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2022-09-01

第一篇: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

三、对高考写作素材的归纳整合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觉得素材太少太肤浅。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案例一:苏洵《六国论》

(一)写作素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立意】

1.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

2.奋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

3.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

(二)写作素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立意】

1.善始还要善终;

2.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

案例二:《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写作素材:

1.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面对秦昭王毫无惧色,进退有仪,不卑不亢,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2.渑池之会,秦王以鼓瑟为名羞辱赵王,蔺相如以死相逼,跪请秦王击缶,秦王无奈击缶。

【立意】

1.无畏者无惧;

2.把握机遇才能成就未来;

3.生活需要智慧。

(二)写作素材:

蔺相如接连升级,官位超越了大将廉颇,廉颇恼羞成怒,扬言欲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顾念国家利益,抛弃私人恩怨,处处避让廉颇。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

【立意】

1.(宽容)宰相肚里能撑船;

2.国家利益至上;

3.小不忍则乱大谋;

4.凡事以大局为重;

5.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先归纳每一篇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再整合归纳教材中某些课文,然后进行求同存异的评价,让其同类化专题化,由此提炼话题与立意。我们对素材的异同进行思考与比较,能够有意识地将教材中某些有着相同或相似内容的课文进行整合归纳,对这些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进行素材的积累,这种过程是对阅读的归纳、整合和深化。可对高中教材中的写作素材进行专题分类:体味至爱亲情、洞察世道沧桑、建构精神家园、感受山水神韵、锤炼思想创新、抒写人性光辉、追寻文明踪迹、对话先贤圣哲、沉思历史得失和认识自我成长等。

例如:可归纳体味至爱亲情的课文有史铁生的 《合欢树》、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等。

“暗中摸索总非真,眼触心生法自神”。归纳整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自己的摸索实践。一是要随时注意进行归纳,二是要随时注意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养成随时归纳整合和运用的习惯,这对于我们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

谈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

例5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可用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话题)

例6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天,像项羽那样一把火将阿房宫烧掉的行为应该没有,但是,漠视、蚕食、占据、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则经常发生,这些现象,和项羽的所为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阿房宫赋》)(可用于“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等话题)

例7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对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是会引起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陈情表》)

(可用于“情与理”“说话艺术”等话题)

二、世事洞明皆学问——关注社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应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

虽然高三学生学业繁重,无暇更多时间关注社会。但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的高中生,手机、网络、电视、报刊、广告……每天的新闻资讯像潮水一样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无论你是宅在家里,还是在上学的路上、校园、课堂,还是商店、餐馆、地铁、汽车里……新闻、娱乐资讯无孔不入。其实家事、国事、天下事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只需养成留心、观察、积累、思考的习惯。2008年笔者参加上海市高考作文(《他们》)阅卷工作,千人一面的作文内容,已经不是审“美”疲劳了!虽然有少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但80℅的同学作文视角关注的是汶川地震。还有就是无私奉献的“春蚕、红烛”——人民教师,城市美容师——清洁工,伟大的母爱,古今中外的名人等。

其实认真审视“他们”这一作文题目,视角关注的人群可以是方方面面的,材料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白骨精”、“银发族”、月老族、老三届”、退役运动员、伟大的失败者、非洲难民、勇敢的先驱者、艾滋病患者、吸毒者、明星们、明星的“粉丝们”、单亲家庭子女、下岗工人、卧底、海外小留学生们、“海归”和“海待”、在中国留学或工作的外国人、高考的学子和他们的父母、新上海人、“北漂”一族、城市里的乞丐和拾荒者、幕后的配音工作者、乡村教师、协管员、促进两岸关系的台商、贪污腐败分子、志愿者、房奴、卡族、炒股人、器官捐献者、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等等。

到2009年(郑板桥的材料作文)这一现象得到明显改观。虽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又不假思考地搬出李白、陶渊明、苏轼等。但较多同学的选材能够准确引经据典,更有同学能巧妙化用古今。这说明有很多中学生不仅观察多、积累多,而且思考也多。比如以下论述。

1.如今《潜伏》等谍战剧走俏。而同类题材相继撞车,有观众抱怨,如今的谍战剧陷入

了一个怪圈:“国产007和女间谍的爱情故事”,引起大家的审美疲劳。(创新)

2.复旦大学将三轮车夫蔡伟破格招收为博士,显示了一所大学博大的胸怀,更是整个社会对“异”接受的序曲。(大放“异”彩)

3.被西方主流媒体称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好的演出之一”的“时空之旅”,在保留传统杂技节目惊险刺激的同时,艺术创新丰富了整台节目的视觉效果,有力提升了杂技艺术的观赏价值。(继承与创新)

高中生更爱关注歌星、明星,所以用娱乐圈的新闻事件来为自己的作文当论据,也是一种思路,辟出一条柳暗花明的小道。

例12011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时间

论据:明星的时间很值钱

论据阐述:如果要问明星,你的时间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也许会说,我的时间意味着我的价值。看看明星的时间有多值钱:周润发剪彩“时薪”500万,冯小刚拍广告每分钟30万,贝尔拍 《金陵十三钗》“日薪”200万。李冰冰走秀15分钟,进账500万人民币,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例2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目:回到原点

论据:周润发的简朴

论据阐述:当已经是国际巨星的周润发,选择和普通百姓一样,坐最便宜的公共巴士和地铁出行,他已经回到了原点,但这个现实意义上的原点,其实是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回到原点,并非只有从头开始这一个解释,它也可以是心灵上的返璞归真。

例32011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拒绝平庸

论据:Lady Gaga

论据阐述:拒绝平庸,不走寻常路,Lady Gaga就用这句话实现了丑小鸭变天鹅的童话:“每个人都可以抵达他们最伟大的部分。说到底,我只是个有决心这样做的纽约姑娘。驾驭这个世界吧!如果你不驾驭世界,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她就是秉持着这个理念,所到之处无不显示出她的独特之处,她被大家评选为当之无愧的雷人教母,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记住了她与众不同的着装,同时也记住了她的音乐。

听唱新翻杨柳枝——一例多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主要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任何事例都包含多方面的意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例,可以在不同的视角、表述、侧重点下,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意义或观点。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场作文时用例雷同现象。问题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比如,同样一则素材“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成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就可用于以下多种论述。

1.他能这样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其中不也含着“坚韧”的精神吗?(1998卷——以“坚韧”为话题)

2.为什么非要和大家一样一窝蜂去移植爱因斯坦的记忆呢?我们就不能移植袁隆平的记忆吗?(1997卷——“假如记忆能移植”)

3.在他记忆中一定有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吧?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内涵,提炼出不同的论题,这不就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2000卷——“答案是丰富多彩”)

4.袁隆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诚”和“大信”呢?这里不也含有“心灵的选择”吗?在别人都去花天酒地的时候,他却默默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不正是“心灵选择”的结果吗?

(2002卷——“心灵选择”)

5.袁隆平为什么能攻克这样的科学难题呢?与他对杂交水稻的特殊感情有关。从特定的角度看,这不正是对杂交水稻的深厚感情,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吗?(2003卷——“情感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6.他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呢?他放大了自己的痛苦了吗?(2004卷——“挫折”)

每个材料,事实论据牵涉到方方面面,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同学们在引用的时候可针对不同的论点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就可忽略不计。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例:伟大导师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写完了经济学的扛鼎之作——《资本论》。每天清晨马克思都早早地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门前等候开门。在近十年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参考书。伦敦冬天阴冷,马克思一边读书,一边抖动身子来抵御寒冷,久而久之,水门汀下磨出了“马克思脚印”。为了节省时间,他有时连午饭都不吃。长期的坚持,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

这个例子从不同角度看至少可以用于证明以下几个论点。

1.拼搏、奋斗是成功的原因;

2.坚持不懈是胜利的保证;

3.珍惜时间是事业上前进的关键;

4.不断的积累是辉煌大厦的基石。

如果想用它证明上述某论点时,就可以在材料中有关这方面的叙述上多下些功夫,多扩张一点。

譬如文章要论述时间的重要,那么就可以在马克思一早就等图书馆开门,有时连午饭都不吃这方面多叙述一点。

譬如要证明不断积累对事业上的作用时,我们就可以在马克思近十年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参考书,做了大量的卡片这一点上多叙述一点等等。

第二篇:谈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常言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样,作文也应该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并善于把它积累成作文素材。

要让学生注意到作文素材的存在,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用思想的锤、感情的镐去采掘生活中所隐藏着的丰富素材宝藏,采集有血有肉,有情趣、有个性、有灵性,带着生活露珠的作文材料。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精读博览,为“合为时而著”的作文撷取有时代气息的材料而不是作文材料书里的“干尸”。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是用考古家的见识,鉴赏家的眼光在古诗文里进行新的发现,披沙拣金,化平淡为神奇,找寻、积累新耳目的“古玩”,而不仅仅是那些已为读者的眼光磨去了斑驳锈迹、染上些许俗气的老生常谈。

诚然,学生注意到素材的存在并不就等于记得住、用得上。而事实上也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平时是记住了一些材料,可是写作文时就是想不出来,隔一段时间之后才想起这个本来可用上的材料,可为时己晚。要有效地记忆和提取素材,就必须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分类法是材料记忆和提 1

取的有效方法。它是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归入相应的类型中,各类型之间又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类分得越科学,记忆和提取的效果也就越好。

目前学生作文分类素材的辅导书不少,尚且不说其材料的鲜活性,其内容方面就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材料是由书本到书本,不能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感受生活;

二、材料按照主题分类,类型少的不能涵盖学生应有的人文因素,类型多的各小类之间常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如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作文论据速查应用辞典》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议论文论据手册》就分别存在着前后两者的问题。

作文素材的搜集、积累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素材主题类型的确立,应能引导学生对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感悟生活的素材的搜集积累,以便更好地发挥作文的育人功能。根据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形势,本人特制出如下的作文素材积累分类目录系统,让学生自备一个积累素材的小本子,以此作为本子的目录。

一、与自己

1、自爱自尊

2、自立自强

3、自省自律

4、人生态度

二、与家庭

1、和美家庭

2、孝敬父母

3、亲爱手足

4、教育晚辈

三、与他人

1、友爱互助

2、礼貌待人

3、与人为善

4、诚实守信

四、与社会

1、爱国奉献

2、维护公德

3、遵纪守法

4、敬业乐业

五、时政热点

1、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建设热点

2、国际和平、战争、种族、民族冲突与合作问题

六、科技文化

1、人与自然

2、历史文化

3、科学发现及科技发明

4、哲学思辨

5、宗教

6、艺术欣赏

记录下来的材料,既要有基本的事实或道理,又要有自己的情感、态度、看法以及联想到的相关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材料的个性化,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人文素养。而且,通过对材料的深加工,加深学生的记忆痕迹,达到更有效记忆的目的。

为了便于从记忆中提取特定的材料,当每一小类的素材

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在学生充分熟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每则材料中选出一个提示词。这个提示词必须有代表性,一看就能想起这则材料的详细内容,然后寻找并在这些代表不同材料的提示词之间建立意义或逻辑联系,让这些提示词组成一个有意义或存在某种逻辑联系的记忆链。链中一个提示词与另一个相连,前一个使人想起下一个,环环相扣,他们便能记住分属各类型的各组材料,提取运用时,也就有“词”可循,提高记忆的效益,使其在中学生的作文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平时的教学试验中,经过作文素材系统积累训练的学生,都能积累一定量的作文素材,对作文的态度也有明显的好转。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基本能做到材料丰富、事例典型、感情真挚,中心突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作文教学论》韦志成,广西教育出版社;

2、《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章熊,四川教育出版社;

3、《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于漪,山东教育出版社;

4、《记忆本》布鲁诺〃弗斯特,立君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5、《南方日报》2002.4.23;

6、《中学语文教与学》(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2.1。

2010年5月20日

第三篇: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发布者:陶晓红发布日期:2010-12-30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可见,积累素材的重要性。然而,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教师皱眉头”的现象,作文教学的效果便如同“钝刀子割肉”,耗时却不奏效。造成学生思路不畅,无法迅速展开的的原因是他们平时不知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述?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一、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写好作的前提是要让他们学会热爱生活。古人云:“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然而即使是丰富多彩生活世界,也常常让学生们觉得无新内容可写,他们没能是生活的“会心者”,就生活而生活,缺乏感悟,缺乏想像。必须培养锻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他们去领略山川草木、碧海青天、风雪残月等美景;感受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真情;挖掘世事变迁,物换星移的真实。引导他们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并时时联想、比较、分析、筛选、综合,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而观察生活是熟悉生活的重要方法,是取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在一封谈论写文章的信里写道:“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一点。”这里说的“多看看”就指要多调查,细心观察。观察时要“五官参与”,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以至认识到生活事件的本质和意义。让生活素材如一幕幕镜头在脑中展现,凭自己选用。教师还可为学生创造趣味的、充实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还可以带学生去参观、访问、采访。从校园内引向校园外,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亲身体验,内心感受,真情实感,为写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素材。写作自然能信手拈来,兴趣倍增。

二、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不仅需要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而且需要大量的丰富的间接经验。阅读的过程是吸收间接经验、积累语言和形成语言的过程。叶圣陶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营养,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通过读书,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因为书面材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比观察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材料;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提高认识,更可以积累语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石。教师要想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好,就必须让他们的脑中储存有足够丰富的词汇和语言,“原积”才能得心应手的“薄发”。

阅读积累的第一种途径就是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以教材为底本的在课堂进行的师生共享的阅读。教材所选的篇目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是作者长期对生活、对社会进行观察思考后的结晶,是深刻思想性与完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是“就地取材”。相比较于课外阅读,语文课本是最直接、最简单获取、积累知识材料的来源,更具实效性、针对性、交往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内阅读的教学设计中大胆创新,不拘一格,既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挖掘精华,又要让他们做到学有所获,做到学有所悟,学会积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手法,在掌握后到运用,在模仿中创新。让课内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又一现实性资源,唤起他们写作的情感。

而阅读积累的另一重要途径便是课外阅读。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为势在必行。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动力。对学生而言,有了阅读兴趣,才会步入阅读的殿堂,才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促进大家多读书,争相读好书,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言传身教,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制定课外可行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的书籍。制定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应该包括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以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一个阶段一个阅读目标,循序渐进。而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应力求广泛地阅读,要有一定的面和量的积累;同时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要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知识性强的读物,可以是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特别是名篇名著,也可指定一些对写作技能有益的书刊杂志,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和流行的好作品,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

再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教师应教会学生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可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求来确定阅读方法,通读时应以略读为主,知其大意;遇到枝叶性的章节,应以浏览为宜;遇到精彩片断,加以精读,反复吟咏、玩味,并圈点、记录。这样才既有速度,又有收获。

最后,督促学生完成读写任务以及平等地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要让自己思如泉涌,就必须勒“磨”笔杆,在阅读中力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摘录下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积累下富有哲理的段落。教师还应重视指导学生将心中所感,付之笔端,成为读书心得。这样既能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精彩部分的记忆,实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同时根据制定的课外阅读计划,不失时机地开展课外阅读的专题和评价,使学生在交流和评价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交流时内容可以多样化: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等谈体会,说看法;其次,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既可以师评,也可以学生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平等首席”加以指导、点评,并为学生修改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网络已经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网络这个环境中去探求教育教学的新途径。笔者认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的更多更快。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资料,引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学生鼠标轻点,大千世界便函尽在眼前。网络中的“图像”可以作为写作的基础素材;“声”可以创设情境,陶冶性情;“文”可以给予学生范例、提示、启发„„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形象直观性,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也可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引导学生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并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也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地进行分类、选择、整理;还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欣赏习作,把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与与同学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去伪存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作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资源共享,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事实上职业中学的学生多数语文素质不高,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需要我们在日常和教学生活中更加的关注。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细致地观察了生活,精细地体验了生活,深刻地思索了生活,所得的素材才丰富、深刻、细致、系统。写作素材也是日积月累的,要下艰苦的功夫,才能养成经常性积累的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方法和途径都应抓好观察生活、课内外阅读、增加信息量三个环节。

第四篇:作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我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其中写作教育更是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写作,“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日记则成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日记,就意味着每日一记,学生可以把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记述下来,成为以后写作文的素材。可是我发现多数同学把写日记当成沉重负担,觉得学习生活太单调了,有什么内容可写呢?真的没内容可写吗?非然也,只要打开生活这个源头,写作的活水就会奔涌而来。

我们怎样去寻找写作源头,增强练笔功能,写出有真情实感、创新意识的文章呢?

一、有计划地做好读书笔记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因此,根据新课标精神,我在课堂上去有意识的诱导,发挥课本的范例作用,把从课本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运用到写作上,要求学生有计划做好笔记,督促他们记忆一些古诗文或优美词语、段落。学习了《童年的发现》“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的总起句后,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后,让学生仿照“骆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段描写方法,把学生曾参加过的计算机操作、体育项目训练等就其中一个过程描述下来,或回想一下你的童年,写一篇关于童年的作文后有什么变化。这样写读书笔记一箭双雕,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读写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读书的作用。不仅写语文课文,甚至思想品德、社会等教科书读后均可以写读书笔记,从内容上写出对自己的启发和感受,作为心灵之花的绽放。

二、采集生活中捧起的浪花

生活是个万花筒,生活像一条长河,生命不息,滚滚波涛更不会停止。学生不可能留住所有的“河水”,但他们可以采几朵奔腾的浪花,以作往昔的回忆。凭着小学生的眼光,只要他们留心观察,他们会觉得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的,在亲人之间、邻里之间,时时发生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甚至上学路上、假日逛街,不经意间的见闻,他们会发觉生活会远比作家写得丰富感人,把给学生心灵带来巨大震撼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记录下来,便是日记很好的素材。写“生活浪花”,一是要注意故事的完整性,要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要善于运用设置悬念等写作技巧,把故事写得曲折生动;三是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要透过现象看出小事的本质来,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要写清楚小事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来。时刻不忘生命的长河,不时在日记里捧起生活的浪花,小学阶段生活的磨练,会培养出很强的叙事能力来。

三、构建出五彩缤纷的人物画廊

在学校中学生生活单调狭窄,但认识的人数以千计。在家里,他们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还有兄弟姐妹、姑婶姨叔;在学校,他们可能认识几十位老师,几百乃至上千名同学;在社会,他们有亲戚、朋友、邻居,甚至偶尔相逢的一些素不相识但终生难忘的人,从他们最熟悉的人写起,依次写来,他们的日记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这些人大多与他们朝夕相处,熟悉其言行和生活,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第五篇:浅谈初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作文,在语文的每次考试中都会占四十至五十分的分值。有的甚至更多。能否写好一篇作文,直接影响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可时下,初中生却普遍怕写作文,质量太差。每当老师布置作文,许多人就面对文题发呆,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头脑一片空白;有的就算勉强应付一下,可写出来的文章或内容单调,或结构凌乱,或语病过多„„这里面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究其原因,这与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关系。习惯的作文教学注重“怎样写” 的写作技巧,而忽视了“写什么” 的写作源泉。这种本末倒置的教法,造成学生不懂得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头脑中没有丰富的写作原始材料。

没有了写作的基础条件,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嘛! 笔者以为,要让初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做到:

一、立足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说:“作文源于生活”。罗丹也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可以说,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学生时时要睁大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写好作的前提是要让他们学会热爱生活。古人云:“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然而即使是丰富多彩生活世界,也常常让学生们觉得无新内容可写,他们没能是生活的“会心者”,就生活而生活,缺乏感悟,缺乏想像。必须培养锻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他们去领略山川草木、碧海青天、风雪残月等美景;感受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真情;挖掘世事变迁,物换星移的真实。引导他们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并时时联想、比较、分析、筛选、综合,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阅读积累的第一种途径就是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以教材为底本的在课堂进行的师生共享的阅读。教材所选的篇目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是作者长期对生活、对社会进行观察思考后的结晶,是深刻思想性与完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因而,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美文佳句——优秀篇章段落,名言警句,古诗词等,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熟读成诵,以备写作之需。

阅读积累的另一重要途径便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促进大家多读书,争相读好书,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言传身教,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制定课外可行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的书籍。制定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应该包括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以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一个阶段一个阅读目标,循序渐进。而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应力求广泛地阅读,要有一定的面和量的积累;同时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要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知识性强的读物,可以是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特别是名篇名著,也可指定一些对写作技能有益的书刊杂志,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和流行的好作品,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

再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教师应教会学生精读、略读、

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可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求来确定阅读方法,通读时应以略读为主,知其大意;遇到枝叶性的章节,应以浏览为宜;遇到精彩片断,加以精读,反复吟咏、玩味,并圈点、记录。这样才既有速度,又有收获。

最后,要求学生多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都要有一至几本笔记本,用来做读书笔记,充实素材库存。如课外阅读中读到的一些精彩描写片断、名言警句和观点道理等要记下积累;通过记也可加深理解其精妙之处。有时还可随手写下或多或少的读书随笔。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认识境界提高了,心中积累的名言妙语自然也多了起来。那么,在习作中便可灵活运用了。刚开始时用得不很恰当是正常的,但久了自然就通畅生动、左右逢源了,习作质量自然就逐渐提高了。

三、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四、充分利用影视、报纸、网络等资源,积累写作素材。影视、报纸、网络中有许多事例、美文佳句,对于初中学生写作有用的东西„„学生平日里要把在这些资源里得到的资料好好整理,也分门别类的,或做好笔记,或剪报收藏,或写出当时的阅读心得„„这样,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为数不少的写作素材啦。

当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若我们的学生平日里都能够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都能够持之以恒的话,那么他们就一定可以积累到非常多的自己在写作时所需要的各种素材啦!

上一篇:心态决定状态的句子下一篇:希望孩子成才的成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