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2022-11-16

第一篇: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直播带货助力脱贫攻坚的探索与发展研究

摘 要: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出了新机遇,对于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媒体、干部、网红直播带货等进行洞察和剖析,并对直播带货助力脱贫攻坚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

关键词:直播带货;脱贫攻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一、从“火爆”模式到“沸腾”模式,直播带货迎来新机遇

(一)媒体跨界转型新尝试,“花式”直播不断突破业务圈层

近年来,媒体不断探索融合新路径,搭乘 MCN 快车,通过直播带货打破了传播介质、地域的限制,实现从“浅滩试水”到“深海寻宝”、从“火爆”到“沸腾”的裂变。

直播带货助力经济复苏,省级媒体也纷纷行动起来。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开展了“我为家乡带货”系列直播;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县长优选”县域电商直播活动,着力塑造区域电商品牌;海南省消费扶贫“春风大行动”之八大助

农抖音海购直播活动,销售破 7 万单、420 万元,掀起“产供销”一体化热潮。

(二)全民直播狂欢,让明星网络化、网红明星化、主播大众化

媒体战“硝烟弥漫”,领导干部、网红、明星甚至素人直播开启“全民狂欢模式”,人人都成了产品经理。“口红一哥”李佳琦、“淘宝一姐”薇娅“炸裂”手机屏幕;罗永浩直播首秀 3 小时,支付交易总额超 1.1 亿;格力董明珠三次带货战绩从 23 万到 3.1 亿再飙升到 7.03 亿……在“直播赛道”上,明星下沉更加网络化,粉丝连麦互动更加便捷。企业家、领导干部则打破次元壁,亲自上阵、各显神通,通过互联网+直播成为流量网红,逐渐成为网红升维的一种新趋势。

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背景下,领导干部纷纷走进直播间,帮农产品找到新出路。山东济南商河县 80 后副县长王帅“魔性”直播,一周卖出 3 万只扒鸡,获《人民日报》官微点赞;陕西商洛山阳县副县长金雪华为农特产品“代言”,将音浪收入全部捐给希望小学……网友点赞称,这些县长直播里没个“县长样子”,却是为人民服务最美的样子。

二、直播带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加强规范引导,让流量转化为销量、消费回归本

直播诠释了互联网经济的多元和包容,从社群集聚到交流互动,从沉浸式直播到一键下单,强烈参与感和便捷体验感让人容易冲动消费。这种消费新场景下也带来了数据造假、霸王条款、恶意刷单等诸多问题和隐患。

直播是消费形式的变化,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让爆款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让用户放心、安心买到优质产品。回归理性消费,要着力解决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以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为落脚点,全时空、全场景对接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从供应链、流通链、服务链等全链路推进,进一步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推动产业和服务“双升级”,从而深度融入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据艾媒咨询数据,国内直播带货市场规模从 2017 年 190亿元迅速增长至 2019 年的 4 338 亿元,2020 年预计规模将达 9 610 亿元,同比增长 121.53%。目前,直播公司鱼龙混杂,乱象丛生。杜绝“野蛮生长”,直播必须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可择机建立电商产业园、成立行业协会,规范直播活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不能让直播带货成为一门让无辜网友买单的“热闹生意”;平台要提高准入标准,明确经营者责任义务,加强对主播群体的规范管理,完善诚信评价机制,创新监管办法,

补短板、疏漏洞,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引导粉丝群体贡献正向价值和向上力量。

另外,要畅通网络举报受理渠道,号召发动广大网民、社会组织、网络群组共同参与,进一步建立完善责任清晰、运行高效的协同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对有害信息人人喊打、群防群治的良好机制。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本着谁发布、谁直播谁负责的原则,对屡教不改的账号形成震慑力,提高举报工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大化地发挥网络举报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信息共享、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直播行业更加健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一锤子买卖”注定品牌“翻车”。明星、干部直播赚足了眼球,更要在质量和用户口碑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厘清多方主体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边界错乱、权责不清等引发纠纷,伤害直播的公益性与公信力。

(二)做好直播“课程表”,让干部带货叫好又叫座

领导干部“触网”直播看似是“应急之举”,实则是长远发展之策,这不是一阵风,而应融于日常工作中——带真货、真带货。相信直播带货必将成为百姓改变对政府官员“刻板印象”,干部汇集民意民智,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

干部的“存在感”,绝不是权力的“掌控感”,而是人

民群众的“获得感”。干部直播带货,变的是助农扶贫的方式,不变的是惠农便农的初心。运用新载体、“解锁”新技能,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表现。为放下顾虑走进直播间、親切喊出“买它买它”的干部们点赞,也要防止物极必反,莫让“直播带货”沦为“强行摊派”“以权促销”的秀场。同时需要警惕的是,不少干部依托自己的名字、地域品牌等在直播平台开通了账户,但可能会因为个人工作事务原因,不能长时间在平台直播,存在工作人员登录账号替代直播的现象,不注意措辞、沟通不到位等都会对直播造成一定的消解,不利于领导干部形象的建构和塑造。

直播“课程表”,亦是助农“路线图”。让直播更专业是每一名干部的“必修课”,也是人民群众对脱贫攻坚的美好期许。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履职尽责,不断深入调查研究、吃透产品特点、用好网言网语,变“门外汉”为“行家里手”,才能吸引更多“回头客”,让直播带货成为一种新常态、“好状态”,确保行稳致远。走出直播间,干部们更要沉下心、俯下身,在政策、产业、设施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当地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

(三)探索产业化运营,打通特色垂类闭环

面向市场,鼓励媒体机构能够大胆改革,不断“试错前行”,但任何行业都有其市场规律和天花板。不可否认,同

质化账号竞争已经白热化。饱和期过后,直播将进入冷静期,这就需要一套更加完善成熟和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必须在内容运营、供应链团队配置上统筹协调,做好把控,把直播基地打造成百姓线上互动、线下参与的“不夜城”地标。

直播带货具有强实时性、弱传播性和不可复制性。一方面,面对全网优质资源的争夺,自身必须要有具备持续优质内容生产的能力,精细化深耕,对粉丝质量、品牌价值、风险把控等常抓不懈。另外,要重塑“人、货、场”的关系,实现内容、电商、流量、变现、广告等多维度的统筹运营,通过大数据智能推荐算法等实现精准推送,有效提高转化效率。在这方面,也有不少媒体已经做出了尝试,如山东卫视将电商直播与消费扶贫相结合,重磅推出全国首个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相互引流的周播形态的带货节目《家乡好物》,每期邀请一位县域负责人、企业代表或脱贫攻坚先进人物作为“好物推荐人”推荐优质特色产品,通过电视节目、公益广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进行严格品质把控,提供全程的供应链服务保障;钱江视频发力“社区合伙人”项目,打造 KOL+KOC 相结合的媒体电商体系,打通上游产品、中游运营推广、下游配送服务等各环节。

(四)在坚守中“破局”,警惕过度消费媒体公信力

大浪淘沙,能否找到适合自身和行业发展的产业形态,锤炼独有的核心优势,是“泡沫”散去、蓄势突围的关键。

就直播电商而言,相对完善的电商体系、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为关注的焦点,警惕对公信力的过度消费值得关注。

直播带货契合商业中自由贸易和集聚共生两大关键要素,潜移默化中更带来了营销模式变革和新型消费模式变革。新变革必然衍生出新玩法、新变化,为电商行业提供一种探索和思路,拓宽整个行业的未来想象空间。这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杀雏生意”,这就要求媒体不能跟风盲从,也不能消极懈怠,要积极稳妥把握直播带货的特点。

传统媒体做 MCN、直播带货,最重要的是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肆无忌惮,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在坚守中“破局”。正因如此,必须摆脱平台依赖和路径依赖,厘清平台带来的“糖”和“毒”,坚持内容为王,创作正能量、主旋律作品,做好人、货、场、资本的资源聚合——核心为“货”,要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并且根据用户喜好等研究上架顺序和时间;前提是“场”,通过各种渠道唤醒社群、激活朋友圈,确保直播间有相对稳定的流量;转化看“人”,主播要根据互动情况,活跃人气,不断满足用户的社交和购物需求,同时在“全网最低价”的直播时代,做好直播与品牌价值的巧妙融合。

网络电商带货正经历着图文带货、视频带货、直播带货、模拟试用、模拟体验购物等衍变的过程,在用户体验、媒介形态上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

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县级融媒体资源优势,联合区县融媒网红主播、区县领导干部,通过陪伴式直播,打通特色农产品供应链渠道,打造跨地域、跨平台、跨终端的直播带货模式。与自媒体、商业平台相比,传统媒体在直播带货中,必须对货物的质量等进行有效追溯和评估,不能竭泽而渔、因小失大,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从这一点出发,还可以联动团省委等相关部门,盘活在农村的优秀团员青年、团干部、网红主播等资源,发起好青年为家乡好货代言等直播活动。

三、结语

直播帶货助力脱贫攻坚,效应凸显。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进一步提高站位、压实责任、“攻城拔寨”,多方形成合力,打出“组合拳”,不断畅通直播渠道、打造产业品牌、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售后服务,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人民日报评论年编 2019[M].人民论坛、人民时评、评论员观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

[2]李丹阳.短视频 MCN:广播电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J].现代视听,2019(12).

第二篇: 全市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对策思考

为深入了解全市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来产业扶贫的成效,市委政研室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组成课题调研组,深入XX、XX、XX等县部分乡,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全市产业精准扶贫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格局全面形成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统一部署,各县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通过抓好试点示范引领带动,深入推进“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

积极推进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各县加强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对接,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林权等“三权三证”抵押担保融资工作。目前,全市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贷款XX亿元。在抓好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已开展农业科技培训XXXX期,培训XX万人次。通过培训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以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户脱贫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以上实现就业创业,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 的目标,实现脱贫致富。

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参与精准扶贫的农业龙头企业XX个,涵盖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电商等产业,通过联户带动、入股分工、劳务输出、托管代养等方式,带动XX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预计XX年每户贫困户可实现增收3702元。如XX县围绕XX米等县内优势产业,扶强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全县XX米种植面积14.54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26户种植3675亩,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增收308.76万元。有658户贫困户参与企业贷款入股分红,已兑现分红80.8万元。XX县XX乡采取“土地流转扶贫+基地务工扶贫+订单经营扶贫”的“三位一体”的模式,引进XX食品有限公司、XX牧业有限公司、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目前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1万亩,标准化烤烟种植基地7000亩,生态经济林果基地1万亩,林下种草养畜基地4万余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46户,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合作利益机制全覆盖,年可促进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人均增收3400元左右。

探索了一些助农增收扶贫路径。各县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抓好产业扶贫路径设计,每一个产业都有一套精准“施工方案”和“作战路线图”。如XX县XX乡XX蔬菜合作社以贫困户扶贫贷款1500万元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 偿还贷款、支付利息,并对社员进行保底分红,贫困户年均分红4000元,带动了4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全市按照产业、资金、区域、对象、时限“五个精准”,分别为烤烟、辣椒、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定制脱贫工程。各县还通过园区辐射、合作带动、电商激活等办法,大胆探索“党支部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农村电商平台+贫困户”等帮扶联接模式,形成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

投入了一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积极争取金融融资、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了扶贫资金投入增长长效机制。设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按照每户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设立了产业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引领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如XX县通过1:10的比例放大吸引金融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用于扶贫,缓解贫困户贷款难问题。初步统计,XX年以来至今年11月20日止,全市农行、农信社、邮储银行已向符合评级条件的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信贷资金7.09亿元,直接带动1544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促进了一批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贫困户通过入股、打工、租种、领养等多种途径在产业精准扶贫中增收。如XX县XX乡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采取“流转土地得租金、农民务 工得薪金、订单预购得订金”的办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已流转土地1.5万亩,涉及农户215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5户,贫困户从土地流转和劳务薪金中每年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二、产业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

虽然XX市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自身素质等因素制约,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进程。

帮扶部门资金整合力度不够。当前精准扶贫在如火如荼开展,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有帮扶任务,都会或多或少投入一定资金、物资到贫困地区开展帮扶脱贫。但是由于一些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之间合力不够,统筹协调能力弱,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使得扶贫资金使用呈现“碎片化”,发挥的作用有限,总体效益不高,难以形成资金合力。加之,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不能有效带动群众受益。

产业扶贫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一是产业带动能力弱。大部分贫困村“一村一品”没有完全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缺少能够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还未能体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仍处于起步 阶段,多数仍是劳务用工,带动能力不强,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二是技术服务能力弱。各县农技队伍人员偏少,专职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不够到位,尤其是特色产业技术人才缺乏,新技术、新品种引用、推广力度不大,菜单式的技术服务更是难以落实。三是信息、市场等要素制约。产业没有形成规模,营销市场和产业经纪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除此之外,特色果菜产业发展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较大。

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交通、水利等支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贫困村群众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金融资金发挥效益程度不强。金融资金额度较低,对经营主体扩大规模作用不大,对没有基础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作用小。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发展集约经济缺资金但有技术,而不少贫困户享有小额扶贫贷款却无技术无产业,虽有不少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开始联合,但紧密度不高、不系统、不完整,效果不明显。

产业扶贫带动作用成效不大。当前,扶贫以被动“输血”为主,产业发展水平低,主导产业不明显,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产业扶贫成效不显著且持续性较差,贫困地区主动“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多 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外出打工人口较多,土地丢荒现象严重,贫困户老弱病残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弱,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三、对加快产业扶贫的建议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

坚持规划先行,把准产业扶贫的方向。结合农业资源禀赋,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科学制定产业扶贫规划,要立足贫困乡村的地域特点、基础条件和贫困人口个性化需求,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相衔接,自下而上,精心设计,科学论证,长短结合。既要立足第一产业,联结

二、三产业,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开发,又要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实现差异化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激发产业扶贫的动力。扶贫产业发展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市场这支无形之手。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掌握市场动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切实提高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分析市场供需变化和产品价格走势,选准发展前景 好、预期收益高和区域性、特色性显著的产业项目。要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拉长扶贫产业项目链条,加强信息引导、产销对接和科技支撑,着力引进和建办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全产业链发展道路,促进扶贫产业项目可持续。

坚持特色发展,提高产业扶贫的命中率。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选择扶贫产业和市场主体。各县贫困乡村要依托优势资源、特色主导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精心选择区域特色脱贫产业。加大县乡统筹力度,大力推进“数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要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要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场主体产业项目名录和有条件实施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数据库,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服务对接平台。在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采取转让、入股、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对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合作社实行市、县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进行信用评估和扶贫效益评估,建立黑红名单,加大失信成本,保障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害。对假借扶贫之名,行坑农害农之 实的不良商家,一经发现,要严厉打击。

坚持利益共享,唱响产业扶贫的大合唱。牢固的利益联接机制是实现产业扶贫持续发力的稳定剂。要把共享理念贯穿到扶贫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引导贫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接关系,试行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工作,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资源变股权,让沉睡资源活起来;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等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资金变股金,让分散资金聚起来;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农民变股民,让农民富起来。

坚持机制创新,激发产业扶贫的能量。要调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功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贫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要探索开展互助资金产业化管理试点,实现扶贫资金专业管理、精准投放、循环使用、收益持续,解决好谁来用、怎么用、如何管等问题。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订单农业和农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试点,缓解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问题。要探索建立“银行+政府”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户和 带动主体的支持力度。要优化贴息贷款发放方式,建议将政府贴息贷款直接发放给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改变农户无承担风险能力不愿贷、市场主体有一定承担风险能力而不能贷的状况。要创新保险扶贫手段,探索开展农产品产量保险、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试点,降低扶贫产业经营风险,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优质便捷的保险服务,增强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构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风险防范屏障。

第三篇:创新发展兴产业 脱贫攻坚奔小康

----泼陂河镇禾园农业合作社简介

光山县禾园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11年,是一个集有机农产品种植、加工、母牛繁育、冷藏保鲜、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基地。

合作社成立六年来,土地流转面积每年都稳定在5000亩以上,流转范围辐射到五个行政村,970户社员。2014年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016年获得“河南省农机合作示范社”及“全国农机推广示范基地”,2016年10月获得有机水稻转换认证。2016年底,注册为“禾园农合”的有机大米通过微商平台远销武汉、深圳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一、合作社产业运营现状

合作社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建成有机水稻种植基地3500亩、优质高产粮食种植基地1200亩、果蔬种植基地350亩、母牛繁育基地一处、冷藏库两座。率先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中机械化日插秧能力500余亩,日粮食烘干能力40万斤,日秸秆回收能力35吨。

禾园合作社服务辐射带动能力强,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全部实行统一购买和销售,统一实行机械化耕作。2016年有机水稻亩产450公斤,农产品年销售收入总额750.5万元,合作社发展呈良好态势。

二、助力脱贫攻坚,大力发展多彩田园产业

2016年底,禾园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县委提出的产业带贫的总体工作要求,在泼陂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驻村第一书记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依托邬围孜村邬东、邬西两个村民组,流转土地414亩,规划建设农业创客孵化园,引进高等院校大学生来创业。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孵化园初步形成了绿色蔬菜种植、金色水稻种植、黄色油菜种植、黑芝麻、黑豆黑五类种植、特种养殖等多彩田园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农业创客孵化试验基地建设、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合作养牛等方式,共带动243户673人增效增收,为邬泽和、曹尚志、陆肖珍、邬长运等17位贫困户提供长期就业机会,每户年均增收2万以上。

三、下一步发展计划

1、严格按照有机水稻操作规程,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稳步扩大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打造豫南最大的有机水稻生产加工基地。

2、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化优势,为周边群众提供机械化育插秧、深耕、收割、植保、烘干等社会化服务工作,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3、引进真空包装及果蔬加工烘干设备,延长产业链,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高标准的果蔬生产、加工、冷藏保鲜基地。

4、发挥市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平台、直营店等形式,创新农产品销售途径,做大做强“禾园农合”品牌,进一步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实现农业增收。

5、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尝试发展“可视化农业”,把有机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展示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产品;让周边群众感受到新技术新设备给农业增收增添新空间。

6、优化种养结构,尝试发展观光农业:充分发挥流转区域内的林木资源和塘湖堰坝,依托现有产业基地,科学规划,逐步形成林下养殖观赏区、鸭荷共享区、稻虾共作区、休闲采摘区、亲子体验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美好的绿色田园。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新途径,转变农民增收致富思路,实现全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可持续性、稳定性。

第四篇: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工作行动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X县委、县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三年行动方案。

一、农业脱贫攻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农业行业的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优势,积极调动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广泛组织扶贫工作重点村和贫困户,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精准脱贫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增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推动建立贫困农户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完成全县农业脱贫攻坚任务。

(二)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根据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县农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为科学引领农业脱贫攻坚打好基础。二是政策引导,精准发力。针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农业项目资金优势,加大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和就业脱贫。三是多措并举,注重实效。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确保农业扶贫取得实效。四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发挥农业系统的工作优势,强化责任担当,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三)目标任务。到X

年底,重点帮扶X户贫困户、X个贫困人口,确保农业局“第一书记”帮包的X

个村X户贫困户、X个贫困人口脱贫。按划分,X

年重点帮扶X户X人,X

年重点X户X人,X年全面完成农业脱贫攻坚任务。

二、实施高效特色农业扶贫工程

(一)积极发展优质特色粮食作物。利用X省粮食高产创建平台项目,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从实际出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专用小麦、地瓜、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搞好生产技术服务,支持发展精深加工业,帮助农民搞好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特色粮食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树立“一村一品”发展理念,按照投入少、见效快、生产技术便于掌握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延伸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保障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增值收益。

(三)鼓励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畜牧产业。充分发挥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平台资金,鼓励发展牛、羊、肉兔、猪等特色养殖业,积极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区。同时,积极推广政府补助、农户所有、托管代养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取得稳定的养殖收益。引入精深加工经营主体,开发系列化畜禽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稳固的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

(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利用农业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担保付费等方式,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特色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养生、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项目资金带动,帮助扶贫工作重点村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五)积极推动品牌农业建设。利用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我县已制定和落实扶持品牌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展览展示、包装设计等活动。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先进的市场营销方式,增强贫困村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六)大力发展“三品一标”

产品。搞好扶贫工作重点村“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加强扶贫工作重点村的“三品一标”监管,严格落实全程质量控制,规范工作程序,提高产品质量。

三、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帮扶工程

(一)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依托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多的优势,积极推动建立“村企对接”、“以企带村”机制,通过农业项目资金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种植、养殖生产基地或购销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生态旅游等,支持建立“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销对接、股份合作等方式,与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结合农业项目实施、重点龙头企业评选认定等,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村贫困人口结对帮扶,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获得农业、畜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应承担脱贫攻坚责任,积极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吸收贫困人口就业。

(三)鼓励“乡村之星”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争当扶贫之星,争做带富标兵”活动,鼓励支持“乡村之星”积极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带动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履行脱贫责任树立榜样。搞好乡村之星培训,努力提高自身发展和帮扶农村贫困户脱贫的能力。

四、实施农民合作组织扶贫带动工程

(一)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发展较快,现有合作社X家,因此扶贫工作重点村要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组织农民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也可把贫困户联合起来,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到X年底,确保每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至少建立X个农民合作组织,力争每个有劳动力并适宜在当地发展的农村贫困户至少加入X个农民合作组织。对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的农民合作社,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给予支持,相应提高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尽可能地将财政补助资金作股量化到合作社成员。对应该履行而不肯履行脱贫攻坚责任的农民合作社,原则上不得安排农业项目。

(二)发挥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带动作用。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管理、资金、技术等优势,勇于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积极吸收贫困户入社和贫困人口打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支持示范社发展仓储、烘干、物流、加工、包装、电子商务等设施,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加快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在农业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今明两年,我县推荐评选省级及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将吸纳贫困户入社作为优先条件。脱贫任务比较重的村的每个示范社都应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

(三)积极发挥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的种养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向家庭农场转型。支持家庭农场联合起来,成立产业联盟,实现共同发展。推动家庭农场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家庭农场示范场为当地从事种植、养殖的贫困户提供指导服务。对积极履行扶贫责任的家庭农场示范场,在农业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给予支持。

五、实施农村改革推动脱贫工程

(一)鼓励贫困户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依托全市首家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建设,增强土地经营权服务功能,为贫困户优先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贫困户采取多种方式依法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保障长期稳定获取土地收益。支持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统一经营或统一入股等方式,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支持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企业,并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

(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清产核资、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引导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扶贫带动能力。鼓励贫困村,利用项目扶持资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发展服务型经济,增强帮扶贫困人口的能力。

(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条件的扶贫工作重点村,要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分类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外的土地资源及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赋予贫困户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支持改制后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优先承担农业财政项目,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农技推广、农机服务、统防统治、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环节,为贫困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支持供销、农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全程托管、劳务托管和订单托管等不同模式,为老弱病残贫困户开展土地经营托管服务,共同分享土地规模经营收益。

六、实施农业科技扶贫促进工程

(一)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扶贫活动。农业局每年组织一次科技人员下乡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到田,推广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技术为重点,加强关键时节、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根据扶贫工作重点村的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派技术人员,分片包村,实现村村有包干技术人员、户户得到技术服务的目标,为推进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积极培育扶贫工作重点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和科技示范户。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项目实施范围内的每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每个站点配备部分农民技术员,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并安排专家对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跟踪指导。同时,为每个扶贫工作重点村选派技术指导员,建立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促进扶贫工作重点村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扶贫工作重点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发展贫困村的农民职业教育,促进贫困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提升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每年从新型农业培训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脱贫任务比较重的村,面向贫困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七、充分发挥农业项目的扶贫带动作用

(一)积极落实耕地地力补贴资金。认真落实中央“三补合一”补贴中耕地地力补贴资金,通过“齐鲁惠民一本通”,兑付给约

全县X万户种麦农民,其中每个贫困农户平均增收约

X

元。

(二)抓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在项目实施重点区域,选择扶贫工作重点村,大力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重点工程,支持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综合应用地力培肥技术及其综合配套技术,努力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改善我县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选择部分扶贫工作重点村,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农业节水示范、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等,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模式,改善贫困村特色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四)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更加注重“补短板、创模式”建设。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资金,积极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努力改善部分贫困村农业基础条件,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利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其结成的产业联盟,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烘干、加工、包装、电子商务等设施,加快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支持农业企业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向第一产业融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六)积极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要优先向扶贫工作重点村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可提高补助标准,力争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在小麦集中种植区域,以物化补助或资金补助的方式,支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在小麦穗期,开展统一喷施服务工作,提高统防统治效率。

(七)抓好重大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玉米“一防双减”补助项目优先向扶贫工作重点村覆盖,通过采购玉米穗期病虫防治所需杀虫剂、杀菌剂等,支持组建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开展统防统治作业。同时,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购臵先进植保无人飞行喷雾机、大型高效施药机械和防护装备,引导服务组织积极吸纳贫困户。

(八)抓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向扶贫工作重点村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建设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推广普及科学使用技术,改善落后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增强扶贫工作重点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能力。

八、建立健全农业脱贫攻坚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脱贫攻坚是打赢全县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农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任务细化分解,列入目标考核,分头抓好落实,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省市县各级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重点用于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发展高效特色种养产业。除据实结算的普惠性资金和蝗虫防治、重金属污染治理、体系建设、乡村之星等特殊用途及购买服务的财政专项资金外,其他能够用于乡村的农业专项资金都要安排不低于X%用于扶贫脱贫。要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各级农业、畜牧兽医、农机等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确保“第一书记”帮包村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三)建立工作台账。农业部门要明确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干部,负责扶贫台账整理、记录工作。要搞好情况调度,及时收集有关情况,详细记录扶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特别要将项目资金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情况全部统计上来,为考核验收、监督检查和审计做好准备。积极与扶贫部门沟通,建立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将农业脱贫攻坚落实情况录入全省扶贫攻坚信息平台,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加强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每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两次农业脱贫攻坚督导检查活动,重点检查组织领导、政策措施、项目落实、资金监管、任务完成等方面情况。积极配合审计、财政、扶贫等部门做好审计和专项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搞好总结宣传。按照“月调度、季汇总、半年通报、考核奖惩”的要求,建立调度和通报制度。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都要明确一名联络员,专门负责信息报送工作。通过现场讲解、广播、电视、网络、期刊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脱贫攻坚政策宣传,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业脱贫攻坚工作。及时总结各地农业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农业脱贫致富的成功典型,尤其要推广总结“项目+龙头+贫困户+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组合模式,为全县农业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篇:以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

编者按:

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裕,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和传统陈规陋习的束缚,不少群众甚至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与消费观念出现偏差,尤其是在红白事等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农民自家的“小事”办“大”了,也让各种风俗人情在生活中逐渐走样、变异,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也影响了社会和谐,阻碍了文明进步。

宁陵县委、县政府在调研中发现这一现象后高度重视,从去年6月份开始在全市率先着手部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出重拳、下狠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通过几个月的持续发力,宁陵县移风易俗活动初见成效,渐入佳境。

2016年是宁陵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脚踏实地、务实拼搏、心系群众、为民解困。紧紧围绕精准脱贫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落实脱贫措施,形成了上下衔接、条块结合、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全年共整合资金2.6亿元,用于24个贫困村四大脱贫工程和九大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贫困村村容村貌。使24个贫困村出列,5626户贫困户12179人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圆满完成了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近年来,宁陵县农村在红白事等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婚丧嫁娶中讲排场、绷面子、相互攀比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场婚宴办下来花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十余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次丧事办下来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元。”当地群众表示,当地“人情账”十分沉重,有的家庭年均随礼金额高达2万~3万元,少数甚至高达5万~6万元。

不难看出,婚丧嫁娶中的不良习俗,已经成为影响宁陵县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的“包袱”。

怎么办?宁陵县果断出台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不仅是为了引导民风民俗,更是为了卸下捆绑在当地群众身上的“人情枷锁”,让脱贫攻坚迈出了新步伐。

新规定新举措落地生根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风气有所蔓延,甚至愈演愈烈,传统的礼仪已经演变为大吃大喝的“面子工程”,沦为社会陋习。有的村红白事办酒席每桌上千元,动不动几十桌、上百桌,一场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花费巨大;有条件的讲排场、比阔气,没有条件的也要硬撑门面,甚至不惜债台高筑,加重了家庭负担,影响了正常生活,对于部分群众来说是苦不堪言。这样,不仅导致了农村出现因婚致贫、因丧致贫等现象,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严重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发展,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是当前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宁陵不但是商丘最小的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宁陵县委、县政府领导在调研中发现,高额彩礼、子不尽孝、厚葬薄养、铺张攀比、封建迷信等问题在宁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至于出现因婚致贫、因浪费致贫的现象。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倡树文明新风?经过深入探讨,决定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我们就是要在这种刹歪风、正民风、树新风的新路子上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陋习的改变,一定会为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助推作用。”宁陵县县长马同和介绍,此举,旨在向大操大办亮剑、向铺张浪费说不。

去年5月份宁陵县下发文件,对党员干部进行规范约束,动员各级文明单位签订承诺书,联合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倡议举办集体婚礼,引导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通过红白理事会将文明从简落实到章程上、制度上,出台了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对红白事操办作出“硬性规定”:倡导婚事彩礼不高于3万元、媒礼不超过2000元、红事每桌不超350元、白事实行200元标准。并对违反大操大办的群众取消参与村内一切评先资格,是低保户的建议取消其低保资格。红白理事会成员都是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等“明白人”,热心、用心、有威望,负责制定红白理事会相关规章制度,协助帮忙操办村民婚丧嫁娶,并监督防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

在决定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之前,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县长马同和等领导就多次下乡调研、听取汇报、多方探讨,希望结合扶贫工作做出实效。之后,宁陵县委出台了《关于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 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袁其杰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宣传文化工作的县四大班子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压实主体责任,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协同作战、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

严格考核,才能赏罚分明。宁陵县文明办与县级文明单位以及各乡镇、各村分别?订《目标责任书》,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评先树优、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依据之一,发现有违反者,在全县通报批评、媒体曝光、领导约谈,影响严重的,取消文明单位资格。

不仅如此,在农村,宁陵县严格按照村规民约,明确婚丧事操办内容、规模和违反村规民约行为的处罚方式,对群众进行无形约束。

与此同时,宁陵县采取设立举报电话、媒体曝光、召开评议会等措施,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县纪委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对全县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红白事进行督查问责;县两办督查室对各成员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办;县委宣传部门对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工作推动和落实情况进行督促问效。宁陵县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督查,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说:“移风易俗重在落实,更贵在长效。为使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持续有力、更实更久,我们县建立了保障机制,确保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这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此,该县建立了领导、激励、督导三大保障机制,真正按照上级的要求,强化制度约束,构建起党章党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规范守则相互支撑的保障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宁陵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同和表示:“县乡党员干部都要真正沉下去,真心实意地同基层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急、所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形势、研判问题。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认真研究,找准症结,认真解决。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把心思用在解难题上,把精力用在抓难题上,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新活力新动力不断迸发

宁陵县为确保移风易俗取得实效,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事,突出陋习整治,加大治理力度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起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照标准,狠抓落实,坚决推动宁陵良好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宁陵县从无到有,短短半年之间,由点到面,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突出特色、全面铺开。不但宁陵县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支持移风易俗工作,有关部门还建立了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如今,宁陵开展的移风易俗、节俭办事活动,使得中央“八项规定”的“硬要求”,变成了宁陵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对此,百姓也非常满意。

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让孩子旅游结婚办婚礼,既节省了办喜桌的钱,又让他们出去休闲放松一下,我们做父母的也少操了不少心……”听到同事“埋怨”女儿结婚没通知一下时,宁陵县一领导干部的这番话,让不少同事都表示认同。他坦言,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也存在“攀比”心理,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如果党员干部不带头执行、落实,最后只能是一阵风、花架子。原来,一月之前,这位领导干部女儿结婚,没置办一桌酒席,没通知一个人,不但省去了所有的人情,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管住老百姓乱花钱,政府就要充当“黑脸公”。宁陵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全面推行成立红白理事会,全程一个标准为村民操办红白事。粗略统计,一起白事至少能节省开销3000元至5000元,一起红事节省开销1万元以上,歪风邪气得到遏制,新风新俗得到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迷信”深入人心。

其实,由政府来管“个人的事”,不仅仅是为了反对浪费、提倡节约,更是为了与各项重点工作部署紧密结合,促进工作全面开展。为此,宁陵县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中,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与“两学一做”活动紧密结合,与村民自治体系紧密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文化惠民工程紧密结合,与“美丽乡愁记忆”紧密结合,通过“六个结合”,从而使“1+1>2”,达到了移风易俗与各项工作的共赢效果,百姓纷纷点赞。

“别的村里订婚彩礼最低6.6万元,俺闺女订婚只要了2万元,女儿的幸福与彩礼多少无关,关键要找对人……”谈起眼下的高额彩礼,宁陵县乔楼乡许庄村村民许诗强有自己的看法。

“以前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确实存在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但是大家都这么办,谁也不愿意在老人或孩子身上省那仨核桃俩枣落寒碜。”对于移风易俗工作,宁陵县乔楼乡八里曹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吴亮深有感触,农村白事花那么多钱,死去的人看不到,倒不如老人生前时好好孝敬。但是为何乡亲们都比着多花钱、办大场,就是活人的面子问题,这就需要有人来管、来约束,让大家统一标准,这就需要红白理事会发挥作用。

今年1月3日早晨,宁陵县举办了首届青年集体婚礼。一条彩带、几只气球,一辆由公交车扎成的“简单”花车载着九对新人,从清水河广场出发,穿过宁陵县城来到葛天公园。这场集体婚礼,吸引了广大百姓争相围观。在宁陵县葛天公园,新人们把爱情白鸽一起放飞后,转身来到公园内一片空地,一人扶树、一人拿锨,把属于自己的爱情树广玉兰共同精心栽植好。现场不时响起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为新人们送上新婚祝福。“这样的婚礼很有意义,特别是栽植这棵爱情树,象征着我们的婚姻也从此幸福花开。”在栽好的爱情树前,新人李家乐、吴园园一边用手机自拍合影留念一边说,以前看到别人结婚都是让父母大操大办,结果花很多钱导致负债累累,他们就商量用这样集体婚礼的形式结婚,也希望更多的新人加入到集体婚礼的队伍中。

对于参加婚礼的这九对新人,宁陵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共同授予他们“移风易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宁陵县民政局副局长郭国华介绍,这次集体婚礼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集中展示了青年们的崭新风貌,引领了社会新风尚,以后还会适时举办此类活动,倡导移风易俗、节俭办事。

事实证明,这步棋,宁陵不但走得对、走得准,更深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

为从根本上改变乡间不文明?L气,宁陵县不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孝悌和睦家风,积极推行移风易俗、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减轻群众负担,让千家万户尚新俗,美丽乡村树新风。

如今,白事“四菜一汤”、喜事随礼不坐桌、订亲彩礼不超3万元,在宁陵成为新常态。

如今,走在宁陵的乡间村落,百姓有的聚集在村文化广场锻炼身体,有的挤在乡村大舞台前欣赏豫剧,有的坐在乡村书屋里看书学习,喝酒打牌的少了,全县上下除陋习、尚节俭、树新风、倡文明蔚然成风,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一户户和睦家庭接连呈现,阵阵崇尚文明的新风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在宁陵就会发现一个个追梦筑梦圆梦的故事无比生动,一份份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新蓝图新希望催人奋进

去年以来,宁陵县以“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能,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宁陵县各乡村陆续推选出好媳妇、好婆婆、乡贤、美德少年等名目繁多的先进个人,让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成为新风尚,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在梨乡大地蔚然成风。

该县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民风的抓手,广泛开展“乡贤”“好家风、好家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美德少年”等10项评选活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县乡村更加文明和谐,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全国最美家庭白智超,中国好人王军章,河南乡村好媳妇郑文梅,河南好人张信礼、顾丽英……如今,向上向善的民风已吹遍宁陵大地。目前,宁陵有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提名,10人被评为河南好人,18人入选商丘市道德模范。

一个好人做榜样,引领风尚之美;一则村训定规矩,规范行为之美。推进移风易俗,找准抓手是关键,为此,宁陵县抓宣传、抓组织、抓制度、抓典型、抓村史、抓创建、抓活动、抓基础,以“八大抓手”完善体制机制,强力组织实施,创新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宣传先进典,营造浓厚氛围是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宁陵县委宣传部组织电视台、电台、网站、微信、微博等全媒体跟进,开辟专栏、专题进行浓墨重彩地报道,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良风俗,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移风易俗中知荣辱。

“我们是边开展边修正,不断在推进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谈及移风易俗活动,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公涛介绍,开展移风易俗,一个地方一个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只能因地制宜、尊重事实、突出特色,充分利用乡村各自的优势,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乡风文明。

记住乡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宁陵以此为核心,编印《宁陵村史村训集》,对全县近百个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展“晒家训村训、比家风村风”活动,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倡导优秀村训、编立优良家训,推出一批家训村训典型。同时,组织“最美家庭”讲家风家训故事,引导人们积极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以家风正民风,以民风促乡风。

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是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有效形式。一则具有自己人文特色的村训,传承下去孕育的便是一种乡情和文化。如今,漫步在宁陵各乡村,村史村训民约被公布于众,男女老少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不仅传承了文化,也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刚开始布置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时,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不知道从哪下手。”回想起半年前的首次“碰头会”,宁陵县一工作人员如是说,“当时感觉要改变这些旧风俗习惯,真是不可思议,现在看到全县都调动起了积极性,大家由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相信一年之后会有更大的改变。”

现在,宁陵每个乡村都有自己学习的模范和榜样,老百姓见贤思齐,村里婆媳有了矛盾、邻里有了纠纷,比比典型,看看先进,气消了、心顺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乡村是厚德仁义、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

开展移风易俗,并不只是让群众表面上“风光”,更要让老百姓真正地“优雅”。如果连饭都吃不饱,何谈精神文化建设。为此,宁陵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选定24个贫困村,把发展产?I“富口袋”和文明教育“富脑袋”相结合,以“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村史村训”为主题,在全县30个村建设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以及“数字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设施。

“我的青春我做主,索要彩礼是耻辱”“厚养薄葬是孝心,薄养厚葬不孝顺”“好家风好村风十里八乡传美名,坏风气陋习俗方圆百里成笑柄”……这是记者在宁陵乡村看到的文化墙宣传语。宁陵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020万元,对全县24个重点村实施了坑塘整治、道路绿化、村内道路照明、公厕建设等项目建设,道路硬化、建筑美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街巷亮化,以文化墙为载体,采取图画、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移风易俗树新风宣传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让一道道农家墙变成一道道文化风景线,成为德化育人、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引领乡村文明的载体,让群众在“赏景”中增德。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宁陵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移风易俗入手,从文明中国建设的高度着眼,借深化改革的东风,探索出了刹歪风、正民风、树新风的好做法,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斩断了导致农民因婚致贫、因婚返贫、一事入贫的“穷根”。“宁陵县移风易俗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为其他各县区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及时总结推广宁陵经验,要继续加强体制机制方面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中共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全周如是说。

上一篇:分享信息技术学科工具下一篇:法院执行工作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