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方向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发展研究(1931-1945)

摘要:抗战时期,重庆以沙坪坝和磁器口为中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沙磁文化区。沙磁文化区自1938年2月建立以来,建立了大量的高等学府及文化科研机构,形成了初具协作性质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章程,同时创办刊物《沙磁文化》向全国发行,一跃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西部的文化中心。沙磁文化区的构想由胡庶华在1936年发表《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一文中提出,并于1938年2月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该文化区各种文教卫机构林立,文化区的教育由抗战前的偏居一隅,到抗战中后期站在舞台中央,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本文以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的小学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搜集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比较法和个案分析法,按照时间顺序纵向厘清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的发展。1935年以前,四川省政治经济重心转移,高等学院的建立推进了沙磁文化区的初步建立,此时小学学校分布散落,发展缓慢。1935-1940年,依托于沙磁文化区的正式确立,基础教育的总体构想与管委会的确立为小学教育指明前进方向,此时小学学校激增,学校规模逐渐扩大。直至1945年,沙磁文化区集科教文卫、抗战救亡、文化艺术等活动于一身,展现出多种文化光彩,其中的小学教育也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尽管数量庞大,但整体小学校舍受损严重、分布不均。整体而言,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具有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办学格局,共产党领导进步人士致力发展小学教育,以训育为主的课程体系贯穿始终,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小学教育得以为继和各学校学习交流频繁的特点。对于完善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体系,进一步促进西南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的成就,以及动员国民力量参与办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经验的借鉴和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抗战时期;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

学科专业:教育史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抗战时期

1.3.2 小学教育

1.3.3 沙磁文化区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历史比较法

1.5.3 个案分析法

2.沙磁文化区孕育时期小学教育缓慢发展(1935年以前)

2.1 沙磁文化区的孕育时期的概况

2.1.1 四川经济政治重心东移使沙磁文化区初露头角

2.1.2 四川省立重庆大学确立了沙磁文化区的地位

2.1.3 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促进沙磁文化区的形成

2.2 抗战初期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缓慢向前发展

2.2.1 抗战前小学教育零星散落(1930年以前)

2.2.2 抗战开始以后小学教育缓慢发展(1931年-1935年)

3.沙磁文化区正式确立前后小学教育迅速发展(1936年—1940年)

3.1 沙磁文化区的正式确立对小学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3.1.1 胡庶华的《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对教育提出总构想

3.1.2 南渝中学的建立提升了文化区的影响力

3.1.3 沙磁文化区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增强了对教育的领导力

3.2 沙磁文化区确立前后小学教育高速发展

3.2.1 小学数量激增

3.2.2 小学学校规模扩大

4.沙磁文化区多元发展时期小学教育在曲折中前进(1941年-1945年)

4.1 沙磁文化区多元时期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41年-1945年)

4.1.1 科教文卫单位内迁,带动沙磁文化区多元发展

4.1.2 抗战文化艺术活动蓬勃促进沙磁文化繁荣

4.1.3 学生抗战救亡运动为沙磁文化融入抗战血脉

4.2 抗战后期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曲折前进(1941年-1945年)

4.2.1 小学校数量庞大

4.2.2 分布不均,聚集城区

4.2.3 日军无差别轰炸导致校舍严重受损

5.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发展特点

5.1 形成了以国民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办学格局

5.1.1 国民政府始终主导小学教育的发展

5.1.2 子弟校关怀子弟

5.1.3 宗祠文化的影响

5.2 共产党领导进步人士致力发展小学教育

5.3 以训育为主的课程体系贯穿始终

5.3.1 训育的目标和内容

5.3.2 训育的实施与考核

5.4 训育制度下的课程标准限制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5.5 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小学教育得以为继

5.5.1 小先生制

5.5.2 二部制

5.6 各学校学习交流频繁

6.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6.1 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的成就

6.1.1 完善了沙磁地区小学教育体系

6.1.2 促进了西南地区小学教育发展

6.2 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小学教育的影响

6.2.1 动员国民力量参与办学

6.2.2 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提纲下一篇:房地产产业生态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