它们都离儿童本身的经验太远,对儿童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学习是无效的。卢梭的直观教学法还对教学设计领域产生了影响,在社会经验不足的儿童阶段,即使是传授知识,都应该将学习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道理论述,这才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中体现得很明显,你会在小学教材里发现很多插图,同时他们的书本颜色通常也是很鲜艳的,因为“儿童喜欢颜色鲜艳”。

当然,直观教学法和实物教学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校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具,就拿卢梭举例教育爱弥儿跑步的例子来说,跑步就需要场地的支持,此外,直观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善于把抽象的知识或经验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直观的经验相联系起来。也有人对过于直观的教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直观教学只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而对孩子的抽象能力锻炼很少,不利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等。

第三,卢梭提倡个性解放,自由教育。这个自由不是任意无度的自由,而是在有限制的自由。体现在教育中便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中国的基础教育受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较大,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时候,过多地重视了教育的产出,统一学习步调,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认知、情感上得到提高,殊不知,过分地统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我是不同意行为主义学家说的“给我足够的条件,我能让任何一个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医生、律师等”的观点,人和人的出生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书,教育要建立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所以要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儿童能够发展个性,不受过多教育的束缚,此外,因材施教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水平不同或者起始能力不同的儿童,要进行仔细地辨别,制订出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方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他教育爱弥儿过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第一卷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到农夫粗鲁、仆人等,认为由“仆人带大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仆人”,还有对保姆工作的蔑视等,都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发展培养人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教育“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当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的时候,他们就把资产阶级的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了。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第四,卢梭的教育对象过于理想化,把社会看得很悲观。我们从卢梭选拔爱弥儿的过程就可以看到,卢梭不愿意收一个身体脆弱的孩子为学生,因为他不相信一个成天为健康发愁的儿童能够被教育得好,这其中隐含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同时,在进行儿童教育时,他甚至愿意将孩子和社会独立开来,原因是怕“被别人影响养成了不良习惯”,这就好比怕咽就不吃饭一样,人一出生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应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而放弃了和社会的交互,我想这条在卢梭所在的年代就没法实现,在当代就更不可能。

最后,卢梭对孩子的分阶段教育不科学。卢梭提出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瑞士著名的认知主义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或许就受到了卢梭的启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分开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不科学,人的成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和社会充分交互,主体间相互建构的过程。

篇6:读《爱弥儿》有感

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

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藏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好书。“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

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除此之外,卢梭提出了一种以“爱为中心”的德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道德标准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为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标准,反对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自爱,之后爱他身边的关怀他的人,继后,把这种情感导向人类,使他对整个人类的爱,即是一种所谓的“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的道德教育三部曲。在德育方法是,卢梭主张采取示范、参观、通过行动培养习惯等方法。反观我们现阶段的德育,一方面,主张灌输式的说教,忽视儿童道德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用空洞、宽泛的道德标准进行教育,忽视具体道德选择条件下的道德判断,让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漠视,不能不说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有巨大关系。我们对儿童的德育,首先要教会他们爱父母,爱他周边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继而要爱整个人类,用这种博爱去代替那些自私的偏见,让一个儿童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篇7:读《爱弥儿》有感

卢梭的《爱弥尔》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 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 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从今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看了读《爱弥儿》有感还会看的文章推荐:

篇8:爱弥儿经典语录

一、《爱弥儿》中各阶段的教育观点及教育启示

在卢梭看来, 人所受的教育来源有三种:“授之于自然”、“授之于人”、“授之于物”。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 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 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

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自然, 顺应人的年龄特性。因此他把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育:

第一, 在婴儿期, 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 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 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 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 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 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 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第二, 在儿童期, 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 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 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 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 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卢梭认为, 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 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 也不要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但现实中呢?中国父母在儿童期就开始为子女想尽办法挤进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不同的补习班越演越烈, 更有“狼妈”、“虎爸”式的教育思想存在, 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 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自由活动和爱好, 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

第三, 在少年期, 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 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在智育的方法上, 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 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 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 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 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 认为它最自由, 最近于自然状态, 最独立, 不受他人束缚。总之, 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 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二、《爱弥儿》中有失偏颇的教育观点及教育启示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许多对当今有很好借鉴意义的教育观点, 但是受当时社会背景及卢梭本人自身条件的限制, 他也不可避免地提出了一些有失偏颇的教育观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卢梭说孩子在12岁之前, 可以不去学习, 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他的意思是在孩子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才可以去学习, 相信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教育, 其实是无效的, 所获教育效果基本为0, 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 显然是极端偏激的, 也是错误的。要说孩子在0到6岁甚至7岁前没有真正的理解能力去学习, 我们尚且还能理解的话, 那么6至12岁的孩子难道还没有理解能力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 那岂不是要求13岁的孩子才可以去入读小学一年级?事实上, 6至12岁的大部分孩子都有理解能力去进行初步学习了。

第二, 卢梭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开,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事实上, 这三种教育有时候是相互贯穿其中的。例如, 在体育课的游戏中,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能够很好的培养合作意识和相互关心的品质。

第三, 卢梭主张不用教给学生百科全书的知识, 认为书本知识会束缚头脑的观点, 显然不符合当今知识爆炸的经济时代要求, 同时也与他自己的“启发学生思考”、“获得经验”的观点是相悖的。因为, 知识既能促进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 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他重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这些固然正确, 但这些因素都与知识紧密相契, 无法单立独存。

三、《爱弥儿》中值得商榷的教育观点及教育启示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一些有争议值得商榷的教育观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 卢梭说“孩子刚出娘胎, 刚开始享受活动和伸展肢体的自由时, 就有新的束缚加于其身:被襁褓包着……遭受到了无法逾越的阻碍”“凡是用襁褓包裹孩子的地方, 到处都可以看到驼背的, 瘸腿的, 膝盖内弯的患佝偻病的, 患脊骨炎的, 以及各种各样的畸形人”。如果像他这么说的话, 那刚出生的孩子就应该什么都不穿, 任他随意躺倒。可是别的不说, 如果这个孩子出生于冬季, 难道不会担心被冻死吗?或许卢梭在这里不过是借这一现象打个比喻, 否则让人很难理解接收的。刚出生的孩子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自我意识的, 这个时候, 大人的照顾还是很有必要的。何况这时候无论大人怎么做, 都不会对孩子的认识产生影响的, 因为这时婴儿还不能理解事物。

第二, 卢梭认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要优于学校教育, 反对学校教育。或许一对一能加深师生间的了解, 但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请得起家庭教师, 况且对于庞大的受教育群体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 对于爱弥儿来讲, 这很容易实现, 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 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 固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是在满足广大受教育群体需求和教学效率方面, 其优越性绝非家庭教育所可比拟。同时, 在培养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方面, 学校教育也明显优于家庭教育。

第三, 在《爱弥儿》中, 卢梭在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求, 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 而不以人为师”, 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 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 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 “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 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所以, 到底“以天性为师, 还是以人为师”, 不是简单的一面倒, 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爱弥儿》是卢梭的教育名著, 系统地阐述了“自然教育”原则, 书中提出了许多教育观点。有些教育观点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有些教育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商榷;有些教育观点不乏是错误的。针对书中不同的教育观点, 要区分对待, 既要汲取有借鉴意义的教育观点, 又要剔除糟粕, 对一些值得商榷的教育观点, 仍然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究。

关键词:《爱弥儿》,教育观点,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康桥.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5.

上一篇:Rvowl_s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优秀党员事迹材料下一篇:选谁做你的语文老师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