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史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我的家族史范文

我的家族史

货运1511 沈艳丽

父亲在我还年幼时就给我洗了脑,让我成年后去当兵。 我没有被他洗脑成功,反而对当兵反感起来。 当兵,不止是他对女儿的期待,更是他自己的梦想。 我的爷爷,就是一名军人。对于他,我都是听说来的,但听的也不是特别多。爷爷在我实岁1岁时就与世长辞,后来关于他的一切一切,我都细细碎碎的,听说。

我只听说爷爷是部长,却不知他是何职位的部长。奶奶说起爷爷总是很骄傲,也总是很想念,这么多年,她一个人,十分辛苦。

爷爷奶奶总共生了三个孩子,分别是老大,我的爸爸,老二,我的叔叔,老三,我的姑姑。

我是在十多岁是才知道,我的爸爸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老大。在爸爸之前,还有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夭折了,奶奶在对我说的时候一笔带过,说是脑子里的病。第二个孩子,是养到了十三岁,也是因为脑子里的病,与世长辞。

她说不清楚是什么脑子里的病,那时候的条件,当然不比现在。如果是在现在,至少能说得出是什么病来。也有了更好的医学条件,若是经济上的困难,也许现在,更容易度过这个难关一些。 我听到这个的时候,一度很担心我的父亲,他会不会也潜在的存在着这种病?所幸是没有,直至现在他依然很健康,依然是家里的顶梁柱,依然在我身边,我每次回家依然能见到他,他总问我要吃什么菜。

在我们家有一个老桌子,我小时候总爱翻那个老桌子,我对一切“古董”的东西感到新奇。

也不知道为什么,老桌子里的东西是没变过我,我却总能翻得津津有味。最大的抽屉里,还有爷爷离世前保存完好的药。只不过与现在不同的,并不是纸盒里的,药是放在一个小小的纸袋里,里面几颗白色的药。

还有许多信,我识字后又偷偷看过,字体很繁,像是爷爷的战友、朋友写给他的信。泛黄的纸张,很有年代感,上面是用蓝色的钢笔写下的字,开头便是我爷爷的名字。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房子里,客厅里便挂着爷爷的遗照,黑白的。因为是在客厅,大概很多来客都会觉得害怕,可能我从小就见惯的原因,又因为那是我的爷爷,我从不害怕。

那个时候还是三层楼,有时候一个人在家,我还会同爷爷说说话,可能是童真,但真的没有害怕可言,因为爷爷去世的早,我只能以这个方式表达我对爷爷的亲近,也许他离得太远了,我很希望他还在这个世上。我放学回来,也会同爷爷打招呼,我从来不告诉任何人,但我常会对爷爷的遗照微笑来打招呼。真的,小时候迷茫的事,没告诉别人的事,我都偷偷告诉爷爷了,相信他替我挡去了很多烦恼。

爷爷长得好看,是所有人都公认的,我在遗照上也能看到他的相貌,笔挺的鼻梁,有着双眼皮的大眼睛。好看的五官,这已经是他中年的照片了,想必年轻时是更俊美的。

爷爷家里早年很有钱,他受的教育很好。奶奶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她嫁的人家,一定要好一些。

于是奶奶就嫁给了爷爷。

我曾偶然翻到一张老照片,黑白的照片,是一男一女的合照,端正的坐着。男的是我的爷爷,女的,我并不知道。我就拿着照片问奶奶,问她这是谁。她说这是她。

我感到震惊。照片里的女孩子,脸很圆,梳着两个大麻花,真真切切是个胖女孩。而如今我的奶奶,比我矮了足足有一个头,她只有七十几斤,瘦的可怜。

她说是生活不好,以前,常常挨饿,或是吃的不好。 爷爷的父母去世后,家境大不如前,虽然自己能力不错,但那个时候好像所有人家都很穷了,我也不清楚,总之过的都不好了。

奶奶说起一件好笑的事:当时很多女子都迷我的爷爷,他相貌好,个子高,年轻时候真是魅力无限。有个姑娘要嫁人了,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船。那个姑娘都已经坐上船了,还在船上哭着闹着,要嫁给沈部长。

奶奶说的时候,是满满的骄傲。 我奶奶是个十足的颜控,就喜欢好看的男孩子,如今一大把年纪了,依然。

我很心疼我奶奶,爷爷去世时,虽然她的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我的爸爸,长子,也有了姐姐和我,她已经当上了奶奶。却往后那么多年,一个人,我算了算,十九个念头,她有多么不容易。

爷爷的去世,我没有问清过病因,但知道也是脑子里的病。他是在家里去世的,那个时候总是吐血,我不敢想,如果我的亲人在我面前吐血,我早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暑假的时候爸爸得了胆结石,比较严重了,需要做手术,我在医院里陪夜,替他看着盐水。从下午到凌晨4点多,我不睡觉,挂不完的盐水,和睡的不好,总是呕吐的爸爸。亲眼看见他吐出黑的东西来,我急的不行,跑去找护士,问医生。医生问我是不是胃出血了,我说不是,医生说吐出来黑色的应该是血,然后交代了护士挂一种盐水,我一个人,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守着爸爸,很困,开了每隔20分钟的闹钟眯一会眯一会的,生怕盐水挂完了我没看好。

爷爷的生病和去世,想必当时所有亲人都饱受了煎熬。特别是我的奶奶,她已经失去过两个孩子。

再听起我的姐姐讲爷爷,她说在夏天,只要爷爷出门,都会给她带回一个冰棍儿回来。爷爷宠她,爷爷也很忙,不过总是能给她带来很多新奇玩意儿。我很羡慕,觉得爷爷真是好。

奶奶也曾对我说,爷爷教过我走路。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爷爷在我身后,举着我的手,我在前面,一步一步摇摇晃晃的走。

我想,如果爷爷没有那么早去世,他也一定很宠我,宠我至今,像现在奶奶宠着我一般。

奶奶总说,这几个孙儿,最心疼我。 我也心疼她。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之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族

故事无法从1840年讲起,并且我所知的确是有限。就像中国近代史一样,那里充满着上代人的血、汗与泪。

在我的印象中,对我的家族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大概20世纪30年代。当时是民国末期,五四运动后的十多年后,也是抗日战争的前夕。我奶奶说她老爸是个赌徒,赌输了,就卖掉我奶奶来抵偿赌债。我奶奶说她当时坐在别人肩膀上,然后就这样离开了自己的家。我知道这在中国历史上不罕见,只是对在近代还出现这事儿表示有点意外而已。突然思考到一点东西:历史课本在评价孙中山先生的时候,好像只说他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对他创立民国似乎有所隐晦,没有像“推翻帝制”那样进行高度评价。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吧!就像老师所说:民国或许不如满清。中国传统文化太根深蒂固了,单凭一个辛亥革命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救中国的。但这不可否认辛亥革命的意义,至少它推翻了帝制。书本写道:“民主自由深入人心”,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出卖子女的故事?哪个愿意出卖子女呢!都是受生活所迫,都是社会的失败,都是国家的不幸。

关于战争时期的故事,我就没怎么听说,对那个没有更真实的感受了。只记得长辈们说过爷爷的哥哥是很厉害的,单打十多日本鬼子,那是个绝对倔强的人了。如果没有这般热血,全民族膜拜那个“与和为贵”的信条,恐怕历史就更为悲惨了。还有:伯父当过兵,是林彪手下的小兵。我当时还以为伯父他也干过什么厉害的大事,而爸爸只是淡淡地说,只是个小兵。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战争是残酷的。而现在的我只知道当过兵的,反抗过侵略的都是英雄,都是那么地风光过,拿着武器,上场杀敌,多么威风,但细细一想,那可是拼命的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些前辈,用血的代价,用自己的幸福,来换取下辈子人的幸福。或许他们只是被逼得无路可退才选择了这条伟大的道路,但是,他们的付出与成就是不可否认的。

小时候,奶奶会开玩笑地叫我们问爷爷:为什么喜欢奶奶?而爷爷的答案很是平实:喜欢她的耳朵。这时候会不禁一震:只是喜欢耳朵就娶了别人!或许这不是真的原因,或许只是不好意思说而已。但如果是真的呢?这样也不出奇,中国的婚姻一直都不是自己想怎样就能怎样的, 特别是女性,那选择权算是丧失掉了。或许有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婚姻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没有激情。或许人们愿意相信过去的人习惯了屈服才导致这样的“悲剧”,但我对这却是存在欣赏的:至少过去基本没有离婚的情况,即使没有激情地相恋,即使家境贫困,却也能一起过完一辈子。现在的人觉得轰轰烈烈的爱情是难得的,但我却认为,一起过完一辈子才是难得的。爱情要耐得住时间、金钱的考验。平平淡淡才是真!都是一句了:现在呢,自私的人太多,被忽悠的人也太多了!奶奶的娘家比较远,比较贫穷,然后她的大伯母和二伯母就欺负她了。我就不懂为什么大家都那么贫穷,没机会争夺财产了,不应该好好生活吗?为什么还能不和起来?更悲剧的是,我爷爷年轻的时候基本外出定居,不在家,虽说他工作还赚到不少钱,但没怎么支持家里的开支,以致这位普通妇女一手撑天了:一方面要努力工作,勤奋劳动;另一方面,要照顾六个孩子。至此,我才发现奶奶是个典型的中国妇女形象——辛勤劳动,有不满但还是坚持,有无奈但还是继续。或者说她们是最睿智的人:她们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她们唯一的支柱,唯一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她们坚信:现在的苦,是将来的福——“越苦就越福。”在艰苦、差不多绝望的时候,信仰是个好东西。事实上,她熬下来了。她没忘记痛苦与恩怨,但她选择了以德报怨——在那些欺负她的亲人的最后时刻,在他们没钱下葬的时候,我奶奶伸出了援手。我为奶奶的这点感到骄傲。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文化大革命”一次时,我选择向爷爷寻问那片深奥的历史。但爷爷说了句:“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后来我知道,爷爷的大哥就是死在文化大革命里面的,他太倔强了,什么都不说,然后他的儿子亲眼看到他死去,而不敢有一丝反抗。他是个太有骨气的人了,虽没有像文天祥那为国家的伟大,但骨气是不分伯仲的。在那段日子里,奶奶基本完成了六孩降世的任务,然后就跟着大队伍一起劳作了。我爸那时候还小,基本算山大王了——读书不认真,天天去山林捉鸟偷蛋,打架。(后来他说吃不饱,还怎么读书!)他说过有一次回家,见到一块泥皂,饿得咬了一口。他还抱怨过,为什么自己家连稀粥都吃不上,别人家却还天天吃饭。奶奶也说过,当时送去生产队的粥中掉下了一只雷公蛇(变色树蜥)。不过只是将那东西拿出来而已,就还是喝了下去。当时粮食真是个问题,很多读书人就是因为吃而放弃了读书。而在妈妈那边,她爷爷是为地主工作的人,赚了很多钱,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些钱就只能藏在家里,埋地去了。我外公和姑婆就读书比较多,识字。曾经姑婆看到家里有一大罐银,金也有,后来有些钱被偷了,具体经过忘了,然后姑婆就骂:有钱不用。然后她妈骂她。有钱不敢用,没钱不能用,这就是当时的悲哀了。还有件特别深刻的事。我妈的奶奶虽然年老,但还是很健壮,而我外婆比较年轻,但因为年轻时劳累,身体状况不太好,基本住院,每天花费还不少。有次,妈妈的奶奶摔倒了,流血,但不是致命那种。 但是因为迷信:如果妈妈的奶奶死了,就能挡住灾祸,让外婆好受点。然后大家都不去就妈妈的奶奶,算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死去。不过,不久后外婆也死去了,陪葬的财物不少,不过后来被盗墓者盗掉了。迷信真的不是个好东西,尽管新中国成立了,迷信的人也还是很多。不过,今天迷信的人也是不少的,虽然少见了,这说明时代还是在进步的。

差不多到改革开放的时候了,爸爸实在忍不了了肚子饿的问题,就辍学去工作,干苦力活,而当时他是很瘦小的,这让人难以想象。不过他几年后作出英明的决定——学车,用自己赚的钱,还得到奶奶的资助了。当然家里基本是反对的。因为钱来之不易,大家都觉得这么用钱是浪费。但最后,爸爸还是学了。当时因为司机不多,所以爸爸算是有本领的人了,他好好用他的长处,创造财富。也许因为改革开放吧,这时的人更有机会接触外界了。我妈说:如果有人带她兄弟去工作,自己帮他打理家务都可以。当时,我爸和我妈就去了深圳,为日后埋下伏笔。我爸算是偷偷地去,没有证件,在一小糖厂工作;而我妈是玩具工厂的工人,福利好,逢大假日有车接送回家乡。我爸是少有的司机,基本上他工厂的三辆“高级”车辆就由他接管了,当然不能私用。我爸是抄小路进入深圳的,当然从家乡去深圳的路也是挺曲折的,要换几次车,并且还不全是客车。他说过深圳和香港只隔一个街,他去过那里。那里卖衣服的阿姨很不设防,如果你买衣服,那个阿姨就在屋子里面煮饭,只要你将钱放下就行。他说,那里的人的手袋基本有上万元,他说想抢。他也想过当时内地衣服不多,可以在香港买衣服回来卖,一定能赚上钱的。可是他没有干这个。他还是低调地工作,还没有特别的想法。他当过法国人的司机,还做过的哥。他说那法国人想请他,但翻译想从中赚一笔,想赚差不多一半的工资。实在是太贪婪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机会,给世界带来机遇,给中国人带来机会,可是总有人太贪婪了。但事实也说明:学到的东西总会有用的。转到我妈妈那边,她带了两个哥哥到了深圳。当时深圳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比较严格。有次,他们三个人一起上街逛,我妈妈一转过身去买点东西,就不见了两个哥哥,之后过了一些日子才知道他们被警察捉住了,要用钱去赎。我忘了之后的结局,但可以肯定的有两点:一是当时深圳的外来人员真够复杂与多;二是当时的政策不是好政策,完完全全是坑人的东西。人家辛辛苦苦才去到那里工作、赚钱,而那些警察一下就捉人,罚得够重,与强盗有什么差别!不过,我也不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政策的安排,还是地方官员欺负普通老百姓不懂事呢?

我爸是26岁结婚的,不算早不算迟,但是在工作时认识我妈妈的,所以能说他们的婚姻体现时代的进步。甚至我外公说过:女儿结婚了,他还不知道郎家是谁,如果平时在路上遇见了,打了他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呢!虽说这话比较狠,但确实反映了男女能主动选择自己的婚姻了。之后,老爸搞了点小生意,赚了点钱,开始学人闯股市了。当时,股市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自己不去挖掘就完全浪费了的金矿。大家都羡慕那些在股市中一夜暴富的人,我爸就想去“轻松”赚一把。可是,不知是世事难料,还是大家没真正认识股市,我爸就在那里摔了一跤,挺重的。这不能说完全是件坏事,至少他更实在起来了,更认真地干自己的小生意。钱来得太容易会让人沉醉,着迷。后来,深圳生活成本实在高了,爸爸不得不撤出这个他闯荡差不多20年的城市。而此时,才是他事业的最低谷,基本上一切都没有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困境确实能锻炼一个人。这前前后后,他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或者说,这是一种成熟。

以前会习惯用对错来评论一个事情,但现在发现,能用对错评论的东西不多,历史更是不能用对错来评论,因为历史上的每个事情、每个人都有着其所特有的影响,然后……这就是我所知的我的家族了——低调却又不低调,伟大却又不伟大,独特却又不独特。

历史总是这样。

第三篇:家族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家族史)

学 院: 文学分院 专 业: 英复151 姓 名: 陈向进 学 号: 201530960520

授课教师: 胡晓飞

上交时间: 2016 年 6 月 联系方式: 13758941324/681324

前言

杜兰特曾说, 家庭是文明的核心。每个家庭在社会上生活的关系网除了自身的亲情关系网外还有自己的家庭经济消费网, 消费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都不可避免的.我就从自己的家庭消费观来分析本家庭的经济消费状况.

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一个家族消费观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经济能力的变化以及家族成员消费观念的变化。我通过与奶奶、父母的沟通与对自己的剖析,概括出家族成员消费观念的变化,了解不同年代人的消费心理以及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从三代人的消费观中总结出比较合理的消费方式。

第一章

家庭消费观的演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消费的观念自然也有了转变。通过与家人的面对面交流以及后期的电话沟通,总结概括出三代人之间的消费观的不同以及原因,从三代人的消费观中发现问题并阐述合理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消费观;比较;原因;合理消费

消费观念的不同

(一)40后——奶奶的消费观

奶奶出生的年代是50年代,可以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条裤子穿九年,你没钱,我没钱,社会主义不谈钱的年代”。等到奶奶长大差不多也就是60年代,是“副食品,粮布票,它比生命都重要,半斤肉,二两油,有钱没票你别想求”的年代。这样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奶奶这一辈人如下的消费观:

第一,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勤劳而节俭,是中国农民的典型特点,具体表现为自给自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不消费就不进行购买消费,能节省就节省。“思前顾后,吃穿常有”,“精打细算,油盐不断”,“粮收万旦,也要粗茶淡饭”„这些俗语就是用来描述奶奶这一辈人的消费现象。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节省已经成为奶奶的一种习惯,剩菜剩饭要吃,电要省,生病有时候也不会去看医生,买菜的时候也会“斤斤计较”,充满了小农式的朴实与精明。

第二,消费观念简单并且保守,不懂得理财。这个特点与农村的传统习惯有很大关系,即使有钱也是存在家里或银行,很少去投资,直接享受银行利息。我的奶奶就是这样的,她现在的个人存款都放在银行。奶奶的文化素质不高,这可能也是老一辈人不愿意主动去投资的原因之一。

第三,发展型消费比重过大。在农村,住房消费(给我们的父亲一辈盖房子娶媳妇)比重大。奶奶说当年家里盖房子花掉了她和爷爷一辈子的积蓄。

第四,消费品牌固定。奶奶平时买的东西品牌比较固定,很少使用新的牌子,特别是在生活用品这一方面,比如肥皂、牙膏等。这与老年人的守旧思想有关系,即使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新鲜的玩意,她也不会主动去尝试。

(二)60后——父母的消费观

我的父母都出生在60年代,60后的这代人,尤其是我父母这样有着乡村背景的70年代人而言,他们的童年时期基本上是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穿着过失的打着补丁的黑色或蓝色的布衣在田野上寻找快乐,他们的童年没有任何高档的玩具,听爸爸说泥巴、石块、玻璃球就是他的玩具,这些也伴他度过了快乐的童年。60后的消费观一般是这样的:

第一,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父母这样的60后大都是奋斗的一代,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几乎没有什么财富可以留给他们,一切需要赤手空拳打拼。财富来之不易,他们多会量入为出。我的妈妈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现在这个年纪的她不会“赚多少花多少”,她要为老人、孩子和所有可能的意外做好准备。

第二,传统消费心理与超前消费心理交织。父母通常会有意识的控制大手大脚的冲动而攒一些钱。家里的第一台冰箱是2010年买的,价格是3000元左右,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当面对汽车等这种现代化高科技商品诱惑时,却又蠢蠢欲动。当初家里要买车的时候,父母也是纠结了好久。与我这样的90后相比,他们的超前心理往往都是大打折扣的,最后还是没买。

第三,发展型消费比重过大。这与奶奶那辈有点相似又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需要为下一代也就是我考虑,包括之后的买车甚至是买房。不同的是,发展型消费中教育消费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从我幼儿园到我大学毕业将近20年的学费他们需要承担。这是一笔不可小觑的数目。

(三)90后——我的消费观

个性、求新、追求时尚似乎是我们90后的标签。90后的我们有的刚踏入职场,但多数还处于学生时代。我们的消费理念可大致分为狂热的吃货,喜爱新颖事物的萌物、追求别致物品、追求时尚品牌,以自己为例,90后的消费观是这样的:

第一,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看上了就买。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欢的东西常常没有理由,只要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品牌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比如衣服,今年买的衣服或许明年我就不喜欢了,品牌不是那么重要,关键看衣服的样式、色调与风格是否符合自己。

第二,超前消费。我和大多数90后一样对数码产品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手机、电脑等成为我不可缺少的消费。特别是在这个电子产品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更是刺激了我的消费欲望。所以这学期我新买了一款手机,在我的旧手机还是很新的情况下。 第三,发展型消费比重大。这里的发展型消费与50后,7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了。我是一个资深的吃货,每个月花在美食上的钱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加之小长假、寒暑假等喜欢出去旅游有事一笔开销,偶尔去听一场明星的演唱会也是一笔开销。所以我自己的发展型消费在我的日常消费中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

第二章

消费观念改变的原因

40后吃肚饱,60、70后吃味道,80.90吃品质。这一句话体现了人们饮食习惯的不断变迁,同时也折射出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下人们随之改变的消费观。从老一辈人的勤俭节约,认为“钱就是用来储蓄的”,到70后的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再到90后的张扬个性、超前消费,我们能看到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与多元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多人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不用再过老一辈人那么节俭的生活了。所以经济方面是主要原因。

第二,到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生活观念有所改变。 第三,消费观念深受广告媒介的影响。当代广告媒介是消费主义文化传播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工具,是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的年轻人是喜欢追星的一群人,所以广告商也越来越热衷于请明星进行代言活动。所以年轻人的消费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第四,消费途径的多样化。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等新型的购物方式的出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第三章

总结

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现阶段经济繁荣,商品充足。本文通过对我自己家庭三代人的消费方式的了解,从中概括出各自的消费观念:老一辈人生活的不易与艰辛而养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父母辈人因生活的压力与矛盾坚持理性消费,以及我自己的超前消费三种类型。从这些消费观念中,我也了解到了自己家庭的经济发展史,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一段文化的改变。而影响这些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外来思想等因素。

奶奶出生在经济困难的时代这决定了她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方式;爸爸妈妈在某些地方顺延了奶奶他们的消费习惯,也比较顾家,但他们也追求适当的享受; 我生活在电子信息时代,加之父母的宠爱,消费欲望更加强烈。

对于爷爷奶奶老一辈的节俭消费观,是我们所不提倡的。要加强他们的消费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要培养发展型的消费观念。应当通过政府部门或者媒介强化有关绿色商品,绿色消费知识的教育。让他们的消费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合理适度,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节俭观念是从内里产生的,必须要使其转换这种简单而保守的观念。

对于90后青年的超前消费观,应当加强个人消费责任感的教育。90后青年的消费是为了满足的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必须是合理健康的,能促进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注意在实现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转变的过程中,增加精神文化消费。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消费观,保持健康的消费心态,以利于自己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不管是你处于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都应该树立一种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

第四篇:家族史、宗族史

一、家族史、宗族史研究的发端时期

我国关于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两宋时期专题研究家族、宗族情况的论著未见.论文亦极罕见,而贯通研究中国古代家族、宗族史 的著作有一些。

(一)较早开始研究我国历史上家族、宗族问题的是吕思勉先生,其所著《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上海中山书局,1929.)是第一部有关家族、宗族问题的专门史。论著从人类社会由“浑然一大群”到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演进谈起,谈及其产生、宗与族的关系、宗法的产生与废弛、谱学的兴衰、宗法与封建的相辅相成关系。谈及累世同居与析居问题以及立嗣意图的前后变化等等。大凡家族、宗族史研究的主要问题都已涉及.带有论纲性质,影响深远。后来在其《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等4部断代史中。论述社会组织时都专设《族制》一节,其篇幅较《小史>有所增加,对宗族制度的若干问题的看法亦较<小史>深入。此著收集了正史中许多有关家族、宗族的材料,对后人研究很有启发性。陶希圣在《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1934.)一书中提出了农民家族、豪商地主家族、士族家族等概念,就家族的范围、族居问题、宗法及宗法制的变迁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高达观的<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正中书局,1944.)从社会学视 角将家族制度的变迁分为周代的宗法社会、宋代的宗族家族社会和清季的家族社会三个阶段。高先生认为周代是中国式家族社会之创制与兴盛时期.宋代为中国式家族社会之中衰 与复兴时期,亦即家族制度由纯贵族支配演变为“民众化”、“普遍化”的家族制度时期。高先生并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法律基础三个方面分析了家族制度演变的原因。其中对经济基础的分析尤为重视。

(二)从法制或礼仪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家族、宗族制度的也有一些。如诸桥辙次《支那之家族制》(日本大修馆书店,1940.)一书就是以家族仪制为基础来考察中国社会的一面,其中一些内容如九族范围、宗法、宗庙制度等与家族、宗族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47.)是一部较早从法律角度研究社会的专著。他对于 家族范围的概括较为全面而准确。又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历史上法律制度与封建家族制度的密切关系,所举事例多宋元明清时期之事。

二、家族宗族史研究停滞阶段

20世纪5¨70年代.由于“左”倾思潮的错误干扰,大陆社会学、社会史的研究完全停顿,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也不例外。这30年.没有出版过系统的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专著。所有通史及断代史著作.也几乎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三、家族宗族史研究t生复兴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又开始焕发勃 勃生机。

(一)其中研究宋代家族史、宗族史的专论有王善军先生的《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作者对关于宋代家族制系列论文作以总结,集中反映了20年来家族研究的成果。上篇对宗族谱牒、公产、祭祀、家法族规、族塾义学、宗祧继承等6项宗族组织制度做了深入的研究。下篇则对同居共财大家庭、强宗豪族、世家、宗室等4种宗族类型做了细致考察。终篇论述宗族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关系世家大族的家法和家风在当世政治上所起的作用分析.宗法观念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宗族世家难以持久实为社会进步所致的论述等。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是作者多年来倾力探索宋代家庭问题的成果。该书人选“中国家庭、家族、宗族研究系列丛书”.由宋代家庭史研究述评(代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正文组成。绪论部分提供了便于人们了解宋代家庭总体特征的知识背景. 上篇对宋代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进行了探讨.中篇从户等制度人手考察了各个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下篇则具体研究了家产继承的几种方式。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出版,1983.)其第七章宋代的封建家族组织,对宋代宗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做了简 要的论述。作者依据郑谯《通志>之说,论证了大致从宋代开始,因门阀士族已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情况.原先讲究门第的谱牒之学也随之衰败,宋代出现了新的家族组织。作者从小宗之法、宗子(族长)、族产、族谱、祠堂和族规六个方面.介绍了宋代宗族组织的概况。从广义上说。婚姻制度也可作为家族和社会研究的一个方面。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一书,引用了相当丰富的史料.着重说明了唐宋之际婚姻制度的重大变化.论证了从“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到“婚姻不问阀阅”,社会心理从“尚姓”到。尚官”.乃是基于政治制度以门阀为中心到以官品为本位的变化。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通论性著作有徐扬杰的<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是一部篇幅较大的中国家族通史专著。从宏观上把中国家族制度分为先后承继、递相蝉联的四种不同形式。

他对中国家族制度的形态作了一个整体把握.认为唐末五代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瓦解.宋以后近代封建家族制度形成。并从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组织、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近 代封建家族制度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冯尔康等合著的《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是又一部中国宗族通史著作。该书根据宗族领导权的变化、宗族的 内部结构及其成员的民众性、宗族生活中宗法原则的变化,将中国宗族发展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宗族

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常建华撰写的《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是《中华文化通志》中《制度文化典》中的第四卷。第一章体例似“史”.对我国宗族制度的演变进行概述.以后各章节主要是论述宋以后的宗族组织特征。钱杭的《中国宗族制度新探》(香港中华书局,1994.),作者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改变了以往宗族研究功能探讨为本体的思路.指出了汉族宗族存在的根本是从宗族派生出来的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四种心理需求。钱氏考察的角度和方法都十分新颖。,

四、近年来宋代家族史研究蓬勃发展时期

(一)近几年,家族的个案研究成果显著。在宋代家族研究方面,多关注于官僚家族的个案研究,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繁荣的江南地区。以家族成员之研究为主,以隐恶扬善为叙述方式,侧重单个著名家族的成功或衰微因素探询。孔东的《宋代东莱吕氏之望族及其贡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蔡东洲《宋代阆洲陈氏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分别以专著的方式对这两个诗书类世家大族的科举仕宦、文化成就及兴盛历程作了论述。胡昭曦先生的《宋代“世显以儒”的成都范氏家族》(《胡昭曦宋史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分析了四川成都范氏家族的“世显以儒”的社会特征。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巴蜀书社,1995.)、杨倩描《吴家将——吴蚧吴磷吴挺吴曦合传》(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均以叙述吴氏家族精英人物作战事迹为主。戴应新编著的《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叙述了折氏家族的武功和人物事迹.收录了较多的墓志资料,李裕民的《折氏家 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也对折氏家族进行了探讨。马斗山《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对眉山苏氏家族的教育、家法、经济生活等多个侧面进行了叙述。

(二)宋代家族研究中对名门望族、世家官僚的个案研究相当丰富。其中不乏涉及帝后之家之作。王曾瑜《宋朝相州韩氏家族》(《锱铢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王善军《武功与外戚的结合——真定曹氏》(《宋代世家大族:个案与综合之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3.5.).何成、王育济的《宋代王审琦家族兴盛原因述论》(《甘肃社会科学》,2001.6),马玉臣、杨高凡《宋代毕氏家族论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6.7.),何新所《宋代昭德晁氏家族婚姻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张彦霞《宋代韩琦家族婚姻关系特征考论》(《集宁师专学报》,2005.9.)等。此类研究多是从某一姓氏家族的整个发展过程的脉络角度进行分析,注重家族在世系起源、家族的起家、婚姻关系、对官位的追求、家族的荫补、经济地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整体探讨.来展示宋代家族发展的途径和状态特征。

(三)从整体上考察及其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论著比较少。群体研究立足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考察具有相同身份、社会地位或阶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力求还原社会原貌,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有助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论文有姚兆余的《北宋宰辅家族婚姻研究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5.)及《论北宋世代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2002.6.)分别针对北宋宰辅家族的婚姻和北宋世代家族的择偶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王善军先生的《宋代世家大族:个案与综合之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3.)立足于宋代世家大族这个社会群体为整个考察对象,用个案剖析和综合探讨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家族与政治、家族与社会、家族与文化等各种的相互关系.全面反映了宋代世家大族群体的整体面貌和整体时代特征。个案研究部分选取了六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世家大族.考述并分析了它们的仕宦情况以及所表现出的突出社会特点。综合研究部分主要结合宋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情况.探讨了宋代世家大 族的形成和主要类型、仕宦与政治势力、经济势力及其变迁以及文化教育与家学等问题。 专著有陶晋生的《北宋士族一家庭·婚姻-生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从士人起家、仕宦生涯、家族维持、婚姻关系、妇女及妇女教育、妇女再嫁与改嫁、交 游与日常生活,和典型家族类型等方面,展示北宋士人家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犹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主要的构想是以士人和士大夫对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庭或家族.以及众多的士人和士大夫的一生的描写.来观察他们起家的经过.维持一家或一族的继续兴盛所用的策略,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和妇女角色”。最为精彩的是对士族婚姻关系和妇女角色的细致而深入的论述。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侧重对于宋代家族和家族制度的内容结构、发展特征、与社会各层面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80年代以来的研究与过去相比,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有进一步深入的必

要。就家族史、宗族史部分,笔者大致认识如下:

一、就家族史、宗族史部分。近年来受国外年鉴学派研究方法的影响.对个案研究相当重视.无论是数量,还是家族类型,探讨相对深入和全面得多,但相对而言,群体研究比较薄弱,综合分析的视角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二、家庭、家族作为封建社会宗法制国家中的基本组成单位,与社会各个层面有着各种联系。故对于它的研究应该跳出就家族论家族的狭小圈子.把家族放到整个社会历史文化中去研究,深入分析家族与政治、家族与社会、家族与文化等等各种相互关系中.整体动态考量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利于深人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全貌:

三、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与此前相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元明清诸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基本走向。宋代家族宗族作

为此社会变革条件下的产物,在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变革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深人认识宋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篇:家族史(xiexiebang推荐)

家族史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摘要:

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是逝去的时间,“那时候”祖父祖母是怎样一路走过到如今呢?

梁氏,是个十分古老的中国姓氏。明清时期,梁姓已遍布全国,且以广东、福建、浙江为主要聚居地。我们家就是梁氏的后人,现居住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一直以来,我对自己家族的历史都十分好奇,但也从没开口问过父母,只有偶尔听奶奶提起过“那时候”,“那时候”对于我来说该是很久很久之前吧„„

关键词:历史;艰苦;如今 梁姓源流: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氏,就是梁氏。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梁王嬴康就是梁氏始祖,史称梁氏正宗。

得姓始祖: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复续嬴姓祀,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

梁姓支派较多,但据史料所载,其最早发源地当是今陕西一带。晋代以前,梁姓多集中于北方居住,且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汉时期,梁姓散居于山西,据载,汉景帝时,有梁林任太原太守。汉末,山西梁姓迁往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集中于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地区。其中安定梁姓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支望族。此时,天水一带也有梁姓郡望,为少数民族改姓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为避战祸而南迁者络绎不绝,梁姓自然也不外其列。据载,西晋“永嘉之乱”时,有梁芳率家族随晋南迁于浙江杭州与广东河浦之间。又有梁遐开基福州,被视为闽、粤始祖。此时,梁姓遍布南方的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广东、福建一带。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由于金兵及蒙古军队的入侵,致使梁姓又一次大举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发展。明清时期,梁姓已遍布全国,且以广东、福建、浙江为主要聚居地。今日梁姓以广东为多,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七,占全国梁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四。

主要内容:

我们家就是梁氏的后人,现居住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一直以来,我对自己家族的历史都十分好奇,但也从没开口问过父母,只有偶尔听奶奶提起过“那时候”,“那时候”对于我来说该是很久很久之前吧„„

高二那年,在整理爷爷遗物的时候,翻出了许多“以前”,还看到了传说中的家谱。我慢慢翻开那“泛黄的历史”,上面的每一个名字,只是一个名字吗?不是的,是逝去的时间,是历史,也是我看不到的过去。一页一页地看着,我惊讶着过去家族的强大,也感叹着今天的人丁单薄,以前,是十几户的人家组成一个家族,但到了我父亲这代,就只有我和弟弟两个子女了,父亲也只有一个姐姐,即我的大姑妈,也只有一儿一女。翻看着族谱,翻到了祖父那代,不知为何是空白的,我带着疑问,跑去问父亲。

听了我的提问,父亲他跟我说了,他也是不太清楚的,说应该是60年左右,那时的父亲还没出生,奶奶是64年生的父亲,那是大饥荒的时期,周围都是荒地、一片萧条。

当时国家进行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1960年,是大饥荒时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其时国内盛行“浮夸风”、“大跃进”、“放卫星”,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生产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等,各地虚报产量、土地亩产越报越高,导致缴粮多而农民自留粮太少。1958年丰收后,各地虚报产量,导致农民生活难以为继,此情况引起了中央的注意。1959年的庐山会议,原本就是要纠正政策路线的“左倾”,但由于会议期间彭德怀所上的“万言书”,指出了当时存在的严重问题,引起毛泽东的不满,会议遂有“纠左”变成了继续“反右”,最终使问题越发严重。自1959年夏开始,全国开始大面积干旱,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缴粮任务却日益增多,出现全国性粮荒。其时与苏联交恶,苏联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资金、设备,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自1959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大范围“非正常死亡”,即饿死现象,尤其是河南、安徽两省,出现大量人民饿死现象。父亲说,他本来也是有两个哥哥的,据说也在那时被饿死了。奶奶当时都顾不得心痛只有继续拼命活下去,树根,草都吃过了。1962年,党中央痛定思痛,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调整、发展、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后来经济才开始好转。

我不能说什么话安慰父亲,什么都没经历的我,也不够资格,只在心里留着深刻的话语。我又问了母亲小时候是怎样过的。母亲也笑笑说不太记得了,只记得很苦很苦。外祖父有五个孩子,母亲排第三,而且外祖父还要养活自己去世的兄弟留下的两个儿子。我惊讶了一下,心想,那时的环境应该也不好吧,外祖父一个人该熬得得多辛苦才能把孩子拉扯大啊。然后想到外祖父的兄弟是怎么去世的呢?母亲说,是生病过世的。只能说医疗机构在那是也是少的吧,医生的能力也不如现在,没钱看病也是最大的问题。

我想起去世的祖父,他似乎还坐在摇椅上给我讲过去,我很后悔那时为什么没好好听一下,那是祖父用他一生来诉说的啊!对爷爷我一直都是有点畏惧的,但他确实真的对我很好很好,不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真的对我这孙女是满意的。父亲说祖父当过国民党的军师,写得一手好书法,是个有文化的人,祖父和兄弟们都是在香港出生,后来才回到新兴的,出生在动荡时期的他,还是有好好学习。十四五岁的时候随曾祖父又去了香港打工,后来的事也不太清楚了。直到和祖母结婚,才又回来了,生下了我的父亲及其兄弟姐妹。

祖母也是受了很多苦的人,到现在她还是十分简朴,一点一滴都不浪费。说起祖母, 16岁就嫁入了梁家,当时,她还是一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女学生。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16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想些什么,在香港和我的祖父相爱,不顾家人的反对跟着祖父,嫁到了新兴,我的曾祖父还为祖父准备了丰厚的嫁妆。于是,祖母穿着新衣,坐着花轿嫁进了梁家的门。

一个十六岁的女子,为了爱情不顾父母反对远离家乡,在那个盲婚哑嫁的年代该多令人佩服。

结婚后,经历过抗日艰苦时期,日子一天天地熬过去了。随着儿子的长大,女儿的出嫁,家里的生活逐步有了改善,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1984年,政府出台了新政策,凡是符合“四个条件”的家庭可以拿回过去的房产。之前是曾有间大屋的,但成了生产队的粮仓。 祖父祖母又重新回到了梁家大屋。

经历了兴衰沉浮、荣辱生死,祖母在当年的豪宅里面过着平静的生活。父亲每天煲粥煲汤送来给祖母。比起年轻时所受的和中年所受的困苦,现在的生活算得上是幸福了。

但是,二十多年前不小心摔伤的腿痛,有时候还会发作。时常叫我帮她擦油。如今,祖母要靠着拐杖才能在院子里走走路。88岁的她思维清晰,神清气朗,风采依旧。

偶尔抽支烟,看一下电视,就是祖母最大的消遣了。让她唯一觉得遗憾的,是没能实现她年轻时候的理想,那是她也文化高,是想做医生的,可过去已经过去了。

总结:

以前的事,在这位经历过无数风波的上一辈看来,已经是过眼云烟,不值得再提了。我只有听着前人的话语,跟着前人的脚步,在现在这安定的年代继续上一辈的生活。

上一篇:产品推荐书范文下一篇:讲座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