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史范文

2022-05-15

第一篇:诗歌史范文

中国诗歌史-期末论文

文学的瑰宝,艺术的传承

诗仙李白诗歌鉴赏

内容摘要:诗仙李白的诗歌在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意义,同时又有很鲜明的艺术特点。李白的诗歌,结构跌宕开阖,寓含世事万变,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掀起了浪漫主义的的高潮。李白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多维度的特点除了清雄飘逸,还有朴实无华。李白的诗歌不仅是古典文学中的瑰宝,更是一种浪漫主义艺术的传承。

关键词:李白,诗歌,文学,艺术

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诗仙李白的诗歌。李白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盛唐社会气象的结晶,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

他的诗歌大多数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想象丰富,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李白以豪迈旷达的襟怀、奔腾澎湃的感情,傲视人生的个性,丰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诗闪耀浪漫主义色彩,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不拘以往格局,摒弃消极婉约的手法,以强烈抒情,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为中国古代浪漫诗歌立下典范,具有不平凡的意义。

在文学方面,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乐府民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

李白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的诗名在当代已广泛传扬,到贞元时期,他的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中唐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收经验,以创造自己的横放杰出的诗风。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宋代众多诗人也莫不从他的诗中吸收营养。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也受过他的影响。他那些“戏万乘若僚友”的事迹传说,被写入戏曲小说,流传民间,更表现酷爱自由的人民对他的热爱。

在艺术方面,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细细品味李白的诗歌,不禁让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中的句子——

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第二篇:咏史怀古诗歌(全面总结)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

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

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三、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

【心理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

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

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李商隐《贾生》(怀古伤己)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心理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

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之感。如《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

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

感,令人不胜伤感。 【心理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

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2、理性分析,冷静剖析历史: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

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四、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五、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乌衣巷、朱雀桥、石头城、台城、淮水、六朝、华清宫

六、咏史怀古诗的意境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七、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

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如:①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③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如: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②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③李商隐的《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

天涯.

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八、常用的技巧手法 “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1、 抒情方式:

①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

令人不胜伤感。

②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吊古伤今

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

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孟浩然 《与诸子登砚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

名将

羊沽而建。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赁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2、 表现手法:

①用典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

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

十三年。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

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②对比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

盛衰的无常。

③虚实结合 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④联想想象

如:《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

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修辞手法:

拟人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第二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

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象征、衬托、比喻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八、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 → 体悟感情 → 分析技巧 即 怀什么古 → 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 → 怎么怀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

图、领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

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 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 【解题步骤】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怀什么古);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2)比喻。(手法)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

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三、回归教材

链接1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赏析:

1、怀什么古——首联和颔联写景,点出了丞相祠堂(古迹),通过描写祠堂、柏、碧草、黄鹂等景物,并用“自”和“空”,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氛围。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写了关于诸葛亮(古人)的三顾茅庐、平定天下、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作者的情感态度:(同病相怜型)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艺术手法:首联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

这种感情。

颔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颈联、尾联用典。

链接2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

对比 链接2

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将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

法。

都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

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四、高考真题

1、(2011年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

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全国卷)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

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 种说

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

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

的感慨。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请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反衬。一二句先从视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再。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

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

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附【典故举隅】

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而还。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4.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

长城!”。

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王想起用他,恐其衰老,派人探视,廉颇仍能一饭斗米,肉十斤,报国之心不衰。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劳,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

6.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指刻石记功。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8.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9.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

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10、“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

11、“新丰客”: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所用(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

荒地老无人识);

12、“封侯”:表示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

13、“楚狂”、“接舆”:指代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

的思想;

14、“王孙”:指游子或高人隐士;

15、“式微”:表示国势或门庭衰落,或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

16、“不系舟”:比喻自由不羁的思想或生活,也可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17、“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势衰微、山河变色的感伤……

18、“天狼”表示敌人、战事;

19、“烂柯”表示离家日久,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 20、“青冢”即昭君墓,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 21 、“南冠”、“楚囚”指被羁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自己深陷囹圄……

第三篇: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两人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李白比杜甫长11岁,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两人的诗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又各有特色,成为唐朝诗坛上并峙高耸的双峰,郭沫若称他们为唐代的“双子星座”。古人对他们多有评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指出他们的区别。李、杜都是风格多样的诗人,李白诗歌风格的主导倾向是飘逸奔放,他胸襟超旷无垠,想像瑰奇天真,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极其鲜明、突出地表现了盛唐时代那种蓬勃向上、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常以许多按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表现他豪放不羁的精神,使人惊讶叹服。他的诗歌气势磅礴,浑然天成,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都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清雄飘逸、豪放飘逸风格。

李白的“清雄飘逸”:

首先是情感上的壮大高扬。李白是个豪迈自信的人,这与他所处的盛唐时期所给人的激昂高蹈的心理趋向有关系,也与李白个人的豪放性格有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能给人这种高度自信豪迈的心态的时期大约只有汉初和初盛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是在抒发抱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则是他自我的写照。而在他发泄自己的郁闷之情的时候,仍然能够使自己的感情喷放而出,笔下景观都有大气貌,从不萧索渺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李白的送别之情或闲逸之情又显得清新俊朗,不缠绵牵眷,这实际上也是高扬自信的情感的体现。

其次便是情感表达上的了无拘束,喷薄纵横。李白的情感很宏大开朗,不局限于方寸之中,在他的感情纵横驰骋的时候,就如曾巩所形容的:“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泄。”李白情感豪壮宏大,则无物可阻,一经爆发,便有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一去不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再次是想象的纵横变幻。李白的想象,纵逸奇特,变幻万端。在他的诗歌里,上天入地,前贤显贵,长风万里,烟波茫渺。《说诗啐语》中评价道:“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涛自涌,白云舒卷,随风变灭。”而且,李白的想象极具跳跃性,前后可以了无关联,跨度极大。伴随着丰富的想象的,则是大胆而瑰丽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再次,则是极富个性的意象之摭取。李白在选取意象的时候,便多带有个人色彩,他的意象多可与他的风格互为表里,如“长风”、“朗月”、“黄河”、“长江”……此外,李白也通过了个性化的语言。赋予了该意象以豪逸阔远的艺术生命。

再有,那便是李白的明丽清朗的语言。李白的语言,真率自然,不加雕琢而脱口成章,果如他自己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一种天然混成的语言,是一种自然奔放的语言,这种清丽明朗的美,也是李白“清雄飘逸”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再说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本是指作品中那种深沉蕴藉、凝重悲郁的风格特征。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他在诗中表现了追求理想、关心 1 现实、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尽管现实使杜甫的理想难以实现,他仍然执著地追求,始终不渝。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的诗歌却因此而辉煌,他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用极严峻的态度,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去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传达出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杜诗之最] 最悲天悯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最浓厚的亲情: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最温馨: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最意气风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最失意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最伤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最遗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最自嘲: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最远大的报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最年少轻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最嫉恶如仇: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最末路穷途: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最多愁善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最美的意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最强烈的控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最有批判精神: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最倾倒的人: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 最恰当的自我写照: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最浓厚的友情:《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

——王思廉《昭君出塞图》

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

3 白居易这首诗把怨恨指向了皇帝。

莫怨工人丑画身,英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王睿《解昭君怨》

王睿作了一个翻案文章。王昭君留在宫里又如何?王昭君的悲剧,并不只是她个人的悲剧,而是封建制度(至少是嫔妃制度)造成的必然结果。

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至丽物难掩,遽选入君门。 独美众所嫉,终弃于塞垣。唯此希代色,岂无一顾恩?事排势须去,不得由至尊。 白黑既可变,丹青何足论?竟埋岱北骨,不返巴东魂。惨澹晚云水,依稀旧乡园。 妍姿化已久,但有村名存。村中有遗老,指点为我言。不取往者戒,恐贻来者冤。 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

——过昭君村

诗的后四句的意思是,因鉴于王昭君美丽出众而得到悲惨的遭遇,后来的村女们吸取前人的教训,恐怕受到同样的命运,都把面孔烧起许多瘢痕,破坏了她们的美貌。这个惨痛事实,读来令人心酸,是对昭君命运的怜悯,对皇室摧惨妇女的控诉,艺术概括深刻、尖锐,感人至深。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王安石的这首诗问世以后反响很大,它立意高,主题开掘深刻。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

4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欧阳修《再和明妃曲》:

这首诗更是从批评皇帝的角度入手,“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你皇帝眼皮底下的人都管不好,你怎么能指挥千军万马去消灭边境的来犯之敌呢?欧阳修的诗歌在针砭时弊上,比王安石更进一步,确实是非常深刻的。可评作咏王昭君诗歌中的问鼎之作。

第四篇: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

前言

南宋四大家有诗歌史上的四大家和画史上的四大家。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 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

诗歌史上的四大家。尤袤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辞的典故之句,《青山寺》可称为他现存诗歌中的代表作。杨万里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绝句》等诗,抚今追昔,即景抒怀,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相当高。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陆游的诗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画史上的四大家。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陆游及其诗歌《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游山西村》进行的赏析和拓展。了解陆游高亢的爱国热情,了解陆游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了解陆游家乡纯朴的自然生活„„

目录

第一部分

陆游的轶事典故

一、

二、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 “生儿多以陆为名”

三、 陆游的一字师

四、 陆游家训

第二部分

陆游的四首古诗 第一篇 《示儿》

------炽热的爱国心

第二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习之关键- 第三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诗文意思

(四)作者简介

(五)创作背景

(六)个性化解读

(七)文本连接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诗文意思

(四)作者简介

(五)创作背景

(六)个性化解读

(七)文本链接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诗文意思

(四)作者简介

(五)创作背景

(六)个性化解读

(七)文本链接------忧愤和急切 第四篇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诗文意思

(四)作者简介

(五)创作背景

(六)个性化解读------世风衰颓中古朴的民风

(七)文本链接 第三部分 相关景点

(一)陆游祠

(二)云门草堂

第四部分 后人对陆游的评价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陆游的轶事典故

一、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 《游山西村》

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在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琬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琬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琬,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二、

“生儿多以陆为名”

在历史人物中,既有爱国的思想,又有爱国的行动;既忠诚于国家,有忠诚于人民;既爱国,又不盲目忠君,这样的人是不多的。陆游却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了。正因为这样,这位诗人才深受南宋百姓的热爱,致使有的人家“生儿多以陆为名”;也正因为这样,梁启超 3

才推许陆游是“亘古男儿一放翁”。

三、 陆游的一字师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称赞。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四、

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万金家书》

译文:小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把他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强约束和管教,规定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 4

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里,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值得忧烦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方面。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应该谨慎地对待,以免留下遗憾。

教育意义:今后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如果教育不好,他们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更大。由此可见,陆游非常重视德育,重视个人的品行与修养,相信陆游也会是这样教导他的子女的。

第二部分

陆游的四首古诗 第一篇

《示儿》

(一)原文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注释

1、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2、元:通假字,同“原”,意为:原来。

3、但:只是。

4、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中国。九州同:全国统一。

5、王师:国家的军队。

6、北定:向北方平定。

7、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8、无:通假字,同“勿”,意为:不要。

9、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三)诗文意思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 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四)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六)个性化解读-------炽热的爱国心

“死去元知万事空”: 诗篇从死说起,因为这是绝笔诗,是一篇遗嘱。“万事空”指死后万事都搁得下,什么事也不知道了。“元知”二字更强调了自己旷达的心境,没有什么牵挂。诗人首句并未写对死亡的恐惧与害怕,而是怀着一种正确的心态看待死亡,表现了诗人的豁达。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字一转,突出了遗憾的事情:“不见九州同”。“九州同”是诗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悲”字极其精炼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沉痛、遗憾、悲愤的事情,暗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的讥讽、不满、愤怒,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感情为之一振,明明是虚拟的情况,诗人却坚信一定能实现。诗人用肯定的陈述句式来表达,表现了诗人的期望和信心。

“家祭无忘告乃翁”: 结尾一句,诗人充满胜利喜悦的心情,生死同欢,含笑九泉,诗人的爱国深情,也随之充分表达出来了。

(七)文本链接

1、与《示儿》相类似的诗句

林景熙 (宋末元初)的《书陆放翁诗卷后》最后两句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示儿》这首诗,自然工巧,情真词切,明白晓畅,包含着爱国主义精神。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南宋灭亡后,宋末元初的爱国诗人林景熙在《题放翁卷后》中沉痛的感叹:“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这种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两句本于陆游的《示儿》,是对陆游的沉痛追悼。

2、 讽刺南宋黑暗现实的诗文 林升(南宋)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它深刻的描写了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现状。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与《示儿》中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遗憾、悲愤,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有异曲同工之妙

3、共同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文 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诗人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诗人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此诗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示儿》诗人强烈的民族愿望相互照应,陆游不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②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中原地区已沦陷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但诗人并未放弃收复中原的愿望,这种愿望直到诗人即将死去也并未停止,《示儿》正是诗人心绪的体现。

第二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原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注释

1、示:教导。

2、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3、遗:保留。

4、浅:肤浅,浅薄。

5、绝知:彻底弄清楚。

6、躬行:亲自实践。

(三)诗文意思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功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

(四)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五)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

(六)个性化解读-------学习之关键

“古人学问无遗力”: 诗人用“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

“少壮工夫老始成”:诗人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要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纸上得来终觉浅”: 诗人认为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那么如何才能把所学的知 9

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真正获得知识呢?请看下句。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人认为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七)文本链接

1、关于知与行的见解

①孔子在知行关系上的观点——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既体现了言行统一,学以致用,又强调了“行”是检验认识的标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把读书和实践两方面结合紧密,强调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这种思想与孔子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司马光-----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治学所宝贵的在于付之实行,而不在于仅知道道理。此句反映正统的懦家思想。这里所说的“不贵于知之”,并不是说“知”不如“行”重要,贵行而贱知,而是说“知”与“行”相比,应该更注意培养“行”(实践)的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付诸实践,如果学习了许多知识却一点不会运用,那么这种“知”再多也不值得珍贵。这种观点与孔子学以致用、陆游读书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一致的。

2、关于读书的见解 ①陆游的《读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诗人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归老隐居的志向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诗人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由此可见,诗人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诗人一生热爱读书,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热爱书籍,用自己的真知灼见谆谆教导子女,《冬夜读书示子聿》正是这些思想情感的体现。

②陆九渊的《读书》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诗人认为读书不要性急,火急火燎地死抠住一处不放,僵在那里,越急于弄懂,可能越不容易弄懂。读书要平平缓缓地细心涵泳,读不懂的地方,不妨暂时先放过去,等到上下文都读过之后,或是日后重新阅读时,慢慢地就会领悟了。此诗教给我们怎么去读,怎样去理解一本书。不骄不躁,不钻牛角尖,细心品味,多次阅读,这样就可以达到读书的一种境界了。

3、珍惜时光

①陶渊明的《杂诗·其一》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人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珍惜时光,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两诗歌都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

②唐 无名氏《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珍惜时光,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两诗歌都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

③汉乐府《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的时候感到莫大的后悔。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珍惜时光,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两诗歌都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三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3、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4、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5、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6、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去认同南宋朝廷统治的人民。

7、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8、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9、 南望:远眺南方。

(三)诗文意思

万里黄河,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入大海,高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到青天。

这大好河山已沦陷在金国统治者手里,老百姓生活在金兵的残酷统治下眼泪也哭干了! 他们天天遥望南方,希望南宋军队去收复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四)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 。

(六)个性化解读------忧愤和急切

“三万里河东入海”:诗人用数字“三万里”夸张形容黄河的长,用“入”字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

“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人用“五千仞”极力描写华山的高,用“摩”字写它矗入云天的雄伟。前两句:长河奔流,山岳触天,祖国山河是这样雄伟壮丽,是这样英姿挺拔,怎不唤起人们对它的热爱之情呢?怎不激发起人们强烈的自豪之感呢?可是,如今四海并非一家,沦陷区人民挣扎在敌人的铁蹄之下。这是多么的令人悲愤的事情!这种热爱与悲愤的感情,如大波大浪,在诗人的诗文里奔泻出来。

“遗民泪尽胡尘里”: 侵略者趾高气扬,肆意践踏北国大地,蹂躏中原人民,他们兵马扬起的尘土搅得天昏地暗,惨淡无光。中原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生活,真是度日如年啊。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多么渴望宋王朝的军队立即去恢复失地,解救他们出苦海,多么渴望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啊。可是熬过一天又一天,望了一年又一年,泪流干了,眼望穿了,苦日子越来越难熬,“王师”连个影子也没有。一个“尽”字,说明沦陷区的人民所受的苦是多么深。一个“望”字,说明他们求解放的心是多么急。在这里除非常生动的刻画出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的形象与心境之外,诗人也借此十分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

(七)文本链接

1、讽刺南宋黑暗现实的诗文

林升(南宋)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它深刻的描写了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现状。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南宋朝廷的悲愤之情。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抒写了中原地区人民的悲苦生活,也同样的表达了作者对中原人民的怜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予反抗的愤怒和极大的不满。

2、共同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的诗文 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失良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诗人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诗人哪种壮志难酬的悲愤跃然纸上,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操。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除非常生动的刻画出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的形象与心境之外,诗人也十分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

3、 共同表现拳拳爱国心的诗文 ①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该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诗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除非常生动的刻画出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的形象与心境之外,诗人也十分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的拳拳爱国心。

②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诗人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诗人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此诗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人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相一致,陆游不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第四篇《游山西村》

(一)原文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的酒。

2、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富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绿柳繁茂阴浓,鲜花鲜艳明丽。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剩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随时。

(三)诗文意思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美酒浑浊不澄,丰收之年用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绕一道道水,一道道水环一座座山,重重叠叠,回环曲折,正当怀疑是否会无路可行之时,倏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即将临近,布衣衫,普通帽,简朴的古风依存。

从今后,若有机会的话,那么我将拄着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友的柴门。

(四)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六)个性化解读-----世风衰颓中古朴的民风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诗人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次联诗人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此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是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游记的诗,未必也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七)文本链接

1、同属游记类诗文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那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陆游的《游山西村》有何异同呢?不同的是前者是诗人在村民家做客,较为具体的描写了所见所闻:后者是诗人的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两诗的相同点是都写了游中可见,都用抒情作结。

2、 都以美好意境结尾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游山西村》这一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 18

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第三部分 相关景点

(一)陆游祠

陆游祠毗邻罨画池(成都崇州市),为纪念曾任蜀州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

(二)云门草堂

云门草堂是陆游早年故居,在云门广福庵。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赐“寿圣院”额,为云门寺三在副寺之一。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曾二度重建。现因年久失修,佛殿塌圯,仅剩断墙残壁和几间旧屋。陆游之父陆宰曾隐居云门,陆游青少年时读书处就在“云门草堂”,他32岁时赴任福建做主簿时曾作《留题云门草堂》诗作别。“云门草堂”遗址一旦开发,恢复旧观,其意义不在成都“杜甫草堂”之下。

第四部分 后人对陆游的评价

(一)叶燮说:“陆游集佳处固多,而率意无味者更倍”(《原诗》)。

(二)朱彝尊说:“陆务观《剑南集》句法稠叠,读之终卷,令人生憎”(《书剑南集后》)。又说:“陆务观吾见其太缛”(《橡村诗序》)。

(三)贺裳则说他:“大抵才具无多,意境不远,唯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载酒园诗话》)。

(四)清人潘德舆说他“七律之佳在句佳”。

(五)梁启超“亘古男儿一放翁”。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1]张乃良.钱钟书评价陆游论析.西安教育学院学报[J].2002年6月 [2]中国陆游研究会.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M].2006年11月 [3]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济南出版社[M].2008年4月 [4]朱东润.陆游传.人民文学出版社[M].2008年4月

[5]江吟.莫小不.历代行草精选—宋 陆游。江西人民出版社[M].2006年8月

第五篇: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教案《咏史怀古诗鉴赏》(高三)

咏史怀古诗鉴赏 教学目标

1、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见下表) 篇目 类别 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

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 鲜明的对比 石头城

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寓情于景、拟人

蜀相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借景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感慨壮志难酬 对比 京口北固亭怀古

抒发爱国情怀 词中用事

扬州慢

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化用前人诗句

过华清宫

奢侈淫逸

咏怀古迹(其三)

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

二、概念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三、 类别:

1. 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四、 归纳思想内容

1. 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五、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

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歌史范文】相关文章:

当代诗歌史范文05-19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方法05-02

阅读史范文05-15

团史心得范文04-25

追梦史范文05-15

方言史研究范文05-19

共青团团史范文05-19

近代英国史范文05-20

基于数学史范文05-20

免费数学史范文05-20

上一篇:水磨房范文下一篇:张富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