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2023-05-27

第一篇: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策略

丰富的生活经验、深厚的阅读积累、广阔的媒体信息,是中学生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却贫乏、干瘪和单薄。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从日常生活经验、文本阅读及媒体信息中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其策略如下。

一、 宁收勿放

“收”与“放”是就从日常生活经验中积累写作素材而言的。

所谓“放”是指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想当然地认为,练习写作只要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会把生活的素材写入文中,不愁学生没有素材。但事实常常让人大跌眼镜:写老师,必是披星戴月改作业,病入膏肓站讲台;写母亲,必是冒雨送雨伞,夜起盖被子,等等。学生像贴标签一样,硬是把同样的素材加到不同人物身上。所以,教师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收一收”,收到自己的脑子里,收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里。在学生生活经验与写作素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就是所谓的“收”。

那么该如何“收“呢?生活经验课堂化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把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营造写作生活。曹勇军老师认为:“想方设法因势利导构建热气腾腾的现场、势头和局面,让学生身处其中不知疲倦地‘吸附’写作知识和技能,养成审视、发现和思考的习惯,形成乐于表达和交流的风气,塑造并拓展自我,获得写作与人生的同步发展。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如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以“班会感悟课”带领学生开展演讲交流、写作感悟等活动。课上,赵老师以自己生动的演讲打动学生,或者以“先觉”的学生演讲打动“后觉”的学生。这些演讲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最真实经验。赵老师说,这种课从形式上看是语文走进班会,从内容上看是语文走进心灵。如果教师开展写作教学,只是让学生盯着几节作文课,盯着几篇优秀范文,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脱胎换骨。把生活经验课堂化,引导学生对此加以品位、感悟、思考,学生必能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从而获得丰富的人生营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写作素材,也把学生的写作和发展融合在了一起,是学生写作的精神源泉与动力。

二、宁精勿泛

“精”与“泛”是就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而言的。

所谓“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很多的素材,但往往浅尝辄止,人云亦云,没有深入地把握阅读中的人、事、物,而是简单地把这些人物或事件概念化了。导致充斥在写作中的,很多是老生常谈的素材。请看下面一组素材:

运动员:刘翔、姚明、丁俊晖

残疾人:霍金、张海迪、史铁生

科学家: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

文学家:苏轼、屈原、陶渊明

这些人物,在广大学子的笔下,被“捣鼓”了千百遍。动辄就是司马迁宫刑,屈原跳江,居里夫人受镭辐射……大家素材千篇一律,作文自然不会得到青睐。不是说我们熟悉的名人不可拿来做素材,关键是看你怎么用。

如对高考全国乙卷的作文《位置和价值》,一位考生在文中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一是被贬黄州,二是修筑苏堤。我们知道,苏轼在这两个阶段恰恰处于不同的人生位置:低谷和中间。但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他文学生涯达到了高峰;在西湖,他修建了千年苏堤。考生只有平时对苏轼有全方位的了解,才能将这些素材化为己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时,需要学生对陈词滥调的素材去“烂”,去“滥”,达到“精”。所谓“精”即追求新鲜的、有文化品位的、引人深入思考的、有独特感受的素材。

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使素材达到“精”呢?专题化阅读这一方法不妨一试。中学生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他们不是空着脑袋学习的,有自己的好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欣赏的大家,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向展开研究,如生平、思想、贡献、名言、轶事等。给学生一点时间,再给予一点引导,让学生越学越聪明,学生自会建立自己的素材根据地。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说,他有一个学生十分喜爱红楼梦,写作时,无论什么话题,他都会化用《红楼梦》中的材料,而得分都不低,在该学生的启发下,曹老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专题化阅读,他把一首诗变成一个专题,把一篇文章变成一个专题,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专项阅读研究摘抄。通过专题化阅读,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阅读对象中的人、事、物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把陈旧的素材新颖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素材库,才不会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写作素材从泛泛而肤浅到精而透彻,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高度。

三、宁拾勿弃

“拾”与“弃”是就从网络信息中积累写作素材而言的。

所谓“弃”是指有些教师舍弃网络资源。虽然学生写作素材主要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和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已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面对这一不可更改的事实,教师与其舍弃网络资源,不如重拾这些丰富的素材。当然“拾”并不是全盘接受,听之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媒介这一大环境,秉承“拿来主义”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自己丰富的写作素材库,这就是所谓的“拾”。

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在推行自己的绿色作文理念时,就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介。赵老师带领学生课前观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新闻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打破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学习习惯。赵老师说,“杨雷同学代表实验班写给吉林市新任市长王照环的一封信,表达了有志学子参与家乡建设的高度热情和责任心,在江城百万人民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应”。学生不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他们有了自己的写作动力和自觉性。

青春期的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从声、形、色等各个方面冲击着他们。学生面对日常枯燥的书本学习,早已筋疲力尽,如果教师换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放松学生,还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或许有的教师认为,从网络上来的素材缺少文学性,是快餐文化,是非主流文化,可是从传统途径获得的写作素材不也是精华与糟粕、主流与非主流、高雅和低俗并存的吗?简单粗暴地排斥网络是不公平的,任何事情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大有裨益。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写作素材也到处都有,无论是生活还是书本,抑或网络都有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提取。只要学生具有积累素材的意识,并运用以上积累素材的三个策略,一定会得心应手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素材。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241000)

第二篇: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作文是由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组织而成的,一定意义上说一篇文章质量就是由写作素材的质量决定的。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方法,让学生不致于无物可写。

一、素材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创造新思想的语言使用行为。作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达学生自己的所感所想,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一类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要求明晰、简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作文教学都偏向于要求学生写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强调作文的社会意义,忽视了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教会学生搜集素材,从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精彩之处,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地表达意思。”叶圣陶也曾说“我们内蓄情思,往往于一刹那间感其全体;而文字必须一字一句连续而下,仿佛一条线索,直到终篇才会显示出全体;又,蓄于中的情思往往有累复、凌乱等等情形;而形诸文字,必须不多不少、有条有理才行。因此,当写作之初,不得不把材料具体化,使成为可以独立而且可以照样拿出来的一件完美的东西。”可见写作素材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二、写作素材积累的方法

作文素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另一类是课外的阅读材料。

(一)教科书中的阅读素材

对于这类素材,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创新运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课本中的材料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对于教科书中的素材,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积累:

1.照单全收

即根据文章的中心,直接将课本中那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有不因为私下情同父子之“义”而有违军令如山之“大道”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失街亭》);反面的有项伯因为要报答张良救命之恩的“小义”而私自通风报信,结果妨碍了项羽原计划攻打刘邦、一战称帝的“大道”等等。除此之外,学生非常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也有“关羽为小义放走曹操,有违蜀希望统一天下之大道”“刘备为桃园小义而不听劝阻、仓促伐吴,结果落得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实力大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蜀攻取的脚步”等反面素材。因为这些素材都是典型而且生动的,所以这种方法运用起来不仅简便而且高效,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概括和分析。这种方法可运用于议论文的写作。

2.变向行驶

课本中叙述的事件都是按一定的方向向前推进的,也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结局。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向,将事情按照我们设定的方向重新向前推进,那么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却又正是我们作文观点所需要的。这就是由课文内容“变向行驶”而得到的作文素材。

3.旁逸斜出

一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它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白点”,如果我们尊重课文并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并适当加以联想和想象,由课文中的某一个“点”向外延伸,使原本比较单薄的内容变得比较丰满,或使课文原本的“点到为止”变成“有血有肉”,这不失为写作时从课本中选取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渠道。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的写作。

4.反弹琵琶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议论性文章。对课本中有关的人物、人物的行为、叙述的事件等等,众人都从某一个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层面上去理解。但如果我们能够多作一点反思,换一种眼光或者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甚至全新的结论,这就是作文素材选取过程中的“反弹琵琶”。这种选材的方法,可以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使作文材料新颖而不落俗套。同时,又可以彰显自己独特的思维,可谓一箭数雕。

以上四点是作文从课本中攫取素材的有效途径,学会并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写作材料贫乏的困境。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绝对不能“戏说”课文,不能出现像有些同学改编朱自清的《背影》而变成“父亲越过铁路去买橘子而违反了交通规则被罚款”这样的现象,反而弄巧成拙。

(二)课外的阅读素材

课外的阅读材料丰富多彩,许多优秀的素材如果能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去,将会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素材都可以为我所用。笔者在选择课外写作素材时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关注细节

真挚的情感往往来自精彩的细节。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相加,所以选择作文素材时要对其适当加工、组合和提炼,选择那些能触及自己灵魂的动情点――细节并加以描绘,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比如某年的一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其中对于祖父祖母的描写就借鉴了丁立梅散文《你在就心安》中“两个人,不过隔着一屋远的距离,祖母却每隔十来分钟,要大着声唤一声祖父。‘老头子!’祖母这样唤。有时祖父听见了,会应一声‘哎’。祖母笑,仍旧低了头,做她的针线活。有时祖父不应,祖母就会急,迈着细碎的步,走出门去看,看到祖父好好的,正在太阳下打着盹呢。”的细节描写,用一喊一答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老人之间的夫妻情深,其情真挚感人。从这篇作文中也可以看出往往打动读者的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恰是这些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细节。所以,我们在寻找素材时应该多多关注细节。

2.避免陈旧

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中的素材由于年代等原因显得过于陈旧,这样的素材是不可取的。比如现当代散文中一些作家对于“知青下乡”等特定时代场景的刻画,虽然有的素材也极富感染力,但由于时代的层层阻隔,并不能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里,否则就会使作文失去真实性。

另外也要注意选择的素材是否新颖,比如要寻找通过衣食住行来展示时代变迁主题的素材,很多人往往会对自己家从祖辈至今餐桌上食物的变化进行刻板的描摹,显得无聊且没有新意。而有的作文素材会提供很新颖的角度,比如通过祖父使用的“烟斗”的变化来体现时代变化,这种立意就比单纯地就衣食住行的某一方面笼统地描述新奇得多,也更容易吸引读者。

3.着眼热点

一些报刊杂志上社会热点的话题也是写作的好材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多关注。2009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就十分贴近当时的社会热点“生态”问题,如果学生可以较早关注,就不至于在写作时无物可写。教师在平时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考《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了解社会动态、时事政治。但是在选择素材时也要切忌态度过于偏激或涉及敏感问题。

三、写作素材运用的技巧

素材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运用作文素材的方法:

(一)直接引用

就是对写作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可以使之成为文章的观点,也可以作为论证的材料。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操作。运用得体的关键在于准确,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整体立意一致。

(二)精选叠加

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但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组织成文,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在组合时,我们也要注意运用技巧,比如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思路清晰;也可以由近到远,逐步展开;也可以由主到次,突出重点。语言排列顺序要合理。通过相同素材的共同特质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增加文章的气势。

(三)理例结合

作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说理,就容易令人生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各种和文章主题相关的素材,通过一些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情去揭示深奥的哲理,这样显得有血有肉,丰满多姿,具有说服力,读起来也真实可感。

江英?矗?江苏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育。

第三篇:指导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六策”

勃利县大四站中学 张英华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很多中学生写作素材匮乏,进而导致厌烦作文的现象,总结提出了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六条策略,从观察积累、阅读积累、试听积累、活动积累、练笔积累和强记积累诸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向学生渗透了“留心时遍地是资源,生活中处处皆素材”的理念,对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写作素材 积累 六种策略

每提起作文,总有不少学生叹息,甚至怨声载道。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批阅作文、观察、调查,我对学生畏惧和厌烦作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认为,写作材料匮乏,是导致学生产生怕作文心理的主要因素。

从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分析,一般说学生看到题目,相关的材料呈现于脑际,然后将材料归类疏理,根据题意分清主次,从中立意后决定取舍,形成提纲,才动笔写作。但囿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许多人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难以广泛联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兴趣。

那么,如何帮助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呢?我在实践工作中尝试实施了六种策略,分述如下:

策略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如《荔枝蜜》一文结尾,作者以“为他人酿造生活的蜜”这一共同特征,从蜜蜂酿蜜联想到水里农民插秧,还梦见“自己成了一只小蜜蜂”,由物到人,由人到己有序组织,使文章主题逐步深化。也可由虚到实,由现在到未来,将积累的材料予以创造性想象组合,使文章思路更活跃,开阔,增强表现力。如《井冈翠竹》一文,在叙述三十万根毛竹砍伐后,运用以往积累的材料想象井冈翠竹将要穿云钻雾,走上迢迢征途的情景,突出了井冈山人的新风格和新贡献,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策略二: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策略三:视听积累

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是对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间接观察手段。广大青少年早已自发地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广播电视积累信息,但往往凭兴趣爱好,随机收看,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家长则多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教师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策略四:活动积累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策略五:练笔积累

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有形的文字材料积累(除动笔墨读书外)被忽视了,即练得太少。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做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产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于50万字。因此,教师应在对中学生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结合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练笔的形式一般有:

(1)阅读练笔,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

(2)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 (3)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策略六:强记积累

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在阅读欣赏之后,还必须反复吟诵,琅琅上口,达到熟练背诵,到写作时,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这属于强记积累。中学生是记忆力发展最佳时期,且能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元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谈到作文要读韩愈的文章时说:“日熟读一篇或二篇,亦需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也……。所以,应该着力背诵些名家名篇,如朱自清《春》、《荷塘月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吴伯箫的《菜园小记》、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冈翠竹》、峻青的《秋色赋》等。教师应提倡、鼓励和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强记部分经过选择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终生享用。此外,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均需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留心时遍地是资源,生活中处处皆素材。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与方法还有很多,期待着我们去开发和探索。

第四篇:写作之素材的积累素材

浅谈写作教学——素材的积累

南坪镇任集中心校马香君

摘要:写作素材是写作当中应用到的一些优美字词、句段、以及一些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古今人物、语录、格言、谚语之类的用来优化文章的素材。素材从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多媒体中来,并且介绍如何积累素材。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素材、素材的积累 、素材的来源、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林润生、《中学生写作素材大全》 余歌、《最新中学生写作素材》 英才作文研究室

笔者所谈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就中学生的写作来说的,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考场呼唤绿色作文,因为中、高考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缺少真情实感,缺少个性风采。

作文功利化,心口不一,人文分裂,形成灰色系列作文。有的是文笔优美,犹如散文诗,可是不知缘何而发;有的是传统素材,如同产品加工,属于同一品牌,像扶盲人过马路,送盲人回家,雨中送伞,救落水儿童,生病爸爸妈妈背着送医院等;有的是无病呻吟,创造悲剧气氛,写老师会写老师晕倒在讲台上,或者病逝,写家庭会写自己父母离异,如何坎坷面对;有的是文言现代文夹杂,以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极深,让老师不知所云;有的用英文汉语互映互衬,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互映互衬,以显自己阅历匪浅;还有的因为看青春偶像剧倍受启发,写起来恋爱素材„„这些文章让阅卷老师大跌眼界,没有文质兼美的作品怡情,没有情景交融的作品养眼,所以对绿色作文的呼唤应运而生。

所谓绿色,源于自然的生命之色,用到作文中,也就是对生命作文的呼唤,文章本来就应该是人文结合,作文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的反应,要经过心灵的加工,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抒发自己独特的看法,还要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才能为文,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展示,也是值得老师探究钻研创新的课题。学生作文缺少生命之色,归根结底是素材贫乏所致,所以积累素材为作文训练之基础,值得一探。

一、什么是素材?

写作素材简言之就是写作当中应用到的一些优美字词、句段、以及一些名言

警句、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古今人物、语录、格言、谚语之类的用来优化文章的素材。而这一类的素材基本上来源于书本,诸如学生使用的教材:语文、政治、历史等,还有文学艺术作品比如小说,唐宋诗词,成语故事集,名人名言录等。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写作素材也相应拓宽了范围和渠道。从艺术的发展道路看,一切作品都来源于对世界的模仿,也就是说写作也不例外,它真正的源头还是世界,可以说只要是世界存在的客观事物与主观事物,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写作对象有关的一切就构成了写作素材,甚至写作可以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比如童话,科幻小说,寓言故事等。

素材从哪里来?如何积累素材?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又参阅了同仁的各种看法,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素材从哪里来?

(一)家庭是学生的乐园。学生从一出生就开始接触家庭生活,家庭中的一切生活,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例如写家庭的故事,家庭的发展史,家人名字的故事等,家人的梦想等。

(二)学校是学生的天堂。从幼儿园到学龄儿童,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可以说学校生活占据了学生整个的青春时代,最美好、最纯真、最激情洋溢的时光,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学校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学校生活自然成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作文素材。每一堂课的学习与收获,每一次的师生交往,每一天的同学相处,为梦想而飞的艰辛与荣光,失败后的痛苦与奋起,赛场上的努力拼搏,考场上的思考与战斗„„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三)社会是学生的舞台。在学校和家庭外,孩子会接触到社会生活,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见闻感受,把社会生活融入自己的写作,成为写作的素材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倾向,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而社会是最丰富的竞技场,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因为将来学生要服务社会,融入社会,所以社会生活必然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写作素材的来源之一。

(四)大自然是学生的伊甸园。随着人类的足迹踏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呼吁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关注自然就是关注人类的发展。自然之美可以怡情养性,如果学生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并把她转化为自己的文墨,那么这种作品往往是充满灵性的,所以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界的山河大川,日月星辰都可以成为写作的不竭源泉。

(五)随着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人类的信息化交流途径日益便捷,网络也是一个丰富的自愿世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那么网络将成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之一。

三、如何积累素材?

(一)写日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时时都会冲激学生的心灵,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那么如何记录下这些心灵的火花,生活的浪花呢?笔者认为日记是最好的武器。要求学生写日记,坚持每天一篇,记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只写事情,写景物,写人物,会写了再写感悟。

开始可以是粗略的记忆,会写了再去求章法,如何写,开头些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如何操作。懂得了章法可以继续提升,写出事情的曲折发展,写出人物的个性特色,抓住景物的特色,可以细节刻画,也可以大笔渲染。日记的字数由开始的不限,到一百字,两百字,五百字,最后回归到仍然不限。

这样循序渐进的写日记,一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二可以引导学生去享受人生,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四可以宣泄学生心灵的压力,促使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总之日记是最方便,最快捷,最实效,可以跨越时空的写作积累与练习的手段。

(二)笔记摘抄。魏书生先生的几点做法值得借鉴。⒈写自己最崇拜的名人、伟人、好人„„„把自己崇拜他们的理由写出来,把他们的重要事迹写出来,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⒉写上在这个班集体中,你要追上哪名新同学,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定下来,然后奋起直追,这样前有榜样,后有追兵,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自己的潜能,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全力以赴。 ⒊针对自己心里的疾病,弱点,不足之处,写一句警示自己的话。这是魏书生先生对他的学生的笔记的三点要求,是笔记摘抄不只是作文素材的积累,也是引领自己健康成长,走向成功

的动力之船。魏书生先生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笔记摘抄没有统一要求,凡是学生认为好的经典的作品、故事、名言警句,笑话、歇后语等等,都可以摘录,同时还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写感想,收获,不足等,也可以把笔记摘抄本作为随笔本,写下由自己灵感而生的作品,这样,这个摘抄笔记,既是对素材的积累,也是对素材的创新,也是佳作的训练本,为学生下一步更好的写作打坚实的基础。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让学生多读书,读名著,读诗歌,读散文,读论文,去欣赏,去感悟,去思考,去借鉴,去创新,这样就可以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有了良好的文学底蕴,加之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写作思路自然敏锐,写作素材自然源源不断。

(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去了解社会的人间百态,去体会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才能拥有真实的体验,这样在写作中才能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有情可抒,有题可议,才能有与众不同的素材,才能写出独具个性风采的作品。

(五)借助现代多媒体工具,引领学生了解世界,丰富生活阅历,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可以让学生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学生看鲁豫有约,了解榜样人物;让学生看精彩电影,培养审美水平;让学生网上冲浪,进行资料的查阅搜集„„可以说现代多媒体利用好了,就是为学生开辟了另一块天地,也就成了学生的又一素材基地,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

总之,学生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阅览,多实践,多思考,多动笔,“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写出来,就是文章——与众不同绿色作文,是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学生的创新的智慧结晶。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由三乡一镇合并而成的宁溪初级中学,因为其区域的特殊性,学校实行寄宿制,再加上受经济发展和文化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与社会接触面相对较窄,文化信息量偏少,活动方式单调,所以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每到写作文时,常常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我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确实,在作文课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挖空心思地“教”,学生硬着头皮地“挤”。其结果是他们写出的作文大多数还是语言干巴,内容贫乏、空洞,缺少真情流露。

笔者认为,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多注意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这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前奏”。只有让学生们真正地认识到素材积累的重要性,真正地为积累素材实践着,才能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自由写作境界。

二、课题研究情况介绍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由于本课题执笔时,笔者所任教的初三学生已经毕业,现在任教初一两个班,所以课题的研究对象改为初一学生,那么笔者在开题报告中所拟定的计划也将作一定的调整。 调整后的具体研究步骤是这样的:

5月、6月,主要开展课题的理论学习。学习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相关理论,更新教师自己的观念,做到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做好此项课题研究的最大的一个前提就是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学生写作这方面的书籍,更新理念,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另外,和长期在农村任教的语文教师交流,向他们了解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等。在课题研究期间时时注意理论与平时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不断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7月、8月,笔者利用两个月暑假时间,查阅了往年期末试卷作文得分情况,认真分析了学生得分普遍偏低的原因,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另外,利用假期看了相关书籍,之后将陆续整理,将好的思路、方法、方向加到笔者的课题之中。

9月,笔者接任初一两个班,面对新生,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对两个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积极撰写了调查分析论文进行反思。另外,搜集有关学生的历史资料以及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学生的个人情况,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课外阅读,爱好,生活习惯等),调查记录学生的写作习惯及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形成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 实践研究、行为研究,都必须重视具体的实践性,即一切假设都需靠实践来检验、证实,一切结论都必须从实践中得出。

20

在这一个月中,笔者积极关注学生者在积累写作素材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困惑,通过组织座谈会、个别谈话、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周测成绩等有效途径精心分析各种假设与操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三、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本课题历时六个多月。尽管六个月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小课题的研究来讲确实是仓促一些,但是还是取得了 一些成果,而且这些成果都是预期的。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学生作文现状,

就必须深入学生进行了解,摸清底子,进而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宁初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的量化性的语文写作现状的调查研究。调查以七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一学期写作文的篇数及对自己写作质量的评价,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否经常写日记或周记,业余时间是否读课外书,你一般读些什么课外书,是否会写读书笔记或者摘抄,作文中所写是否是你真实的感受,你对作文课的意见与建议等情况。问卷的结果让笔者的心头沉甸甸的:绝大部分学生看到作文头疼,不写日记,很少看课外书,没有摘抄的习惯,作文胡编乱造。学生的作文现状真的令人堪忧,也让笔者的研究充满沉重!

2、笔者努力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在作文课堂中渗透积累习作素材的方法,帮助学生随时随地收集资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

3、课题研究的过程,不但是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的成长过程。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学会交际。学生逐渐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掌握了主动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了,有了素材就能轻松愉快习作,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在实验中,学生不断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我们将作文课堂教学过程分成两个方面、三个阶段、五个层次。两个方面指:一是教师主导作用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再将素材内化、提升为习作素材。另一个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过程,即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积累——内化——习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技能。这两个过程相互渗透、互相衔接;三个阶段是指激趣观察或实践、积累内化、习作感悟,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五个层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认知——积累——内化——用知这一过程,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接受能力。

尽管六个月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小课题的研究来讲确实是仓促一些,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这些成绩或者说是做法,对于笔者今后的研究来讲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四、存在的问题

211、该小课题研究时间较短,所取得的效果也仅限于我们学校范围内,所以其真正价值尚需要大量事实来佐证。

2、笔者首次尝试课题研究,教学设计阐述中比较注重过程讲述,教学实践多,缺少理论支撑,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淡化了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致使很多时候总感到困难重重,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

3、繁重的事务、课务,使笔者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课题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带来困难,不善于书面积累素材,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还显得不足。

4、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参差不齐,对于写作方法的掌握速度和程度差距也教大,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影响;此外,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和写作习惯都没有养成,导致写作水平很难提高

5、关于素材积累之后如何巧妙运用到写作中的问题,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结论。这里既有需要时间检验的问题,也有认识上的问题,还有考试与评价的导向问题。总之,这些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

五、今后研究方向

1、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广泛实践,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来积累写作素材,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除了学好每门学科,还要积极参加班队活动,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实践体验;且适时组织学生出去采风,并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2、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大量积累语言,提高写作的深度,凸显写作的亮度。“诵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才能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才能吸取别人之精华,弥补自己之不足。在阅读中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用于写作之中。

3、加强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对特定学生跟踪调查,对他们的成果及时总结分析,找出不如意的地方,以便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本课题在精彩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

4、如何把素材的积累和素材的内化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22

上一篇:中学学期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在销售研讨会上的讲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