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2022-07-29

第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名词性解释:

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辅导者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狭义专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次教育部发文:1999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99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第一次用到“心理健康”术语。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1:教育性;2:全体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广义:建立在大课程的概念上,包括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渗透在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狭义上专指前者。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发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的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以及成就归因这四个方面。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的内在推动力。(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类型。

自我认识:是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及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既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自我完善:即自我教育,是相对于被动接受教育而存在的。是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特别强调学生本人的主体性。

情绪认知:是指自己或他人内在情绪状况的推测,依赖于个人情绪认知线索的知识、情境和情绪表现之间关系的知识、预测情绪反应结果的知识、情绪自我控制策略的知识。

情绪表达:指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情绪的各种方式,其功能就是纾解情绪,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情绪管理:就是掌控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的缓解消极的情绪。

休闲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方式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从而获得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与个性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消费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技术,向学生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使其获得必备的消费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身的权利,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

生涯辅导:指为协助个体,在同一生的任何阶段提供教育,培训,职业选择来管理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服务和活动。

生涯教育:指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上,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是哦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人的生活形态。

个别心理咨询:是指“一对一”式的咨询,是与较深入的探讨来访者个人化的心理问题,提供深层而持久的心理支持与帮助,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团体心理咨询:又称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

问答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

(1)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2)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心理健康的评价 (1) 适应良好;(2)无心理困扰;(3)有较

强的复活力

入学适应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学习适应问题

1:新课程新内容的增加—对策(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及时运用反馈和评价(3)科学使用奖赏和惩罚(4)科学设置难度,激发成就动机(5)进行归因训练,促进学生努力

2:教师授课方式改变,学生不能适应—对策(1)做好上课笔记 (2)课前做好笔记 (3)做好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 3:学习自信心不足—对策(1)积极的暗示 (2)辅导学生建立短期目标,从小成功中获得成就感 (3)改变参考系,参照自我的进步

(二)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1:师生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更新教育观念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需要,改变自己的位置,注重师生互动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4)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 (5)了解学生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2:同伴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安排互动 (2)班集体建立详细具体的规范 (3)营造积极的班风 (4)帮助学生提高人际认知水平 (5)帮助学生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

3:亲子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首先认识到任何家庭亲子都有矛盾 (2)既要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也考虑父母的 (3)尽量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 (4)自己有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承认改正

中小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趋势:P 82 (非重点内容,但看下书)

自我认识的的途径和方式

(一) 物质世界

(二) 社会世界:方式:1:社会比较2:

反射性评价

(三) 心理世界:方式:1:内省2:自我

知觉过程 3:因果归因

自我接纳的途径和方式

(一) 自尊的培养 方式:(1)教育学生学会

自尊自重 (2)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

(二) 自信心的培养 方式:(1)给与学生积

极评价 (2)因材施教发掘潜能 (3)自我竞赛获得自信 (4)创造机会发挥特长 (5)集体赞许互相尊重

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方式

(一) 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

(二) 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

(三) 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经常是无条

件服从、崇拜和敬畏的。

(二) 在初中阶段后期,特点如下:(1)学

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得到关心和抚慰 (2)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 (3)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具有选择性 (4)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

师生关系的分类:友好型,冷淡型,关怀型,拒绝型。

师生关系的教育和辅导(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办)

(一) 尊重学生,注意师生互动;

(二) 自我提升,注重师德礼仪;

(三) 不断学习,提高管理艺术; 同伴关系的教育和辅导

(一) 教育方式:(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同伴互动 (2)建立班级活动规则,重视学生非正式团体

(二) 交友原则:(1)善交益友;(2)乐交

诤友;(3)不交损友

(三) 交友技巧:(1)倾听;(2)换位思考 亲子关系的教育和辅导

(一) 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1:了解子

女对父母的期望,包括(1)关怀与帮助 (2)倾听与理解 (3)爱与积极情感 (4)接受和赞许 (5)信任

2: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 3:及时更新调整教育方式

(二) 子女理解和尊重父母

巴昂-1997-世界第一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巴昂情商量表》 建立关系的技巧:(1)同情;(2)无条件积极关注;(3)真诚;

生涯教育辅导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气质等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专业、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升学和择业的决策能力与技巧

情绪的一般功能:包括适应功能,机动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积极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会(1)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认知 (2)积极的情绪能撤销和冲淡消极情绪 (3)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另一方面;不良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会(1)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 (2)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怎样合理表达情绪:(1)觉察自己的情绪(2)选择讨论感受的时机(3)进入自己的内在语言并学会调整 (4)使用“我讯息”表达自己的情绪 (5)运用理性途径消除不合理性的想法而改变情绪

生命教育与辅导的途径与方法:(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2)实施分享与体验教学(3)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

第八章重点看:个别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的含义,形式,影响因素,技术 特点:(1)心理性;(2)职业性;(3)人际性;(4)成长性。 影响因素:(1)个别心理咨询的共同要素;(2)咨询师的因素;(3)来访者的因素(1:心理痛苦的程度;2:改变的动机;3:人格特点);(4)其他因素(1:资访关系;2:理论,策略和方法)。

个别心理咨询的设置:环境,时间 过程(1)进入与定向;(2)问题—个人探索;(3)目标与方案探讨;(4)行动转变;(5)评估/结束 常用技巧:(1)积极倾听;(2)询问;(3)观察;(4)面质;(5)自我暴露;(6)解释;(7)指导

关于活动设计:P152

最后一个问题: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差别?

第二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和应对措施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

而目前中学生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心理障碍,导致走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或与他人合作发生困难,这种交往恐惧症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形成障碍,更有甚者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恶性事件给社会、家庭带来了严重后果。这些心理问题足以说明如何做人的教育存在问题,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最好办法。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竞争压力的增加,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类问题

中学时期是学习的重要时期,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

(二)人际关系问题

围绕学习而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

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问题,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情绪类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1.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2.人际关系紧张产生的压力。3.抑郁、精神

苦闷、情绪低落。4.焦虑、心里烦躁不安。5.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

6、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7.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

就我校来说,有些学生就存在上述的心理健康问题。现举两个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来说明:

1、问:我(一初一小男生)今年13岁了,在同学中我的个子显得较小,老是长不高。在同学中觉得自己特没信心,真是烦恼透了。我该怎么办? 答:首先,老师(心理老师)不知你的具体身高,也不知道你评判身材高矮的标准。不过,人的身高绝大部分是遗传因素决定的,父母身材高,孩子的身材一般就高。反之,孩子的身材一般就较矮小。既然不是自己决定的,就不必“自寻烦恼”。第二,即使身材较同学矮小,又怎样呢?世界上许多身材矮小的人都是杰出的,比如邓小平,拿破仑等,因此,建议你把自己的优点长处展示出来,也许你能“身材矮小,形象高大”啊!第三,你才13岁,人的发育有早有晚,也许有一天,你会发觉自己一点也不比同学矮小呢。最后,虽然身高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报纸杂志介绍的一些科学方法你可参考:①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②合理的营养,不挑食;③适量的运动,如慢跑,仰体向上,蓝球等。相信你,你能抛弃烦恼,做个形象健康的中学生。(属于情绪类问题:抑郁、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2、问:我(一初二女生)上课老是走神,经常没办法认真听讲,导致成绩也下降。答:上课偶尔走神,是正常的。经常走神,就会影响到听课的质量,久而久之,成绩就会波动,不知你是否对自己上课走神做过分析?如果是听不明白,听不懂,那你就要课前做好预习。课间要注意休息,一定要走出教室舒活手脚,眼眺远景,切忌追逐打闹、兴奋过度;课前注意排除干扰,能解决的事尽早处理好。另外,平时可以与老师,同学约定好,真若自己走神,请他提醒。最后,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耐性,提高注意力品质,你一定会听好课,逐步赶上来的。(属学习类问题)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门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往往是嘴上喊重要,实际上都被削弱或取消。首先,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教材中,只有七年级思想品德和地方教程略有涉及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它没有专门的教材,系统而有序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教育,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怎样的目的等没有理论依据。而现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采用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其次是现行的地方考试制度,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是通过一年一度的学生中考或统考成绩这一硬指标来鉴别衡量各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选“优胜学校”、“先进教育单位”,从而引导各中学管理者也偏重于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优表模,没能开设专门

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和原理。而学生家长也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孩子成绩名列班级、年级前列而自豪,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有对策。第三是各中学没有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很少进行培训学习,更别说资格认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由校领导或班主任来对事件进行处理。或者流于形式,半年讲几次心理辅导(矫正)课,这样,很难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因素复杂多变,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

学校难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原因表现在:(1)现代家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

5、6个长辈爱护一个孩子,把孩子宠得在家中是绝对的“老大”,呼风唤雨,我行我素,致使这样的孩子来到学校后地位发生变化,心理失去平衡。(2)单亲家庭学生增多。这些学生在家中由于不能得到完整的爱护,来到学校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则表现或抑郁、或妒忌,最后发展为自闭,很难与人沟通,处事过激或消极怠慢。(3)乡村农民工进城谋生。他们忙于生计,很少也很难得与孩子说上两句话,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中,而对孩子的教育无从谈起,一旦学生放学,这些孩子就成了真正的自由“主人”,或进网吧、游戏厅,或溜达于

街头巷尾,久而久之,受社会不三不四的习气影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学校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左耳听、右耳出。(4)“留守学生”在学校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留守学生”的监护者,在我校的调查表中反映出45%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30%由亲戚代管,而他们中表示乐意照看的有42%,不乐意照看但没有办法占28%,有55%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1%的留守学生表示有烦恼的时侯能和照顾我的人说说,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监护对象的教育责任,学校的心理健康任重道远。(5)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中学生年龄小,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好奇心强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一当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时,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排解,消除和矫治,就会走向极端,造成危害。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善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学校根据这一特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学期都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从一点一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各年级责任,严格管理,确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七年级:学习适应中学环境,适应中学老师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道德行为

标准,体验父母之恩,学会报恩,明白事理。八年级:培养学生责任感,能辨是非,心中有他人,能为别人付出,追求真、善、美。九年级:注重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应考心理辅导。

2、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潜移默化、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养成健康、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利用文化走廊、板报,搜集名人名言,扩大学生视野,补充大脑营养,充实课外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向上的心理。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十无班级”、“优秀班级”、“文明学生”评比,“学生家庭、社会、学校礼仪知识大赛”、“我爱我校”演讲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学生实践活动,注重道德思维和道德能力,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意识,有效地预防、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在走向高一级学校后,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我校毕业生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步入社会的也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

我校于2011年成立心理咨询室以来,坚持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抽调有经验、有能力、有热心的两名男女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开展工作,心理辅导老师开设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时定期不定人地开设养成教育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咨

询室全天为学生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从而保证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可信。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创性工作,需要全体教师勤恳工作,不计得失,讲求奉献,才会迎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灿烂春天。

中峰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两会召开了,电视报纸热切关注,大街小巷人们津津乐道。两会新闻经常看,觉得代表们的发言很务实 ,是实实在在 的民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国庆在两会发言时说,目前中国约有21.6%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网络、影视等大众传媒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对缺乏辨别力的中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网络上瘾后引发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另外,在很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家长重身体健康和质量发展,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郭国庆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要系统化,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范围,大力普及心理知识,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范围。此外,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编入计算机教科书,家长也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发育。

郭教授之言有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真的有些让人担忧。新闻报道过,一个孩子由于厌烦奶奶管她,拿菜刀杀死了奶奶;一个男孩上网成瘾,姐姐说他,不给说,辱骂姐姐,气的姐姐自杀,而他对姐姐的死却麻木不仁,没有一点感觉。什么少年玩暴力游戏,残忍杀死自己同学,一些孩子孤僻自私等等很多问题,这都说明我们青少年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马家爵事件就是一个明证。我虽然工作在农村,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一家一户孩子少,家长都比较娇惯孩子,导致一些孩子遇到一点不如意便气急败坏,出现极端的思想和做法。我们学校一个孩子问奶奶要钱买零食,奶奶没给他,然后就不回家了。老人家找到学校等在大门口,孩子想方设法逃开不见老人。老人家求我们老师劝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了不忍心,那么大年纪了,头发花白,寒风瑟瑟,等在大门口。孩子,你的心肠就这么硬吗?在学生的作文日记里也看到。一个小女孩,妈妈带她和弟弟到城里走亲戚,妈妈给弟弟买了双运动鞋,给她买了一条裙子,给弟弟买鞋花的钱多了,这个小女孩便认为妈妈偏心,在作文里发狠说,怎么讨厌妈妈,恨妈妈,生下她又不爱她,“恨!很!!恨!!!”,触目惊心三个恨字。还说等妈妈老了病了不管她随她死了算了等等。看了毛骨悚然,心惊。平时这孩子在班里活泼可爱一派天真烂漫,怎也想不到因这一点点小事竟会有这样憎恨生她养她的妈妈。据了解,她家人十分爱她,一家就两个孩子,疼的像宝一样,零花钱不少,穿的也好,不比别人差啊。孩子,生你养你的母亲竟不如那几十元钱吗?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姐姐啊?

重身体健康,重智力开发,轻思想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片空白,有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但几乎没老师上过,而且学校也没专业老师。教科书是摆设。“中小学心理健康培养和教育要系统化”如何系统而又落到实处?实际操作起来估计不容易,不是一日两日能办到的事。“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编入计算机教科书”,这可行,能立即实现。

希望很快见到行动。

第四篇:中小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必须做到自知、自尊和自爱,要正确认识和评论自我价值,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进取,不卑不亢,充满信心的良好状态,去面对现实。 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要顺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提高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做到对社会适应自如,能改造环境以适应个体需要,同时也能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保持积极乐观、愉快和悦的心境,能自我控制情结,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人际交往,多与社会接触,在与人交往中,消除孤独感和封闭心理,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友谊感,并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积极参加劳动实践要保持与现实的联系,争取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显示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

第五篇:浅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长期以来,我们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中小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小学生的问题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本文将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论述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

关键词:中小学生 体育教育 心理 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丧气、情绪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以至于终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性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孩子在父母影响下形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养成了自私,好斗,狭隘,偏执的性格,形成了巨大的偏差,其性格的弱点成为心理的最大障碍;其次是留守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部分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子女在家独自读书,这些孩子心理缺少依靠,缺乏父母正规的管教;最后是学校教育的弊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对安全事故视如老虎,把安全提到最高的境界,生怕学生除了什么问题,惹上麻烦。于是凡是与安全有关的活动一律取消,学生缺乏必要的放松和发泄,长期这样就会使学生心情抑郁,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潜意识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人与人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根据实践和调查表明,体育活动是治疗忧郁症、焦虑等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目前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的手段在国外已经流行。从上可以说明,体育课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是最容易调控,最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具,要高度地予以重视。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工作是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心地单纯、情感丰富的少年儿童。因此,我认为重视情感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逐步加强,他们的内心也需要别人的尊重、认可。因此,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只不过是社会角色不同,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关心他们,真诚的帮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接触,跟他们交朋友,谈他们喜欢的话题,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心理是敏感而单纯的,当他们受到你的真诚,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在你与学生的每一次平等、友好的交谈中,你会了解许多有助于工作的信息,会在班级中营造出暖融融的情感世界,逐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爱戴,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体育活动对学生自尊心的影响已经引起一些科研工作者、老师和教练员的兴趣。国内外的运动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体育活动对儿童自尊心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与自尊心要求联系是很紧密的。我们加强儿童的自尊心主要采用两类调节方法:首先,体育老师或家长需创设一个鼓励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的环境,如:小型的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其次,与单纯学习运动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相比,儿童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对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方法及重要性进行直接指导,且儿童不宜从事专业性强的,甚至力量性、长时间耐力性的体育活动。

3.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从内心世界发出的支持自身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培养激发个体潜在的兴趣使之渐渐壮大。当所从事的活动有许多动机,如自身爱好、家庭社会的影响、取得体育成绩的压力、学校体育教师的引导等。总之,当体育活动的内容与个体的兴趣结合在一起时,学生的快乐体育便体现出来,而体育活动所需的能力不相一致时,参加对象就会感到烦恼,担忧和焦虑。所以,体育教学中可采取由简到难,寓教于乐、快乐体育的原则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4.发挥体育活动对儿童心理上的积极作用

体育活动对儿童心理也可能因处理不当而产生消极影响。如部分学生过分迷恋体育活动,用在文化学习上的时间过少,出现作业完不成,文化课考核成绩差而遭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若此时过分限制他们的活动,他们会出现心神不定,心情不好等到不良状态,儿童大运动量从事体育活动,如专业性强的游泳、体操、举重等等需控制体重的项目会导致饮食混乱,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对儿童的心理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深化学校教育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上一篇:转型升级企业战略下一篇:支行年度合规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