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花样剪纸艺术论文

2022-04-20

由于纸张易潮湿腐烂,能够保存下来的剪纸实物资料非常少。我们从大量的史料记载、少量出土的剪纸、刺绣和缂丝的服饰、印染镂版织物剪纸进行总结,分析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运用。传统民间剪纸概述剪纸,是遍布于我国传统民间社会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刺绣花样剪纸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刺绣花样剪纸艺术论文 篇1:

福建剪纸纹样的视觉语言研究

关键词: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符号;抽象形象传达

摘要: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福建剪纸纹样有以下功能:一是作为刺绣的图案底稿,用以辅助刺绣;二是作为祭祀礼仪的祭品,用以与神灵、祖先沟通;三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从符号学上来说,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是由具体的形象提炼出的抽象形象,以表达抽象意义的一種符号系统。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具有形象上、色彩上、效应上的美感。福建剪纸纹样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再现与表现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它采用福建地区民众中广为理解的视觉语言形式,将规则与语境融会贯通,使受众能充分理解传者传达的信息。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者刻刀在纸、布等材料上制作花纹,用以装饰、祭祀或礼仪的民间艺术。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而以漳浦剪纸为代表的福建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的子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其剪纸视觉形象和造型风格独特,自成一派,纹样形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表达了福建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社会风俗、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表意、抒情、娱乐、祭祀、礼仪等多重社会功能和价值。福建剪纸最初是作为刺绣底稿出现的,题材多以刺绣物件为主,随着汉民族风俗活动的盛行,加之受北方剪纸等中原文化的影响,漳浦剪纸开始应用于各种婚嫁、祭祀礼仪中。目前学界关于福建剪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周海彬[2]从福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剪纸谈起,对各地的剪纸风格和艺术特征等进行了探索分析;李艳[3]从漳浦民间剪纸的表现技法、形象组合、造型特征、构图形式、传承创新等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福建漳浦剪纸的艺术表达形式和象征意蕴。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福建剪纸艺术的造型、传承等角度来阐述,从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的少。鉴于此,本文拟从视觉语言的传达角度来分析福建剪纸纹样的功能、符号学意义、审美价值、特点和传达过程,以供学界参考。

一、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的功能

“视觉语言”这一提法源于英语Language of Vision,王授之[4]在其论文《设计文化中视觉语言之体现》中阐述了视觉语言在设计文化艺术中的体现和应用。通常情况下,视觉语言被界定为可视化的形象,一般被限定在造型领域。一般的语言可以用声音和文字来表达,而视觉形象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实体来表达,所以视觉语言也必须依托于一定的视觉实体,是一种借助实体形象来表达抽象语言含义的视觉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精神内涵时,常常借用视觉语言的形式来表达,比如图样(也即纹样)。可以说,视觉语言是通过各种媒介物运用在可视化艺术形式当中的,视觉信息由传者向受者传递的过程也是通过视觉语言来完成的[5]。福建剪纸纹样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不仅其纹样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传承福建历史文化,体现福建社会风俗,展现日常生活审美、祭祀、礼仪,以及表达人民生活理想、传达价值观的功能。

由于纹样在产生的最初阶段往往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需求,因此要解读福建剪纸纹样的视觉语言,首先要了解它的功能。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的产生有其独特性,其功能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剪纸。2016年5月,笔者先后两次去福建省漳浦县和莆田市进行调研,拜访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秋日、欧阳艳君、陈燕蓉女士,还拜访了漳浦剪纸现代风格派代表以乐先生。经过调查,我们认为福建剪纸纹样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

其一,作为刺绣的图案底稿,用以辅助刺绣。福建剪纸纹样受北方剪纸的影响,最初是作为刺绣花样而出现的。刺绣的图案复杂,在制作之初无法验证图样尺寸、纹样是否美观、是否匹配所绣物件的大小,勤劳聪慧的福建妇女就用纸先剪一幅一样大小的花样,再照着剪纸花样进行刺绣。现存的很多剪纸,比如福建各地常见的肚兜花、香包花、肩围花、围涎花、扇面花、八卦花、领沿花、肩罩花、饭巾花、帽檐花等,曾用作刺绣花样的传统题材剪纸,往往按照服饰刺绣的形状与纹样剪就,并附以各种构图精美的吉祥图案,以期吉祥平安。我们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刺绣底样的剪纸作品,如中国沿海地区民间剪纸传承者代表之一林桃所创作的刺绣底样《涎围花》(见图1),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欧阳艳君女士创作的《香包花》和《肩围花》(分别见图2、图3)。涎围是福建漳浦地区幼儿围在脖颈的一种配饰,其功能是擦拭和遮挡幼儿流出的口涎,漳浦妇女会在涎围上刺绣精美的吉祥图案,如兰草、菊花、向日葵等,期盼孩子健康成长。香包花为香包刺绣的底样,其纹样有葫芦、童子、梅花、莲花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肩围花则是用于肩围的一种刺绣纹样,作为服装的一部分出现,同样也是一种精美的装饰。

其二,作为祭祀礼仪的祭品,用以与神灵、祖先沟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样式有莆田的礼品花。在祭祀神灵和祖先时,作为赠送的礼品或准备的贡品,都会附上一枚用红纸制作的剪纸花,常见的内容题材有猪头、猪脚、猪肚、鸡爪等。这些剪纸花除作为礼物象征情意之外,更增添了一些意趣。比如,鸡爪剪纸称为“凤爪花”,鸡爪上还会饰有“戏牡丹”的图案,十分美观;猪肚上会附有肥硕猪崽的剪纸花头。欧阳艳君女士讲到,漳浦人对神灵非常虔诚,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祭拜神灵和祖先,而祭祀需要贡品,心灵手巧的祖母(漳浦妇女)会用红纸剪猪脚、猪腿、整猪、大饼、月饼、茶壶、饭碗、筷子等来供奉祖先、神灵;待祭祀仪式完成后,祖母就会用火将这些贡品焚烧,以让祖先和神灵“享用”到子孙和信徒们准备的贡品。常见的祭祀用的剪纸花有大饼花、月饼花、寿桃花、大猪花(见图4)、猪蹄花(见图5)、鲎花(见图6)、螃蟹花等。这类剪纸往往以写实的手法仿照祭祀礼品的形象创作,有淳朴天然的美感。漳浦人还会在这些剪纸纹样中嵌以牡丹、石榴、卷草、寿字、喜字等吉祥图案,赋予其吉祥的含义。其三,反映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福建不同地区剪纸纹样题材不同。南平等地区喜好以家畜为题材,风格粗壮朴实;沿海漳浦一带则喜好以海洋生物水产为题材,造型生动活泼,风格细腻优美;莆田、仙游一带以礼品花为主,风格多华丽精巧。福建剪纸多体现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等。例如,欧阳艳君的作品《故乡的云》(见图7),表现的就是故乡人民的现实生活,纹样以云朵串联,有丰收的水果、稻米等物产,还有鱼场里收获的海产,故乡的成片祖屋,表达对故乡丰产丰收的期盼和对家乡的热爱。黄匏的作品《闹花灯》(见图8),表现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闹花灯、赏花灯的热闹节日场景。

二、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的符号意义

所谓符号是指人们将一些事物的含义浓缩提炼出来的简洁标识。随着符号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艺术创作者常将一些艺术符号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用来表达某种意义。但不是所有的视觉意象都可以被称为符号,能被称为符号的元素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张宪荣在《設计符号学》一书中指出:“它(符号)必须是能指与所指的双面体;必须是人类的创造物;必须构成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系统。”[6]福建剪纸纹样正是这样一种视觉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双面体,是福建先民的创造物,是独立构成于客福建人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这一通过福建人民赋予其含义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意指”。比如图9,作品中的桃子代表长寿幸福美满的含义,桃子上又装饰了喜鹊和梅花的纹样,代表吉祥幸福。人们通过“意指”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和美好愿望寄托在桃子的纹样上,表达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纹样的符号学意义在于它来源于某个社会群体,并且反作用于该社会群体,以唤起某种感受,所以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是由事物的具体形象提炼出的抽象形象,以表达抽象的思想含义的一种符号系统。福建剪纸纹样就是通过其视觉形象来表达人们的精神风貌,且具有较强烈的审美意蕴。

三、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的审美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剪纸纹样的某些功能和意义逐渐减

弱,而其审美价值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剪纸纹样的审美功能有时也变成了纯粹的审美需求和装饰需求,而不再具有某些实用功能。福建剪纸纹样主要表现为具象事物的概括和抽象化的形象,这些抽象形象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美感,而具有美感的视觉形象具有审美价值。

其一,具有形象上的美感。从造型角度来分类,纹样可分为写实的和抽象的。就福建剪纸纹样而言,多是写实性的纹样,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如牡丹纹、桃子、鲎纹、鱼纹等纹样),以及福建人的生活和生产场景(如打鱼、种田、丰收等纹样)。

其二,具有色彩上的美感。从色彩上来说,福建剪纸主要采用大红色的纸或者绒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含义中,红色具有喜庆愉悦的含义。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福建剪纸纹样所使用的色彩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象征生活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给人以和谐、愉快的感受。

其三,具有效应上的美感。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兼具静态美与动态美,动态美并非说剪纸是可以动的,而是说其能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动态感觉。比如,在二维平面的作品中,创造出三维立体的空间,展现出时空的变化,给观者以全方位的动态感受,使观者从剪纸纹样所营造出来的场景中感受到动态的美感。当然,福建剪纸纹样也具有静态美,常给人带来庄重和平静的感觉,其静的氛围能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

四、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的特点

视觉语言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它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所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是一种将具体的形象浓缩为极度概括和抽象的视觉符号,以传达作者主观意图的艺术形式。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表现的艺术。表现就是将所要表达的事物呈现出来。在视觉艺术中,表现是指艺术创作者的主观表达,其视觉形象的认知程度越低,其表达的就越抽象;反之,其视觉形象的认识程度越高,其表达的就越具象。福建剪纸纹样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中的事物,作者将生活中寻常所见的事物,通过艺术化的提炼和概括,在剪纸中表述和描绘出来,经过不断的演变,这些纹样逐渐稳定固化,变得抽象并且含义相对稳定。

其二,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是一种再现艺术。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就是用概括抽象的图形,再现图案指代事物的原始状态和情境的一种艺术形式。观者看到福建剪纸纹样,即可理解到其深刻的含义,体会到作者要展现的情感。例如,图9中所示的寿桃纹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性纹样,是概括并且艺术化地处理了的桃子的纹样,再现了寿桃这一形象。寿桃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长寿的含义,并且寿桃中有喜鹊的纹样,喜鹊有报喜的寓义,所以这幅剪纸作品就精确地向我们再现了长寿、喜庆、吉祥等情感。

其三,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是再现与表现有机结合的艺术。从视觉艺术的创作、研究规律来看,表现和再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再现是基础,表现是手段,两者有机结合才是优秀的艺术创作。对于大多数福建剪纸纹样而言,有时候很难严格地将再现和表现区分开来,两者多是融合在一起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展现出福建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的传达过程

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的传达,是一个传达和接受的过程,传者向受者传达的内容往往是一些抽象的思想,具有抽象性的特点。由于传达的信息具有抽象性,无法被对方所直接接受,这就需要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编码,编码后的信息就是信文。信文必须采用双方所能达成共识的编码方式,以便被受众所接受。福建剪纸视觉语言传达的基本过程见图10。其中,“编码过程”指的是发信人(剪纸创作者)向收信人(剪纸观看者)发送信息的授受行为,“规则”指的是剪纸创作者在进行剪纸创作时所应用的剪纸图案构成法则,“解码过程”指的是收信人看到剪纸作品时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解读作品的过程,“信息1”指的是发信人想表达的原始信息,“信文1”指的是发信人创作的作品形象,“信文2”指的是收信人看到的剪纸作品,“信息2”指的是收信人所领会到的剪纸作品的意义,“噪声”则指的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如剪纸作品呈现不完全、解读受到干扰等情况,噪声会影响剪纸作品信息的传递,使收信人不能很好地领会发信人传达的信息。

下面我们以上文所提到的寿桃纹为例,来说明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传达的基本过程。寿桃纹视觉语言的发信人就是该剪纸作品的创作者林桃,而收信人则是指所有能看到寿桃纹的人。虽然收信人受到地区、文化背景的影响,对同一个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会有差异,但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收信人一般认为寿桃纹传达出来的是长寿、吉祥、喜庆的信息。

在有些视觉语言的传达过程中,传达依存于固有的编码规则,收信人对发信人发出的信息完全没有改变,单纯地接收发信人的信息。而有些视觉语言的传递是在一个完全未形成任何规则的符号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情况,符号赋义过程是从编码开始的,没有任何规则可循,信息的重建只能依据语境进行诠释,收信人则完全根据自己的分析认定其意指作用,与发信人没有任何关系。[7]福建剪纸纹样视觉语言采用的是一种共存型的传达方式,既依存于规则,又依存于语境。它是采用福建民众广为理解的视觉语言形式,将规则与语境融会贯通,使受众能充分理解传者所传达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EB/OL].(2006-06-02)[2017-01-16]. 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l.

[2] 周海彬.福建民间剪纸的前世今生[J].包装世界,2011(5):74.

[3] 李艳.福建漳浦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3.

[4] 王授之.设计文化中视觉语言之体现[J].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4(3):27.

[5] 李阳.哈尼族服饰纹样视觉语言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6] 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

[7] 翟颉.铜鼓纹饰视觉语言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10.

作者:李阳 林舜美 尹芳

刺绣花样剪纸艺术论文 篇2:

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运用

由于纸张易潮湿腐烂,能够保存下来的剪纸实物资料非常少。我们从大量的史料记载、少量出土的剪纸、刺绣和缂丝的服饰、印染镂版织物剪纸进行总结,分析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运用。

传统民间剪纸概述

剪纸,是遍布于我国传统民间社会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剪纸是中华名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者和功能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价值之大,都是其他艺术种类无法相比的。剪纸是一门极简艺术,纸张在剪刀的每一次接触中改变自身的形态。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中国亿万的劳动妇女群体,但是,由于剪纸创作者普遍的文化水平以及审美水准不高的原因,剪纸在中国艺术史上却占不到应有的地位。如同漫山遍野的野花,凭其朝气蓬勃的旺盛生命力,在人民的生活中年复一年的开放与生长,是一种民间自发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民间剪纸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用有秩序的线条将三维空间的物象变为二维空间的平视构图,用简练的线条对素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删减,进行概括突出画面的重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域环境背景使剪纸产生了“北方粗矿、南方秀丽”的地域特点,在南方以扬州剪纸为例,其特点是以画为稿,构图简练、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线条圆滑、显得清秀而挺拔,给人以厚实完整之感,具有优美、清秀、细致、玲珑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北方以陕西剪纸为例,内容一部分是继承传统一部分是贴近生活。陕西剪纸具有纯朴粗犷,色彩感情强烈的特点。不同地域的民间剪纸表现现实的生活的题材中,又不约而同的反映出民间剪纸所依赖的具有人类思维认知与发展阶段的共同视觉心理基础。

民间剪纸艺术形式语言

形式语言是为了特定应用而人为设计的语言,是指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句子或符号串的有限或无限的集合,形式语言的具有高度的抽象化。形式语言是载体,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承载创作者的思维并使艺术创造力得以实现,承担着表达和抒发人类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传播和展示美、启迪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等方面的作用。艺术作品的语言是表现形式,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艺术语言的类型有写实、夸张、隐喻和象征。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相应的“艺术载体”,这样的“艺术载体”是指各种艺术体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艺术形式语言,是创作者将自己的灵感和内容附着其中得以表现和成型的方式方法。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其形式语言。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之一,剪纸艺术的形式语言是剪纸创作者将自己的灵感和内容附着于剪纸中,使剪纸能够表现和成型的一种方式方法。广泛的剪纸题材通过造型、构图、形态装饰、色彩等形式语言表达,构成了完整的剪纸艺术作品。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具有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

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运用

唐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的生活安定富足乃能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创作。造纸业在唐代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纸的质量还是产量都有了提高,价格也因此在不断的下降,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纸制品得到普及。民俗剪纸得到了普及,节日民俗剪纸就更为普及,人们形成在立春日和人日剪鏤幡胜,人胜的习俗。可看出剪纸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完整的画面构图且细腻精巧。唐代时期的民间剪纸与其他艺术一样,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传统民间剪纸被广泛应用在方方面面,刺绣、陶器、印染、铜镜、面妆、漆器等上。

1.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面料上的运用-

唐代民间已将剪纸广泛应用到了镂空型纸版印染工艺上,从新疆吐鲁番等地古墓出土的大量唐代夹缬印花织物中可以看出。如狩猎纹印花娟、鸳鸯纹印花娟、绛地白花纱等。印花图案很丰富,除了有小团花,还有动植物、人物、静物等。纹样点线流畅。纤细,比晋南北朝精致细腻许多。安徽、湖南、湖北、江苏、云南、贵州、新疆等地区民间都生产镂版印染花布,我们现在仍能见到大量唐代遗传下来的镂版印染品,有床单、被面、方巾、肚兜、枕巾、挂饰等生活用品。

唐代流行的染缬到宋代曾被“禁止民间打造”,被用作当时的军服衣料。这个规定在南宋时被撤销。到元代时,民间的染缬又开始复兴。当时民间印染的方法有浆水缬、药斑缬等,浆水缬就是夹缬,是用镂刻好的纸版放在棉布上,染料一般为蓝靛,用刮浆的方法来印染,所以又称蓝印花布。

2.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妆饰上的运用

上文有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贴面花,到了唐代,贴面花开始普遍流行。《酉阳杂俎》有记载:“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日黄星靥”。“左颊有赤点如痣”,“皆以丹点颊,而后进幸焉”。在出土唐代的木俑、唐三彩、绘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等艺术作品中能够看到各式花钿的纹样,有的形似牛角,有的形似扇面、桃子等,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抽象纹样。

3.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装饰工艺上的运用

(1)刺绣

据《事物纪原》等史料的记载,传说我国的刺绣是有舜创造的,到秦汉时期,各民族地区开始广泛的流传刺绣。《后汉书》记载西南夷“知染彩文绣”。到隋唐时期,女子从十岁左右就开始向其母亲学习刺绣,刺绣普及到了广大的女性同胞中间。枕头、荷包、花毡、门帘、榻垫、靠褥、鞋垫、靴子等生活用品,都盛行用刺绣加以装饰。刺绣的底样就是剪纸,民间剪纸与刺绣是一对孪生姐妹艺术,刺绣也离不开剪纸花样,贴绣本身就是用不是纸而是布或者皮进行剪纸的一种形式。

宋代刺绣技艺发展迅速,各名族盛行在服饰和生活用品上刺绣和贴绣花。八十年代福州市曾发掘黄升的墓出土了精美刺绣品十七件,里面有贴绣花的作品。宋代北方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他们喜欢用剪纸贴绣艺术装饰骑马用的鞍垫、革囊等生活用具。而西南地区的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名族的女性们都善长剪纸和刺绣。苗族人觉得苗族不同的刺绣花样代表着不同支系,黔东南有三十多支苗族,她们绣花剪纸位置多维衣袖。肩头、腰、胸襟等,纹样多为动物为中心,这些动物形象且有单独的展示,同时也会有人与动物一起。每一种动物形象生动可爱,这在别的名族服饰剪纸中比较少见。其他少数民族的刺绣剪纸也各有特色。

(2)缂丝

“缂”字本义,梁·顾野王所撰《玉篇》中称为“织纬”,既为画面的构成全部依赖纬度的变化,织出图案的正反两面皆同。缂丝所使用的是平纹缂丝机,采用的织造技法是“通经回纬”。既依画稿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色线作纬线,往返于经线之间。宋代庄绰所著《鸡肋篇》中说到“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形容的就是缂丝时不同颜色的衔所织的图形之间不相关联,图案边缘会有锯齿状的空隙。

据出土资料可知,先秦时期的新疆一带已经开始制作缂毛,这是以羊毛为原材料的缂织品,缂丝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敦煌石窟中的缂丝幡幢用色华丽且图案多为集合纹样,可见当时缂丝技术趋于成熟。盛唐时期,缂丝工艺随着派遣出访各国的唐朝使者和各国来唐访问的使者传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日本人还是用缂丝织物用来作为腰带、和服、日本僧人的袈裟,被看做珍贵的面料。宋代开始缂丝多为临摹名家书画的缂织作品,主要生产地集中在江南一带,这一时期的缂丝品种后世称“本缂丝”。

本缂丝是中国缂丝最古老的品种,出现在隋唐,成熟于在北宋宣和年间,代表了早期西域和唐宋时期缂丝的主要特点。本缂丝用丝粗实且捻度强,用色高雅淳厚,写实与画意其驱。本缂丝的作品典雅高贵,被用于装饰、书画摹缂、唐卡等欣赏型艺术品。莲塘乳鸭图》为南宋缂丝的名家猪克柔的作品,宋徽宗对她极为推崇。此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富有变化,红叶白鹭,绿萍翠鸟,蜻蜓草虫,双鸭游乐,白鹭鸟神情精灵剔透一雌一雄双鸭游哉悠哉。青石上缂制隶书小款“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此件缂丝幅式很大,组织紧密织细,丝缕匀称,层次分明,制作工巧,生意浑成,可谓巧夺天工。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简介:孙姣丽(1988-)女,汉,江苏苏州人,助讲,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表演。

作者:孙姣丽

刺绣花样剪纸艺术论文 篇3:

山西民间手工艺,手上财富的优雅与脆弱

这是一种最入世的古老艺术,因为质朴的艺术性和渗透生存的智慧,以独有的韧性存在于民间,这就是民间手工艺。生于世俗,代表着一块土地的性情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有高尚和卑微的生存理想与情感寄托。世世代代辗转于双手之间,手工的智慧与技术含量是工业永远无法替代的。民间手工艺的质地优雅而脆弱。但在时代的更替中,手工艺的死亡和转型终究无法避免。怎样生存,是民间手工艺面临的最大问题。

手工艺,一种美丽的遗产

民间手工艺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它们多源自远古。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它们就以优雅的方式记载着这个农耕民族的生存智慧。生存的艰辛和情感的苦痛在一些敏感细腻的心灵里起到了催化作用,感性和悟性使他们找到了表达的出口。他们用的是属于自己的工具和语言。这些简单的工具和质朴的艺术语言以手工的形式流传在民间。

山西的文化土壤极其丰厚,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手工艺作为一种美丽的遗产,面临着时代赋予的无法回避的命运。山西民间手工艺包括平遥推光漆、中阳剪纸、广灵染色剪纸、闻喜花馍、孝义皮影、高平刺绣、新绛面塑、大同煤雕、阳泉刻火瓷、黎城黎侯虎、临汾社火脸谱、上党堆锦、交城琉璃咯嘣制作工艺和滩羊皮鞣制工艺、长子县响铜乐器制作工艺等。这些工艺全部靠纯手工,即使在工业时代也无法被工业流水线代替。因为这些手工艺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它们无法被大规模地推广和改变模式,因此越来越多的民间手工艺渐渐成为了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山西省中阳县被称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在这里,剪纸文化极尽绚烂辉煌而又有幸完整流传至今。生活在山野间的女性们用剪刀和纸张记录了几千年的黄河文化。

如果能像考古学家从不同的文化层中区分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那样来看待中阳剪纸,那就会有惊人的发现: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在中阳民间艺人的刀尖上丰富保存了下来。透过根植于民间的中阳剪纸,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关于天、地、人、物关系的朴素的哲学观念。中阳县因为地处内地,经济欠发达,所以得以保留了完整的剪纸文化。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乡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是这些淳朴的劳动妇女们用剪刀记录下了她们的信仰图腾。

交城琉璃咯嘣制作工艺是一种濒临消失的工艺。能做出这种琉璃乐器的老艺人目前仅剩三人。琉璃咯嘣是用紫红色玻璃制成的,状如瓶型葫芦,壁极薄,分量极轻,底部平面,薄如纸,在瓶口轻轻吹吸,底部玻璃面就发出音乐之声。琉璃咯嘣的吹制工艺神秘而难度极大,一般不会外传。学习琉璃咯嘣都得从十岁左右开始学起,而且要求有很高的悟性才能学成。因为制作琉璃咯嘣没有任何模具,完全得靠感觉来掌握火候。

平遥推光漆器从选料到成品约三十余道工序,在木胎上挂灰后、刷、涂、阴干、磨推。多至八九道,然后手掌蘸取麻油手工推光,再经描金彩绘成刻灰雕填,镶嵌工艺,装饰出花鸟、山水、人物、楼图及多变的纹泽图案最后按不同规格、品种、配以铜制饰品,极其华美。它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平遥漆器就与北京、扬州、福州等地的漆器被誉为全国漆器五强。几乎所有到平遥的游客,都会被推光漆器吸引。

在山西省有4个县的花馍和面塑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闻喜花馍以制作精细、形象逼真而独具特色。除了民间非常丰富的民俗节庆要用到花馍以外,它本身的制作技艺也是一绝,有些技巧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朴实的农妇们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领悟在这里变成了诗情画意,而花馍就是她们的诗意和画笔。

布老虎是山西民间玩具的传统题材,民间手工艺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借助它的威力把自己制做的虎当做勇敢、强悍、吉祥之物。长治黎城布老虎以布块、绸缎为面,蚕茧、荞麦皮为芯,再用彩画或彩纸刺绣各种花纹图案。用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这些文化遗产都有着独特生命,现在却都处在踟蹰路口:生存还是毁灭?

死亡,水随天去

有一种死亡悄无声息,却把记忆如蝉蜕般留在人间,让人类温暖无比。这是文化遗产的死亡。非物质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可复制。

一件器物可以在岁月里保存完好,但器物本身却并不是遗产。工业技术可以大量保存,手工艺则只能通过口传心授,最多不过几句短短的口诀。工业技术是可以触摸的物质性,手工艺中有许多却是感性和悟性的。这就是非物质性。

人类不可回避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农耕文明是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则是机器的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和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万倍,所以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当人类在冰冷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时代开始怀念手工的温馨与质朴时,便赋予手工另一种生命,手工在这种消费观念下身价倍增,而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手工艺品在越来越多地悄然死亡,手工艺品则物以稀为贵。

这种死亡除了工业文明的冲击,还因为手工艺品的传承方式。因为民间手工艺中至关重要的绝技都是以世袭或师徒的方式单传的。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就可能中断,这种手工艺就可能死亡。山西交城的琉璃咯嘣制作就面临着死亡的命运。因为制作难度太大,手艺是单传又极其挑剔继承者的资质,所以技艺传到今天,能掌握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在采访交城县覃村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继承人”之一的武兴容时,他说:“琉璃咯嘣的制作工艺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局面,在覃村这个琉璃之乡,只有李呈祥和高殿补两位老人能做出吹响的琉璃咯嘣,而其他人即使做出咯嘣也是吹不响的。而能做出最大的琉璃咯嘣人头的只有李呈祥一人。而且这两位老人都已经在七十岁的高龄。”问及覃村有没有在传人方面多做努力时,武兴荣说:“一方面是村里缺少资金,有这个心却没有这个能力。另一方面是这种手艺太挑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要很高的天资和很好的悟性。咯嘣吹气的分寸就太難把握。只要有一点不均匀就不成,更不可能发出声音。所以目前还没发现理想的继承人。”

交城滩羊皮硝鞣加工艺技术基本失传,老技工仅有三到五人,年龄都在八十岁以上。1935年交城皮坊有38家。到目前为止,皮坊只剩“义泉泰”一家,在交城县西营镇,经四代人的经营,维持至今。“义泉泰”这个与时代明显不符的招牌在风雨中孤独而沧桑地昭示着昔日的辉煌。

闻喜花馍在多数情况下是母女之间互相传授,也要凭个人的悟性,使它的传承颇有因缘际会的特点。一个花馍制作高手竟然在家里找不到合适的传人,就此失去了技艺流传的机会。平遥推光漆器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它所采用的“大漆”工艺,天然大漆取自漆树,纯天然、厚重、环保、寿命长,但成本高、技艺复杂且制作周期长。因此平遥的上百个漆器厂家,大都选用了一些现代漆,真正懂大漆技艺的不足二十人。

五十年之后,也许平遥漆器的精华就没有了。

传承,温暖的记忆

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不是人为给予手工艺品一些怀旧的标签,然后刻意地从中取得一种人文的温馨。这种记忆性对融进手工艺的心灵和情感的成分的记忆。

中阳县对剪纸的传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这是从政府到民间的一次全民行动。中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明亮说,中阳县目前对剪纸的保护和传承主要是通过保护老艺人,对老艺人每月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农村户口的都列入农村低保。还有培养新秀,设立了剪纸研究会,政府义务开展剪纸培训班,分儿童培训班和中老年人培训班。另外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于9月底还要举办首届中阳剪纸艺术节。记者在剪纸培训班里看到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能剪出像模像样的剪纸作品。在中老年培训班里,山西省剪纸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阳县剪纸艺术家武一生在给学员们上课。武一生以自己一生的剪纸经验和对剪纸的研究积累起一套剪纸理论研究。采访的时候,武一生正在讲传统的“蛇盘兔”图案中的剪纸语言分解。武一生说,在这个剪纸班里,有十七位学员的剪纸作品送去参加大同广灵剪纸艺术节,全部获奖。刘明亮介绍说,学员们对剪纸的热情与政府的鼓励以及即将开幕的剪纸艺术节有很大的关系。这样下去,中阳的剪纸艺术是不可能失传的。

传承的同时,民间手工艺面临着被改造的命运,而这种改造其实是披着文化外观的经济活动,如文化艺术节。

艺术节

民间艺术与市场的狂欢聚会

民间手工艺最缤纷的绽放形式是艺术节。在这种属于艺术的狂欢节里,民间与官方、艺术与市场交相碰撞,往往会结出意料之外的果实。越来越多的艺术节出现在民间。山西先后举办了黄河文化艺术节、面塑艺术节、刻花瓷艺术节、广灵剪纸艺术节、五台山佛教文化艺术节等缤纷的艺术节。这是民间艺术探索产业化之路的端倪。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民间艺人都期望以此形式繁荣当地文化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今年的平遥摄影大展开幕当天,平遥还将同时举办中国首届漆文化艺术节。平遥漆器行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不容易,完全放弃现代漆将影响到平遥旅游业的发展,但天然大漆技艺制作下来,一个小小的首饰盒成本就得好几百,一般游客是承受不起的。这此艺术节的举办就是希望通过与外界、名家、名品的交流往来,真正带动平遥漆器业的良性发展。平遥县政府清楚地表示,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对于传统漆艺的完善和补充,但也要坚守大漆工艺的基本阵地不动摇,他们想通过漆文化节,让平遥漆器能保证它的原汁原味,保持传统的文化性。在振兴传统工艺的同时,将平遥的漆器行业推向新的高峰。记者看到平遥举城在做摄影节的准备和漆文化节的准备。平遥县城西大街的“西华兴推光漆博物馆”,将作为几天后漆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的场地,工作人员还在做着最后的准备。来自全国漆器名产地及一些学院派的作品已经陆续运到这里,主办方将特邀北京、江苏、福建、四川、山西、广东、浙江、甘肃、重庆等入选首批国家名录的漆艺项目和全国主要漆器生产地的代表参加本次艺术节。

山西省中阳县继大同广灵剪纸艺术节之后将在九月底开展中阳剪纸艺术节。记者在前往中阳采访的时候,看到中阳县正在紧张的筹备中。这次艺术节以“特色与创新,和谐与进步”为主题,以继承、发展、创新剪纸艺术为原则,向全国乃至全球弘扬中阳民间剪纸艺术,彰显个性区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中阳剪纸艺术品牌。这次艺术节将会聚海内外著名剪纸艺术家和研究专家,各省、市、自制区剪纸协会负责人、数千种剪纸艺术精品和获奖作者,云集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数百位知名专家学者。这次艺术节将表彰“中阳剪纸十大传承人”“中阳剪纸十大继承新秀”。将本着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开展招商引资洽谈会。开辟剪纸文化产业化之路。

虽是为了开辟产业化之路,但在市场经济和商业利润面前,中阳县政府显得很理性。中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明亮对记者说:“搞这次艺术节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文化的传承,探索一下传统文化之路怎么走,至于市场的东西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搞市场。急于搞市场就会急近功利,破坏艺术的规律,也会使剪纸这种流传至今的传统艺术失去本色。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把民间艺人们指引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民间艺人,无法复制的标本

真正体悟到这些民间艺术精髓的都是些生活在民间的艺人,他们往往从几岁开始学艺,而终生难以割舍。他们在劳作之余,在这些质朴优美的民间艺术里寄托着自己的全部情感和希望。因为手工传承的特殊性,这些民间艺人的生命与民间工艺的生命几乎是融合在一起的。也因为这样的特性,使这些艺人们成为了无法复制的标本。但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这些民间艺人的生活水平大都很困窘。因为闭塞的生活环境和靠天吃饭的谋生方式使他们仅仅把这些技艺当作寄托和爱好,而不能把这些独特的手工艺转化成财富。

武一生是中阳县民间剪纸艺人。已是古稀之年的武一生被业界尊称为“家园文化的守护者”。三十年前,担任中阳县文化馆馆长的他在下乡整理民间艺术时,就被剪纸多姿多彩,富于神韵的表达方式感动了。从此,他访遍民间,收集了全县七十多位民间艺人的作品,并且把不同风格的剪纸与自己的想象发挥结合,创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当他意识到口头传承的局限,就开始研究理论和剪纸的发展之路。在采访中,武一生说:“民间艺术必须适应时代和市场化,不然就会消失。我所做的全部努力就是想让中阳剪纸生存下来,想让当地贫苦的艺人们能靠这个手艺有些收入。她们很不容易。”显然武一生是较早认识到民间手工艺需要走产业化之路的民间艺人,也属于民间艺人中市场化的探索者。

王计汝是中阳县61岁的民间艺人,被评为全国十名剪纸艺术首批传承人之一。她的作品《晉商》曾在第二届中国和林格尔国际剪纸艺术节获特等奖。作品《剪古颂今》则在第三届广灵剪纸艺术节上获金奖。她的五十余件作品被德、美、日等国家的专家收藏。但至今她还和全家人住在山坡上的窑洞里,以种地为生,此外没有任何别的收入。剪纸对她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她从八岁开始学剪纸,在剪纸过程中经常在半夜两三点还睡不着,躺下了突然有了什么灵感马上又翻身起来创作。一幅作品经常要剪一两个月才能完成。其需要投入的感情和才华可以与任何高雅艺术相媲美。虽有多项作品获奖,王计汝却经常迫于生计不得不以低廉的价格卖掉自己的作品。她说,没有办法,老伴腿有病,动不了,地里的农活全靠她。生计解决不了啊。以王计汝为代表的民间艺人不在少数,很多年轻人因为剪纸的辛苦和没有经济效益,情愿去做些别的活计而不愿剪纸。这样,剪纸就在年轻一代出现断层。

民间工艺产业化,疼痛的化蝶

民间手工艺的产业化道路在时代的发展中几乎是无可回避的。随着市场化一起汹涌而来的东西必然使民间手工艺在蜕变过程中充满疼痛。在这个过程中,手工艺一部分新生,另一部分则消亡。

民间手工艺的产业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来。艺术节是一种产业化未雨绸缪的表现。九月底举行的中阳剪纸艺术节就是典型例子。中阳县政府希望能把这一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带动整个中阳县的经济发展。另外他们还有关于剪纸艺术开发的设想,欲把剪纸与旅游相结合,把剪纸作为一个新课题进行创新。在这方面已有的先例是河北蔚县,在深圳文博会上,蔚县剪纸艺人焦新德凭着现场的精彩表演,订单合同近三十万元。蔚县因为发展了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2600多种剪纸远销日本、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他们专门成立了蔚县剪纸行业协会,定期召开艺术研讨会,进行艺术磋商,引进新思维,开发新产品。还组建了剪纸艺术龙头企业,蔚县剪纸进出口公司,实现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使剪纸生产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村”的蔚洲镇南张庄村,现有剪纸厂十余家,全村60%的人从事剪纸。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来自剪纸业。

以手工业带动工业化的典型例子是交城覃村的玻璃工业。覃村的整个玻璃业是由琉璃业带动起来的。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上海到石家庄的玻璃工业技术员都是覃村人。全村现在有近二十二家玻璃厂,全村近一半的人在玻璃厂就业。玻璃制品有十个系列,上千个品种,运往全国各地,其中很多产品出口各国。在采访过程中,覃村村长同时也是民营企业家的武兴荣说,由于资金的缺乏和设备科技含量的缺乏大大限制了玻璃业的发展,他们有计划把全村大小的玻璃厂合并成一个集团,只是目前资金太紧张,同时因为污染环境还得采用环保设备,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重视。政府对此也开始重视,但也是在资金上还不能很快到位,限制了玻璃业的发展。

对民间手工艺中的女红系列,现在一般有两种形式进行产业化。一种是在民间以分散形式生产,把产品统一销售的方式。如山西寿阳的农村妇女袁果梅。她所在的松塔村里有很多妇女都会刺绣,但没有人把这当商品卖过。偶然间,袁果梅知道一副刺绣的鞋垫竟卖到五十元,她便想出一个办法,把原料交给全村会刺绣的姐妹们,在家绣好了她统一收起来统一找渠道销售,然后付给姐妹们工资。从2000年到现在历时七年,刺绣、拼布、剪花,乱针、钉线、圈金、滚针、A字针、草头针、S形针,龙盘兔、鸳鸯戏水、喜鹊登梅、虎跃龙蟠、龙凤呈祥,从各式针法,到百变图案,袁果梅带领姐妹们一一尝试。袁果梅的生意越来越好,手下的刺绣姐妹们有几百人。这种方式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在家绣好后统一收起来就可以了。既保存了民间的刺绣手工艺,又能使村民们有所收入。

另一种形式则是形成加工厂。山西晋城喜绣坊,是一个以生产和销售手工工艺鞋垫为主,辅以各种手工刺绣工艺品的生产厂家,厂房面积约二百平米,现有员工一百多名。喜绣坊对传统手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把高科技技术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开发出减震、抗菌、除臭、远红外、负离子等系列产品,把健康、保健与美观实用的理念相融合,同时,设计和包装也匠心独具。喜绣坊在产品开发上做了不少文章,把简单的鞋垫刺绣与一些时尚理念相结合,融入时代气息,容易被市场接受。如采用更加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材料、在脚底穴位处合理增加线脚以达到按摩的效果、改进鞋垫形状更适合现代流行鞋样、按照顾客的特殊花样和号码专门订做等等。

健康自然地追随时尚可以使一些古老的手工技艺获得新生。如今怀旧与返朴成了现代人追赶的潮流之一。手工布鞋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临汾千层底鞋坊看准这个商机使千层底全手工布鞋成为消费的潮流。千层底鞋坊,制样、裁剪、纳底、上梆、一律手工制作。鞋底纳线是由麻线绞搓而成的,对脚底有了按摩保健作用。另外产品种类的开拓也很重要,从仿古到时装、从布面到呢面、从素面到碎花,品种多样化帮助开辟了销售渠道。

民间手工艺与城市文化的结合形式则是公司形式。如太原手工艺坊。这家公司专门从事山西民间艺术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其主要产品是山西手工剪纸,手工布艺等民间工艺品以及工艺礼品。这种公司的产品来源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来的,另一部分是由自己公司的员工和画师完成的。

还有一部分工艺品商店也较好的把民间手工艺和市场结合起来,获得不错的效益。如在太原桃园北路有一家刺绣吧,里面卖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绣品。店主称,全部是手工刺绣,价位从100元到5000元不等。这些刺绣多是绣在枕套、挎包、手机袋等用品上,店里有几位绣工正当顾客的面刺绣,营造出一种纯手工的怀旧气息。另一家比较典型的是位于柳巷的食草堂。食草堂是一家全国连锁的工艺品店。其产品全部是手工制作,拙朴但很独特,加之不俗的设计和质地,价位较高。一个木质雕花封皮的本子卖到280元。一个纱罩的旧式台灯卖到300元。老板说,这里卖的就是手工,手工制作,所以成本自然就高。显然,这种工艺品店里,手工艺品已经成了奢侈品的化身,手工不再是原始意义,而成了一种生活品位的标准。这是手工艺与市场结合后身价倍增的典型。也是传统手工艺转型方式之一。

还有一种比较成功的方式是把民间手工艺做成一种品牌。典型的代表是山西长治的“黎侯虎”。在长治市“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黎城培训会”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来自全县9个乡镇的140多名妇女手操县妇联统一配备的布料、剪刀、电熨斗等工具都竞相学习缝制“黎侯虎”的技艺。

“黎侯虎”的商机源自“布老虎”邮票。1997年,国家邮政部门为发行虎年生肖邮票,在全国各地征集老虎图案样品。黎城县妇女高秋英用布料缝制的“布老虎”被选送到北京参加评选,在全国众多省、市送交的30多家的图案样品中,“布老虎”以极具观赏性的独特造型和富有民间色彩的风格被专家一致选中,并于1998年被国家邮电部选为虎年生肖邮票发行,从此,黎城的“布老虎”就走进了千家万户。一枚小小的邮票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以能得到一只布老虎为荣。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特别是黎城县妇联从中看到了商机:当地妇女有剪纸、缝纫的传统,如果将她们发动组织起来,形成批量推向市场,布老虎不是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品牌吗?

黎城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布老虎是其中独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种。老虎在当地被作为坚强、勇敢的象征,也曾被作为统治者的象征,流传到民间则被作为避邪的产物。民间根据老虎的特征,制作成各种老虎玩具,用来作为看护婴儿之宝,陪伴婴儿成长,直到现在黎城县仍然保持着这一风俗。在开发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品时,黎城县的妇女们已经有了强烈的品牌意识。她们从当地丰厚的历史中,找到了能体现自身人文价值的坐标,从布老虎到“黎侯虎”的转变,使其成为黎城县手工艺品中的第一个品牌,开始走向当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黎侯虎”图案的创作者——高秋英亲手缝制的黎侯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她的带动下,高秋英所在的谷驼村有320多名妇女缝制起了“黎侯虎”,仅此一项就为本村增加收入150万元,全村人均2100元;同时,黎城县也形成了以“黎侯虎”为主,与当地民间刺绣、鞋垫、虎头鞋、虎头帽、香包、绣球、草编、剪纸艺术等汇集为一体的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

这是一次从“一村人”到“全县人”的创业,在打造“黎侯虎”这一品牌的过程中,黎城县目前缝制“黎侯虎”的人已达3000多人,人均收入5582元,“黎侯虎”已成为该县农村妇女致富的一条途径。现在,想学缝制“黎侯虎”技艺的人仍络绎不绝。

目前,“黎侯虎”作为一个品牌已经走向全国,畅销上海、北京、珠海等10多个大中城市,在全国许多商场也设了专柜,产品供不应求。但黎城县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有些忧心忡忡地说,“黎侯虎”需要增加科技含量,比如搞电动化的,才能拓宽市场,但受制于资金,发展恐怕会受到影响。我们期待将“黎侯虎”做大做强,期待着形成规模,也期待各方面给予扶持。

几乎所有的民间手工艺产业化都在面临相同的困境:资金不足,设备落后,规模无法做大,市场拓展有限,力量薄弱,政府支持不够。

不管怎样,“黎侯虎”为民间手工艺产业化起到了一个标示和借鉴作用。更多的民间手工艺将向产业化转型。这种脆弱而优雅的手上财富将艰难地寻找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

手工艺品正成为一种商机与市场一路磨合着前行,有成功的契合点,也有裂变甚至消亡的疼痛。这一切,在时代的洪流中,都将无法避免。

作者:孙 频

上一篇:高中数学探究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外蔬菜贸易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