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2022-12-27

第一篇: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案

客观、准确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是评价、考核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依据。针对当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发展现状

近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共建成1436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包括颗粒物 (PM

10、PM2.5)、臭氧(O3)和常规气态污染物(SO

2、NO

2、CO)三类6项指标。实现了环境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实时传输,实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此外,大部分省(区、市)也建成了方空气自动监测站,形成了覆盖全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环境空气监测方法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保证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

随着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快速发展,其运行管理逐渐暴露出质量控制技术欠缺、质量管理手段不足等问题。一是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体系和质控体系不健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臭氧自动监测的量值溯源和传递体系以及颗粒物比对监测体系;国控站点不同来源标准样品质量良莠不齐,个别站点的SO

2、NO

2、CO等气体标准样品的量值偏差过高。二是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体系尚不完善。仪器适用性检测的法律地位不清;缺少配套的适用性检测管理办法,检测技术规范不完善;缺乏不同区域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比对测试;颗粒物切割效率测试能力不全。三是缺乏有效的对运维机构的监管手段。部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社会运维机构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尚待健全;运维人员流动快,业务水平不高,上岗资质欠缺;对社会运维机构的监管办法和处罚手段缺失。四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国家网的运维机制发生了变化,原有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监测点位管理办法、监测质量管理办法等需要更新,质量管理工作依据需要完善。

二、总体思路

紧密围绕“十三五”环境管理的新要求,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内部质量控制,加强外部质量监督,构建国家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控能力,以技术手段促进质控水平提升。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远程在线质控系统,实现重要参数的实时直传和运维管理的全程监控。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技术方法标准体系和三级质控体系,国家网和地方网均遵循统一的技术体系,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成立国家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委员会,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严厉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健全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1.构建三级质控体系

依托已具备一定条件、质控能力较强的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分区域、分批次建立若干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实验室,构建由国家质控平台、区域质控实验室、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组成的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三级质控体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负责编制全国通用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技术文件,制定质控技术方案和检查计划,组织开展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颗粒物比对、气态污染物量值传递工作。区域质控实验室向上、向下开展量值溯源、传递和比对工作,配合监测总站开展例行质控检查。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建立、运行并持续改进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自动监测仪器的检定、校准与量值溯源和比对工作,按照规定的频次和项目开展日常运维和质控活动。 2.健全颗粒物手工监测比对体系

建立颗粒物手工监测比对体系,通过手工监测(颗粒物监测的经典方法)与自动监测结果的比对,评估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制定并完善全国通用的颗粒物手工与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建立国家颗粒物滤膜样品库。监测总站统一配发采样滤膜,由区域质控实验室统一编码、称重、平衡后分送至各运维机构,在国控站点开展手工比对。运维机构按要求制定手工比对计划,每月对不同类型城市抽取一定数量的国控站点开展5天的颗粒物监测手工比对,采样后的滤膜送至区域质控实验室统一称重,比对结果报监测总站。监测总站核算系统误差,制定颗粒物监测质量考核目标。2016年底前,构建京津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一体化格局,先期完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辽宁中部、山东等 “三区十群”地区颗粒物监测手工比对,2017年上半年,完成1436个国控站点颗粒物监测手工比对。 3.建成臭氧自动监测量值溯源传递体系

依托监测总站和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以下简称标样所)构建环保系统国家一级臭氧校准实验室,制定臭氧量值溯源/传递有关技术规范、传递计划并组织实施。国家一级臭氧校准实验室每两年参加一次国际溯源比对,每年向区域质控实验室开展一次臭氧量值传递。区域质控实验室每季度向国家网各运维机构开展一次臭氧量值传递。运维机构每季度向国控站点开展一次臭氧量值传递。2016年,监测总站组织完成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三区”国控站点臭氧的量值溯源和传递工作。2017上半年,完成1436个国控站点臭氧的量值溯源和传递工作。 4.完善SO2等常规气态污染物的量值溯源传递体系

由监测总站统一采购SO2等常规气态污染物标准气体,分送至区域质控实验室和各国控站点,用于国控站点自动监测的日常校准和质控考核。各国控站点用于质控的计量器具(流量计、温度计和压力计等)每年须检定一次,并溯源至国家级计量单位。地方网站点的计量器具(流量计、温度计和压力计等)每年须检定一次,并溯源至省级及以上计量单位。 5.完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远程质控系统

监测总站负责建设具备自动校准、主要仪器参数自动获取和数据异常自动报警等功能的远程在线质控系统。2016年底,完成环境监测仪器厂家开放通信协议,提供关键参数适用范围,统一环境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将原始监测数据和K值、灵敏度、流量等关键参数实时直传监测总站,实现关键参数调整全程留痕、数据异常自动报警,实时监督运维机构运维状况。国控站点2017年底前建成内、外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控站点内外环境,降低人为干扰环境监测数据风险。

6.强化自动监测仪器的适用性检测和监管

研究建立关于环境空气质量(特别是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手工监测仪器的监管及退出机制,完善监测仪器的适用性检测程序和方法,制订系统的抽检和跟踪抽查计划,督促生产厂家重视每批仪器质量,保障监测结果持续、稳定、准确。规范采样器流量校准与审核流程,开展采样滤膜性能评估、切割器性能评估,逐步解决不同仪器不同方法对监测数据的影响问题。 (二)健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方法标准和规章制度

1.制订《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

2、NO

2、 O

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与质控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研究制订《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自动监测手工比对核查技术规定》《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技术规定》和《环境空气臭氧(O3)自动监测标准传递技术指南》《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校准技术要求》。修订《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研究解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主要指标在“不同标准状态下浓度值之间的差异”等有关问题。 2.印发《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站点运行机制及职责分工,明确对点位管理、仪器更换安装验收、日常运行与质控、数据采集与传输、参数调整、数据审核、结果评价与信息发布等关键环节的要求和相应罚则,完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三)改革环境监测体制机制

1. 加快上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用于评价、考核的环境监测数据不受行政干预。国控站点全部上收并由监测总站直接管理,委托社会运维机构运维,运维机构审核监测数据,监测总站进行复核,监测数据由国家和地方共享,地方环保部门保障监测站点运维基本条件,不参与数据生产和审核。省级环保部门适时上收区县等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地方网站点由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直接管理,同国控监测数据相互印证、互联互通。国家网和地方网均执行全国统一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方法标准技术规范。地方网须通过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三级质控体系开展6项监测指标的量值溯源/传递和比对工作。

2.加强对社会运维机构的监管。加强对社会运维机构的管理,明确运维工作内容和要求,细化质控条款。对不按规范和合同要求开展运维和质控的,采取经济措施予以处罚,直至取消其运维资格。监测总站建立日常监督检查机制,组织开展量值溯源传递体系运行情况检查,每年完成20%地级以上城市的国网站点的现场检查,逐步规范社会运维机构的运维行为。出台社会运维机构监管办法,建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社会运维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结合监管对象的失信类别和程度加以惩戒。探索建立社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加大对运维机构人员培训力度,规范运维人员的监测行为,提升运维水平和运维质量。 (四)构建国家环境空气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1. 成立国家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委员会。由环境保护部牵头,成立由各有关业务司局、环境监测系统、部直属机构以及中科院、工程院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国家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员会),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国家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向评估委员会开放。评估委员会下设专家组,负责定期评估运维公司对各类监测规范与管理要求的执行落实情况、质控计划实施情况及实施成效等,针对环境空气监测质量及其质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专家组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技术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提交评估委员会审议。2016年底前,建成环境空气监测数据质量评估专家组,优先开展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长三角

地区地级城市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评估工作。

2.组建国家环境空气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在环保系统内外选取业务精通的环境空气监测专家,组成国家环境空气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为国家网监测质量飞行检查等外部监督管理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向环境保护部提交监督检查报告。2016年底前,建成环境空气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 (五)加大监测质量监管和惩处力度

环境保护部将加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飞行检查力度,重点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对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的运行不规范问题,通报运维机构,并对整改情况实施事后督查。对监测数据造假,证据确凿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相关数据不能用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考核排名。对监测不规范且多次整改不到位的,以及数据造假或配合造假的社会环境监测(含运维)机构或监测仪器生产厂商,终止服务合同,列入“黑名单”,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加强对监测数据造假案件的通报,强化警示教育作用。 (六)加强质控能力建设 在“十三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统筹考虑构建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在线质控系统,完善量值溯源传递体系,保障区域质控实验室的质控能力,提升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技术能力。

第二篇:加强城市管理 优化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管理

优化人居环境

——市城市管理局“创模”工作交流材料

市城管局以争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为契机,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加大城市管理宣传力度,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狠抓城区市容市貌景观整治,为市民创造出整洁、美观、舒适的人居环境。现就市城管局“创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城市管理氛围。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但城市管理仅靠城管队伍单兵作战,效果并不理想,必须要发动市民、教育市民、引导市民自觉的参与城市管理,维护城市市容环境,以此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因此,市城管局从成立之时起就把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平台,全面系统宣传报道我市文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报道城管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及突出事迹,弘扬正气,强化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正确引导媒体舆论导向,宣传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市民文明素质,逐步实现城管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新的工作模式。正确面对媒体曝光,积极接受舆论监督,督促整改,不断提高。从2009年6月29日城管局成立至今,共参与了3期 “行风热线”栏目,开办“聚焦城管”宣传专栏,播放城管电视新闻80余篇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城市管理宣传,营造出良好的城市管理氛围,拉近了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广大市民更加理解和支持城管工作。二是积极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市城管局以城区居民小区为重点,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宣传,组织开门大接访活动,现场听取市民的建议或意见,解答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对反馈会来的问题,认真分析切实整改。针对临街门店“乱泼乱倒”影响环境卫生的现状,组织工作人员对园林城区4000多个门店进行上门宣传,签订《环境卫生管理责任状》,统一配发垃圾桶3000多个。通过面对面宣传,培养了市民的良好卫生习惯,提高了文明卫生意识。三是强化法律法规宣传。针对目前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不理解,市城管局通过悬挂宣传横、条幅230余条,制作宣传专栏23期,安排宣传车200余台次,大张旗鼓的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消除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误解,引导市民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认真履行职责,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为了提升我市城市市容水平,解决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针对性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我市城市市容明显改善。一是严格垃圾清运制度。我们制定完善了垃圾清运服务“信誉卡”制度,与城区200多个单位庭院签订了垃圾清运服务合同,确定了清运周期,垃圾清运坚持每天一次,由被服务单位进行监督,切实提高垃圾清运服务质量,有效地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同时加强对垃圾清运过程的控管,严格执行覆盖、密封运输,杜绝清运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二是狠抓环境综合整治。我们组织城管大队、环卫处狠抓了出店经营、乱泼乱倒、马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共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3300余份,清理占道摊点360余处,查处乱泼乱倒门店90个,规范了红星、马家台马路市场、东风路临街早点摊点,对随意倾倒垃圾、乱泼污水的夜市摊点进行了依法取缔,强有力的维护了城区环境卫生秩序。三是认真开展城区景观整治工作。由我局牵头负责的步行街、堤街景观整治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下水设施敷设、人行道板改造和规范出店经营工作,为我市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垃圾及时处理。

由于杨市垃圾处理场与周边村民的民调矛盾,导致垃圾处理场被迫停止运营。我们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城区垃圾顺利出城,及时处理。一是将垃圾处理场转场至三江。我们迅速在城郊周边寻找新的垃圾处理场,既要清运方便,又要对周边环境不形成恶劣影响,通过仔细勘察,认真选址,在三江重新设立了临时垃圾填埋场。二是加强垃圾填埋场的管理。我们对周边村民多次进行走访,了解垃圾填埋过程中对周边村民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针对性的拿出整改方案,通过及时灭蝇,加强覆盖,去除异味,给周边村民发放灭蝇、除臭药剂等多种方式,减少污染,降低对周边村民的影响。三是积极开展垃圾处理场民调工作。我们会同杨市办事处多次上门做周边村民的工作,针对垃圾处理场对周边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的实际,初步拟定搬迁方案,积极与村民达成谅解,保证杨市垃圾处理场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四)大力开展检查评比,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工作。 虽然成立了城管局,但我们仍然没有放松文明创建工作。一是深化庭院绿化工作。我们以文指办的名义组织检查专班对园林城区44家单位以及各区、镇、场、办事处的2009年单位庭院绿化工作进行了督办检查和复查,进一步提高了我市绿化达标水平。二是举办国庆花展和节日亮化工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我们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开展了国庆花展评比活动,为国庆节的潜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我们在章华南路启动了景观亮化工程,目前章华南路30余家临街单位已经高标准完成景观灯改造,潜江变得更美更亮了。三是开展“文明出租车”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出租车司机知识竞赛、统一安装出租车GPS系统、严格实行计价打票等活动,提升了我市出租车窗口行业的整体形象。四是继续开展“文明门店”评比活动,规范了城区临街门店的经营行为。

回顾所做的工作,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局的“创模”工作离市委、市政府“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还有待加强,在以后的“创模”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恢复垃圾处理场的正常运转。

我们下阶段的环卫工作重点将主要放在妥善化解杨市垃圾处理场的民调矛盾,尽快恢复垃圾处理场运转使用上。会同杨市办事处,进一步加强与垃圾处理场周边村民的沟通,有计划分步骤地做好垃圾处理场周边村民的搬迁工作。同时制定高标准的垃圾处理管理制度,强化垃圾处理场灭蝇、臭味、覆盖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处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二)进一步做好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我们要抓住“创模”这个契机,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和综合协调的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各城市管理部门,突出重点,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全面清除“脏乱差” 死角,以高标准的城市市容争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一是抓好占道、出店经营的整治。城区“严管街道”严禁占道、出店经营,取缔马路市场,“专项控管街道” 划线规范经营,建立“疏”“堵”结合的良性管理机制。二是抓好环境卫生整治。规范城区建筑材料、建筑垃圾运输管理,加大抛洒污染路面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市民文明卫生教育,开展“乱泼乱倒”专项整治。三是抓好交通秩序整治。加大城区停车场站的建设,规范车辆乱停乱靠行为;坚决打击“黑麻木”、“摩的”,做到发现一辆,依法处罚一辆,规范城市客运市场;加强公交车、出租车营运管理,做到文明服务,规范营运。四是抓好公共餐饮食品卫生的整治。联合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取缔不具备经营条件的临街小餐饮、占道夜市。

(三)启动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回收试点工作。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臵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臵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垃圾分类的管理办法正逐步在国内各大城市、地区普遍推广,成为当前和今后垃圾管理变革的发展趋势。我市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启动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回收的试点工作。一是我局将制定详细的《生活垃圾管理宣传方案》,通过设臵宣传横幅、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回收的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二是在城区各主要街道设臵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并将逐步推广至各社区,全面启动垃圾分类投放、回收试点工作。

(四)探索“城管进社区”,实行管理重心下移。 2010年,我们将探索“城管进社区”的管理模式 ,打破以往以城市道路为主线的点、线管理体制,积极与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联系,选派素质高、业务强的中层干部作为社区管理联系责任人,把城市管理“沉到”社区,指导、协助社区抓好辖区内“门前四包”工作。同时在城区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设立“城管进社区”办公室,明确一名分管领导牵头,并按一街一员的名额,聘用城管协管员,负责辖区内“门前四包”、乱泼乱倒、流动占道经营、“城市牛皮癣”的管理工作。通过服务社区,发动社区抓好社区内城市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扩大城管覆盖面,真正做到全覆盖、无缝隙管理;通过服务市民,与老百姓零距离沟通,解决一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了城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市民群众参与度,建立城管专业队伍与社区共建共管的联动机制,促进文明小区、文明庭院的创建工作。

(五)加强领导,完成“创模”工作任务。

市城管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认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市城管局“创模”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领导牵头挂帅,制定详细的“创模”工作方案,认真落实。局属各单位层层落实责任,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完成“创模”各项工作任务。二是根据“创模”考核标准认真做好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城管局“创模”工作档案。三是实行定期上报制度,按时按要求向市“创模”工作领导小组提交各阶段工作报告。

第三篇:街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办法方针环境

办事处文件

东街发[2017]11号

街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长效管理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街道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搞好街道内环境建设,为居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休闲环境,使街道环境管理达到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特制定东郭街道环境保护工作长效管理实施意见: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领导重视是顺利开展和实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各项环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点,必须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为此,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科室职责,成立专门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环保工作责任制。

二、健全制度,狠抓落实

1.健全应急机制

为了及时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提高应急反应和救援水平,将污染突发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成立东郭街道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街道主任任总指挥,分管环保副主任任副总指挥,成员由各预案涉及部门领导组成,涉案企业领导或技术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现场监察组、环境监测组、技术咨询组、综合协调组、检查督导组,分别负责具体工作。

2.建立定期例会制度

建立每月领导小组成员例会制,了解和掌握创卫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建立定期信息通报和联系制度

明确一名联络员,每月报送环保工作信息,及时反映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便于领导掌握工作动态。

4.建立档案资料归档制度

为确保环保档案资料齐全,建立环保资料归档制度,对环保资料及时归档。单位内部每月进行一次自查,保持各种检查记录、会议记录等资料的完整准确。

三、综合整治,加强监管

一是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坚决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项目。

二是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在

强化日常检查的基础上,成员单位组成联合检查队,每季度开展一次联合大检查,特别要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检查力度。

四、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一是充分利用媒体进行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宣传。

二是实行环保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环保监督工作。三是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编制环保宣传单,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办事处

2017年3月23日

第四篇: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09]130号

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现就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得到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环保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应对南方低温冰冻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全力以赴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活动的环境安全保障任务。

(二)环境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不断加剧,突发环境事件的诱因更加多样、复杂。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跨界污染、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频发,社会危害和影响明显加大。

(三)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亟待健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十分薄弱,当前的环境应急管理法制体制机制能力与新时期环境安全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环境应急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较差,预案建设及管理不规范;地方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薄弱;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尚未建立;环境应急管理的科技、监测、信息、宣教等能力支撑不足。

(四)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意义重大。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环境综合管理职能的应有之义。各级环保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国家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健康权益放在首位;立足预防为主,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强化综合协调,加快全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制度建设,提高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增强环境风险意识,确保环境安全。

(六)工作目标。到2015年,环境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和重点县(区、市)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能力有较大加强,全国环境应急管理网络基本形成;国家、省级、市级突发环境事件预案体系基本健全;重点行业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基本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专业水平明显提升;环境应急平台基本建成;环境应急管理基本实现法制化、信息化、专业化。

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七)完善环境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抓紧制订环境应急管理办法,明确环保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在环境应急过程中的职责定位,理顺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不同层级监管之间的关系,建立环境应急管理的基本制度。修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促进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快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污染损害评估和鉴定机制。

(八)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修订和完善有关应急预案。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合作,制订分行业和分类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指导企业找准环境风险环节,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实行预案动态管理,建立企业、部门预案报备制度,规范预案编制、修订和执行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区域的地理环境、企业污染类型等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促进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预案制订和演练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九)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按照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总体要求,理顺环境应急管理体制。制定《全国环境保护部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规范》,明确各级环保部门及其内部各部门日常环境应急管理职责,以及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中的职责。重点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和重点县(区、市)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和人员力量,切实解决环境应急管理力量不足等问题。各省级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认真研究制定本辖区基层环境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基层环境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

(十)创新环境应急管理联动协作机制。大力推动环保部门与公安消防部门等综合性及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积极探索依托大中型企业建立专业环境应急救援队伍,促进环境应急救援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与发展改革、工商管理、行业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环境安全管理;与交通、公安、安监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运输中的环境管理;与水利部门协调沟通,互相通报重点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有关信息。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跨界突发环境事件的长效联动机制。

四、全面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积极防范和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十一)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重点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和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继续严格控制和限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及生产工艺。在环保规划管理、排污许可证管理、限期治理、区域(行业)限批、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环境执法检查、环境监测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全面落实防范环境风险的责任和要求,构建全防全控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十二)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监测,重点加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和能力建设,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大气环境风险源集中区域的大气环境监测,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开展与应急管理特点相适应的环境应急监测规范研究,加强特殊污染物监测方法的技术储备和标准方法的研究,为环境应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移动监测等新技术的作用,健全全方位的动态立体监测预警体系。

(十三)全面掌握环境风险源信息,加强隐患整改。各地要全面开展环境风险源调查,建立本辖区环境风险源档案和数据库,并纳入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建立环境风险源评估制度,实现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规定》,督促企业落实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的责任。重点加强对涉重金属和“双高”企业的日常监管和后督察,监督、指导企业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对隐患突出又未能有效整改的,要依法实行停产整治或予以关闭。

(十四)加强应急值守,完善环境应急接警制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值守制度,落实各项责任,严格管理,认真做好人员、车辆、物资、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应急准备,确保通讯畅通。进一步完善全国12369环保举报热线网络,认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警后,详细、准确记录有关信息,按有关要求做好信息调度和报告工作。

(十五)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工作,加强信息报送和信息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各级环保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响应措施,科学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协助政府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环境信息,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十六)落实责任追究,加强事件调查、分析、评估和总结。按照“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做好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和处置。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和处置后评估制度,及时总结事件防范及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健全突发环境事件的统计分析和定期报告制度,加强考核和工作指导。

五、全面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各项基础及保障工作

(十七)严格执行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各级环保部门的主要领导是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明确环境应急管理的具体工作部门和责任人,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处置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各地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情况,纳入现有环境保护有关考核、评优活动中。

(十八)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能力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与部署,各地要研究制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环境应急指挥调度、应急监测、应急处置、应急防护和救援物资储备等规划内容。研究制定《全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建立环境应急能力评估机制,科学指导各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资金保障机制和应急处置专项资金,为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提供资金保障。加强环境应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处置技术的研究。按照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各类环境基础信息集成共享,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先进实用的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建立全国统

一、高效、共享的环境应急专家库,提高科学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决策水平。

(十九)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环境应急管理培训,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环境应急管理人员队伍培训,提高环境应急管理人员科学决策水平、环境应急综合应对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开展环境应急师资队伍培训,为环境应急管理培养师资力量。积极开展环境应急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联合企业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环境应急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环境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九年十一月九日

主题词:环保 应急 管理 意见 抄送: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第五篇:切实加强义务教育段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切实加强义务教育段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有效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一、监测目的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追求和永恒主题,也是我县教育工作提速、升高、走远的根本所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农安县教育质量提高工程实施方案》决定对全县义务教育段教育质量进行检测。目的是全面落实农安县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完善适应我县义务教育发展要求的教育质量检测体系,有效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和谐发展。

二、监测对象、内容

全县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其他素质。

三、监测措施

(一)文化素质监测

义务教育段的六年级和八年级的文化素质监测由市里统一命题,全县统一组织监测。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编排考号、统一编排考场、统一样式制证、统一样式制表、统一安排考务、统一考试程序、统一安排批倦。

监测的内容:

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科学、品德与社会)

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史、地生 监测对象:全县义务教育段的六年级和八年级的所有在籍学生。

监测时间:7月上旬。

检测目标:六年级学科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55%以上,毕业生合格率达100%。八年级学科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50%以上。

(二)、其他素质监测

义务教育段学生其他素质由教育局成立综合评估组在年末督导评估中进行监测。

监测内容

1、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监测

2、艺术素养监测

3、体质健康监测

4、健康知识、行为和近视眼年新发病率监测

5、计算机操作监测

6、实验操作监测

以上几项素质监测均由县里建立学生问卷、动手操作等试题库,全县采取确定年班等比抽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其他素养进行随机监测。

监测目标

中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率达到90%以上,优秀率达到64%以上;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6%以上,优秀率达到50%以上;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87%以上;中小学生近视眼年新发病率控制在7%以内;艺术素养形成率达到70%以上,艺术特长生比率达到30%以上。

四、监测结果运用

1、监测结果作为县里评价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依据,分别按一定比例纳入到年末终结评估成绩中。

2、监测结果作为中小学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依据。

3、监测结果作为县里评价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幅度的摸底成绩。

4、六年级的监测结果作为中心中学七年级新生平行分班的依据。

5、监测结果作为几年之后学生中高考跟踪评价“双反馈”的依据。

6、监测结果与校长考评挂钩,作为评优选先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领导小组。义务教育段教育质量监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我县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段教育质量监测领导小组,研究与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督导室。相关部门和学校切实加大组织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操作程序的严密性和执行纪律的严肃性,务必保证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二)建立经验推广与帮扶制度。教育质量监测重在诊断、调控、导向。科学的分析处理监测所得信息,提高分析诊断的水平和质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实现有效的行为改进,不断提高监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三个层级的教育质量分析报告制度。相关部门重点帮扶教育质量存在问题的学校,切实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建立结果公告制度。

教育局每学年末召开一次教育质量分析会,质量先进学校、学科成绩优秀教师介绍经验,后进学校自我剖析。逐步建立教学质量监测结果公告制度。相关科室及时根据当年监测结果分项目撰写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经领导小组批准后,以相应方式予以公告。

打印本

上一篇:济宁市学法用法考试题下一篇: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