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广西大学近五年来已毕业和在读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质量现状,分析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我国经济新常态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篇: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

论创新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形成了强劲的需求。致力于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应采取切实的措施,转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实人才支撑基础。

关键词:創新型人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文献标识码:A

2008金融危机的爆发宣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全面失败,使人们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其实只是人类经济学的一种,它并不能完全概括人类经济的全部实践,不是指导经济的唯一真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大大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具有独特性的中国而言,其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经济的健康运行只能依靠中国本土的经济理论。这给中国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在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加快培养创新型国民经济学人才已成当今高校的迫切任务。但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却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以重新构建科学可行的创新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 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1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使经济活动的领域、形式不断拓展,因而对高层次经济方面人才的需求倍增。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因为拥有宏观视野和较宽的知识面而受到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具体的经济实体的欢迎,这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这一奇迹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而加快经济理论的创新,构建中国的宏观经济理论并以之指导中国的经济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更使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培养与中国经济实践活动相匹配的高层次国民经济学人才的重要性,相关的学科体系的改革正在进行,而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也将得到大大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实际经济活动及管理工作的强劲需求给中国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各高校也开始加强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1.2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中国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供给不足,在数量上无法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当前的国民经济学学科在1998年正式成为官方认定的高校研究生专业,其前身是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原有的以计划经济理论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教育成为边缘的学科,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的高校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层次的国民经济学专业的设置都很少,由此造成了国民经济学人才供给的短缺。二是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不清晰。尽管国民经济学在我国已经被正式确立为一门经济学科,但是它与其他经济学科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问题并没有梳理清楚,形成了与其它学科分工不明确的尴尬局面,例如,是否应将财政学和金融学划归于国民经济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目前,虽然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国民经济学专业,但对于这个专业如何建设、人才如何培养等方面的基本认识不同,因而各取所需。国民经济学专业好像变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真正具有国民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教师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国民经济学教育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2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多集中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全国国民经济学硕士点有50多个,而拥有国民经济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全国只有9所,专业基础教育与高层次教育严重脱节。专业基础教育的薄弱,无法在数量和质量上使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生源得到保障。许多报考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薄弱的学科基础使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有限的学习期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补充基础理论和知识,因而大多无暇顾及科研活动的开展。而且,即使参与科研活动,也难以有所建树。

2.2 培养模式陈旧,团队建设不足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基本上仍沿袭80年代初的导师个人负责制的培养模式。这种传统模式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导师团队,缺乏集体智慧的碰撞使学生无论是在信息的获取,视野的拓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方面都无法得到有效突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能成为空谈。由此必须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加强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利用集体智慧提高整个团队的理论创新和应用能力,优化高层次国民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环境。

2.3 课程体系建设有欠科学性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有欠科学性和严谨性,无法满足学科发展的基础要求。首先,由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定位不清晰,缺乏对学科核心课程的统一认识,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五花八门,随心所欲,并且很多情况下为迎合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而进行课程设置。国民经济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病中的应用性学科,强调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对策性和前瞻性。过多迎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而设置课程、不注重学生核心理论基础的积淀,使培养出来的人材很难对复杂的宏观经济情势做出正确的及时的判断并据此提出合理的对策。其次,学分要求太多。我国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3年,学分要求太多,使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而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应的科研活动。再次,软件实验室建设不力,实验课程设置不足。当前市场对国民经济学硕士毕业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如政府部门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的政策研究人员,实体部门则需要动手能力强的操作人员。实验课程设置不足使学生们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动手能力的缺乏是毕业生无法满足实体经济部门的具体岗位的要求。

3 创新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3.1 构建基础教育,加强生源建设

为提高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解决其生源质量不高问题。为此,拥有国民经济学硕士点的高校应及时拓展国民经济学本科专业教育,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生教育提供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生源,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更专注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创新性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3.2 整合师资力量,加强导师团队建设

国民经济学的宏观性、综合性和对策性要求集体智慧的集聚。由此,改变传统的“单人指导”体制为“团队指导”体制,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建设势在必行。建设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导师团队,可以有效整合各位导师在国民经济学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前沿性思想、理论成就及实践经验,拓展学生们的研究视野,专业知识、发散性思维,为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加强具有科学性的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其基础理论功底差距较大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及时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专业基础的厚薄对国民经济学研究生们分为不同的培养类型(研究型和专业型)并据此设置不同的学制和课程体系。例如,研究型研究生的学制可以设定为三年,课程设置注重创新性学术研究;专业型研究生学制可以设定为2年,课程设置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科研能力又可以满足实体部门的人才需求。

3.4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为提高研究生们的科研兴趣和水平,应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研讨会制度,定期举行研究生研讨会,例如,每周一次,这在很多高校已经有所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将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了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可以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启迪智慧、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

3.5 采取多元化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要提高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可以加强软件实验室建设,开展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活动,也可以加强同经济实体或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支持研究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另外要鼓励研究生们积极参与课题申请或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特长和才能,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瑞.国民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德海.新时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1).

[3]王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4]钱翥.探索科研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李明泉副院长在2009年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EB/OL],2009-07-16,http://www.sass.cn/news.asp?NewsID=8629.

作者:盛美娟

第二篇: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讨

【摘 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广西大学近五年来已毕业和在读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质量现状,分析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学术型硕士 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经济新常态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培养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当前我国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众多学者探究的热点和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随着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西要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对高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调研对象,全面调查和分析其培养质量现状,探究当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从而不断满足广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一、调查样本和主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培养机制下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的质量现状,而且有助于发掘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找到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着力点,进而更好地完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本次调查问卷面向最近五年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全体研究生,包括已经毕业和在读的硕士研究生。由于该专业的性质,每年招生人数较少,近五年共招生65人,已毕业30人。故本次调查问卷总体样本数较少,总共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3份。其中,男生占41.86%,女生58.14%;已经毕业人数为11人(占25.58%),在读32人(占74.42%),其中,一年级9人(20.93%)、二年级13人(30.23%)、三年级10人(23.25%)。

(二)指标选取及问卷设计。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紧密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总体设计思路,以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中的关键因素为设问重点,根据培养环节和培养诸要素等相关因素提取评价指标,试图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来找出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进行评价和衡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毕业的研究生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学校的培养、管理模式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研究生对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内外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大致有四种视角,即学术视角、过程视角、效益视角和就业视角。本调查基于此,并根据研究所面向的群体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选取了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去向、工作满意度、外语运用能力、研究生感受、工作区域等9项指标。 二、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导向性。研究生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人才特色培养的根本,培养目标应紧跟社会的需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既要让学生学有所成,又能满足社会对特色人才的需求。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去向比较广泛,意向工作单位分散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等各行各业。其中,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已经尘埃落定,留在机关单位的人数为0,基本集中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且在国有企业的占首位,高达54.55%。相比之下,目前在读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却更倾向于选择机关单位,走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道路,比例达到37.5%,选择去国有企业的仅占18.75%,比较符合当下公务员热的时代背景。并且,已毕业的研究生选择自主创业的记录为0,而当前在读的研究生却有少部分愿意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笔者认为这和时下国内创业热潮的影响有关。然而,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即无人选择继续升学。由此可知,传统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就业导向性,学生的就业选择在短短几年间跟随着社会的潮流不断发生变化,而自身所研究的学科影响力极其微弱,对其就业选择没有显著的引导性和影响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广西唯一一所“211工程”高校,广西大学应当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级经济管理型人才,而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更是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慧支持的生力军,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工作区域属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仅占36.36%,可见原有的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脱钩,缺乏明确的社会导向性。

(二)拔尖人才培养和激励措施不足。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尤其是热点专业更是几十个研究生一个班,而上课的老师只有一个,或者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如此一来,研究生的课堂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互相探讨,实现一对一或一对二、三的教学模式,进而任课教师很难发掘学生的资质,为有潜力的人才提供特别辅导以培养拔尖人才。实际情况如图2所示,调研对象中的在读群体,在学术上表现优秀的极少,有65.63%的研究生都只是在一般期刊上发表过1篇文章,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的仅有18.75%;而对于已毕业的研究生群体,在读期间科研产出如图4所示,无论是一般期刊论文或是核心期刊论文,能发表2篇以上的人数为0,大都集中在0-1篇,同时,在读期间参加重要学术会议的次数也集中在1-2次,并且,获得奖励情况也不太乐观,所获最高奖励为省级奖励,获奖人数仅为总人数的9.09%,而72.73%的研究生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励。另一方面,由调查结果可知,已毕业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奖学金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8.18%,其余81.82%的研究生从未获得过奖学金。由此可见,传统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漏洞,即缺乏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措施。

(三)研究生外语能力跟不上国际化步伐。研究生国际化素养是当今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而研究生对英语的表达、写作、学术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运用则是国际化素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传统培养模式下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英文水平普遍不高,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可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研究生对英语的表达和学术交流与运用情况。调查结果正如表2所示,不管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大部分都只是勉强可以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学术交流及论文写作,能够非常熟练或者比较熟练使用英语的仅占极少数,完全不能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和学术交流的研究生也不在少数,在已毕业研究生中占36.36%,在读群体中则占18.75%。二是研究生的英语六级成绩。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是由一项由国家统一组织和评定的,用来衡量应试者的英语能力的全国性考试,因此英语六级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研究生的外语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在读研究生中,英语六级成绩在425-500分之间的占71.88%,在500-600分之间的仅占15.63%,在600分以上的人数为0,而在425分以下的占12.5%。由此可知,大部分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英语六级成绩仅仅满足合格的要求,并且还有少部分人不合格,优秀者更少。综上,传统区域经济学培养机制下研究生的外语能力普遍较低,无法与国际接轨。

三、思考与建议

(一)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区域特色。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观念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管理方法因循守旧,即便是大力提倡教育改革,也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新,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要从本质上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创新教育理念,完善培养目标,突出区域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研究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二维素质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新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念,即“国际化+本土化+创新型”三维素质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新的教育理念看似矛盾,实则不然。首先,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是时代的要求。研究生只有立足国际视野,具备国际学术思维、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才能将知识无国界、思想无国界发挥到极致,才能知晓并借鉴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例,成为高级研究型人才。其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教育需要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因此,高校在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同时,立足于本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构建具有高校所在区域特色的研究生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引导研究生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兴趣,并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最后,21世纪是一个创新型社会,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需求,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二)提升生源质量,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从调研结果的分析可知,现有的培养机制缺乏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措施,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严格把关。为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努力提升生源质量,提高复试环节考核的规范性,确保入学的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基础;二是增强激励措施,加大各类奖学金额度,发挥校内学术组织的引导作用,遴选各学科资深教授担任拔尖学生导师,负责对“精英计划”内学生的课程体系、科研训练,学术研究与发展进行规划。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对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学术道德的培养;三是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以保障研究生在学制内得到足够的科学训练和系统的知识学习。

然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工程,监控的实施必须与时俱进,能及时掌握、反馈、控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与目标不符的活动。鉴于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应加强过程监控,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监控体系和问责机制,严抓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重点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学术交流活动、学位论文选题,中期汇报、学位论文结题汇报、论文答辩等重点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从学校到职能部门、学位点、导师等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根据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汇集权威的教授组成院级学术组织,并赋予相应的质量监督职能和权力。院级学术组织掌握本院学科建设的脉络,熟悉学科发展的特点,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发挥重要的力量。

(三)中西合璧,引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研究生英文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的优化,实践能力的提高等都离不开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引进。因此,应构建具有本校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中西合璧,引进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第一,采用“seminar”教学法,授课与研讨相结合。教师指定研究题目或范围—学生课前进行初步研究—撰写发言稿—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根据交流反馈结果修改并撰写完整的报告。seminar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独立或合作研究能力,非常适用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第二,中外研究生合班授课,促进中外融合。改变原有外国留学生独自上课的模式,将国际留学生与我国研究生集于一个课堂,合班授课,在相互学习和影响中,中外学生之间的友谊既能得到促进,中国研究生的英文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又可以获得提升。第三,采取中英文双语教学、全英文作业考察、全英文论文考核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在香港的高校中普遍使用,虽然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却能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英文思维习惯,提高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英文文献阅读、日常口语运用、本专业国际理论知识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双语教学模式一旦在研究生教育中普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英文水平。

(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区域经济学专业是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致力于培养研究区域经济开发、区域合作发展、区域政策与产业布局等有关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都应该肩负着为政府、为社会提供人才的使命,然而,纯理论型的培养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更应该偏向于实践教育,减少理论学习的时间,增加参加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其他途径的社会实践时间。学校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合作建立教育平台,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提供专门的工作实践机会,让在读研究生以学生身份亲身参与到社会部门的运行、决策、活动执行当中。由于这种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快速磨炼专业能力和提升专业素养,大大减少毕业后就业的磨合期,工作适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因此,在实践教育期间,各实践部门可以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对研究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训练。

同时,毕业考核方式多样化。一方面,在为期一年的实践学习中,若是研究生能为所在实践部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做出具有影响力的策划方案,写出一份出色的项目研究报告,参与重大的产业布局改革,做出受到有关单位认可的经济发展规划等此类贡献,均可以视为与毕业论文同等的学习成果,在满足其他毕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顺利毕业和申请硕士学位。另一方面,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对社会产生的认知,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并获得实质性的成果,可写成创业成果及项目发展建议书,作为获得毕业证书的方式之一。不过,这种考核方式必须建立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审核及监督机制,以防止弄虚作假或权力干预的行为发生。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将会激励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赵世奎,张帅,沈文钦.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4)

[2]夏品奇,江驹,王严.创新理念.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

[3]朱建成,李育佳,陈露洪.实施多元创新措施 培养化学拔尖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3)

[4]徐瑞.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5]黄勇荣,韦金凌,周琼.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作者:张协奎 张练

第三篇: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条件

贝尔格莱德大学是塞尔维亚最著名的大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总部大楼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学校设有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农业、森林、建筑、土木工程、机电工程、机械工程、工艺学和冶金、运输、采矿和地质、矿冶、体育、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兽医学等院系,其中法学院、经济学院、语言学院等实力较强。

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学院对研究生课程申请者的资格有明确的规定。

一、对完成经济专业或同类专业本科学习的考生的要求

1.经济专业或同类专业学习的考生的入学考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三门考试:第一门为《基础经济学》,必考科目。第二门与第三门考试,考生可在经济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所有公共科目中进行选择,但要求这两个科目在本科所占的学分必须在7学分以上。第二部分是对专业科目的考查,根据专业情况可由考生自己选择,具体考试科目由各教研室根据硕士培养计划的特点来划定。

2.上述四门考试,每门满分20分,考生的每门成绩必须超过满分的50%才能有资格学习研究生课程。

3.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学院承认在本院完成学业的考生,或其它签署过考试成绩互认协议院校的考生所修的学分。有的课程在同一个学院被分为两门不同的课程,则该科考试成绩乘以2计算。

4.在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学院完成本科学业,并且平均成绩在80.0分以上的学生可以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一旦录取就可以免去学费。

5. 入学考试的题目根据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

二、对完成非经济学专业学习考生的要求

1.非经济专业或非同类经济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需参加两门考试。第一门考试的必考科目是《基础经济学》,满分30分。第二门考试根据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由各教研室确定考试科目,本门考试满分为50分。

2.每门成绩必须超过总分的50%,考生才能被录取。

有的专业要求考生面试,参加面试的考生,其成绩可适当放宽,面试是附加的选拔手段,由专门评选委员会进行面试,其面试结果均存入档案。

面试是新增的选拔方法,在之前的入学考试中表现良好,取得足够分数的学生才可以参加。考试委员会一般由主席与两名成员构成,其中一名成员应是该专业的硕士生导师。

3. 以下专业要求面试:

经济发展管理

乡镇区域经济与农产品贸易

财政与货币管理及社会基础建设管理

营销流通与公共关系

策略性财政管理

旅游管理

营销管理

国外市场与贸易管理

国际管理与营销

人力资源组织与管理

银行与金融管理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教育组供稿)

责任编辑 张 鹤

上一篇:金融系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