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活动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文艺活动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艺活动的开展,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发展的平台。学生在参与文艺活动的过程中,能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健康快乐地成长。文章对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与创新进行论述,以提高校园文艺活动效果,充分发挥校园文艺活动的育人作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第一篇:文艺活动论文范文

文艺批评与文艺争鸣

真正的文艺争鸣不但能够活跃文艺批评思维,增强文艺批评的活力,而且能够促使文艺批评在充分的比较中更好地发现真理。但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这种文艺争鸣愈来愈稀少。即使偶尔出现,也是在没有是非判断中草草收场。这是很不利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的。

文艺批评是在文艺争鸣中向前推进的,而不是在一团和气中发展壮大的。为什么在20世纪早期中国文艺界出现了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生动局面?就是因为当时中国文艺界展开了激烈的文艺争鸣。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文艺争鸣中,一个又一个新的学说涌现出来。新红学就是在顾颉刚与俞平伯等的相互辩诘中产生的。顾颉刚认为新红学与旧红学的根本区别就是“研究的方法改过来了”。顾颉刚在总结新红学的诞生时指出:一、俞平伯了解高鹗续书的地位,差不多都出于俞平伯与他的驳辨;二、俞平伯与他没有互相附和,而是各立自己的主张,相互辩诘,逼得对方层层剥进;三、俞平伯与他没有意气之私,为了学问,有一点疑惑的地方就毫不放过,非辩出一个大家信服的道理来总不放手;四、俞平伯与他在这种辩诘中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以可以听到诤言为快幸,以获得真确的知识为快乐。但这种文艺争鸣在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貌似很难开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有些人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不是在激烈的文艺争鸣中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而是追逐狭隘利益。有人在概括蛮横不讲理的“酷评”的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将这种“酷评”分为两种:“苦酷”和“甜酷”,认为“苦酷”是蛮横、不讲理地往坏里说,“甜酷”是蛮不讲理的往好里说,把黑说成白、把丑说成美、把平庸说成卓绝,把寻常之辈打扮成“大家”、“大师”。无论“苦酷”,还是“甜酷”, 都不是追求真理,而是追逐狭隘利益。而有些作家则从狭隘利益出发欣然接受“甜酷”这种文艺批评而坚决拒绝“苦酷”这种文艺批评。

中国当代文艺界出现了人物塑造中间化的倾向,即在英雄人物塑造上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即着意表现歹徒的善心、汉奸的人性、暴君的美德。好像只有写到“好人不好,坏人不坏”,才能表现出全面的人性、真正的人性。这种人物塑造中间化的倾向不过是这个时代思想危机的产物,即这个时代有不少人出现了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内外不一的矛盾。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不少人不能从理论上把握整个历史运动,无法克服自身的思想危机和发现未来的真正的人,就热衷于这种“性格组合论”。在中国当代人物形象理论的发展史上,“性格转化论”全面地解剖和批判了“性格组合论”的哲学基础、人的发展观和“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性格转化论”是在深入地批判“性格组合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见,中国文艺界有些人拒斥“性格转化论”而钟情“性格组合论”不是经过是非判断的结果。这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发展。

因此,文艺批评不但要积极开展文艺争鸣,而且要在这种文艺争鸣中充分认识对方的推进作用,尊重对方,努力吸取对方的合理部分,超越自身的局限,达到更高的境界。但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却存在一种轻视诤言的倾向。中国当代不少文艺评奖就严重存在这种轻视诤言的倾向。本来,文艺评奖作为文艺批评的形式之一,是以文艺批评为基础的。如果说文艺批评不但要在众多的文艺作品中甄别出好坏、高下、优劣,而且要找出它们的差距,并积极地肯定优秀的部分和否定低劣的部分,那么,文艺评奖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力求推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是说,文艺评奖应是文艺批评的一种科学的集中。但是,中国当代有些文艺评奖很少重视甚至有些漠视“逆耳”的文艺批评。有的文艺作品虽已遭到尖锐而深刻的文艺批评,但一些文艺评奖居然可以置这些“逆耳”的文艺批评于不顾,将大奖授予这些文艺作品。当然,那些比较尖锐的文艺批评可能不是很准确,甚至在一些方面存在严重的偏颇,但文艺评奖对这些“逆耳”之声不能毫不理会。否则,这种文艺评奖就是蔑视“逆耳”的文艺批评。也就是说,任何文艺评奖都必须对一些相反的声音有所回应。其实,参加评奖的一些评委也是文艺批评家,他们更应该尊重其他的文艺批评家的声音尤其是一些相左的声音。否则,文艺评奖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一些参加评奖的文艺批评家利用权力压制那些没有机会参加评奖的文艺批评家的舞台。这样,文艺评奖本应是百家争鸣的结果,现在反而成为压制百家争鸣的手段。结果,一些相左的文艺批评家的声音在文艺评奖中被忽视了,甚至被有意遮蔽了。这种文艺评奖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力的胜利,而不是科学的文艺批评的集中。而文艺批评真正的胜利只能是真理对谬误的战胜。因此,文艺批评在文艺争鸣中不能进行攻讦,而是认真辨清彼此的是非;不能进行人身攻击,而是严肃辨出可信的道理;不能从声势上压倒对方,而是获得真确的知识。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在文艺争鸣中发展。

文艺批评在文艺争鸣中互相尊重不是你抬我捧的维持现状,而是在相互辩诘中更上一层楼。一是在辩诘中发现对方的缺陷,从而超越局限,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二是在辩诘中吸收对方的智慧和有益部分,丰富和提升自我;三是在辩诘中获得一种推动力量,促进双方思考的深入和缜密。而文艺批评在文艺争鸣中更上一层楼首先是在前人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前进。否则,这种文艺批评就既不可能公正地对待前人的文艺批评成果,也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价值。在文艺史上,一些文艺作品作为经典被接受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被逐渐发现和发掘出来的。中国近现代文艺批评界对中国古典悲剧的发现和认识无疑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04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引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解剖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但王国维认为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作品,只有《红楼梦》和《桃花扇》。1912年,王国维虽然没有完全摆脱西方悲剧理论的影响,但对中国悲剧无疑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发现了不少中国悲剧的存在。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王国维在把握元杂剧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与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中国悲剧的认识相比,这种对中国悲剧的进一步发现无疑是相当大的进步。然而,后来不少人不但没有在王国维所达到的高峰上继续前进,反而倒退到王国维起步的地方以前,不断地拾起否定中国悲剧存在的虚无论调。因此,这种没有沿着前人开拓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人士不但不可能把握真理,反而离真理愈来愈远。

其次,文艺批评在文艺争鸣中更上一层楼是在捍卫文艺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前进,而不是在中断优秀文艺传统的基础上的瞎折腾。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潮流的确涌现了不少具有世界地位和世界影响的大作家大作品。但如果没有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一批大文艺批评家的推波助澜,这个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潮流就不可能汹涌澎湃,浩浩荡荡。这些文艺批评家虽然前后出现,但他们在文艺思想上却是一脉相承的,就是接连不断冲破当时黑暗世界的禁锢。在19世纪俄国社会这个黑暗世界里,新生的力量沸腾着,要冲出来,但被沉重的压迫紧压着,找不到出路,结果只引起了阴郁、苦闷、冷淡。但是,俄国进步文学却不顾鞑靼式的审查制度显示出生命和进步的运动。大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高度肯定了这种俄国进步文学。杜勃罗留波夫则在别林斯基这种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作家或者个别作品价值的尺度,就是“他们究竟把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自然)追求表现到什么程度。”[1]俄国进步文艺正是在这些大批评家的持续不断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而中国当代有些文艺批评则不是在捍卫文艺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前进,而是在断裂中反复和“折腾”。 有些文艺批评在文艺争鸣中回避正面交锋,不能在相互辩诘中前进;有些文艺批评在文艺争鸣中哗众取宠,获取“知名度”,而不是追求真理;有些文艺批评在文艺争鸣中不是辨别双方的对与错并吸收对方合理的东西,丰富自己,而是拒绝一切不利于自己的批评,甚至揣度对方的动机,进行不恰当的反击。这种“折腾”很难获得顾颉刚所说的可信的道理和真确的知识。而文艺批评在“折腾”中是很难健康发展的。

注释:

[1] 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2卷),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58页。

李明军: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熊元义: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李 雷

作者:李明军 熊元义

第二篇: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与创新刍论

摘 要:文艺活动的开展,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发展的平台。学生在参与文艺活动的过程中,能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健康快乐地成长。文章对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与创新进行论述,以提高校园文艺活动效果,充分发挥校园文艺活动的育人作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小学教育;文艺活动;创新;陶冶情操;综合素质;成长成才

校园文艺活动包括各种形式、内容,涉及全校师生。注重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与创新,是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对育人模式的研究。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对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予以关注,利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本文从音乐活动、舞蹈活动两方面,对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与创新进行论述。

一、校园文艺活动的特点

1.固定性

当前,学校文艺活动的走向趋势逐渐固定,节目类型也趋于固定,一般以歌唱、舞蹈、诗歌朗诵等为主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但这种趋于固定性的表演形式有利有弊,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既要根据原有组织模式,基于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确定文艺活动形式,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行突破与创新,不被固定化的文艺活动形式所束缚。

2.大众性

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越来越趋于大众性,能够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能给师生以强烈的震撼,让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一些戏剧性的表演以及经典动作的呈现,会引起全校师生的认同,还会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因此,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符合当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给学生带来喜悦和快乐。同时,在校園文艺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参与表演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能够充分彰显自己的艺术天赋,这有利于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因此,校园文艺活动的实施与表演人员都是校内师生。在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调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表演节目,因此,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校园文艺演出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充满趣味性,能够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不断积蓄学习和前行的力量。同时,对于一些参与表演的学生来说,也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的一种途径。

3.可行性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文艺活动的开展次数很少,主要以教学工作为主,一些教师会认为文艺活动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因此十分排斥。但在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学校越来越注重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家长也看重学生在文艺活动中的表现。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已成为当下开展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具体而言,校园艺术活动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具备表演舞蹈、演奏乐器等特长,对艺术发展有强烈的愿望,对文艺表演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基础。第二,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能在不耽误正常教学的基础上,确保文艺活动的质量。第三,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发展学生个人特长,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二、开展校园文艺活动的意义

1.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如果总是开展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就会让学生把学校当作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这样的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开展校园文艺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校园文艺活动能够带给学生一种春风化雨的力量,让学生在体验和观赏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为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精彩表演,其中不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因此,校园文艺活动能够让学生直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例如,一些文艺活动会涉及我国国粹“京剧脸谱”,学生通过观看文艺作品,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奠基阶段,在该阶段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及思维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昂扬的精神品质,提升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校园文艺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时代发展需求,社会越来越需要人才的全面化和个性化。文艺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欣赏,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特长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特长和爱好进行个性化展现。作为观众的学生会受到台上表演同学的影响,从而对个人的特长和发展有所向往,形成发展自己爱好与特长的思想意识。

3.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

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在校园文艺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而是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校园文艺活动的组织也打破了固有模式,以呈现整体美感。在校园文艺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同学。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与这些新同学进行合作,共同构建良好的集体,共同为集体赢得荣誉。例如,在校园文艺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设计服装,让学生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进行表演,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校园文艺活动明显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好地呈现兴趣爱好,发挥个人特长,展示独特个性,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

除此之外,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还有其他方面的意义。第一,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不断社会化,在与他人交往过程当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因此,友谊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学习都十分重要。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恰恰能够为学生建立起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桥梁,帮助学生建立与其他不熟悉同学之间友情。与此同时,在与他人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感受社会化过程中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可以说,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途径,让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感受与他人进行交往的乐趣、温暖,理解与他人进行合作的意义,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热爱集体、服从集体的思想,为未来社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能够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一般由学校音乐教师来组织,因此,在文艺活动中会融入很多美的元素。学生在参与及观赏的过程中,能够欣赏各种音乐、舞蹈表演,潜移默化地提升审美能力,感受艺术之美。此外,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可以将美的元素融入到语言之中、行为之中、心灵之中,让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上升到更高的程度,树立起正确追求美、欣赏美的观念和意识

三、开展校园文艺活动的有效途径

1.主题鲜明,形式新颖

在进行文艺活动的组织之前,教师应明确校园文艺活动的主题。这样在后续的开展以及节目的选择与编排过程中,能以主题为主针对性地选择表演内容。学校可以在一些特殊的节日举办校园文艺活动,结合历史重要事件或重要节日开展相应的主题文艺活动。例如,在“五一”劳动节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文艺表演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可以开展以儿童为主题的文艺表演活动。这样能够使校园文艺活动的进程与时事热点相结合,提高校园文艺活动的吸引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多方面确定文艺活动的主题。主题的选择要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相应的生活领域中进行提炼。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文艺表演形式。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表演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园文艺活动主要以音乐和舞蹈为主,也要融合其他形式的文艺表演,尽量带给学生新鲜感。例如,可将舞蹈表演与诗朗诵相结合,以带给学生别样的感受和体验。

2.直接体验,获得经验

校园文艺活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开展相应的校园文艺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大众的参与性,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直接体验,获得经验。因此,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文艺活动内容。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第二,校园文艺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文艺活动区别于其他科目的竞赛类活动,不仅能够给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还能够给其他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因此,在参赛人员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客观、公正地选择相应的参演人员。第三,要及时鼓励学生。一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即使有参演的想法也羞于表达,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使校园文艺活动真正成为大众性活动。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文艺活动是基于学生的个人情况与个人的发展特点而组织的一项活动,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自主探索,通过个体的实际操作与表演来获得相应的经验。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参演内容的个性化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综合应用,弘扬传统

文艺活动本就是结合多学科知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因此,在文艺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基于文艺活动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组织文艺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对文艺活动呈现内容进行综合,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同时,校园文艺活动可以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基于合作,勇于创新

在组织校园文艺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己在传统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对文艺活动内容进行编排,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勇于创新,敢于在大众面前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平台,同时还是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校园文艺活动开展意识,将文艺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性格、挖掘學生潜力的契机,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水平上的提高,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优秀品质的塑造。而积极开展校园文艺活动,能较好地实现上述目标。

四、结语

总之,校园文艺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应该面向全校师生,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要结合校园文艺活动开展现状,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及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校园文艺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应重视文艺活动的编排,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黄振东,刘子涵.多元传统文艺相结合的校园书法活动形式探索[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04).

[2]魏思雨,毛旭明.高校共青团繁荣校园文艺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0(10).

[3]孙振波,王冬冬.青岛市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

[4]王敏,呂纪苇,任杰.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学生科技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10).

[5]华娟.小学教育六年制本科生开展校园文艺活动探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6]田儿.当代高校校园文艺活动调查研究——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7).

Discus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ampus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Gong Qiwen

(Xiaba Primary School, Shangba School District, Suzhou District, Jiuquan City, Gansu Province, Jiuquan 735000, China)

Key words: primary education;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innovation; cultivate sentim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grow up

作者:龚琦雯

第三篇:活动内容化 内容活动化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整套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并在全国广泛进行实验。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理念、核心价值观、内在结构、呈现方式等问题作简略说明。

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坚持正确鲜明的政治导向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是编写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在要求。教材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充分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并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

二、新的编写理念

关注学生获得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方法,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编写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核心理念。具体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即把学生看成是成长着的生命有机体,看成是有个性、有灵性、有活力、有情感、有尊严、有思想、有无限发展前途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教育的主体、教材的主人。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不可能像制造机器一样加工出来,而应该是生命孵化生命、品行影响品行、人格熏陶人格、情感点燃情感、心灵与心灵沟通的过程。离开学生这一主体,离开他们的真实境遇、内心感受和体验,再好的道德律令和行为规范也不可能为学生所接受,更不可能化为他们的行动。教材应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学生面对的社会生活、面临的矛盾和困惑等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展开过程,设计教材内容。

二是关注学生自身的资源,尊重学生的感受、生活体验和道德选择能力,把学生看成是思想品德的共同创造者,把教材变成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学会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提升的平台,力求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感悟就在书本之中。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广义的道德学习,包括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国情国策等方面的内容,都要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即“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材是学生的导引,是他们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道德学习是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教材要走近学生生活,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理视野去思考、去设计、去表达,从而使教材为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帮助他们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促进“道德生命”的健康成长。教材中所设计的情境、提出的问题、展现的探究过程等,无不与学生的感性生活和切身体验息息相关。教材是学生生活的再现和提升,而不是知识的体系和权威的象征。

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遗传基因、生活环境、接受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都是有差异的。尊重学生的差异,发掘内含于这种差异之中的潜力,视学生的差异为财富,是编写《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因此,教材内容的编排、活动的设计、情境的展开、问题的提出等,都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的。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在讲到“在作出人生的重要选择时,我们要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这一内容时,教材根据学生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学业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四是凸显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作为一个具有情感、认知和意志能力的人,情感、意志、激情、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但对于包括认识活动在内的全部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人的宏观视野、形象思维、感情、想象和情怀等,对于一个人增强对冲动和愤怒的控制力,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镇静,充满信心和勇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玻恩说:“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如何在教材中凸显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我们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此外,教材对于学生的个性、天赋等因素也相当关注。

应该说明的是,凸显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前提是肯定理性因素的主导作用,强调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五是坚持以“正确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结合”的原则。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信息等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使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为此。新教材既要帮助初中学生学会选择,还要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引导就没有教育,但是,引导不能代替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体验,引导就是坚持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帮助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建构。教材通过课文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践行、体验、感悟、升华,建构自已健康而丰富的道德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叉是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的伙伴。教材还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反映了师生相互教育、自我教育、品德共进的追求。

六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使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1996年4月,国际21世纪教育质量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豹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高分数,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健康的体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等,都是人不可或缺的素质。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引擎。教材把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爱好、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都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张扬、问题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三、核心价值观

根据现代教育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根据有关德育理论“重视尊重、责任”的基本价值观,根据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我们确定以“尊重、关爱、责任”作为整个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以统领各年级教学内容。

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统整本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兼及其他,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八年级学生渐处于青春期过渡的主要阶段。面临因亲子冲突、同学关系等各种问题引发的心理矛盾,需要引导他们处理好方方面面韵关系,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交往关系、权利义务关系,提升道德品质。统领本年级教学内容的棱心概念是交往、合作、权利、义务,兼及其他;教育的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公正做人。

九年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是劳动就业还是升学?如何选择和规划未来?这些是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导他们认清基本国情,明确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选择。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统领本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责任、使命,兼及其他;教育的主题是承担社会责任,迎接美好明天。

四、新的教材呈现方式

教材突破了学科化倾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知识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结构体系。

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每一个单元下面都设有“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围绕单元的中心议题,以小课题、长作业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洽作、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与同学团结交流合作的能力等,从“主题探究”设计的角度来说。我们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二是切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三是着眼于学生的调查、分析、合作、交流、探究,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小课题、长作业”式的“主题探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是比较短的单元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是比较长的全书学习的过程。探究的成败不在于过程本身的长短,而在于探究的目的是否达到。如果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材料、整理信息、体验感悟.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创新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为探究而探究。那么,“主题探究”的内在价值就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与“单元”后设“主题探究”一样,“课”下设“导言”也是教材的一大特色。从形式来看,“导言”可能是一个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富有情境性的小故事、一段富于辨析性的对话、几句扣人心弦的歌词、一段描述性的文字等,但都与本课的主体教学内容相关联。一般说来,“导言”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它源于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发展特点,加强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到可亲可信;二是体现了参与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有利于联系有关教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言”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活跃过程、引起下文。

“框”下为“目”。一般说来,每“框”有两到三个“目”。“目”与“目”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目”下面是“活动导入”,然后是“正文”。“导入活动”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境人手,选取与本“目”内容相关的、学生关注的话题,在行为、思维和价值观中引出有关探究问题,展示探究过程,引发学生思考、辨析、选择。以引导学生轻松而愉快地进入教学情境。

在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江泽民同志要求青年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小学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活动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在“日新义新我常新”这一框题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回顾自己的经历,找出几件有助于你成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对照自己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优点。根据自己的教训,总结自己的缺点。”又如“身边的诱惑”第一目题的导入是这样的:“看到小兵被评为三好学生,走上领奖台,老师赞扬,同学祝贺,家长兴奋。李平十分羡慕。‘怎么办?空想是没用的,关键是用自己的行动实现心中的理想。’李平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经过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典型的事例,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但课堂的活动不等于具体事例的简单罗列,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引发学生思考,从具体事例中引出道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应该说明的是,活动中的材料是有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学生也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意识地搜集典型性的、有探究意义的材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活动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教材中的活动材料不可能对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典型性,而一旦活动材料失去了典型性,整个活动开展起来就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材料的积累,而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材料,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探究效果。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材料并将其活动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究活动。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探究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的平台,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仅仅把“探究活动”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那就表明我们还没有真正把握“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的实质,也就不可能开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天地,更不可能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舞台。

作者:宋景堂

上一篇:煤炭企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审批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