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23-02-20

第一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 (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 (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 (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

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 (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 (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 (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 (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 (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 (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 (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 (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 (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 (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

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 (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 (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二十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细化、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注重服务效果。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进一步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000万和2500万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 (二十六)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制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在15个省份、45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负责) (二十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政府对按规划建设和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各地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继续安排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在职执业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继续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启动试点监测评估。重点抓好第一批1000名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研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 (二十八)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提高综合监督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纠正诊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收受“红包”、回扣和过度医疗等行为。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平等、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制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保监会负责) (二十九)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期评估和医改监测,抓好医改政策落实。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测、评估和指导。研究制订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 (三十)加强科技和产业支撑。开展主要重大慢病防治研究网络的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大医药产品研发的组织推进力度,重点做好基本药物品质提升和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工作。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基层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支持开展医改战略性、方向性、支撑性重大政策研究。制订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品等自主研发制造和国产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一批量大面广、临床价值高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医疗器械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运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参与) (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与省级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共同做好医改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医改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及时评估和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对成熟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提炼、适时制订相应的制度法规。加强医改宣传,做好舆情监测,引导群众合理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支持军队卫生系统参与深化医改。(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国研室、法制办、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负责)

第二篇:高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键入文字]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决定》虽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表述文字不长,但是,字字讲改革、句句有力度,含金量很高,涉及的几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要求、新政策和新举措,明确了今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阶段的关键时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其主要标志,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13亿多人口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二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三是财政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应当充分肯定。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不小差距。第一,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符合公立性质和职能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服务收费解决,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第二,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够合理,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人才少、服务能力差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第三,合理的分诊制度还没有建立,群众患常见病、多发病仍涌入大医院就诊,看病难的问题仍很突出。第四,破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医院主要依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弥补减少的收入,创收机制还没有真正改变。第五,药品生产和购销秩序仍比较混乱,药价虚高、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第六,社会办医仍存在不少障碍,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标准,对近几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实事求是的回顾与总结,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点

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考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从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出发,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既着力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又建立完善基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本医药卫生制度;既借鉴国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又着眼于国家财政经济水平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必须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应按照《决定》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应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力求突破。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期待。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发言权。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仍然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的关键,应集中力量、科学论证、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医药卫生服务千头万绪,不能由政府全部包起来,应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一般来说,属于人民公平享有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保障,坚持公益性质;属于高端、特殊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市场提供,实行市场机制。至于哪些属于公平享有,哪些属于特殊、高端,应明确作出规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公平享有的范围。过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在公立医疗机构过度推行市场机制,出现了盲目追求服务创收和大型化、高端化的倾向,影响了医药卫生服务公平和均等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明确公立医疗机构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由政府承担责任,坚持社会公益性质。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公立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一些市场机制和手段,但不能照搬企业改革的做法,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能市场化。

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也面临一些思想观念和既得利益的障碍,矛盾和困难很多。对此,我们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坚强意志,看到人民群众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烈愿望,看到广大医药工作者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举措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前几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起承转合、补充完善,切实解决好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明确是坚持公益性,还是推行市场化。这是公立医院改革两种不同的思路,我们应当从国情出发,作出科学的选择。我国虽然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但在医保之外,有很多药品和医疗项目全部由患者自费。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将医疗服务完全推向市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要求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为群众公平提供医疗服务;又没有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而是由医院靠

创收发放人员工资。这种机制应当改变。一方面,要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要为公立医院拨付必要的经费,规范医院的收支,抑制医院的创收冲动;负责制定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各项收费标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和执业行为的监管,及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和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舆论,表彰忠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好人好事,批评损害人民健康的不良行为,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并不是说由财政承担公立医院所需的全部经费,而是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改变公立医院的创收机制,由政府科学核定医院的预算收支,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员薪酬制度;二是政府确定的医务人员岗位工资,应由财政预算拨付,保障医务人员最基本的收入;三是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和医院运行经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报销费用解决,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共同核定,落实政府责任;五是对公立医院来自于群众自费的医药服务收入,应严格控制,不能再由医院自收自支,而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统筹用于公立医院的经费保障和对医院的奖励,以扭转公立医院热衷于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倾向。其中,建立科学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尤其重要。对完成服务目标好、群众满意的医院,政府应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应适当减少补助。对医务人员应制定规范、可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办法,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适当拉开收入档次,但必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费的联系,不实行任何形式的挂钩。

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取消“以药补医”,是医药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合理弥补医院减少的收入。有些地方在改革“以药补医”的同时,财政既没有增加对医院的经费补贴,也没有严格对医院收支的监管,单纯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来补偿。这种做法只是改变了医院创收的手段和途径,医院仍能依靠医疗服务谋取收入,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也难以明显减轻。有些地方调整医疗收费标准过高、增加医疗收费过多,抵消了改革“以药补医”的效果。科学的补偿机制应坚持政府增加补贴为主、适当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为辅的原则,并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相协调,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一是建立健全遍及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为居民保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的思路,完善以县带乡、以医院带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实行患者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制度,使医院医生能够下乡镇、进社区服务,乡镇和社区医务人员能够进医院培训进修;四是实行定点、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医生与若干居民签订服务契约,成为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机构应承

担起“守门人”的职责,居民患病必须先找家庭医生就诊,如需转诊应凭家庭医生的转诊证明。这是“强基层”的一项根本措施。

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体系改革。药品是关系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国家应实行特殊的药物政策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是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标准,重新进行资格评审,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研发生产能力,保证药品质量安全;二是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减少流通环节,确定药品流通费率,严禁随意加价;三是对现有药品品名和药品价格进行清理,规范药品审批和定价标准,努力做到同成分、同质量、同疗效的药品同名,同品名的药品同价,解决药价不合理虚高问题;四是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由目前的药品经营企业投标采购,改为政府按药品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要素向生产企业招标生产,再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集中收购,并附加一定的流通费用后,直接配送到医疗机构。

积极鼓励社会办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鼓励社会办医,我们讲了多年,但实际成效不大,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原因在于公立医疗机构过多,既挤占社会办医的空间,又增加政府支出的压力。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划分,对某些以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公立医院,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鼓励社会办医,应坚持四点:一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的目的是发展壮大医疗服务资源,政府不能有“卸包袱”的思想,不能放松应承担的办医职责。二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不能简单“一卖了之”,必须科学规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妥善安置好有关人员。三是优先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严格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限、标准和政策,并严格监管,防止以非营利为名行营利之实。四是必须保留相当数量的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为群众公平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终于在公众的企盼中公布。作为《意见》实施细则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也正式公布。医改,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新医改方案从无到有,集思广益,数易其稿,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期望。下面,就近期医改学习谈谈心得。

一、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比较突出,集中表现在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还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服务条件和水平差距还比较大。理想的医疗服务体系应该是“金字塔型”:初级医疗保健覆盖基层,提供全科服务,而塔尖是具有高精尖技术的大医院,提供专业服务。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却是“倒金字塔型”:优秀卫生人才及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而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却人才匮乏,缺医少药。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要到城市、到大医院去看病,加重了大医院的负担。正所谓“农民看病跑断腿,市民看病排长队”。据统计,全国

约7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医院。这种结构性失调是造成“看病难”问题的主因。

二是公立医疗机构趋向市场化、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等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加之监管不力,相当多的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运行机制越来越市场化,甚至有些医院盲目追求高收入,开出所谓“天价药方”。药品的生产流通也缺乏严格监管,导致药品乱定价、随意抬高价格现象多有发生。同时,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较低。这些都是造成“看病贵”问题的主因。“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句群众自编的顺口溜,表明这些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和卫生行业的社会形象。

三是投入不够,体制不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投入不够,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形成监管合力,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遭遇壁垒等问题的存在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医改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健康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直接关系人的生命维持、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

2、医改是社会热点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迫切的发展问题,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医药卫生和医疗改革已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两会”最受

公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件惠民生固民本、顺民心合民意的大事。我们要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医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推进下去、落实到位。

3、医改是全面发展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紧密结合起来,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哈尔滨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

三、落实新医改规划的推进措施

虽然新医改绘制了一幅令人振奋的未来发展蓝图,但是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贯彻落实,没有深思熟虑的试点探索,没有配套措施的步步跟进,那么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停留在纸上而已。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新医改方案的精神上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全面准确把握新医改方案提出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既充分认识新医改的重要性、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努力的准备,又坚定信心,按步骤分阶段搞好落实。各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结合各自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改革进程。要认真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

确保投入及时到位,使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得到切实的资金支持。

二要扎实工作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要把医改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督查、亲自解决重大问题,分管领导要具体落实、具体协调,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发改、财政、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药监、物价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不推诿、不扯皮,努力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三要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社会预期,既要大力宣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又要使大家清醒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时间,改革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从而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我国的医改之路,已经走到一个关键阶段。新一轮医改,清楚地指明了改革的重点、发展的方向、实现的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让人人齐享健康、家家幸福和谐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第四篇:湖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湖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解读

时间:2015-01-26 作者:

一问:湖南医改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答:大家都知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民心工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全面实施医改以来,我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抓起,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简单地说,全民基本医保的制度框架全面建成,病有所医的目标迈出了关键性步伐。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貌焕然一新,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据统计,医改五年来,我省在中央的支持下共投入的经费达到了1360亿。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开展,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我们在广大的城乡基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老年、妇幼、孕产妇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等等,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人群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公立医院的改革也是不断拓展深化,株洲市8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和12个县市的35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方面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二问: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湖南医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请问当前医改和卫生工作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特别是全民医保体系逐步完善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个健康保障网。相较于过去,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在增长,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我们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当前,我省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布局不合理并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各个医学学科之间发展也不平衡。

二是卫生人才总体紧缺与分布不均并存。从省级到最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结构看,各方面卫生人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紧缺的局面。尤其是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存在“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问题。

三是投入总量不足与社会办医少并存。虽然近年以来我省卫生投入持续加大,但是各级对公共卫生的实际投入还难以满足医疗资源总量的需求。同时,办医主体比较单一,社会资本办医床位数占全省总床位数的比重较低,与2015年达到20%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是医改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体现为一些旧的机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在诸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关键环节,仍然延续十多年前的模式和方法,对旧机制的路径依赖,制约了改革;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问题、新的冲突也开始出现,如何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对机制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关系到改革能否可持续进行。新旧矛盾的交织,复杂利益格局的变化,正是医改攻坚之难的重要原因。

三问:那么下阶段湖南省深化医改和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我省医改下阶段总体思路,就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鼓励社会办医等。

具体思路就是12个字“抓龙头、强筋骨、活经络、健体魄”。

“抓龙头”,就是坚持以规划为导向,围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科学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推进多元办医,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强筋骨”,就是坚持以发展为要务,加大卫生投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活经络”,就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健体魄”,就是坚持以服务为保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行业监管和质量监管,大力推行便民惠民服务,在全行业开展“树医药行业新风、深入贯彻„九不准‟”活动,大力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问:公立医院取消以药补医,我想这是广大群众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接下来,该怎么做?

答:破除以药补医是我们公立院改革的一个瓶颈。以药补医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个难题,发达国家也存在以药补医现象。只是说,我们国家由于政府投入历史欠账太多,以药补医的现象比较严重。取消以药补医,首先要减低药占比。比如说你这个医院今年的药占比到了50%,经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运行质量,人才培养等等,优化管理模式,药占比逐步降低,老百姓的包袱就轻了,这是取消以药补医的一个前提。第二,政府加大投入,政府办的医院,政府是主体,是出资人,政府的责任不能推卸。我们给广大的老百姓都说,政府办医,就是政府来出资,要让老百姓来受利、来受惠。第三,要合理提高医疗服务费。我举一个例子,住院一天床位费是10块钱,你到一个最差的酒店,一个晚上也至少20块钱,但一个床位费就是10块钱,这是不合理的。我们要合理提高一些医疗服务价格。比如说主任医师查房,查一个房在国外收费是很高的,我们这里就没有计算在成本里面。第四,要统筹推进其他改革。公立改革不仅仅是取消药品加成,而是要综合推进各项改革。要规范药品、耗材的招标采购机制,切断药品及耗材等生产流通领域与医院、医生之间的利益链条。要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医院不能将创收指标层层分解到医生头上。要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医院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现在,我省已经在12个县市开展试点,明年要实现全覆盖,初步确定,明年3年底前全部启动实施。

五问:怎样进一步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答:首先,继续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15年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60元以上,个人筹资标准提高到每年人均9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第二,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在前期郴州、永州、常德试点的基础上,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和完善,明年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具体来说,就是由医保基金出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对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医疗负担仍较大的城乡居民,合规部分的医疗费用给予不低于50%的补偿,扩大医保基金的保障效用。第三,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六问:如何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

答: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主要是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完善定型。有序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推进非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特别是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管理、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措施,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采取定向培养、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狠抓现有政策落实,加大对村医的扶持力度,切实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七问:医改搞了五年多,为什么到大医院看病还是很难,有什么办法解决? 答:通过这几年的医改,应该说群众到基层看病不难,但是到城市大院看病挂号、找专家看病确实还很难,主要优质医疗资源过多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建立,于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这种现况,一是加重了三级甲等医院的负担,优质机构没有把自己的力量用在那些想用也应该用的地方,而是大量的时间被用去处理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说的常见病、多发病,更多的是应该在基层消化。为什么我们要强基层,保基本,就是这个道理,保基本,就是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涵盖了,基层的服务质量提高了,老百姓“沉下去”,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消化在基层。二是老百姓自己的浪费。你到三级甲等医院看一个感冒,做一个阑尾炎,可能就是你在一般医疗机构的2倍、3倍的费用。因此,我们现在要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在国外,如果没有分级诊疗,上级医疗机构是不接收的,除非是危急重病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办法是,要综合运用行政、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有效引导患者合理就诊,实现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如,建立患者上转和下转指标评价体系,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加快建立便捷转诊绿色通道,对首诊在基层的患者转诊时,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如优化医保基金的支出办法和支付方法,实行一二三级医疗机构收治不同的病种、支付不同的医保基金,政策也是向基层倾斜,并且适当地拉开、拉大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支付的比例;如推进医疗联合体和县乡村一体化服务的模式,使优质资源下沉,改变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低的问题等。通过这些措施,逐渐使老百姓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就近解决,改变就医习惯,形成新的就医模式。

八问:我们注意到,国家鼓励支持社会办医。湖南省在这方面又有什么举措呢?

答:湖南省近年来陆续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促进了民营医院发展。但是,社会办医的步伐还不够大,主要是民营医院床位数比重还不高,仅占10%左右;上规模的不多。因此,湖南省社会资本办医还有很大空间。我们打算从三个方面促进社会资本办医:

一是放宽准入。按照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规定,列出社会资本禁入领域的“负面清单”,除此之外的都向社会资本开放。

二是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积极落实社会资本办医在土地、税收、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在医保定点、科研、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的政策。我们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民营医院在财政扶持、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政策举措,鼓励民营医院做大做强。

三是做好主动服务和对接。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严控审批时限。同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扶持政策、审批程序和服务热线等信息。 九问:民营医院的发展是否会给公立医院带来变化?能否对公立医院构成压力?

答:我觉得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也给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思路,民营医院能做好,公立医院也能做好。所以,它有很多积极的因素。现在民营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当中,它的影响力还比较小。第一,民营医院聚集人才困难,一个医院把这些人员凝聚起来,形成有效率的,协同配合很好的工作机制谈何容易。第二,经济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虽然政府在大力地提倡和推动这方面的工作,确实近五年来数量明显增加,而且人员流动也明显的在加快。但是,总体而言,还不够强大。所以,我觉得可能民营医疗机构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态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十问: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卫生计生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农村的卫生工作,各地差异比较大,因为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农村卫生人才的水平也有待提高,针对这种状况,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来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首先,医改以来,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强了农村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国家出台了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中央政府、省级财政出钱,共同为农村招聘高素质的人才。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功能相对强一些,但是作用发挥的不够,医疗水平还需要大幅度提高,提别是专科水平,疑难杂症的救治水平需要提高。对于乡镇卫生院将分两类,一是中心卫生院,按照规划,重新认定一批,加强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能力,特别把常见病的住院和规定的一些能做的手术,争取在中心卫生院解决,把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能力大幅提高,需要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让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采用医联体的方式,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要加强村医的培训,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来加强村医的培训。在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方面,采取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利用利益导向,调动基层医务人员更多的开展服务。服务态度的改善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不少办法,通过满意度调查,通过广大居民监督,提高服务态度,另外,还与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结合起来,来调动基层积极性,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

十一问:2014年全省新农合及大病救治推行情况如何?

答:2014年全省参合农民人数为4796.47万人(不含长沙地区),平均参合率为99.30%,较2013年提高了0.32个百分点。全省按政策可筹基金总额182.25亿元,目前实际到位184.10亿元,资金到位率101.02%(其中中央财政到位95.81亿元,省级财政到位41.2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到位17.70亿元,参合农民自缴资金27.63亿元,部门资助资金1.08亿元,其他0.63亿元)。

2014年,全省统筹基金补助5234.21万人次,补助支出172.86亿元,统筹基金使用率为96.71%,全省新农合基金整体运行平稳。其中住院补助670.62万人次,补助支出137.68亿元(其中农村重大疾病合计补助22.21万人次,补助支出12.61亿元);门诊统筹、定额住院分娩补助、特殊慢病门诊、体检等补助4563.59万人次,补助金额35.18亿元;家庭门诊账户补助204.93万人次,补助金额1.50亿元。

通过调整完善新农合基金补偿政策,强化新农合基金规范管理和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我省新农合整体运行效益稳步上升。一是参合率稳步提高。2014年参合人数为4796.47万人(不含长沙地区),平均参合率为99.30%,参合率连续五年超过95%,也是我省新农合制度建立以来参合率最高的一年。二是新农合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省新农合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目前已达77.06%,平均住院费用实际补偿率为60.52 %,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全省新农合人均住院次均补助2053.52元,较去年同期提高104.09元。三是新农合受益面不断扩大。全省全面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所有县市区均实施了普通门诊统筹工作,新农合统筹受益面得到显著提升。2014年全省新农合统筹受益面为109.13%,较上年同期增长3.98个百分点。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新农合重大疾病医疗补偿政策,努力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我省大病救治病种不断增加,目前保障范畴涵盖儿童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法洛氏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儿童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分裂性感情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精神发育迟滞)、耐多药结核病、农村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抢救性治疗、血友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I型糖尿病、晚期血吸虫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尿道下裂、苯丙酮尿症,共22种34小类,政策规定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2014年,全省新农合共补助重大疾病22.21万人次,补助金额达到12.61亿元。其中小儿先心病免费救治手术完成2041例,补助支出4985万元;儿童白血病救治2489人次,补助支出2964万元;补助妇女两癌31050人次,补助支出1.92亿元;补助终末期肾病83977人次,补助支出3.77亿元等。新农合基金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患者家庭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受益。 十二问:如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答:我省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概况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全面覆盖,推动了服务均等化。根据国家要求,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由2009年的人均15元增加到现在的人均35元。在财政强有力的保障下,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4.8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2009年起为辖区内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过五年时间的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时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促进了十一大类国家项目在城乡间“遍地开花”,基本实现了“服务项目与普通人群相结合、补偿机制与机构运行相结合、预防保健与基本医疗相结合”。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了项目规范化。为做真、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省建立形成了项目组织、资金管理、服务规范、队伍建设、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全方位的政策配套体系和工作长效机制。如率先在全国出台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指导基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文件、率先成立首家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学会、率先以省为单位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益广告宣传等。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基层全科医师、公共卫生人员以及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长效机制,按照0.4元/辖区人口逐年递增标准,严格将考核奖惩与经费拨付挂钩,定期对各地突击暗访和督查通报等,这些制度措施强化了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增强了服务机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推动了项目不断规范、走上正轨。

三是优化服务模式,保证了效果可持续。五年来,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如长沙市开福区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社区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社区健康管理室面对面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湘潭市创新“妇幼保健联合体”管理模式,推动市、县、乡三级妇幼健康服务一体化,促进优质服务资源下沉,帮助基层提高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水平;长沙市芙蓉区和岳阳市岳阳楼区开展全科医师家庭契约式服务模式、株洲市攸县实施“十分钟路程、十元钱看病”的乡村签约服务“双十模式”、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推行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卡通”模式、怀化湘西州等边远少数名族地区通过唱侗歌、跳苗舞的宣传形式开展“健康赶集”模式等等,得到了国家、省级层面的充分肯定,提升了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管理水平,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群众总体满意度达到90%以上。

第五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市医改办:

xx年,XX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医改办的精心指导下,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市医改办《关于开展xx年xx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目标绩效考核的通知》(攀医改〔xx年〕1号)要求,对照《XX市xx年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考核细则》(攀医改〔xx年〕10号)进行逐项自查,基本分100分,自查得分100分。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自查得分20分)

(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

截止xx年年12月,XX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4728人,市目标24000人,目标任务完成率103%(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437770

人,参保率超过97.42%);xx年统筹xx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19961人,市目标115000人,目标任务完成率104%(全市居民医保参保人数239612人,参保率超过98%)。辖区三无对象、重点困难家庭、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大学生100%纳入参保范围。

(二)医保补助资金进一步保障。

xx年年共拨付医疗保障资金2103.4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医疗保险缴费1760.08万元,城镇居民普惠补助及医疗救助343.32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232万元,优抚对象医疗补助27.84万元。

(三)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

我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按市医保局统计xx年年,全市城镇职工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86.82%,城镇居民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3%左右。

(四)两定点医疗服务单位监管进一步加强。

一是按照《关于开展xx年xx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服务管理考核工作的通知》(攀人社发〔xx年〕38号)、《关于做好xx年年定点零售药店医疗保险服务管理xx考核工作的通知》(攀医保〔xx年〕4号)等文件要求及xx年年初制定的监管计划和方案,对64家定点零售药店及36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了xx考核工作。此次xx考核,从xx年年2月12日开始至3月24日结束,主要分为自查自评、现场考核、综合评分和通报考核四个阶段,内容涉及定点服务单位医疗保险基础管理、服务管理、药品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并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意见,同时督促其尽快整改。二是强化网上抽审,提高抽审率,扣除违规基金0.3万元;采取日常巡查与现场稽核检查相结合,加大查处力度,处罚1家严重违规医疗机构,纠正了个别违规行为,提出整改意见,有效避免了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三是启动实施零售药店医保定点准入工作。按照《关于印发

XX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市场化配置工作实施方案

》(攀人社发〔xx年〕

366号)和《XX市XX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市场化配置工作实施方案》(攀东人社〔xx年〕95

号)的规定,我区对炳草岗大街、人民街和攀枝花大道东段三个规划区域开展了XX市基本医疗保险零售药店市场化配置比选工作,经发布比选公告、比选资格审查、比选评审委员会评审、比选结果公示等程序,确定了4家零售药店为XX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为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规范管理,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根据《关于XX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攀人社发〔xx年〕325

号)规定,对辖区申报医保定点的零售药店进行了核定,符合条件的签订医保服务协议,目前XX区定点零售药店已达103家。四是按照《关于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单病种结算专项检查的通知》(攀医保〔xx年〕36号)要求,对辖区内开展单病种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了专项检查。

上一篇:貔貅适合什么生肖人戴下一篇:三会一课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