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版教学设计

2023-02-24

第一篇:三年级语文版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地毯下的尘土》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二)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

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义,指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在诵读时请进一步加深你

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

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

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关于标题的深意

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头也不像下般的那样讲究什么扣题呀,点题呀什么的,而是从小米妮的身世讲起,经过层层的铺垫之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才点题,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米妮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的好孩子。

3.活动方式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对

所拟标题有创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

(五)品析活动

.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明确:①父亲去世早,米妮从小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

洗盘子,擦地板,把家里弄得漂漂亮亮的

②自己出去找工作,来到了树林中的小屋

小屋中十分脏乱,竟让米妮“吃惊地缩回了脚”

铺垫下文的勤劳善良

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就开始整理房子

勤劳且乐于助人

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

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

勤劳且有条不紊

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

③小矮人非常“高兴和吃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侧面描写

晚上小矮人们回来了,„„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④“那位小姑娘,”星星们叫道,“把屋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窗外的景色是“从未见过的美丽景象”,米妮“津津有味地看着,连干活都忘了”,于是“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了”;作者又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第一次描写,引出了故事的重点情节“地毯下的尘土”,第二次描写,引出了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也引出一段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之上。

重点品析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

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活动策略

①诵读、感受、交流。

②默读品味。

(六)总结活动

.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亠定会有回报的,故事还告诉读者要养成了“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活动策略:本题可由同学自由发挥。

(七)迁移活动

.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研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研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

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教师指导:抽样调查,对照比较,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评价。

板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

富有深意

诚实

米妮————

美德

勤劳

耐人寻味

《骆驼寻宝记》

一、教学目标

、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

2、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

3、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

携(

)手

嫉(

)妒

对峙(

)

踽踽(

)独行

温馨(

)

淙淙(

)

潺潺(

)

花团锦簇(

)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

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巨人与孩子》

教法探讨

.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4。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第一课时快乐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其作品有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四人学习小组)

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

第一部分: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质疑,导读

(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0段来回答(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小男孩答案:(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B孩子、花鸟,春天:(爱心的象征和化身。)

c围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

D风雪冰雹:(象征人的自私冷酷。)

(四)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

1)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答案:*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一个巨人与花园,孩子

*一群孩子使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了。

(2)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答案:(2)自私真诚而富有爱心

(3)快乐与活力

(四)拓展训练

仿句练习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五)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爱------春天

自私------寒冬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活动: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离不开拟之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生:b第8段,“小鸟无心歌唱”(唱)

“树儿也忘了开花”(忘)

“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探)

“把头缩回去”(缩)

“霜和雪乐不可支”(乐)

“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

“霜让树披上夹衣”(披)

“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

“北风应邀而至”(至)

“他穿一件皮大衣”(穿)

“把冰雪叫来”(叫)

“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

“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

“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形容词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二)点拨探究

师:A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不行,改成走就表现不出风夹着冰雹的来势凶猛)

B"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三)拓展训练

(1)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主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

1、2

2、

难点:目标

2、3

教学步骤:

、导入:请学生回忆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2、整体分析艺术形象:在这些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中的哪个形象?

3、找一组同学朗读他们都喜欢的故事情节,依据故事情节提出他们所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作答。(教师也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讨论)

4、视野冲浪(思维拓展)

(1)童话故事续写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读完这篇,你觉得蟋蟀回到家乡后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跟城里的朋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展开想象写写续集。

(2)进行想象,有创意的说。

蟋蟀因为叫声优美而被作者称为音乐天才,又因为生活在乡村而成为乡村流浪歌手;老鼠因为到处游荡而成为城市流浪汉„„这些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请你也给一种动物或是其他物品赋予一个形象。

5、拓展读本:推荐课后阅读:《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精粹-童话卷》。

6、畅所欲言,学完这篇,你有什么感想?(多方面,多角度)

7、结束语:歌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学习的这篇童话中不同阶层的人互相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并凝成真挚的友谊,猫鼠如此,蟋蟀也如此,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影,所以我们需要友谊,我们要给他人友谊。

附:问题

、第11自然段中:老鼠塔克决心把钱拿出来帮助切斯特,他绝不能让人们说自己是一个小气鬼,塔克拿钱出来就是为了有个好名声吗?说说你们的理解。

2、这篇童话情节曲折,可有人说有些内容可以去掉。例如:老鼠塔克攒钱的原因和过程。你认为呢?

3、第14自然段中:本来是塔克摔倒在火柴盒上引起了火灾,可是为什么蟋蟀切斯特要承担责任?

4、第16自然段中:马里奥的妈妈说“能够唱出这样动人的意大利乐曲的蟋蟀绝不可能纵火”。你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表述你的见解。

5、第21自然段中:“蟋蟀切斯特成了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可是他并不感到快乐。„„他开始怀念故乡的草地、树墩和小溪,想念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们,他们全都是他的朋友和听众。”切斯特出了名,可他为什么念念不忘乡下的生活?你认为他生活在哪里更好?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 语文版

单元测评

一、基础知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蓑衣(suō) 抖擞(sǒ) 朗润(rùn) 发髻(jì) ....B.嘹亮(liáo) 薄烟(bó) 酝酿(yùn) 水藻(zǎo) ....C.澄清(chéng) 镶嵌(xiāng) 山麓(lù) 隧道(suì) ....D.匾箪(dān) 颤动(chàn) 穹隆(qióng) 蔓草(wàn) ....提示:A项中“擞”读“sǒu”;B项中“薄”读“báo”;D项中“蔓”读“màn”。 答案:C 2.“吹面不寒杨柳风”和以下哪个成语所描述的情境最相近( )

A.春风满面 B.春风化雨 C.春风和畅 D.春寒料峭 提示:A项指人的表情愉快;B项指人的心情舒畅;D项指春天尚未暖和的时候。 答案:c 3.下列句子改变句式没有改变原意的是( ) A.这是伟大的乐章!(改为否定句)这不是伟大的乐章! B.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改为双重否定句)三百来户没有一户不是欢天喜地的。 C.我不能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改为否定句)我不能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D.汽车司机、交通民警、乘客……谁没目睹过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改为陈述句)汽车司机、交通民警、乘客……谁也没有目睹过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

提示:A项应改为“这不能不说是伟大的乐章”;C项应改为“我不能让自己对他们的精神不感动”;D项应改为“都目睹过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 答案:B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国外某城市开设了租车自驾旅游项目,驾车人发动汽车时,车内自动放音装置就会放一段录音:“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英里,你就可以饱览本地的美丽景色;超过60英里,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英里,欢迎光顾本地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英里,请君安息吧!”

请问:对当地规定的驾车最高时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30英里 B.60英里 C.80英里 D.100英里 提示:从“超过60英里,请到法庭做客”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老人与树叶

住33号那会儿,左邻32号是个老人。

老人一生相当坎坷,多种不幸都降临到他的头上:年轻时由于战乱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一条腿也丢在空袭中;“文革”中,妻子经受不了无休止的折磨,最终和他划清界限,离他而去;不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丧生于车祸。

可是在我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矍铄爽朗而又随和。我终于不揣冒昧地问:“你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幸,可是为什么看不出你有伤怀呢?”老人无言地将我看了很久,然后,将一片树叶举到我的眼前:“你瞧,它像什么?”

这是一片黄中透绿的叶子。这时候正是深秋。我想这也许是白杨树叶,而至于像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你能说它不像一颗心吗?或者说就是一颗心?”

这是真的,是十分肖似心脏的形状。我的心为之轻轻一颤。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老人将树叶更近地向我凑凑。我清楚地看到,那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天空里的星月一样。

老人收回树叶,放到手掌中,用那厚重而舒缓的声音说:“它在春风中绽出,阳光中长大。从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过了自己的一生。这期间,它经受了虫咬石击,以致千疮百孔,可是它并没有凋零。它之所以享尽天年,完全是因为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热爱。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

老人最后把叶子放在了我的书桌上,他说:“这答案交给你啦。”

如今我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片树叶。每当我在人生际遇中突遭打击的时候,我总能从它那里吸取足够的冷静和力量,不论在怎样的艰难之中,总能保持一份乐观向上的精神。 5.给下列字注音。

(1)揣( ) (2)肖( ) (3)颤( ) (4)甫(

)[ 提示:“揣”不要读成“chuǎn”;“甫”不要读成“pǔ”。 答案:(1)chuǎi (2)xiào (3)chàn (4)fǔ 6.“那些打击”指的是什么?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那些打击”指老人所遭受的不幸。

参考答案:战乱中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一条腿也在空袭中失去;“文革”中,妻子离他远去;相依为命的孩子也在车祸中丧生;写这些是为了反衬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7.老人为什么说树叶“是一部历史”?

提示:在这里赋予了“历史”特殊的含义,它不再指人类的历史,而是比喻为树叶生长的全过程。

参考答案:树叶从生长出来到凋零,要经受许多磨难,这也是一个过程。 8.老人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可以结合老人对叶子的评价来总结。 参考答案:重重的打击下,仍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热爱生活、真正懂得人生的人。 9.“一部哲学”就树叶来说指的是什么?就人来说指的是什么?

提示: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才能准确作答。哲学应该指经历困苦之后的收获,抓住“树叶生长中经历了哪些磨难,结局如何;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什么,结局怎样”来回答。

参考答案:就树叶来说,它经受了磨难,所以能“享尽天年”;就人来说,只有跨越坎坷,战胜不幸,不断地前行,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野菊花

陈 创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摊一摊,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chǎng,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襟;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吟咏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项,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从发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翼翮(hé,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轮鸿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循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圃。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窜: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dào,古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0.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

提示:从指定的段落中提取重要词语,再进行归纳,注意选取那些能够体现野菊花特征的词句概括。

参考答案: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 11.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从第⑤⑦⑧段中找答案。

参考答案:①不任人摆布;②不禁锢自己;③不固守现状。 12.④⑤两段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并说明其作用。

提示:从文中找出反面衬托野菊花的句子,找出表现野菊花精神的句子进一步思考。 参考答案:第④段描写秋后山野的灰褐、天空的铅灰、紫燕鸿雁的归去、松柏的褪色、檀竹的落魄等,反衬出野菊花的勇敢和进取;第⑤段描写庭院、公园、花盆里被人驯化、供人玩赏的名菊,反衬出野菊花桀骜不驯的野性美。

13.⑦⑧⑨三段集中描写了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请从中找出一个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提示:可从内容、写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如:“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理由:本句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刻画出野菊花胜者的豪放形象,语言节奏感强,富有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染力。

14.读完全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从野菊花身上体现的精神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要像野菊花一样有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要在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

15.你知道我国古代最爱菊的是哪一位诗人吗?请你写出一句他的诗歌中含“菊”字的诗句。 提示:诗中必须含有“菊”字。

参考答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语言运用

16.仿句练习,要求与例句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清凉凉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暖暖香香的阳光;如果你是________,那快乐就是________;如果你是_______,那快乐就是_________。

四、写作

提示:对例句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仿句的主题要表现我们对快乐的需要。

参考答案:如果你是蜜蜂,那快乐就是一朵香香甜甜的花;如果你是小鸟,那快乐就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17题目:___________赞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这篇作文应侧重于写“赞”,赞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要把“赞”的原因写充分。还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使文章更生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三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教案

一事一议

20世纪30年代社会上某些人的荒谬论调,引发鲁迅深深思考,并撰文进行了有力批驳;一出旧戏,引出了邓拓关于“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的议论。生活中,即使是很琐细的事、很平常的现象,都可能会触动你,引发你思考。你不妨把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一社会现象的感触和思考写下来,肯定也会是一篇漂亮的好文章。

一、提示及要求。

1、要针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有感而发,不要空发议论。

2、叙事应简明扼要,议论要有针对性,不仅仅就事论事,要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联想和思考。

3、话题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要有自己的见解。

4、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二、写作方法讲解

这一单元重点是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这类文章就是针对生活中的一件事、一种现象或一个故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一个道理。例如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鲁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论调进行反驳;有邓拓针对一出戏提出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观点;有金克木从科学家牛顿养猫的故事中挖出新的道理;有卡尔·萨根针对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爱问问题而高年级的学生不爱问问题这种现象,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可见,针对性强是这类文章的第一个特点。

针对什么来写呢?这是同学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你一定会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许多事情,有社会上的,有家庭中的,有学校里的,比如:不少人参与“六合彩”赌博,青少年沉迷网吧,学生上课睡觉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议论的对象。在身边发生的事中,有国家大事,也有日常琐碎的小事,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应该抓住自己最熟悉,且感受深刻,有自己见解的小事来写。如果命题给出指定的材料,就针对指定的材料来写。

一事一论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叙事要简明扼要,说理观点要鲜明,论证要有说服力。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叙事不要求生动、具体,而要讲究清楚、简约。一般情况下,叙事要根据说理的需要,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说理。说理首先要观点鲜明集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你对某件事是赞从或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也许你对某件事有几种看法,但也应该抓住其中某一种来阐析。

怎样从事或材料中提炼观点呢?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来说,可以有三种方法:一是概括法。即通过对事或材料的分析、概括,抓住其中心和本质,从而提炼观点;二是引申法。即在分析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提炼出更深、更新的观点;三是类比法。给的材料如果是寓言故事或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对这类材料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而应当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的社会现象,“借题发挥”,提炼出合理的论点。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呢?最关键的是论据充实,论认证合理。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可见事实论据的作用之大。使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叙述事例要简明扼要。这点在前面已作了分析;二是选作论据的事例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内在联系,能够证明论点;三是选作论据的 1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如有位同学为了证明“身残志坚”这一观点,他竟然说“英国科学家爱迪生,虽然双脚残废,但是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发明了一千多项东西”,这种胡编乱造显然是行不通的,还会闹出笑话来。

我们应该选取哪些事实论据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生活中的事例和书本中的事实。首先要善于选取自身的事例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例。生活中的事例同学们往往比较熟悉,又有切身体会,是便当的论据。但自己做过或见过的事情总是有限的,大量的实例是通过课内课外阅读获得的,所以要善于选取书本中的事实。我们所学习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论据大宝库,课外书也是一个材料大宝库,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勤于积累,善于归类积累。平时材料积累丰富了,选择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至于道理论据主要包括那些真理、公理、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引用道理论据要做到引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有了充实的论据,论证还要合理。论证合理就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符合逻辑,要展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要做到论证合理,就要较好地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和道理论证(引证法)。

如何运用例证法呢?叙述事例必须真实、精粹,分析事例要切合题意,能正确阐述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但有的同学列举事例后不会分析事例,往往采用单纯摆事实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空疏贫弱,淡薄无味,给人的感觉是“论点+事例=议论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对事例作合理的分析。运用例证法最常见的模式是:事例——评析——事理,即通过对事例的评价,使事实上升到理论。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夹叙夹议的写法。

如何运用引证法呢?要做到引用准确,并对引语作恰当的分析,引和评要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单单的引用。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不要贪多求大,只要求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现象,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写作的一般思路可概括为四个字:引、议、联、结。所谓“引”,即开篇简要引述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所谓“议”,即结合这件事或这种现象作分析,揭示其与中心论点的联系,为进一步议论作铺垫;所谓“联”,即联系历史、生活和自身实际,作进一步分析;所谓“结”,即强调中心论点,收结全文。 (梁尚锋)

三、名段示例与赏析 [名段示例1]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 [赏析]

全段论证条理非常清晰,第①句提出分论点,第②句总写,第③句举例去论证,第④句总结,强调论点。全段举例论证很有特点。从四个方面连续举例,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叙例高度浓缩概括,所举事例包括文学家、爱国人士、革命者、科学家,具有典型性;并且边举例边评论,使理寓于事中,又使事得以揭示本质,增强了说服力。 [名段示例2]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一些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 2 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慨然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毅然拒绝。在匈奴骚扰,边陲时有兵祸之秋,身为大将的霍去病,胸中只装着国家的安危,而把一己的安富尊荣视如敝屣。这种先国后家,先忧后乐的精神,在霍去病之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光大。到了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他的革新朝政的许多措施不得实行,受到排挤遭到贬斥之后,身处逆境,并无悲观颓废而纵情于山林诗酒,而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倾注于他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他的“先忧后乐”的伟大品格。以后我们从岳飞身上,从文天祥身上,从于谦身上,从方志敏身上,从彭德怀身上,都能看到这种伟大精神的闪光。 [赏析]

这段举例论证和上一段有所不同。本段重说理而轻叙述,全段只用一句话概括霍去病的事例,然后结合事例稍作分析,引出“先忧后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自然论及范仲淹的伟大品格,最后再简要提到岳飞、文天祥、于谦、方志敏、彭德怀。整段议论由古至今,层层推进,说服力强。在议论的过程中,能紧扣事例,寓理于事。

四、片段作文导练与点评 [片段作文1]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彭德怀在江西某地察看地形,叫一位挡路的战士让开,这个战士竟然对着他打了两拳。彭总未加理会,匆匆走了。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让彭总处理,他却说:“谁叫你们这样干?小事情,快放他回去!”后来,那个战士逢人便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思路导引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一定先要认真分析这件事的中心和本质,从中提炼出合理的观点。细读这则材料,可概括出这则材料主要是写彭总对待下属的宽阔胸怀。我们便可以提出宽容的重要性、待人要宽容、做人心胸要宽广等观点。明确了论点之后,便要调动自己平时的积累,考虑有哪些论据可以证明论点。论据可以是历史实例,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还可以是名言俗语等,但哪些是最贴切的论据,一定要认真琢磨。写作的一般思路是:先概括原材料,引出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去分析,最后总结论点。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叙得简洁,议得有理,叙议要结合,引评要结合。 △例文节选

所谓度量,主要是指为人处事宽容、谅解、忍让、克制的程度。俗话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宏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也只有度量恢宏的人,才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乐于信任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则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斥力,使人对之避而远之。

度量,跟人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社会阅历、人生抱负等因素息息相关。一个有着远大理想抱负和很好的道德修养的人,他一定也是个度量博大、胸襟开阔的人。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为了社稷之安,三让廉颇,他那恢宏的度量,终于使廉颇心悦诚服,将相团结一致,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受“胯下之辱”,然而他不惊不怒,可谓“将军额头可跑马”;三国名贤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其胸怀豁达,非同一般,心怀事业、国家根本大计的人,度量也就无所不容了。第二次反“围剿” 3 快结束的一天,彭老总在江西某地察看地形,叫一位挡路的战士让开,这个战士竟然对着他打了两拳,彭老总未加理会,匆匆走了。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让彭老总处理,他却说:“谁叫你们这样干?小事情,快放他回去!”后来,那个战士逢人便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红军长征途中,朱德同志经受了各种困难和委屈,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终于粉碎了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的阴谋。毛主席赞扬他“意志坚如铁,度量大如海。”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没有好处的。像庞涓那样忌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只会最终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

那么,怎样才能造就博大的度量呢?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我们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刚正不阿,才能像周总理那样心底无私天地宽,为祖国、为中华民族,矢志不渝,奉献到底!当然度量的锻炼,并非一日之功,还要靠长期的修养。需要说明的是,宽宏大度并不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遇事视若无睹,麻木不仁,不讲原则。 △点评

选段条理清晰,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先解释什么是度量,并分析其作用,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去举例论证,最后提出造就博大度量的方法。所举的六个历史事例有代表性,并且叙例详略得当,人们所熟悉的事例高度浓缩概括,人们不大熟悉的事例则写得具体一些。叙议也紧密结合,寓理于事中,有说服力。末段引用俗语加以评述,比喻论证形象生动。 [片段作文2]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思路导引

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自然现象。对自然现象的分析不能够只停留在羊和狮子的奔跑这表面现象上,而要通过这种自然现象展开联想,联系到人的“压力”这种社会现象。这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中心。而压力的内涵又是丰富的:压力可以来自环境,可以来自别人,可以来自自己,可以来自挫折,可以来自挑战;压力可以是动力,促人奋进,也可以是阻力,折磨人的精神。抓住自己对“压力”某方面的深刻体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分析,一定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例文节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中国——这个本已人口众多的国家的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竞争是残酷的,它让每个人都活在了优胜劣汰的忧虑之中,来自生活的各种无形压力使我们喘不过气来,令我们恐惧。这些与日俱增的压力促成我们思想堕落,无心工作、学习,以至于工作样样不顺心,成绩一落千丈。多少人为此而苦闷、压抑,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目标,甚至觉得被世界遗弃,而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不都是竞争犯的错,压力惹的祸吗? 其实,“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成材”,动力是来源于压力的。只要你树立正确的心态,就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的命运,虽说前面的路不一定平坦、顺利,需要开拓、 4 创新,或者历尽艰险去标新立异。而与此关联,我们必须学会在压力下、在逆境中鼓励自己奋斗,激励自己进步。要相信,无论何时何地,自己始终是最好的。无论做什么,不要强迫自己去做,如果想做,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就可以了,毕竟每个人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逆境中,我们会学到更多,更清楚自己个人的能力;在逆境中,困难会激发我们的斗志,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点评

选段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作论据,写得亲切、平实而又充满感情,有说服力。这在于作者对“压力”有独到的体验和深刻的见解,并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作高度的分析概括。第1段概述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第2段笔锋一转,引出“动力是来源于压力的”,并联系实际分析如何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压力,分析压力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有的语句欠准确、精炼。 [片段作文3]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需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思路导引

这是一则当代寓言。寓言中的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诚实守信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不守信的欺诈行为令你激愤,你可以勇敢地批判那些缺失诚信的行为。你也可以引经据典,证明诚信是中华民族曾经引以为豪的美德,为诚信的复归摇旗呐喊。你还可以谈论诚信的重要性,或者为诚信的重建出谋献策等等。这则寓言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发,可抓住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去分析。最好能联系现实生活去分析,使你的文章现实针对性更强,可读性更强! △例文节选

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信誉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遗臭万年! 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和故事,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也就失信于成功。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 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它,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变得平稳;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 △点评

选段善于引用名言俗语进行论证,还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论证、增强了说服力。第

1、2段引用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 5 于诚”等名言俗语,并且引语和评论结合起来。引用自然得体,好像信手拈来,足见作者文化底蕴的深厚。第3段把诚信比作是砝码、高山之水、人生的坐标,形象生动地证明了诚信的作用,呼吁人们诚信对人,诚信对己。

五、整篇作文导练与点评 △题目精选

针对学校中的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现象,提出一个明确的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思路导引

这道题目范围比较宽泛,首先要明确针对什么事或现象。同学们对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都比较熟悉,对学校中的某些现象也都比较了解,只要你细心观察和思考,就会有很多写作的素材。对校园中的垃圾、墙壁上的脚印、餐桌上剩饭,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对打饭插队、上课睡觉、谈恋爱,你一定会有你的见解;对作业、考试,你一定会有你的认识;对好人好事,你也一定会有你的赞叹„„总之,可作为议论的对象很多。同学们可抓住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对某一件事或某种现象,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明确。论证过程中,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范文 改蹲为坐 黄飞

在校餐厅内,正值开饭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看到某餐桌的某个位置上,有某个同学蹲在板凳上进餐,两腿竖在凳面上且不脱鞋子。我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好。

从个人的身份看来,身为一个学生,这样的举止跟那些山村野夫有什么两样?或者只有穿着比他们干净整齐些。这就是上述的同学给别人的印象。

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这样的举止缺乏社会公德,简直就是“有爹生无娘教”的那一种。

这类同学若认为这跟身份或道德修养没有什么联系,也应该考虑到自己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

一个位置不仅仅是一个人坐。算算校内也有两千多学生,那餐厅内的几百个位置怎能一下子让所有同学都在厅内吃饭呢?当然要轮坐。但若一人蹲在上面吃,把凳面弄脏,叫下一位同学怎么办?也蹲着吃?若果是男同学还勉强可以,但是女同学呢?只能不坐,毕竟爱斯文是她们的本性。看看,这对别人的影响多大!

无论我怎样思索,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同学要蹲着吃。难道蹲比坐着吃舒服吗?绝对不会,否则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桌凳。更何况蹲着吃对身体也不好。蹲着吃会因肚子被大腿压住,不利于进食,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样的举止若被群众或外人看到那就不单单是某个人的形象问题,而是损害了整个学校的声誉。

为了自己的形象,为了不影响他人,为了自己能健康成长,更为了不损害学校的声誉,请有这样举止的同学改蹲为坐。 △点评

作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去分析。全文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从个人的身份、道德修养、健康、对他人的影响、对学校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最后提出“改蹲为坐”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全文虽然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和名人名言,但论据也比较充分,说服力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能切合实际从多方面去分析,写得朴实而有道理。 [作文训练2] △题目精选

6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思路导引

这则材料叙述了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要善于透过这种自然现象,展开联想,联系到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花农只想自己的花最好,自己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而舍不得把种子分给邻居,结果花农的花一年不如一年;这是因为花粉的传播影响了花种的纯度。这种自然现象揭示了怎样的生活道理?这就需要仔细去揣摩。其中,做人不能过于自私、邻居的影响,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与别人分享成功等都是较切合材料的话题。同学们可抓住自己最熟悉的一方面来写,但是要注意不能只就事论事,而要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最充足的理由! △范文 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靠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道理吗?我们每个人都和其他人——老师、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学习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也常常会有花农一样的私心: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们也深知,这不是完全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你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同学,别人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不遗余力。我问他难道没留一点私心。他说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也学习到了别人的方法,拓展了思路。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喜悦的分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刻。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春天来到后,站在远处的山上,发现不仅他的花园,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空气中流动着奇妙的花香。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这样的愉悦,才是由衷的啊! △点评

作者能从花粉的传播这种自然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喜悦,才是最大的成功。文章结构条理清楚,分析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的关系,善于扣紧原材料去分析,论理充分。特别是作者能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性强, 7 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文章的微中不足是第1段的叙例还欠概括;在论证的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或名人名言,会更好一些。 [作文训练3]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向砍柴人请教:“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砍柴人说:“很简单,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猴子照着去做,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思路导引

这是一则寓言,读后令人发笑。但笑过之后,我们要深入思考其蕴含的寓意。猴子的愚蠢可笑,是因为它不懂得磨刀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做事方法很重要的观点;猴子向砍柴人请教,但是却不掌握磨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得出做事不能盲目死做等观点。弄明白寓言的寓意后,确立自己的一个论点,联系原材料和生活实际去分析,边叙边议,寓理于事。 △范文

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华 晨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 8 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点评

作者比较熟练“一事一议”文章的一般写法——引、议、联、结。文章开篇概述寓言的内容,然后稍作分析,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接着扣紧论点分析原材料指出猴子的错误,再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指出学生求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最后扣题,强调中心论点。文章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扣紧材料并较好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针对性强。 [作文训练4] △题目精选

生活中有许多不恰当甚至错误的言论,请抓住其中的一则,写一篇驳论文。 △思路导引

这道题目的范围比较宽广。首先要确定你要批驳的对象,比如“偷卷是小事一件”、“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学雷锋是傻子”、“老实人吃亏”等等。然后要考虑这些言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弄清楚这些后,还要选好批驳的“突破口”,抓住敌论错误的根本所在去批驳。常见的批驳方法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归谬法等。可以批驳对方的论据,也可以批驳对方的论证,可以单是反驳,也可以立论和驳论相结合。一般的写作思路是:摆敌论——驳敌论,批驳的过程可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也可以采用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 △范文

评“老实人吃亏” “老实人吃亏”,乍听起来会觉得很不公平,令人气愤,但要仔细想一想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老实人?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只知道吃嘴边的大饼的人,那么,“老实人吃亏”那是活该!但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人,那么,吃亏与否还须理论一番。 其次,“亏”与“不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失马得福”与“得马得祸”的偶然与必然,只说“亏”与“不亏”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着不同标准。“聪明人”以缺斤短两为亏,从而斤斤计较,老实人以对不住良心有损人格为亏,从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亏与不亏,不同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也可以装在葫芦外面一样,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行事都体现着各自的观点,各自衡量事物的标准,旁人大可不必代抱不平而“义愤填膺”。

再次,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有人吃亏是必然的。然而,真正吃亏的是谁?是“老实人”,还是“聪明人”?我认为,亏还有真亏与不亏之分。认为不赚便宜是亏,其实是不亏;认为没有同流合污,从而没有占到便宜、捞到油水是亏,其实也是不亏;而那些机关算尽,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的赚,才是真亏。那些人自以为精明,搞些小手段,发点小财,表面上似乎是赚了,但这只是一时的赚,发展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的大亏在后头。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事实上,真正聪明和真正老实的人从根本上看是不会亏的,因为他们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因为他们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只知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那才是真亏。

所以说,所谓聪明人,要做到真正聪明的人,发展才能,不断进取;老实人,也要做真正的老实人,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所以说,这样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 △点评

9 作者抓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念“老实人吃亏”去批驳,现实针对性强,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全文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去反驳,条理非常清楚。文章的批驳的突破口选得准确,抓住什么是老实人和聪明人,什么是亏与不亏,什么是真亏和不亏去反驳,驳到敌论的要害,读后有一种畅快之感。 [作文训练5] △题目精选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许多格言和成语,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但时代发展了,一些内容现在看来不一定合适。请你选择一则格言或成语,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思路导引

这道题目,强调的是视角要新颖。所谓视角,就是看问题的着眼点,从某个恰当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某一侧面。要想选择比较新的视角,就要开拓思路,变单向、直线的思维为多向、发散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由平面向立体转化。常用的方法是对已有定论的事物用新的思想观点加以科学的分析,在旧论中翻出新的观点。例如,对于“良药苦口利于病”,你可以用逆向思维去分析“良药甜口更利病”。又如对于“班门弄斧”,你可以用逆向思维去分析“一定要到班门前弄斧”„„这些新解,角度新颖,很容易吸引读者。 △范文

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心理学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能力。如果一个人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节制极度亢奋的大脑神经,以达到’晒网’的目的。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起来可谓废寝忘食。即使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轻松,不至于“破网”。而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的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他们一下课不是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他课时心神不定。特别是临考前,许多平日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等上了考场要他“三天打鱼”之际,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终生遗憾。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封棋不弈而去打桥牌、赛网球。这是他“晒网”的一种特殊方法。正是由于他“晒网”有方,才能有“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中日棋坛。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亦不会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改革开放,全民族腾飞急需后继有人之机,尤应处理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三天打鱼”尽可“两天晒网”,窃以为!

10 △点评

作者能够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予全新的注解。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观点新颖,对约定俗成的成语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能圆其说。文章提出论点后,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去论证,然后联系到同学的学习实际去分析,还列举了聂卫平的事例和列宁的名言去论证。文章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六、课外练笔导练 [课外练笔1]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砖。” 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工资。” 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

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思路导引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首先要明确这件事的中心和实质。材料中三个人三种不同的回答,道出了他们对砌砖这项工作的意义的不同认识,他们的结果也就不一样。第一个工人把砌看成毫无目的的工作,既看不到工作的意义,又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自然是敷衍了事,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第二个工人是为赚钱而工作,自然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主观能动作用难于发挥出来;第三个工人热爱本职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创造,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自然会成为有名的建筑师。我们可以从工作态度、兴趣等方面提出论点,然后运用充足的论据去证明,一定会是一篇好文章。 [课外练笔2]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的鹿苑中,有6000多只鹿在天然环境中生活,由于鹿苑出现了狼,每年有400多头鹿死于狼口,于是动物园组织猎手消灭了鹿苑中的狼。没想到从这以后,鹿不再运动奔跑,体质下降,一场病疫使鹿下降到4000头左右,动物园只好再引进一定数量的狼。此后,鹿的数量又多了起来。 △思路导引

这则材料叙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对自然现象的分析不能够只停留在鹿和郎这表面上,而要透过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这则材料至少可以给我们几个方面的启示:保护自然生态十分重要,生命在于动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同学们可以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一点来写。行文的一般思路是:引、议、联、结。选择论据时要考虑论据的典型性。

第四篇:语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二、看拼音,写词语。

三、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 )井

一( )清泉 一( )石碑 一( )队伍

四、按要求写词语。

绿茵茵(ABB式)

一声不响(含数字的)

程门立雪(成语故事)

五、按要求写句子。

1.佳子把灿烂的阳光送给奶奶。(改为“被”字句)

2.我们怎能不敬爱朱德同志呢?(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乡亲们在石碑上刻着:“

,时刻想念毛主席。”

2. 佳子想给奶奶带回阳光,我们可以看出佳子是一个

的孩子。

3.《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动的地方是

七、课内阅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

)草鞋,(

)斗笠,(

)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他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让人找来一根扁担,还写上他的名字。大家见了,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心里越发敬爱他了。

1.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A.挑着

B. 戴着

C. 穿着

2.看到朱德这么辛苦,战士们会怎么想?想一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如果你是朱德身边的红军战士,你想对朱德说些什么?

八、课外阅读。

停 水 之 后

今天上午,我打开水龙头想洗手,可一滴水都没有,奶奶告诉我,今天停水。幸好我家有一口井,奶奶淘米、洗菜方便多了。

一会儿,来了一位阿姨,她是马路对面商店的。她拎着一个大桶,来我家打水。奶奶把吊桶递给阿姨,热情地说:“用吧,水多着呢!”阿姨打好水,说了声“谢谢”就走了。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位伯伯,他是马路对面菜市场的。他也拎着个大桶,笑眯眯地问我:“小朋友,我来提桶水,行

吗?”我学着奶奶的样子,笑着说:“当然行,尽管提吧!”伯伯摸摸我的头说:“谢谢你,小朋友,你可真懂事!”

今天有好多人到我家来打水,我可真开心!因为,我们给别人带来了方便。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幸亏—(

) 热心—(

) 笑呵呵—(

) 2.当别人来打水时,“我”和奶奶是怎样做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3.今天,“我”过得很开心,为什么?

九、写话。

小朋友,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么帮助他的?把你的故事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

一、quē yuè wēi xǐng qún

二、1.毛主席 一支 井冈山 2.孩子 着急 尽快 3.工具 冒雪 村边 专门

三、口 股 块 支

四、示例:绿油油 金灿灿 黑乎乎 三心二意 七上八下 千辛万苦 闻鸡起舞 亡羊补牢 画龙点睛

五、1.灿烂的阳光被佳子送给奶奶。 2.我们不能不敬爱朱德同志。

六、1.吃水不忘挖井人 2.懂事、关心长辈、充满爱心 3.杨时宁可受冻也不惊扰老师休息

七、1.C B A 2.示例: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3.示例:我想说:“朱德同志,辛苦的工作由我们来做吧,您要保重身体啊!”

八、1.幸好 热情 笑眯眯 2.奶奶把吊桶递给阿姨,热情地说:“用吧,水多着呢!”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笑着说:“当然行,尽管提吧!” 3.因为“我们”帮助了别人,给别人带来了方便。

九、示例:我和妈妈坐车去奶奶家。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上来一位老大爷,这时候车里已经坐满了人,我看到老大爷没有座位,就站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大爷坐。大家都夸我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第五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巴东三峡》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按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展现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 “秭、浣、夔、潋滟”等字音。 2.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帮助学生把握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把握三峡的特点,体会游览三峡过程中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记叙游览过程时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教学建议】 1.展示有关三峡的音乐风光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篇幅较长,建议学生采取自由朗读方法感知课文内容。

3.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4.学生依据游踪,介绍三峡的景物。

5.体会作者的感情,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最爱”“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轻松很悠闲了”,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概括巫峡、瞿塘峡的特点。

2.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了解游记丰富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准确概括巫峡的特点。体会反复、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了解瞿塘峡两岸的人文景观,揣摩作者游览瞿塘峡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切实体会到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 【教学建议】 1.研读描写巫峡片段。(可展示巫峡的录像或图片资料) 2.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想象巫峡的美景,品味语言。

3.读写结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描写某个景物,200字左右。 4.找出概括瞿塘峡景物特点的句子。反复朗读作者描写景物的句子,从而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蓄的情感。(展示瞿塘峡风光图片或影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瞿塘峡山水的奇丽景致。根据资料,补充介绍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和与八阵图遗迹的由来。) 5.与郦道元的《三峡》做比较阅读。

周庄水韵》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与感受,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斑斓、、炫目、谛听、娴熟、摇曳、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等词语。 2.阅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 3.概括周庄水乡具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概括周庄水乡的整体特点。 2.把握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不同印象。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不同印象。

【教学建议】 1.展示周庄水乡的相关图片,请学生根据画面描绘其中的景致。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行文的思路 概括全文内容。

3.讨论第一部分内容,概括周庄的整体特点。 4.了解作者三次去周庄的时令与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围绕“水乡”特点,体会作者三次去周庄的不同感受。 2.品味准确、生动、优美、多角度的描写语言。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感受。 2. 品味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建议】 1.作者三次游周庄时令不同,感悟不一,所抓住的景象特点也迥异。学生自由谈给你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同时配有不同时令的周庄风光图片。

2. 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出不同时令的景象特点的,进而品味本文的语言(如叠词、修辞方法的运用)。

3. 总结归纳游记写作的特点(不同角度写、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顺序、游览感悟等)。 4.阅读附文《江南》,比较与课文描写的江南的不同。 5.为当地旅游局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文章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多角度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又从环境保护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恬静、眸子、逶迤、安谧、潸然、缥缈”等词语。 2.圈画游踪,理清作者观察的顺序,感受青海湖的美丽富饶与可爱。 3.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教学重点】 1.圈画游踪,理清作者观察的顺序。 2.感受青海湖的美丽与富饶、可爱。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教学建议】 1. 展示相关的文字材料,增强对青海湖的了解。 2.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视觉上的感受。 3.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4.圈画游踪,理清作者观察写景的顺序,感受“梦幻般”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梦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描写青海湖美丽景色。 2.品味本文的用词及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1.探究“梦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景色。 2.品味本文的用词及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及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的对青海湖的珍爱之情。

【教学建议】 1.明确“梦幻”的线索作用。

2.交流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与可爱的句子,品味运用语言的技巧(重点从用词语修辞角度来赏析)。也可理解在文章中引入传说和青海湖形成的作用。积累本文中优美的语句。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4.交流与青海湖相类似的其他旅游景点及特色。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 5. 想一想有什么措施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4《走进纽约》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文采用不同的视角,运用大量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恰当反映出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也反映了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巉岩、砭骨、镢头、喧嚣、倏地、分道扬镳”等词语。 2.了解纽约的繁荣景象及紧张的生活节奏,体会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里状态。 3.根据关键词语,了解作者观察的景物的角度。

【教学重点】 1.了解纽约的繁荣景象及紧张的生活节奏,体会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2.根据关键词语,了解作者观察的景物的角度。 【教学难点】 根据关键词语,了解作者观察的景物的角度。 【教学建议】 1.检验学生对生字词语的预习情况。

2.展示纽约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纽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走进纽约。 3.阅读之后学生用一些词语概括对纽约的印象,感受纽约的繁荣。 4.引导学生探讨作者观察的角度。(俯视、平视、仰视相结合) 5.体会作者纽约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心理状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 2.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1. 学习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2. 学习夸张、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用一些词语形容纽约的繁荣,回顾作者观察的角度。 2.用笔圈画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句子,交流明确,再现纽约的都市风光。 3.示范赏析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习多种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生自由赏析表现纽约都市风情的语句,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5.练笔:运用修辞方法或者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写景片段。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消息的特点,养成关注新闻的良好习惯。

2、了解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体悟新闻语言的特点。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消息的结构与特点,体会本文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消息的方法,学会用消息的形式反映生活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北京欢迎你》)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激情的八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奥运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我们也同样不能忘记八年艰难的申奥历程。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来回顾那同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介绍消息的有关知识

消息又称新闻,它是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消息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阅读消息,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部分。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

必不可少的。(幻灯片出示) 消息是一种最常见的新闻文体,我们通过阅读消息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生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北京喜获2008奥与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来了解消息的特点与结构,并品味体会本文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研读探究

1、分析标题及导语的特点、作用。 学生朗读课文

1、2自然段。

思考:标题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与标题有怎样的联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正标题,在这里它主要有什么作用呢?(高度概括事件,“喜”字是题眼且贯穿全文)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作为副标题,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用数字突出优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 中国人眼睛湿润了。”是导语部分,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主要内容是:概述北京申奥成功和现场中国人的激动之情。

导语部分是对下文内容的总括,语言上是高度概括的。是对事件中心的概述,将最主要、最新的事实告诉读者。

2、 学习主体:

思考:这部分中主要写了一些人物怎样的表现?你能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①,我们要更详细的了解消息,就要认真阅读消息的主体部分,首先请同学速读读这部分内容。同时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体会在消息的主体部分表现的“喜”。

(学生听读课文)

(提问: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何振梁——噙着泪水,默默的与前来祝贺的人们拥抱。

(此时无声胜有声,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申奥做了很多的努力)

韩国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本来就有办奥运会的能力,本次获胜丝毫也不让人觉得外。

瑞士奥委会主席——现在是奥运会到中国去举办的时候了。我相信北京一定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表明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得到了国际人士的肯定,表现了他们对中国举办奥与会充满信心,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刘淇——北京一定会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珍藏钢笔)

(钢笔见证了一个全中国人为之振奋和自豪的伟大时刻)

郎平——北京获胜比我拿世界冠军还高兴。

(在概括中引导学生体会引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重要作用和消息报道选材的代表性。)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则消息的具体分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则消息的结构与特点吧!

四、师生共同总结:

本则消息的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对消息的结语与背景,做简单交代)

消息的特点:教师通过引导相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出消息的特点

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2、报道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扼要

五、情感共鸣 欣赏申奥成功时的图片,进一步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并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板书设计

标题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副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

导语(1~2段):概述北京申奥成功和现场中国人的激动之情。

主体:(3~10段): 政府态度(第3段) 投票情况(4~5段) 各界反应(6~10段) 结语(第11段) :交代余波(11段

6《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特写。它再现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都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油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作者对这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选取典型场景的写法与特点。

2.能从课文中选取有用信息,对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欣喜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学区典型场景的写法与特点。

2.能从课文中选取有用信息,对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欣喜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建议】 1.从解题入手,让学生能整体能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题目的深层含义。

2.播放录像,再现香港回归的历史片段,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激发其爱国热情。3.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所选取的历史时段和视角。

4.复述课文中的四个场景,明确特写所选取的四个片段及原由。 5.学生尝试练习为校运动会撰写特写选取典型场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爱国热情和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

2.学习在新闻写作中恰当运用有关背景材料,感受其信息量大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爱国热情和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在新闻写作中恰当运用有关背景材料,感受其信息量大的特点 【教学建议】 1.学生交流已知的关于香港问题的材料,进一步增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2.再次复述文中的四个场景,感受中国人的扬眉吐气的自豪。 3.品味词语,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4.找出文中的背景资料,体会其作用。

5. 探究中国能成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原因。

7《生命之舟》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这是一则电视新闻的文字稿,报道了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的动人事迹。表达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伟大精神的褒扬,以及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等特征。

2.品味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简明有口语化的特点。

3.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等特征。

2.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简明有口语化的特点。 【教学建议】 1.观看《生命之舟》电视新闻,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阅读课文,明确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部分。

3.再与刚才观看新闻比较不同之处,进而体会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的特征。 4.让学生交流哪一镜头印象最深及原由。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 5.圈画重要词语,品味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

6.结合题目,谈谈解放军与武警官兵解救群众的事件,感受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它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其人与贡献,获取信息。学习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了解袁隆平其人与贡献,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展示袁隆平的照片,学生交流对他的了解。 2.阅读课文,筛选信息,为袁隆平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3.比较小传与本文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

4.再读课文,复述作者选取的典型事例,感知袁隆平的人物形象。 5.探究袁隆平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向袁隆平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 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教学建议】 1.概括课文选取的典型事例,感知袁隆平的形象。 2.圈画重要语句,探究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细节描写。

3.思考数据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使人物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 4.总结人物通讯的写法,并且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做一比较,探究其异同。

9纪念白求恩》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文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医生而作,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哀悼之情,而且还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文章典范,结构鲜明,论证有力,语言凝练,值得学生学习和模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2. 能找出文章的论点,把握思路。 3.了解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能找出文章的论点,把握思路。

【教学建议】 1. 看文题设疑,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1)白求恩是谁?(2)为什么学习白求恩?(3)怎样纪念白求恩? 2.通读课文,圈画词语和成语。

3.学生回答前面设置的疑问。教师可展示白求恩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4.师生共同明确白求恩具有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的观点。把握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5.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区别议论文与记叙文中叙述的差异,了解议论文中“叙”的特点及作用。 2.体会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

【教学重点】 1.区别议论文与记叙文中叙述的差异,了解议论文中“叙”的特点及作用。 2.体会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了解议论文中“叙”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建议】 1.勾画出第一自然段中记叙的语句,教师可展示其他描写白求恩的语段,进行比较,感受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进而明确事实论据的作用。

2. 结合练习题二,圈画关键语句,学习对比论证的好处。完成对课文

二、三段的研读。 3.学习第四段,勾画记叙的语句,感知作者对白求恩的态度与感情。 4.统观全文,明确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5. 片断练习:可选择与当代医生相关的事情,先概述一件事,后针对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超过200字。

10《谈语言》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谈话记录所谈论的内容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它有着大雅似俗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几本原则,对于人们日常语言运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文章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 2.进一

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3.了解“语言”的特点,学会正确使用书面语言。 【教学重点】 1.能从文章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 2.了解“语言”的特点,学会正确使用书面语言。 【教学难点】 能从文章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 【教学建议】 1.通读课文,积累词语,重点积累成语。 2.解题,明确文题就是论题,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 3.再读课文,概括段意,进而拟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4.分组合作探究,依据提纲提炼出作者表达对使用书面语的看法的语句,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5. 跳读课文,找出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 6.学生举例,理解“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化”的论点。

11《最苦与最乐》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犹豫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为人处世的态度。 2.能把握作者对苦乐的看法及中心论点。 3.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能把握作者对苦乐的看法及中心论点。 2.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能把握作者对苦乐的看法及中心论点。 【教学建议】 1.展示关于苦乐观的名言引出文题。

2.同学交流了解到的梁启超生平,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为本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读课文,积累悲天悯人、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等语句。

4.思考问题: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与快乐是什么?进而把握作者观点。 5.学生畅谈自己的苦乐观,也可谈对自己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清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体会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2.理解设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2.能识别设问句,并且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教学建议】 1.概括每段段意,在此基础上编写提纲,理清课文的层次与结构。 2.探究作者采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圈画设问句,并且找出答案,体会其作用。 4.学生可复述文章思路,体会论证严密的特点。

5.探究本文不以“苦与乐”为题的原因,深入理解课文思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其凝重轻灵、流畅简洁的特点。 2.理解运用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其凝重轻灵、流畅简洁的特点。 【教学建议】 1. 朗读课文,感受作者酣畅淋漓的表达。 2. 完成书后习题三,谈谈这些句子的特点。 3.圈画文中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学生交流赏析。

4.拓展阅读《少年中国说》,了解梁启超的语言特点。感悟其爱国热忱与责任意识。 5. 探究梁启超作品大气磅礴、表达流畅的原因。

12懒惰的智慧》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文章以不同凡响的立意、别致新颖的论证、幽默传神的语言,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懒惰”的含义。 2.依据关键语句能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学习不同凡响的立意,激发学生打破常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理解“懒惰”的含义。 2.依据关键语句能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依据关键语句能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建议】 1.由饭店上菜、护士推药品车、医院里移动点滴架等图片引导学生评价这是不是懒惰,从而引出课题。

2.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谈谈“懒惰”的含义。 3.再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4.经过交流、甄别、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

5.选择其他词语,如牺牲、奉献等,鼓励学生能另辟新径发表个性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习新颖的论证和论据叙述方式。 2.品味本课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并学习新颖的论证和论据叙述方式。 【教学难点】 品味本课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

【教学建议】 1.朗读课文后,概括段意,拟列出本文的提纲,了解论证结构。 2.分组研讨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探究其在记叙、描写中表达作者观点的特点。 3.学生列举生活中懒惰给我们带来了的好处,为本文替换事实论据。 4.学生交流最喜欢的语句,品味幽默传神、机敏俏皮的语言风格。 5. 学生畅谈在未来生活中懒惰会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虽然是《水浒传》第三回的节选,但是情节相对完整,结构巧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形象鲜明,语言极富表现力,尤其是“三拳打死镇关西”最为精彩,很值得玩味欣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 2.能理清故事情节,概括鲁达的性格。

3.体味和弘扬同情弱者、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品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能概括鲁达的性格,理解小说中情节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建议】 1.由《好汉歌》引出对原著情节及人物的介绍和交流。

2.简介本课故事之前的情节。

3.通读课文,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把题目拓展为一句话,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可根据地点的变化来理清情节发展,拟定小标题:听——救——打——走 5.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概括鲁达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复述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2.依据情节和关键语句把握鲁达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依据情节和关键语句把握鲁达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依据情节和关键语句把握鲁达的性格特点。 【教学建议】 1.再次复述课文情节,概括鲁达的性格。 2.学生阅读课文,圈画能表现人物的关键语句。

3.学生交流鲁达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且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师生共同明确。 4.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导演,鲁达应该是什么样的造型。

5. 片断练习:描写熟悉的一个人,运用方法,表现一个方面的性格特征 (不少于300字)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精彩片段,品味语言魅力。 2. 理解小说所表达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教学重点】 1.理解鲁达“三次消遣”的用意。

2.辨析“三次拳打”不同之处,欣赏作者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表达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教学建议】 1.理解鲁达直奔郑屠肉铺,没有直接出手,反而以买肉为借口,三次消遣郑屠,其用意是什么?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2. 朗读“三拳”部分,探究鲁达打下“三拳”有什么不同?(位置、劲道、郑屠反应不同),进而品味语言。

3.播放电视剧《水浒传》这一片段,讨论:影视作品与原著本身哪个刻画人物更精彩。 4.学生可交流还有哪些词语很有表现力,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5.从鲁达后来的经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官逼民反”的主题。 6.探究:现代社会鲁达的做法有神不妥。

14《范进中举》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运用对比和夸张等手法,对范进等人物的塑造,形象地说明了科举制度是套在封建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是戕害人心、败坏社会风俗道德的毒剂,语言辛辣讽刺却又耐人寻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2.了解《儒林外史》等相关的常识,积累“腆、踹、带挈、星宿”等词语。 3.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 【教学重点】 1.了解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2.了解《儒林外史》等相关的常识,积累“腆、踹、带挈、星宿”等词语。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

【教学建议】 1.由现在的中考、高考谈到科举制度,介绍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介绍《儒林外史》其文学成就与特点。

3.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4.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和关键情节——中举。 5.复述故事梗概,理清线索,明确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品析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建议】 1.学生复述情节,谈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人。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人物性格。

3.找出描写范进与胡屠户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品味、揣摩人物性格。

4.从情节角度探析中举前范进找胡屠户借盘缠、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等情节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以采取学生表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体会。总结归纳人物性格。 5. 学生为文中人物绘制造型,要力求表现人物性格。可展示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世人的毒害。 2.赏析对比、夸张手法在讽刺小所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赏析对比、夸张手法在讽刺小所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学生可畅谈自认为文章最为有趣的情节或者语言,体会本文的讽刺效果。

2.教师点评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讽刺手法的运用。

3.探究主人公范进一味要追求功名,乃至因中举而发疯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夸张手法的作用,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探究前后相关人物对范进态度变化的原因——范进中举了,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方法的运用,起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也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世人的毒害。 5.总结归纳讽刺艺术采用的方法及作用。

15选举风波》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以“选举风波”为中心情节,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中学生,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轻松活泼的语言,着实令人爱不释手。它告诉中学生们: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经历一些坎坷、挫折,这种磨练是不可少的,只有经受住这些考验们才会变得成熟、坚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积累文中“招徕、忌讳、贿赂、噩耗、不言而喻、首当其冲、耿耿于怀、泰然处之”等词语。

2.通读课文,能复述课文情节。

3.能在理清课文情节发展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建议】

1.播放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引出关于校园生活的一些文学作品。 2.展示《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一书及相关资料。 3.教师展示课件,检查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4.学生自读课文,可以按照课文隔行的特点分为四个部分,练习复述,理解这四部分之间的关系:均是与选举有关的。

5.学生谈谈最喜欢的人物及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把握小说的主题。

2.理解并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幽默、富有中学生生活气息的语言。 3.学习小说中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把握小说的主题。 2.学习小说中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幽默的语言。

【教学建议】 1.结合情节和关键语句,探究贾里的性格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2.小辩论:我看鲁艳青。

3.概括文中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交流这些人物给学生的启示。

4.归纳、展示同学口语中的常用语、俏皮话,理解本文富有中学生气息的语言。 5.选择同学生活中的场景,用有中学生特色的语言表述,写一片段,字数不限。

16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作品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说想告诉人们的就是: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积累“尴尬、诅咒、倔强、、豢养、阿谀奉承、咄咄逼人、无动于衷、老态龙钟”等词语。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情节与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3.体会“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也能使人与动物、大自然相互沟通”的道理。 【教学建议】 1.依据题目猜想课文的情节发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展示课件,介绍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3.朗读课文,注意积累一些词语,并用这些词语造句。

4.依据文中人物,复述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5.谈谈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转变的原因,揭示主题。 2.能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再次复述课文,回忆情节发展。 2.学生谈谈喜欢的人物及原因。

3.再读课文,圈画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4.选择生活某一时刻的特殊心情进行心理描写。 5. 探究山米转变的原因,揭示主题。

6.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学生畅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运用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了话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音素对它作用的结果,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具体清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筛选有用的信息,了解花红的原因。 2.结合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理解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筛选有用的信息,了解花红的原因。 2.理解设问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事理说明文说明的顺序。

【教学建议】 1.播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歌曲,欣赏漂亮的花朵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并思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入本文的学习。 2.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且勾画解释花红的语句。 3.学生交流并简单解说。

4.播放花青素在酸溶液与碱溶液中呈现不同色彩等课文涉及到的实验,助于学生了解、理解花红的原因。

5.理解设问句在文题与课文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2.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总结归纳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2.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建议】 1.学生探究这几个方面的先后顺序的用意。

2.理解本文说明事理时按照由内到外、有主到次、由花儿的自身条件到外部因素的逻辑顺序。

3.重点研读课文的第十自然段,勾画、交流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以第十段为例,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 学生结合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6.学生交流自己搜索到的《十万个为什么》演示幻灯片。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以大量的数据,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其闻声噶群殴、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濒临、摄取、白垩、 地壳、栖息”等词语。 2.了解当前的雨林状况,明确雨林的毁灭给世界带来的种种灾难。 3.充分认识雨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建议】

1.播放热带雨林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热带雨林有一个直观清晰的感受。

2.展示“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的宣传图片,让学生明确热带雨林与地球的关系。引出课题。

3.解释题目,让学生了解雨林毁灭的灾难性后果。 4.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积累词语。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雨林的现状如何?雨林的毁灭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 6.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谈认识与感受,激发环保意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2.能准确识别说明事理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教学建议】 1.自读课文,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研读课文的2——5段,探究雨林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及其深层原因。找出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兼顾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3.仿照第二步研读文章的6——10段,探究雨林消失对大气层的影响。 4.教师点拨:探索事物因果关系链的事理说明文要写深写透。

5. 师生总结: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 6. 观看当今环境问题的录像,学生交流:我们每个人能为地球做点什么呢?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先总说后分说,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精致,层次清楚,水到渠成阐释事理。 【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与思路。 2.能识别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建议】

1.展示地球的立体图像,感知海洋所占的比例之大,陆地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现状,由吃饭问题引出课题。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依据关键语句(过渡语句)交流: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理清课文的思路及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果溯因。

4.学生研读课文的3——6段,找出其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语言准确的特点。 5.研读开头语结尾,找出议论性语句,理解其首尾照应的特点及作用——提示或者警醒人们增强“海洋意识”。

6.学生探究交流:海洋除了给我们提供粮食之外,还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怎么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世纪之交,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说明了中美两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近二百年来出现的新事物,理解本文说明的事理。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本文说明的事理。 2.理清课文的结构。 【教学建议】

1.展示两百年来出现的新事物的图片,感受世界飞速发展,激发探寻其原因的积极性。 2.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概括段意,依据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由表象到深层原因) 4.能用简洁的语言阐释本文说明的事理。

5.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知道的新事物,教师播放现代最新的发明与创造,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识别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且理解其作用。 2.认识中美两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3.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1.研讨课文的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 (2)在这一部分中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总——分——总) 2. 探究第二部分:

(1)文中提爱因斯坦与爱迪生有什么目的? (2)“科”与“技”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3)学生设计表格,比较中美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 (4)这一部分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作比较) 3.对事理说明文特点进行总结。

4.对中国式教育与美国式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明理由。

21《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特点鲜明,行文层次井然,既表达作者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教学目标】

1.能顺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要词语。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有蕴涵在山水间的感情。 【教学建议】

1.由小石潭幽静美景的图片,引出文题,了解柳宗元的相关知识。 2.听朗读课文,练习朗读,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3.分组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检测学生掌握重要词句的解释。

4.用一个字概括眼前所见到的景致(奇、美均可),选择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 5.探究第四段:如此美景,作者为什么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齐声颂读课文,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心情。

22《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教学目标】

1.能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重要词句。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句子的精美。 3.揣摩“闲人”一词透露出的作者心境。

【教学重点】 1.能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重要词句。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句子的精美。

【教学难点】 揣摩“闲人”一词透露出的作者心境。

【教学建议】 1.展示与月有关的诗句、风俗、故事,引出课题。 2.简介苏轼与承天寺。

3.分组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检测重要词语的积累情况。

4.学生探究:文章围绕“月”,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5.赏析描写月色的句子,品味语言的妙处。

6.结合苏轼与张怀民的经历,揣摩“闲人”一次透露出的心境。

23《游恒山记》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古代游记、古代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文章叙述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用于踏勘实践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徐霞客及他的著作。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诵读,依靠注释,能正确的理解全文意思。 【教学建议】

1.展示“五岳”的相关图片,引出对东岳恒山。,进而引出课题。 2.介绍徐霞客及其作品。 3.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检测字词的读音。

5.学生自由练读。可采取分组读、接力读、示范读等方式。

6.学生分组合作:依据注解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记录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7.齐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 2.了解恒山的风光,感受作者在登山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3.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1.朗读课文,回忆课文大意。

2.通过幻灯片,采取重要语句检测的方式强化学生积累。

3.可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解说沿途所见景点及特点。了解恒山风光,明确按照游踪来记叙,理清文章思路。

4.品味部分词句,感悟作者在登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 5. 比较拓展: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游记进行比较。

24《满井游记》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了作者游览京郊满井所见到的景色,虽为早春二月却也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句式整齐,骈散结合,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章大意,积累一些词语。

2.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品味语言。 3.领略美景,体会作者的欢快心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趣。 【教学建议】

1.由各地名胜古迹的独特之处引出北京郊区的满井。

2.在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基础上,积累一些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结合课文谈谈印象最深的景物,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揣摩品味修辞方法的作用。 4.播放图片,进一步感受早春的美景。

5.依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袁宏道其人及主张,体会作者的心情。

诗词五首

【教材分析】

《诗词五首》有古风,有律诗,还有词,展示我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这五首诗词有的表达了作者推己及人、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有的表达民风的淳朴、友谊的诚挚,有的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和对故乡的思念,有的抒写要奋发进取的想法。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

2.能理解叙事诗的大意。积累“挂罥、对面、得、丧乱、何由彻、突兀”的意思。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情感。 【教学建议】

1.展示杜甫草堂的景色图片,引出课文,了解杜甫的相关常识。 2.一听朗读录音,纠正字音。

3.二练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美、音韵美。

4.三解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意,积累一些重要词句。

5.四品读诗歌,可通过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揣摩诗人叙事过程中的情感,体会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情感。 6.五诵读诗歌,能正确默写。

第二课时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

2.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比较体会两首诗主题语情感的异同。

【教学建议】 1.展示田园风光与生活的图片,学生谈谈这种生活的感受。引出课题。 2.一听朗读录音,纠正字音。

3.二练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美、音韵美。

4.三解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意,积累一些重要词句。

5. 四品读诗歌,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体裁、内容、主题、写法等角度)

6.五诵读诗歌,能正确默写。

第三课时 《渔家傲》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

2.在把握大意、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能准确诵读、默写。

2.在把握大意、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体会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

【教学建议】 1. 出示一些能表现边塞风光的图片,学生用一些词汇描述看到的感受,引出课题。

2.一听朗读录音,纠正字音。

3.二练读词,感受词与诗歌不同的节奏美、音韵美。

4.三解读词内容,理解大意,积累“千嶂、勒、寐”等一些词句。

5. 四品读词,欣赏独特的塞外风光,感悟作品中抒写的思念家乡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6.五诵读诗歌,能正确默写。

7.拓展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词作品。

第四课时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

2.在把握大意、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体会作者被贬黄州时候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 出示一些能表现江南暮春时节雨后景色的图片,学生用一些词汇描述看到的感受,引出课题。

2.一听朗读录音,纠正字音。

3.二练读词,感受词与诗歌不同的节奏美、音韵美。

4.三解读词内容,理解大意,积累“萧萧、休将白发唱黄鸡”等一些词句。 5. 四品读词,感悟作品中抒写的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情感。 6.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比较阅读。 7.五诵读诗歌,能正确默写。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文采。本文就是在列举实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又从国家和个人正反两方面论证,从而证明论点的。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主张与作品。

2.认读生字,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3.积累“举、苦、劳、拂、动、恒、过、衡、作、征、拂”等词语,能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积累“举、苦、劳、拂、动、恒、过、衡、作、征、拂”等词语。 【教学建议】

1. 播放《百家讲坛》孟子的相关录像,学生整体了解孟子其人与主张。 2.听朗读录音示范,学生标注拼音。

3. 学生自由练读,可采取齐读、分组读、连读等方式,要读顺文章,停顿恰当。 4. 分组理解课文大意,有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5. 进行重要词句的检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观点。 2.品味排比的作用,按照思路背诵课文。 3.认识到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按照思路背诵课文。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观点。 【教学建议】 1.复习重点词句,强化积累。

2.朗读第一段: 概括段意,讲述涉及到的人物故事。 3.研读第二段: 了解本段与第一段之间的关系。

4.探究第三段:作者论证的思路。(个人与国家的正反对比论证) 5.学生总结、明确本文的思路与中心论点。可交流相关的名言或者谈感受。 6.齐读课文,品味语言特点,感受其文采。 7.尝试按照写法与思路背诵课文

27《曹刿论战》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以长勺之战为背景,重点记叙了曹刿“论”战略、战术。仅通过人物简短的对话和扼要的叙事表现,写出事态曲折,也写出了人物。肉食者、庄公的形象更突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军事远见、沉着果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3.能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间、对、牺牲、信、福、狱、鼓”等词语。 【教学建议】

1.由“一鼓作气”等成语引出课题。介绍《左传》与曹刿。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标记注音。 3.听朗读录音,轻声跟读、练读课文。 4.分组依据注解,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5. 全班交流答疑。

6.出示应该掌握的重要词句进行检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把握曹刿的形象,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1.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情节与人物形象。 3.你最欣赏曹刿性格的哪个方面?

4.分组探究:(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中的“其乡人”“肉食者”“鲁庄公”等人物的作用。 5. 总结曹刿的物形象。

6.列举实例来验证曹刿的观点——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28《干将莫邪》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表现手法富于浪漫色彩。运用细节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能整体把握情节。 【教学建议】

1.展示历史上的名剑,引出铸剑师——干将莫邪。介绍干宝的《搜神记》,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2.学生自读课文,标注读音。

3.学生分组练习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情节。

5.学生逐段复述课文情节,分清情节的发展阶段。 6.进行重点词语检测。 半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文中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评价。 2.能正确评价文中复仇的做法。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建议】

1.以课本剧的方式,感知人物形象。

2.依据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生论坛:评价文中的人物。

29《劳山道士》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王生矫情不能吃苦,拜师学法却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最终“碰壁”的故事。在写法上两线并行,一明线是学法,一暗线王生不愿吃苦。情节上浅显易懂,引人入胜,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很耐人深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积累一些重要词句,能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建议】

1.观看动画片《崂山道士》,引出《聊斋志异》及相关文学常识。 2.学生自读课文,能正确认读字词,停顿恰当。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4.分组翻译课文,了解大意,全班不解答疑问。 5.进行词语积累检测。

半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复述课文情节,了解情节的发展过程。

2.能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学难点】 能找出文中的两条线索。

【教学建议】 1.请同学复述情节,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阶段。 2.在简要概括情节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线索。 3.学生论坛:结合实际谈谈读后的感受。 4.拓展阅读:《聊斋志异》。

30《诗词五首》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四首古诗,或叙事,或抒怀,各写胸臆,散曲一支,言简意丰。学习中应多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多感悟诗人的胸怀与情感、多积累经典名句。

第一课时 《观刈麦》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欣赏名句,品味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的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两首作品的比较阅读。

【教学建议】 1.播放小麦成熟收割的情景,想象农民此时的心情,引出课题《观刈麦》。 2.播放幻灯展示作者白居易的相关常识。 3.配乐朗读诗歌,分组了解诗歌大意。

4.情景表演,揣摩诗人此时心情——同情与怜悯。 5.播放潼关附近景色,引出《山坡羊 潼关怀古》。 6.在配乐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大意。

7.依据散曲中的词语,揣摩作者的情感——对人民的苦难表达深切的同情。 8.分组探究:两首作品的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9.背诵、默写。

第二课时 《赤壁》 《过零丁洋》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欣赏名句,品味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的背诵、默写。

【教学建议 1.由赤壁的古建筑入手,引出《赤壁》。 2.学生交流杜牧的文学常识及写作此诗的背景。

3.配乐朗读,分组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人借史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 4.以同样方法学习《过零丁洋》《己亥杂诗》。 5.拓展训练:交流与这些诗歌主题相近的古诗词。

上一篇:室内设计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测试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