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新时期的高校师生关系

2022-11-24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在教育过程中,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系统是否畅通。但是, 由于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师生之间主要表现为情感的淡漠与道德关系的弱化等。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调整、教师树立“改善师生关系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育理念应该以学生为本

教师所持有的教育理念, 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状态, 所以, 转变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是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人才观,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摆正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 不断加强和改进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合理,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1)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提高自身素质。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是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 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主张师生之间地位、人格的民主和平等, 在教育中师生相互信任, 保持平等, 密切合作。在这种关系中, 教师以自己真实、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 真诚地与学生交往, 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 因为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由平等待人产生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膜与障碍, 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与共融。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扩展知识视野, 提高敬业精神, 提升教育艺术, 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这样, 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下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才能得到进一步深化。

(2) 善于与学生沟通。关心爱护学生。坚持真诚的沟通与交流是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沟通不仅是信息的双向流动, 而且是交往的双向理解和包容, 关键是通过互知而达到共识, 师生在沟通中协调彼此的情感与行为。因而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仅是一种交流过程, 更是一种思想碰撞的过程。大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 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 只有平等、自由的双向交流, 才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民主作风以及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品德和学术品格。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必须付出真情,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在正常的情况下情感的投入与回报是成正比的。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将感动和激励学生, 使学生将教师的关心化为自己的爱心, 再去关爱别人, 帮助别人, 从而在学校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爱心循环、一种温馨的情感氛围。

2 学校拓宽师生交往渠道

(1) 明确倡导师生间要保持良好关系。一要加强人生观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突出“人生与交往”的内容, 净化育人的思想环境。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系中的主流与支流,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注重贴近生活, 提倡多样化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 懂得人生价值和怎样为人处世, 从而树立良好的人际情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要加强以“尊师爱生”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要认识到“尊师爱生”不只是一种思想, 更重要的是一种行动与实践。三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师生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在人际交往活动中, 培养自己具备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 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站, 注重对师生真诚、自信和信任的良好交往心理品质的培养。

(2) 有效调动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积极性, 加强师生联系。当前, 高校教师的主要注意力普遍用于科研与教学上, 没有太多的时间或精力放在指导学生或与学生沟通。可通过制订制度让大批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有机会给广大学生上基础课、专业课, 使大学生们有机会向国内外著名学者学习与交流。同时, 采取措施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机制, 多开展学生社团、科技活动, 师生交流活动, 让教师多与学生接触, 促进师生相互沟通和了解, 从而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拓展路径。

(3) 能力考核、管理制度科学化。对学生的量化考核、评优鉴定不应全由班主任统管, 而应该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成为管理学生的“辅导员”, 这样可促使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学校的管理与运行, 要淡化单纯的制度化模式, 注重各种关系的协调与整合, 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和气氛, 这才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 学校要注重激发教师的专业意识和角色信念, 要努力维护教师权益, 尊重教师权利, 听取教师意见, 帮助教师进步, 鼓励教师创新, 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劳动, 真正把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挥出来, 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4) 校园环境建设的加强。良好的文化环境能感染和影响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 使他们从思想感情上、行为习惯上自觉遵从这种文化氛围, 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 在建设校园环境时一方面需要学校增加建设投入,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 率先表率, 以影响、感染和带动学生自觉主动融入到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此外, 也要注重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与建设, 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内外一起抓, 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和优化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味, 杜绝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

3 创造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社会条件

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国家的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者密切配合形成。社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主要体现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评价和认可。教师职业声望的获得, 既有赖于教师自身形象和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教师观念, 更有赖于现实的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而教师的经济待遇主要是指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工作、生活条件。从社会学角度看, 经济待遇是人们判定和选择某种职业的重要依据。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能激发教师的信心和爱心, 激发教师的角色责任感, 促使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 一方面要切实落实和倡导尊师的社会价值观念, 使教师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应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 让教师获得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总之, 在新时期调节和优化高校师生关系, 是关系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各教育部门、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共同塑造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

摘要:高校教育中最突出、最直接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 高校应确立一种崭新的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状况, 主要从教师、学校和社会方面提出调整、改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献.学生网上评教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8) .

[2] 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9) .

[3] 吕向虹.论学分制内涵体系及其制度设计理念[J].高教探索, 2007 (2) :47~49.

上一篇: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的变革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征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