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通过调研继续教育目前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大数据技术对继续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探索继续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应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提升继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篇:大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大体育、大健康视角下高校体育教育研究

摘要:基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高校体育教育应具有“大健康”视角和“大体育”理念;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体育教育研究应顺应时代发展,在大体育概念、大健康视角下,加强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红专人才。

关键词:大体育;大健康;高校体育教育

1“大体育、大健康”观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时代意义

大体育观是指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体育事业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关系。即把体育看成是人们追求健康美好生活和自我完善的文化现象。大体育观[1]是以教育为本、贯彻体育习惯及常态为目标和指导思想、以大社会为基础、科学研究为辅助动力等,广泛而持久、结构繁琐而复杂的网络体系。所以体育是大家的体育、是人民的体育,是大体育。

大健康观的核心是国家健康价值观,是全民健康的价值观,实则为一个国家核心资本和战斗力。健康权是人的基本权益,受国家和体制保证和保障的,所以公民健康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同时民众的个体健康就是公民的基本社会责任。所以“以人为本”首先是健康,先进的生产力和人民的小康前提必须是“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求有民众的数量和范围来保障。大健康定义[1]中的“健康”是由地理生态、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文明程度、人员素质、百姓认知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健康水平,是反映国度文化、自然生态、进化发展、繁衍教育等重要指标;大健康会促进国家核心资本和战斗力、使国人身心康健愉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现有的基础上登峰造极。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是一个人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最后阶段。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结合高校体育指导方针要求,在大体育、大健康视角下,加强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质培养。这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前提,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健康第一、珍爱生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知行合一、勇于奉献、胸怀博爱、立志高远的高素质健康人。

2高校体育教育中理解“生命意义、胸怀博爱”是宗旨

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和接班人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高校教育是教育关键所在,对于国家中坚人群及未来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学生不仅要拥有健康鲜活的生命,还应具备崇高的德育和体育素质,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红专人才。所以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的概念[2],教育孩子们崇尚和珍爱生命、强身健体助力漫漫人生路。改变和重置核心生命意识和价值观,从而懂得珍惜和感恩,爱己爱人、精忠报国,并努力发奋、奉献进取,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体育教育学意义深远,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体魄,更与国家、人类乃至全球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开展体育活动,是一个以人为本、教育为核心的大体育观,高校体育教育要有这种认识高度和责任担当,方能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特殊作用。

“生命科学”的大学教授是通过开办专门课程进行知识传授,让学生学习并知会生命起源、孕育生长、发展繁衍、疾病及防疫乃至死亡等生理客观知识体系。让更多的人们懂得生命、理解生命,从而尊重鲜活的自己和他人,由此从心灵深处感悟和珍惜生活,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逸、迈向家庭和事业的成功,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价值。

首先要珍爱和敬畏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更是自己的主宰者,所以必须秉承 “敬畏生命”的根本去架构和传播知识和文化,激发孩子们强烈的生命和坚强的意识,充分认知生命的可貴、和对生命的渴求和依恋,感恩父母和社会,不仅仅要爱惜自己,更要尊重他人,从而自爱、博爱并扩展到珍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地球是人类的大家庭,所以卫生健康是每一个世人的基本职责和义务所在,这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安全及持续发展。所以个体的健康和安全关系到国家和世界的健康和安全,全球人类都是休戚相关、紧密关联的共同体。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卫生和健康安全是全人类都需要密切关注的切身问题。在校大学生不仅要认知自己的个体生命健康、还应觉悟群体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性,这不仅是知识层面的认知,更是责任和担当。这种认知和执着,不仅是求学路上的强大助力更是未来人生路上追求梦想、实现理想、开创进取的源动力。让每一个学之骄子大胆求索新生知识和未知领域,全身心投入漫漫人生路,在紧张而热烈的学生阶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在未来步入社会的时候能够张驰有度、游刃有余。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迸发灵感小宇宙、实现自己的理想,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做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有志青年,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3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健康素质教育”是具体内容

健康从来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繁衍、生存和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前提和要求,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健康既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健康素质就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健康认知与健康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称之为健康素养。它是贯穿于人的一切健康行动和生活中。

“健康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民族健康素质为宗旨的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着眼于未来人类及社会长久而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应面向全体学生群体、从小从头洗脑先入、从而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教育应重点关注健康态度、体育能力,不仅要求会体育、能体育、更要从主观能动性上生动、活泼、主动地要求和发展。

尽管社会的发展呼唤素质教育已多年,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依然巨大。在这种重分数、轻体育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生活难以自理,心理品质脆弱,责任心不强等非社会行为,已成为一种心理疾病。高分低能直接导致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整体普遍低下,应试教育的心理惯性也将继续影响着他们在大学学习和以后的生活。

发展素质教育已被认为是21世纪国内外教育的中心特征。高校的健康素质教育实则为提高民族健康素质的关键教育。不仅因为受教人群起着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更是国家和社会乃至全人类长远发展的要求。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应面向所有高校大学生,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认知,更要提升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灵动鲜活、主动积极、进取创新、担当奉献。

高校体育教育是一个国家体育教育的“龙头”,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高中及以下体育教育的变化。而体育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非常典型,形势也非常严峻。但另一方面,时代也为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最好的契机,为高校体育教育彻底摆脱旧面貌,走出新型的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创造了条件。

体育健康素质教育还应扩大外延,建议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中增加多学科教育:如生理解剖学、科学营养、烹饪实践等,开展和渗透健康素质相关的知识性传播和了解,如科学作息、中西医知识、中国传统保健等,让高校大学生不仅会体育锻炼、更要明白初心和目的,同时懂得科学养生和保持,从而提高整体体育健康素质。全面的体育健康高素质才是个体健康的保驾护航,也是实现人类大健康的前提和保障。

4高校体育教育应加强“初心使命、知行合一、责任担当”意识培养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期,高校阶段的体育教育要加强“知”与“行”能力和思想的培养。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和完善学生个性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掌握强身健体方法,坚持锻炼、增强体质,从而精力充沛地工作和生活,乃至终身受益。

(1)首先,要培养学生自我鍛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促成行为规范和稳定。

(2)培养学生自我设计体育锻炼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设计锻炼的机会。

(3)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大学期间,学生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许多学生都由原来的依赖性转变成自立性,并且能够逐渐组织和管理自己,因此,这一时期应该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发动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教育水平、健康观念、生活理念及养老方式都发生着代际变迁。全人类的老龄化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人们的追求不仅仅限于物质生活,更加向往精神生活及品质生活,并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的在校大学生们俨然成为新生代和中坚力量。在未来严峻的国家健康事业中,如今90后、00后的大学生必将成为践行者、参与者、亦或是领导者。

高校体育教育还要教育学生牢记初心使命,勇于责任担当、践行知行合一、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这种思想和觉悟是一种强大的源动力,会促进和推动学生在大学校园积极主动、大胆求索、追求进取。大学期间不仅收获学识,更能强健自己的身心,提升综合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进入工作角色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奉献社会、精忠报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5借鉴国外先进体育思想和“清华体育”精神,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育机制

日本是我们的邻国,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体育的思想出现在日本中小学新体育教学大纲中。早在1977年7月23日公布的初中教学大纲和1978年8月30日公布的高中教学大纲中,都有“一辈子参加体育的宗旨”。自1980 年至1982年开始,日本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学校课程审议会提出的修改方针是:“增强健康,提高体力”“过健康生活”。意在增强国民体质,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能力。

当前,日本教育界与体育教育工作者认为,为了适应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学校体育要面向21 世纪,更加重视“生涯体育”。在目前实施的中学体育课目标大纲中,明确和重视“生涯体育,生涯艺技”,同时将“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作为并行目标。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高最知名学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最优秀的栋梁和人才,清华人不仅品学兼优,健康更是必要和大前提。在清华的体育运动场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教育口号亘古不变,源远流长。提倡“健康是成功之本”的体育精神是影响清华教育最重要的传统之一,体育教育始终是清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清华的体育氛围相当好,在校园里很少能看见空着的运动场地,清华的操场就是清华的课堂,清华学子对母校有个昵称——“大清体校”,在历代校友引以为自豪的诸多清华传统中,体育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体育已在华北声誉鹊起,不少校友在回顾清华校园生活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体育课,对清华师生来说,在延续了百余年的传统熏陶下,体育已经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高校如果学清华而不学清华之体育,就等于没有好好学习清华,更学不到清华教育之精髓。在中国高校,清华之“牛”不言而喻,清华大学是国内大学的标杆。所以全国高校当以清华大学为楷模,学习它的中国理念、中国声音、中国人物、中国智慧!体育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应该是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成绩,而是培养一代代爱锻炼、会健身、能运动、懂生活、更智慧的国人!

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和输送人才。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主体不是根据社会对个体的需要来建设自身,而是要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潜质,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可能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来建设自己,以便在必要的社会条件下,实现自身的价值,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高校体育教育要以培养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能力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教育需要传承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应该为未来做准备:准备知识,准备智慧,准备修养,准备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样的教育需要我们既要守住中国教育根本,又要放眼世界,创建有家国情怀又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有效的未来教育。

参考文献

[1]闫希军,吴廼峰,闫凯境,等.大健康与大健康观[J]. 医学与哲学,2017,38(5):9-12.

[2]路晓峰.生命教育为思政课添魅力[N].中国体育报. 2020-10-29(07).

[3]张会萍.思政教育要追求知行合一的境界[N].中国教育报,2020-12-03(08).

(责编:杨梅)

作者:葛卫东

第二篇:“大数据+”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如何拥抱大数据时代

摘 要:通过调研继续教育目前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大数据技术对继续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探索继续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应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提升继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大数据;继续教育;个性化;学习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高校积极搭建继续教育平台,探索形式各异的继续教育模式。伴随云计算、移动通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的获取保存成为可能,这将为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影响,与国家终身教育息息相关的继续教育更是站在了大数据时代的风口浪尖。在这种形势下,继续教育只有创新教育方法,顺应时代发展,才能摆脱僵化被动的状态,张开双臂拥抱大数据时代。

一、继续教育目前的现状和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普遍依附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仍以学历教育为主,没有根据职业化需求突出岗位培训、成人教育的特色,体现出实践性、技能性、行业性优势,学生虽然在学历上有所提高,但实践技能并无太大长进。检验继续教育效果的方式也是以“普教化”为标准,没有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缺乏现代教育意识与通识教育观念,教学设置单调、陈旧、脱离实际,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在教学方法上,面授教学是全日制课堂教学的压缩版;使用的教材基本套用高职全日制;教学计划、考试形式等没有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没有体现在职人员学习的特点。日常教学也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式教学,缺乏现代意义的柔性服务,不能因材施教。

(二)教学互动反馈机制缺失

对于教学而言最为关键的就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互动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远程继续教育把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平行搬移到互联网上,属于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接受认知,是单向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老师无须组织教学活动,仅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即可。教学形式为单一的线性教学方式,学生在网上点播老师的授课录像,遇到问题时无法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互动交流,不能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老师也了解不到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不能及时辅导,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大部分继续教育的网络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三)教育评价机制单一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满足教育主體需要的程度作出的价值判断活动。

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基本上是只抓招生和发证两头,限于数据来源和评价信息的数量规模,难以获取量化的数据支持。教学评价更多是基于学生考试成绩、作业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进行的结果性评价与经验性评价,并未形成发展性教育评价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和师生交流,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四)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

继续教育的目的或是提高学生的任职能力,或是为跳槽、转岗后的个人发展提供支撑。明确的目标指向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在内容上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层次性,必须贴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做到“实际需要什么,就教授什么”。

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继续教育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办学同质化严重,依旧是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培养模式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缺少顺应时代发展的非学历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大数据+”继续教育

20世纪90年代,印度著名的教育学家苏伽特?米特拉在做过大量实证试验后提出“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大数据时代是建立在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网络渠道广泛大量数据资源收集基础上的数据存储、价值提炼、智能处理和展示的信息时代,更是充分演绎了新时期自组织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模式向“数据服务”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对学生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关注每个学习者的微观表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发展优势潜能,实现个性化教育管理和服务。

(一)教育评价的客观性

发展性教育评价观需要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但如何获取产生于课堂、作业、师生或生生互动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是一大难题。

大数据时代以云计算、物联网作为载体,在后台默默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层面数据和信息,以全面的大数据为基础依托于相关的评价模型进行分析,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信息。大数据有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每时每刻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微观表现,如记录提问的教学内容、重复审题和修正答案的次数、视线停留在教师身上的时间、合作学习讨论的频率等等。更为可贵的是,这些数据的记录是悄然进行的,学生不愿在实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能得到完整的呈现,因此数据也更为真实自然。大数据的应用使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 了解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业水平并找出这些因素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教育评价的客观性。

(二)教育方式的个性化

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将个性化教育定义为: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培训方法、辅导方案并加以执行,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管理策略、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帮助受教育者突破生存限制,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个性化教育要求施教者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特长等,尽管过去我们也强调因材施教,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大数据时代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

在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不固定时间地点,灵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平台会自动留存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系统后台根据不断更新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学生的优缺点,分析学生的思考习惯,创建心理测量图,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实时调整之后的学习内容和重点,从而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及时自动提示、引导和评价。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每个学生的不同表现和反馈内容被传送到后台,系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总结出各类的特点和相应最优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大量教学数据的归纳分析,也可以起到预测效果,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什么类型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当前学习的学生,结合对市场数据的分析,能够明晰当下的市场需求,有助于为学生按需推荐课程内容,真正做到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化。

三、继续教育如何拥抱大数据时代

(一)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1.改变教学模式,实现混合式教学

大数据时代,教师在固定的场所以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必将变为翻转课堂与在线学习互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按部就班、限定时间空间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线学习能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10分钟左右的交互式短视频配套相应的测试学习模式,能有效减少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视觉疲劳,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

在线学习平台会留下宝贵的学习行为数据资料,比如鼠标的点击情况,在视频某处的重复观看和暂停,答错的题目是否会回顾复习等等。当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继续教育者通过对群体的学习行为模式进行数据挖掘,就会得出学习规律,判定出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强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指导。通过大规模教学数据与课程资源的反复检验和改进,进一步提高在线教学资源的优质性。这种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更加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用课堂上的探究式学习巩固在学习平台上的学习效果,最大程度地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

2.优化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继续教育开放的在线学习平台为生生、师生、师师搭建良好的交流途径,鼓励学生协同学习、发表观点、交流看法,培养互相学习的氛围,在探讨中提出问题,在相互质疑与论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共同进步。这样的互动过程也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老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解决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此外,老师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对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探讨,以促进产生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爱好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及挖掘,做出预测并及时做出决策调整,规划出最有效的学习路径,设计弹性的教学运作机制,使教育更具特色和个性。学生可以借助大数据,更好地了解、总结自己的学习状况,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有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学资源互通

我国继续教育应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机制,可以借鉴MOOC的发展模式。目前MOOC在线教育模式已经从原来的课程展示与免费学习阶段迈向学分认证阶段,这也是MOOC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美国三大MOOC平台已经先后推出了学习成果认证机制。继续教育也应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参考MOOC平台的运营模式,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首先,建立标准统一、形式多样、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应各类人群教育需求的办学模式。利用高校多种教育形式并举的优势,实现校内各种资源的共享使用,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其次,适当引进MOOC平台课程,选取合适的课程进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进行选修或作为专业课的教学辅助。高校应挖掘内在优势,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各形式独立办学的堡垒,提高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力度。

(三)结合数据分析,实现按需定制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培训计划

高校继续教育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可以在广泛大量数据资源的收集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掌握市场需求情况,从而在政策引导下,紧密围绕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准确定位,充分调研,开发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培训项目。在发挥高校学科、行业优势的基础上开展继续教育办学,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形成的产学研平台和教学资源,将前沿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为行业企业提供订单式的形式丰富的继续教育服务。

2.实现个性化课程定制

建立于基础教育之上的继续教育要进一步遵循个性化教育理念,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根据学生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制定出符合其目标与要求的培养方案。

与基础教育不同,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大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行业知识技能,有了相对丰富的工作经验,参加再教育的目的或是希望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或是接受新领域新知识,或是进行学历提升。继续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实现个性化课程定制,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行业技能、工作方法、学习观念等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具备更强的独立创新能力。

(四)成果互认,实现多方位教育衔接

多方位教育衔接包括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习形式、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相近专业课程衔接等,关键点在于成果互认的学习评价制度。

通过设立以学分互认为标志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地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学生可在“学分银行”中开户,自主调节学习进度、学习年限,将获得的学分存入“银行”积累起來且终身有效,达到一定学分后即可获得学位或进入相应层级的高校进修,也可与就职条件相关联。完善配套的学分政策及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践行教育起点、过程及结果的平等,必将显著增强大数据时代下的继续教育吸引力。

四、结语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大体系的重要部分,目前受限于资源与技术,存在教学内容与评价机制单一,缺少教学互动反馈机制,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等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继续教育破解困境提供了一把利刃,使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模式向“数据服务”教学模式转变有了可能。借助大数据时代的东风,继续教育必将抓住机遇在新形势下迎来一轮新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炜煜.MOOC为继续教育战略转型带来的新契机[J].成人教育, 2015(2).

[2]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4]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 2014(9).

[5]赵灿,贾伟, 王世燕. 基于MOOC的高校继续教育改革探析[J].继续教育,2016(1).

[6]刘丽莹.MOOC视域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改革的探讨[J].继续教育,2015(3).

[7]祖静.构建创新型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14(2).

作者:郜盼盼 贾伟 马凤涛

第三篇:大语文环境下的语文阅读

初看题目可能有点老调重谈,但是在如今的社会,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能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多实践多总结。如何提高大语文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水平,也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自成一体的书籍,比如《现代散文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唐诗宋词》《史记》等,可见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不仅这样,高考语文试卷二卷文字题的增加不正好也反映了现代文明更加注重文本的阅读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含蓄蕴藉,非你我一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就衍变出很多的红学研究,正所谓“见仁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针对现在语文教学中更多注重解题技巧的教学方式,个人有些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明确阅读的内容

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言论自由,网络自由,交往自由,所以形形色色的阅读内容被搬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必须擦亮自己的眼睛,学会正确辨析判断,寻找到积极乐观、思想进步、引人深思的阅读内容。从阅读的文体上而言,有诗歌、文言文、散文、小说、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从内容上而言,都是对自然与环境、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人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古代诗词默写没有题目也没有作者;作文一篇到头都写完了却还没有拟好题目,更甚者已经忘了创作题目。在学生的观念里题目代表的仅仅是一个形式,占据着那么一个位置,却殊不知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一篇文章的浓缩本。比如,李商隐的诗歌《夜雨寄北》传达给我们时间、意象、诗歌类别、环境这样几个讯息;安福学的散文《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传达给我们写作的对象“划过的岁月”,暗示一种传统文化、以小见大这样一些讯息。“窥一斑而知全豹”,题目在语文阅读中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较于题目而言,阅读内容的文本本身是更加不可忽视的,但是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看中解题技巧,还没有仔细阅读文本内容就人手一本笔记本,查阅相关的文本解题技巧,不从文本本身内容入手,这就应了一个成语“舍本逐末”。解题技巧固然重要,它能规范我们的答题步骤、答题用语、答题方向,但是没有一个稳固的地基空有框架,怎么能建成一个坚固的堡垒呢?我们要舍得时间,多花时间,加强阅读。而语文阅读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泛读和精读。在应试阅读中必须明确地给两种方式规定先后次序和相应的次数,一般来讲文言文鉴赏8~10分钟,5分钟做题;诗歌鉴赏10分钟,5分钟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钟,10分钟做题;实用类文本阅读或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钟,5分钟做题。以散文举例:第一次泛读3分钟,第二次精读6分钟,第三次在第二次的基础上找出一部分细节描写的内容进行精读6分钟。能够认真细致地按照阅读的时间安排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上所述,除了时间安排合理之外,到底怎样读才是精读呢?我们可以以文言文举例。在应试中涉及比较多的一般都是人物类传记,我们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明确文章的主人公和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这些不需翻译的专业术语给圈画出来;其次,找出各个时间段发生的事件,并用序号给相应的事件标上先后秩序,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件事情背后所暗示的人物性格;再次,可以借助文后设置的相关题目进行比较翻译,寻找最好的翻译解释;最后,圈画出自己难于理解的地方,在第三次精读的时候重点研读,但是如果在应试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影响做题的情况下适当做放弃处理,以免耽误整体做题的效率,当然在评讲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之理解并作适当的错题整理。《劝学》中有这样一段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也是文言文鉴赏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在精读的过程中圈画法是一个不失成效的好方法,不仅是文言文,其余的文本阅读也是这样,学生的成绩证明了它有效率。

除了文本本身,文后设置的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审清题意,没有花时间到相应的题目上,不注意关键字。比如,观点明确、分别叙述、论证思路、30字以内等。

要养成边阅读边写随笔的习惯,笔耕不辍才会有所收获。不管是哪一类性质的阅读都可以多方面提高阅读水平。比如面对高考作文改革的趋势,作文的比分由原来的60分增加到现在的70分,可以说是占据了试卷总分的半壁江山,那么除了平时的优化阅读之外,要养成写随笔的习惯,不怕字数少,不怕观点错误,不怕老师批评,主要敢于抒发内心真实的想法,记录下那时那刻盘旋于心中长久滞留的感受。学生之间也可以采取互批的方式相互评价相互借鉴,甚至于可以开设一些辩论课、朗诵课、研讨课,有条不紊地制订计划,每周不少于四节的阅读课,两节的讲评课,激发学生阅读的渴望。

三、积累一定的解题技巧

在通读、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再加以一定的技巧辅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中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有些小诀窍,比如手法中在没有其他文字加以限定的时候,我们最先考虑的应该是修辞手法,其次才是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上的作用等;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可以和散文小说等文本中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通用解题技巧;文言文阅读中的实虚词很多在成语中能够找到它的原型。

但是,技巧是死的,文本内容是活的,只有把文本内容读懂才是硬道理,而要想读懂文本内容,就必须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曾做过一篇《习惯的力量》的论述类文本,其中提到:习惯就像惯性一样,本身有一股很大的力量。不正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吗?

(启东市东南中学)

作者:吴晓丽

上一篇: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