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文艺评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艺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人们需要用先进文艺的光芒照亮精神世界。文艺评论不但与文艺创作相互影响,而且对大众具有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积极作用。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努力营造科学、全面的文艺评论氛围,运用各种融媒手段建强文艺评论阵地,是各级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篇:文艺评论论文范文

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强化和创新文艺评论工作

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具有双重特征又具有双重优势。我们既是文艺工作者,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习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政协会见文艺界、社科界的代表,给我们提出的四点希望,四个坚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和评协工作的基本遵循。四川省评论家协会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一路走来,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立足四川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新一届评协始终围绕着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作品、出人才,开展了富有创新活力的活动。在中国文艺评论界已经开始发出具有四川魅力的特殊声响,一批中青年评论工作者迅速成长,评协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提升,给四川文艺界增添了新的活力。

新形势下,做大做强评论川军,为文化强省建设赋能。文化建设不只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而是要与提高人民的精神力量相统一。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新的增长点,也给文艺发展、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必须强化和创新文艺评论工作。

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统领文艺评论工作

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创新理论最大的成果之一是提出了文化自信重大命题。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我们文艺界经过了十几年的正本清源,进入了守正创新的新阶段。我们讲的文化自信,始终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自身文化价值、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这是文艺评论的灵魂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人民的伟大实践。拥有文化自信的文艺评论才具有生命力。我们决不能用西方文艺理论去剪裁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深度的创造力生命力,这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基石。

(一)习近平新时代的文艺理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积累,其框架与重大理论观点越来越清晰。

这种思想魅力和实践魅力、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把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推向了新的境界。习近平新时代的文艺理论是指导我们开展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的文艺理论至少有这样八个重大理论关系需要我们把握。

1.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鲜明地提出了文艺具有独特的功能作用。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当代文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鲜明地提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出了三个“事关”与两个“保持”。

3.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鲜明地提出了文艺必须以人民为导向。离开了人民,文艺则是无根浮萍、无病呻吟、无魂躯壳。

4.文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灵魂的观点,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艺工作中间。

5.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深刻说明了创造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话题。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6.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鲜明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失去方向,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要和提高人民精神力量相适应。

7.从艺与修德的关系。鲜明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明大德立大德,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8.党的领导与文艺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领导是文艺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一是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尊重文艺发展规律。

这些关系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我们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在真学学深悟透上下功夫。

(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文化地位不可替代,文化作用更加凸显。

2020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全面结束了绝对贫困状况,实现了全面小康。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党召开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第一次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前所未有的。在五中全会召开前,总书记召开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专家座谈会。在会议上,总书记重申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观点: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了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之间,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文化地位、文化作用提出了“四个重要”的新表述,也是下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加强文联工作、加强评协工作的新方针:

1.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文化是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仍然是短板和弱项。“十四五”建设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和文艺放在更加突出的作用上。

2.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中国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文化的牵引作用越来越重要。

3.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是重要因素。生活有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是否有供給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须着力推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4.在应对挑战和风险中,文化是重要的精神力量源泉。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中,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得到充分体现。

在这样四个“重要”之下,文艺评论需要有现场感。文化重在建设,文化需要全社会的文化创造者一起创造。我们需要反思,在艺术生产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公共文化创作中,文化的不足和短板依然存在。因此,要把文化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发挥文联作为联系党和政府的纽带作用,要不断加强评论家队伍建设、新锐评论建设、新文艺组织和群体建设。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坚定信心,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创造力,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支更加庞大的文化队伍特别是评论队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视和改进创新文艺评论工作。文艺评论工作和评论家队伍要面向文化強国和文化建设的主战场。

二、加强、改进和创新文艺评论工作,必须把握四个“始终”,解决文艺评论的力度、高度、深度、广度的问题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切实解决文艺评论的战斗力问题,增强文艺评论的力度。

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的文艺评论和评论家队伍建设都要聚焦在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评论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剑,把握好文艺批评的方向感,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去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对不良的文艺作品和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敢于说真话。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副良药。根据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其中第十五条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编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到课堂教学和文艺评论实践各环节。扶持重点文艺评论力量,发挥好各级文艺评论组织、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的积极作用。办好重点文艺评论报刊、网站和栏目,丰富表达形式,拓展传播途径。”

现在的各种文艺活动,我们评论工作者更多的是去捧场。在这其中,文艺批评弱化了,远离现场了。正常的健康的文艺批评消失之后,谁去评判?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文艺思潮,如果我们文艺评论工作者不在现场,不参与,没有听到权威评论的发声。怎么提高文艺评论的力度、增强战斗力,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涉及到文化产品是否带来精神力量加强的问题,是否提高了思想道德素养、科技文化素养,增强了健康的人格。

(二)始终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文化创新,保持文艺评论的高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是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和价值的自信,是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自信。只有坚定这种文化自信,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之根与独特的文化魅力。只有保持高度文化自信,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够有坚守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和变革创新的活力,否则就不会产生优秀的作品,无法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评论要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要打动人,要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在拉动消费之外,文化要有高度,文艺工作者要以是否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为评判标准。文艺评论必须要有高度,要有底气,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夯实文艺评论的深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的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聚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这就需要整个文艺评论工作要有深度,要深得下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必须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为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评论工作必须持续发声。围绕强省建设,增强四川文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要打造有锐度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评论川军,评论要在现场。

(四)始终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拓宽文艺评论的广度。

文艺评论是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现代化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必须把文艺评论的广度拓宽。这是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省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文化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任务。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主动担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任务,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根本方向,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为中心为大局赋能,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赋能,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文艺评论批判、抵制各种乱象,防止文艺生产失去信仰、灵性、温度、方向。这也是建立文联、评协的意义所在。

比如我们的美术创作,就缺乏重大历史场面和重大历史题材。整个社会心浮气躁,沉不下来,很少会回望: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往上影响不了决策,往下影响不到大众,这样的文艺作品就没有意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大变革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德、以文育人的使命。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承担记录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推动文艺的繁荣兴盛,文艺评论必须在现场,必须旗帜鲜明地发声,绝不能打着雅俗共赏的名义,不分崇高与低俗、高雅与庸俗、高洁与媚俗的界限。当文艺批评完全退化成文艺表演,文艺创作便失去了尖锐的利器。文艺创作繁而不荣、兴而不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艺创作失去了批评的鞭策。为什么要加强四川评论队伍建设?因为正能量要渗透到线上线下。讲好话和讲坏话本来就是文艺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但都喜欢说好话说大话甚至说假话,使得文艺批评面临权威性和公理性的缺失。媒体上的一些宣传操作代替了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媒体的涌现,网络文化空前多样,大量的书评、影评、剧评呈现出一种繁荣和狂欢,主流价值和主流声音都被淹没其间。现在文艺批评的尴尬在于边界模糊,批评不是攻击也不是伤害。这些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评论家更多的是少开金口,防止引火烧身。文艺批评更多的是隔靴搔痒。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建立积极健康的批评,是开展评论工作很重要的方面。

三、围绕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

(一)仰望星空。文艺评论工作者一定要有仰望星空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家国情怀,始终坚持文艺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

(二)脚踏实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了解文艺发展和文化评价工作现状,正视痛点、面对难点、寻求破点,创新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

(三)服务大局。把文艺工作摆在大局和全局来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四川文化强国强省建设,拓展文艺评论的新领域。为此,省评协专门成立了几个新的专委会,都是在领域上的拓宽。“十四五”文化建设的三大任务是:第一,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新时代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十四五”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工程,网络文明建设,都给文艺工作,特别是文艺评论工作拓宽了新领域,提出了新要求。第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我们要关注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文化惠民工程,特别是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程、非遗系统性保护工程,在这些方面文艺评论工作大有可为,文艺评论都要发声。第三,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网络评论的素质化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文艺存在的方式和传播的通道都要发生变化。特别是《决议》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生、两个效益相通,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些都为评论家队伍建设和评论工作拓宽了领域。我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要注重利用评论队伍,为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助力。

(四)凝心聚力。检验评论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聚人才聚人心,出作品出精品。省评协在“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全省文艺评论队伍建设,视野更开阔一些,机制更灵活一些,活动更丰富一些,努力增强四川文艺评论的影响力,切实加强青年评论人才的培養,切实增强川派文艺评论的麻、辣、鲜、香度,切实加强新锐评论、网络评论、新媒体评论、新文艺评论,切实加强省评协与文联各专业协会的联系和协作,整合各类艺术资源,推动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大有可为,新蓝图引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我们要围绕“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文联工作、评协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改革创新,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切实转变文联和评协的工作方式,推动自身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文联和评协的新职能发挥好,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引导好、团结好、联络好、服务好,凝心聚力,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根据作者2020年11月28日在“川派评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

作者:郑晓幸

第二篇:地方媒体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路径探析

摘要:文艺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人们需要用先进文艺的光芒照亮精神世界。文艺评论不但与文艺创作相互影响,而且对大众具有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积极作用。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努力营造科学、全面的文艺评论氛围,运用各种融媒手段建强文艺评论阵地,是各级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基于一段时间以来西安日报社文艺评论工作的融媒实践,通过思想深度、时代温度、文化厚度、传播力度、管理尺度五个维度的“五管齐下”,探究地方媒体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方法、路径,分析可能影响媒体文艺评论阵地发展的诸多因素,回应了时代的关切,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多元视角。

关键词:文艺评论;阵地;五个维度

一、引言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1]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门类,文艺评论具有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重要作用。自觉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营造健康文艺评论生态,用文艺精品激励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是融媒时代各级新闻媒体的责任。

创刊于1953年的西安日报,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报头。在近70年的办报历程中,西安日报一贯注重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一段时间以来,西安日报社积极统筹思想深度、时代温度、文化厚度、传播力度和管理尺度五个维度,致力呈现科学、全面的文艺评论,凝心聚力讴歌伟大时代。

二、以扎实的思想深度引导主流价值

西安日报社坚定文化自信,致力建强文艺评论阵地,安排专人就文艺新人、新作和新思潮、新现象写作短小活泼的文艺评论,引导读者对文艺思潮、文艺现象、文艺作品展开深入理性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主流价值。

曾经,文艺研讨会上出现了一些怪象,会场有礼仪引导,挂贺词,台上摆鲜花,评论家虚与委蛇,赞助商眉飞色舞,好似开产品推介会。为遏制这种歪风,报社安排记者做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先生的访谈。肖云儒直言:“必须警惕文艺研讨会朝仪式化、娱乐化、秀场化发展的现象!”他以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自己曾去延安与作家就第二部写作方案交流大半夜,结果双方均收获颇丰的经历为例,建议评论家最好在作家、艺术家作品构思、策划时就参与进去,从而消除可能发生的失误和问题。《文艺评论要诠释作品的真善美激励艺术创新——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访谈录》[2]发布后,引发各界强烈反响。一位即将出版长篇小说的作者,看到后果断地“踩刹车”,又给作品开了改稿会。

鉴于个别文艺评论家赞歌唱得欢、批评泡沫化的做派,笔者通过《文艺批评家不能只“评”不“批”》[3]一文建言评论家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拿出‘剜烂苹果’的胆识和勇气,说真话、讲道理,实事求是地对作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评论发表十多天后,陕西省散文学会联合陕西金融作协、咸阳市作协、渭南市作协等举办“新时代文艺批评生态座谈会”。主持人开宗明义地说:“这篇评论找准了当前文藝批评的病灶,直接引发了本次研讨会!”有网友留言——这篇富有扎实思想深度的文艺评论,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狂流中传递了主流价值,让人清醒并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让火热的时代温度传递中国精神

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商家利用先进算法精准投放的定制内容将很多“低头族”困在“信息茧房”,使人的辩证思考能力日渐退化。本着努力让青年人拥抱伟大时代火热生活的初衷,西安日报社自2015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大赛倡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每届都组织青年散文家一至三次实地采风,并在采风中举办文艺评论研讨活动。目前,已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举办了“青年散文家创作交流会”“散文创作推进会”“丝路行青年散文分享会”“青年散文创作恳谈会”等近十场活动,采取邀请文艺评论家提前阅读青年作品并到场当面点拨的方式,为青年散文家的长远发展培元固本、凝心铸魂。

除组织开展好这样“面上”的文艺评论活动外,我们对“点上”的文艺评论工作也格外重视。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京盛大举办。看到现场没请一个明星,6万多素人是主角后,报社记者连夜写出《为“没有明星只有人民”点赞》[4],提出“社会主义文艺只有紧紧围绕人民,才能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表示“希望这种新的文艺价值观成为新常态,期待今后更多的晚会让人民成为真正的主角”。202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临时增加的情景报告节目《爱是桥梁》,表达了亿万人民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共克时艰的决心。作为唯一没有彩排的节目,在距春晚直播半小时内才定稿,一播出就看哭很多观众。有感于节目散发出的炙热的时代温度,笔者以《从心头淌出的爱无须彩排》[5]的评论,第一时间为节目记录和再现抗疫感人事迹及其展现出的团结昂扬的中国精神鼓与呼。负责建强文艺评论阵地多年,笔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面对互联网构建的全新媒介环境,用文艺评论传递中国精神并及时引导大众,特别是帮助青年人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已成为各级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的责任。

四、用精深的文化厚度启迪受众审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从未间断。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的厚度决定了思想的高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6]。在与如此多的新媒体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媒体有责任有义务深入挖掘并创造性表达那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具有消极意义的文娱新闻时常出现。而可喜的是,党和国家积极推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各地党媒纷纷加快重构文化自信步伐。以央视为例,其陆续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多档原创文化综艺。2014年首届《中国谜语大会》播出后,获得了专家、学者、师生、家长等一致认可。在编发《让传统文化大树发出时代的新芽——〈中国谜语大会〉总导演刘帆揭秘节目幕后故事》一稿时,笔者意识到用精深的文化厚度启迪受众审美已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写下《学会从传统这口深井中汲水》[7]的文艺评论,建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代人要学会从这口深井中汲水!希望更多的电视人能把握时代性、坚持民族精神,积极策划研发原创文化节目,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借助屏幕‘炫’起来,为当代中国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评论被广泛转发后,引起多方关注。

此后几年间,多家电视台也认识到了文化厚度的重要性,相继推出了《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信中国》《好久不见》《跨界歌王》《声临其境》《功夫少年》等一大批回应时代关切、彰显文化厚度的自主创新节目,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到的融合创新等特质,实现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

五、凭有效的传播力度打通线上线下

新媒体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不仅影响着新媒体舆论传播,还加剧了其与传统舆论模式的碰撞和摩擦。这要求党媒在建强文艺评论阵地时必须一分为二,统筹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借助新媒体高效的传播速度,打通线上线下两个舆论场。

那么,从文艺评论角度如何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呢?我们探索到的路径有四条。

一是巩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用好新媒体评论平台。在办好西安日报社“文化评弹”“文化纵横”“阅读与思考”“艺术视窗”等传统文艺评论栏目的同时,集中力量打造网络文艺评论平台。目前,西安新闻网不仅开设了“文化鉴赏”“新闻漫评”“好书推荐”“研讨在线”“品鉴”等文艺评论栏目,还在抖音、微博、头条新闻等平台不定期推出“文化云聊会”等文艺评论栏目。

二是用文艺评论提振重大文化活动影响力。2020年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张载诞辰1000周年,西安新闻网推出“风从千年来,关学正青春——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网络专题文化活动,创新性增加“研究成果”和“云端微谈”两个文艺评论栏目,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谈论关学的文字、视频作品,意在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的互动。其中,“《吕氏乡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白鹿原》与关学”上线后,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被搬到了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课堂。

三是发挥融媒矩阵优势助推文艺评论有效传播。在发布重大文艺评论时,统筹“报、网、端、微、号”融媒矩阵资源,安排新媒体小编对文字版文艺评论第一时间进行“文字+图片”“文字+图片+视频”的优化,使文艺评论融媒产品能快速在报社的40多个新媒体平台发送,最大限度保障传播力度。

四是整合各方力量举办线上线下文艺评论活动。在西安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报社在2020年联合西安文理学院在关中书院举办以“传承关学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暨关学高端论坛活动,在业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2021年的冰心散文奖和孙犁散文奖中,青年散文大赛获奖作家胡宝林一篇散文摘得双奖。为育新人,我们邀请全国评论家在线分析获奖散文艺术特色和作家创作情况。当日,题为《继冰心散文奖后胡宝林再获孙犁散文奖西安新闻网邀全国评论家在线〈叩问青铜〉》[8]的文章发布后,很快被数十家平台转载,引发众多散文写作者转发。

六、用恰当的管理尺度赋能创新创优

客观而言,文艺评论是一种具有相当“难度”的文体,是对写作者文艺思想、文艺才华、文艺能力、文艺经验等的综合考验。加之,受互联网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影响,文艺传播方式和群众欣赏习惯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是制约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客观存在。

从表象上看,当前的文艺作品一部接一部问世,相关的文艺评论也是一篇又一篇地发表,相关论坛、贴吧、留言区、讨论区、弹幕里的文艺评论更是海量,似乎我们已进入一个文艺评论“繁荣”的时代。若要認真辨析,必须依靠一把恰当的媒介之尺。这把尺子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能量出作品的高下,能量出人心冷暖,能量出社会风气。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如何用文艺评论推进文艺和党媒的共振,如何用恰当的管理尺度赋能文艺评论创新创优,是事关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的关键问题,也是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必答题。笔者以为,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等。这是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灵魂。

稿件源头。除上级指令转发和编辑部原创文艺评论外,其他文艺评论必须来源于国家网信办公布的互联网稿源“白名单”,严禁从自媒体等处选稿。这是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前提。

作品内容。从事写作、审核、编发、提优等文艺评论工作的共同体成员要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三审三校。这是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关键。

安全保障。完善文艺评论技术防护措施,建立文艺评论常见错误词库,清查历史虚无主义文艺评论稿件,做好文艺评论跟帖留言的常态化工作等。这是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基础。

激励机制。目前,只有报纸文艺评论能作为副刊作品申报新闻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艺评论阵地的壮大,可适度扩大文艺评论刊发单位的申报范围等。这是建强文艺评论阵地的手段。

创新创优。立足新闻动态创新创优全程文艺评论,借助视频、游戏、AR等创新创优全息文艺评论,强化全链条的互动创新创优全员文艺评论,集纳内容观点、社交服务等创新创优全效文艺评论等。这是文艺评论阵地的未来发展方向。

七、结语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文艺事业承担着光荣的使命,新闻媒体担负着神圣的责任。建强文艺评论阵地需要各级新闻媒体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统筹思想深度、时代温度、文化厚度、传播力度、管理尺度,不断提升新时代主流媒体文艺评论阵地的影响力,竭力展现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

[1] 黄尚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贺信座谈会在京举行[N].文艺报,2019-07-19(1).

[2] 章学锋,职茵.文艺评论要诠释作品的真善美激励艺术创新: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访谈录[N].西安晚报,2016-09-07(9).

[3] 章学锋.文艺批评家不能只“评”不“批”[N].西安晚报,2018-07-31(11).

[4] 章学锋.为“没有明星只有人民”点赞[N].西安晚报,2019-10-08(8).

[5] 章学锋.从心头淌出的爱无须彩排[N].西安晚报,2020-01-29(6).

[6] 李政葳.我国网民规模超10亿:解读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21-08/28/content_35119430.htm,2021-08-28.

[7] 章学锋.学会从传统这口深井中汲水[N].西安晚报,2014-02-15(12).

[8] 史娜.继冰心散文奖后胡宝林再获孙犁散文奖西安新闻网邀全国评论家在线《叩问青铜》[EB/OL].西安新闻网,https://www. xiancn.com/content/2021-12/01/content_6416455.htm,2021-12-02.

作者简介 章学锋,本科,高级编辑,西安日报社主任编辑,西安新闻网副总编,研究方向:新闻学与文艺学的交叉学科。

作者:章学锋

第三篇:评论互动场(九)怎样认识和发展新闻评论

[摘要]对新闻评论的三层面功能和怎样促进新闻评论事业健康繁荣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思想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要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素质,扩充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等,这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事实

[文献标识码]A

本刊继2014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评论互动场”武汉专场后,不少新闻院校纷纷来电或发邮件表示愿意与我们共同合作举办“评论互动场”活动,一起推动中国新闻评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为此,本刊与广西钦州学院共同举办的“评论互动场”钦州专场4月18日在广西钦州举行。本期“评论互动场”除了刊登赵振字教授的演讲稿之外,还摘取现场互动中的部分问答,以飨读者。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系统化的今天,传统“新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新闻已经不是以前说的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而是对正在、新近发生或发现有价值事实及意义的“信息传播”。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也就是说,新闻的本意中就包括了具有描述性质的报道和具有解读性质的评论。人们接受信息,不仅需要及时了解该事实的发生过程,同时也想知道该事实发生的性质和意义。

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思想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要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素质,扩充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等,这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新闻评论的三层面功能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正在、将要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新闻评论的新功能十分必要。

1.从新闻学视野解读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传播的是一种观点信息。在新闻传播中,新闻评论和消息报道一起,向受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多的观点新闻。它的对象是传播受众,它的作用是满足对象获取观点信息的欲望。

为什么近年来评论呈现一番昌盛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从经济上看,是增强媒体竞争力的一种考虑。第二,从管理体制上看,是满足公民自我实现需要的必然趋势。第三,从传播效果上看,是扩大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

在媒介市场,谁有了话语权,谁就有了力量。而新闻评论的强度和水平是增强这一力量的重要因素。

2.从社会发展视野解读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新闻评论是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直接方式,它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它的对象是社会公民,它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更好更有效地参与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第一,提供讲坛,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第二,提供平台,为建构公共领域创造条件;第三,构建良好舆论环境,促进建设和谐社会。

2009年4月13日,新华社发表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行动计划》在第二部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保障”中提出“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畅通各种渠道,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利。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合法权利的制度保障,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评论权”,“评论权”不仅仅是记者的权利,同时也是广大民众的权利。

3.从认识论视野解读新闻评论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理性认识。在人们认识的过程中,新闻评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理性认识的一种反映,它与感性认识结伴而行。它的对象是普通的人,它的作用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深刻把握世界,处理好主体人与客观世界(包括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从认识论的高度来阐释新闻评论,能更好地把握新闻评论的本质。第一,新闻评论源于感性认识:第二,新闻评论是一种理性意见的表达:第三,新闻评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为什么近年来评论呈现一番昌盛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从经济上看,是增强媒体竞争力的一种考虑。第二,从管理体制上看,是满足公民自我实现需要的必然趋势。第三,从传播效果上看,是扩大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

联合国报告:“负责管理交流工具的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见和看法。”(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委员会)。

列宁:“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评论的目的,要在科学、民主、独立的前提下,提倡宽容,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谐和发展。

二、怎样促进新闻评论事业健康繁荣发展

1.在评论内容和组织方面

将即时评论与深思熟虑结合起来;将民众参与与专家阐释结合起来;将针砭时弊与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将自由来稿与编辑策划结合起来。

2.在评论生产方式方面

提倡和实施评论记者工作机制:

第一,信息传播的快捷性要求媒体不仅在第一时间发布事实,同时也要求在第一时间发表对这个事实的判断和评价。评论记者可同时承担这一重任,加快评论的传播时效。

第二,评论必须依赖于事实,评论记者到事实的源头采访调查,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把握事实,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和揭示事实的本质,写出好评论。

第三,将新闻事实和新闻评论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记者深入实践、脚踏实地的作风和提高他们的理论和思辨素质,这对于提高整个记者素质,确保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大有好处的。建立这样的工作机制,对于贯彻落实“三贴近”的原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四,在采访中完成评论,突出本媒体的地方特色。

“评论互动场”现场问答

学院南宏宇:赵老师您好,刚刚您讲到对新闻评论的不同观点需要宽容,我就想到了亨德里克-房龙写的《宽容》,和您的观点不谋而合!您在报告中讲到了对和谐的理解,讲到了公民和老百姓的不同,讲到了“代”与“届”的差别,可以看到,就像那个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例子,语言的信息结构对新闻评论的受众产生了信息接受的潜意识引导,那么现在我们在对新闻进行评论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对评论的语言再进行评论呢?谢谢!

赵振宇:新闻评论是一个信息密度较高、语言“凝练”的文本,这与他的论证性相关,也与语言的抽象度较高相关,还与他追求的表达效率相关。但是,凝练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密度越大越好?这就不仅考虑到表达的一方,还要考虑到接受一方。传播学中的“信息冗余”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有所启发。如,人民日报“给力”效应。

13级学生蒙汝荣:赵教授,您好!我想问您,当我们写评论的时候,遇到想表达的内容与现实矛盾的时候,该怎么办?另外,我们大学生在写这种校园评论的时候应该注意点什么?请您给点建议,谢谢!

赵振宇:我们在写评论的时候,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是正确的时候,就要敢于表达出来,但是,要注意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另外,我很支持你们写校园评论,在写校园评论的时候要立足学校,平时要多关注校园热点。新闻评论也要讲好故事,就是把评论赖以存在的事实讲清楚讲明白,让它起到“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我们的校园评论也是如此。

新闻本科13级林力:您刚才提到“评论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这种思维方式?

赵振字:要做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新闻采写和新闻评论虽然分开写,但是我们在练习、实践的时候应该把消息和评论杂糅在一起。平时也要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认真阅读新闻评论。

钦州日报社副总编田时胜:赵教授,您好!听了您的报告,我受到很大启发,现有两个问题向您请教:一是本地报纸评论如何做出特色?二是事实真相尚未完全得到披露时,如何发声?

赵振宇: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勇于发声,敢于发声。面对本地重大新闻一定做好做透,吃干榨净,不留余地。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报道素材。自然风光、历史人物、人情世故、风物特产、人文古迹之类,都是得天独厚的资源,是这个地方独有的,在读者身边,与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个问题是尊重事实,根据官方已经发布的权威信息进行评论。要克制冲动,事实不清时不要仓促做出判断,有时保持沉默也是一种理性,要有等待事实的耐心。当然,从常识的角度做出推理,对事件本身相关疑点进行剖析与解读也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做法。作为本地媒体应该发声,如果事实不是非常清楚,面对外界传闻,你也可多几种“假如”,最后看看你能猜中几个。

文传院新闻教研室主任杨先情:媒体需求大量的新闻评论人才,关于这一点,高校也有同样的共识。作为新闻评论人才输出地之一,像我们这种地方高校,如何进行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

赵振宇: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育安排和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理论讲授,又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媒体的合作,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媒体人员不定期地进校授课,现身说法,补充和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形成新闻传播院校和业界人士的良性互动。

作者:赵振宇

上一篇:通信作者论文范文下一篇:生物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