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专业职称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安全专业职称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职称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评价管理制度,其与专业技术人才荣誉以及薪酬息息相关,因而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意义重大。评聘关系正是职称范畴中的执行难题,主要可以分为评价以及聘用两部分,如今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颁布背景下,全面了解以及深度认知职称管理制度对于促进职称改革具有极其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一篇:安全专业职称论文

“双师型”教师职称: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双师型”教师有着独特的特征,但职业教育一直沿用普通教育的职称评定制度,抑制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阻滞了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能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职称评定制度。

关键词:双师型;职称;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罗莉(1984-),女,安徽巢湖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

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单位,为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依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则是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教教师职称评定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及其对师资素质的相应要求,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演变

“职称”一词,在我国最早被人们称为“学衔”,从语义上可以理解为“职务的名称”。1960年国务院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职称与学衔和学术称号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的概念逐渐演变为包含“资格”、“称号”、“学衔”、“职位”等含义的专用名词。[1]但是,实际上职称并不等同于“职务”,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称,即学衔,只是专业技术或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或工作成就的等级称号和标志,不应与工资待遇挂钩,也不应有名额数量等的限制,而职务则是指与工资待遇挂钩,有数额限制,并有着明确职责与义务的工作岗位。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各高校试点职称改革,统一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如1986年颁发了《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但由于人们习惯于使用“职称”一词,便沿袭下来。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职称”,其涵义实质上是指专业技术职务,是与工资待遇等有着直接关系,且有着名额限制的。

改革开放以前,职业院校基本没有职称,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业院校职称的评定与改革才开始展开。经历了从1979年开始的“建立职称评审制度阶段”和从1986年开始的“职称改革阶段”。在第一阶段,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确定与提升教师职务名称的暂行规定》,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定为副教授、讲师、教员、实习教员四级。1981年,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技工学校教师职称问题的批复》的意见(试行)中,决定将生产实习课教师按照《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執行,定为工程师或技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等称呼。在第二阶段,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对职位名称、职责、评审与聘任办法作出了原则规定。这一时期的改革在1989年底基本完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较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起步晚,又长期划归普通高等教育一类管辖,因此,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一直和普通高校执行同一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全国迅速铺开,特别是1986年,以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工作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开展。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但是由于我国的职称评定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现行的高校职称评定制度仍然遗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例如各校职务评定标准不统一,指标分配现象严重,导致不同学校、相同职称人员含金量却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差距。

二、现行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陈弊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无论在师资要求上,还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水平的以“双能力”为内涵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显然,让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执行同一职称评定标准对职业院校教师有失公允,既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更不利于职业院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教特色。

第一,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有着自身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双师型”教师概念正是在以往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环境下提出的,旨在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纠正以往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偏重理论水平的不当做法,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正确定位,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但是人们虽然意识到了职业教育师资和普通教育师资的实际工作相异性,也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但是对其职称的评审标准却相同于普通教育教师,不仅模糊了实际工作中“双师型”教师界定标准,也容易误导“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之一就是科研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及其刊发期刊的等级。但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普遍紧缺,每位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无疑增加了职教师资的负担,迫使他们占用大量本该用来钻研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时间,去搞科研,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有些教师在教学方面成绩突出,而学术研究水平有限,却囿于没有学术论文,或者论文数量不够,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不高,最终不能评到相应职称,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不利于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的究其根本还是要努力改变不适应职业教育要求、不适应培养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师队伍的现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职业院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培养方式,对他们的培养不仅要有一定基本理论的要求,更要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强化,教育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的发展。而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积累大量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真正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但是,现行不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价机制导致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形式、轻实质”,只满足“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表面成就,片面追求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的数量。对“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区分不够,忽视了对“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在观念和做法上产生双偏差,最终导致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够充分实现。

第三,不利于职业教育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办学特色。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标准靠拢普通教育教师标准带来的突出弊端就是容易使职业院校放弃自身特色,模仿普通高校办学。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办学应注重教学和实践两大块。近年来,职业院校之所以能够呈现蓬勃之势,也是由于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能够区别于普通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生产一线人员,满足了当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教师职称评定要参考学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数量等硬性标准,职业院校为了能够“优化”自身的教师队伍,增加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不得不强化教师在科研上的要求,从而渐渐忽视职业教育本身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逐渐丢掉了自身办学特色,慢慢地失掉了原有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革新与完善

2009年9月10日,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其中一条就是要“调整功能定位,改革以单位内部人事管理为基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与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这就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根据不同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制定与其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符合的制度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大胆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适当下放评审权,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和聘任制度还或多或少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干预痕迹明显。主管部门控制着岗位结构和职数比例,政府部门掌握各职称系列评审机构的设置,甚至许多地方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行政领导组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也逐步落实,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社会用人转变,身份管理也逐步向岗位管理转变。[2]因此,继续沿用这种方法,势必不能妥善解决国家用人与单位用人、岗位用人之间的矛盾。虽然经过几次职称改革,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高校获得了职称(主要指高级职称)的评审自主权,但是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审基本都是由行政部门通过社会评审委员会评审完成的。职业院校所设专业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培养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凸显这些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鲜明特征,保持个性化发展,必须避免职称评审过程中的行政意志、长官意志,适当地下放评审权限。因为只有用人单位最清楚本单位的人才状况和岗位需求。所以,怎么评、聘任谁应该由用人单位自己决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为了保证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和权威性,避免因下放权限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严肃职业教育职称评审评委制。评委会既要有专家学者,又要有相关行业里的资深专家和技术能手共同组织评审。对评委会组成人员的入选,严格把关,真正选拔出思想作风好、政策观念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专家。同时,还要建立地区性的专家资源库,以便需要时可按专业、年龄等随机抽选组成评委会,并保证评审公平、公正,杜绝关系职称、人情职称。

第二,改革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名称,明确“双师型”教师身份。现行职业教育教师职称是从学术科研角度出发的,不能体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相称、不相符。因为这些职称名称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且给他们错误的身份定位导向,也不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定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职称应引用相关行业的职称名称或称号,评定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类型特征的职称,以强化技能特色,营造职业技术氛围。目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般认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既能胜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指导课教学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一种是结构性“双师”(又称“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即从整个学校的人才结构来看,一部分教师精于专业理论课,一部分精于实践技能课。因此,可以对既能从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指导课教学的教师予以“双职称”资格,有学者已经提出要根据其能力偏向而设定。而针对结构性“双师”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天津提出,对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予以认定教师资格,另一方面所有高职教师可以申请企业工程师系列,也可以在学校申请教师系列。这些做法和经验,其他地方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学习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参照既有的经验做法,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真实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办法。

第三,单设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评定制度。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者,应是技术应用的实战型专家。[3]这就要求必须单独设定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特点的评审标准,增加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内容,减少依据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等与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不相符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对“双师型”教师发展方向上的要求,提高“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双师型”教师职称的评审标准,除了要严格执行如学历、外语水平、普通话、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常规性要求,减少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的参考比重外,首先,要把教学能力、教学业绩摆在“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首位。其次,要增加教师专业技术操作与技能方面的素质考核,鉴定其指导学生实践实习的实际能力和熟练程度,以此体现“双师型”的特征。对此,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例如,2009年,浙江省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把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必备条件,教師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发明等所获成果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做法不仅对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突破职称评定的旧弊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当然,在提倡把教学工作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作为“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评审标准时,对于一些确有学术特质,能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善于实际教学,又能从事理论研究的教师,应予以积极鼓励和引导,避免“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作为评价教师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方式,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直接关系到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并具有导向功能。“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更大地发挥他们各自岗位上的作用,须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双师型”教师特征,切实做好“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从而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同时它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桂琴.福建省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盘明德.职称评审的政府管理模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宋六锁.关于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2.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李梦卿 罗莉

第二篇:浅谈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制度

摘 要:职称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评价管理制度,其与专业技术人才荣誉以及薪酬息息相关,因而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意义重大。评聘关系正是职称范畴中的执行难题,主要可以分为评价以及聘用两部分,如今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颁布背景下,全面了解以及深度认知职称管理制度对于促进职称改革具有极其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总论

人才强则行业强,行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复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通过职称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进行直观评价,能够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称评审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审基体,对其技术能力,行业素养以及专业成绩进行统筹评判,从而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早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便开始推行职称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缺陷频现,很难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称制度亦是成为我国优化升级的重点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先后颁布,代表着我国又将掀起新一轮职称改革浪潮,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列出诸条更具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优化措施,为打造更符合国情,更具备需求的全新职称系统提供重要借鉴。

概念角度来看,“职称”是一种直观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专业层次的等级称号,自建国初期的任命制,逐步演变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评审制,在专业人才评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职称管理具有宏观性,体系性,全面性等特点,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1]以形式作为切入点,职称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一是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政策的执行;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的评定;三是专业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

二、做好职称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审管理体制对于提升职称管理效率,严格职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细则,健全职称评审管理架构,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探究职称管理体系,深入研究申报资格,任职条件等诸多细节要求,第二,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交流职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发掘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工作严格要求,对于职称管理认真配合。第三,秉持公平公正理念,建立追责制度,做到有责必罚。坚持公开规则,真正做到提前公布评审要求,坚持开放评审流程,透明公开评审结果。

三、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审机制

职称评审必须秉持考评结合理念,既要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又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进行评委会评审,其中评委会评审属于任职资格最终步骤,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评审机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公正是否,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评审架构,夯实评审精神,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第一,提升评审组织专业性。评审组织必须具备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评审组织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保障评审组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评审组织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覆盖面积,从而真正做到专人专业,对口评审。[2]评委必须夯实专业技术,提升认知理念,重视审阅材料,坚持评审记录,进行小组碰头,恪守评审规范。如果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必须严惩不贷,申报过程如果黑箱操作,立即剥夺任职权利。第二,重视评审条件,在评审流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标准要求,履行制定规范,选择优质人才,提升评审效果,在确认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资格时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保障其求学经历以及工作资历满足底限要求,在此之后对于各类相关要素诸如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继续教育证书、个人情况一览表、考核结果、公示材料及成果、论文、荣誉称号等等逐一进行检验排查,确认真实性,提升评审效果,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个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二)还需要通过专业答辩的方式,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交流,以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再次检验其专业素养水平,专业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省内文件下达的淘汰率,将其分至各专业分组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贯彻落实政策方针,保障职称评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三)、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打造评审流程透明化,塑造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3]首先是政策公开,任何与评审相关联的国家政策,都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诠释,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心中有数,通晓评聘重点以及政策要求,能够较为轻松有效的确认评聘资格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果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如实申报自身专业成就以及取得成果,评审小组则应该对其成果加以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另外所得成果還应该进行公示,确保不会存在漏网之鱼。再次是答辩公开,不可提前泄露试题,各类试题需要保障难度适宜,避免题目难度不等影响公正判断。最后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同样对于受聘情况加以规范,确保其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到实处。[4](四)建全受聘考核体系,重视阶段考试作用同时亦是关注日常表现,避免受聘人员存在临时抱佛脚情况。提升考核应用范围,提升考核频次,确保技术人员随时能够感受到考核压力,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职称管理关乎专业技术人员荣誉,亦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重视程度亦是不言而喻。必须重视职称管理工作重要意义,挖掘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组建稳定有序的人才团队。工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日三省,时刻提升自我认知,吸收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科研创新。

四、结语

未来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素养踏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职称管理对其进行直观评价,在把控人才质量,维持人才水平,挖掘人才潜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缺失,研究策略,如今更是拟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体系性与针对性,流动性与多元性,专门性与普适性的全新职称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5],对于不同行业执行不同侧重点的职称管理制度,真正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J].中国劳动,2009(9).

[2]宋魅.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J],管理世界,2015(3)

[3]陆安.浅谈加强职称评审监督[J].中国人才,2007(12):56-57.

[4]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

雷蕾(1990.03.21),性别女,籍贯:河北省三河市,单位: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 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分系列职称制度评价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作者:雷蕾

第三篇: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專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专业技术干部任职培训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军队院校;专业技术干部;任职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军事变革,各种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对军队专业技术干部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履职尽责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面对世界军事发展的新形势,那种“一次性”接受学校教育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加强继续教育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军事技术人才的目的。为了适应这一军事变革的要求,2003年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作出军队院校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变的战略决策,军队院校教育纷纷开始教育转型,开始探索任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任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军事职业教育,基本指向是部队岗位需求,基本要求是学员毕业时达到岗位合格标准。任职教育在属性上属于继续教育,它不同于学历教育,它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终身性等特点,任职教育将在军队专业技术干部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军队院校,如何做好专业技术干部任职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的现状

从1999年起,军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工作的文件,对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培训计划、训后使用、落实措施、经费保障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专业技术干部任职培训逐步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针对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解放军总政治部明确提出了“培训、考核、晋升”一体化要求,即专业技术干部在晋升职称等级前必须经过任职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才具备晋升下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资格。

目前,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包括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培训和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般采用脱产培训的方式,即通过参加军队院校(包括部分地方高校)举办的培训班,经过考核合格后,获得晋升职称的资格。装备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总装任职培训的院校之一,其中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是“学院”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几年来,“学院”已经举办了多期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班,为总装各单位培训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干部,通过几年来的办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任职培训经验,初步建立起有规划、有制度、有组织、有经费、有考察及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五有三化”任职培训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代质量管理要求,只有经过PDCA循环,质量管理才能实现螺旋式上升,从而取得更好的效益。“学院”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办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培训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需要

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目前只有脱产培训一种方式,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简化了专业技术干部的资格审查,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干部就具备晋升资格,没有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就不具备晋升资格,对专业技术干部参加继续教育起到了约束激励的作用。但是,培训方式的单一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单位技术干部由于承担的科研试验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离开工作岗位去脱产培训,难以获得晋升资格,失去晋升职称的机会。同时,较长的培训时间造成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影响技术干部所在单位的建设和发展,部分单位存在着不愿放骨干参加培训的现象。

(二)教学方法粗放,难以激发不同层次技术干部学习兴趣

以“学院”2011年春季办的培训班为例,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主要分为两个班,即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培训班和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培训班。学员来自总装机关、院校、研究所和基地等十几家单位,学员年龄差距最大在20岁以上,学历覆盖大专至博士,从事的具体专业种类较多,不同的背景决定了学员任职培训需求是不同的,而目前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教学方法较为粗放,存在一定的“一锅煮”现象,难以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降低了继续教育的效果,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条件建设不足,难以满足专业技术干部实践性培训需要

任职培训是在专业技术干部完成了学历教育后的再培训,它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同样如此。但是在实际培训中,由于经费投入少,相关试验室、培训器材、资料室等软硬件配套建设不能满足要求,如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培训班开设的航天试验系统仿真技术,该课程实践性很强,学员在掌握仿真技术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必须通过针对性演练来加深理解,由于缺少相应的保障条件,实践课只能以上机模拟或参观见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受到一定限制。

(四)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对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实施指导

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要求紧贴部队岗位实际,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以提高专业技术干部履职尽责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员必须具有丰富的部队实践经验,且能够胜任教育工作。外军院校军事教员大多从部队服役一定年限的军官中选任,中高级院校军事教员还要求具备部队主官岗位任职和机关工作经历。与之相比,“学院”从事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务培训的教员缺少丰富的部队任职经历,同时部队所急需的专业技术领域专家型学者较少,难以在专业方面为学员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五)课程不尽合理,难以适应提高专业技术干部综合能力的需要

“学院”专业技术干部晋升高级职务培训班开设的课程大致包括政治思想、质量管理、试验任务专题、计算机和英语五大类二十余门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相互间缺乏有效交叉,难以形成体系,学员在课程选择上挑选余地较小,另一方面试验任务专题类课程所占比重较低,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员岗位需求关联性不强,且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时间比例少,难以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六)评价机制不完善,制约着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进一步发展

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教学评价机制是指对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质量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制度规定,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评价机制是教学改进的重要措施。目前,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对教学过程缺乏全过程监管,学员培训信息反馈渠道较少,训用一致情况难以把握等。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军事训练大纲,促进任职教育培训发展

任职教育虽不同于学历教育,但是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学历教育的成功经验。学历教育一般按照专业,设置有不同的教学大纲,学员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修完相关课程并通过考核获得规定的学分,才能够取得相应的学位。我军专业技术军事训练大纲同样针对不同的技术岗位,设置了相应的学习标准、学时、参考书目等要求。因此,任职培训可以借鉴学历教育做法,以军事训练大纲为标准,严格按纲施训。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军事训练大纲,明确不同技术职务等级技术干部的岗位要求、培训内容和晋升考核标准,确保不同专业技术干部能够按照军事训练大纲要求进行培训学习和对照检查,另一方面,从事任职培训的院校要按照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任职培训的质量。

(二)改变传统的单一培训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

專业技术干部来源广、专业面宽的特点,要求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的方式必须具备灵活多样的特点,传统的脱产培训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专业技术干部任职培训要求,有必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以往学历教育中,教学方式有函授、在职培训、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学员必须取得一定的学分,才能取得学籍。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可以部分借鉴这一方式,具体方法包括:专业技术干部根据自身岗位需求和任职时间,合理选择相应的任职培训,如函授班、远程培训、专题讲座班和进修班等,培训信息记录在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档案中,在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前,要求参加的培训达到一定的量值标准,才具备晋升职称资格。

(三)改变教学方法,实施分班差别化教学

在技术干部参加培训前,详细了解每名学员从事的岗位,根据岗位设置培训内容,同时在培训前进行基础技术能力测验,了解专业技术干部的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学员进行分班,实施差别化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加强远程教育,完善远程教育体制

远程教育通过建设适用性强的网络课程,为学员提供大量的网络教育资源,不同层次的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学习,或者通过网络开展专题研讨。远程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育资源可以由学员共享,为学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方便,且远程教育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远程教育在未来军队院校任职培训中必将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学院”正在建设远程教育中心,该远程教育中心通过军综网,为军队专业技术干部提供培训平台。但是远程教育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能够满足专业技术干部任职培训要求的网络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远程教育在各单位还不太受重视,远程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广大技术干部的需要等。

(五)加大教员代职力度,形成合理的教员队伍结构

针对院校教员经历单一、实践经历不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干部政策制度,建立合理的院校、部队、机关之间干部交流制度,形成有利于部队干部到院校后成长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方面院校应当有计划的组织教员到部队、机关中去代职锻炼,尤其在部队完成重大试验任务时,应当加大代职教员数量,丰富教员任职经历;另一方面,院校需要从部队、机关中积极选调部分优秀技术干部,补充教学力量。同时,需要及时掌握了解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成果等信息,建立外聘专家数据库,形成“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外聘专家使用制度,在实施任职培训中,适当根据学员岗位需要和当前理论热点,选择合适的专家进行授课讲座。

(六)开展课题式教学,提高专业技术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了解,参加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的干部,大多在单位都是技术骨干,负责或参与一些本单位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因此,在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中,可以通过与部队单位沟通,要求学员带着部队课题来参加培训。教员根据学员课题类型,合理选择部分课题作为课题式教学的目标,组织学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课题研究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科研课题带回到部队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训用一致的目的。

四、结语

军队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业技术干部参加培训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越来越受到部队和专业技术干部的重视。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专业技术干部的任职培训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本文分析了我院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与对策,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邓祖道.军事教育技术学教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2]李秀钧.岗位任职教育归属之我见[M].北京:中国军事教育,2004.

[3]刘超.外军院校任职教育探析[M].北京:军事训练研究,2008.

【责任编辑:郭延彬】

作者:唐建 吕滨 张洋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论文下一篇:论法律与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