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读书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美国史读书范文

美国史论文

美国印象

我不知道其他人选择研读“美国史”的原因是什么,而我是想来真正读懂美国的。我想要近距离了解在这个如今的“超级大国”背后,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足迹,而如今的它又是怎样一个生动的国度。

不可否认的是,“第一印象”往往能够说明一个事物的最大特点。我可以猜想到许多人在听到“美国”这个词的时候,脑袋里蹦出来的词会是“超级大国”、“好莱坞大片”、“高端”,甚至是“苹果”。这可能就是美国给人的“第一印象”。当然,能给人这样的印象必然有其原因所在。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国,几乎在世界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它给人一种强大的感觉的原因。然而“第一印象”绝非完整的印象。但渐渐地,美国印象开始脸谱化、统一化,这并非指所有人都执统一意见,而是指它的形象仿佛成了一个永远强大永远不变的大国。在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上,许多人渐渐失去了其中该有的趣味和态度,将这个国家的形象硬生生刻在了脑袋里,或许呆上几年,又或许永远不变了。 对我而言,一个国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群体。它的土地,它的民族,它的实力,乃至它的灵魂,都是可以令人滔滔不绝的话题。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人,是绝非用几个单词就可以概括所有的。这也成为了我强烈地想要了解美国的初衷——希望更加清晰和系统地去了解和获取这个国家的真实印象。

首先,“美国”本身是一个繁复的词条。字典会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共和制发达国家。它的国土面积超过962万平方公里。强大的美国不仅幅员辽阔,更具有高居全球第一的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综合实力,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娱乐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更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匹敌的——这可能会是你从资料上看到的第一眼信息。然而当我在课堂上看美国时,最先看到的,却是它在历史与政治中的样子。少了些许对头号强国的仰望视角,多了些许岁月沉淀之后的传奇色彩与品读气质。

既然是“美国史”,那我就得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研究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或许美国与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比起来,算是一个历史上的新生儿,因为它到1776年才正式宣告成立。然而,美国的历史虽短,但它在开启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历史——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立宪共和国,有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

的成文宪法。这也成为了美国的民主自由精神的发扬开端,并在这个国家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整个政府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不对国会负责,任期四年。立法权属于国会。美国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美国参议院和美国众议院联合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而司法权则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总统授职且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体,并被其他国家所参考和效仿。从三权分立到联邦共和制,一个比较完善的体制体系已经在美国形成并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改进。

从立宪和政体上我们看到了美国民主精神的卓越所在,然而纵观它的历届总统,其实这也是一段有话可说的精彩历史,也更像是在看一部名人成长史。2009年1月20日,在世人的瞩目下,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一创举被视为美国又一次民主自由精神的顶峰实现,奥巴马本人也因此被寄予了整个民族的期望与重任。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届总统也创下了历史的足迹。三位被学者们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便是最典型的实例。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被学者们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原因有许多。这位一生丰功伟绩的领袖人物不仅主导实现了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更立定了许多政治传统和政策并深刻影响至今,其中包括著名的“总统不超过两任”的传统。他为这个国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他被美国人奉为“国父”。亚伯拉罕·林肯则是另一位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这位出身贫寒的总统本身就是一部奋斗史,再加上他在任期内领导人民夺取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并一直把废除奴隶制当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一百多年来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还有一位伟大的总统便是在世界金融危机来临之时带领美国

人民走出大萧条阴影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他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第四届未任满)的总统。著名记者在他的传记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带着这样的坚定信念和不拘泥于教条的务实态度,罗斯福总统坚持愉快地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然后为了捍卫民主政体,帮助世界实现了安全。因此,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一致认为,罗斯福与华盛顿和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从他们身上,我看出许多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气魄与能力。造就独一无二的往往是那些别人无法企及的闪光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来自于超出常人的努力与独到的眼光。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足不出户的书呆子美国印象吧,一个人只有花点时间在美国的城市大街上走一走,才能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国啊。的确,要了解一条河流、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真正走进它,感受它,才能了解它,才能切身体会。当我们把目光从政治、国家、利益转移到它的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我们会发现,美国其实也是一片温和安详、适宜居住的土地。这一点从美国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国内城市上榜最多的国家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有着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也有着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建设。有数据显示,全美国有大约77%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地区,其中又有半数以上集中于37座主要的大城市。这些城市也形塑了美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许多重要的全球城市,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那些我们从报纸、网络上看到的大都市的名字都名列其中。与此同时,美国的文化艺术也为世人瞩目。从影视、音乐到体育、节日,从主宰世界的电影工业基地好莱坞到全球最热节日圣诞节,可以说美国的影响已经渗入世界生活的每个角落。

如今当我们走进影院,有多少影片来自美国的好莱坞?当我们被一次次的颁奖季头条新闻轰炸时,有多少诸如奥斯卡金像奖、格莱美奖的名号贴着美国制造的标签?没错,电影的发展主要源自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电视技术发展和普及最早的国家之一。绝大多数电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是源于好莱坞,好莱坞电影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由此也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的音乐影视娱乐领域中不可置换的地位。同时,在戏剧方面它也有杰出成就和代表。美国戏剧以纽约

百老汇大街的歌剧、音乐剧最为著名。许多好莱坞的明星大腕都是从百老汇的舞台艺术表演起家后走上电影明星的道路。好莱坞与百老汇一起,成为了美国式娱乐文化的代名词。

不仅用胶卷,美国人用一个苹果也同样改变了世界。有人形象地说,世界上迄今为止出现了三个改变历史的苹果,第一个诱惑了亚当和夏娃,第二个砸中了牛顿的头,第三个则握在乔布斯的手上。史蒂夫·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现任首席运行官兼创办人之一,被认为是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同时人们也把他视作麦金塔计算机、iPod、iTunes Store、iPhone等知名数字产品的缔造者。曾经陷入低潮甚至被微软等IT巨头预言即将破产的苹果电脑公司凭借打破陈规超越创新的新一代电子产品和全新概念一举打败了其他市场竞争对手,目前已拥有全球市场份额的3%,市值在2010年超越了微软,总额达3196亿美元。目前,苹果公司的数字产品以其创新实用的品质和时尚简洁的外观俘获了大批忠实消费者的心,成功横扫全球市场,并成为了工业生产的又一经典之作。苹果公司就这样又成就了一个美国神话,成为了美国梦的又一个典型代表。与此同时,美国在科技、军事、教育等众多方面依旧在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正不断投身于发展未来的事业。

然而我并不只是一味地赞扬美国,只是说出我心中的事实。一个精彩的观点就在于它的独立思维与立场。不可否认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达到超越优秀的成绩。但是人无完人,一个强大的国家又怎么可能没有弱势和问题存在呢?在美国拥有强大实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它拥有了世界上一流的资源。试着想象,在军事在科技研究所里,人们使用昂贵一流的设备;在世界知名大学里,学生们享受着一流的师资力量,接触着最先进的知识动态„„然而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依然有许多才华出众的人在默默浪费青春时光,把美好的才华浪费在错误的地方,得不到人力物力的支持,接触不到良好的导师。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不公平造就了越来越成功的美国和越来越悲惨的人才。更无奈的是,正是处于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当中,许多美国青少年给自己找了放纵和挥霍的理由。在美国的初等教育机构中,辍学率正在逐步上升,而好莱坞里则充斥着浮躁的高中毕业生,等待着一生一次的成名机会。而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青少年正在努力获取知识的洗礼,更多的人选择了高等教育而非“出名要趁早”

的道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美国在未来要如何保证自己的人才优势?我们都知道这仅靠国外留学生的涌入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考虑与观点,难免还有许多疏漏与不成熟之处。

美国留给我的依旧是许多,有激励,有感慨。一个如此年轻的国家能够攀登上世界第一绝非偶然。有人说这是美国梦在起作用。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

美国梦代表着一种美好的信念,也是支撑着许多有为青年不断奋斗的动力。我们可以吸取的或许不是它的外壳,而是它的精神。这是一种无论在怎样艰难渺茫的情况下,都不可丢弃一颗怀有希望和充满干劲的心,都不可放弃相信自己的努力而去追求捷径。对于大学生而言,20岁上下的年龄正是内心澎湃而两手空空的年纪,需要方向,需要动力。只有耐得住寂寞,品得起孤独,方能在大学四年中充实自己,在未来拼出一片天。

这就是属于我的美国印象,我的美国观。

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词条美国http://baike.baidu.com/view/2398.htm

词条美国梦http://baike.baidu.com/view/77925.htm

商学院 国贸1002班 吴梦迪

第二篇:读美国史有感

美国的历史由那艘载着一百多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被风暴吹到马萨诸塞海湾开始。这些清教徒具有无比坚定和高涨的宗教热忱,他们一登陆,就全都在海滩上跪了下来,感谢上帝将他们带领到这里。他们相信就像当年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样,他们背井离乡,到这毫无人烟的荒原是为了在全人类面前做榜样,建立体现人类理想社会和上帝荣光的“山巅之城”。他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能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受打扰地来建立一个体现了“真理”的理想社会。

这些清教徒登陆之后很快就以自愿订立契约的方式建立了法律、章程以建构社会。没有哪个民族、社会、国家像美国这样在其开端同时有这么多关于人类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理想、主义、乌托邦或者改革方案在同一块土地上鼓吹、实行、实验:犹他州是摩门教徒的天堂,摩门教以严格的团体生活著称;北卡罗来纳是世界上一切逃亡者的避难所;南卡罗来纳是海盗的乐园;欧文、圣西门的共产主义信徒们也在北美大地上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共产主义的公社进行实验。

那些在马萨诸塞海湾登陆的英国清教徒,一开始就以自由自愿联合订立“契约”的方式构建了他们的社会,他们选举自己的领导人,规定他们的权限、任期、薪酬,议定纳税的额度,社区管理的规章,武装自卫抵御印地安人的方式等等。一句话,一切涉及到公众重大利益的事项都必须由全体成员大会来讨论,以多数的意见来决定。

当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庄严地说出:“美国的理想在于建立一个人民所拥有的,人民所治理的、人民所享用的国家(For people, by people ,to people )”时,他说的并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说的是在美国土地上实实在在发生、发展的一种实情。

为什么美国两百多年会发展得那么好呢?总结一下,应该有三大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指美国没有强大的邻国,不必保持强大的常备军,人民也不像欧洲的人民那样地去崇拜能打胜仗的军事领袖,没有一个支配了一切权力的强大的首都,充裕的土地造成了人民普遍的富裕这些原因。

2.民情,即人民“心理习惯方面的东西,包括人们拥有的各种见解和社会上流行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当年建立了新英格兰的那些英国清教徒他们所拥有的信念、信仰、思想、生活习惯和态度,是决定了美国历史发展道路重要的原因,就像即使是一片深厚的沃土,只有落下的是红杉的种子,才能长出一片高耸入云的巨林,如果落下的是灌木的种子,也只能长出一片低矮的随风摇摆的灌木丛而已。

3.法律制度因素,一是指采取的联邦制,能使一个大国的强大性、安全性和小国的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结合起来。二是指公民的乡镇自治制度使人民养成了自己治理自己的政治艺术和爱好自由的习惯。三是指司法制度的设置使统治权的很大一部分直接在人民手中。人民通过陪审团自己掌握司法的判决权,广泛有效的法律设施使人民普遍拥有法律观念,能有效地制止、平衡多数的暴政,将民主政治的弊害减到最少等等。

美国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而国家法律制度正是保障这一切的基础。有人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强盛,不是强盛在经济上,不是强盛在国土面积上,而是领先在法律制度上。所以,中国希望真正强大的话,完善法律制度,是必须的。

第三篇:读美国史通论有感

美国自建国以来虽只有短短的200余年,但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无与伦比。鉴于美国的重要性,即使是一般民众,对美国历史有一个大概地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历史研习者更是如此。北京大学教授何顺果的著作《美国史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为期望对美国史有一个大概了解的广大读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本书共分四篇(分别是奠基立国时期,区域对峙时期,美国的现代化和向后工业迈进),十六章,非常简洁,总共23.8万字。笔者从第一次看本书至今已一年有余,之所以今天回过头来写一篇《通论》的读后感,原因是当初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些困惑的问题和想法。

《通论》作为一本简洁的美国通史类著作,其特色还是颇为鲜明的。作者在自序中归纳了本书四个特点。

首先,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利坚文明的起源,而不仅仅把英国的殖民史看成美国的早期史。作者解释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成的过程,„„”(自序第1页)。(对于这一点笔者倒不认为是本书一个明显的特点。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释历史问题已并非稀罕之事,从社会学解释历史问题的论著并不鲜见。历史学属人文科学,与社会学本来就难解难分,与社会学的结合,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对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成的过程,„„”笔者是十分赞同的,在阅读《通论》之前,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美国文明是不同于欧洲的有自己特色的文明,这一文明随着殖民地的建立而逐渐成型,并随着美国的独立而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

其次,作者将自己近些年来研究美国区域问题和区域历史时获得的不少新知识,也纳入了《通论》已改造美国史的内容和结构,所以第二篇标了个《区域对峙时期》的新题目,这是以往的通史中不曾用过的。作者认为,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对立与统一,不仅应是美国历史区别于其他国家历史的重要特点,也是推动美国历史发展特别是19世纪美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序第1-2)这确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认为,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建国方针之争实际上是这种区域差异的一种体现,而杰汉之争不仅没有使这个国家分裂,反而使这个国家增添了活力。(第91页)不过,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南北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加剧,最终引发了几乎分裂整个国家的内战。这可能与作者所说的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对立与统一,是推动美国历史发展特别是19世纪美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一论点不相符。也许会有这种观点,美国内战扫除了工业资本之一发展的障碍,为此后美国经济的腾飞铺平了道路。我完全赞同这一论点,不过笔者认为,没有这种南北制度上的差距,或许更有利于美国以后的发展。

第三,以往的美国史编撰中,注意了内战后美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垄断组织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极少注意其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故在第三篇中作者写了《文化民族主义之形成》一章。在作者看来,由于特纳和门肯在历史和语言上的创意,乃是继1776年的政治独立和第二次英美战争后经济独立运动之后的一场精神独立运动,并且只有在这场精神独立运动之后,美国才真正完全摆脱了它对欧洲的依赖(自序第2页)。(门肯的《美国语言》被认为是美国语言的“独立宣言”;特纳一改美国传统史学家将美国制度和文化之源归于欧洲的传统理论和作法,指出“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大西部的拓殖史”,从而强调美国制度与文化与欧洲不同的特点,并对它们形成和发展缘源的思考从欧洲转移到新大陆。

第四,作者高度重视高科技革命的意义,并在本书中谈到了“向后工业迈进”的问题,并有专门的章节对高科技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论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今天的时代又被称为“信息时代”,以前的历史著作对高科技及其影响重视不够,在读到本书以前,这一问题也没有引起笔者的注意。后来笔者又读到作者的两篇文章《人类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变化——论高科技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参见《世界历史》1999年第3期,2-12页)和《应当重视高科技革命问题的研究》(详情参见《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9-10页),加深了笔者对高科技革命及其意义的重视。在作者看来,高科技革命改变了政治、经济结构制度,军事、外交,涉及到人类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是怎么估价也不为过的。

值得补充的是,本书标题为《美国史通论》,作为一本“通论”性质的著作,将重点放在“通”上,还是放在“论”上,亦或者二者兼顾,都值得推敲一番的。笔者通读《通论》,发现作者在“通”上做得还不是特别好。按理说用20余万字粗略的介绍一个年轻国际的历史并不十分困难,作者似乎不满足于简单的介绍,在粗略的介绍美国历史的同时,在某些问题上却也讨论的较为深入,比如对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立国方针之争,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从争论的根源、背景、影响等等多方面进行了颇为详细地分析;还有三大区域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和文化民族主义之形成,作者都用了整章的篇幅进行了论述。这在一部20余万字的通史类著作中是难得一见的。这既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兴趣与成果,也是作者“论”重于“通”的体现。作者也并不是置“通”于不顾,而一味的“论”,很明显作者也兼顾到“通”,即使对美国史一无所知的读者,读毕本书也会对美国历史有粗略而系统地了解。鉴于本书“通”、“论”兼备的特点,本书不但适合于一般想了解美国历史的读者,即使对一些美国历史专家相信也会有所启发吧。

笔者在初读本书时,有一个困惑颇久的问题:为什么进步主义思想和改革来自美国社会的中上层,而不是来自美国社会的下层(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根本推动力还是来自美国下层)?作者提出了这一现象,但却没有给出原因,坦率而言,直到今天笔者仍然没有找到这个问题令自己信服的答案,理查德·霍 1

夫斯塔特曾指出:“1900年后十分壮观的农场主抗议运动,因中产阶级对社会和经济改革的热情而有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发展。”姑且看作是一种解释吧。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在以后进一步的学习中探寻答案。

还有一个问题当时也激起了笔者的兴趣:20世纪20年代,在政治上由自由主义走向保守主义的同时,也是知识分子走向反叛的时期。„„作者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作了分析,他认为知识分子走向反叛的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大机器的采用引起的劳动的异化,以及物欲的发展对于人文的压抑。此外,战后美国在争取和平和组织国联问题上的失败,引发了与一战前大肆宣传的威尔逊理想主义的矛盾,是导致知识分子反叛的又一原因。而在20年代,由于共和党人执政,保守主义卷土重来,吏治的腐败随处可见,也增加了知识分子的反感。这一切使本来对社会和文化问题很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西方文明正在走向崩溃。(第257页)但是这一反叛对美国的经济并没有造成负面影响,20年代美国的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笔者看书有一个习惯,对脚注、尾注和参考书目特别关注。本书脚注不多,参考书目却不少。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参考书目全部为英文著作。笔者毫不怀疑通过对英文著作的阅读,能够写出高质量的《美国史通论》。笔者怀疑的是,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受中国同行的影响,没有参考他们的论著?并不仅仅是本书,现今很多有关美国史的论著都只引用英文论著,这证明资料来源的渠道日趋畅通,也是美国史研究进步的表现,可以了解当事国研究的最前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是似乎也有自抬之嫌,很多人认为全英文的参考书,其质量自然非同一般。笔者对此倒有不同看法,就美国史而言,任何一本美国史著作的问世,其前提应该是对国内研究情况的掌握,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继承,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创新。因此受国内专业论著的影响在所难免而且必须。那种只引用外文而对国内研究成果视而不见的行为(至于用而不说的行为则更为学界不齿),并不利于中国美国史学的发展。试想一下,研究成果得不到承认,研究的动力有如何能够持久。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只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才能使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否则,中国的美国史学不过是美国的美国史学的附庸而已

2 在一个思想混乱的社会中,人们会忘记历史,忘记自己的痛苦.不论什么主义、思潮都有存在的可能。今天读了左派的文章、右派的文章、新左或右派的文章。我想有一个宗旨大家必须把握,作为人类处理某一类事情,都会有共同的目标,都会寻找公正,公平、博爱、自由作为终极目的。那么争论一定是在所难免的,只有在争论中,产生妥协、产生利益的平衡。只有在多元的思想下、才能产生更加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理论。从短期来看,专制与独裁见效是飞快的,可以迅速的整合社会力量,集中社会资源,甚至会达到辉煌的效果,给大家以蒙蔽激发起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个人崇拜等使人振奋的精神情绪。然而它所带来的后果是幻灭的,是一个美丽梦想的吹破,伤害是无比残酷和暴虐的。在历史长河中,他会象美丽的的海市蜃楼一样令人向往却不可及,永远使人陷入一种激动和渴望中,失去理性。在德国、中国、在朝鲜,在历史中一切集权国家,或多或少给人带来某些幸福感但是却使人的痛苦更加倍至。在这里我不愿意评价东西文化、也不愿简短说明谁劣谁优,因为对每一个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复杂而深远的。但我们终究要撕掉表象,同时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福祉是可行的。从长期来看,多元的思维模式是比较难以达成一致,甚而在短期内会造成混乱。今日读了北大历史系教授何顺果的《美国史通论》,展开美国的历史充满争论、斗争、妥协、再斗争、再争论、再妥协。反反复复在互相的利益妥协中,找到了对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民主、自由、宪政、共和的道路上,没有风平浪静,他们会在宗教信仰、教育、科技等各方面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完善,不断修正。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常态,符合历史的辨证规律。我们追求的是长远的利益,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的生活状态的美满和幸福。没有国家、没有地域、没有文化的差别,强调这些带有局限性,带有歧视性甚至排他性的概念,会使我们陷入无尽的争吵中。为此我们应该抛弃羁绊,抛弃党化思维、抛弃原有的旧思维模式切实寻找真理。寻找多元的思维模式,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开放言论,开放思想。由此中国才会走上一个充满理性,负责的大国之路。百年历史是悲惨的、是受外族欺压的、是落后的。但是我们不应总是充满仇恨,充满复仇感。历史不应忘记,但历史更应该总结,更应该深思,更应该理性的深思和独立的思索。不要简单的扣上帽子,归于某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学会全面的思维,全面的分析,只有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重演历史的悲剧。

3罗荣渠先生的《美国历史通论》,是我最爱读的关于美国史的名家名著之一。虽说是学术著作,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读起来绝无冗长枯燥之感,不愧是大家手笔。

罗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他就发表了名作《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呼吁“尊重历史,如实地研究美国”。1982年,他访美归国后即在北大率先开设“美国史通论”这一新课,“以独特的课程体系、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别开生面”(“编后记”)。同时应人民出版社之约,开始撰写《美国的历史与文明》一书。后因致力于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研究,这一写作计划被延搁下来,但留下了一份完备的手稿。收入本书第一编的《美国历史通论》,就是根据手稿整理而成的。《罗荣渠文集》编委会认为,这部书稿“以宏观的视阈、磅礴的气势、优美的文笔,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勾勒了美国这一新兴大国的立国、富国和强国的历史。在这部书稿中,罗先生首次以现代化和文明史为主线,以世界历史进程为参照,通过与俄、法、英、拉丁美洲的比较观察,立体地再现了美国的崛起历程及其世界历史意义。无论是在宏观史观、中观史论还是微观历史事件的解释,《美国历史通论》都充分体现了罗荣渠先生作为思想家的理论修养、作为专门家的学术修养。这无疑是一份应予珍视的学术遗产。”(

美国的历史由英国人为主的欧洲移民在新大陆的拓殖开始的。罗先生说,“商业公司的企业精神,冒险家的野心,宗教自由追求者的梦想,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早期北美殖民地的拓殖精神。”就是靠着这种拓殖精神,北美人从筚路蓝缕到宣布建立独立的新国家,用了不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自1763年开始,随着英国对殖民地控制的加紧,北美人“最初围绕征税权力的经济斗争,一步一步地转变为政治斗争。英国的报复行动的后果在于,它迫使殖民地人民把抗税斗争降到次要地位,而把捍卫自己的自治和自由、反对专制和暴政的政治斗争上升到主要地位”,终于揭竿而起,为自由而战。这是“美洲大陆上第一场革命”。罗先生总结道:“美国革命充分运用了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利用议会反对封建王权的传统与思想武器,这一点带有鲜明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它举起独立的大旗,把矛头指向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权力中心——英国议会与英王,这一点又带有鲜明的民族解放性质。一身而二任焉。这就是美国革命的特点。”与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同的是,“独立前,北美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按新的原则建立一个独立的新国家是这场革命的中心任务。”罗先生发现,美国立国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州先于国”。 经过独立战争,13个各自为政的殖民地成为十三个独立自主的新国家,进而组合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美利坚合众国:根据《邦联条例》的规定,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各个州(邦),均保持其“主权、自由与独立”。尽管邦联体制比大陆会议制度前进了一大步,但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从邦联到联邦的巨大转变,是通过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完成的。会议期间,大小州、蓄奴州与自由州、南北方之间曾因利益冲突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宪法制订之后,在各州批准过程中又发生了激烈的公开的争论,但最终“美国通过和平而不是内战的途径,由民选的代表制订了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国家未来的政治制度的基石,使美国从松散的邦联过渡到一个统一的共和国——联邦共和国。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宪法的制订和批准开创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变革。”该宪法非常简明,确立了联邦制、人民主权和共和制国体、按分权与制衡原则创立的政府机构、首创了总统制,同时又成为“把多样性的美国结合成一体的黏合剂”。美国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的第一份政治现代化的蓝图,开创了近代世界制宪运动的纪元。

新的共和国诞生了,到处生机勃勃。北部制造业蒸蒸日上,西部自由农场经济快速发展,南部以黑人奴隶制为基础的“棉花王国”兴起,从而造成不同经济体制的并存、发展与新的矛盾。从独立到内战爆发,美国这个国家保持着“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林肯语)。而现在,奴隶制将美国一分为二。罗先生强调说:“在美国,按种族划分的奴隶制已形成一种与种族主义完全结合的社会制度。这种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在南部具有根源蒂固的传统,在西部和北部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尽管北部在独立之初就废除了奴隶制,但对黑人的歧视与隔离政策一直继续着……不能把奴隶制在美国仅仅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还应看成是一种社会制度。奴隶制作为南部文明的基础而存在,它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并与种族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是在考察美国黑人解放运动时不能忽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只有掌握这个特点才能理解美国内战以及黑人问题的全部复杂性。”这是一般教科书往往重视不够的。罗先生的分析,不仅画龙点睛,而且意味深长。

由奴隶制引发的上述问题和矛盾,最终导致南北无法避免的冲突。正如林肯在“家庭纷争”的竞选演说中所分析的那样:“一家自相分争必长久不了”。于是,北部在奴隶制问题上愈是想谋求妥协,南部则愈难妥协,寸权必争,寸利必夺。1861年,内战终于爆发:“美国政治是一种善于搞妥协的政治。这标志着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妥协的最后失败并诉诸战争,这是脱出美国历史常轨的异常特殊的大事变。”美国人以四年血战、62万生命的代价,“拯救了联邦,而且也拯救了美国民主制的荣誉。”内战结束了,经过重建,美国再次合众为一,进入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的镀金时代。内战后的大发展和新西部的开发息息相关。当时的西部开发在铁路修筑、采矿、伐木、畜牧、农业、土地投机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后来流行的西部小说、西部电影都是当年拓荒生活的艺术写照。曾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在其回忆录中谈到他在达科他的潇洒生活:“我们过着自由而粗犷的生活,骑着马,带着枪……感到我们的脉搏与这粗犷的生活在一起跳动,在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工作的荣耀与生活的欢乐。”可惜,拓荒者的真实生活并非那么浪漫。罗先生引了当时另一位作者的记载:“每棵矮树有尖刺;每头动物有犄角;每条爬虫有利爪;每只昆虫有螫刺。”在19世纪70年代闹蝗灾时,农民家里的窗帘都被蝗虫啃个精光。所以,罗先生说:“西部的开发,既不是牧歌,也不是交响诗。除了用汗水战天斗地之外,还充满了流血。”其中包括印第安人被驱赶和剿灭的悲惨故事。但无论如何,西部开发给美国带来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美国的东西部边疆相距1500英里,在中间约为12亿英亩的广阔无垠的地区,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地下矿藏。如果从美国地图上抹掉这半壁江山,或者让它继续沉睡下去,美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种格局也未必可知。但是,在内战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西部世界就为人力所征服。可以说,美国西部的开发是世界拓荒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业奇迹”。这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也是一个大国的兴盛之路。我是小字辈,没有机会见过带有人生传奇色彩的罗先生,但我家里一直挂着这位老一辈历史学家生前的书法手迹:“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怀去年人”。读完《美国历史散论》,我终于明白大家为何总是对罗先生那么尊重和钦佩的缘由了:人有人品,书有书品。。

第四篇:《美国史》读后感(一)

(题外话:1,早读完了书园买的《美国史》,想真正写点感受,由于信息量太大,很乱没啥头绪,现在能静下来点,慢慢找些支撑点写点东西,主要为了搞严重缺乏的刀币,我不是专业的啥啥,所以想啥写啥,放在水区,说错了乱说了大家莫见怪2,我这人粗而且容易激动,所以肯定会有一些不好的文字和思想,希望版主们不要扣我刀刀,就算没功劳当苦劳)

看完《美国史》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黑人声音对美国的影响,做个依据历史顺序的感想梳理,《美国史》读后感(一)--黑人和美欧音乐。

1,应该是福音的复兴,早期南方黑奴自建教堂的灵歌决定性的促进了这场福音运动。我一直这么想,基督教的核心应该是福音,这才是耶稣使徒们作为一群末日论者真正带来的东西,他们传达给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绝望的罗马人好消息:不要绝望,只要相信耶稣就有希望,学会爱自己和别人,所以从本质上说,基督带来的是一种快乐欣慰,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能体味的绝望中的乐观主义。但后来基督教变味了,奥古斯丁给基督教注入原罪观念,他彻底改变了基督教的性质,转基督教为悲观主义,这是一种恐吓,而后来基督教会成功的利用了这种带有恐吓性质的悲观主义论调来达到其社会和政治目的,进一步引入了所谓天堂和地狱的异教观念,并发明了炼狱这个新观念,来控制信徒。所以这时的基督教与其说是一种精神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控制系统。听听天主教堂弥撒仪式中的唱诗声音就明白了:干净、组织严密、机械,似乎空灵实则空洞。历史似乎很讽刺,没人想到却是连圣经都不会读的南方黑奴恢复了使徒时代早期基督徒的本真信仰,我觉得这是因为这些黑奴恰到好处的得到了与早期基督徒惊人相似的生存处境:一样的绝望、一样的被封闭在一个隔离的小圈子中而不得不相互依靠(美国史中对黑人大家族化的生存方式的描述可以证明)、一样的非文明化因而能够被最简单的东西打动并在这种理解力中把最简单的东西当做最真实的,他们不会产生出"怀疑""思辨"这样的所谓"文明人"的高级思维,"我告诉你,只要信耶稣,你就能得救",对黑人和早期基督徒而言,这个好消息就能成为信仰的充分理由,无须过多文明化的论证(这也是我理解的传销能够横行中国的原因,传销也是一种类似早期基督教的宗教,而中国有这种形式的宗教存在的社会现实土壤)。所以白人们惊奇的听到了那些简陋的教堂里那些绝望得黑奴们单纯原始和兴奋的"blues",他们难以理解这种在他们看来如此之绝望的处境中竟然有如此之真心的快乐声音,而这是他们所极力找寻的最初快乐--他们和他们的清教徒先辈离开欧洲来到新大陆就是想寻找一块自由的空间重建在欧洲已经不可能获得的人和上帝之间交融的纯粹欣喜。我想白人们意识到了这种黑人灵歌的力量,blues也成为了美国性格的一部分,今天福音教派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基督教派别也就顺理成章了。Blues重铸了美国声音。

2,Blues继续发展就是爵士乐,爵士乐是一种繁荣时代的blues,一战后的美国建列了1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爵士乐成为了这个黄金时代的象征,爵士乐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烈的伴舞音乐,舞厅成为了这个繁荣时代年轻人社交的一部分,正如他们的父辈们把酒吧作为他们的社交生活一样。这里我不得不承认黑人的这种节奏感天赋,没办法,别的种族就做不来。别的也不说了,黑人那种天生的非洲节奏是爵士的灵魂,白人继续学吧,虽然那些乡巴佬白人不敢承认这点,拼命指责这种爵士暧昧的堕落。

3,40年代,是摇摆舞和摇摆音乐的时代,这是一个乐队大堂演奏的时代。这我想大家熟悉,很多电影有,这算是爵士的一种革新吧,值得注意的是黑人的大屁股对这种音乐的推动,读后感《《美国史》读后感(一)--黑人和美欧音乐》。

4,50年代属于摇滚,虽然猫王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但作为白人的猫王唱的仍旧是黑人的音乐,之所以是白人唱,因为隔离的社会现实让白人在自尊心的驱使下搞了这个掩耳盗铃的伎俩。我不喜欢听他的歌。摇滚说白了就是节奏+blues,这种音乐形式的革新个人觉得离不开50年代的环境:在50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经历了一个深刻的变化,自此"富裕"成为了美国社会除了"自由"之外另一个美国精神。二战让美国彻底走出了萧条,二战对美国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大规模的国家投资改变美国社会的经济观念,从此政府已更积极的手段进入了经济生活,这是以前历届美国联邦政府所尽量避免的,包括在这个方面走得最远的罗斯福都把财政平衡看的非常重,其国家振兴计划也是小心翼翼,不敢深入市场--这不是政府的领地。二战改变了这一点,出于对日作战的需要,整个西部海岸在短短6年成长为可以与东部抗衡的美国新的经济引擎,而几年前西部海岸还是美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300多亿的有史以来最大投资打造了遍及全国的告诉公路网,自此一种以汽车为核心的以郊区白人中产价值观为主导的自信富足乐观的美国观出现在美国,但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美国,一个由黑人、西裔、墨西哥裔、职业女性组成的3000万美国人,这5分之一美国人被50年代美国边缘化了,他们没能享受到50年代的富足,他们游荡在空洞化的城市中,闻着繁荣的50年代的味道,如早期沿着密西西比河河北上的黑人一样,这些美国人也闻到了blues的味道,一种绝望。但与早期blues不同,这是城市化的blues,早期blues是一种农业时代的绝望--空旷、简单、平静而安于天命的诉说,而工业时代的blues则更多的在绝望中有了愤怒,他们不再安静,而是寻找一种破坏性的平静--即通过更有力量和破坏性的声音来压过城市生活各种带着诱惑的声音,以更有力量的吼叫来压过其他声音从而使自己安静,所以节奏---强烈的节奏感破坏性的带进blues,于是有了摇滚,50年代的声音。

5,60年代,属于甲壳虫的摇滚,黑人音乐也跟着美国大兵影响到了欧洲。由于甲壳虫在我心中有着特殊分量,所以我也不说了,我怕我的无知亵渎了他们。如果大家感兴趣,注意这时欧洲的战后重建史,没有这个重建的历程,不可能有英式摇滚,请大家不要把英式摇滚理解理解为美式摇滚的欧洲版。6,70年代属于金属摇滚,美国白人黑鬼忙著一边吸毒一边搞民权,出了很多狗屎和噪音,但得到黑人奇迹的还是英国。我想提提我喜欢的英国最伟大的专辑,这个乐队组成如下:john,贝司手,人很内向无趣,但他的bass line稳定了这支乐队整体感和节奏;roger,一个金发娃娃脸,作为鼓手,他敲出了音乐史上最有力最伟大的节奏:咚-咚-锵,咚-咚-锵。;brian,吉他手,他的那把自制黑红吉他奏出的solo,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头克伦威尔式的蘑菇云,我的挚爱;灵魂是freddie,我说不清楚他:70年代他是一个妖艳的波斯妖姬,80年代他像个墨西哥毒贩,虽然嗓音没了,但他的西班牙斗牛士班傲慢的站姿、像英国国王权杖班的带棍麦克风,那件黄色的外套,那嘴龅牙。我想大家知道我说谁了,喜欢摇滚的请一定要听这张1975年出版的有史以来最外大的专辑queen的《night at the opera》,千万不要到百度那个狗屎那儿下载啊,一定要去音乐商店买,不要像骑着摩托车放音乐的家伙那样糟蹋了音乐,尤其是queen。

7,有点累了,不想说了,80年代后的大家都知道。

一句话,美国黑人的历史也就是美国音乐的历史,也是现代音乐的历史,其他都是陪衬。

顺便乱搞下,现代中国没有音乐,全是狗屎,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生活,没有真实的生活,中国人是听着戈培尔式的声音长大的,我们也说着戈培尔式的声音,中国特色的谎言王国已经到了谎言的最高境界:谎言不再是对真实的掩盖,连谎言本身都是虚幻的,无力的,他没有意思,只是一种格式习惯,这只是声音,永远不是也不会成为音乐,我们已经彻底远离了诗经的声音,当代中国有两种伪音乐形式:第一是官妓的叫床,整天辣妹子辣,辣,辣。,我当它是深喉邀宠来着,还跑到西班牙去丢人,老外可理解不了这种中国特色,他们只会"哦、哦、耶";第二是返祖兽啼,前者如果是主动呻吟,这算是自残叫春,曾哥叫得最像,这算高级的,没品的先拍艳照再无辜真情的哭诉般吟唱,比日本还会达到自虐高潮,佩服。港台那边我不乱说,免得破坏了一国两制国体,但某些人少些拾人残羹冷炙来大陆假正经,也不看看大陆也开放搞活天天翻墙啊,还以为我们蹲在湖南山沟看湖南卫视了?中国就是这个样子,西式的文雅我们就学了个皮毛

第五篇:美国留学申请材料清单史上最全版

美国高中、本科、研究生、本科转学四类申请,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申请材料上,也有一些差异,具体材料准备如下:

美国留学申请材料:高中

1、学校申请押金,约100-400美元不等,依据不同学校申请而定。

2、中英文版本毕业证明,学位证明或者在读证明。

3、成绩单(数量:申请学校间数N+2份)。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在读证明、成绩单、为官方正式文件,中英文版本均需用学校信纸打印出来,并由校方(教务部)盖章,用学校信封封装并在封口加盖校方(教务部)印章。注:在读证明和成绩单可合二为一。即:可在成绩单内体现出学生就读于该学校。

4、托福成绩单/SSAT成绩/SLEP成绩复印件

5、父母银行存款证明(数量:申请学校间数+2 份),建议金额:(涵盖高中及大学期间的费用)申请9年级则120万人民币;10年级则100万人民币;申请11年级则80万人民币

6、简历

7、推荐信。推荐人一般为英语老师,数学老师,校长或班主任。写好的推荐信需要用学校信纸打印出来请推荐人签字,放学校信封,再于信封口骑缝签字。

8、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文章(Essay),个人陈述说明你有怎样的背景,有什么让你成长的,难忘的经历;有什么学习经历,有什么促使你选择在美国读高中。此外,有的学校通常还要求提供一篇到几篇不等的命题或自命题文章(Essay)。这些文章通常是考察你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你的生活态度及面对挑战的能力,因为中国学生的成绩往往不分高下,所以好的ESSAY却能够将大家区分开来,出奇制胜。

9、资格证书/奖励证书复印件等其他材料

10、免疫证明:可能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要求提供,具体情况在确定学校时可以得知。

美国留学申请材料:本科

1、学校的申请表(现多采用通用表申请)

2、成绩单和毕业证明。开成绩单不能提早进行,只有等高二成绩出来之后才可以开始,也就是通常高三刚开学的时候开始办理;毕业证明只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才要求。

3、推荐信。推荐信通常包括3封,一份是School Report,是你的学校给你出具的官方推荐,国外一般有Counselor即升学顾问来完成,国内可以找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来完成,或者你指定某个老师担任你的Counselor来完成;另外两封叫做TeacherEvaluation,是任课老师(一定要教你课)对你的评价和推荐。由于你高二的表现也至关重要,因此联系推荐人的事情也等到高二结束以后才可以开始办理。如果某些学生还有额外的推荐信也是可以的,但通常不能替代以上的School Report和Teacher Evaluation。

4、父母工作收入证明和银行存款证明。这些也一般在申请开始的时候办理即可。

5、TOEFL和SAT成绩单。一般TOEFL和SAT成绩单是要求由考试机构直接寄给学校。

6、学校要求填写的其他不能网上递交的表格,比如奖学金申请表格和家庭收入情况表等。

7、除此之外,如果学生还有补充材料,比如简历(尽管学校不要求提供)、获奖证书复印件、作品集、音乐CD等等都可以邮寄给学校。少数学校要求Writing Sample。极个别学校甚至需要护照复印件或者一张照片。

美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

1、申请学校要求的申请表格。对于美国研究生申请而言,绝大多数学校的申请表格都是网上填写,在线提交就可以了。只有极个别学校是要求打印下来,手工填写,具体的要求要看各个学校的网页。

2、一份或多份大学的成绩单。如果是毕业后申请,需要提供四年的成绩;如果是在校学生一般要求提供从大一到大三的全部课程成绩。有个别学校会要求大四上学期的成绩单才给最终结果,针对这几种情况你在2月份出了成绩后再补寄一份更新后的成绩单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成绩单都必须是中英文对照,加盖学校的公章,由学校装入信封封口,并在封口处也加盖公章。

3、学位证&毕业证。毕业生需要提供毕业证和学位证。要求也是中英文对照,装入信封封好,加盖公章。

4、标准化考试成绩寄送。大多数学校还是会要求官方寄送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单(TOEFL/GRE/GMAT/LSAT),但现在也有部分学校可以接受在网申表格中上传,录取后再补寄。

5、推荐信和推荐表格。一般美国大学要求三封推荐信。目前推荐信的提交有两种方式:网推和纸推。纸推就是推荐信是由老师写好以后签字,和推荐表格一起密封在信封里,然后在信封封口处签字。网推就是在网申表格中登记推荐老师的电子邮件联系方式,推荐老师会收到学校发过来的网推地址和用户名密码,推荐老师登陆进去后直接在线填写提交。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采取网推的方式。

6、个人简历(Resume)。如实写出自己的经历就可以了,要注意突出自己的闪光点。另外就是最好不要超过两页。

7、PS(Personal Statement)。PS也就是自述,它在申请美国研究生的材料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PS,教授可以看到你这个人是不是就是他所需要的。如果我们可以把申请比作找工作,把教授比作老板,那么申请文书就是你的工作能力证明。如果不能够在申请文书中充分展示,并且这种展示没能投教授之所好的话,你的申请就注定是失败的。一篇合格的、出色的PS的出炉需要经过

1、2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的反复修改、沟通、再修改的过程。可以说这样的PS是字字珠玑,没有一句废话,紧密的为你的申请目标而服务。

8、论文、获奖证明。如果你发表过学术论文,可以把论文的Abstract(摘要)附在申请材料中,如果论文级别较高且是英文的,也可以作为附加材料寄过去。另外如果你获得过国家级或者国际竞赛的奖项,那么也可以作为附加材料寄过去。

9、财力证明。现在一般学校都不会在申请的时候要求学生提供资金证明,大部分是录取后申请I20的时候才需要。对于自费的学生来说,这是证明你有能力负担几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重要材料。

10、其他材料。有一些学校会要求一些特别的材料,比如有些文科专业会要求提交Writing Sample,商科专业会要求提供essay,这些需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及时添加。

美国留学申请材料:本科转学

1、学校的申请表

2、成绩单和毕业证明。不仅有高中成绩单,还要大学成绩单。

3、推荐信。

4、课程描述:课程描述就是要你对你修的每一门课简单的用英语描述一下,目的是让外国老师知道你上的是什么内容的课,什么程度,什么深度。也是转学分的基础依据。

5、父母工作收入证明和银行存款证明。这些也一般在申请开始的时候办理即可。

6、TOEFL和SAT成绩。

7、学校要求填写的其他不能网上递交的表格,比如奖学金申请表格和家庭收入情况表等。

8、除此之外,如果学生还有补充材料,比如简历(尽管学校不要求提供)、获奖证书复印件、作品集、音乐CD等等都可以邮寄给学校。少数学校要求Writing Sample。极个别学校甚至需要护照复印件或者一张照片。

上一篇:木门宣传语范文下一篇:明朝那些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