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阅读史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个人的阅读史范文

我的阅读史

08语文教育一班王国豪200816030406

2每个人一生中都要自觉与不自觉的,主动与不主动的阅读一些书籍。这些书籍也必将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是具有“一辈子不忘”的性质的。从所读书籍上,也必然能寻出一个人的思想成长过程的深刻痕迹,感受到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甚至可以捕捉到情绪上的细微变化。

阅读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知识汲取,更不是娱乐名义下的时间消遣。阅读是灵魂的铸炼,是生命的型塑。每一次刻骨铭心的阅读都是一次自我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每一次废寝忘食的阅读,都将在生命的年轮上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痕;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成为人生旅途上指点迷津的路标。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搁在厕所里,还是堆在书桌上,是放在膝盖还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还是随便翻翻,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为什么?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的阅读史。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我从能读得懂书开始到小学毕业阶段的阅读方式。小的时候,家中贫瘠,没有多余的钱去买那些好玩且

昂贵的玩具,只能攒点钱买一些价格相对低一点的书来看,像那时候买的《成语故事》、《白雪公主》,也不懂每个成语的意思,只是喜欢里边的故事情节,觉得有意思,吸引人,就买来读。不过终究看的多,也多多少少明白一点其中的意思,这也为后来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了宝贵的成语知识。记得初中时语文老师要求每节语文课上课时,要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讲一个成语故事,那我自然而然的就上去讲了,这正是得益于小学时读的《成语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我开始了对小说的情有独钟。进入初中以后,自己的零花钱就多了,于是就跑到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办了一张会员卡。第一次进到有那么多书的地方,备受震撼,自己都不知道该看那本书了,不过翻来找去的,最后还是觉的红色经典的书写得比较好,就借了一本《新儿女英雄传》。回去之后,得空就看,里边的故事情节真是吸引人,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塑造的好,书里边的情境自己就能在脑海里边给勾画出来,比电视剧更有想象的空间。那个时候看书看得真是想变成里边的主人公,和“自己的战友一同去杀鬼子”,脑子里想的全是书中的故事,有时候看到精彩的部分,真是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点都不夸张。在初中三年时间里的前两年,相继读了《平原枪声》、《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暴风骤雨》、《野火春风斗古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一批中国的红色经典小说。通过这些小说我了解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事迹,了解了那个时候斗争的残酷,我懂得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这些小说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后来迫于升学的压力,也是语文考试中涉及到中国四大名著的一些常识,因此,就选择了《水浒传》、《西游记》进行了详细的阅读,而对《三国演义》、《红楼梦》不大喜欢,只是象征性的翻阅,源于电视中经常播这些电视剧,对这些名著的阅读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又从别人的手中借来了陈青云写得一些武侠小说,结果一看迷上了,记得看一本叫做《霸剑集》的小说时,曾经躺在床上看了一天一夜,除了上厕所吃饭愣是没出屋,痴迷到了这种地步。也许那个年龄段是叛逆期,年少轻狂,就喜欢这种行走江湖、武艺高强的英雄式的武侠小说。

进入高中,学校每周开了两节阅览课,但是学校的阅览室大部分的书都是文学类的,杂志比较多,所以,每次阅览课我都是找来《小说月报》来看。那时候我们每人都发有一本读书笔记,上完阅览课,每人都要写一篇不低于四张大约一千字的读书笔记,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摘抄的比较优美的文章。因为高中学习比较紧张,要考大学,没有多余的课余时间,阅览课上自己有时还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也就没有功夫来看自己喜欢的书,我个人觉得这都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弊端,应试教育把我们的读书时间给强行占去了。看得最多的也只是《读者》、《青年文摘》、《艺林》这些学校规定范围之内的书,学校这样做也只是为了增加作文的素材。不过,那时还是偷偷地看了一些比较流行的《泡沫之夏》、《那小子真帅》等这些贴近我们自身生活的书。整个高中时代,看得书很少,我觉得这是一种间接地资源缺失。

因为自己是学文科的,报考大学时选的是中文系的语文教育专业,所以接触最多的是文学类的,都是些诗词之类的书,可是我对文学类的书不大“感冒”,看得最多的还是言情类的,像《媚姐》、《何以笙箫默》以及前段拍成电影及电视剧热播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等一批小说。我总觉得那种诗词之类的书,都是些咬文嚼字的书,苦涩难懂。看到别的同学都是看一些《雪国》、《复活》、《简爱》等一些世界名著,我还是比较喜欢言情类的小说,口语化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甚至觉得这些故事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一样,让我极其耐烦这类小说。

以上就是到写完这篇文章时我的阅读史。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感慨道:一位真正的读书人,只是把阅读当作心灵的需要,阅读在心灵深处发酵,经过时间的理性按摩,终成一壶好酒。虽然所有的天才不是在阅读之中诞生的,他们只是穿过阅读而浴火重生,但是对于普通人,通过阅读,能逐渐地提升他的生命质量。

正如我开头所说的那样,每个人一生中都要自觉与不自觉的,主动与不主动的阅读一些书籍,所以,阅读会伴我一生,会铸炼我的灵魂,都将在我生命的年轮上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痕。

第二篇:我的阅读史

记不起最早接触书是什么时候了。真是奇妙,我当初压根真没有想到我会喜欢上书,特别是文学书。这也是大学之后才发现的事。

想想第一次看课外书,似乎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记得在小型的“图书馆”借了本《水浒传》,翻了几页,感觉无趣,没过两天,就拿着去还了,这也不算是阅读。在期间,除了老师要求的几本作文书外,几乎很少接触书籍。直到小学六年级,第一次接触文学作品,这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买了本《冰心散文集》,定期每周汇报读书状况,也就是做所谓的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看法。记得当初,非常厌恶,感觉没什么好讲的,要嘛看不懂,要嘛太浅显。再者,冰心散文的优美等特点,对于我来说,只能说是学不来。

历史性的转折永远不会被忘记。我能说出来的自己读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是初中时所读的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初一时候为什么会看这么深的书呢?这就要归功于我哥哥了。在某天闲来无事时,偶然在哥哥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一读也就停不下来了,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后来的一阵子,对这类书就特别的感兴趣,接着看它的续集,虽然没有这本书写得好。当时的我太过单纯,并不能理解那所谓的爱情,直到现在,才明白作者在文中反映的婚姻观。这本书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到处找书来看。记得初中那时候,非常盛行言情小说,像《那小子真帅》等这类书畅销得很,然而,不知是后知后觉还是怎么的,在别人疯狂的传阅时,我却没半点兴趣。

直到高中时,言情小说读了不少的。特别是由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每天都准时的守候着。琼瑶的几乎所有书,刚看时候还会感动的稀里哗啦地哭,渴望自己能拥有那样真挚的爱情,受多少苦都是值得的。只是看多了后慢慢发现,女主人公怎么都那么惹人怜爱?怎么都会有最优秀的男人懂得她们,不顾一切地爱着她们?现实生活中可能吗!我已经开始怀疑了,怀疑中我抛弃了言情。生命正当年轻,不相信太多眼泪、柔情、蜜意!这个时候,三毛的书让我找到了对话体,仿佛有了倾诉的对象。刚看《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死鸟》《撒哈拉的故事》《我的宝贝》《雨季不再来》,我惊叹怎么有人可以用这么质朴、轻松的语言写出真实生活的成长、经历、爱情、生活。我一如爱上了沙漠般爱上了三毛,在爱上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古典诗词的同时。这些书在我学习压力大、没有朋友沟通时给了我很大的慰藉。记得高中最有趣的一次阅读是阅读《红楼梦》,当时和同桌比赛来着,看谁看得快,结果一个礼拜就把这部名著看完了,虽然速度很快,但也读得很认真,也为之着迷。不过那时候应该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吧,只满足于知道情节,对故事背景、意义、技巧毫不感兴趣。真正读《红楼梦》,真正为九十七和九十八回黛玉归天而泣不成声,为宝玉的人生叹息,为探春的命运惋惜,为王熙凤哀叹,为那个家族的衰败无言,是大学时候的事情了。高三的时候,日子过得艰难,我也自己写写日志,也会休闲时看看《课堂内外》《中学生博览》《奥秘》《读者》《知音》等杂志,也看一些杂文选刊。可是,学习的压力一直在加大,没有可以对话的朋友。之后也很少再看书了,更多的时间都用在高考复习上。

生活不是小说,也不是书本。生活就只是生活。高考结束后,我很茫然,也很无力,我发现我很懦弱。我不知道我可以学什么,将来要做什么?在现实生活里,想仗剑行江湖?谈何容易!最终,我也没想到我选择了中文,师范。同学知道后,还常常拿这个开我玩笑:别误人子弟啊。我不愿提及我的大学生活,它太苍白了。很多书并没有深读,只是一些了解。大学三年竟是在无聊和空洞中就过去了。即使看《平凡的世界》,能一口气从开篇读到结尾,立志要自己努力

将人生过得不平庸,过得充实;即使看《白鹿原》《茶叶三部曲》之类的优秀作品;即使看《活着》这样的艰辛生活,我依然无聊和空洞!多么可怕!肚子里多了很多文学常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也看了很多场电影,打了很多回扑克,上了很多网,但是心里却是害怕得要命,空虚得要窒息。可是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错过《像鸡毛一样飞》这部电影。陈建斌主演,在电影里他是一个在寻找方向的诗人,带着一本诗集一个治失眠的荞麦枕头从一个大城市来投奔了他的大学同学,很有幽默气质的养鸡场场主。诗人在这里买了盗版光碟,在这里见证了一对新人婚礼上的朗诵诗歌,在这里一夜成名,在这里失去自我又在这里找到自我,在这里他还遇到了女孩方方的爱情„后来,他的养殖场场主朋友一夜失踪了,他也更成熟了,最后他剃了马雅可夫斯基似的光头,从容地走在大街上,重复着马雅可夫斯基说过的话:“人,总要选择一种方式生活下去。”“人,总要选择一种方式生活下去。”成了我许多时候鼓励自己走下去的理由。之后,在心情烦躁,郁闷的时候,我更喜欢一个人躲在图书馆的书架中,挑着自己喜欢的书阅读,总能从中得到些认识,得到些启发。

人生犹如单程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新再来一次了。但是加入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或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对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的感悟。

第三篇:我的阅读史

一个平凡教师的阅读史

重庆市荣昌区棠香小学

唐碧

报名新网师时,惊讶发现竟要求填写阅读史!随即又释然:新网师培训的老师,自然要选择爱学习,爱读书的人,如果报名完全没门槛,可能会有人报了名却不珍惜学习机会,造成资源浪费. 然而,想到要写出自己的阅读史,还是有些惶恐,跟每天阅读的李老师(李镇西老师)相比,深觉自己读书太少,万分惭愧。特别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所阅读的书,特别是纸质书,是少之又少。

我出身在农村,爸爸是村小的代课老师,妈妈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小时候家里穷,爸爸虽是老师,却回家就忙农活,从来不会特意陪伴我们,无任何书启蒙,直到上学。

小学一二年级没有课外阅读记忆,应该是在三四年级时,开始知道阅读这回事,并有了阅读欲望。

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姑姑家的姐姐来我们家玩,她长我们好几岁,晚上无事可干她就捧着本书在读。我奇怪:放学了干嘛还读书呀?姐姐说书里有故事,很有趣。还顺手拿了《四年级作文选》扔给我读。第一次发现,除了课本,还有其它的书可读!而且,就像姐姐说的那样,书中的故事挺有趣。从那以后,凡是能接触到的课外书,统统想办法读起来,甚至是堂姐她们初中高中的语文书,历史书中的小字故事,都被我通通读过。家里偶尔会有爸爸带回来的《当代党员》《四川教育》(好像是这个名字),也都被我一本本翻阅。最喜欢里面的人物故事,最佩服感动于那些乡村老师在艰苦环境下,对学生无私的爱和对教育的执著。长大当个爱学生的好老师的理想也由此萌芽。有一回,爸爸特意带回来了一套珍贵的科幻儿童小说,读得爱不释手,印象深刻,也许因为它,一直对科幻题材的电影也更感兴趣。那两年,还读过《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讲的是一个个迎着逆境向上,勇敢成长的优秀少先队员的故事,他们大多家境艰难,有的甚至没有父母,自己撑起一个家!还有《红岩》,小萝卜头,江姐……一个个鲜活而苦难却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生命总让我泪湿眼眶!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爱国奉献……我的这些精神食粮应该就得益于最初读的这些红色课外书吧。记得还有一本《社会主义好》,也挺喜欢看。那时的课外书太匮乏,印象中五年级之前就读过这些。

五年级,我转学去了邻镇的镇中心小学读书,住在条件更好的镇上姨妈家。此时,我的阅读开了一扇新的门。姨夫为跟我差不多大的表姐订阅了杂志《童话大王》《故事大王》,我自然一本也不落地读过。学校里,每个班也有许多订阅的课外书挂在墙上,像《少年文艺》《红领巾》《儿童文学》可在课间尽管阅读。这些优秀的少儿杂志是我最先接触到的具有文学意味的书籍,一个个生动丰满的故事,各具性格特色的人物,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世界的真善美。犹记得一个很凄美的故事:一个热爱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老爷爷,带着小孙女发现了一个蝴蝶岛,爷孙俩于是在岛上与蝴蝶日夜相处,与蝴蝶感情日深。然而,有人垂涎岛上稀有蝴蝶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收入,打主意来捕捉大批蝴蝶,为了保护岛上蝴蝶,爷爷牺牲了生命,文章的结尾,小孙女跌落山崖时被一片五彩的蝴蝶云托起,飞向远方。这时,同学们的课外书也多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365个夜》……还记得跟表姐躲在被窝里用手电读书的快乐日子,虽然近视可能就是这样来的。

初中的时候,上自习无聊,就把老师没怎么上的生物地理仔细地读过,很喜欢里面的知识,结业考试没像别人那样作弊也考过了及格线。还写了很多日记。大概是看到书上说的写日记的益处,日记一直坚持了许多年,是后来结婚生孩子才断掉。日记让自己有了更多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这时,同学们开始一毛钱一天租小说看,一毛钱是那时的一顿菜钱,对我自然是无比奢侈,但同学们都愿意自己看完再借人看,琼瑶,古龙,金庸,魔幻言情……看了好多好多,现在回忆,初中竟看的绝大部分都是流行小说!真是可惜。不过,看了这些小说比起不看书,总是有益处的。金庸的小说让我看到侠客柔情,家国苍生。而古龙的仗剑天涯,潇洒苍凉又是一景。琼瑶笔下的深情总让我潸然泪下。

时光荏苒,懵懂的我跨入了中师的大门。妈妈开始做生意有一两年了,家里的条件也逐渐宽裕。每个月还有国拨助学金,我终于能自己去书店租书看了,精彩的武侠言情小说又看了不少。后来发现了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一头扎进去,看武侠言情就少了。读了很多《读者》《意林》。《红楼梦》在中师读了两遍。《儒林外史》、《警世恒言》、《茶馆》、《徐志摩诗》、《希腊神话故事》、《简爱》、《笑面人》、《乱世佳人》、《呼啸山庄》、《苔丝》……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向我敞开大门。逐渐的,自己喜欢上了买书,三毛,席慕容,中外名著,买了不少,一直到后来工作,也是买书买碟时最舍得花钱。

阅读是跟自己的经历相关的。如若经历没到,一本好书摆在你面前,你却不一定读懂。就如《红楼梦》,是在工作后读完第三遍,才敢说读懂了一点点。就如《安娜·卡列林娜》,十几岁时怎么也读不进去,直到二十几岁,才终于读完。就如《乱世佳人》,咬着牙读完,却只读到一个故事,想不通虚伪的斯佳丽哪里可爱。也是工作后两三年了再读第二遍时,才读出人性的复杂,读出斯佳丽的美,读出名著于生活细微处展现的真实的伟大。

中师毕业后开始教书,仍延续着读名著的习惯,还订阅了《读者》和《小小说》。同时开始引导每一届学生阅读,低年级的时候,就买带插图的彩色故事书,大多是经典童话故事。放到班上编好书号,孩子们传阅。高年级的时候,我提供一部分书,孩子们有的,带一部分来,成立班级图书馆,孩子们自行管理和借阅。带过的孩子,很多毕业了还来找我的《读者》借阅,找我的名著借阅。虽然弄丢了几本,但孩子们看书的样子,读了书后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的样子,是那么让人感动。一次我不在家,一个孩子来借了书留了一张纸条:唐老师,我本来不是来借书的,只是心情很烦乱,所以想看看你。可是走进你的房间,我就觉得心静了很多,看着一排排的书,选上一本,烦乱突然就跑走了。谢谢您,唐老师!阅读,是不教而教。一个爱上阅读的孩子,差不到哪里去。

遗憾的是,因为没意识到专业需要,这些年专业书籍读得极少。更遗憾的是,结婚生子之后,因为琐碎的生活,连阅读都已被抛之脑后。近几年才又开始拾起来,还买了一些专业书籍:《卡尔·威特的教育》,《第56号教室的奇迹》,《亲爱的孩子们》系列,《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魏书生老师的《好学生 好学法》、《教学工作漫谈》,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在读的有《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Ⅱ》《爱与美的印记》。以前教书,凭的是满腔热爱,而理论方法用得少,这方面的书籍一本本看下来,觉得自己极需这方面的养分。教学生涯过半,却觉得自己特别需要成长,因为只有我成长,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的适合的方法,让学生更幸福地学习。

很敬佩李老师在芬兰每天读那么多书,写那么多文字,自己也正在努力读书,就像李老师说的那样,教师除了读专业书籍,其它丰富生命的书也应该涉猎。然而,要大量地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多年没静心阅读,静下来,读进去,就是一道门槛。上学期买的《正面管教》一书,过了两三个月了,才看了几十页。虽然跟工作忙家事多有一定关系,但也跟自己静不下有关。孩子们都睡下后,先备备课,再捧起书读,时常读不了几页就瞌睡了,或者忍不住想看看手机轻松轻松。好在暑假到了,有了更富裕的时间。为了让自己重拾阅读习惯,计算了暑假准备读完的三本书的页数和暑假剩余的时间,强制要求自己每天至少阅读18页。以前的自己,总要睡前阅读的,18页可能也就半小时的时间,18页真的不多。已经坚持了11天,从一开始的易分心,到现在俩闺女在旁边玩,也能专心一边读一边勾画,读到精彩处,不忍读下去时,总还掩卷几分钟。《正面管教》讲了许多正面管教的一些理论和步骤,虽然有一些案例,但并不十分详细,开始几十页读来稍微吃力。越往后读明白更多,读来也越轻松,真是可喜的进步。阅读的页数也在一天天增加,完全能超额完成任务。相信读完整本书之后,所有的内容便能融汇贯通,用于教学。另有《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正面管教养育工具》《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等分年龄段的正面管教书系,以后都要买来读一读。

我知道,我读书的时间还远远不够,要挤时间,争取多读。还有许多的好书,等我用余生去读。

第四篇:我的阅读史 颜小容

我的阅读史

努力的回想,我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从初三的那个暑假开始。考上了瑞安师范学校,假期里可以放松地看一些闲书。比如当时流行的琼瑶、席绢、于晴等的言情小说。书中唯美的文字,俊男靓女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正值豆蔻年华的我。那个暑假,每天沉浸在虚构的缠绵悱恻中,朦朦胧胧地对神秘的爱情多了一份向往。以至于在读师范的三年里,经常周末的时候,一人到书店静静地看书。

渐渐的,言情小说看多了,觉得故事情节都大同小异,看了开头就知晓结尾,了无生趣。在文选老师的影响下,对文学书籍产生兴趣。买了许多名著,如《简爱》、《呼啸山庄》、《约翰。克里斯多夫》《大仲马》、《茶花女》、《乱世佳人》、《张爱玲文集》《家 春 秋》等等,塞满了寝室小小的书架。《简爱》算是看得最认真了,佩服简的自尊自爱,也为她最终能跟罗切斯特终成眷属而欣喜不已。《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敢爱敢恨,瑞德看似风流倜傥,却藏着一颗深爱女儿的心……有些书买过来并不急着看,闲暇的时候翻翻,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这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满足。

走上工作岗位,由于教学经验的匮乏,我开始阅读各种教育理论书籍,常年订阅《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月刊》、《小学语文教学通讯》。我犹如一棵小苗从这些教学杂志中不断汲取丰富的

营养。班级管理对新教师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后进生的管理十分棘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关注《小学班主任之友》,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一条条实用的教育锦囊为迷茫的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连续阅读了很多班主任书籍,如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后进生教育锦囊》,《做幸福的班主任》、《班主任兵法》等。从书中获得诸多启迪,让我的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顺手。

作为语文老师,深知自己的文学底蕴不够,购买了大量的古诗词鉴赏类书籍,如《唐宋词鉴赏辞典》、《一生最爱读诗经》、《唐宋诗词三百首》、《沧海月明珠有泪》、《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繁花落叶、青山绿水、闺怨送别皆是诗,诗词让我变得多愁善感,有时也试着做一两首应景的打油诗来抒发心情。

一个语文老师不光要有一定的文学底蕴,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精湛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向大家推荐几本文本解读类书书籍:何必钻的《言语型教学新思路》、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上下》、孙绍振《如是解读文学作品》,刘仁增的《课文细读》都是不错的选择。看名家的解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还认真捧读了王崧舟、窦桂梅、吉春亚、张祖庆、盛新凤等名师的教学设计,特级教师的功力是我望尘莫及的,只有学习,再学习。从教十几年,由于现实跟理想之间的差距,对教学产生了倦怠,内心也变得浮躁。励志的散文、美文能陶冶人的性情,澄澈人的心灵。林青玄的散文追求超凡脱俗,淡泊清净,将佛理修养

化为美好心情,如拨云见日把读者的心底照亮。张晓风的散文广阔如人生,淡有淡味,浓有浓情,怀旧的动人温情,探新的发人深思。近来迷上了丁丽梅,看完了《遇见》、《暖爱》、《暗香》、《仿佛多年前》四本书,寒冷的冬天里,跟她的文字相伴,温暖且美好。白落梅的文字唯美缠绵,温润如玉,就像一位修养极好的俊美少年,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我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孩子给我的生活带来诸多快乐的同时,习惯的养成,隔代教养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就会翻看各种育儿书籍,如《真爱决定健康成长》、《爱和自由》、《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等,幼儿教育专家给你支招,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和家人做好沟通,达成一定的共识。三十多岁的女人,讲究外表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涵的提升。刘爽的《美丽一生的5项法则》,张怡筠的《幸福其实很简单》教你如何协调家庭、事业、亲子三者的关系,管理情绪,提升气质,做个美丽、幸福的女人。 书,心灵鸡汤也。

第五篇:蒋念文:我的阅读史

教育写手的使命

蒋念文 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瞿溪校区

看到温州八中陈怡如数家珍地畅谈自己的阅读史,感受“每一本好书,都通往心灵深处,那是一条林间之路”。我不禁惭愧:自己阅读史是如此的骨感与贫瘠,甚至空白。于是常常感觉自己的文章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宽度,也许病垢就在于此。有感于日正兄在前头振臂一呼,在教育主将呐喊声中,渐渐感到呜咽的话语也在诸君面前吐露一点。

阅读,应该包括纸质的书籍、无纸的书,当然生活中的闲适者,一杯茶一本书一支小曲儿一处僻静地儿,成为幸福的阅读者,也是生活中的一大快事!只要你走进去又能出得来,没有变成老学究,或者书呆子。可是,生活中往往都是些匆忙的,整天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看书不?”“没时间!睡觉都没时间!”无纸的书除了电子书目,应该还包括生活这本大的教科书,在“阅读”中学做真人,在生活里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讲,让生活教会我们自己,尤其显得重要,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生活当中,让你看到许多事情都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一会儿大家都钻进书堆里不愿出来,一会儿大家又都不愿看书,把阅读扔到一边,宁可看八卦新闻。正如当下:生活的快节奏,阅读都成了吃“快餐”,大家都热衷“苹果”,阅读纸质的书几乎成了城市的“荒芜地”。于是当下有人焦虑地呼吁“阅读的回归”、适时举办读书会显得有一定的分量。

那么,对于教育者阅读的意义又有几何呢?有人说至少可以影响下一代,我想是的。通过阅读来拯救当下的教育?这似乎难说。阅读者的作用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首先影响教育者,然后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影响受教育者。

我觉之林日正说得很中肯:作为教育人,教育是安身立命的,唯有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下思考当下封闭教育世界,再撬开缝隙,从做点小事开始。

出身在零藏书的世家

大哥的三国连环画,三字经,啼笑因缘;村子里有个三国演义三十六计;

一本《高山下的花环》伴随我高中学习生涯

大学里补课:《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简爱》《鲁迅全集》《子夜》

工作时候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上一篇:窦桂梅的故事范文下一篇:高考作文预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