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版教学计划

2022-12-26

无论我们从事何种工作,都会面临一定的任务,而要更好的完成任务,拟定工作计划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书写工作计划有哪些要求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九年级语文版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版教学计划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

一、基本情况:

我在本期主要担任20__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从八年级期末检测成绩来看,学生的成绩也很不理想。本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良好的语文习惯尚未养成,而且只有几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因此,如何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成了转变学风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三、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2、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

全期共20教学周,每周5课时。

周次

具体安排(括号内为课时每课课时安排)

1——3

(15课时)

课文:《沁园春·雪》(2课时) 《雨说》(2)

《星星变奏曲》(1) 《外国诗两首》(2)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2) 写作及讲评:3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及检测:2 名著导读:1

4——5

(10课时)

课文:《敬业与乐业》(2)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2) 《傅雷家书两则》(2) 《致女儿的信》(1)

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1) 写作及讲评:2

6

国庆长假

7——9

(15课时)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2

课文:《故乡》(3)《孤独之旅》(1)《我的叔叔于勒》(3) 《心声》(1) 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1

写作及讲评:2 复习:2

10——12

(15课时)

阶段测试:2 试卷讲解:2

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短文两篇》(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1 写作及讲评:2

13——15

(15课时)

课文:《智取生辰纲》(3)《杨修之死》(2)《范进中举》(3)

《香菱学诗》(1) 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2

写作及讲评:3 名著阅读初步交流:1

16——18

(15课时)

课文:《陈涉世家》(2)《唐睢不辱使命》(2)《隆中对》(2) 《出师表》(2) 《词五首》(2)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1 写作及讲评:2

单元综合复习:2

19——20

(10课时)

课内外诗词背诵活动:1 名著阅读实践活动交流:2

以上计划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估计会提前两周左右完成教学进度,多留一些时间来进行期末总复习,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

一、班情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九一班,从上学年的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两大共性问题:一是审题不细心,二是思维定势不懂变通;这两点也就是以后工作中我需要着重去纠正的学生学习陋习。作为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答案,而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怎么会想到应该这么去做。再有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参差不齐的状况明显,关键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还有个别学生存在偏科现象,不理语文,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因此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的,需要重点教育和督促。

二、教材分析

近两年我省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还有附加题)。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重难点、关键点

复习重点:

1、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及其运用。

2、文言诗文的默写、理解。

3、现代文阅读的思路及其语言表述。

4、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复习难点:

1、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及其语言表述。

2、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3、复习关键点: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近年来,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记诵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对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一种考查综合性较强的命题越来越受命题者青睐。因此,我们在指导复习时不但要求学生能篇篇背诵,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

(二)、文言文部分。

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拨正方向。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做此类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四)、作文部分。

“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九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__年秋部编人教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九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一自然之音、二砥砺思想、三游目骋怀、四青春年少、五理想信念、六人物百态,第一单元是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第二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能联系时代谈感受;第四单元是阅读小说,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第五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第六单元是阅读古白话小说,把握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并加强了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安排了一个单元,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二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九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九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尤其是诗歌的朗读,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议论文写作的知识,学习缩写和改写,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书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九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4

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体验评价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4、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5、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6、阅读至少一部文学名著。

二、学生情况分析

109班学生共63人,是由思想性格好、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成绩底子较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寄宿班,成绩相对其它三个班较好。比如:上期期末统考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0%左右,部分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并且对语文足够的重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语文缺少感悟,基础不牢固。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得出自己的见解;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讨论、评论、写报告等形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搞教条主义;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积累词语,理解句式,重视诵读。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

名著导读:学期初即布置阅读任务,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期末进行交流。

附录:《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四、教学目标

1、加强基本功训练,重视识记和积累,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文知识。

2、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

3、加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训练,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五、潜能生辅导安排

1、要求学生写好字。

2、重识记,多积累基础知识。

3、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为此,注重个别辅导,重落实,作文注重面批,多搞过关检测。

六、专题讲座及学科竞赛

每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作文专题讲座,为每年一次的作文竞赛作好充分的准备。

七、具体措施

1、按照课本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

2、认真备好课,熟悉教材,认真搞好课堂教学。

3、要做好扎实的过关训练,做好每一次作文,搞好每一次默写,做好每一次批改。

4、抓好课外辅导。如:早自习的读书、午自习、晚自习、放学和星期六、星期天的辅导。

5、抓好作文教学,改换新的批议方法,多让作文给学生修改。

6、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7、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

8、适当补充辅导资料,使他们有系统的掌握巩固,以迎接毕业会考。

9、抓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组织工作。

10、多搞检查检测以此督促。

八、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方法

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评价,一定要多元和多维。

1、通过笔试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如传统的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仍袭用分数(百分制)评分。

2、通过观察法和文献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考察,采用等级制评定成绩。观察法即是通过设计《学生每月检查表》,将考核指标一一罗列出来,检查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情况,文献法是通过建立学生档案,收集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和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如背书记录卡、阅读记录卡等进行考察。

3、设多种奖项奖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表扬和表现的机会。如既有考试分数前10名的奖励,又有诸如“认真写字类优秀奖”、“大胆发言类优秀奖”、“广泛阅读类优秀奖”等等的单项奖励;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比赛活动进行奖励,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4、为体现多元评价而设计《语文成绩报告单》。成绩报告单上应设计提醒学生要重视语文学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感到亲切和奋发。

九、探究的教研专题及作法

教研专题:探究生命化育人教育中,如何“夯实基础”的教学。

具体作法:

1、教学中紧扣基础知识的复习。

2、多进行归类总结。

3、找到恰当的复习巩固方法。

4、及时总结经验,引导下一步的进一步完善。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

一、总体要求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4.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

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

二、具体措施

(一)关于阅读:

1.开放阅读,尽快学完统编教材,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利用网络,浏览电子图书馆,将优秀文章印发给学生,共同学习探讨。

2.课堂尽量少讲,加强诵读,培养语感。生字词有作业,会注音、默写。

3.关于语感培养的设想:

a.诵读吟咏,感知语言神妙。

b.揣摩品味,领悟语言精髓。

c.探究规律,把握语言理趣。

d.强化实践,增进运用习惯。

(二)关于写作:

1.针对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纠正他们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多写 。

2.改革作文评改方法:采取互评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口语交际教学:

普通话朗读及发言。一次普通话朗读比赛。若干次讨论课或实话实说课。以学习方法、学校生活、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社会公德等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主题。

(四)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1.硬笔书法作业:每日一篇,并督促学生学用结合,搞一次书法作品比赛。

2.手抄报:每月一期,搞一次展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

3.流行音乐、影视作品讨论: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4.诗词抄背:——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

(五)、思想教育:

寓于阅读和听说训练之中,并通过艺术作品欣赏陶冶学生情操。逐步使学生的感情丰富、敏感、纯洁、高尚、充满正义感、爱憎分明。

(六)、教学评价:

平时多考,规模小,难度小,反馈快,以促进记忆为主要目的。

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其他各项语文活动,也应考评,记分或奖励。

做好学生学习动态观察资料的搜集整理。

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及时通知家长。

做好家访工作,尽可能降低学生流失率。

三、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34课时 略读课文:14课时 写作训练:21课时

口语交际:7课时 综合性学习:3课时 写字练习:2课时

课内阅读:18课时 复习测试:14课时 机动安排:7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故乡》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13 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句。

2、了解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并理解这些方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2、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 难点: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三、 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 (xùn)

髀(bì) 愕(â)然 嗤(chī)笑

瑟(sâ)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2、回顾小说的有关常识。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③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

④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此句子) 找出描写闰土的语句,填表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

雪地捕鸟、月夜刺猹——聪明勇敢,动作敏捷 迟钝、麻木 语言:

脱口而出、滔滔不绝(4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六、精读品析:

1、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合作讨论并归纳: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 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 过渡: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1、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段,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让我悲哀。

2 20年前、后的杨二嫂:39~52自然段 20年前 20年后 肖像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那么高,嘴唇没有那么薄 “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对我的态度)

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 行动 终日坐着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竟跑得这样快。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3、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杨二嫂的性格特征。 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能说会道、泼辣、尖刻、自私、爱贪小便宜的城市小市民

4、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活所迫)?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豆腐西施”是本小说中又一个典型而出彩的人物形象,这个过程,既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当然,都需要说明理由。教师也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学生一起讨论。希望最后能达成共识:她同样是时代的牺牲品,不但要看到她可笑、可气、可恨的一面,也要能发现她可悲、可怜的一面。)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5、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长桌、椅子、香炉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

⑴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⑵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变得麻木。

6、朗读课文最后三段——“离开故乡”,思考: (1)、理解“新生活”的含义。

明确: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展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明确: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3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十分重视实践意义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4)、“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明确: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5)、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20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根据小说想像一下。

明确:宏儿、水生,因为鲁迅有寄希望于下一代的想法,他认为宏儿和水生应该过一种新的生活,所以对新生活展望的画面上要画上这两个人物。 (6)、小结:“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7、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拓展延伸:

描画“故乡”,以景传情。根据文章的描述以及你对文中各人物的理解,请描画一下鲁 迅笔下的“故乡”,注意色调的选用。 【板书设计】

对比

二十多年前

二十多年后

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 豆腐西施

圆规 【教学反思】

中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而《故乡》一文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塑造到环境描写,从历史意义到现实价值等,可讲可学可探究的内容太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能接受理解的范围内探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时,我没有分析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写人,而是分析其变化,在人物变化中,分析其语言,在语言描写中,分析省略号这个标点的运用,省略号运用中只分析中年闰土见到我是说的最短的一句和最长的一句。这样处理文本,就引导学生对绪的内容,艰涩难懂的语言轻松地理解和把握了。 【反馈检测】

阅读《故乡》最后三段:

1、第一段中三个“辛苦”的含义各不相同分别是:① ________;②________;③ ________ 。

2、第一段中“我们”是指________ ,“他们”是指_______,“别人”是指________ 。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________ 。

4、第一段中“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中“一气”的意思是________ 。

5、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6、第一段中最后一句中的两个“生活”的词性分别是________词、_____ 词。

第三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认识小说的结构,能区分小说和散文。 [2]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夯实语言基础。 [3]初步形成品味、领悟语言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1] 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对有疑问处做出标记,有条件的查找资料自行解决。。 [2] 体会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知小说的主旨。

[2] 体会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1] 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落实字词。

[2] 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2.2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本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 专家建议

3.1教学时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例如,我们可以把“我”的心情作为阅读时的一个思考点。通读文章后,学生不难发现,“我”的心情是沉重、忧郁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呢?可以引导学生细读作品,进行探讨。“我”的家族已经衰落,“我”多年来四处漂泊;闰土式的老实人由活泼机智的少年变成了“木偶人”;杨二嫂式的人恣睢放诞;等等。这样,引导学生探寻作者是“怎么写”的。再联系时代的特点,结合作品结尾的议论,领悟“为什么”写。

3.2要注意讲出“语文味”,以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不能只注重人文精神的“高瞻远瞩”和“深刻含义”的极力挖掘,要引导学生深入文学语言,仔细品味鲁迅以简洁的文笔穷形尽相、传情达意的艺术魅力。两幅故乡图的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是很耐品味的,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细心品读。

3.3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把老师自己懂的东西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学时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同时要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并以之为契机顺势引导,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理解,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5 教学用具 多媒体等。 6 教学过程 6.1 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的童年总能留下一些温馨的记忆。这些记忆有的化作散文,在笔端悠然地流淌;有的成为小说的一部分,成为构筑思想和文学大厦的材料。一代文豪鲁迅捡拾童年的吉光羽片,塑造了闰土的形象,同时,也由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变化中引出深沉的思考,完成了一篇意蕴深厚、宛如一首忧郁的抒情诗的短篇小说——《故乡》。 【板书】 故乡

鲁迅

6.2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积累

【师】什么是小说呢?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 [1]小说文体知识介绍 出示小说文体知识链接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环境。③有些环境描写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作者介绍 出示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3]写作背景介绍 出示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故乡》的素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鲁迅离开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打算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卖掉新台门故宅。这期间,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3,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他向鲁迅讲述了在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卖总是要捐几回钱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内心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写了这篇小说。

6.3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对有疑问处做出标记,有条件的查找资料自行解决,扫除阅读障碍。

【师】正字正音,讲解生字词。 [1]读出下列词语,并给带点字注音 出示字词抢读。

阴晦 萧索 正月 瓦楞 凄凉 寓所 祭祀 五行 熟识 秕谷 鹁鸪 畜生 贝壳 模样 颧骨 银项圈愕然 嗤笑 皱纹 瑟索 磕头 打拱 忙碌 深黛 痴痴 惘然

栅栏 恣睢 偶像

朦胧

折了本 猹

廿

潺潺

【生】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师】强调加点字词的注音: 出示带点字注音。

huì

xiāo

zhēng

léng

xíng 阴晦 萧索

正月 瓦楞 凄凉 寓所 祭祀 五行

shú

bógū

chù

quán

quān

熟识 秕谷

鹁鸪 畜生 贝壳

模样

颧骨 银项圈

è

chī

zhòu

gǒng

dài

chī 愕然

嗤笑 皱纹 瑟索 磕头 打拱 忙碌

深黛 痴痴 wǎng

zhà

zìsuī

ǒu

ménglóng

shé

惘然 栅栏

恣睢

偶像

朦胧

折了本

chá

kuà jiàng

niàn

huān

chán 猹 胯

廿

潺潺 【生】齐读。

[2]解释下列词语。

【PPT】出示词语及解释。 阴晦:阴沉昏暗。

苍黄:晦暗的黄色,这里形容天色不好。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凄凉:寂寞冷落(多形容环境或景物);凄惨。

郑重:严肃认真。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嗤笑:讥笑。 惶恐:惊慌害怕。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红活圆实:(手)长得红扑扑的,很有活力,手背、手指圆滚滚的,很结实。 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打拱:即作揖。两手在胸前抱拳高拱,表示恭敬。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木偶人:木头做的人。常用来形容痴呆、愚笨或不灵活的人。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潺潺: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隔绝:隔断。

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茫远:渺茫,遥远。 朦胧:不清楚,模糊。

【生】交流并笔记自己最需要的词语。

6.4 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师】下面,我们着重阅读小说中的人物“我”对闰土的回忆和与中年闰土见面的部分。 【生】阅读插叙的少年闰土部分和与中年闰土见面部分。 【师】通过“我”的回忆,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很勇敢:十一二岁的闰土,夜里看瓜,“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与人真诚相处:“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见闻广、聪明、开朗: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重情义:“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 【师】中年闰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有哪些?

【生】生活艰辛,命运悲惨:“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恭敬地叫“我”“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迷信神灵: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师】闰土从少年到中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从母亲和“我”的叹息中可以看出,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精神上的禁锢,自身的麻木,使一个活泼的少年被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6.4品读鉴赏,分析人物形象。 【师】鲁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写出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精神状态。你印象最深的一处描写是什么?为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有个性化品读和独特发现。指出一处描写并说明理由即可。) 【生】指出一处描写并说明理由即可。

【师】闰土前后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将二者对照着写,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形象地写出了闰土的巨大变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社会对生产力的摧残与扼杀,更能激起对闰土不幸命运的同情,从而思考产生不幸的根源,因其对变革社会的思考。

6.5质疑探究,为深入探究主题奠定基础。

【师】从一个人对待朋友的态度,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从小说里“我”对闰土的态度上,同学们体会一下,“我”是个怎样的人?

【生】珍惜儿时的友谊,关切朋友的际遇,富有同情心。

【师】同学们上了这节课,对本节阅读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旨在关注学生主体。) 6.6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小说中闰土这个形象,他代表着一类人,透过他,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当时的社会、人生,也可以思考作者的感情、思想,进而探讨小说的主题,提升我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6.7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形成品味、领悟语言的能力,能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1.2过程与方法

[1] 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2] 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小说的主旨。

[2] 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1] 品味、领悟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 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2.2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本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 专家建议

[1]教学时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例如,我们可以把“我”的心情作为阅读时的一个思考点。通读文章后,学生不难发现,“我”的心情是沉重、忧郁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呢?可以引导学生细读作品,进行探讨。“我”的家族已经衰落,“我”多年来四处漂泊;闰土式的老实人由活泼机智的少年变成了“木偶人”;杨二嫂式的人恣睢放诞;等等。这样,引导学生探寻作者是“怎么写”的。再联系时代的特点,结合作品结尾的议论,领悟“为什么”写。

[2]要注意讲出“语文味”,以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不能只注重人文精神的“高瞻远瞩”和“深刻含义”的极力挖掘,要引导学生深入文学语言,仔细品味鲁迅以简洁的文笔穷形尽相、传情达意的艺术魅力。两幅故乡图的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是很耐品味的,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细心品读。

[3]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把老师自己懂的东西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学时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同时要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并以之为契机顺势引导,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理解,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5 教学用具 多媒体等。

6 教学过程

6.1 复习、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小说《故乡》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故乡》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记述了“我”回故乡搬家的经历。 【师】小说《故乡》故事情节分为几部分?

【生】《故乡》依“我”的行程,分为三部分:到家、在家、离家。

【师】好。在上一节课里,通过小说人物“我”的深情回忆,我们认识了少年的闰土,又通过两人见面后的记叙,我们了解了中年的闰土。在小说中,闰土是一个人,在生活中,他代表一类人,而这类人身上又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社会的烙印。这一节,我们着重探讨小说的主题。

【板书】 故乡 鲁迅

6.2 整体感知

【师】提问:小说除了闰土之外,还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杨二嫂。二十几年过去了,杨二嫂有怎样的变化?

【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肖像之变:从前是终日擦着白粉的“豆腐西施”,姿色出众;现在是突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形如细脚伶仃的圆规。暗含了生活之变:以前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现在是生活困窘,骨瘦如柴。

谈吐之变:从前文静地坐着,现在尖酸刻薄、势利刁钻。爱占小便宜,开口就要东西。 行动、性格之变:从前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安分守己,为人本分。现在却堕落到偷拿手套、栽赃闰土、明拿“狗气杀”;一面讨好“我”,一面陷害闰土,冷酷势利,自私贪婪,一副市侩嘴脸。失了美貌,失了优裕,更重要的,失了自尊。

【师】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 闰土、杨二嫂形象的变化,充分揭示了在内忧外患的社会里,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现实。

6.3 品读鉴赏

【师】文学作品用形象说话。杨二嫂的形象,着墨不多,但刻画得入木三分。请你就文中的某一个情节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抓住肖像、动作、语言描写,深入领会作者文笔之妙。)

【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读,交流心得。

【师】小组巡视,适时点拨。注意把握时间和研讨深度。 【师】同学们研读的很好。下面我们深入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兼品味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生】集体讨论,班上交流明确: “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落脚地。他像一个游魂,已经没有了自己精神的“故乡”。他同情“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人生命运,但“豆腐西施”杨二嫂却不会同情他。他无法同她建立起精神上的联系。他在她那里感到的是被歧视、被掠夺的无奈。闰土是他在内心所亲近的人,但闰土却仍然按照对待传统官僚地主知识分子的方式对待他,使他无法再与闰土进行正常的精神交流。他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他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但这种关系在现在的“故乡”是找不到的。总之,现实的“故乡”是一个精神上彼此分离,丧失了生命活力,丧失了人与人之间温暖、幸福的情感关系的“故乡”。

“我”的感情还可以从对故乡景物(环境)的关照中表现出来。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苍黄萧索,冷风呜呜,荒凉冷落到没有一些活气。再不是记忆中的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些景语,也是文中“我”的情语,起到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6.4 合作探究明主题

【师】同学们,有人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中国的象征,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生】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小说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你认为“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生活?

【生】小组合作探讨。 【师】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生】小组研讨,明确: 通过记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现实的悲哀与可憎,呼吁人们为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

6.5 体会写作方法

【师】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环境描写的对比,人物描写的对比。仔细阅读这些对比描写,体会这种写法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感情方面的作用。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并通过这一对比,加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生】小组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明确: 本文对比描写的运用十分成功: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比、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我”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的等,借这种前后变化的对比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非人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本质。同时激励人们为改变这种状况、创造新生活而斗争。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达作者感情,借以表现主题。

6.6 结语

【师】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今天,我们学习了《故乡》,我们体味到鲁迅先生“苦于不能全忘却的”,恰恰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和苦难的根源。鲁迅先生穷其一生上下求索,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让我们多阅读鲁迅的文章,多亲近鲁迅的思想,像他一样,做一个具有良知、头脑清醒、富于创造力的人。

6.6学习拓展和作业布置 [1] 课堂练习拓展 [2]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预习新课。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家》教学设计 语文版

《家》教学设计

一、概述

《家》是语文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比喻,层层递进,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教学重点是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和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本文意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领悟“家”之蕴、体味“家”之情。本文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安排感悟“家”的温暖,在感悟中激起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第二课时以合作、探究为主,以及对本文的拓展延伸,从而使他们更深的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谈话和探讨过程中,理解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学会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本文的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八年级时有学习“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在九年级上学期又学了“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在这基础上学习“议论性散文”。

2、 九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社会思考,人生思考、历史认知、现实认知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他们通过文本学习可以谈对家有更深的感悟。

3、 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 创设情景、调动体验策略:本文的设计从生活视频出发,进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眷恋之情,集中体现了对家的一种哲学性思考。

2、 平等对话、论式教学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切磋,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

3、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观看视频、图片,思考讨论,把发现和认知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4、吟诵美读策略:本课有全文的面式师生合作读,有片段的块式学生个别读,还有自选句的点

式小组展示读。在轻重徐疾中,在抑扬顿挫中,在浅唱低吟中,把理解认识融为一体,产生思想的共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相关视频、音乐和图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馨启情

1、师:同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让爱住我家》的视频。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让爱住我家》,不少同学脸上都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请把你的一些感想告诉给我们,也让我们一起分享。

3、生: 回答

4、师:说得真好啊!是呀,家,是妈妈的牵挂和唠叨,是爸爸的叹息和瞩望;家,是爷爷胡子里长满的故事,是奶奶皱纹里饱含的沧桑。我们怎么能不爱它呢?家,它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大家想不想知道是怎样揭示“家”的真谛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大作家周国平一起去徜徉《家》的世界吧,与这位作家进行一次人生的对话。(板书课文题目、作者。屏幕显示:与课文对话,领悟“家”之蕴。) 二•初识庐山

1、 读&思

师:谁愿意与老师一起合作读课文呢?(与学生商定,老师读引言部分,由两生各读第

一、二部分,第三部分全班学生一起朗读)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初步感受了周国平的《家》,下面请同学带着自己对家的认识和体验,再看课文,思考。(屏幕显示: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感受?)

2、 解决问题

师:现在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感受? 生:回答

师:肯定并指导(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人生——漂流 家 船 港湾 岸) 三•和谐共赏

1、家是一只船

师:为什么作者说“家是一只船”呢?(屏幕显示船的图片及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部分,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回答、补充、交流。

师:在这部分中,哪一句话把你深深打动了? 生:回答、补充。

师:指导并做肯定回答。并启发学生什么样的家才是一个“好”家呢?

2 生:回答、补充、交流。 师:肯定和指导。

师:(屏幕显示两位老人的图片)请看大屏幕上的两位老人,命运与共,相濡以沫。有这样的好伴侣,这样的好家,即使生活道路上遇到再多的风雨坎坷,又有何惧?还有哪位同学想谈一谈打动你的句子? 生;回答。

师:你能不能结合你家的情况来谈一谈,什么是“风平浪静”,什么是“波涛汹涌”?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不过我想随着你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一定会在切身的生活经历中理解这句话的深义。好,其他同学接着谈。 生: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感受家的温暖,你们想听哪位同学来读呢? (众生推荐一同学朗诵第一部分。配钢琴曲《秋日私语》屏幕显示两张温馨家庭的图片) 四•师生共同小结:

家是什么,家是夏天的空调,大雪天的一个酒壶;家是月光下的倾诉,家是夕阳里的搀扶;家是远行的一声声叮嘱,家是重逢时滚落的泪珠,家会很小很小,螺蛳壳是蜗牛的家;家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家会很轻很轻,像一粒尘埃,被人一指弹掉,不留一丝痕迹;家会很重很重,像一座铅山,压在脊上,寸步难行;家会很快乐很幸福,像一眼不老的清泉,家会很凄楚很悲凉,像一汪深不可测的泪潭。

第二课时

一•文本朗读,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朗读“家是一只船” 二•合作、探究

1、家是港湾和岸 (1)布置讨论

在第一部分,作者由船头那袅袅的炊烟和香香的饭菜写到对家的深刻感悟和认识,引领读者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这种表达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第

二、三部分,我们尝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屏幕显示:请你探究 )

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

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

3、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师:(进一步解释):

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选择你们认为深刻、精辟或发人深省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声情并茂地吟诵你们组赏析的句子,力图打动听众,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小组尝试研讨解决,当然可以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向权威挑战。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时间:五分钟。注意:要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成果作出摘记,然后推举三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陈述、展示探究成果。(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2)成果展示 1)家是港湾

师:时间到!下面我们分组展示探究成果。(各小组代表分别发言) 师围绕赏一句话,读一句话,提出的问题三方面进行检查 2)家是岸

师:下面哪位同学说说第三部分的内容?

师:你认为这一段中表达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样的感情?

师: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沟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教人如何不想它?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读出这种“依恋”的情感来! 生:读

师:你们的问题是——— 生:提出问题 三•大处着眼

师:文中,作者先是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想一想,这几个比喻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生:讨论

师(小结):也就是说前面的比喻是后面比喻的前提,后面的比喻是前面比喻的深化,特别是关于家的第三个比喻,是前两个比喻的极致和升华。家为人类提供了登上世界的起始之站,又提供了一个离开现实世界的离别之站。(把板书勾连成船形)“家是什么?”不同年龄、身份、阅历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 四•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

下面,让我们与自我对话,体味“家”之情(屏幕显示两段文字):

4 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摘自泰戈尔《新月集》 问孩子:家是什么?

他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摘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自选集》

(学生在萨克斯风《回家》的音乐声中朗读屏幕显示的文字)

师(音乐声中):和很多同学一样,老师也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家里有我温柔贤惠的妻子,有我天真可爱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她们,她们也深深地爱着我。我们这只小船,已在风雨中驶过多年的航程。在我心中,家是妻子无微不至的体贴,家是儿子得寸进尺的撒娇。我们今天用心品味了周国平的《家》,同学们对家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请你们来谈一谈:在你们的心中,家是什么? 生

六•余味悠长

师:同学们的发言既深刻又富有诗意,真让我激动!老师想说的是,我们在享受沐浴家人关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加倍地爱我们的家人。爱一切我们应该爱的人!去爱我们的民族和祖国,最后,愿在座的各位同学和老师都有一个温馨、温暖的家! 七•感悟定格

课后作业:就你的感悟写下关于“家”的格言或小诗、随笔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评价本文教学:

1、平等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课文对话,领悟‘家’之蕴”、“与自我对话,体味‘家’之情”,着力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台。“哪句话让你心动?”“你认为什么样的家才是一个‘好’家?”“妈妈的唠叨也是‘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吗?”“在你们的心中,家又是什么呢?”——具体呈现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也着眼于“对话”的设计。在第二板块中,我深情讲述自己对家的真切感受,把自己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真诚地袒露给学生,这不仅让他们深受感染,其实带给他们更多的应是“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2、调动体验:从温情导入到抒情式的收束,从“带着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的听读要求到“结合自己的体验谈理解”的赏析提示,从深情款款谈自己的示范到轻拢慢捻的有意点拨勾连,都是为了激活学生真

5 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建构新的思想链条,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3、合作探究:在师生共赏第一层次后,第

二、三层次尝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为避免流于形式,我做了如下策划:①递抓手:安排“赏析、美读、质疑”三个学习任务;②限时间:五分钟;③提要求:“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成果作出摘记,然后推举三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陈述、展示探究成果。”使合作探究小有成果。

4、吟诵美读:本课有全文的面式师生合作读,有片段的块式学生个别读,还有自选句的点式小组展示读。试想,在轻重徐疾中,在抑扬顿挫中,在浅唱低吟中,把理解认识融为一体,诉诸于美妙的声音,作一次美丽的心灵的远游,奏一曲立体的有声的交响,撞击自己的、听众的心扉,产生思想的共鸣,谁说这不是得意忘形的语文学习之旅呢?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综合性学习六 神话教学案 语文版

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起源和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积累中外神话故事及相关知识。

3.培养通过工具书和互联网络收集资料的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鼓励同学间交流,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过程:

一、探究准备

自己读过的中国神话故事、外国神话故事以及你所了解的有关中外神话故事的评论和介绍。

二、阅读材料

第一,关于创世,主要了解神话里天和地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第二,关于人与自然,主要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表现人类怎样把自己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

三、探究活动

1.将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 2.下面六个题,每组探究一个问题。

(1)从女娲造人到《圣经》神话故事的耶和华上帝造人、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造人,中国和西方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有哪些地方相似?这种惊人的相似说明了什么?

(提示:此题要求了解《圣经》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人类起源的内容,和中国女娲造人进行比较,探讨神话故事在反映人类刚刚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时候,认识方面的相同之处。) (2)我们祖先对于宇宙的起源的设想与西方广为流传的创世设想有什么不同?

(提示:此题要了解西方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和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进行比较,探讨两种设想的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

(3)我们今天是如何解释宇宙和人类起源的?

(提示:此题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是如何解释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先搜集资料,再作分析,形成自己的认识。)

(4)精卫、夸父、后羿、鲧、禹以及普罗米修斯这些神话人物具有怎样的英雄气概?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和命运?

(提示:此题主要在了解古代神话人物故事的基础上,概括他们怎样同自然灾害作斗争,揭示古人图生存、图发展的奋斗历程。)

(5)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认识、对待日月山川的?他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主要探讨人类如何处理好和自然的关系,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 (6)神话不同于迷信。神话往往是表现人们不肯屈服于命运;迷信恰恰宣传宿命论,宣传因果报应,让人们在命运面前低头。科学已经很发达,现代人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早已远远超过了古人,为什么社会上仍然存在迷信现象?结合现实事例,探讨、分析迷信对现代人的危害。

(提示:首先区别神话和迷信;其次调查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哪些迷信现象;最后利用调查成果,探讨、分析迷信对现代人的危害。)

五、有关资料

(一)神话是什么?

神话最初的产生来看,它是人类童年的产物。神话就是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及其他神化了的人物的故事。它产生于古代先民对自然和生活的一种天真理解和美好向往。 特点:大胆丰富的想象,对人和自然、生活、宇宙的认识理解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它寄托着原始人类对宇宙奥秘的大胆猜测与理解,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执著追求。) 探究结果(重要) 1 1.神话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古代人民不怕艰难困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感受神话雄奇瑰丽的想像和英雄开创世界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和不屈意志) 2.神话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们希望人间多一些善良与美好,少一些邪恶与丑恶。

3.神话反映了人们在远古时期,科学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人类、自然、社会的探索,具有进步意义。(从神话中可以研究人类的历史足迹) 4.神话具有教育意义,教育人们要好好做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相朴素的观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向更文明的层次发展。

(二)神话故事 A.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1.盘古氏开天辟地化万物——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开创世界的博大胸怀,无私献身精神)

2.女娲造人、炼石补天——女娲造出人类的善良,制服自然灾害,不辞辛劳,为人谋福;也可看出:原始时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艰苦斗争。

3.后羿射日——向自然灾害作斗争、为民除害、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类征服自然的决心和愿望) 4.鲧禹治水——向自然作斗争、为民除害、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类征服自然的决心和愿望) 5.共工怒触不周山——敢于改造自然、改造会的英雄。

6.精卫填海——向自然作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7.夸父逐日——为民除害、向自然作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8.牛郎织女——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著追求。

9.嫦娥奔月——人类飞天的美好愿望; 也在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相朴素的观念。 10.吴刚伐桂——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相朴素的观念。 B.希腊神话故事

在西方,对希腊神话了解的多寡,一向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希腊神话早已成为整个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断影响着西方的社会文化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希腊神话中的许多情节如今已演变为西方文化中一些最基本结构。通过希腊神话所阐释的人性的紧张,则为今天西方社会的道德和伦理结构奠定了基础。

希腊人在奥林匹斯神的天堂里塑造了十二位主神。除了众神之父宙斯和王后赫拉以外,

有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和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爱情与美貌女神阿佛洛狄忒,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神的使者以及亡灵接引神赫耳墨斯,宙斯和赫拉的儿子赫淮斯托斯,宙斯的兄弟波塞冬海神,宙斯的另一位兄弟哈得斯,主管阴司鬼魂,是冥王,谷物女神得墨忒耳,灶神和家室女神赫斯提。

故事有:《忒修斯的故事》《俄狄甫斯的故事》《七英雄远征底比斯》《特洛伊的故事》《奥德修斯的故事》等。 C.一千零一夜故事集 故事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海姑娘和她儿子的故事》《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智者盲老人的故事》《瞎眼僧人的故事》《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渔夫和雄人鱼的故事》《麦仑·沙迈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洗染匠和理发师的故事》。 D.《圣经的故事》

几千年前,一支在阿拉伯沙漠中流浪的游牧部落决定离开荒凉的故土,去寻找更加肥沃的田园。他们流浪了许多个世纪,很想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是极其普通的人,但却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执着用自己的方式解释着世界,并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重要的典籍——《圣经》。《圣经的故事》讲述了《圣经》这部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典籍是怎样写成的,以及关于这部书在几个世纪以来发生了怎样故事。

六、试题样式

2 探究神话,回答问题。 1.写出你知道的中国神话三个:

。 2.写出你知道的外国神话三个:

。 3.有些神话故事已经演变成成语,请举出两例,并解释其意义。

4.看下面神话故事,回答问题。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练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上面短文说的是什么神话故事?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什么?

参考答案1.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2. 忒修斯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3.①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②开天辟地:用以表示以前从未有过,有史以来第一次。4.(1)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2)这个神话反映了原始时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严重威胁和人类对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上一篇:九年级政治上期中试题下一篇:节能监督实施细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