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岛刺绣软件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田岛刺绣软件范文

致田岛书

田岛阁下:

来书以腾冲人民痛苦为言,欲借会晤长谈而谋解除。苟我中国犹未遭受侵凌,且与日本能保持正常国交关系时,则余必将予以同情之考虑。然事态之演变,已使余将可予以同情考虑之基础扫除无余。诚如阁下来书所言,腾冲士循民良,风俗醇厚,实西南第一乐园,大足有为之乡。然自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刺之下、暴尸露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幢,骡马遗失达五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至为阁下及其同僚之所奴役,横被鞭笞;或已送往密支那将充当炮灰。而尤使余不忍言者,则为妇女遭受污辱之一事。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谴责,而于遭受痛苦之人民更寄予衷心之同情。

阁下既欲解除腾冲人民之痛苦,余虽不知阁下解除之计划究将何如,然以余为中国之一公民,且为腾冲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于余之责任与良心,对于阁下所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必要与可能。然余愿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意能以伸张,则余所能供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东京。使腾冲人民永离枪刺胁迫生活之痛苦,而自漂泊之地返回故乡,于断井颓垣之上重建其乐园。则于他日我中国也不复遭受侵凌时,此事变已获有公道之结束时,且与日本已恢复正常国交关系时,余愿飞往东京,一如阁下所要求于今日者,余不谈任何军事问题,亦不携带有武器之兵卫,以与阁下及其同僚相会晤,以致谢腾冲人民痛苦之解除;且必将前往靖国神社,为在腾冲战死之近万日本官兵祈求冥福,并愿在上者苍苍赦其罪行。苟腾冲依然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他日阁下对腾冲将不复有循良醇厚之感。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故余谢绝阁下所要求之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

大中华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问德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雅尔塔协定》的主谋是美国——罗斯福;帮凶是英国——为保障英国切身利益的丘吉尔;受益者是标榜社会主义的苏联——斯大林。坚持殖民主义不平等条约的既是美国、英国、又是苏联;被宰割者则是坚持抗日战争,并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重大代价的战胜国——中国。

如果说,在历史上,有侵略者以武力进行扩张,让战败国割地赔款,而在20世纪中叶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竟然是一个堂堂的战胜国——中国,被共同作战的同盟国堂而皇之宰割,实在离奇。

这一协定虽然各大国、包括中国,为了抗日,为了大局先后表示同意,但谁也无法否定这是一件极不光彩的协定。

继绝学,存国故,植邦本,固种姓。---章太炎

第二篇:刺绣

第六章 民间刺绣

刺绣是民间传统优秀工艺,它以绣针引丝、绒、棉等各种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丝锦、绸缎、布帛等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是一种以彩线造型的艺术。刺绣常和美丽的丝织锦缎并列,并被称为“锦绣”,锦上添花,锦绣亦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最美好的事物,如锦绣河山、锦绣前程、锦绣中华、锦心绣口等等。

中原刺绣历史悠久,古时称“凿”、“钴凿”,民间称为“针绣”、“扎花”,俗称就是“绣花”。由于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称“女红”。

中原民间刺绣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紧密联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欣赏情趣和宗教信仰,而且映衬着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

第一节

刺绣发展脉络

刺绣源流,数千年来大体是这样一条脉络: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起居日用品,后又上升到与书画结合的刺绣观赏品,以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两类最为源远流长。

一、 魏晋以前的服饰刺绣

刺绣的起源离不开养蚕和缫丝,先民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桑麻,从事纺织业。随着蚕丝的使用和纺织品的产生,刺绣工艺逐渐兴起,主要是美化装饰人们的服饰。据西周先秦时的《尚书》上记载,从舜开始,就将象形文字分类用在衣裳上,规定“衣画而裳绣”。古时,在衣和裳的分配上,按上阳下阴来区分。衣穿在上身表示阳,以画为主。裳穿在下身表示阴,取绣为饰。当时,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中,就开始穿着绘绣各种图案的礼服。上衣绘以自然、动物界中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下裳绣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宗彝、水藻、水、粉米、黼、黻图形。宗彝是虎尊;黼是像斧形的花纹,颜色半黑半白;黻是两弓相背的图案,颜色半青半黑。这12种纹饰图案均有不同的象征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弯;华虫,取其文丽;宗彝,取其忠孝;水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取其决断;黻,取共明辨。这些标志图案被以后历代帝王所采用,并逐渐形成定制,称为“十二章服”,只有皇帝才能用12章,即从文样的多少来区分职位高低。

春秋日期,刺乡工艺经过殷商的发展,渐趋成郭,始有“衣必文绣”风尚。管子《轻重乙篇》说道:“一女必有一刀、一椎、一絉、一(长针),然后成为女。”墨子也说:“女工作文采,田工作刻镂。”“针”和“椎”都是逢纫、、织乡用的工具,“文采”就是指绘画和刺乡。先民们八月衣、绣裤、绣袍,用辫针缀出龙、凤、虎等夸张变形的图案,有些还间以花草、枝蔓或几何图形,所乡线条流畅,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秦汉时代,百业兴盛,经济繁荣,丝织业也尤为发达,促进了刺绣的进一步发展。刺乡成为民间崇尚广用的服猸,不仅“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弱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民间如此,朝迁贵族更不待言。其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其至“柱槛衣以绨绵”。由此可见汉代刺乡服饰的繁荣。此时也开始有了宫迁刺绣。汉恰巧绣品,纹饰主要波状的云纹、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猛兽、山水以及带状花纹和几何图案,风格粗犷,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其畅,反映了刚刚摆脱野蛮以后的舒展和欢畅。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供暖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领目蒲桃绣,腰中合欢绮”(南朝沈约诗),刺绣除了继续不断地发展和扩张日常生活中的衣饰、佩饰范围和层面外,也开始为宗教服务。佛教信徒为表示虔诚,便选择表示尊荣并耗时费工的刺绣,绘制佛像。谓为绣佛。如现存最早的北魏时期的《刺绣佛像供养人》残片,四女一男供养人,均穿胡服,身旁各绣名款。供养人的长衫上还乡有忍冬纹和卷草纹,显示了佛教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刺绣上的相互交融。该绣片儿除花边外,均为满地施乡。佛像乡法严整精工,不少乡像流存到英国、日本的博物馆中。

二、唐宋时与书画结合的观赏性艺术刺乡

唐代以后,刺绣向精致化发展并有了重大转折,除继续作为衣着装饰 实用品外,开始出现纯审美观赏性的艺术绣品,刺乡艺术更加精湛,其原因有三:

一是绣法上的推陈出新、齐针绣等绣法,并加以综合运用,针法多变,使绣纹日趋精美。唐绣还辅以金银、缀珠及和色技术,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轮廓。五代时建都于开封的后梁,有个叫张率的,写了一篇《乡赋》,描绘了当时刺绣发展的精湛工艺:“若夫观其缔缀,与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像。总五色而极思,借罗纨而发想”,并盛赞绣品艺术的高超:“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锦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明,若春隰之扬花,杂青松与芳权。”

二是刺绣发达与当时朝延奖励提倡、普及民间有关。据《宋史•职官志》载,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设“文绣院”,集南北艺人,制画绣。上行下效,民间刺乡亦大为风行。且当时社会,男耕女织,女孩都要学习女红,掌握刺绣技艺,并由此有了“闺秀”之说。唐诗人胡令能一首七绝诗《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作《咏绣障》)曾描述了当时刺绣的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秀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一群活泼的绣花女正竞相拈取小画笔,在秀床上描绘花样,当她们将秀好的绣屏放到春日花园时,虽是人工绣就,但却栩栩如生,引得黄莺跳下柳条飞来相栖。

三是书画入绣,形成观赏性的艺术绣。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刺绣深受绘画艺术影响,尤其是工笔花鸟画对刺绣的影响最大。文人们的积极参与,使刺绣与书画结合更为紧密,以至于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新趋势。唐代刺绣,无论有无图案,皆满地施绣。及宋,观赏性绣作,以名人书画为样本,佛绣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均成为刺绣图样。因此,构图、纹样的取舍流向便显得非常重要,绣时需度其形势,努力追求书画的趣致和传神意境,以体现书画气韵。刺绣也因此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治之,由实用进而为精巧艺术,发展为观赏性绣作。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在其《筠清轩秘录》中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可以使我们了解宋代观赏性绣作的主要特色。

三、明清时的地方绣

元代的主要绣品是珠绣,其显著特色就是大量运用金银线,但刺绣不如宋绣精工细作,用线稍粗,落针不密。

明代承继宋代刺绣的优良传统,刺绣继续蓬勃昌盛,其制作普及到生活的众多方面,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其实用绣作,改进材料,品质普遍提高;艺术绣作上,也能够推陈出新,尤其是民间,开始出现有地方特色的绣种。

明代的民间绣品,多散在各地,最有名的绣种,当属上海顾绣。其始于嘉靖万历年间,由上海顾汇海妻缪氏、汇海侄媳韩希孟所创。其绣画合一,巧用借色、补色之巧,常融诗、画、绣于一体,“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画绣”。由于顾氏时避上海露香圆,故也称“露香园顾氏绣”。故宫博物院存有韩希孟绣作10余幅,文人墨士称赞她的绣艺:“凡人物、翎毛、花木、虫鱼之类,深浅浓淡,无不如意,并无针痕线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

清代刺绣,承续明绣,兴盛不衰,民间服饰、日用品及绣字、绣画,皆发展到鼎盛。民间日用服饰品,除家庭妇女自绣自用外,各地还出现了绣铺、刺绣作坊、刺绣行会,制作商品绣件出售,逐渐形成商品绣。品种主要有门、帐幔、桌衣床帏、枕套被面、巾帽鞋面、荷包香囊等。这可从《红楼梦》一书写到的绣品中窥见一斑:如绣衣、绣袍、绣裤、绣鞋、绣帐、绣靠背、绣毯、绣椅搭、绣帘、绣幔、绣墩、绣旌、绣茵、绣靴、绣绦、绣带、绣床裙、绣帕、绣香囊、绣巾、绣幕、绣凤銮、绣枕、绣荷包、绣桌围、绣盘、绣幄等,不下40余种,7000余件。

社旗县山陕会馆也保存着晚清50多件完好的刺绣珍品。这些绣品均出自民间绣工之手,具有地道的河南民俗特色。这批刺绣的特点是幅面宽大,展开如锦绣画卷,富丽堂皇;绣品设计平谨,线条流畅,针法承继宋绣,又汇宫廷与民间绣法之长,大胆创新,使用了平针、锁针、套针、十字针、垫绣、钉金盘银等十多种针法,绣工粗放洒脱,简而不陋,劈线均匀,绣面细腻平齐。绣品内容皆以人物为主,以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为题材,如“群仙会”、“十八学士”、“二十四孝”等。图案结合一些装饰性很强的花草、鸟兽、博古等,以民间双关语、谐音寓吉祥之意,如蝠(福)、桂花(贵华)、芙蓉(福荣)等。绣品“金龙”、“二龙戏珠”、“凤凰牡丹”中的龙凤形象金光灿灿,恍如跃然而出。所绣人物,面部多采用垫绣,凸起绣面,形如浮雕,富有立体感。绣品还运用了画绣结合,以画补绣的方法,“二十四孝”中的鹿和马,就以淡墨勾画,效果生动。

清代绣品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民间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许多地方绣,除上海顾绣外,有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温州的瓯绣、福建的珠绣等,以及后人誉为“四大明绣”的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各自争奇斗艳,一针一线,绽开美丽雅致的刺绣艺术之花。尤其是与书画结合的艺术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往往装裱成轴卷,观赏者往往误以为是书画。如苏州博物馆所藏顾绣“杏花村”一图,取杜牧《清明》一诗意境,图下方,有老翁披蓝袄,束黄带,着草鞋,左执酒壶,右撑雨伞,于翠柳岸边向骑牛儿童问路。中间设水相隔,另一边丛绿垂杨间有店铺,竹篱门庭上,小红酒旗随微风轻摇。窗内倚酒坛,似飘醇香,店家正在倚窗待客。此绣图,运丝若笔,淡彩晕染,又以诗配画,情景交融,让观众在旖旎的春色里,感受到勃勃生机和田园牧歌的情境。

“四大名绣”中的苏绣,是江苏苏州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其特点是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具有诗意美。双面秀“猫”,是苏绣代表作之一,一对猫眼睛,艺人们需用20中颜色的丝线才能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湘绣源于民间刺绣,清代后才形成体系,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由于丝细,亦称“羊毛细绣”。其特点是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70多种针法和100多种颜色丝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着色富于层次,形象富于写实,质感强烈,绣品若画,擅长表现狮虎。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花鸟山水条屏,是其传统产品。

蜀绣以四川成都为中心,又称“川绣”。其特点是民间色彩浓厚,自然纯朴,厚重工整,针法严谨,构图简练。绣品以绣鱼为佳,其他像“芙蓉鲤鱼”、“鸡冠花”等都为蜀绣的传统题材。

粤绣指广州和潮州地区的刺绣,其特点是色彩强烈明艳,具有西方绘画韵味。因喜用金线,故有富丽堂皇的效果;又因多用垫绣,绣品立体感强。百鸟朝凤、三羊开泰、海生动物,是其传统题材。

由此可以看出,民间刺绣是由农家女自发刺绣服饰装饰生活,闺阁淑女以刺绣自娱自乐,发展到官宦府第刺绣章服,继而文人画工书画参与形成艺术绣。随着刺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地方绣的发展中又逐渐形成了商品绣。

第二节 民间刺绣常用针法

一、锁绣

锁绣是唐代以前民间一直沿用的一种针法,一针从另一针预留的锁套中穿出,连环不断如辫状,故也叫辫绣针。该针发纤缜整齐,文理清晰,富有表现力,故历经千年,代代相传。

二、平绣

该针法需按绣地画稿绣齐,故又叫齐针。豫西一带刺绣常用此针法,一般先将布料绑缚在撑子(撑子是用四根木条的方形框架)上,使其平展,然后将花样图纸贴在布料背面,借光亮度使花样显示在布面上,再用墨笔描绘出来,即可用丝线和绣针(俗称麦芒针)进行刺绣。针要绣在画稿之外盖住墨线,落针在画稿之内,拉紧后再绣第二针。豫西一带所用丝线分素线(纯白线)与彩线两类,用素线刺绣的花,需用彩笔染色,分出花、叶、叶、枝、干,如图画中的晕染;用彩线刺绣,可根据需要,随时选线配色。

三、十字绣

十字绣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刺绣方法,也称十字桃花,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手工技艺,最初在宫廷中风行,后传入民间。其绣法只需根据设计图稿在网格面料上,将线通过十字交叉的方式穿过网格即可。简言之,会缝纽扣就会绣十字绣。

四、戳纱绣

戳纱绣,又称纳锦,一中传统刺绣形式。它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严格按数眼进行刺绣,所绣图案美丽,而且随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形成丰富的变化。但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

五、彩绣

彩绣是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以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等特点,多应用于服装饰品中。

六、“挆花”绣

“挆花”绣是民国末年流行在豫西一带的刺绣工艺。挆花是用挆针将花纹刺绣出来。挆针从针杆穿进去后,再从针孔拉出。操作时,在距针孔适当距离留出几毫米长度,用其他线缠裹几匝,将所留长度固定起来,然后在布面进行刺绣。刺绣花纹凸出布面,富有立体感。

七、补绣

补绣是豫西地区民间刺绣中运用较为广泛,具有丰富表现力,很有地方特色的一种针法。补绣的特点是能使绣品产生一种浅浮雕的效果。补绣又可细分为以下4种类型:“填补绣,其手法类似叠绣,是采用布、绸或其他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图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针将图案花边周围锁边绣牢,从而使图案纹样呈浅浮雕状。这类绣品多见于兜肚、枕顶和盖帽上。挖补绣技法较为复杂,通常以白色为底,再以黑、青色布剪成所需纹样,缕去图案不需要的部位,并在镂空处衬以各种色调鲜艳的布料。这种挖补绣手法,在黑色纹样中衬托出色彩鲜艳的图案,对比强烈、明快。此种绣法多用于绣制鞋垫、袜底、兜肚等生活用品。包纸绣,是用绣线将纸样完全包裹,作这种纸样的用纸一般都比较厚,使绣线能够深深嵌入纸样深处,形成凹凸明显的奇特效果。留边叠绣,此种绣法也比较复杂,其技法是先将剪好的厚样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贴起来,再拼贴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为主),再用各种彩线,由图案中心向外用平针绣实。绣制时,在纹样的边沿均匀地留出一条细线,白色的轮廓衬托在色彩缤纷的图案和深沉、典雅、纯净的底料上,显得十分鲜明、别致 。

第三节 民间刺绣种类

民间刺绣以写实为主,其品种可分为服饰刺绣、日常用品刺绣、小饰件刺绣。

一、 服饰刺绣——婚嫁衣服和满月活儿

刺绣工艺的主要功用就是强化装饰,是一种装饰的手段。刺绣以装饰服饰为基础,传统的民间服饰刺绣主要作为穿戴的装饰,以妇女儿童服饰为主,主要是婚嫁衣服和满月活儿。

(一) 婚嫁衣物

中原民间十分注视重女红,刺绣是广大妇女的必修针艺,手艺大多是“母女相传,邻亲传授”,口传相习。“谁家闺女好,女红见分晓”。女孩子十二三岁就要跟随母亲、邻家姐妹们一起学习刺绣手艺,为以后的婚嫁刺绣衣物做准备。要“蓝缎鞋,绣红花,过了门好当家”,要绣“鸳鸯枕、龙凤帐,红绸子门帘绣凤凰”,女孩子在出嫁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用绣针精工细作。

过去,义马一带的女孩从六七岁就开始做云肩,每年做一圈,学扎花一直做到出嫁前。扎花鞋,至少要做4对,一般做6对、8对,多的可有20多对,用大红、粉红、蓝、缕、紫、黄各色绸缎做鞋面,鞋帮上扎以各色花卉图案,常见的有蝶恋花、蟾宫折桂等。有的还做12对绣花鞋用来压箱底,以“鞋”音“谐”,喻“百年偕老”之意。

枕头面,俗称扎顶面,也是姑娘们必备的嫁妆,尤其是相亲定下“好”以后的主要刺绣活儿。豫西一带讲究大枕头,两端以袼褙撑面,绣以石榴,鱼戏莲花,牡丹凤凰等吉祥喜庆图案。

门帘儿亦是婚嫁礼俗之物。新房的门帘一般以红布绣花,图案以鸳鸯戏水最为常见。

新娘子的嫁衣更是一件精美的刺绣艺术品,有民谣记述:“王小娇做新娘,赶做嫁衣忙又忙,一更绣完前大襟,牡丹富贵开胸上:二更绣完衣四角,彩云朵朵飘四方:三更绣完罗衫边,喜鹊登梅送吉祥:四更绣完并蒂莲,白头到老喜洋洋:五更绣完龙戏凤,比翼双飞是鸳鸯。”

豫东姑娘出嫁时,传统习俗身上还要披一件精巧的莲花披肩。披肩往往用金线、银线或红线在绸缎布料上绣以龙凤、牡丹等图案。在剪裁上,披肩是用各种不同的布块串联而成,一瓣瓣散开来,下缀长长的穗儿,穗儿上端系上一个个小银铃,走起路来丁丁当当,更增添了一分喜庆气氛。

因此刺绣,风度春秋,中原地区的女孩儿出嫁时,除箱柜、被褥外,便全是新娘的绣品:披肩,衣裙,被面,枕顶,帐沿儿,床饰,桌围,椅垫等等。

平时一般民间妇女的服饰刺绣,不同的部分常绣以不同的花样。“腕绣”(上一袖口)通常绣以含有平安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大多刺以如意云,花卉图案。“上衣”的绣花多在胸口,常刺以牡丹等。

(二)满月活儿

满月活儿指孩子从出生,满月,周岁甚至及加冠前的生日,年节时,长辈亲朋们为庆赠所刺做的衣物鞋帽。年轻的妈妈当胎儿还在腹中时就开始飞针走线刺绣衣帽。姥姥,七姑八姨们也要送上各种样式的绣花衣物。对男孩儿要相赠老虎帽,狮子帽,五毒兜肚,虎头鞋等,以祝福孩子生命力旺盛,勇猛无畏。对女孩则以“佛手莲花”,“多子多幅”,“牡丹蝴蝶”等为祝福内容,或者赠以祝福人生幸福的“蟾宫折桂”,“富贵荣华”等。

豫东传统习俗上,新娘要将做嫁衣时剪剩的花花绿绿的布头,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里,带到婆家。待到怀孕后,便到村里相邻百户人家无偿寻索各种花色的零碎布头,再将这些布头凑合在一起,做成各式各样的婴儿用品,以应“百岁(碎)”之意。豫西,豫东一带的满月活儿,主要有斗篷,兜肚,帽子,围嘴(又叫嘴垫),眉眼鞋等。斗篷,为上帽下袍,抱儿大衣,一般上端帽子部分扎三朵大花,也有的为老虎头帽,绣以鼻,耳,眼,脑后缀银铃。袍子部分,前胸两边刺以花卉,做工讲究,是少妇儿抱儿赶会,走亲戚让人鉴赏的主要衣物。围嘴,有的地方也叫拍拍儿,围戴在小儿的脖子周围,上面扎绣各种花色。男孩的“围嘴”常绣双虎对头,双狮对头等:女孩围嘴则是绣以五蝶捧花,五角戏莲,有的还以花布配色。兜肚儿,为小儿贴身戴于腹前护遮肚脐,一般饰有莲生贵子等繁衍图案,若绣五毒虫,则取毒不近身之意。还有一种遮布,在小儿衣服外面挂戴,护住胸前,上面扎绣花卉。帽子有棉单之分,上面均缀铃扎花,花色齐全,样式以奇特新颖为好。

清代及民国时期,方城县的刺绣十分兴盛,扎花描云,遍及城乡,尤其县城南门里的缠花非常有名,从业者有十几家,主要制作童帽或女子结婚所戴凤冠上的装饰品。这种缠花一壳子,丝线为原料,先把壳子剪成所做花的形状,花瓣外面缠以配色肧子线(即将原胚线一劈两开),原肧线上过劲。胚子线则不上劲,缠上不走样(变形)。边沿用另一色线刺成,花心用花线扎刺上一条花蕊,再配以绒线扎制的绒花骨朵,以铜丝作茎,然后装配在帽子上。还有一种童帽叫袼勒帽,分成“耳巴秋”和“卡子壳”两种。耳巴秋(二八月所戴)帽脸迎面缀有云子勾,帽穗等。卡子壳也叫“鞑子帽”,迎面缀有倒置的柿子形云子,中间绣有花瓣或牡丹花,云子两边有帽穗,中心缀有绒骨朵。童婴男女皆戴此帽。

二、 生活用品刺绣

生活用品原本是单纯的实用之物,一旦被乡村巧妇们刺绣以花卉图案,边融进了感情寄托,具有了精神上的审美价值。

生活用品刺绣是很广泛的,如门帘,坐垫,桌布,褡裢,信插,椅套,线兜,车帘,鞋垫,霞帔,挂件等,刺绣图案多为祈福纳祥,富贵平安,预祝健康之类。

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帘子作为门的附设物,具有许多使用价值,冬天挂棉帘,挡风寒:夏天挂竹帘,遮蚊蝇,透风凉;不关门挂布帘,则保持居室一定隐秘。因此,门帘成为刺绣中的主要品种,尤其新婚之居,由新娘的弟弟挂上红布绣花门帘也成为旧时的一种婚俗。门帘一般上端折下五六寸,俗称门帘沿儿,上面扎花或绣字,字一般四个,如“花好月圆”,“芝兰之室”等,门帘上扎绣绿竹红梅,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

民间过去普遍流行扎鞋垫。鞋垫袜垫,多为媳妇们为丈夫或姑娘为情人的绣制。民间风俗中,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一年正月,都要为丈夫绣制几双袜垫或鞋垫,袜底刺以龙凤、“四瓣花”、“枣胡花”、“灯笼扣”等花纹图案。鞋垫,有的是白底,用蓝线或黑线扎刺,脚腰部分则用色线绣出花草、虫鱼等图案,做工一般都很精细微妙。

“线贴”是旧时的妇女的工具包,是用布糊成的折叠式的布夹子,各面刺绣花样,既可保存积累花样或刺绣工具,本身又是精美的绣品。

“针敝”是供妇女插针使用的日用品,分上下两部分,造型大多是鱼、猪、虎等动物造型,绣工也很讲究别致。

其他还有龙凤吉祥的绣花帐沿儿、卷草图案的双面绣头巾等。

三、小饰件刺绣

小饰件是指那些可随身佩挂的刺绣小品,如荷包、香包、扇袋、帕袋、钱袋、腰包、手帕、飘袋等,在地方风俗中,传递着质朴动人的情思。

荷包,是小饰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荷”即荷戴、荷带之意,荷包就是可随身携带的袋囊。荷包的实用性、装饰性都比较强,实用上,可为:装钱荷包、装烟荷包、针线荷包、香荷包、杂物荷包等。造型上有:圆荷包、方荷包、鸡心荷包、葫芦荷包、腰荷包等。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订情信物。豫北一带的荷包常采用乡土气息十分浓郁的“绒绣”,也叫割绣,其方法是将两扇布料儿合在一起,中间衬布数层,两扇儿一齐用乱针刺绣,绣完后,从两扇中间隔开,去掉衬布即成。两扇儿花卉图案成双配对,色彩一模一样,故绣出的荷包又称“鸳鸯包”。其花形毛茸茸的,凸于布面,如毯似绒,十分喜庆吉祥。

香囊,又称香包、香缨,古称缡,俗称香布袋、料布袋。香囊和香荷包不同,香荷包是盛装香料的袋囊,可随进取出或放进香料,香囊却是将香料掺混于装填料中,成形后再不能取出。端午节系香囊的习俗和制作,民间由来已久。其形小巧玲珑,秀丽雅致,是流传于闺阁中的女红佳作。其内装苍术、白芷、香附、辛夷等中药配制成的香料,香气袭人,或佩带在身,或悬挂于帐,清香驱虫,避瘟防疫。汉代以前的香囊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

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三国魏紫钦《定情诗》中有“何以致叩叩,香囊垂肘后”。《晋书·谢玄传》中有“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到明清,香囊作为腰间配饰更是盛行一时。据《古玩指南续编》记述,“无论贫富贵贱、三教九流,每届夏日无不佩香囊者。„„描绘几十售卖者尤多。盖但事实夏日如不佩戴香囊,宛如衣履不齐,在本人,心意不舒,在应世为不敬。故一般人士香囊极为重要。即下级社会人士必精心购制,绣花镶嵌,极人力只可能。富贵者尤争斗巧,各种各样精妙绝伦”。中原郑韩故里溱洧一代风俗,香囊则是孩子们的专利,七岁一下的儿童,阳历五月初五要用五色线搓成彩带系在手脖脚踝或套在脖子上,等到端午节后头场雨取下,扔到何种,香囊拖着彩带,似五色小龙飘逝而去。先囊早请繁多,动物、植物

人物无不入题,常见的有寿桃、鸡心、秋叶、菱角、长命锁、八卦、粽子、元宝、十二属相、如意、葫芦等,上刺吉祥的花纹,极富民间趣味。

扇袋,亦称扇套、扇囊,是明清时期男子上上重要的饰件,常与荷包、香囊等并列悬挂腰间。扇袋上刺绣题材多以恬静、文雅为主,如“高山流水”、“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落花流水”等。清佚名《都门竹枝洞》中云“金钱荷包窄带悬,纱袍扇络最鲜妍”,便是扇袋的写照。

帕袋,过去装手帕的袋囊。《礼记·内则》中规定子事父母时须佩戴“纷帨”、“纷以拭器,帨以拭手,皆巾也。及至晚清,帨袋已失去实用意义,只是挂在大襟纽襟上,装点服饰。

第四节 中原明秀

一、汴绣

汴绣是中原最负盛名的地方绣种,享誉中国,素有“国宝”之称。 汴绣兴盛于宋代,是都城开封古城“汴京”、“汴梁”,简称“汴”,开封刺绣便称为“汴绣”。但是,开封商品经济繁荣,刺绣已称为手工业的一个重要行业,已出现了专业的刺绣人员“百姓绣户”。大相国寺旁边的一条街,就叫“绣巷”,是民间绣姑们劳作和销售绣品的场所,就连师姑(尼姑)们也投入刺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着刺绣品,如虎头鞋帽、帐沿、绣枕等,“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城内千余家九点、商铺的牌额、望子上都是刺绣,到处“绣帘相拓,锦绣交辉”。

最初皇宫没有刺绣方面的机构,通知者亿方面搜求民间西秀佳作,一方面需要刺绣东西,便让民间妇女绣制。及至宋徽宗政和四年,即公元1115年,常听正式设府监,主管丝织印染,并成立“文绣院”聚集300多是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鞋皆为汴绣精品。因此,汴绣亦被称誉为“宫廷绣”或“官绣”。最高集中的优秀绣工,把开封刺绣推向极致,开封也称为但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刺绣集散地。

北宋时,汴绣已从西秀日常用品开始转向与书画相结合,书法、山水、花鸟、阁楼、人物等均成为刺绣题材。刺绣技艺上,一方面吸收了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一方面创新了许多心针法,逐渐星辰了汴绣修工精致、执法细密、图案严禁、色彩古朴、典雅秀丽等特点。北宋没忘南迁,大笔修工随之南下,促进了江南刺绣工艺的兴盛,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绣。汴绣则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但汴绣技艺也散落民间,在广大您从流传继承下来。

1949年开封解放后,汴绣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其题材主要是中国名画和古画,刺绣特点上讲究平、齐、光亮、和、顺,即为绣面平整、边缘整齐、画面光亮、色彩柔和、丝理顺畅。针法撒花姑娘讲究恰到好处,即俗语所谓“应物象形”.《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百骏图》、《簪花仕女图》、《洛阳牡丹》等是其代表作。其作品遍及全世界20多个国家,作为国家礼品相送。

二、豫北刺绣

豫北地区的刺绣十分古老、普遍,且能博彩众长,既有南方苏绣的细腻秀丽之巧,又有北方的豪健开朗,形成豫北独有的古朴地方特色。

豫北刺绣常见于枕头顶、窗帘、帐沿儿、门帘、荷包、肚兜等日用服饰上,图案多为大花细茎,倾向写实。如绣莲花和鲤鱼相陪衬。整个图案的布局,多为“主花”一朵,位于中央,或主次两朵“姐妹花”,再加上两三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花叶则布满画面,充分显示花少叶多的民间传统布局特点,正如当地刺绣民谣:“千扎、万扎,石榴叶遍扎。”丹迪还有一种与原还原的“百叶幔”,“百叶幔”由数百副树叶和葫芦形的绣片拼接而成,红色的底布上点缀着花鸟龙凤,每一幅绣片都包含着妇女们各自心中的美好愿望。“百叶幔”挂在神像面前,成为增添庙宇神秘气氛的装饰品。

豫北刺绣的色彩赔调,多用纯黄、纯绿、纯红、纯紫,中心主花多采用鲜艳夺目的大红,次花习惯用中色调的橙黄、粉红和雪青。绿叶多用深浅各半的手法,呈现出明暗对比和层次。豫北刺绣技艺,手法繁多,最为精巧细腻的针法是套绣,类同苏绣,一个花瓣或一个蝴蝶翅膀,至少要用三种以上深浅不同的色种色相,长短针脚,交错对绣。秀出的花瓣从深到浅,色相渐变,柔和匀称,具有真实感;绣出的蝴蝶,静中有动,颇有翩然飞舞之感;绣出的五毒虫,形象逼真,大有跃出绣面之态。

三、 商丘手绣

商丘地区自古就有植桑养蚕的传统,手绣是该地区的总称,包括刺绣、彩绣、平绣;勒绣、刁平绣等。商丘古有送过、宋州、宋城之称,故商丘手绣称“宋绣”,其绣品古朴典雅,极具神韵,北宋时,曾风靡汴梁城。

四、洛绣

洛绣是指洛阳一带的刺绣。西汉时,洛绣以达到很高水平,其绣品构图及匀称又奇特,纹样以龙、凤为主,图案秀丽。唐宋时,绣品多为小饰件、佛像和书画,施针匀称简洁,针法活泼,设色丰富,色彩雅洁。千百年来,洛绣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三篇:刺绣总结

“乡村少年宫十字绣小组”活动总结

(2012—2013第一学期)

本学期开展了十字绣的活动课,学生不但完成了学习目标,而且自己还有了一些小收获,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稳定品质的最佳时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主要过程,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高雅的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灵活性多样性,富有实效的十字绣教学方法。力求改变单一的十字绣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活动课程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现活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即情感--能力--知识。经过多方研究、借鉴和实践,我主要运用三种教学方法,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现法等。如: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放大教师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看清操作过程。二是师生互动型,借助师生对话来和学生一道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如:针对个别动手能力低下的学生,我就采取手把手的教学方法。三是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通过协作让学生接受教育,如在绣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创造,自己确定表现主题,根据选材,将图案分化,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作品。在此过程中,我将全组分成三人一组共六组,分工到人,各负其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提升了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掌握十字绣知识和技能。 在作品评价上,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同时兼顾学生十字绣基本功的实践操作,重视课堂展评,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全组学生欣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展评交流,同学们都会深深的体会到:做十字绣必须要有信心、耐心,自从开始绣十字绣,在老师、家长、同学们鼓励和教导下,大多数学生克服了浮躁,做事更为细心周密了;如有的学生说:"综合实践活动不但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还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没搞十字绣之前,我从没拿过针,也不会用针,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但会拿针,用针,还能绣出一幅美丽的小作品"……

三、活动的收获: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养成学生的专心、细心,耐心等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并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活动,学生的动手、协作、表达、实际操作、社会交往、团结协作等能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不仅获得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学会了换位思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生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2013年七月六日

第四篇:刺绣课程教学反思

总体来讲,这个新学期的教学比较顺利,相比较第一年的工作来讲,有了很大进步。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教学经验也在逐步的积累中,收获颇深。

当然,随着对教学理解的不断深入,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一直积极地进行反思,并努力的寻求解决方式。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情况:

一、对所教课程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的反思。

刺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可否认,它已经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对刺绣的理论知识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和了解都是很薄弱的,而且无论是了解资料、还是了解的渠道,都非常的有限。对我来说,我也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对我国刺绣的了解严重的不足。

对此,我曾积极的采取很多方法解决问题。我查阅资料,还寻找了一些有关刺绣的国家记录宣传片,增加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今后,我还会继续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二、对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反思。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这样的一个感受,教授刺绣针法的时候,初一和初二两个不同年纪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有着很明显的差异。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我会在教授针法的那节课上,把将会用到的针法全部教授给学生,然后在学生操作的时候,再对一些没有学会的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但是,在工作中,我认识到这样做,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1,多数学生不能轻易掌握全部的针法;2,学生觉得难度太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把针法的教授,分为两步,首先教授两种最基本的针法,并给学生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在操作中熟练掌握。然后,再增加难度,教授另外三种针法。相信,这样分段的教授方式,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努力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事我会更加注重与同事的交流,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

第五篇:刺绣工作总结

大塘小学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刺绣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本学期我担任大塘小学刺绣兴趣小组开展艺术活动,在于培养学生对刺绣艺术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动员和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艺术节活动中来,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艺术的快乐。为了给爱好美术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将本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刺绣对喜爱它的同学来说都有较大的吸引力。美丽的图案五彩缤纷的配线都深深吸引了她们这都能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由于在活动中他们体会到较大的乐趣刺绣的兴趣更浓了。在教学中我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每次活动他们做的比较认真都能有较大的进步。在这些孩子的影响下,有一部分对刺绣不了解的学生也对刺绣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加入到刺绣小组中并且在活动中不断努力取到较好的成绩能力得到了提 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经过这一学期的活动每个孩子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有刚开始的针都不会拿到绣出美丽的图案每个孩子的表现都让老师欣喜。孩子们在绣的过程中善于询问善于学习不但掌握了基本的绣法而且掌握了一些技巧。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活动中我还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给他们感悟艺术品的机会。我带领她们经常用各种渠道欣赏一些《刺绣》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刺绣的真谛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使她们的审美能力比以前也有很大的提高。

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养成学生的专心、细心耐心等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并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

在本学期的刺绣小组活动中学生有较大的收获也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扬长补短使兴趣小组的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大塘小学:陈小英

2017年12月13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田岛刺绣软件范文】相关文章:

田岛刺绣机械有限公司03-06

田岛工具范文05-17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05-09

刺绣艺术论文04-13

刺绣艺术04-23

满族刺绣工艺研究09-10

刺绣艺术论文提纲11-15

刺绣员工个人总结05-01

苗族传统刺绣艺术05-03

审美凉山彝族刺绣荷包09-10

上一篇:特殊处理方法范文下一篇:土地登记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