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2023-05-28

第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更新了“四肢健全,无病、不虚弱”的健康理念。197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明确地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1989 年,世卫组织对健康又做出了最新补充:“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这种健康的定义,标志着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社会-心理-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不再仅仅限于生物学领域,而是与社会、心理、精神、环境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 )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则是:心理健康包括一切旨在维持和改进心理卫生的种种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对于人们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并对发现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拟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四个主要方面来描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自我认识方面-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人能否认识自我,是否有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自我认识有两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

即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 1 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由于了解自我,他所制定的生活目标和自我期待也是切合实际的。

2.悦纳自我

人们通常会希望自己能干、漂亮、成功,受他人肯定和喜爱,希望达到更完美的境界。然而,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先天或后天的缺陷,有些改善余地有限,有些无法补救。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并且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坦然接受,安然处之,不怨天尤人。

(二)人际关系方面-理解他人,善与人处

人是社会性动物的特性决定了人倾向于和他人交往,而不能离群索居。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方面。衡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往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人际交往的认知,对他人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二是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动,与他人实际融洽的程度。

1.理解他人

正确看待别人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正确看待自己,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的认识和情感的需要,包括他人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品质,能看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

2.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乐于与人交往,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并善意地看待他人的缺点 ,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也不一味只求获取别人的认可与赞许,而是有合作能力以及独立自主能力。 由于喜欢别人和接受别人,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在别人中间也总是受到欢迎,有稳定的朋友关系。

(三)情绪情感方面-情绪稳定,积极乐观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其认知的支配,更受其情绪的直接影响,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水平,有害于身心健康。衡量情绪情感的指标有二。

1. 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表示出一个人神经中枢系统兴奋与抑止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不至于乐极生悲。一个人情绪上的反应适度,则反映了一个人情绪的反应强度能与客观情境相一致,“当喜则喜,当忧则忧”,不无缘无故地高兴和悲哀,也不会为一点小事而激动,一遇到问题就紧张。

2. 心境良好,积极乐观

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在一般情况下,保持一种持续的良好心境,或称称持续一种乐观心态。 2 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不产生消极情绪。而是说,首先,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发现消极事物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心理健康的人面对失败、疾病和亲友死亡等等也会产生焦虑、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长久。他们能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以免除消极情绪对自身的伤害。心理健康更注重消极情绪在一个人身上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四)社会适应方面-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人的社会环境像自然环境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良好主要表现在他能正视现实,积极工作生活以及主动改造环境上。

1.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 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观察和分析环境中哪些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哪些不可能或暂时不能改变,正确把握事实的真相,作出客观的评价。

2.热爱工作,有责任心

工作、劳动、学习对于心理健康之重要,犹如身体之必需维生素。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体格再健壮,其精神也是空虚的。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人积极融入现实,认真劳作,努力实现一定的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对社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他们喜欢和享受劳作,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智慧和才能,由此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

3.有挫折耐受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他们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能正确面对挫折情境,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也能在失败时适时地改变或放弃原先的决定,重新作出调整。所以他们具有较好的挫折耐受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4.有限条件下积极改造环境和自身

心理健康的人会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他们往往会对周围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可操作的改变方法,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个性影响。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也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一)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二)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三)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

(四)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四、心理异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还有一种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从医学角度进行的,即没有心理异常症状者被看作心理健康的人。 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就是偏离了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理异常状态,只有将心理健康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才会对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入的把握。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与现实环境不能保持一致,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社会功能受损,以至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都不适应。心理异常有轻重程度,它们依次排列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在这里我们介绍这三个概念的同时,重点介绍与心理问题、与中小学生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图 2 异常心理状态

(一)一般心理问题

什么是一般心理问题?它是非病理性的心理异常,通常被称为心理困扰、心理失调或心理失衡。 一般而言,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 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 , 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如果自己能够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 可以很快恢复到常态。

经常被描述的一般心理问题有:不容易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不太好, 耐挫力比较差,不太合群,比较自我中心,无端烦恼,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疲劳,自我怨恨,焦虑,抑郁,多疑,偏执,消沉,狂热,怯懦等等。

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特征?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度的心理异常,与其他心理异常相比较,它的特征是: 首先,情景性和暂时性。心理问题与特定情景紧密相关,通常由特定的情景诱发,诸如学习压力大、被老师批评、工作晋升失败、婚恋挫折,或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身体不良状况。这种反应离开了特定的刺激情景,就会消失。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不会经常出现,更不会持续出现,而是偶发暂时的,持续时间较短 。其次,功能损害轻微。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但是其 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其社会功能属于些轻微的损害。再者,能调节。 一般心理问题常常会自行缓解,或者减少次数和减弱强度,也会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使 4 其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对于自己不能改善较重的心理问题,借助心理咨询会有很好的效果。

那么中小学生一般容易出现什么心理问题呢?

1. 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有学习困难、学习懈怠、考试焦虑、恐学症等,在学业不良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考试焦虑。

初三学生小小原本学习成绩还不错,在一次月考中,数学却考了个从来没有的低分,气得她把心爱的发卡都撅折了,随后还病了一场。究其原因,她认为是邻桌同学在考试时不时翻试卷,总发出哗哗声响影响到她的结果。小小说:“我一听到别人翻卷子的声音,心里就十分紧张,认为人家已经答完了,再看看自己,太慢了。顿时,我就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连握笔的手都哆嗦了。”以后的几次考试,小小的不良感受越来越多。考前睡不好觉,满脑子都是公式、定理;考试中,她不断在告诫自己:一定要考好!但一看到不熟悉的题目,心就抽紧了,如果几分钟之内找不到思路,小小顿时就手心冒汗、脸色苍白,连呼吸也急促起来。反反复复总是这样,小小沮丧极了,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也对不起自己。

如果考生认为自己在将要进行的考试中可能失败,并认为这一失败将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那么,考生就有可能因此产生紧张、焦虑、担忧、害怕等情绪感受,这就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不仅以忧虑情绪为显要特征,在认知、生理和行为反应也与正常学生不同。考试焦虑的学生总认为别人都在关注自己,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卑感较重,对考试取胜缺乏信心;由于焦虑,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增强,产生呼吸加剧,多汗、头痛,肌肉紧张,而且好发脾气、发呆、心神不定、思维停滞、多余动作增加等。

2. 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

学生时期是人的身体、行为、性格和智力都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末或初中开始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荷尔蒙激发,身心变化快,加之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很容易产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如性心理问题。

性心理问题是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性心理的发展、性意识的觉醒成为到了青少年期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性禁锢、性放纵的直接影响,也由于自身人格不成熟、自控力差等原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偏差,因而体验到种种困惑、恐慌、焦虑和不安,比如性别角色混乱、自慰行为等问题。

青春期是男女性别角色分化的关键时期,是男女两性认同其身份角色、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的关键时期,如处理不慎,将造成学生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不认同乃至角色混乱。有性别角色混乱 倾向的一些行为经常出现在青少年学生中。如:有的女生把自己打扮成男生的样子,走路、做事也大大咧咧,以豪爽为美,在女生群体中充当保护者角色;反感来月经等生理现象。男生却把自己打扮成女性,说话“娘娘腔”、常有“兰花指”、“吐舌”、“捂脸”等动作。性别角色混乱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规定的各自相应的社会位置和行为规范、模式上的混乱。如今,从全社会来看,性别角色模式虽在某种程度上已淡化,但是它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

5

自慰行为 是指刺激性器官而引起快感的行为。无论男生、女生均可能出现这种行为,比如手淫行为,小学生中,挾腿摩擦症更为多见。手淫发作时,多用手来摆弄生殖器,也有用被子、枕头、桌角、玩具等进行摩擦的。由于手淫产生兴奋,会表现出面部潮红、双眼凝视一处、周身肌肉紧张等行为特征,持续几分钟后,出现乏力、出汗、思睡等现象,只要不是过度的手淫行为,可视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过度手淫则是非正常状况,它常常是由不良的环境、情绪矛盾所致。由于受观念影响,有些学生虽自慰行为发生频率较低,但还是易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感觉羞耻,也为自己缺乏控制意志而自卑,所以手淫成为他们消除自己焦虑情绪的一种手段。

3. 不良性格倾向

学生在性格倾向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焦虑倾向等。

自卑 就是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或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感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在中小学生中更为常见,通常表现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甚至生理反应上。自卑感强的人对自我的评价不符合客观实际,对自己提出批评过多,评价过低,甚至没有一处优点;缺少自己的见解,有些可能好与他人比较,有些可能惯于自我比较,常为对自己无能为力而焦虑。

常用消极思维,总是想到坏的方面;常用过度概括的思想方式,将一次的失败概括为“我不行”;自卑感强的学生人际关系敏感,过度重视他人的评价,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望:认为这些是可耻的,说出来会被别人笑话,严重的自卑会逃避一切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在诸多竞争活动中明明能成功也放弃机会。由于害怕失败和胆怯,有自卑感的学生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如:失眠、盗汗、心悸。如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就会蔓延到其它方面,以至发展到人格被这种无能感侵蚀。

抑郁的学生则看上去疲乏倦怠、表情冷漠,整个生活弥漫着灰暗的气氛。有的人还自暴自弃、愤愤不平,认为自己受到别人的迫害,想独自离家,甚至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很多抑郁的学生并不主动诉说情感体验,但当深入询问时,常常能清楚描述其抑郁情绪。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对一些原来喜爱的事情也没了兴趣,退缩、抑制、没有愉快感;不愿意与人交往,故意回避熟人,干什么都高兴不起来,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好,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对未来缺乏信心,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后悔,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抑郁的学生还会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疲劳、头痛等生理反应。

焦虑也分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表现为与亲人、家庭分离时非常不安,害怕亲人出意外,担心与亲人失散,害怕独自留在家中。第二种是处境性焦虑:它是由亲人亡故、父母不和、自己因病住院、意外事故,家庭、学校教育不当等所导致,可发生于平时情绪较稳定学生身上。第三种为过度焦虑反应,女生更为普遍。有这种情绪问题的学生大多性格温顺、胆小、多虑、敏感、缺乏自信、智力水平良好,对未来的情况总是有许多过分的、不切实际的烦恼,总担心自己诸如没有能力完成学业、考试成绩不好被嘲笑、与同学相处不好而遇到困难,对日常一些小事也过分焦虑,并因此出现紧张、窘迫感,并伴随睡眠障碍、食欲不振、心动过速等。

6

以上诸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还不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而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属于一般的心理问题。但发展起来,少数人会变成心理障碍,例如异性社交障碍、学校恐惧症等。学校中只可能有极个别的学生患有重度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和重度心理疾病不属于心理教师辅导的范畴,需要及时识别和转诊。

(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个体与他人、环境互动的不协调、扭曲的一种状态,是心理状态的某些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的累积、迁延、演变的结果。从临床的观点看,心理障碍属于病理性的心理异常,但不是“精神病性”的。

心理障碍的表现虽然各异,但是也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们表现在:

第一,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第二,针对性和持久性。它通常与特定情景无必然联系, 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特异反应(包括思维、情感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且其状态的时间已经在 持续半年以上。

第三,功能损害性较大。可能使一个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恐惧者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性交往。

第四,不能自行调节。不能通过自我调整而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有专业心理人员的帮助。

下面向大家介绍神经症及癔症、人格障碍以及性心理障碍等几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神经症以及癔症:

神经症是一种由心理因素造成的非精神病性的障碍,大脑和神经没有器质性损害,而高级神经系统活动表现失调,是一种机能性障碍。症状 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 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 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仍能保持一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和清醒的自知力。

神经症有不同的形式。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癔症。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也称 人格异常或病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个人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在模式。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为,从小时开始持续到成年或终身,一旦形成不易改变;智力正常,但情感与行为偏离较为明显;本人并不能意识 7 到这种人格偏离;一般能正常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形成人格障碍的人一般已年过 18 岁,病程至少 2 年以上。

人格障碍的主要 类型有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表演性人格,分裂性人格,冲动性人格,依赖性人格,反社会性人格等。

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又称作性变态,是性对象或性欲满足方式的异常。性变态者对正常的性生活没有要求,甚至心怀恐惧。性变态包括恋物癖、窥阴癖、露阳癖、异妆癖等等,其行为常带有强迫症性质。

(三)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也称作精神病性的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是严重的心理异常。主要类型有精神分裂、偏执性障碍、心境障碍和一些儿童的精神障碍 。

精神分裂及其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是以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意志相互“分裂”的特征性症状为突出表现,并且伴有幻听幻觉、紧张综合征的精神病。这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在大、中学生中间的发病率高达千分之六,也是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多发生在青年期,起病缓慢,大致在半年左右成病。

妄想性( 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妄想为突出表现的精神病。患者妄想的内容多为迫害、嫉妒和伟大。病前人格多具有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特征。妄想内容有一定现实性。病程演进缓慢,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多不为周围人所察觉。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这两种状态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循环交替出现。

躁狂发作的特点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其发作形式有: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

抑郁发作的特点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其发作形式有: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有精神病症状抑郁和复发性抑郁症。

儿童多动症

教师在中小学工作,还有必要认识一些特殊的心理疾病,这里介绍经常被提及的儿童多动症。

8

儿童多动症的全名称“注意缺失与多动障碍”,简称 ADHD ( attention -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s ),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此症出现在 7 岁前,常在三岁出现,9 岁时症状最突出。男童多于女童 。

多动症的 症状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活动过度,学习困难,性格或行为障碍。

在注意力方面的表现:注意力涣散、短暂,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经常容易因无关的细微刺激而分心;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马虎潦草;对别人的讲话经常似听非听;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并且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经常忘事;经常不愿意或回避那些需要用脑的事情。

在多动方面的表现:不论任何场合,处在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在课堂上,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不断,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经常离开座位;平日里,忙忙碌碌,话多,走路急促;轮流活动时很难按顺序等;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无目的乱跑乱爬;经常打断别人或强使别人接受他。

在冲动方面的表现:情绪不易控制,胆大不计后果,冲动任性,喜怒无常。由于患儿的冲动特性,导致其不易合群,引起别人的反感。别人的反感造成患儿的反抗心理,引起不良行为,如打架、顶嘴、伤人毁物,最后可能导致形成性格不良。

在学习困难上的表现:通常智力无问题,但学业成绩差。这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导致的学习困难。克服注意力障碍,及时补课,可赶上来。

在学校中,多动症的儿童与活泼多动的儿童容易混淆。教师做区分时,除了注意活动量程度,更要注意考察两者的注意力状况。多动症儿童在看他喜欢的卡通时也坐不住,而正常的多动的儿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注意集中,全神贯注。此外,还要考察其年龄发生期,以及该生在安静环境中的表现。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问题的特征,对于增强与维护教师自己以及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心理健康的诊断。发现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调节,如果发现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地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寻找心理咨询的专业指导。

四、心理异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还有一种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从医学角度进行的,即没有心理异常症状者被看作心理健康的人。 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就是偏离了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理异常状态,只有将心理健康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才会对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入的把握。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与现实环境不能保持一致,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社会功能受损,以至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都不适应。心理异常有轻重程度,它们依次排列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在这里我们介绍这三个概念的同时,重点介绍与心理问题、与中小学生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第二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图 1 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如同花儿充盈开放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更新了“四肢健全,无病、不虚弱”的健康理念。197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明确地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1989 年,世卫组织对健康又做出了最新补充:“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这种健康的定义,标志着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社会-心理-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不再仅仅限于生物学领域,而是与社会、心理、精神、环境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 )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则是:心理健康包括一切旨在维持和改进心理卫生的种种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对于人们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并对发现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拟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四个主要方面来描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自我认识方面-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人能否认识自我,是否有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自我认识有两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

即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由于了解自我,他所制定的生活目标和自我期待也是切合实际的。

2.悦纳自我

人们通常会希望自己能干、漂亮、成功,受他人肯定和喜爱,希望达到更完美的境界。然而,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先天或后天的缺陷,有些改善余地有限,有些无法补救。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并且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坦然接受,安然处之,不怨天尤人。

(二)人际关系方面-理解他人,善与人处

人是社会性动物的特性决定了人倾向于和他人交往,而不能离群索居。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方面。衡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往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人际交往的认知,对他人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二是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动,与他人实际融洽的程度。

1.理解他人

正确看待别人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正确看待自己,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的认识和情感的需要,包括他人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品质,能看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

2.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乐于与人交往,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并善意地看待他人的缺点 ,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也不一味只求获取别人的认可与赞许,而是有合作能力以及独立自主能力。 由于喜欢别人和接受别人,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在别人中间也总是受到欢迎,有稳定的朋友关系。

(三)情绪情感方面-情绪稳定,积极乐观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其认知的支配,更受其情绪的直接影响,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水平,有害于身心健康。衡量情绪情感的指标有二。

1. 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表示出一个人神经中枢系统兴奋与抑止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不至于乐极生悲。一个人情绪上的反应适度,则反映了一个人情绪的反应强度能与客观情境相一致,“当喜则喜,当忧则忧”,不无缘无故地高兴和悲哀,也不会为一点小事而激动,一遇到问题就紧张。

2. 心境良好,积极乐观

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在一般情况下,保持一种持续的良好心境,或称称持续一种乐观心态。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不产生消极情绪。而是说,首先,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发现消极事物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心理健康的人面对失败、疾病和亲友死亡等等也会产生焦虑、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长久。他们能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以免除消极情绪对自身的伤害。心理健康更注重消极情绪在一个人身上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四)社会适应方面-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人的社会环境像自然环境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良好主要表现在他能正视现实,积极工作生活以及主动改造环境上。

1.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 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观察和分析环境中哪些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哪些不可能或暂时不能改变,正确把握事实的真相,作出客观的评价。

2.热爱工作,有责任心

工作、劳动、学习对于心理健康之重要,犹如身体之必需维生素。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体格再健壮,其精神也是空虚的。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人积极融入现实,认真劳作,努力实现一定的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对社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他们喜欢和享受劳作,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智慧和才能,由此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

3.有挫折耐受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他们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能正确面对挫折情境,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也能在失败时适时地改变或放弃原先的决定,重新作出调整。所以他们具有较好的挫折耐受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4.有限条件下积极改造环境和自身

心理健康的人会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他们往往会对周围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可操作的改变方法,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个性影响。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也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一)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二)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三)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

(四)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四、心理异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还有一种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从医学角度进行的,即没有心理异常症状者被看作心理健康的人。 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就是偏离了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理异常状态,只有将心理健康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才会对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入的把握。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与现实环境不能保持一致,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社会功能受损,以至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都不适应。心理异常有轻重程度,它们依次排列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在这里我们介绍这三个概念的同时,重点介绍与心理问题、与中小学生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作业

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让我认识到要想真正学好心理辅导,特别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的技能,创造性地展开工作,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处理方法,也让我定位了以后的努力方向: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心理求助者感受到我今天一样的成长喜悦,感受到心理健康带给自己生活幸福感的提高。

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成长的氛围,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成长。”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辅导方法,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 案例介绍:

赵雨轩(化名),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上课总是坐得很端正,不爱回答问题;偶尔回答,声音也是特别小„„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对学习比较茫然,无目标,没有掌握方法;同时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一点点小动静都会立刻吸引她注意。

每次问她,她总说不出个所以然。问得多了她告诉我,自己“笨”,学不好,连爸爸妈妈都这么说了,或者就干脆沉默起来。为此,我也专程找过他的父母,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印证。

辅导措施: 作为班主任,我能做什么呢?至少,我应该让她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开心。

(一)播种信心

谈心——这是我要和雨轩做的第一件事,每次我们都选择轻松的话题,通过谈话,都能在她不易察觉地情况下,发掘她身上的优点。逐渐地,我发现她的表达能力与她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比较高。于是,我经常在她说得好、说得对的时候,大声地表扬她,赞赏她“你说得真清楚,老师听懂了”,“你真会思考问题”,“你真是有主见”„„渐渐地她有了“我说话表达能力很强”的认识,每次说话都昂首挺胸的样子。

于是,我乘胜追击:“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因为你和别的小朋友一样聪明。说完她像一只轻快的小燕子“飞”走了。

(二)树立信心。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雨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以逐步帮助她全面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她的基础较差,所以常常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她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鼓励她大胆想象,同时让她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自己也能肯定自己的能力,从而坚定信心。

(三)激励信心

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雨轩的心灵。如: “XXX同学,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XXX同学,很会提问题”等等。这样,就让雨轩有了学习的对象,促使她学会适时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我还制订一些制度如点滴汇报制度,激励措施如加花评比等,日积月累,在榜样的影响下,雨轩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

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要懂得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第四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作业

回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写一个您学到的心理辅导方法?

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让我认识到心理辅导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道理是不难理解,要想真正学好心理辅导,特别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的技能,创造性地展开工作,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在实践中边学习,边领悟,逐步提高与完善。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更加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收集个案材料,做好数据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于在测试中调查了解到的以及学生主动反映的心理问题采取讲座式、面谈式、家访式等多种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与咨询,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辅导方法。为了培养学生正常的智力,愉快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协调

的行为,以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尝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动态的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学生家长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到孩子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在学生入校后两三个月时间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得到宝贵的原始数据,如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焦虑等指标数据,方便今后做数据对比;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的测试,还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预警工作机制,可以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 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成绩是很难提高的。通过心理档案,根据各种不同的数据分析,如,全班学校成绩前5名与后5名心理测试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哪些指标的显著差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心理档案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行诊断、入学适应性指导、考前减压、专业选择咨询和升学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以利学生做出合适的选择。教师通过心理档案的科研模块,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

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且行且完善。

第五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作业

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让我认识到心理辅导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收集个案材料,做好数据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于在测试中调查了解到的以及学生主动反映的心理问题采取讲座式、面谈式、家访式等多种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与咨询,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辅导方法。为了培养学生正常的智力,愉快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协调的行为,以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尝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动态的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学生家长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到孩子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在学生入校后两三个月时间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得到宝贵的原始数据,如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焦虑等指标数据,方便今后做数据对比;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的测试,还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预警工作机制,可以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 心理档案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行诊断、入学适应性指导、考前减压、专业选择咨询和升学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以利学生做出合适的选择。教师通过心理档案的科研模块,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最新销售部月工作计划下一篇:中心小学走教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