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综述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就业率综述范文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 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 主题

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就业环境:

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 究型人才。

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

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

念。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

1. 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

2. 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

这几篇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对策。首先先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产学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

2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

就业

4 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

其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时数,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1.落实体制.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3.解决对策二:学生方面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首先, 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再次,要勇于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苦,奋力拼搏, 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3. 拓宽思路.调蔓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3.解决对策:国家方面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三、总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得提高自己,在百万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才行。社会不会去适应你,只能你自己去适应社会。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再加l: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有“松了一13气”的想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晃儿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慌了手脚。目前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完能干什么”。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专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学习都搞不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三,锻炼能力。提高自我

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

五.学会沟通,毫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爿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处理好同一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做起。新东方的俞敏洪谈及自己的成功:因为大学四年给宿舍打了四年水,结果同宿舍的同学都很信任他,最后投奔他共同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要学会和班级同学、同年级同学,上下届同学沟通,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学会和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老师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后,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修正自己,树立信心。

六.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现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机制也由计划机制过度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所以大学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基层教育中以升学为导向所灌输的“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上大学就是出路”等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次就业不能光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城镇、新农村、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等更需要大学生发挥才能,要踊跃到基层就业。最后应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四、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作者: 郑炜

作者单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龙岩,364021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11(2)

2.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任波1 李环1 梁爽2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 110159 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42-02

3.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胡海杰1 邱雪婷2

(1.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1)03-0059-03

4.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 苏静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

教育教学论坛

英文刊名: JIAOYU JIAOXUE LUNTAN

年,卷(期): 2011(3)

5. 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要"苦练内功"

作者: 王满良

作者单位: 沈阳工程学院技术经济系

刊名:

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 FORTUNE WORLD

年,卷(期): 2010(6)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 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 主题

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就业环境:

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 究型人才。

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

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

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 1. 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

2. 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

这几篇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对策。首先先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产学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

2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 就业

4 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

其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时数,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1.落实体制.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3.解决对策二:学生方面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首先, 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再次,要勇于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苦,奋力拼搏, 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3. 拓宽思路.调蔓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3.解决对策:国家方面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三、总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得提高自己,在百万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才行。社会不会去适应你,只能你自己去适应社会。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再加l: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有“松了一13气”的想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晃儿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慌了手脚。目前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完能干什么”。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专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学习都搞不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三,锻炼能力。提高自我

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 五.学会沟通,毫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爿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处理好同一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做起。新东方的俞敏洪谈及自己的成功:因为大学四年给宿舍打了四年水,结果同宿舍的同学都很信任他,最后投奔他共同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要学会和班级同学、同年级同学,上下届同学沟通,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学会和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老师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后,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修正自己,树立信心。 六.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现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机制也由计划机制过度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所以大学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基层教育中以升学为导向所灌输的“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上大学就是出路”等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次就业不能光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城镇、新农村、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等更需要大学生发挥才能,要踊跃到基层就业。最后应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四、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作者: 郑炜

作者单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龙岩,364021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11(2) 2.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任波1 李环1 梁爽2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 110159 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42-02 3.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胡海杰1 邱雪婷2 (1.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1)03-0059-03 4.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 苏静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 教育教学论坛

英文刊名: JIAOYU JIAOXUE LUNTAN 年,卷(期): 2011(3) 5. 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要"苦练内功" 作者: 王满良

作者单位: 沈阳工程学院技术经济系 刊名: 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 FORTUNE WORLD 年,卷(期): 2010(6)

第三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情况综述

充分就业从社区做起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在人们尽享丰收喜悦的同时,临泽县沙河镇再就业工作传来喜讯,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全镇新增就业人数1245人,占全年任务的83%。有594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其中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7人,占全年任务的85.4%。困难人员再就业142人,占全年任务的101.4%。帮扶32户“零就业家庭”的44名困难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登记失业率2.3%。

沙河镇地处城郊,共有非农人口2.2万人。今年以来,沙河镇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载体,以创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立足三个面向,依托社区党组织和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协调和稳定发展。

强化领导 健全机制 精心 。

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中,为准确掌握辖区内的人员构成、劳动力状况、充分了解下岗失业人员技能特长和求职愿望,使创建工作有的放矢。创建社区从实际出发,找准创建工作着力点,从而创建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一认真调查,建立档案。创建社区把调查摸底作为促进社区再就业工作的基本前提,结合对未就业群体的走访排查,如实填写社区居民就业状况调查表,建立了《失业人员登记台帐》、《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就业抬帐》、《就业困难人员台帐》、《失业人员就业援助台帐》,做到失业原因、家庭状况、收入来原、技术特长、就业愿望和就业去向等六清,并规范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典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创建社区针对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就业技能差的特点,与劳动部门联系,并依托镇农科教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的教学阵地,大力开展以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电焊工、裁剪缝纫等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有机衔接,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逐步适应市场竟争的择业规则。

三发布信息,促进就业。镇政府发挥镇劳动力市场的龙头作用与创建社区在围绕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流动就业管理、开发公益岗位等公共就业服务开展工作的同时,按照职业介绍和劳务输出工作程序,将各类资料录入劳动用工信息库。止目前,共收集发布用工信息196条,通过临时性、季节性使163名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5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异地就业,并为他们落实社保补贴19.17万元和岗位补贴7.34万元,巩固和稳定他们就业,引导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落实政策 开发岗位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开发就业岗位提供优质服务是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的核心。创建社区充分发挥管理服务功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社区就业。

一是依托项目建设,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创建社区按照“以发展促就业,靠项目增岗位” 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雪晶公司柠檬酸扩建、绿源公司种子加工生产线扩建等项目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92人。

二是开发公益岗位,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创建社区依托社区“三保”(保洁、保绿、保安),组织开发卫生清洁、公共环境、社区服务等公益岗位43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17人就业。

三是发挥再就业优惠政策,扶持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中,全镇有22名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44万元。同时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13.91万元,减免劳务服务费、合同鉴定和技能鉴定4.6万元,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并通过自主创业有110人实现就业。

实施救助 落实帮扶 提高服务实效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就是要解决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创建社区把实施再就业援助作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重点工来抓。

第四篇:心理学专业就业方向综述

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心理学专业就业方向综述

李丹

(西昌学院 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西昌 615000)

【摘要】社会上有很多对心理学专业的误解,其中一条就是心理学专业就业面狭窄。本文本文结合国内外心理学专业就业的现实情况,从就业领域、岗位、工作内容、待遇、能力要求五个方面对心理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综述,并在最后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报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如何选择学校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 就业方向 建议

An overview of the employment direction of psychology major

LI Dan

(Culture Media and Educ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Xichang College, Xichang, Sichuan, 615000 )

【Abstract】There’re lots of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psychology major, one of which is the employment direction of psychology major is very narrow. On the basis of the reality of employment of psychology major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makes an overview of the employment direction of psychology major from 5 aspects: employment domain, post, job content, treatment and capacity requirements. At last,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 to the students who’re studding and wanting to study in psychology major, as well as to the colleges which open psychology major.

【Keywords】psychology majoremployment directionsuggestion

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专科,心理学专业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的时间也比较短,社会上有很多对心理学专业的误解,其中一条就是心理学专业就业面狭窄。其实,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不是只能当心理咨询师,而可以在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医院、公司、企业中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没有对心理学专业就业的方向进行详细分析的文献,本文结合国内外心理学专业就业的现实情况,从就业领域、岗位、工作内容、待遇、能力要求五个方面对心理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综述,并在最后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报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如何选择学校提供了建议。

一、心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心理适应研究》(编号:CSXL-092012)阶段性成果之一,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丹(1982-),女,四川西昌人,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助教,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毕业,教育学硕士,主研方向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一)学校

就业领域:大专院校教育系/心理学系、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政教组;幼儿园。

岗位: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就业辅导员。 工作内容:教授心理学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就业心理与辅导,提供心理测量与评估,进行思想教育等。

待遇:教师工作稳定,收入中等,受人尊敬。

学历/能力要求1:大专院校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中小学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教师要求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鉴于学校的特殊环境,工作中需要对不止一个对象展开工作,因此要求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心理咨询师要求具有心理咨询能力、心理测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就业辅导员要求具有课堂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就业辅导能力。在学校就业,需要在毕业前或就业初取得普通话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二)研究机构

就业领域:心理学研究所。

岗位:研究员。

工作内容: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管理。

待遇:研究员工作稳定,收入中等,受人尊敬。

学历/能力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要求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

(三)政府部门

就业领域:部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海关、社区等。

岗位:部队官兵、人民警察、边检站科员、心理咨询师等,这些岗位基本上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招考的公务员岗位。以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招考为例,明确指明招取心理学毕业生的岗位数为33个(其中各铁路公安局招收民警21名,广东省国家税务局招收科员4名,各地海关部门招收警察2名,边检站招收科员5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招收科员1名)。

工作内容:军队教育,心理评估、测量与咨询,犯罪心理研究、案件侦破,人事培训、考核与管理,出入境边防检查、监护、巡查。

待遇:部队官兵、公务员工作稳定,收入中等,较受人尊敬。

学历/能力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视工作部门与性质,要求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测量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刑侦能力,研究能力,人事管理能力。今后主要从事心理咨询方向的要求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四)医院、心理咨询机构

就业领域:医院门诊/住院部;一般开业心理咨询机构。 1 本文中提到的学历要求是指一般要求,如果有优秀的学历较低的毕业生,学历限制可适当放宽;本文中提到的能力要求是指相对要求,而不是全部要求。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心理学专业规范》,要求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应用研究型、职业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包括素质结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能力结构(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专业知识)。因此,在本文中提到的能力不是指该岗位所要求具有的全部能力,而是相对于其他岗位来说要求特别突出的能力。

岗位: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

工作内容:对精神/心理疾病进行评估、预防、干预治疗;对患有一般心理疾病的病人进行心理咨询治疗。

待遇:医院医师工作比较稳定,但比较繁忙,收入中上,较受人尊敬;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师工作不太稳定,视机构大小、经营能力等因素影响,收入浮动较大,一般平均收入中等。

学历/能力要求:本科及以上。在医院中进行门诊/住院治疗的临床心理学家,因为涉及到药物治疗,需要有处方权,因此要求具有医学背景,和一定的心理诊断、咨询能力;一般开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咨询师要求具备较强的心理诊断、测评与咨询能力、沟通能力。医院临床心理学家要求取得医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要求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五)公司、企业

就业领域:企业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营销部门、产品设计部门等。 岗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消费心理分析师、心理咨询师等。

工作内容:企业管理与咨询,人事培训、测评与管理,员工心理咨询,市场调查分析与研究、广告策划等。

待遇:工作不太稳定,视工作单位大小、性质、经营能力等因素影响,收入浮动较大,一般平均收入中等。

学历/能力要求:本科及以上。在企业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要求具有较强的企业和人事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档案建设能力;如企业专门开辟有心理咨询室,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测评、咨询能力;在营销部门、产品设计部门工作,要求具备较强的问卷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在企业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要求取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主要从事心理咨询方向的要求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二、建议

1. 建议心理学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可选用职业兴趣量表,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量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和适合工作的领域/部门)和待遇期望,结合就读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制定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欲就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并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如果该岗位要求更高的学历,就需要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 建议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学校,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而不是一把抓,试图将学生培养成适应以上所有岗位的人,例如没有医学院的学校,无法培养出在医院就业的临床心理学家。

3. 建议欲报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自身的能力,参考各个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学校所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Robert Sternberg主编.心理学职业生涯[M]. 郭秀艳,李荆广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

[2] 裴倩敏.心理学专业分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28-29

[3] 梁拴荣,周小庆.关于面向21世纪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33-135

[4] 任其平,黄警钟.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7-30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EB].

[6] 国家公务员网[EB].http:///

第五篇: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周林树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占用了农民的大量土地,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同时,由于征地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等,导致很多失地农民未能就业。为了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有必要对目前有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当前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

关键词:城市化;征地;失地农民;再就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占用。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 000万人左右,今后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失地农民将超过7 800万。有研究显示,估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

1.1亿人,其中有5 000万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可能达到8 000万人。由于征地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非农劳动技能欠缺等因素,导致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有很多农民未能就业,成为失地无业农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失地农民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应该关注这部分人的生活,而就业是解决生活的较好途径,因此有必要重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影响

(一)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少,并且缺乏稳定性

张彦丽等认为,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大致有两种:(1)在本地企业务工或开店经商。这些农民有的会随着企业技术进步以及用工市场化,由于自身缺乏知识技能而失业。(2)做临时性工作。受季节性或市场需求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或失业[1]。

(二)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失地后消费增长的幅度大于收入增长的幅度。徐忠红认为,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的食品如粮、菜从市场上购买,这样食品消费的增加导致固定消费支出增加[2]。

二、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因素

(一)城镇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孙绪民认为,我国许多地方的城镇化陷入误区:用城镇建设代替城镇化。用城镇建设的现代化代替工业化来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没能带动经济增长,反而排斥了农民就业[3]。李培林指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加快,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在制造业,大量的手工操作过程变成了机器的流水线;即使在管理领域,电脑的广泛应用使很多人脑的工作岗位缩减[4];有些地方超常规开发,但经济总量尚未超常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二)征地补偿不合理

征地补偿标准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承担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又没有体现土地市场的供需状况。张彦丽等指出,失地农民不但得不到土地的增值收益,就连在发放补偿安置费中,政府巧立名目提留发展基金或收取税费等层层盘剥。除此之外,村委会很可能会截留补偿费。李世平等指出,征地代理人为降低行政成本,将安置补助费与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也一起交给了村委会,这为村委会截取安置补助费等提供了方便[5]。

(三)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跟不上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没有硬性要求,导致培训率低。徐君认为,失地农民培训弹性大,约束力不强,对失地农民是否组织培训、失地农民是否参加培训,往往取决于培训部门和失地农民对培训的认识[6]。许方丽指出,国家承担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费用,政策上也有许多优惠,而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无具体安排[7]。

(四)失地农民观念陈旧

失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养成了保守的观念,武玲娟认为,许多失地农民对政府和集体有“等、靠、要”的思想。大部分年轻人“死要面子活受罪”,他们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会丢面子,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8]。

(五)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劳动技能欠缺

失地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缺乏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陆飞杰认为,学历越低,意味着他能够从事的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就越低,工作的可替代性也就越强,竞争也就更为激烈。一个劳动力要找到一份工作,除了要具有比较高的人力资本之外,就业信息对他来说也比较重要,而就业信息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数量。失地农民与其交往对象之间大多具有共同的背景,从关系网中获取的信息比较单一。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薄弱,严重影响就业信息的获取[9]。

(六)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马弛认为,国家向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而农民基本上没有。失地农民不能享受“国民待遇”,导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时没有社会保障这个“避风港”。如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其适用的范围仅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广大农民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10]。

三、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魏有玲等认为,县级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国土资源局负责征地补偿,公安局负责做好“农转非”工作,劳动局负责就业培训工作,民政局、社保局、人寿保险公司负责社会救济、养老保险,扶贫局负责扶持产业开发,为失地农民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11]。

(一)发展经济,创造就业空间

工业化是带动就业的基础,葛红岩等认为,工业化进程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直接的需求,而工业化对服务业的衍生需求也增加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12]。沈志兰指出,政府应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加大发展第三产业[13]。

(二)建立公平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

有必要合理分类提高现行补偿标准。付娆认为,对纯公益性项目用地仍由国家统征后拨付,但应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对准公益性项目用地,除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还应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征地主体协商谈判,让农民分享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对开发性项目用

地,引入谈判机制,让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直接参与市场交易[14]。

(三)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培训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愿等,开展多层次培训。林惠玲认为,政府要协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岗位进行对口职业培训,并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即先在培训机构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然后到定向单位学习实践知识[15]。政府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对培训单位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等方式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管,促使培训单位提高培训质量。培训费用要遵循政府补贴与农民合理分担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和法律责任。

2.应转变失地农民的观念。鼓励失地农民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武玲娟认为,使失地农民由原来散漫的小农意识转变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纪律性强的企业管理意识[8]。通过大众媒体,加强择业观念的教育。邢月梅认为,使农民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16]。

(四)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考虑到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为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应该坚持低标准缴费,并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惠晓峰指出,在国家财政负担不起的情况下,应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及征地主体各负担一点的筹资机制[17]。中国的传统和现实决定了社会养老不可能替代家庭养老。刘同昌认为,不能把养老的责任推给家庭后只是事后被动的监督。精神宣传和鼓励远远不够,要求建立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相一致的约束机制,加快完善地方性老年法规[18]。

参考文献:

[1] 张彦丽,王峰.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6,(12).

[2] 徐忠红.建立湖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穴1?雪.

[3] 孙绪民.我国失地农民保护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06,(5).

[4] 李培林.中国就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0,(5).

[5] 李世平,江美丽、孙寒冰.失地农民贫困现状缘于中国农民权利贫困[J].农村经济,2006,(1).

[6] 徐君.现代远程教育?押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远程教育杂志,2005,

(2).

[7] 许方丽.对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1).

[8] 武玲娟.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2006,(2).

[9] 陆飞杰.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6,(3).

[10] 马弛,张荣,彭霞.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就业[J].华东经济管理,2005,(1).

[11] 魏有玲,王青娟.青海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6,

(1).

[12] 葛红岩,吕彦儒.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思考[J].农业经济,2006,(5).

[13] 沈志兰.南汇区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和对策建议[J].上海农村经济,2006,(1).

[14] 付娆.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现实分析和政策思考[J].开发研究,2006,(4).

[15] 林惠玲.关于失地农民就业的几点建议[J].台湾农业探索,2006,(4).

[16] 邢月梅.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1).

[17] 惠晓峰.农民失地补偿及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6,(6).

[18] 刘同昌.青岛市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5,(2).

上一篇:检讨书抽烟范文下一篇:静心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