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域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核心竞争力域范文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

编辑:admin 时间:2011-3-25 21:47:00

昨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2009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港澳台)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昨日出炉,沪京苏粤名列前四。

广东7项分指标位列三甲

蓝皮书显示,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10位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排在中游区的依次为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吉林省、陕西省、重庆市、黑龙江省、江西省;处于下游区的分别是湖南省、山西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

此外,在9项分指标竞争力排名中,广东有7项位列三甲。在省域宏观经济和政府作用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一;在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二;在省域产业经济、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表示,“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相继推出11个区域发展规划,综合实验区谋划着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的蓝图,也逐渐勾勒出未来我国区域竞争的新版图。省域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缔造者和生力军。

广东GDP进入国际前20位

从总量来看,2009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3名,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都位居第一,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也分别居世界第5和第4,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实力是持续提升的。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蓝皮书主编之一李闽榕教授表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第1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第18位,但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居第32位和第33位,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以投资为主,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蓝皮书显示,中国部分省市经济指标排位已进入国际中游位置,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3个省份的GDP均进入国际前20位,分别排在第

14、15和第17位,超过了比利时、波兰、瑞典、奥地利等其他19个经合组织成员国。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各省市区的排位相对比较靠前,特别是广东进出口总额位居第7,江苏和上海分别位居第13和第14,说明中国沿海多个省份的对外贸易规模超过了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国家。

从反映外贸依存度的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10个外贸依存度最高的省市当中除了内蒙古、辽宁、山东外,其他如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等7个省市的排位也都比较靠前,特别是上海、北京、广东分居第

3、第

4、第5。

□相关

省域环境竞争力广东名列全国第二

南方日报讯 (驻京记者/杨春)昨日,中国社科院还发布了2011年《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 2009)》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在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中,鲁粤苏名列三甲。据了解,环境竞争力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庞杂的综合性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所谓省域环境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环境和经济发展体现的承载力、协调力、影响力、贡献力。

绿皮书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各个省域环境得分排名分布情况,上游区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北京、河北、福建、四川、河南、云南。中游区依次是黑龙江、上海、安徽、辽宁、天津、江西、陕西、湖北、内蒙古、吉林。下游区有11个省,依次是海南、山西、西藏、重庆、甘肃、贵州、湖南、青海、新疆、广西、宁夏。

此外,在全国生态环境竞争力排名上,广东位列全国第一。

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陆新元认为,绿皮书首次提出了环境竞争力这种全新的竞争力衡量方式,它以动态的视角来考察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眼光来思量环境的演变,用比较的方式来认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更深刻地把握了全国31个省市区环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春

来源:《南方日报》

第二篇: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

2012年

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是: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福建省、四川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吉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黑龙江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江西省、海南省、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2011年

2011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为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福建省、河南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河北省、重庆市、湖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陕西省、吉林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江西省、山西省、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第三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20年历程,从分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办法点子想了不少,但似乎并未找到一条终极的解决方案。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国企改革的形势依然严峻。早期的承包制、租赁制短期内的确激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但由于回避了所有权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现象。目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问题,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公司制在组织设计上存在先天性缺陷,而且作为单纯的组织设计形式,公司制并不解决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问题,所以很多国有企业即使实行了公司制改造,照样是亏损严重,上市公司照样存在大量的ST板块。于是中央提出,国有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进有退。更有学者提出,国企改革的出路在于民营化。但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之后,即使交给民营企业或者混合制企业来经营,这个领域作为实体的企业依然存在,民营化、股份化就一定包治百病吗?显然不是。其实,在市场竞争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也好,私有企业也好,混合制企业也好,体制的变革只是外在的、显性的变化,它并不是决定企业生死成败的最根本性因素。在国民待遇的游戏规则下,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同台竞技,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C.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这两个美国人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个特征:

一、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扩展应用的潜力;

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相对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不拘于形式和外在的东西,它更多地从企业内在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企业和市场。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要

1想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获得超额的利润,就必须尽快培养影响顾客价值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近两年开始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便很快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并接受。但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则没有固定模式。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什么是创新呢?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 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熊彼特1911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把创划分为五种:一是生产新品种,二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拓新市场,四是利用新原料,五是实施新的组织方式。我们可以将以上五种创新方式归于两个方面:技术进步引起的创新和管理变革引起的创新。

为什么说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呢?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从而在竞争中优势明显。而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处于这种优势,除了自然垄断,就只剩下创新这条路了。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企业已经走出了投资推进型增长方式,并开始从投资推进型向创新推进型转变,这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思路不谋而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具体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反应能力、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而这几方面除了通过经验积累之外,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熊彼特甚至认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经营者才有资格叫企业家。江泽民同志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希望。2

第四篇:核心竞争力

产品核心竞争力

一、和面机

纯铜电机,加厚不锈钢面桶,精钢面刀,质保时间长,售后保障,低故障率。

二、烤炉

微观精控,3D加热,电子定时,大容量,无磁不锈钢,自主控温。

三、展示柜

多档位调控,高清钢化玻璃,大箱体,防漏水设计,双层隔热玻璃,LED照明灯,快速除雾。

四、蒸饭柜

发泡门,快速加热保温,厚角铁框架,,无指纹不锈钢,一体式控制开关。

五、制冰机

快速制冷,坚固精钢机身,智能电子面板,整体发泡,高效热交互器,自动清洗,振动小,噪音低。

六、冷柜

不锈钢门铰,调节式层架,PVC门封条,整体发泡,全铜管制冷,多档控温,品牌压缩机,整体式工作台,节能省电,边框有发热丝除霜。

第五篇:核心竞争力

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关键

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企业发展的基石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Prahalad and Hamel)提出的,指的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并据此获得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核心竞争力有三个基本特征:(1)用户价值。即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2)独特性。企业的任何一项专长要成为核心能力,必须独树一帜。(3)延伸性。核心竞争力犹如一个“技能源”,它能为企业延伸出一系列相关的领先产品或服务。

核心竞争力分析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向。核心竞争力概念自1990年提出以来,运用企业能力理论揭示企业经营战略奥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想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企业,必须明确为了赢得未来应怎样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发展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依托核心产品的优势,可以取得相关产品或服务的领先地位,并创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跨国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撑发展起来的。环顾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虽然它们的主营领域各不相同,成长的途径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努力,在各自的主营领域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

二、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还缺乏一批能够支撑和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大企业,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从企业规模看,1998年,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共折合3115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美国通用汽车、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年销售收入之和3159亿美元的98%。我国企业500强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仅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规模的0.88%和1.74%,差距十分明显。从行业分布看,我国工业100强主要分布在能源、原材料工业,制造业中的工业100强很少,这也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仍很落后,尚缺乏与国外同行业世界级企业相抗衡的大型企业。虽然在2000年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家最大企业最新排行榜中,我国内地共有中国石化、中国电力、中国工商银行等9家企业入选,但它们都是属于资源垄断性的能源、电力、金融企业,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还缺乏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看,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世界之强,不仅要看其营业额,更要看其资本总额、资产质量、市场规模、开发实力、人才水平、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只有上述诸方面的“综合实力”强才是真正的强,其中最为重要和直观的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就单个企业而言,这些恰恰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在这方面,我国企业与世界500强相比,确实还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大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尽人意。从1998年世界500强的统计数据看,在盈利能力方面,中国石化集团(73位)总收入达340亿美元,利润仅有1.94亿美元,在石化行业27家入榜企业中利润排在倒数第7位;收入利润率仅为1%,排在倒数第6位,这与排在第一的埃克森石油高达6%的收入利润率形成鲜明对比,与收入利润率最高(16%)的PETRONAS石油公司更是相去甚远。

我国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在3%以上,许多企业仍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中心,这些无疑是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10%,许多世界500强企业都超过10%。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同时,我国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转移水平和速度都比较低;专利水平无论从数量、质量和产出效益等方面也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令人担忧。纵观世界500强,它们的国际经济依存度一般都很高,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经营,进行全球性投资、全球性生产和全球性销售。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发展过程中,它们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得以保持500强的地位。而我国的大企业大都是行政性垄断企业,或是通过简单规模扩张形成的,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较强、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跨国公司,如在摩根斯坦利添惠评出的250家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大公司中,我国还没有一个代表。这也说明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是比较低的。

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通过战略性调整,在全球范围引起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1999年,全球并购交易额达到33100亿美元,是1997年的2.36倍,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的产值超过全球总产值的25%,世界80%左右的高技术研究和开发被跨国公司所垄断。跨国公司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大大增强了它们既有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了资源优化配置和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加速了生产、投资、贸易、市场和资源向大型跨国公司的集中。所有这些,给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促进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第一,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为增强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继续深入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促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规范操作,转换机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兼并、联合、重组要特别强调突出新企业(集团)的主业,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注重实施有效的兼并收购,并适时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同时,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精简富余人员,为加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推进大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管理能力。针对我国企业集团大都管理层次太多的问题,要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理顺内部关系,缩短管理链条,建立科学的母子公司集团体制,集团管理层次一般应控制在三层以内。我国相当多的企业集团各业务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企业集团内部重组,要把突出主业与抓住市场机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抓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等薄弱环节。

第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建立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境外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共建技术中心以及人员交流等,形成立足全社会、面向全球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快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促使企业围绕主业及主导产品,培育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品牌。

第四,建立政府对大企业的“窗口指导”制度,对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直接指导和推动。“窗口指导”是政府与行业排头兵企业之间的一种定期对话、交流的制度性活动,它是连接大企业与政府的“直通车”。通过这一制度,政府可以向“窗口企业”传递相关的政策及其动向、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不同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等内容,引导企业的投资、经营等活动的方向。同时,视企业情况给予更大的试验权,如给重点企业集团以较大的资产处置权,为大企业进行资本运作提供更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等。

此外,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核心竞争力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在企业发展战略还是在内部运营机制上,都要尽可能采用当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等,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并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力争在一个新的较高平台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

多元化公司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几个主要枝杈是核心产品,较纤细的树枝则是业务单元,叶、花与果实则属于最终产品。为大树提供养分和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根系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

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但是,核心竞争力也需要培养和保护,因为知识不用就会消亡。培养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必须在研发投入上超过对手。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指成本分摊(shared costs),即让两个以上的战略事业部共用同一设施或者销售队伍,或者采用同样的元件。此外,建立核心竞争力也与纵向一体化不同,前者的目标更加远大。

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很多公司转向外部供应商以便削减内部投资的举动,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拱手送给了别人。此外,如果公司在现有业务中已经发展出了必要的能力,但之后却放弃了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机会,也会造成核心竞争力的流失。

为了保住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公司都力图使核心产品——一种或多种核心竞争力的实物体现——在世界上的制造份额达到最大。从事核心产品制造带来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反馈至少部分地决定了核心竞争力改进和扩展的速度。

当你重新思考公司的概念时,目前一统天下的战略事业部——这个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组织结构教条,显然已不合时宜。在一家多元化公司中,如果信息系统、沟通模式、职业发展道路、管理层报酬以及战略制定流程都受制于战略事业部的组织界限,那么其核心竞争力就必然是支离破碎的。因此,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把大量时间放在制定公司战略架构上,从而确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战略架构是未来的路线图,它指明需要培养哪些核心竞争力以及这些核心竞争力是由哪些相关技术组成的。创建一个战略架构可迫使组织确定和发展跨事业部的技术联系和生产联系,而这些联系将为组织提供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

一旦最高管理层确认了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它就必须要求业务部门确认与这些能力密切相关的项目和人员。所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都应当定期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心得和体会。应该让他们忠诚于他们所代表的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某个特别的业务部。

作者: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 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上一篇:话题作文生活范文下一篇:会议点评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