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文献综述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就业文献综述范文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 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 主题

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就业环境:

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 究型人才。

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

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

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 1. 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

2. 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

这几篇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对策。首先先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产学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

2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 就业

4 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

其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时数,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1.落实体制.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3.解决对策二:学生方面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首先, 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再次,要勇于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苦,奋力拼搏, 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3. 拓宽思路.调蔓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3.解决对策:国家方面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三、总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得提高自己,在百万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才行。社会不会去适应你,只能你自己去适应社会。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再加l: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有“松了一13气”的想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晃儿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慌了手脚。目前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完能干什么”。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专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学习都搞不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三,锻炼能力。提高自我

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 五.学会沟通,毫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爿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处理好同一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做起。新东方的俞敏洪谈及自己的成功:因为大学四年给宿舍打了四年水,结果同宿舍的同学都很信任他,最后投奔他共同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要学会和班级同学、同年级同学,上下届同学沟通,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学会和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老师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后,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修正自己,树立信心。 六.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现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机制也由计划机制过度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所以大学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基层教育中以升学为导向所灌输的“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上大学就是出路”等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次就业不能光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城镇、新农村、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等更需要大学生发挥才能,要踊跃到基层就业。最后应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四、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作者: 郑炜

作者单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龙岩,364021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11(2) 2.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任波1 李环1 梁爽2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 110159 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42-02 3.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胡海杰1 邱雪婷2 (1.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1)03-0059-03 4.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 苏静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 教育教学论坛

英文刊名: JIAOYU JIAOXUE LUNTAN 年,卷(期): 2011(3) 5. 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要"苦练内功" 作者: 王满良

作者单位: 沈阳工程学院技术经济系 刊名: 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 FORTUNE WORLD 年,卷(期): 2010(6)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

1.前言

1.1大学生就业取向概述

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但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进行了分析,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6)调查发现“我们看到的现象是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而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1]。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直线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2就业取向的概念的界定

就业取向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选择。许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政府官员,有很多学生非外资企业、国有大企业不去。对于求职,大学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目前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个人因素、高校、政府等各方面。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能理性地做出客观选择,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是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2.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研究现状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都进行了研究分析,孙明亮(2009)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每个大学生择业都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2]。何渊(2006)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就业取向中,选择教育,艺术事业的,要比选择制造服务的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以其稳定性和高福利依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外,外资企业是很多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民营、私营、个体非上市公司,甚至是国有企业并不受在校生青睐[3]。阎小平(2010)的研究中指出,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就必须从事一般性工作。然而,传统的就业观难以很快转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较高[4]。从学者的调查之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大多数的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选择就业更偏向于客观条件的优劣,他们从未吃过苦,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不愿从基层的工作做起,不愿意去小单位,不想去小城市,也就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就业空间。

2.1个人因素方面

王文仁(2011)研究中提到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着其就业行为,眼高手 1

低的就业心态在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广泛存在,受精英意识的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取向上呈现趋向性[5]。一些高等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缺乏全面的评价,所以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能够朝哪个方向发展。在求职择业时盲目提高期望值,把工薪报酬是否优厚、上下班交通是否便利、员工宿舍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更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由于毕业生求职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必然出现在择业和求职时要么片面追求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丁俊峰,韩文英(2008)在《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与研究》中也提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若能够消除浮躁的情绪,树立起良好的心境,正视现实,培育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6]。

王妙真(2009)的研究中提出当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时候,不少大学生并没有顺应社会变化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没有把接受大学教育看成是一个现代社会劳动者必备的条件之一,没有把自己定位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社会劳动者,一味向往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盲目追求高薪职业[7]。

从很多学者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取向更倾向于客观条件的优越,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问题。一些大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有了“身价”、“地位”,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去一些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他们在就业时选地区、选单位、选工作、选待遇,如果有一项不如意,宁肯不要工作也要继续选下去一些大学生总觉得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荣耀,希望到感觉体面的单位工作。而同时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到基层吃苦,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自己却没有清楚认识到社会的变化,他们还一味地希望到国企、到国家机关、端上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2.2高校方面

王妙真(2009),仇静莉,晁怀翔(2010)的研究中都提出大学职业生涯辅导的思想要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美国著名职业问题专家金兹伯格根据实证材料的研究,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8]。他指出,职业选择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时刻一下子完成的“决定”,而是基于人们的选择观念所作出的,而这种选择观念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形成,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成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必须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及考研与就业的选择。

2.3政府方面

颜秉新,尹延彦(2010)提出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9]。各级政府要完善社会就业市场,建立健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公益性中介服务机构,减轻高校的就业责任,让高校专心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学校主要是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如果政府

把学校少量的就业经费集中起来,建立健全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公益性中介机构,不但可以优化、集中有限的资源,建立合理的人才就业市场,同时还减少学校的额外压力,专心搞教学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竞争力和自信心。

3.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的问题,学界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也呈现出从单一方面向多方向转变,从个人方面向制度政策等宏观方向发展、紧随时代步伐,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等特点。但是,纵观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首先,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取向片面追求功利化的倾向,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忽略了主观条件对就业取向的影响。就当前就业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取向选择应该更为关注职业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提供,应当在职业生涯中更多地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应将薪水和福利因素排列在个人发展机会和胜任能力之后,理性地做出职业选择,这是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

其次,要想使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其路径和研究方法的实践操作性。目前不少学者都对如何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对策和思路。但问题在于,在实践中每当大学生的择业期望与国家需要相冲突时,能否引导或如何具体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这一具体操作性问题在众多学者的论述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2]孙明亮.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3]何渊.上海市大学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状况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4]阎小平.就业取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D].2010.

[5]王文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理性思考[J].科教纵横.2011,(05).

[6]丁俊锋,韩文英.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与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8).

[7]王妙真.大学生就业工作途径取向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8]颜秉新,尹延彦.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政经视点.2010,(9).

[9]仇静莉,晁怀翔.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最近几年中国知网上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方面的9篇学术论文的典型观点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分析,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热情关怀。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分析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这成为当下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1.选取论文的时空分布

本小组于2013年5月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就业并含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等关键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上万篇学术论文。经过小组成员细心浏览,我们小组抽取出其中的9典型性论文进行梳理归纳,并进行了综述分析。 这9篇论文之中有7为期刊论文,2篇为硕士学位论文;有7篇为文科类的论文,1为理科类的论文。这9篇论文的时间跨度是从2005年到2011年。

2.文献典型观点的梳理归纳

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1]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2]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 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首 先从层次分析法入手,构建了专业设置模型,得出了就业对专业设置影响的权重;然后介绍 了多种预测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算法以及组合模型,以留京就 业率和考研率为例讲述了这些算法在北林就业预测中的应用,并对这些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 比较分析,预测结果达到了理想的精度;论文根据这些模型提出了优化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 置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这一观点。

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3]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 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 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 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好就业准备、端正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搞好专业设置和完善 就业市场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建立 和谐社会,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十 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4]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5]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6]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朱绵庆等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7]中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着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特点和原因,阐述了转交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并提出了转变就业观念的措施。

刘金升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8]中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供需不平衡,专业、就业领域不平衡,现实与期望不平衡。解决三大不平衡,大学生应该就业方向多元化。

李玉芳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启示》[9]中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如下三点: 1. 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2. 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3. 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3.文献观点的总结与提升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总量上,我国大学生仍然满 足不了现代化的需要,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二是局部高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分布不 太合理。客观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 业难的根本原因。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大学 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的现状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存在不良就业。一是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二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和盲目攀高的求富求稳观。三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并且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专越好,无形中为各专业之间画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客观上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强调“专业对口”,导致大学生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

政府积极实行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如下政策

1、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2、 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确实解决“三农”问题,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大西部开发力度,走经济平衡发展道路

3、 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加速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大学生合理流动,深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落户限,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管理中心,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促进就业信息畅通。4. 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使得实现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高校应该采取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如下政策。一,要调整专业结构,按需培养,高等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对不太紧缺的专业可以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应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主办人才交流洽谈会,而应系统地给学生开设就业方面的有关课程、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应聘知识和技巧。三,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

既让学生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又要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冷静地对待就业。学生在应聘时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

增加被聘的机率,减少受挫的打击,

使学生满怀希望与信心去择业、就业。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方法来看。仝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献综述》中提出三个贴近[10]。

一、必须注意贴近社会需要实际,贴近学生特征实际.贴近社会需要实际就是说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要深入研究社会形势,特别是就业形势的变化,准确分析社会有关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贴近学生实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要注意研究大学生所具有的身心特征。不但要了解大学生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就业指导理论能够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三、近学校实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不但要研究高校就业指导的共性问题。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际进行研究。

从本小组查找的9篇论文来看.虽然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研究内容上,针对某类型、某地区、某所高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 大多数论文只是泛泛而谈的规范分析,概括了一些观点。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个人、学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 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现状。

5.成员及分工情况

小组成员姓名:吴锦涛、汪竹清、王润芝、王淑仪、蒙根、艾海涛。分工:艾海涛等上中国知网查找相关论文以及写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的综述。其他成员负责修改和润色本篇论文综述。文献类型:期刊论文。检索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情况。信息源:一次信息源、文献信息源。

参考文献:

[1] 俞晓勤、周莹莹等.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J].时代金融.2010,422. [2] 王娜.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3] 董世杰.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4] 赵明君.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 才智.2010, 1:262-263 [5] 慕丽娜.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69-70 [6] 吴宜.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 才智.2011,12:311

[7] 朱绵庆、黄金辉.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2:11-13

[8] 刘金升.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73-74 [9] 李玉芳.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2005,1:98-99 [10] 仝辉. 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献综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74-76

第四篇: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也慢慢增大。与此同时它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局面。本文就搜集众多学者观点及部分文献信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区别对待;

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激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 %,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搜集相关材料,从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就业歧视成因和就业歧视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力求能得出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一、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界定

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现象,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概念。

(一)性别歧视

国际劳工组织1958 年通过的《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ll1 号公约)对“就业歧视”的界定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 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 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覃伟丽认为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首先必 须将大学生就业歧视与一般的就业歧视进行区分。形式逻辑学“种差加属”的 定义方法能够对大学生就业歧视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义区分。根据其分析得出 “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雇主方对于获得大学文凭就业者的初次或初期就 业,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 平等或待遇平等。[3]

(二)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表现,不同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过在这个广泛关注的话题下,虽说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就业歧视的表现,不过几乎所有学者在具体表现方面都达成了一致的见解。 朱红艳在《大学生就业歧视及其应对》这篇文章中指出就业歧视表现为以下十个方面。年龄方面的限制、性别的限制、工作经验及年限的限制、身高及长相的限制、疾病的限制、区域的限制、有无出国背景、第一学历、专业及毕业大学是否为重点或211 和985 工程大学的限制、安家费及科研启动费等待遇歧视和资格证明的限制。[6] 羊淑青在《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多维审视》一文中对就业歧视的表现分为两大类:其一,国家机关招考录用过程中的歧视。如公务员录招,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和招考职位涉及的具体招考条件以及国家公务员体检标准的限制中;其二,一般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的歧视。在这个方面中,羊淑青主要描述了性别歧视、学历及院校歧视和工作经验歧视。[4]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944年,冈纳 缪尔达尔的著作《美国的困境》可视为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从此其实就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中,在Sanboin(1950)的性别差异研究中,他的定期目标是仅在同样工作报酬的背景下考虑歧视,而不是处理来自职业隔离的歧视。对于职业分布,工作年小时数、教育、城市化、种族和工作经验进行调整,收入比率上升了。

在此基础上,Fuchs(1960)计算了每小时的收入,女性相对于男性是Q60,意味着男女工资差别是0.66。为了研究性别差异的原因,Malkiels对男女工资超逸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1966和1969-1971,差异值分别是0.48和0.51。这清楚地表明同样工作下不同的厂资并不是歧视的重要来源,歧视是以工作级别的分配为中心的。

文化、传统和公开性歧视趋势于狗日参与到劳动中的女性加以限制。Ronalds Oaxaca(1973)研究的目的在于平菇女性工作者骑士的平均程度并提供一个男女工资差异来源的定量评估。

Masao Nakamura, Alice Nakamura和Dallas Nakamura(1979)以已婚妇女个人和家庭共同决定的行为做为模板,将家庭劳动力作为以收入和时间为约束的最大化二阶条件效用函数,研究工作机会、支付工资和已婚妇女劳动供给,并且发现巨大的劳动市场环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家庭劳动中,比较综合的莫办事1997年Bemaid Fortin和Guy Lacroix的关于家庭劳动攻击的单式和集合式模板。他们将男女工资差别分解为职业和工资两个成分,把通常所用的工资歧视方法作为模板中的一个特殊情况,他们的方法可以说是分析收入差别的两个方法的精炼和综合,对分析和解释所观察到的歧视做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步骤。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一)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国内最早的研究就业领域的其实问题的是郭正模(1994)在《“劳动歧视”问题初探》劳动中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其实的理论分析和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劳动歧视”现象进行了剖析。另外,分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下的一些特点和加强劳动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周兢(2003)针对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提出解决劳动就业歧视问题的一些建议。

但是,早期对于性别歧视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即便是进行原因分析,也是一些主观的判断。阚凯(2005)运用贝克尔的歧视模板对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根源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消除性性别歧视的对策。[2] 对于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张抗私(2004)认为,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取决于影响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和需求因素,如果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正的或者负的价值,才可能导致歧视。

(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其影响, 关于大学生就业, 谭卫华( 2001) 从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发展的关系和职业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入手, 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行为。认为与韦伯社会行动分类有所不同, 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还存在随机的情况。针对我国现阶段价值观的多元化, 解决性别歧视问题, 实现男女平等, 王伟琴( 2004) 比较全面地从社会学角度做了分析, 主要指出, 传统思想和社会性别理论使得男女自身的价值有了高低之分, 而不是劳动力市场中某些个人因素或个别行为所决定。她同时指出, 这种基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角色期望影响到了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也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李晶( 2004) 认为当务之急是在社会中构建起先进的性别文化, 她认为传统性别文化的回归是造成性别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 除了客观性以外, 还有一部分是女性主观上的社会性别自我歧视( 陈媛, 2002) , 这一不良心理倾向使其竞争意识下降, 影响到了就业。

2005年石春燕写的《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一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文章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从国家的政策法律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提出消除社会资本性别差异的途径。从不断完善女性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提高女大学生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女大学生自身选择适合市场需要的、有就业优势的专业学习等方面指出应对措施。

(三)法律角度的研究

比较早从法学角度比较全面地综述就业歧视的是朱懂理( 2004) ,他同时也从法学角度分析了歧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歧视的对策。他认为存在歧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等。而其中立法不完善是多数学者共同持有的观点。[5] 娄耀雄( 2004) 针对目前我国反响强烈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了法理学分析, 提出了立法建议。详细介绍了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指出了应对“就业歧视”现象的对策和对制订“反就业歧视法”有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应注意到反“就业歧视”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 立法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权利保护上。

于艳( 2004) 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阐释了市场与歧视的密切关系, 得出了歧视无法经由市场自身加以消除, 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才能予以解决的结论。她同时借鉴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度, 指出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反对就业歧视的单行立法, 从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两方面构建我国的平等就业权保护体系。

四、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

傅宝英在《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探究》一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中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跌再跌,显然不是因为人才资源过于旺盛!因为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而我国仅为5%。她还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政府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法律制度不健全、封建思想的影响等等。并将其归纳为:利益因素的影响、观念因素的影响和法制因素的影响三方面然后进行深层次分析。 [1]

左守秋等人在《对大学生就业中歧视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将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为: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其中主观方面主要指大学生自身因素,即对自我认识的偏差、对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期望偏差、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法律因素、政府因素和市场因素。 [8] 朱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中指出三大原因。分别是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和毕业生自身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包括: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救济手段缺乏和社会经济原因造成的就业岗位减少,致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就业歧视等;高校原因包括:指导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且人员缺乏和就业指导内容片面等因素。[7] 从搜集的多篇论文中分析,我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主要存在于社会传统观念、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 和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几个重要原因。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在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而女生占大学生的人数的比例也在上升。但是社会每年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需求严重不协调,形成了供求关系的矛盾。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就业难很很总要的客观原因是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小于毕业生的增长速度,高校的扩招也使高校就业转为“买方市场”。面对供大于求的现象,用人单位抬高录用标准,在学历和性别方面加以限制。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宋福进(2002)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指出这一指标在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学历层次的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

王小波(2002)专门就女学生就业难问题展开调查,认为女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凭借自身较高的素质,在付出更大的搜寻成本后,许多女大学生仍然会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岳昌君等(2004)分析得出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个人付出的求职成本对求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利于提高起薪水平,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

五、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对策研究

(一) 社会要加大宣传性别文化的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公平的竞争意识,做好舆论宣传,对女大学生工作能力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为了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从根本上要转变观念,剔除“男尊女卑”的封建落后思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把女性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此,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和平等意识;传媒要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促进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用人单位需要转变用人理念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据招或是少招女性,是依附于自身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在与其的劳动生产率中,用人单位认为男生要比女生的生产率高,然而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女生的能力并不比男生差。在中国企业调查体系最新数据中显示,女性企业家盈利企业要比男性的的企业多出了7.8个百分比。这么数据都显示了,在工作中女性比不比男性差,女性同样十分的优秀,同样可以给用人单位带来利润。

刚走出校园的女大学生拥有资深的优势和好学的精神,用人单位要转变传统观念的影响,科学的认识女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做到唯才是举,给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同事,在工作中男女合作会提高工作的效率、优化人际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 政府承担社会责任,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11],推动全社会广泛的社会性别态度的转变,对于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有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的反就业歧视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一方面,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向劳动力市场传递政府反对歧视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歧视者的风险和成本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

(四)高校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解决就业歧视现象,出了社会、用人单位和政府的努力的之外,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女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除了学习课程、发展兴趣之外,还应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要仔细分析就业形势,适度降低个人就业期望,以拓宽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机会在。面临就业压力问题时,女大学生要消除自卑心理,克服心理上的自我歧视,要有足够的信心和竞争意识,要在竞争中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以优秀的表现证明自身的价值,改变用人单位对女性不正确的认识。

同时,女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顺应时代的要求,正确的进行自我分析,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并且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准备。

总而言之,就业歧视使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使女大学生能顺利毕业、充分就业,是非常紧迫的课题。解决性别歧视问题,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更需要女大学生不断地按社会需要去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实力去把握机会,找到自己的位置。目前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一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傅宝英.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探究.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 论研究所.CN53—1203/C(2010)4-001 [2]阚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3):39- 42. [3] 覃伟丽.大学生就业歧视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0(3)

[4] 羊淑青.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多维审视.湖南大学法学院.2010(7). [5]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中国劳动.2004(2):24- 27. 4 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硕士论文.2004.5:3. [6] 朱红艳.大学生就业歧视及其应对.学工视窗.2011(10)-0081-02. [7] 朱敏.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 院.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第32 卷第8 期. [8] 左守秋,高健,韩文.对大学生就业中歧视问题的思考.唐山学院学报.2009 (9).第22 卷第5 期.

第五篇:【论文文献综述写作要求】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怎么写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 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 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 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 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上一篇:建筑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结直肠癌预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