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道德与法治课堂范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2018.06.30

第二篇:巧用当前时政热点 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

2017-07-24 02:35:18 基础教育参考2017年13期

王谦峰

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初中生渴望获得更多的国内外信息。在寄宿环境、学校硬件等因素的影响下,初中阶段学生阅历浅、社会经验欠缺、理论知识贫乏,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理解常常流于片面,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而将新闻时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时政热点,就会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普及的大背景下,教师巧用时政热点,能有效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开展“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的作用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探索,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点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教师要注意收集重大时事热点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既能印证教材核心知识,充实教材案例数据,又增强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代性。因此,开展“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对于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非常必要。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又能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形成优秀品质,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益最大化。

根据笔者长期的教学经验,开展“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有五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引导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能让学生养成自觉关注时政热点,思考身边重大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第二,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辨别信息真伪、正确解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媒介素养,发展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第三,能培养学生逐步提高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的能力。第四,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即把时政热点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五,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危机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为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与实施“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

首先,要确定适合的时政热点话题。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时政热点,收集资料,确定符合当前基本需求的热点专题。比如,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专题;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等等。

其次,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多途径收集时政热点材料。按照教学计划,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热点专题材料,小组合作制作“聚焦时政·热点播报”PPT,记录热点专题相关的时政新闻,并对种类繁多的图文材料进行归类和整理。尤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中学生时政报》《中学生政史地》,以及网络等媒介,了解当前国内外的时政热点、时政动向,对相关新闻信息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类。如收集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事件、里约运动会、中国女排精神、中国杭州G20峰会、校园欺凌事件等材料。

最后,给学生创设探索的环境。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取三个班级作为活动对象,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大环境。教師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协作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特别要注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要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找出时政热点与课本教材的结合点,尝试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的总结

对“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的总结,要走好以下几步。

第一步,编制“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备忘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热点速递”“课标链接”“问题预测”三个部分制作“聚焦时政·热点播报”PPT,多角度地运用教材里的相关知识对热点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编制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杭州G20峰会”引发的“中国关注”,让学生尝试寻找世界各国关注中国的原因,分析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的角色等。 第二步,交流展示、资源共享。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进行交流和展示,以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有效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并针对发言内容,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专业性、思维方式的发散性,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控课堂进程。例如,针对部分党员干部贪腐被依法惩处的事例,学生的理解相对比较浅显,故应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干部落马”说明我国坚持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的四个基本要求等知识。

第三步,及时反馈点评。教师要对展示内容翔实、编制题目新颖、分析角度多元的学生,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于有待提高的学生,要及时指出问题并指导其改进。在将重大社会热点与教材相结合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主体、多方位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总结和反思,促进学生深化自我认识。例如,青少年自身实践问题、出谋划策类问题等,应从不同层面、不同高度、不同主体进行探索和尝试。

总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展示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智慧共享,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将时事教育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时政之窗,也激活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巧用当前时政热点,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常青常新,保持课程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作为一线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时政热点背后的理论基础,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达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三维目标。

第三篇: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要克服纯粹的说理去提高效率,那就要从实际出发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利用因材施教等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效率;方法;提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初中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在新的形势下,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即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升的要求,探索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迫切。

一、因材施教,讲求实效

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因此,我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后,根据我校七年级学生实际状况,分别为三种类型学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①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②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

1 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③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学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辩论会、知识竞赛等,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实效。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手段要现代化

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如在讲到“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是什么(表现)?②为什么会产生青春期的矛盾心理?③如何解决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在我们身上有些怎样的表现?”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调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的方法”,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解决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要结合自身实际,从而教活了知识。

三、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准

讲课时,我们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如在讲“我国的基本国情”时,首先让学生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然后讲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持续的时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算起,至少要经历100年时间。接着讲述认识这一国情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坚定了实现现阶段我国人民共同理想的信心。同时,日常的教学、练习和测试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

四、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同时,我们也注意加强学生作业的练习和讲评的精练。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与难点,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搞题海战术。在讲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纠正,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巩固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做到:一是练习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符合;二是练习与中考试题题型相符合。力求做到:上课听得懂,基础知识记得牢,考试成绩有提高。

五、面向全体、抓两头、促中间,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

3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差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首先,教师应端正教育思想,认识到差生优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差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差生,决不歧视他们,而是偏爱差生,重视差生,关心爱护他们,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差生谈心、谈学习,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差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努力去寻找和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差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常为自己的优点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最后,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差生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关键在课内,功夫在课外”,也就是在平时。在课外,要组织差生给予耐心辅导,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只有耐心辅导,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经常利用早晚自修等课余时间,每次组织三至五名差生,给予耐心辅导,决不歧视、讽刺、打击他们。在辅导中,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态

4 度,而且针对差生知识的缺漏,循序渐进,多启发、多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不致于破罐子破摔,而是逐渐增强自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差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应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重视辅导和转化差生,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2010年第3期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

第四篇:八上道德与法治4--5课课堂笔记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一)尊重他人

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是什么?为什么?含义及意义)

含义:

意义:(1)尊重他人是内在修养的表现,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是相互的,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尊重从我做起(怎么做?)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平等对待他人。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对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身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他人,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二)以礼待人

1.待人礼为先(是什么?为什么要文明有礼?/含义及意义)

含义: 表现:礼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意义:(1)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2.做文明有礼的人(怎么做?)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不说粗话脏话,多用商量的语气,不盛气凌人。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着装得体,举止稳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三)诚实守信

1.诚信无价(是什么?&为什么?含义及意义)

含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意义:(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如果不讲诚信,无法在社会中立身处世。

(2)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本。企业只有诚信经营才能塑造良好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带来持久效益,长盛不衰。

(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社会成员以诚相待、以信为本怎进社会互信,促进社会和谐,积累社会资本,提高国家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践行诚信(怎样做?)

(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一)法不可违 1.违法无小事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无论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1.了解罪与罚

(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加强自我防范(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提高道德品质,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常见价值判断?——违法犯罪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往往从不良行为开始的,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善用法律

1.遇到侵害,依法求助

(1)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等。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4)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 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过非诉讼手段不能解决问题,就要通过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3.有勇有谋,应对犯罪(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应对违法犯罪行为?)

(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行为作斗争。(青少年要见义智为,见义巧为)

(3)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第五篇:互联网+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建设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了各个领域和行业中,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的模式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共享,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基础,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互联网 道德与法制 策略 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当前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的模式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共享,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素养的目的。

一、利用互联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性,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不妨将网络中的视频、图片等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创建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增加思维的活跃性,满足教学需求。

例如,《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集体活动中秩序的重要性,如果单纯在课堂中进行文字的讲解,学生自然会觉得很枯燥、无趣,教学质量也不高。因此,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兴趣,从互联网中下载《不守规则的丁当狗》在课堂中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分析指出丁当狗在动画中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

二、利用互联网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课堂则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制素养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中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养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前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以此创造出不同的教学环境,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素养高尚的品德以及正确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学习《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搜索一些关于小朋友上学的图片,并通过图片反映出来一些有关上学不适应、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爱惜课本、认真听讲等场景,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这些图片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以此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克服学生对上学的厌烦感。这些教学课件中的图片为学生起到了示范性作用,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在进行《我们爱整洁》这一堂课的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升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中的大扫除。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劳动歌曲,让学生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受到音乐的熏陶,同时利用音乐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利用互联网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互联网教学背景下,微课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微课就是利用较短的时间,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每个知识点或是某个教学难点展开的教学活动。可以?f,恰当的运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这些是大家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或是自己制作微课《爱护公物》,让学生通过对微课的学习了解爱护公物的正确行为。

当然,微课在课堂中的使用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想要用微课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需要满足以下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熟悉互联网的操作,能够掌握搜索视频和录制视频的方法;二是要把握好道德与品质教学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并从中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由学生,以此让微课更加具有逻辑性,发挥出它在教学中真正的价值。

四、利用互联网将教学延伸到生活

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必然会有课堂教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能够让学生将实际活动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获得成长,教师不妨尝试利用互联网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为学生创建出最真实的生活情境。例如,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十分有限,为了能够让这些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图片或是视频的方式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在比如说,在学习交通与生活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图片向学生去展示从古至今的交通工具,并让学生了解人们是怎样乘坐这些交通工具的,以此帮助他们认识不同类型的运输方式,感受生活中的奥秘。这种利用互联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更能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究的积极性,以此达到拓展学生生活能力,激发学生生活感悟的目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小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为他们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基础,实现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目标。总之,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出网络的作用,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淑环.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J].中小学德育,2017,(01).

[2]雷劲.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01).

[3]王成.让多媒体之花盛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考试周刊,2017,(35).

(作者单位:宁阳县第一小学)

上一篇:东华大学多媒体范文下一篇:道德大讲堂励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