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政府发展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武汉市政府发展范文

武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商业发展

文章参考:房道网新闻资讯频道-/fcxw/

武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商业发展

武汉文化旅游项目建成

2011年国庆,沙湖畔的万达中央文化区一期楚河汉街开街,迎来了逾200万名游客的光顾,成为全国假期人流排名前三的热点区域。投资达500亿元的武汉中央文化区,是目前万达集团在全国投资额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武汉第一个主打以文化为基础,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

武汉汉街介绍

“汉街的确给武汉市民带来了惊喜。首先“楚河汉街”名字起的好,有文化底蕴;屈原、昭君、知音等五个文化广场也充满楚文化特色。不仅如此,汉街还为武汉市民带来了国际时尚消费文化,给大武汉商业氛围的营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改变了武汉的商业格局。”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学平表示。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是目前一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例如北京的79

8、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莫干山路;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等等。武汉从2007年开始就可以改造汉阳造、昙华林,希望借此朝文化产业的方向发展,也许是武汉文化气氛的淡薄,也许是开发理念、运营模式方面的不成熟,又或许是政府政策支持的缺乏,武汉的文化创意产业街也一直未形成气候。

2011年,武汉中央文化区的出现又开始重拾武汉商业地产的文化之梦。无论是已建成的汉街上的省内最大书店、各大画廊及琴行,以及规划中中央文化区东端的汉秀剧场及西端的世界唯一市内电影文化公园,中北路商圈已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商业街的实验之地。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不过目前看来,主打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央文化区发展之路任道而重远。“一个新的商圈形成,至少需要5至6年的时间,长的可达10多年,一般来说,商业地产初期都不会很热闹。”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中央文化区处于武汉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新城区域,但该商圈目前尚未成熟。

此外,结合武汉市政府的发展规划,可以预见的是,传统的武昌滨江商务区将进一步发展为集商务办公、高端住宅以及商场、酒店一体的高端商务区;而中南中北商圈将主力发展总部经济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光谷商圈则侧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以及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

参考资料:

第二篇:武汉 物流产业发展状况

2009年,武汉市物流业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以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契机,抓住机遇,克服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实现了止跌企稳、加快回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武汉市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1070.58亿元,同比增长10.4%,高出全国物流总额增幅3个百分点,反映出物流需求在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企稳回升步伐有所加快。

一、武汉市物流业运行的总体情况

1、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放缓。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武汉市实体经济的影响,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受到了较大冲击,社会物流总额由高速增长到平缓过渡,物流市场需求实现了由萎缩到复苏的逆转。

近年来武汉市物流规模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2008年,武汉市物流总额已站上万亿元台阶达10023.79亿元,比2004年增长1.55倍,2005年-2008年物流总额持续高速增长,增长幅度依次为28.7%、24.8%、25.9%、26.0%;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武汉市物流总额的增长幅度为10.4%,是近年来的最低点。

2009年,武汉市物流业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分季社会物流总额增长仍呈直线上升轨迹,其中上半年增长5.1%,前三季度增长6.9%,全年增长10.4%。反映出物流需求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企稳回升步伐加快。

2、货物运输量先跌后升。年初由于部分工业企业生产陷于停滞,工业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受到抑制,货物运输量经历了先跌后升的逐步恢复过程,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900亿吨公里,与上年同期比上升8.6%。2009年,从武汉市的四大交通运输枢纽的运行轨迹看,公路:运量增长明显,完成货运量16679万吨,货物周转量282.8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58.6%和257.7%。铁、水、空都实现了运输止跌回升,下降幅度逐步减缓的转变,其中水运由一季度货物周转量跌幅21.7%至4季度实现正增长;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码头的竣工以及江海直达航线的开通,虽然港口吞吐量同比下降3.3%,但其中集装箱吞吐量逆势上扬比上年上涨19.5%。铁路、航空都由上半年的大幅下跌到四季度的逐渐回升,抑制了上半年的跌势。

3、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物流业增加值小幅增长。2009年调查资料表明,全市85家重点物流企业共实现盈利13.46亿元,同比下降13.3%;85家企业中有7家亏损,比上年减亏5户,但有27家企业利润低于上年,盈利能力下降。据测算,2009年武汉市物流业增加值为481.52亿元,比2008年增长9.1%,占武汉市GDP的10.4%,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对武汉市GDP的贡献也由上年的3%降为1%;占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4、交通领域投资大幅增长,物流运输立体网络不断增强。2009年,武汉市在交通领域的投资建设力度大幅提高。共完成投资额277.1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铁路投资额62.9亿元;公路71.3亿元;水路27.8亿元;航空12.2亿元;公共交通65.2亿元。这些投资提高了武汉市的交通运输能力,使武汉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吸引了众多知名物流企业进驻,武汉市迅速成为全国物流枢纽城市之一。在国家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进一步明确

了武汉在全国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武汉市是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中的中心城市和枢纽城市,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

二、武汉市物流业低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阻碍了武汉市物流业的发展,从物流运行情况看,武汉市物流业低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产业,受制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0.4%,增幅低于上年14.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总额同比下降8.6%,增幅低于上年41.1个百分点,由于94%物流总额由工业物流和市外购进总额构成,因而工业销售产值和批零企业销售额增幅下降直接导致物流总额增幅下降。武汉市物流总额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企业景气调查的资料看,自2008年以来交通运输邮政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与工业企业和批发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的变动趋势走向一致。

2、物流成本过高,制约了物流业增加值扩张。物流成本的增加制约了其增加值的增长,物流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一是受货运价格及油价成本增加的影响。近年来国家铁路货物运输价格不断上调,2006年4月,国家铁路统一货物运价平均每吨公里提高0.44分,即由平均每吨公里8.61分提高到9.05分;2008年7月,整车货物运价每吨公里上调了3分至7分,2009年12月,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平均每吨公里由9.61分又提高至10.31分。同时,近年来我国多次调整成品油价格,2008年初汽油价格为5980元/吨,柴油价格为5520元/吨;两年来9次调整了成品油价格,其中有6次价格是调涨,至2009年9月30日汽油价格为8040元/吨,柴油价格为7450元/吨,分别上涨34.4%和35.0%;仅2009年运输成本上升影响物流总费用上涨3.5个百分点;二是受国家融资政策、土地紧缩政策及银行加息翘尾等因素影响。物流企业融资成本、土地成本、仓库等费用明显增加,2009年各项保管费用的增加影响物流费用上涨1.4个百分点;三是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影响。成本费用增长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盈利水平,影响了增加值的增长。

3、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武汉市物流业发展水平虽然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与兄弟城市比有较大差距,不但低于上海、深圳等城市,还低于南京、青岛。武汉市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存在“二高一低”的现状。“二高”:一是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2009年武汉市为16.5%,而发达国家一般为8%-10%,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左右。说明武汉市物流业仍是粗放型发展,同时也说明物流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二是管理费用高。武汉市物流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2009年为2.2%,而美国、日本均只有0.4%;“一低”即物流总体水平偏低,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物流人才、物流科技、物流管理水平等。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是影响武汉市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4、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物流技术水平不高。武汉物流企业总体而言,仍处于小、弱、散的局面,总体服务水平不高。截至2009年底,武汉市2000余家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中,资产不足100万的企业占半成以上,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仅7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万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不足6成,5000万元以上的仅60余家。物流企业“小、弱、散”导致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制约了工商企业对高效能、专业化、网络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成为阻碍当前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全市尚未建成统一的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导致不同企业、市场和运输方式之间难以实现高效对接,与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差距明显。与此同时,大多数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企业资源管理等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

总之,制约武汉市物流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政策环境也有待改善。物流业作为前期投资多、资金回收慢但社会效益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初期尤其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其提供支持。与深圳、广州、上海、成都等城市相比,还没有一套针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在项目用地、税收减免、交通管制、公路收费等方面的配套实施细则。在实际运营时会遇到类似土地规费偏高、市区配送车辆管理手续繁杂等一系列难题。

第三篇:武汉云计算产业发展论坛

武汉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2011’年会的邀请

一、会议目的:高端会晤、交流学习、感恩答谢、辞旧迎新

二、会议时间:2011年12月29日(13:00-20:00)

三、会议地点:光谷金盾大酒店

四、会议形式:会议拟分上、下半场形式举行。上半场举行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投融资、服务创新等为主题的分论坛;下半场为年会大会。

五、主办单位:武汉发展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湖北软件开发与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武汉市软件与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武汉市服务外包共公服务平台

六、会议主持人:主持人分别由各分论坛负责

七、参会人员:分管市领导、武汉发展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武汉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武汉市软件协会理事单位、会员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共计400人左右。

八、奖项设立:设立5个奖项

1、2011’优秀软件项目解决方案企业

2、2011’最具服务创新企业

3、2011’最具成长型企业奖

4、2011’优秀社会贡献企业

5、2011’优秀海外市场开拓企业

九、议程安排 13:30 主会场

14:00—15:30 中国.武汉移动互联高峰论坛(主会场) 演讲题目一:移动开发者面临的新挑战

演讲人:全球最大中文IT社区CSDN、《程序员》杂志创始人蒋涛 演讲题目二:2011移动应用市场的数据分析

演讲人:创新工场北京锐讯灵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蒋凡 演讲题目三:移动互联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机遇 演讲人:北极光创业投资基金副总裁吴峰 演讲题目四:APP跨平台开发的技术与实现 演讲人:武汉百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刘铁锋

15:30—17:00 云计算辩论赛--云计算对武汉市相关产业的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15:30-15:40 辩论会开幕

15:40-15:50 主持人介绍云计算、辩手、评委及领导和嘉宾 15:50-16:50 云端对决

主持人:徐允平 赛科云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副总裁 正方一辩:刘 勇 武汉蓝筹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正方二辩:邵钦豪 赛科云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总监

正方三辩:张立强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讲师、博士 反方一辩:江晓天 武汉厚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反方二辩:邹运涛 武汉闻风多奇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总监 反方三辩:石宣化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副教授 16:50-17:10 评委点评

签到 分会场

(一)

14:00—17:00 现代服务创新分论坛(由商务局负责) 会议时间 会议内容

14:00-14:10 主持人讲话

14:10-14:30 云计算将改变服务外包产业格局

演讲人:Gartner业务经理 李庆春

14:30-14:50 内需增长下的企业服务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演讲人: 知名服务创新服务机构飞马旅副总裁 顾冰

14:50-15:10 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转型发展路径

演讲人: 天津鼎韬外包服务有限公司研究总监 沙琦

15:10-15:20 创新ODC服务模式

演讲人: 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李磊

15:20-15:30 家政服务新模式

演讲人: 武汉威仕达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波

15:30-15:40 创新专业服务模式

演讲人: 武汉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强

15:40-15:50 创新商业服务模式

演讲人: 上生活-上古无线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助理 戴路

15:50-16:00 传统软件企业的创新转型之路

演讲人: 武汉蒲公英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勇

分会场

(二)

14:00—17:00 投融资分论坛

主持人: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 聂益军 会议时间 会议内容

14:00—14:10 会议主持人介绍参会领导和嘉宾 14:10—14:20 武汉市投融资政策

演讲人:武汉市金融办处长 阎鸿

14:20—14:35 武汉市发展软件产业优惠政策

演讲人:武汉市信产办电子信息和软件服务业处 14:35—14:55 中小企业融资形势及银行服务新政

演讲人:汉口银行光谷分行副行长 程志 14:55—15:20 创业投资于TMT行业的发展

演讲人:湖北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敏 15:20—15:35 武汉金融超市融资服务模式

演讲人:武汉金融超市副总经理 王海琴

15:35—16:30 企业路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软件、3S企业代表5家)

16:30—17:00 金融、投资机构和企业自由交流 分会场(三) 14:00—17:00 武汉市大型企业开拓离岸外包市场座谈会 主持人:武汉市商务局总经济经济师 兰岚 17:00 下半场

17:10 暖场烘托气氛

17:10—17:30 武汉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作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规划

17:30—17:45 由市信息产业办公室副主任胡大平宣布表彰决定并进行颁奖仪式(获奖企业名单附后)

17:45—18:10 受表彰企业代表发言(各5分钟)

1、2011’优秀软件项目解决方案企业代表

2、2011’最具服务创新企业代表

3、2011’最具成长性企业奖代表

4、2011’优秀社会贡献企业代表

5、2011’优秀海外市场开拓企业代表

4 18:20—18:30 分管市长市讲话 全场抽奖穿插活动之中 18:30 晚宴

十、媒体宣传

拟邀请武汉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将此次会议作为发展武汉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一次宣传活动。

电视台、长江日报专题报道:围绕年会和云计算; 本地报刊上刊登新闻报道; 产业相关大型网站上发表新闻报道 联系人:雷姗姗

联系电话:13407179641 15342339267 59906886-805

武汉市发展服务外包领导小组办公室

武汉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5

第四篇:武汉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

新能源是指新发现的一次能源以及通过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获得的二次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本规划统称为“新能源”。我市新能源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生物质能初具特色,半导体照明和能源动力电池得到较好培育,氢能产业蓄势待发,风力发电和核电设备制造初具规模,新能源产业集聚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掌握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我市加快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2009年全市新能源集聚企业近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70亿元。

(一)光伏发电形成市场优势

我市光伏产业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应用系统方面的研发走在全国前列。日新科技、珈伟科技、迪源光电、华灿光电、兴隆源等企业从事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具有国内领先的研发实力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日新科技主要从事太阳能光电产品研发,其生产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居全国市场占有率前三位,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市场太阳能户用系统电池组件的最大供应商之一,公司研发的太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先后在部分北京奥运场馆、武汉植物园等工程得 1

到成功应用。珈伟太阳能(武汉)公司是珈伟集团在武汉设立的生产及运营中心,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生产线,生产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1W到200W的系列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光伏应用产品,已成为中国知名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供应商之一,产品95%销往美国、欧洲和澳洲等地。

(二)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形成特色

目前,武汉生物质能产业分为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生物柴油三个方面。在生物质发电领域,以凯迪为龙头的环保企业加大对生物质发电项目投入,先后和全国产粮大省中266个县市签订了生物质发电供热协议,其中,项目已进入可研阶段80个,已开工建设的22个,已并网发电1个。在武汉及武汉周边城市实施的有江夏、监利、荆州、随州、襄樊等20个生物质热电项目。在垃圾发电领域,武汉重点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汉阳锅顶山汉口府河、蔡甸千子山、江夏长山口、洪山群力村等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该项目的建成能有效的实现垃圾减量,也将较好的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在生物柴油领域,艾瑞公司、达瑞科技企业采用废弃油脂生物柴油转化技术、甲醇转酯化生产技术以及菜籽直接提取油脂转化生物柴油等技术在武汉开始得到应用,并已进行的产业化生产,生物质柴油的产业化应用也将为武汉生物质能源新的增长点。

(三)半导体照明得到较好培育

半导体照明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培育的新型光产业之一,湖北省将“LED半导体照明项目”列为“百项重点高新技术产品推广计划”首位,武汉市被列入科技部21个“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并获批成为新的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武汉迪源光电具备提供LED照明整体方案的技术实力,产业园一期形成了年产外延片12万片、大功率芯片1亿只、路灯3万盏的生产能力。

(四)氢能产业化加快推进

武汉氢能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组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优势,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CM技术的燃料电池核心组件MEA制备技术等,建成了一条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产品全部面向海内外市场。该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供应商,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银泰科技公司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电池生产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一直致力研究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和集成技术、水、热管理技术、模块化技术和燃料电池电源控制技术,开发适合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的燃料电池系统。银泰科技公司致力研究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和集成技术、水、热管理技术、模块化技术和燃料电池电源控制技术,开发适合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的燃料电池系统,在燃料电池领域确立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两公司力争做大做强燃料电池产业链,在国内确立领先地位。

(五)风力发电和核电设备制造初具规模

我市风力发电和核能以设备制造为主,同时建成了一批风电示范项目。国测诺德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技术从瑞典引进,现在是湖北省内唯一一家从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的高科技企业,产品类型横跨两叶片及三叶片风机,是中国风机市场唯一同时拥有两叶片和三叶片技术的风机生产商,我市形成以国测诺德系统总装集成为龙头、汽发、中船6803厂、461厂、471厂、3303厂、中科凌云、凌久高科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的风电产业链。国测诺德目前在东湖开发区拥有3.6万平方米厂房,在内蒙古拥有50万千瓦的风电厂。另外,武汉中科凌云新能源公司研发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为国际首创。

核能装备制造目前虽然规模较小,但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实力。武锅核电在江夏庙山开发区建成了14000平方米的全封闭式新厂房,并购臵了专用组合机床等大型关键设备,在建造厂房、设备搬迁的同时,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配臵、基地建设及后续保障条件等方面全面铺开,根据专项产品封闭式生产的要求,新增的四大主要设备也先后完成了调试和验收。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成员单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核动力运行研究和技术服务的科研事业单位,现已建成保障国家核电运行安全的技术支持和后援体系,并构筑了核电无损检测技术、核电仿真技术、核蒸汽发生器设计试验与维修技术三大技术支柱,其技术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六)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

我市培育新能源产业具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中南电力设计院、国家电网武汉高压研究所等及相关企业都具有相当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2009年,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武汉能源研究院,以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打造武汉高校、企业新能源联合研发中心,聚集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引领前沿技术。包括太阳能热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智能电网、新兴高效动力电池、碳减排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等研发平台及新能源政策研究。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新能源产业整体规模较小,虽然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一)新能源产业本身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以生物能源为例,前期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正陷入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有的项目甚至暂时停产或半途而废。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项目因为原料油的问题,也呈进退两难状态。从光伏发电和氢能的市场看,主要依赖海外市场,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缓慢,市场狭小,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

(二)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新能源的研发

技术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转化,其资金投入较多,风险较大,如凯迪的太阳能柴油项目以投入前期研发资金10亿元。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融资途径制约了新能源领域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得具有部分和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迅速扩大规模。

(三)产业科技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武汉具有丰富的从事新能源产业的科技资源,拥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良好基础条件,烦富有成效的参与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较少,如武大、华工在燃料电池,生物能源领域所具有的科技优势尚未进行有效整合,将科技资源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还不够。

第五篇:六个“一体化”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将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分三个步骤达到远期目标:到2020年,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武汉城市圈提前3―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尽早形成以武汉市为中心、以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公路通道银(川)武(汉)线为主轴、连接武汉周边城市、通达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公路主骨架。逐步实现轻轨向孝感、鄂州延伸。加快武

九、汉丹铁路扩能提速工程和武汉市天兴洲大桥等新建项目建设,高标准改造武昌火车站,新建黄石火车站,形成沿江铁路大通道。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圈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之间互联互通。

加强能源建设。利用川气出川机遇,搞好城市圈内城市燃气的改造工作,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适时启动沿江输油管道的建设,承接海外原油,保障石化企业的原料供应。重点抓好城市圈内规划的大型电源点和核电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

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主要辐射极,向周边八城扩展,做大做强区域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主要包括光电子信息产业群,武汉庙山、鄂州医药产业群,武钢、华新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群,武汉、孝感机械制造产业群,武汉、黄石、鄂州、仙桃、天门等轻工纺织及食品产业群。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以武汉市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建设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网络。组建区域性金融机构。鼓励联合组建大型证券公司。构建城市圈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组建区域性银行集团,提高城市圈内城市商业银行整体资金实力。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开展异地贷款业务,推动信贷市场跨地域融合。

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以沪蓉公路、长江为大通道的东西向发展轴,以京珠公路、汉江和京广铁路为大通道的南北向发展轴,构架各级各类城市功能分工有序、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推进体制创新一体化

启动武汉城市圈空间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圈内城市体系、功能分区、产业重点、基础设施、要素流动等,实现优势互补。各城市要加快修订和完善各自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重点专项规划,实现规划对接、协调发展。

清理城市圈现行各项政策规定,消除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等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歧视政策。

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和财政支持政策。

推进招商引资一体化

建立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联合招商引资,共同优化投资环境。转变投资调控和项目管理模式,放开社会投资领域,放开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除国家有特殊规定外,所有投资领域一律向社会开放,打破地区、所有制界限和行业垄断。

上一篇:思想大解放总结范文下一篇:少先队先进集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