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023-01-11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对新时

期党建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发展道路和新的发展模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时代背景

(一)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由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我国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完善阶段实际上是攻坚阶段、决战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若不能全面、协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措施就很难推行。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加入WTO标志着参与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既扩大了我国市场空间,也引起了贸易摩擦增加和资源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大。

(二)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基本国情对发展的制约。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均资源少,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封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3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4%,而美国高达32.6%、日本占15.2%、欧盟占26.8%。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1、劳动力众多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人口总量、就业人口、老龄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这“四大高峰”接踵而来,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是今后一个长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2、资源相对不足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养活着约占世界1/4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3、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矛盾。据统计,1997年-2003年7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不到城镇居民增量的1/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比

1、90年代中后期的2.5比1,扩大到2003年的3.2比1。“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45,贫富悬殊拉大。

1

4、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管理水平殛待提高。2003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各种利益关系愈来愈复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政府的各种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平、意识等殛待提高。

(三)科学发展观是顺应世界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一方面,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的带动和文化的支撑。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使国际社会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国际上各种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早已成为各国争夺和急于控制的重点。我国必须科学地把握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更好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发展。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实质是始终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型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一定速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标是不可能达到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三个规律认识的深化,把握时代特点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种认识与改造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一个政党只有根据历史的变化与时代的特点,制定与确立自身的发展观,才能推动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探索新时期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现实结论与理论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今后一个时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2 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有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三)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标准

新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高执政能力,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来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用人观和政策观的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以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广大干部谋发展、干发展。考核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与行为标准。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做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并善于把这一优势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明确对党员提出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党性修养与实践能力的原则与要求。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意义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继承和发展,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国情、总结经验而提出来的。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地位 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出来的。这一观点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一观念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这一系列思想的继承和完善,对指导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1 尤其是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二、 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它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今后一个时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重要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2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应抓住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的事业才能够深入发展下去。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协调、不平衡、不适应、不和谐的方面严重影响了并且正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就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落实;就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 3 会安定团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

三、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新时期重要战略思想,对我党和我国各项事业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强调要时刻铭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其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

4 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新中国成立后,又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深理解和实践中运用体会。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100问》

3、《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时代意义

班级:XXX

名:XXX

号:XXX

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和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就目前学术界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而看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欲从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内涵和及其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对此问题形成较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内涵 、时代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1.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由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我国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完善阶段实际上是攻坚阶段、决战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若不能全面、协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措施就很难推行。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加入WTO标志着参与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既扩大了我国

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市场空间,也引起了贸易摩擦增加和资源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大。

1.2、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基本国情对发展的制约。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均资源少,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封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3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4%,而美国高达32.6%、日本占15.2%、欧盟占26.8%。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1.2.1、劳动力众多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人口总量、就业人口、老龄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这“四大高峰”接踵而来,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是今后一个长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1.3科学发展观是顺应世界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一方面,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的带动和文化的支撑。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使国际社会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国际上各种战略资源、

2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早已成为各国争夺和急于控制的重点。我国必须科学地把握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更好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

1)人本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包括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人民群众谋发展。这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依靠力量,也部分回答了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

2)全面发展。就是要形成并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拓展了发展的内涵,即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中,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协调发展。就是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保持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的比例适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这就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册建筑相协调,

3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特别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持续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主要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目的是实现人类福利连续不断地增加或保持。这体现了发展的代际关系原则(即每一代人的发展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5)和谐发展。就是要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问题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一个和谐的创业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6)和平发展。就是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创造和平发展环境。要坚持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建设性,实现互利共赢,并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还包括文明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等。它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

4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用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的认识。

3、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三个规律认识的深化,把握时代特点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种认识与改造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一个政党只有根据历史的变化与时代的特点,制定与确立自身的发展观,才能推动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探索新时期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现实结论与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今后一个时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

5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转移加快,我们有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3)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标准 新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高执政能力,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来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用人观和政策观的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以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广大干部谋发展、干发展。考核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决破除一

6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与行为标准。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做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并善于把这一优势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明确对党员提出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党性修养与实践能力的原则与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3】赵继伦:《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诉求》,《理论前沿》,2008年第2期。

【4】王丽薇:《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及时代价值》,《管理科学》2008

7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年第1期。

8

第四篇:以家乡发展为例——阐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叙述了笔者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在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在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叙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笔者所查阅官方资料为基础展开叙述,另一部分则是以笔者的切身体会为基础进行叙述。其次,以阜阳市近几年来的各方面发展的情况,来阐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阜阳市;发展变化;发展问题;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意义

科学发展观提出次年,我的家乡阜阳市启动了“6611”工程,该工程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发展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紧紧围绕6项基础工程、6个工业支柱、10大农产品基地和10个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实施一批规模大、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官方文件和资料显示,我的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在民生、工业转型、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骄人的成就。

首先是民生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民生投入保障有力。近年来,阜阳市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手里没有钱,老来惹人嫌”、“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曾经,这些乡土俚语,是不少基层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随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健全,这些话正被人们逐渐淡忘。此外,近年来,老家县城通过做大医疗资源,大力发展现有医疗机构的诊治技术,吸引了全县100多万名参合农民中的九成在县内看病就医,提前实现“2015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至90%左右”的目标,基本做到让百姓小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

(3)民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阜阳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期盼出发,不断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保障和服务民生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夯实了百姓幸福生活的“地基”。

(4)着眼长远造福群众。在民生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既注重当前,又顾及长远,近年来着眼长远实施了基础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等一批规划,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是工业转型方面,近年来,阜阳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此外,节能减排等词汇频繁出现在政府相关文件中。

最后,是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方面,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相关工作考评方案,另外,还集中整治和防

1

治重金属污染。此外,新闻中多次出现治理环境、建设生态阜城、共建美好家园等与环保相关词汇。

以上是我从新闻和官方文件中找到的相关资料,主要是近几年来,家乡发展取得的成就。作为一个阜阳人,对于这些我自己也有较为深刻的感受。

我所感受到的变化,是一分为二的,首先是好的方面:(1)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优化(2)农村医保(新农合)实施和制度不断完善,婴幼儿可以免费接种部分疫苗,本人在高中时曾在学校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之前没有此政策),小诊所医生的整合。(3)乡村公路公交站牌的设立(4)农村水泥路的修建。(5)农民得到了多项与农业相关的补贴。(6)“退耕还林”政策(7)占用耕地建房现象被相关部门禁止。(8)农村生活垃圾有了集中倾倒的中转站。(9)我的家乡属于中部地区,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初,大量高污染企业搬迁至我们那里,前几年环境逐年变坏,近期已有所改善。

(1)至(5)点主要体现了家乡近几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在民生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6)至(9)点主要体现了政府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

其次是不好的方面:(1)从小学到中学,老师指定购买学习资料和购买书店现象较为普遍,缺乏优秀教师。并且,近一两年,教师搞副业现象严重,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教学质量很让人怀疑。与此同时,初、高中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2)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周边河流水质连年下降,河水富营养化严重。(3)污染企业在环境监管部门离开后,照样会排放处理不达标的污水。(4)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普遍。(5)由于青壮年多外出务工,造成大量劳动力外流,当地农产品单一化,且农药喷施量和喷施频率逐年提高。(6)电影下乡,政策制定者想法很好,实际收效不大。(7)贫富差距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从以上几点可以发现,我的家乡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实际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个人觉得应该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2)农村环境治理措施不到位,村民环保意识不高。(3)虽然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但实际效果不大,尤其是对普通农民工来说。(4)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这一问题较为明显,农村人茶余饭后的生活仍然集中变现为看电视剧、打麻将、打牌等娱乐方式。

家乡近几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骄人的,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挺多的,作为家乡的一份子,个人觉得家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2)继续加强社会管理和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正确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

(3)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提高重要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避免决策的随意性,保证公民了解和参与决策的权利,使政府的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情、顺应民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4)加大发展本地教育事业的力度,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教师,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事业。

(5)加强本地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2

提升家乡人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尤其是农村地区。

(6)继续加大家乡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

下面结合笔者家乡近几年的发展,说明一下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家乡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提出次年启动的“6611”工程,改变了以往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体现了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点现实意义,即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认识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原则[1]。

但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内涵,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仅仅等同于GDP增长;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GDP增长是第一要务,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其他包括生态环境、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正等等,都可以牺牲。或者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所有问题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1]。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民生一词多次出现在家乡政府相关文件中,家乡民生建设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而且之前存在的较大的环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些体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两点现实意义,包括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1],具体阐释如下:

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关于发展和发展观的问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整体目标;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之路;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是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又一丰硕成果,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又一重要体现[1]。

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特点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与我们已经达到的以“翻两番”为目标的“小康”不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换言之,我们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的一切政策措施,必须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1]。

我所查到的家乡政府资料显示,为了不让相关部门怠于节能减耗,家乡政府每年都给自己制定一个节能降耗的目标,并且努力完成目标,这有力地体现了提

3

出科学发展观的第四条重要意义,即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正确选择[1],具体阐释如下:

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我们人均占有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0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1]。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家乡政府积极推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科学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几点体现了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五点重要意义,即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1],具体阐释如下:

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进一步促进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1]。

综上所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主要分为五点:第一,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认识的进一步完善。第二,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第三,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第四,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正确选择。第五,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覃正爱.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及实践途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30(2):90-93

4

第五篇: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指出:“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9月中旬和10月上旬,李克强总理两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扶贫工作时,都对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13年4月,汪洋副总理在甘肃省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提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3年6月28日,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目前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地方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即便一些地方开展了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工作,也往往不能真正瞄准贫困户建立帮扶机制,不同程度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要下决心摸清底数,在全国开展到村到户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完善贫困识别机制,改“大水漫灌”为“滴灌”,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对扶贫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只有这样,才能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经验对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2013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

1 贫工作机制和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工作要求。

上一篇:课外体育活动教学计划下一篇:开学消防第一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