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读书《爱弥儿》心得

2024-04-17

幼儿教师读书《爱弥儿》心得(共12篇)

篇1:幼儿教师读书《爱弥儿》心得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觉得这句话极其富有哲理,也恰恰体现了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性本善。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

篇2:幼儿教师读书《爱弥儿》心得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篇3:论《爱弥儿》中的教师观

关键词:《爱弥儿》;自然主义;教师观;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运动者-卢梭构思20年并用3年撰写完成的教育巨著。有学者曾夸张的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即使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可见,《爱弥儿》在教育界占有的多么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不仅是一部教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生活哲学,它可供后人研究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然而,自《爱弥儿》1762年问世后,学者们对其的研究普遍立足于普通教育,亦或研究儿童教育等方面,却很少有人研究教师教育。本文据对《爱弥儿》教育思想的理解,试图构思出其内隐的教师观,并通过这种教师观探测其对学校教师发展的几点启示以助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路。

一.《爱弥儿》中教师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1.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

卢梭认为自然人本无善恶之分,在自然条件下的野蛮人,在惡劣的环境中为求得生存不断利用并发展自身能力而保全生命便逐渐形成“自爱心”。他认为“自爱心”后来拓展演变成爱别人即“怜悯心”,这便是人类最原始的两种感情。当然,卢梭后来又将“自爱心”与“怜悯心”统称为“良心”。在《爱弥儿》这部著作中,开篇卢梭就坦言,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一切都是善的,只有到了人的手上才滋生出恶来的。所以《爱弥儿》这部小说体著作几乎可以理解为卢梭“人性本善”哲学思想的真实写照。他说“但是这些东西从外部渐渐进入人的心中,不知不觉地使人变坏。”[1]P56

2.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

顺应天性施教,培养“自然人”是卢梭在《爱弥儿》中创造性的主张。他说: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活得;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2]p7卢梭深信人性本善,人是进入社会才沾染上恶习的,人的总总丑陋行径是不良教育造成的,真正好的教育就应该顺应天性,只有培养自然人才能摒弃世俗的偏见使人成为人。因为只有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才能平等的取得其人品的天职。卢梭曾用自然人与公民进行比较,它说“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3]p7。他认为自然的人是在社会秩序中把自然的情感保持在第一位的人,是不知道其有什么需要的,而公民是经常处在自相矛盾境地,经常在他倾向和应尽的本分之间徘徊犹豫,是不可取得。

3.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的政治思想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以及《政治制度论》是卢梭政治思想的鲜明代表作。尤其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4]更是基调高昂的展现了卢梭从自然自由人走向政治自由的人的政治理想。卢梭是启蒙运动的战斗士,可以说他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改良社会的,他痛恨统治专政制度,他饱含深情的想要勾勒出一个自由平等的和睦社会。他曾宣称,“自由与平等”是一切立法最终目的,因为它将带给全体人民最大的幸福。[5]当然,卢梭政治自由思想必然与他“天赋人权”的思想密不可分的。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就曾经生动的描绘了人类发生不平等现象来源并对其后期发展情况作出了深刻的分析。

二.《爱弥儿》中的教师观

1.师生关系观

《爱弥儿》中的师生关系是相对复杂的,因为爱弥儿还未出世卢梭已经假想自己的存在,而在卢梭假设爱弥儿存在的第一条件是:爱弥儿是孤儿,卢梭承担了父母的全部权利与职责,而爱弥儿要像尊重父母一样尊重他并服从他。所以很多时候爱弥儿与卢梭的那种师生关系,就爱弥儿本人都并没有弄得很清楚。但他们的这种特殊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亲缘性。在爱弥儿出生成长直至成年与苏菲完婚,这漫长的20年(卢梭认为18岁不适合结婚,与苏菲相恋后来让爱弥儿游历两年后成婚,假设爱弥儿完婚即卢梭教师职责结束。)都与卢梭相生相伴。无疑他们之间是具有深厚情谊的,卢梭几乎是爱弥儿最亲最信任的人。“除我们两个同意以外,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6]p29,这是卢梭施教前的理论假设,即他们那种亲缘性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持续性。卢梭对爱弥儿实施的是明显的阶段式教育。在不同的阶段卢梭自行采用教学方法,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卢梭与爱弥儿的师生关系都体现出持续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阶段的过渡而出现中断,他们始终保持原始状态共处。在卢梭主张关注儿童心理变化,要求教师要把儿童当作抽象的人来看待观点看,毫无疑问,他们这种持续性仅仅只是卢梭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设计的一种浪漫主义理想。

第三,不固定性。从卢梭对爱弥儿分阶段施教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师生关系具有不固定性。在幼儿时期卢梭希望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此时卢梭更多的是保护爱弥儿身体生长,他们的关系是强者对于弱者的保护。到童年期卢梭提倡顺应儿童天性,让孩子快乐成长,此时他们的关系是游戏的玩伴。只有施行理性教师时他们才出现比较明显师生关系,但他们的师生关系也是出于变化中的。

2.教师角色观

卢梭的教师角色观是直接得益于其“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他要求充分尊重儿童,体现师生地位的平等性。卢梭在《爱弥儿》中的教师角色身份的确立及角色地位的取得都是与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紧紧相联系的。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卢梭在《爱弥儿》中的教师角色。

第一,角色身份的开放性。在心理学中,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规定性(公务员、军警)和开放性(朋友)。而在本文中所指的开放性是指卢梭在整个教师角色中并没有规定性的扮演教师角色,他的角色身份体现多重性,形式多样性。

第二,角色地位的平等性。卢梭在《爱弥儿》中的教育主旨是培养“自然人”即自由人,他主张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孩子自由成长。他说“整个社会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在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7]P253,他要求老师要尊重儿童,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应该养成让孩子自己选择的习惯。

第三,角色表现的情感性。在前文笔者已经阐述过卢梭与爱弥儿是具有亲缘性关系的。所以,这两者在各自角色扮演中体现深深的情感性是无可厚非的。卢梭认为教师就应该与学生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两个人的心才会在一起,只有这种真心诚意的情谊才能取得教学效果。

第四,角色功能的非功利性。在卢梭教育爱弥儿的整个过程中,卢梭对这个假想的教育对象始终以他出自内在的教育热忱来施教,并未展现其目的性。卢梭始终站在一个教育者的立场,他认为教师必须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根据儿童需要施教,教给儿童有用的知识,让儿童去体验观念。但卢梭却从没有论述过教师做这项工作对其自身的价值,这样看来这种角色的功能的非功利性似乎有些难入凡尘。

3.教师素质观

从教师素质角度来看,卢梭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因为他认为年轻的老师才能更好的成为孩子的玩伴。换言之,教师应该有颗童心,应该能够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形成十分固定的情谊这是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广博的基础知识。《爱弥儿》中卢梭负责爱弥儿的全部教育,在全部的施教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卢梭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向我们清楚的论述了各种感官教育并逐一作出论证,他说宁愿让孩子贪食也别让孩子染上贪心的恶习。为了教地理知识他带爱弥儿去看日出,他让爱弥儿观察水中的筷子启发其思考其中隐含的物理知识。

第二.高超的实施教学能力。无疑,卢梭对爱弥儿分阶段教学,朝着他培养“自然人”的目标实施的教学水平是很高超的。这种高超主要体现在卢梭对教学过程采用预设的教学手段。张楚廷老先生认为教育是最自觉的预设,他说“最能代表人类预设行为的莫过于教育,这是人类更根本,更自觉的预设行为”[8]。这种预设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方法的采用恰到好处的综合体现。

第三.仁慈的道德品质。卢梭认为教师要爱护儿童,而为人仁慈却是头一个天职。他在道德教育中,他说“仁爱不是智力所想象出来的纯碎的道德概念,而是经过理智的启发的真正的心灵的爱,是我们原始的感情的循序发展”[9]P328卢梭教师角色功能的非功利性可以看出他是具有对爱弥儿纯粹的爱。他也认为不诉诸良心的而仅仅实施理性教育是不能遵从任何自然法则的。可见,在他笔下仁爱是教师多么重要的品质。

4.教师自我评价观

在《爱弥儿》中并没有直接论述教师评价的问题,但如果读者认真思考了《爱弥儿》附录部分“爱弥儿和苏菲---孤独的人”那些故事存在真实的意义,会发现那些大量补充的内容其实是卢梭对自己培养爱弥儿教学效果的预测。在附录部分卢梭同样花了一百多页纸张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评价。卢梭曾说过,在制定教育计划时,要考虑两件事,一是计划要绝对的好,第二是实行起来要容易。然而在卢梭的这部教育经典的后期还给我们作出了对后期教育效果的预测,实际是卢梭对自己教学效果的一个反思。例如,后期写到爱弥儿沦为奴隶后而被指认为造反头子时,即使面临盛怒之下的奴隶主他是那么坦诚的说出他的想法而使他因祸得福。还有后来爱弥儿用表面的欺骗去报复苏菲使她成为他的奴隶,最后他是那么他痛苦直至向苏菲坦白而再次接纳她。无疑,这些戏剧性的安排并非巧合,而是卢梭故意设计的对其教学后的一项深刻反思。

三.《爱弥儿》中教师观对教师工作的反思

1.走进学生世界是学校教师工作的心理准备

卢梭是“性善论”者,他坚信自然的教育必定是好的。 卢梭在《爱弥儿》始终主张的是关爱儿童,了解儿童,应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来实施教育。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为了学生的治学理念是非常值得当今学校教师推崇的。同时,更应该让走进学生世界,用心感知,用理智判断,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校教师工作的心理准备。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说“爱是情感性的激励,是属人化教育场域的展开与个体发展内在动力的培育,爱是关乎创造力的重要品质,基础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爱的体验不足”。无疑,我们的学生是需要关爱的,那么爱从哪里来?我们该怎样表现对学生的爱?这该成为是每位学校教师走向工作岗位前首先思考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急需教师走进他们心理世界,尽量与他们产生共情,这种共情是体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所以,应该让走进学生世界成为学校教师工作的心理准备。

2.提升教师素质是学校教师工作的基础

卢梭在《爱弥儿》中展现的一位教师的素质是:基础知识广博,教学技能高超,具有仁爱的道德品质。诚然,《爱弥儿》中的教师素质是符合当今学校教师学习的,但这些还是不够的,必须灌输新的元素进去丰富教师素质的内涵。毫无疑问,知识的更新,自我学习是当今终身教育理念下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们借鉴《爱弥儿》教师素质中的“教学技能高超”应该是广义上的,应该包括学校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教师的道德品质同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就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面临当今频频出现的校园失德事件,教师品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总之,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是学校教师工作的基础,它不仅关乎教师专业发展,更关乎实现一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宏伟目标。

3.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发展的内在激励

教师评价常常涉及评价主体,评价机构及各种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所以评价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使得“没有哪个领域如教师评价那样持续地成为研究的热点”[11]。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就兴起了反思性教师教育思潮 ,如今学校的教师评意识尚很浅薄,应该鼓励学校教师形成常反思自我,客观分析评价自我的工作的习惯,使教师自我评价成为教师发展的内资激励。 当然,在教师自我评价中也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评价不准确,评价目的不明及评价指标不具体,所以,学校应该设计一套较合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师自我评价体系,应该以细则的形式保证各项指标的实施以及以一定分数或者等级标记指标的实现情况。当然,教师自我评价还牵涉到许多相关的问题,比如,评价体系的怎么构建评价?评价功能的是什么?评价的重点该放哪里?自我评价就是自己评价吗?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2][3][4][6][7][9]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泽北京:商務印书馆,1978.

[4]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86.

[5]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07.

[8]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第14卷第322页

[10] Smyth John. Teacher Evalution[ M]. theFlamer Press, 1989.

篇4:《爱弥儿》读书心得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觉得这句话极其富有哲理,也恰恰体现了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紧接着,他指出了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教育对人在婴儿时期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给予了我们生来软弱却可以拥有的力量,给予了我们生来一无所有却可以得到的帮助,生来愚昧却可以具备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关联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躯,才能够具备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灾难。因而,在婴儿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婴儿身心健康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人2至12岁,即童年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开始便指出从婴幼儿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一大重要进步所在,在这一阶段,卢梭得出一个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吁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方法。在对儿童时期的教育观念上,卢梭重视的并不是儿童使用的措辞,而是儿童给这些措辞的含意,他极不赞成家长教儿童说些虚伪的客气话,因为这些客气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几乎就会变味了,极有可能会把请求的语气说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儿童的方式上,卢梭既反对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我们应该要去尊重儿童,而不是急于对儿童所做出的行为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坚持自然教育,倡导儿童应当让大自然先教导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再去接替,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方法与自然在教法上相冲突。在童年时期,儿童并不能达到理智的程度,他们的智力仍然处在感性阶段,他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他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即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因而,在童年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感官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2至15岁,即少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从起初只有感觉到现在已开始有了观念,从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触到现在已开始能够进行了判断,个人的体力在迅速发展。由于智力的发展,孩子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懂得要把时间花费在有用的事物上,他们会自行提出一些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卢梭指出,我们要做的是,看怎样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样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虑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则时,始终要从最普遍、最显著的现象开始探索。不能让孩子总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说的话去做,因为除了他自己觉得对确实是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无益的。卢梭非常反对严格的纪律以及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从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发展人的天赋与本性,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智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四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5至20岁,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处于一段艰难的叛逆期,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们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卢梭坚信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一切欲念都是源自于人的感性,想象力决定的是他们发展的倾向,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去爱别人,我们也就可以使自爱变为美德。人们的思维也终于开始进入了道德的境界,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纯理论的东西,空洞的道德说教完全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可以去结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学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这一卷的最后一部分,卢梭还特别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他主张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对于要培养孩子信什么宗教的问题上,卢梭批判了宗教的蒙昧主义,他坚持应该让孩子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因而,在青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德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五卷主要论述的是爱弥儿的未婚妻,即苏菲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贤妻良母。苏菲在平凡的内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天性,而她胜过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于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内心却常常很敏感,也正是这颗极其敏感的心,有时候会使她产生难以平静的想象。但是,对于别人的过失,她能够耐心地忍受,对于自己的过失,她更是能够乐于改正。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苏菲对其它一切权利都是极端重视的。

她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要运用这个权利去评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子最危险的两个缺点,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的发生,如果仅仅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话,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厌弃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因此,女子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舆论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她们养成了受约束的习惯,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种她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温顺。

女子常用艳丽的服饰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却忽视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权利;只要有热心和才能,便可以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进而欣赏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篇5:《爱弥儿》读书心得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认的幸福因素健康、体力、良知以外,每个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实上,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和良心上受到的谴责,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个人的想象。

法沃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想要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获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篇6:爱弥儿读书心得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篇7:从《爱弥儿》看家庭教育

关键词:《爱弥儿》;家庭教育;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46-01

前言:通过《爱弥儿》可知,卢梭认为天性、人事和事物是人类教育的主要来源,他的哲学观是性善论,认为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只要适时加以指导,便能充分发挥子女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现阶段,就《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内容来看,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使之加以有效的转变,才能为现代家长探寻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爱弥儿》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内涵

《爱弥儿》讲述家庭教师卢梭培养爱弥儿的过程,全书贯穿于卢梭家庭教育思想理念,对后世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在家庭教育任务方面,应将子女塑造成“自然人”,认为人与生俱来是善良的。卢梭教爱弥儿学会做人和自立的技能。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都应教子女学会做人,并教给子女以生存的本领,使子女能够更好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其次,在家庭教育原则方面,卢梭强调自然教育、节制自由、平等、协调一致、爱与尊重和严格相结合等原则。再次,在家庭教育内容方面,强调父母的责任,并对子女开展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最后,在家庭教育方法方面,卢梭认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如同学校,父母行为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应施以榜样示范法、环境陶冶法、自然后果法、磨难教育法和亲身实践等方法。在《爱弥儿》中,卢梭遵循以上家庭教育思想,将爱弥儿培养成“自然人”,出色的人[1]。

二、《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的局限

卢梭是出色的教育家,既是对西方传统自然教育美德的传承,又为自然教育探寻新的发展出路,其教育思想理念影响较为深远。在《爱弥儿》家庭教育中,强调对儿童加强教育,以培养其健康成长。但是,《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其家庭教育思想理论比较趋于理想化。卢梭认为,应该将子女放在农村教养,既能受大自然的熏陶,又能避免子女接受城市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子女成长有积极影响。其次,书本知识和文化教育对子女教育的影响相对较大,但卢梭否认这一观点。最后,卢梭认为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应该实行分阶段教育,这一理论缺乏科学依据[2]。

三、《爱弥儿》中家庭教育的启示

《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理念,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然具有诸多可取之处,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开发子女智力的基础上遵循自由富足。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家庭教育应教子女学会生活,使子女可以感到自由和富足。精神的快乐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就现阶段家庭教育而言,许多父母过于注重培养和开发子女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孩子的心灵世界和快乐与否。在《爱弥儿》教育中,卢梭注重培养爱弥儿成为幸福人,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关注爱弥儿的内心感受,鼓励其通过自我而感受生活,进而培养爱弥儿坚毅的品格。所以,在开展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在开发子女智力的基础上遵循孩子自由富足的天性,以培养子女成为“幸福人”。

(二)尊重子女的天性。卢梭《爱弥儿》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原则,即顺应子女的天性。子女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不顺应父母之意的行为方式,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必须将子女作为独立的人,从其天性角度出发,促进其自由成长。所以,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将子女放置于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使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和生活,给予子女以快乐[3]。

(三)提倡爱的教育和磨难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家庭教育应培养子女的“自爱”与“他爱”,对子女进行爱的教育。但是,爱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尺度,如果过于溺爱,则会对子女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父母应教会子女必要的保护自我措施,并通过榜样示范法培养和提升子女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对子女适时开展磨难教育,有助于使子女更加热爱生活,磨练其心智与意志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培养子女兴趣和提升道德素质。卢梭认为,家庭教育中,应培养子女的兴趣和提高其道德素质水平。首先,子女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其学习欲望,而子女能够付出加倍努力去争取机会。现阶段,家长认为子女学习文化课程之外的内容,便是浪费时间,其教育观念存在严重的误区。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只有善于培养其兴趣,才能给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其次,对孩子加强道德教育是其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理应为孩子树立典范。然而,现代家长和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提升其文化知识水平,缺乏道德教育,对子女成长有不良影响。所以,通过卢梭《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可知,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4]。

结论:家庭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只有施以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子女成为出色的人。《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认为,按照其教育思想去教育子女,便能使子女更为出色。但是,就现代看来,《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与时代发展教育理念不相适应。所以,有关部门人员应加强对《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鑫.从《爱弥儿》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读《爱弥儿》有感[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2:10-13.

[2]彭草蝶,孙姗珍,方晓维.卢梭眼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读《爱弥儿》有感[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04:77-79+81-85+80+86-87.

[3]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01:126-146.

[4]鲍炜煜,韩光明.《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J].艺术科技,2013,06:108+104.

篇8:教育著作《爱弥儿》读书心得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想读这本书也是从师范里开始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个人十分喜欢这种途事型的教育书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读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后,没有一口气读完,因为这本书分上、下册近900页的文字加上个人读书比较慢的习惯所以一直在慢读的状态。近期由于比较闲,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同时,读得慢还有一个原因是读这本书比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总结出来可能有两点:一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难以消化卢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于是译文,所以在语句的表达上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曾有同学评价说读完《爱弥尔》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发现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80年代兴起的,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就有了阐述。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实也可说是有其独到之处。

篇9:《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时至今日,身为训练工,再也找不到借口不看这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抱负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训练著述被毁,训练园地也是馥郁芳香的”的不朽之作。下面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读后感,不对之处还请见谅。

《爱弥儿》果真是一本不寻常的训练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见人性本善,主见训练目的在于培育自然人,主见改革训练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进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进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训练假如只培育自然人是不行的,训练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进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进展,而是要靠训练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假如我们现代的训练不顾天性的进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

每一个国家都是根据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假如真的有上帝,上帝制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情愿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情愿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训练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妙的训练!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脆弱,生来愚昧,我们在诞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训练赐予我们。这种训练,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老师培育起来的。一个同学,假如在他身上这三种训练不同而相互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训练就不好;假如三种训练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训练。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训练的重要地位。

篇10: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阅读了《爱弥儿》,你会发现,我们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为!

包在襁褓里

不知从何起,一个错误的论点构成了我们的惯有行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地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三角包”。卢梭说,能够肯定地说,这一点事毫无根据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养起来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应对危险的自主意识很强。是啊,把婴儿包在襁褓里,最终使新生儿在挣扎中耗尽了体力,延迟了发育。这样残酷的束缚,使孩子出生后获得的第一感觉就是痛苦,第一种待遇就是惩罚,第一件生日礼物就是枷锁,比戴着手铐脚镣的犯人还要痛苦难当,就连小猫、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声!

因此,卢梭认为,从婴儿开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必须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等有一天,你必须会惊奇地发现,他已经拥有超越同龄孩子的健康体质。

让哭成为命令

我们常常会有这些的做法:对于婴儿期的孩子,当他为伸手却拿不到一样东西而又哭又闹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东西拿给他;对于童年期的孩子,当他头碰肿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伤了而嚎啕大哭时,我们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类似前者的状况,虽是小小举动,却会让孩子养成奴役他人的思想。养成了这个“帮忙”的习惯,孩子就把周围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们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构成依靠心理,就会感觉到奴役他人的幸福与舒适。一旦这种感觉扎下根,即使长大之后也不会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就应在孩子不声不响伸手时把他慢慢抱到那东西前面,而他开始又哭又闹时要假装没有听见,不理会他的哭声,不要使他养成命令人的习惯。类似后者的状况,不忙着抱他或是安慰,要让孩子跟着自己镇静下来,学会忍受伤痛,先忍受轻微的痛苦,逐渐学会忍受更大的痛苦。想尽办法保护孩子,防止他受到伤害,这会导致他长大以后没有勇气和经验去应对伤痛。

如果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假如爱无缘无故地哭,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只要他一向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时,我立刻就到他的身边。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少哭。

用说理教育

相对于知识的传授与潜力的培养,我们的道德教育显得有些艰涩,很多家长与老师常常这样怨恨孩子:这些道理,我反复说过无数遍了,可他还是不听!英国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洛克强调理性及自我克制教育,他的观点固然值得现今通识教育者的参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并不适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错误是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我们有时候很钦羡幼儿园的老师,拿个铃铛,轻轻一敲,孩子们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弹奏一首曲子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了作文网wwW.zuoWen8.Com/。显然,幼儿园的老师遵循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寓教于游戏中。两岁到十二岁是儿童期,某些老师误把小学阶段的孩子当作成人来教育,却不知犯下了操之过急的错误,在错误的时间想去完成正确的事,结果非但无效,反而是孩子从小对“道理”产生厌恶情绪。

“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语言教训,让他们从经验中得到教训”。如果他因为你不答应他的条件而生气,不要批评他,要在他玩得开心的时候也提一个不合理的要求,让他也学会拒绝。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欢搞破坏,千万不要生气。先把容易弄坏的东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坏了家具,别忙着为他添置,要让他感觉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让他整晚受风吹,宁可让他着凉,也要改掉他的坏毛病;如果他还继续打破窗子,就把他关进没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认错误。

“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行动都要多于语言。孩子们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刻的是亲身实践。”

无视劳动教育

北京科技大学一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新生开学,别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铺盖,一名女生却在那里哭,老师问她怎样了,她说自己不会挂蚊帐……近年来,这样的新闻不断出现,原先被家长看作“小事一桩”的家庭劳动意识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而与农事有关的亲近自然地劳动教育更是成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卢梭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能够运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去从事劳动、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如果不去劳动,同强盗没有什么分别。劳动是不可推卸的职责,而所有的谋生职业中农业是人类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是最有益于人类的职业,也是最高尚的职业。因此,卢梭让爱弥儿从小就懂得干农活,让他学会使用各种农具。卢梭觉得“教育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有机地融合。”他把爱弥儿培养成既像农民那样劳动,又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在劳动中成为一个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当然,对于卢梭很多观点我还是持怀疑态度。如,卢梭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开的方法并非科学。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张教给学生百科全书的知识,更反对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头脑的观点,这是不贴合当今知识的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与卢梭的“启发学生思考”、“获得经验”的观点相悖的。因为,知识既能促进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他重视获取知识的潜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固然正确,但这些因素都与知识紧密相契,无法单立独存。

篇11:幼儿教师读书《爱弥儿》心得

关键词:《爱弥儿》;爱情教育;内容;原则;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64-02

一、引言

(一)当前爱情教育的问题

当今社会,爱情问题主要集中在高中生和大学生这两个群体中。在爱情的认识上,52.5%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至少要经历1次恋爱”,而现实中大学生没有恋爱过的仅占38%。一些学者还指出,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动机上存在很多误区,主要包括生理的误区、心理的误区、环境的误区、物质的误区四个方面。另外,大学生的性行为比例已达10%,对于中国大学生基数而言,这个数字已经应该引起关注了。而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只有14.12%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1]。

但是虽然有诸多问题,但对于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却做得不够。一些研究表明,30.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不当,很反感[2]。另外,中学时期的爱情教育和大学里的爱情教育仅占爱情教育途径的7.3%[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高中和大学中缺乏爱情教育目标,爱情教育的内容和原则不明确。

(二)《爱弥儿》中对爱情教育含义的界定

在《爱弥儿》中,卢梭提出了他对于爱情教育的认识:“只有互相友爱、真心相爱、兴趣一致和性情相投,并以高尚道德为基础,赋予无限崇高的热情,才会建立起真正的爱情。如果没有爱情,生活将是不完美的”。可以看出,爱情教育是一种对于人类精神层面的塑造,是与价值观、理想、情操等精神追求联系紧密的,通过这种教育让学生最终更加热爱生活,理解生活,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

二、《爱弥儿》中爱情教育的内容及原则

(一)《爱弥儿》中爱情教育的内容

第一是道德教育,卢梭着重强调了培养高尚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了道德教育是爱情教育的基础。“一个有德行的人是能够克制他的感情的,因为,要这样,他才能服从他的理智和他的良心,并且能履行他的天职,能严守他做人的本分,不因任何缘故而背离他的本分[4]。

第二是性别教育,其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性别的差异,卢梭提出要让女人像个女人,男人像个男人,这是自然的法则。另外,对于性的观念,我们可以做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避免孩子产生对于性的好奇心。

第三是审美情趣的教育,《爱弥儿》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孩子更注重心灵美,从而抵制外表、物质的诱惑,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学会鉴赏别人的心灵,是良好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

四是情感教育,我国学者曾宏燕也曾提出,爱情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她认为,爱情教育在给孩子们爱情信仰的同时,也给了他们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指导。因此,可以看出,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做人的基础。

(二)遵循自然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1.遵循个体发展规律,采取自然的方式引导

在《爱弥儿》中,遵循自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儿童成为成人之前是不能有爱情的欲望的,这是由于身心的不成熟。但是如果采用强硬的方式进行制止,往往会适得其反。这就牵涉到了第二个方面内容,就是尽量采取自然的方式去引导,也就是顺其性情,将感官的欲望转移到别的兴趣点上。值得注意的是,卢梭也指出,在青年进入婚姻之后也是需要进行引导的,使其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相互尊重,这样的爱情才能维持长久。

2.循序渐进,注意阶段性

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是有阶段性的,在青年期之前的孩子,应该虚心听从老师和长辈的指导,而到了青年期的时候,老师和长辈就要和青年人做朋友,用心去引导他成长。虽然青年人有了自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青年人也需要提高从别人的建议中找寻帮助的能力。

三、对于当代爱情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科学的爱情教育目标

爱情教育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基本道德的遵循。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在生活中自觉按照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第二,爱的推己及人。爱情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教育者要注重学生爱的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爱不应只局限于某个个体,而是能够产生广泛的爱的情感。因此,要引导学生能够将爱的情感扩大,并在其中体会到情感的满足。第三,审美能力的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主动地对其进行引导,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建立积极的审美观。最后使学生的审美视野应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浮华,而是能够用心去观察、去体悟,对其中蕴涵的价值作出正确评价。第四,独立人格的形成。这是爱情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个层面上,应引导学生对价值进行观念化,并运用这些观念来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使他们自己拥有远大的理想,形成自己的爱情观,最终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二)全面合理选择爱情教育的内容并实施

1.加强道德教育与严格执行校规校纪结合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作为爱情教育的基础。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很多高中生、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有问题的,他们把谈恋爱视为一种炫耀的方式,抱有很浓的“游戏”的心态,对双方都不负责任。其次,还要有约束。在社会中,法律往往充当了道德的底线。这就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认为的,在人不能控制自身的欲望的时候,只有惩罚才能给人以约束。因此,在学校中充当“法律”作用的就是校规校纪,而严格制定、并履行校规校纪对于纠正青年人成长中的错误,避免其误入歧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进行性纯洁教育,传播性知识,提升安全能力

很多国外的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课程,美国已有40多个州的初中和高中纷纷开设了与恋爱、婚姻教育相关的课程,取名为“两性课程”或“沟通课程”。在美国存在两种模式:一个是“安全性行为”方式,即性教育课程主要教学生使用避孕套和其他避孕方法,使他们在进行性行为时,降低受到伤害的程度。另一个是性纯洁教育,即性教育课程应主要促进学生保持童贞,直到他们找到准备与之生活一辈子的人,结婚后再发生性关系。然而,对青少年进行这种以避孕套和安全性行为为主要内容的预防艾滋病教育是十分有害和危险的,因此,性纯洁教育在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性教育应该依据人的成长规律而设计。对于中学生要以知识为主,而对于大学生则要以经验的传授为主。而且,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掌握一些知识,而是让学生了解异性,最终学会尊重异性,学会与异性和谐相处。

3.情感教育——由“自爱”到“爱别人”

可以说对于情感的需求,其实是造成一些爱情问题根本的原因。情感教育注重的是从学生的爱情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管理和表达自己与恋人的爱情所需的情感,培养的其实是一种爱情的“胜任力”。让学生感到生活中爱的存在,让学生拒绝孤独感,感到生活的快乐。感到自己生活的价值所在,生活得有追求。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算做到了“自爱”。之后从爱自己,延伸到爱别人。从而具备与恋人相处、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4.审美教育——升华学生精神世界,使其学会欣赏异性

积极的审美情操是具备择偶能力的关键。卢梭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男人与女人相互吸引的真正魅力。对于女人而言,真正吸引她的应该是男人为了她不辞辛苦地工作,而不是地位、钱财。女人吸引男人的应该是温柔体贴的呵护,以及善良的美德和对家庭的责任。而女人娇好的容颜也是吸引人的一部分,但不应作为女人魅力的全部。因此,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正确理解真善美的含义,升华其精神世界,使其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不会沦落于世俗之中。

四、对于爱情教育途径的探讨

(一)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

首先,要建立生活化的情感教育模式。“生活化”就是要引导孩子的金钱观,建立理性的家庭经济关系;要形成民主的教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要改变“家本位”的传统价值取向,建立正确的家庭伦理关系。

其次,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父母感情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家庭的和睦,孩子的成长以及孩子对待感情的态度。家长关系的破裂会直接引起孩子价值观、世界观的畸形。因此,在家庭中要培养爱的气氛,让孩子潜意识中就有爱别人的意识和被爱的温馨感。

(二)社会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环境

首先应净化网络的环境,给未成年人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对于不良的诱惑和引导都该依法进行处理。其次发挥媒体部门的良性功能,应该多多宣传真善美的事物,把社会健康、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孩子们。这就要求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对影视作品进行严格筛选。那些能够真实反映现实青年爱情状况,引导青年积极向上的作品应该受到鼓励。

(三)学校从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两方面加强爱情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语文教学对于爱情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的熏陶。其次,心理课程可以直接解决学生的情感困难,同时通过这种形式也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最后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拥有宽广的胸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对于课余的活动,可以进行主体班会或是茶话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可以在征求学生同意的情况下,让同学介绍他们对于爱情的认识,在交流中使学生减少对于爱情的神秘感和幻想成分。与此同时,教师再作补充,强调爱情中的社会责任的成分,让学生了解到爱情并不只是存在于大学校园之中,而是两个人一生的事。这样,潜移默化之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爱情的责任感,也就学会了对于异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刘锦屏.当前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误区及引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3):9-11

[2]金国婷.高中生的爱情观与爱情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路晨飞.当代中国高校爱情教育内容研究—基于天津市高校的调查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

篇12:《爱弥儿》读书心得观后总结参考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一、让教育回到自然状态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指出,“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他非常赞同将孩子送到乡村去,当然也偏执地认为“城市是坑害人类的深渊”、“人类愈聚在一起,就愈要腐化”。他对爱弥尔的研究从婴儿时代开始,直到恋爱结婚,这些正是我们的教育目前所忽视和缺少的。他让人们爱护儿童,帮他们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要按照自然而生活,要有耐心。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246年过去了,这些质朴的话语,这些朴实的道理,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我们不仅扪心自问,这些朴实的道理,现如今我们完全做到了吗?没有!这些话语依然没有做到,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每一个教育者肩头的重任。

二、让教育焕发奕奕神采

卢梭非常重视锻炼孩子的身体、器官、感觉和体力,但是尽可能让孩子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他认为所有这些延缓的做法都是有利的,使孩子大大地接近了最终目的而又不受什么损失。“你急于达到目标,结果反而不如慎重前进的快。……在童年时期牺牲一些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的。”卢梭希望培养的是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都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小时候虽没有谁称赞,到长大后是一定会受到人人尊敬的。这和我们如今提倡和开展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工程,不谋而合。健康的身体对于孩子的一生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孩子的身体健康了,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弈弈神采。

三、让教育显示智慧灵光

卢梭提倡孩子学习一门手艺,一种真正的手艺,纯粹的机械的技术。爱弥尔学会使铲子和铁锹,会使车床、锤子、刨子和锉刀,各种手艺的工具他都很熟悉。

这使我想到08年11月太仓高研班学员在朱棣文小学聆听周荫昌教授的讲座,他谈到学生应该学习一种手艺,在受到冲击期间,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木头凳子,当他坐上去的时候,他告诉自己:这样黑暗的日子不会太久,我不会被打倒,现在我不是能坐起来了吗?我一定会站起来的!这是生存的力量,这是越过人生挫折的力量,而正是这小小的木工手艺,让他又获得了新生。我又联想到2008年我国的“5?12”汶川大地震,我们如今的孩子如何学会过生存第一关?这不是一开学,让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开学第一课》,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课程领导课题予以关注的一个方面。

卢梭让爱弥尔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培养了他爱反复思考的性情,让他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他认为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相互调剂。他的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语言,闪现出智慧的灵光,值得我们好好揣摩、研究、学习。

四、让教育透出完整和谐

卢梭对于教育的阐述非常细致,让教师们关注许多领域,诸如:如何教孩子选择穿宽大的衣服、怎样睡觉、怎样锻炼感官、如何教孩子说话唱歌、如何通过饮食对他们进行教育等,让孩子长大为成熟的儿童,过完了童年的生活,快乐的时光和完满成熟的境地齐头并进。这就是卢梭心中理想的教育。当我们埋头于一本书、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期末时练习试卷像雪片一样飘向学生时,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我们是否有必要停下脚步,重新审视我们当今的儿童教育?

卢梭提出要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自己发现学问的习惯、养成事事留心的习惯、养成孩子对黑夜无所恐惧的习惯、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等,对人都是很有启迪的。他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该教给学生什么?该舍弃什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只有经常地反思,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让教育透出完整与和谐。

五、让教育充满思考意味

读卢梭的《爱弥尔》让人充满思考,增长智慧。他的许多语言非常偏激,有时甚至让人一下难以接受,但是细细想来,又不无道理。如他在书中提出:“我在这里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大胆地提出来,这个法则就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又如,他说:“我教给我的学生的,是一项需要在很长的时期中刻苦学习才能学会的艺术,而这种艺术,你们的学生准定是学不到的;这项艺术就是保持其无知的状态,因为任何一个人所有的真实学问归根到底知识那么一点点。你们教学生以种.种的学问,好极了;可是我,我只是帮他准备能够用来获得学问的工具。”

这些对于我们目前的一切都从娃娃抓起,是不是一个极好的否定呢?卢梭的话语是否依然有其道理呢?这都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出发思考行动,行动之后回到原点思考再出发。

上一篇:赴济南重工、可口可乐等公司的实习报告下一篇:晋宁四中2014年今冬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