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

2022-08-03

由于公共场所发言的机会越来越多,发言稿的作用也愈加重大,那么你在撰写发言稿时是否感到迷茫?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

师才与师德辩论赛反方四辩发言稿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师才比师德更重要”。我方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了这个观点。

第一、众所周知,教师的核心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师才是敲门砖,师德是敲进门后才能体现的。师才是教师必须先有的,如果有良好的师德,但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则教育将无法传道和解惑。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道德教育并不占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当代社会,往往才能才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体。然后,从教育效果来看,教育活动的是一种技术活,需要一定的技巧、方法和能力,因而有才能的教师其教育效果往往比有道德的老师好得多。最后,从教学评估来说,道德水平往往难以衡量,很难说谁比谁高尚,大多数人往往不过只是在道德上的普通人。而才能则有具体的衡量指标,我们往往能够非常明确地指出谁更有才能。总而言之,师才就好比是一架机器,而师德是润滑油,齿轮间的摩擦需要润滑油来让机器运作顺畅。但是我们不能说润滑油价更高,因为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机器,而作为润滑油的师德只能对教育发展起辅助作用。。

第二、世界是由有才的人领导进步的。对于何者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这个问题,毋庸置疑,有才能的人能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有道德的人。蒸气机和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再而进入电子信息时代。这是知识的功劳。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讲“能者多劳”,怎么不说“德者多劳”呢?这说明了在现在的知识型社会中,才能是更重要的。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难道仅凭高尚的德行和平庸的才学就能够使教育兴盛,国家发展吗?

当前的教师地位在不断提高,但是长期以来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定主要停留在教师工作的社会价值上。人们歌颂教师像红蜡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园丁一样用汗水浇灌幼苗,像春蚕那样到死丝方尽的精神,却很少从教师职业的内部来看待教师,很少考虑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问题。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有因果关系,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极大丰富。如果教师不加强学习,势必落后于时代、同事、甚至学生。同时现实的情景也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例如,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欢愉和发现的惊喜?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第三、师才是师德的保证。学生更重视、更需要从教师那里学得文化知识,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教条。教师渊博的学问不仅能折服学生,也会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知识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从而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如果人格不健全,那么何来道德之说?

教学能力低下也会制约师德水平的提高。师德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没有从学生的根本需求考虑的爱,没有从自身水平提高考虑的爱,不应该是教师的爱。如果教师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那么为人师表就没有基础,教书育人也将成为空话。因此,对方辩友空谈师风师德实在是没有说服力。教育好比是一条河,知识是水,那么道德便是河堤,让河水按照人类规定的方向流动,以减少或者避免河流对人类的侵害。我国实行依法治国,近来个别师德师风败坏的案例会发生,有一部分原因是监管机制的问题。因此,社会更需要专业人事用他们的才能来完善法律条规。

下面我方指出对方辩友所犯下的几个错误:

一、偷换概念。今天,对方辩友所有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一个如果没有的基础之上。可是,今天是个比较性的命题,对方辩友没有一个比较的基础如何论证何者价更高呢?今天的辩论主题是“师才和师德哪个更重要。而不是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我方一直在重申,我们没有把德完全否决,我方说的是才是师才应该首先考虑的,而德只能是促使才更好发挥的辅助剂。所以要以才为先,同时又不能完全放弃对德的考察。道德虽可作为约束行为的一种手段,但它只是一个辅助行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智商能发展高科技,高科技能推动经济,而品德只是一个辅助,不要说高智商犯罪,那是个例,对方辩友又何以以点盖面而看不见大量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而又品行良好之人呢?再者我们强调师才重要的时候并不否认师德的重要性,只是说师才更重要,如同军队打仗,制度是必要的,但是上了战场短兵相接时,终还是要靠武力技术而非制度准则。

二、以偏概全。师德败坏的人毕竟是少数,我方不是说德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因为是少数而放弃了我们的主流。一位著名画家画了一个黑点在雪白的纸上,他的朋友问:“你为什么只画了一个小黑点”?画家却说:“你为什么只看到了一点黑,而不是黑周围的一片白呢?”世界上光明的一面毕竟比阴暗的一面大的多。而对方辩友却一直重复那几个无德事例,难道你们认为在座的甚至我国的所有教师师德都不合格了吗?现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师德师风还是好的,对于媒体上出现教师的负面报道,只是极少数的个体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教师队伍的形象。

三、师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他所从事这个工作的专业技能。我方一二三辩从理论上的指挥性,现实上的应用性双管齐下,用专业技能的含义,判断的标准多方面阐述了师德比师才更重要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想再强调两个概念:

1、我方认为,师德作为一种辅助因素而存在,并没有否认其重要性;

2、专业技能包含: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三个方面。而对方辩友却把专业素养非理性的定义在专业技能之外。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师才比师德更重要,任何片面强调过分夸大师风师德的作用和影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只重视品德而不注重才能的教师可以说是 “病木”与“沉舟”,也就难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育过程中是道德和才能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比较”。我们认为才能比道德更为重要并不是否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旨在澄清:在同等条件下,才能比道德更为重要。

第二篇:师才师德辩论赛反方四辩陈词最终版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今天对方辩友气势磅礴,但辩到最后却漏洞百出!对方辩友主要犯了以下几个致命的错误:

一、偷换概念。我方一直在重申,我们从来没有否定师德的地位,而是把师才和师德放在一个共存的前提下,讨论谁更重要。但是对方的发言始终纠缠有才无德和有德无才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对方辩友连辩题都没有弄清楚。按照对方的这种观点,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辩题改为身为教师应不应该具有师德,而不是师德和师才谁更重要。我方已经多次提醒过对方辩友,可是对方辩友一再听而不闻,听而不闻尚可救,倘若执迷不悟就真是无药可医了。

二、以偏概全。对方辩友企图根据一些有才无德的个别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以点盖面,以偏概全逻辑是荒谬的。针对当下出现的师德问题,我们痛定思痛,我们重视师德,而不是说师德比师才更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了上百条法律条文规范师德,但是师德依然成为了教育的软肋。师德建设出现了问题是因为我们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看待它。师德出现了问题就说师德重要。这种逻辑不是很可笑吗?

三、师德不能对工作起决定性作用。师才才是教育最坚固的基石。刚才对方辩友敏锐的思维,精彩的辩词和沉着的应答,都很好地展现了各位的师才。无论是智慧杯,还是辩论赛,师才一直都是教育发展的主题,并推动罗湖教育走向更大的辉煌。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战略。所以师才才是教育发展的推动力。

那么接下来,我方将从整个教育的发展向各位证明师才比师德更重要!

一、从教育的起源来看,从猿人站起来到中华民族站起来,我们所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标准都来源于教育的传播,教育的实践,教育的创新,也就是来源于师才。我方再次重申,师才不仅仅是技能和素养,还包括教育的实践力、传播力和创新力。如果没有这三种能力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人人都还是用四肢行走的类人猿。

二、从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需要一定的技巧、方法和能力。高尔基说,“爱护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孩子,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更何况道德教育并不占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当代社会,才能才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体。

三、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师才比师德更重要。认识到师才与师德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能推动师德建设,将师德转化为生产力。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能否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提供人才保证。试问:空谈师德能解决高考问题,解决就业问题,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吗?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师才比师德更重要,任何片面强调过分夸大师风师德的作用和影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第三篇:辩论赛决赛反方(公理胜于强权)四辩陈词稿

辩论赛决赛反方(公理胜于强权)四辩陈词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晚上好,陈词之前再次祝大家圣诞快乐

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陈述我方的观点即公理胜于强权。

首先对于公理,我方主要想表述以下2点:1.公理的定义。公理即某一阶段大家公开承认的理论。公众的认同赋予了公理强大的约束力和感召力。他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循循善诱而欲罢不能。公众所认同的是和平,是善良,是人类最本质的美好和最朴素的愿望。它大大提高了我们贵族般的优雅气质。2.公里的时代性。这也是容易引起对方辩友误解的一点。公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那些被淘汰的观点不过是在智慧的碰撞中急流勇退二安详地沉睡在岁月的静好和现世的安稳。要知道我们只不过是在坚守一个大多数人认可的信仰,这也是其区别于强权最为和谐的意义。xx告诉我们:要和谐,要有爱。

而对于强权,我方辩友已经多次重复所有的资料只给出一种解释即凭借优势地位欺压别人或别国的权势。厚厚的历史书告诉我们多少皇权由于失掉民心而落得像茶几一样摆满了杯具。同时,强权作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在政治上威胁了歌舞升平的盛世,文化上阻断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经济上影响了全球的发展。当一种方式为了利益而变得强硬甚至暴力,我们又有多少理由相信它能胜过我们普遍存在的道德呢?

至于对方提到的共产党的暴力,不好意思百度百科会告诉你那些都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它的本质还是公理派生出的制约力。这与强权的定义是大相径庭的。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总会有一些冥冥注定的公理与不屈与强权的对抗,庄子说外化而内不化正是此理,长歌怀采薇的歌声中,伯夷叔齐的坚持,司马迁对历史的贞忠和对道德的心安,咸阳那些掉进坑中的书生们对强权歇斯底里的呐喊,历史铭记着它们的点点滴滴也会铭记我们对公理的追寻。

我们再回到辨题即公理胜于强权,胜于即更优越,更有价值,公理帮助我们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足飨一世。而强权只是少数人掌握的活在世界边缘的自负的人,它终究被逼迫到自惭形秽,如同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会错过一生的美丽。

此时,我想到了100多年前印在大哲学家康德墓碑上的话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仰望,越是觉得它们的神圣和我们的渺小,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第 1 页 共 1 页 辩论赛:盗版是否利于文化传播(反方一辩稿)

一辩稿 盗版不利于文化传播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刚才对方辩友一直在陈述一个问题,那就是盗版的“合理性”。然而,盗版真有对方辩友所说的那般高尚吗?

不明其意,不知其理。我想先对今天的辩题做一准确定义。首先,何为盗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均给出了相应解释:“盗版”即“盗印”,指未经书刊或音像制品版权所有者同意而翻印或翻录的行为,这在我国已构成刑事犯罪。其次,何谓文化传播,广义上讲,大范围的传送、推广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行为都算作文化传播。

(不知对方辩友对盗版与文化传播的界定标准从何而来,莫非是从盗版书上抄来的?)

我方之所以认为盗版不利于文化传播,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

盗版的投机性决定了其文化传播的不可持续性。盗版刑事案件不论是处罚还是量刑,都与盗版者所获取的高额利润严重错位,再加上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对于违规企业往往采取放任和袒护的态度,也助长了一些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在这些人当中甚至流行一句话,叫做“盗版有贩毒的利润,却没有贩毒的风险”。盗版破坏了出版市场秩序,损害合法经营,妨碍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创新。盗版令原作者遭受经济损失,创作热情受到打击甚至导致文化减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盗版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如何利于文化传播?

第二,

盗版的非法性决定了其文化传播方式的不合理性。《中华人名共和国刑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多部法律文献中均明确规定盗版及传播盗版是违法行为。盗版同样对国家税收有巨大影响。XX年12月至XX年5月期间,广西某一犯罪团伙多次组织,策划,实施了盗版光盘的走私活动。此案共涉嫌盗版光盘

3000余万张,案值约1.88亿元,涉嫌偷逃税款2800余万。首犯林跃华被判处无期徒刑,没收个人财产400万元。

名不正则言不顺,盗版行为无论包装的多么合理都无法掩盖其非法的本质。)

第三,

盗版的牟利性决定了其文化传播目的的扭曲性。盗版的根本目的在于牟取利益而非传播文化。盗版图书省去了稿费,编辑费以及33%的国家税收,即使以低于正版书30%到40%的价格卖出去,最后的利润仍是正规出版社的6到10倍。对于盗版其他的音像制品,利润比盗版书籍甚至还要高。然而,在盗版高利润的背后又是什么?据XX年8月1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四川成都“扫黄打非”执法队查处了该市大量盗版中小学教辅资料。其书籍质量差劣,内容错漏百出,一旦流入学校,将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专家表示,盗版图书不仅会误人子弟,其低劣的印刷质量还会严重影响读者视力。在XX年底,德国一家media surveillance公司收集到500多个破解win7激活技术的盗版样本,发现其中32%以上的样本含有恶意代码。盗版商品因从非法渠道购来,消费者无法得到合理的售后服务。用户一旦发现质量或其他方面的问题,只能自认上当,出现损失也无法获得赔偿。合理经营者应奉读者为上帝,而盗版商则奉利益为上帝。当传播文化的使命扭曲时,还如何谈有利无利?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盗版不利于文化传播。谢谢大家。

第四篇:网络使人更疏远,反方,辩论赛(四辩总结),纯原创,独一无二

问题回答:

1.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应该先定义一下何谓沉迷,就我个人理解,沉迷可分为轻度沉迷,中度沉迷和重度沉迷,重度沉迷就是我们在新闻中时常可以看见的几天几夜连续上网导致昏迷休克等等,这当然是极少数人。但我认为当今的大部分中青年朋友,都介乎在轻度和中度沉迷之间,对方辩友如果有心,在日常生活中必然发现更多的人在吃饭时玩手机、在坐车时玩手机、甚至恋人躺在床边也在玩手机,本可以多一声问候,最终却以玩手机而终结。

2.对方辩友所说的qq、微信等网络工具的确使人们的联系更加方便,但却未必见得能让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通过qq、微信聊天难道比面对面坐在一起聊天的关系还要亲密吗?对方辩友跟家人朋友的亲密关系难道是依靠qq、微信等网络工具来增进的吗? 3.大部分大学同学都仅限于网络联系,少部分同学每年都会组织聚会见面,但是网络上联系的同学,时间一长,关系就慢慢淡下来了,哪怕是当年形影不离的亲密战友,网上联络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隔膜。反而经常聚会见面的同学还能一直维持亲密的感情。

网络的出现,除了商业信息交流作用,就是给异地的人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但是,我只想套用一句流行语,“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坐在你的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距离也会加剧疏远,单纯依靠网络工具拉近关系作用毕竟有限,包括我们在坐的各位,当年亲密无间的同窗同学和同床室友,虽然有便捷的网络可以联系,但你们现在的关系还有当年的那么亲密吗?

1.(根据智联招聘一份针对28个城市白领的调研显示,八成白领已患上手机依赖症,6成白领直接表示手机已经减少了与身边人的当面沟通。)

2日本宅男数量已达百万,呈逐年稳步增长的状态,中国有望超越日本宅男数量。所谓宅男,也就是长期呆在家庭等封闭环境,与人面对面交往较少,多指沉迷于网络士人。

3.如何看待聚餐和会议上的低头族,是否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 4.对因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性更容易造成的诈骗案件,如何看待,比如广西白色助学网性侵女童事件,以及天津爆炸案中的微博虚假信息诈骗。

四辩总结: 1.网络作为沟通联系的工具,的确使人们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甚至可以为远在天涯海角的亲朋好友创造交流的机会,我们也十分赞同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平台发挥的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但强大的社交通讯,只是看似让人与人变得更近,其实却使人离得更远。所以便有了这样一句流行语“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在天之涯,你在海之角;而是我坐在你对面,你却在玩手机”。在低头族盛行的今天,那种人坐在一起,心却各在他处的情形并不少见。无论是工作会议、朋友聚会,甚至是恋人约会,许多人感觉和坐在身边的人没什么话讲,反而对网络上陌生人的一个帖子或是名人的一个微博更感兴趣。

还有不少人吃饭前先帮食物拍照上传却忽视了与身边朋友对菜品的交流。数字终端,让我们渐渐远离了食物真正的美味和人与人交流的温暖。

手机网络不仅没有加深人们的感情,反而使朋友和家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不少人坐车玩手机,吃饭玩手机,睡觉也玩手机,本来应该是用“碎片时间”拿手机适当放松,现在却让手机把生活“碎片化”了。到底是玩手机还是被手机玩,这是一个问题。

3.再从国家层面看,当今网络沟通联系如此发达,但我们习大大2014年仍然高频率出访18个国家,今年10月份又连续出访英美等国,这不就恰恰印证了,即使网络已经发达到随时随地可以召开视频会议的地步,但面对面的交谈依然是拉近国家友谊和私人情谊最好的沟通方式。上有国家会务,下有企业商务,现在跑销售的很多也是依靠人脉关系,如果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发发微信就能拉近感情,那销售人员谁还这么辛苦天南地北地跑去维持加深与老客户的关系?再谈谈我们自己,我们基层干部要拉近与老百姓的亲密关系,又岂能只是做个论坛、发发短消息就可以的?因此,真正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必然要做到从群众中来,面对面地走到群众中去。

所以,网络的本质依然只是一个方便信息交流的平台,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恐怕还是需要依靠日积月累的亲身相处吧。本方的立场很明确:网络使人更疏远,我们在此也希望大家减少电脑、手机的无意义虚耗,珍惜身边人。 补充辩论: 2.对方辩友也提到了唯物辩证法,但对方辩友提出网络的利大于弊仅仅是针对网络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作用而言,这点我们也十分同意网络做为信息交流平台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中国有句古话叫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生没有全拿的)。既然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平台已经发挥了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那么,再强求一个虚拟的载体去拉近人们的亲密关系,岂不是强人所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道不是因为日积月累的相处而变得更加亲密的吗?)

(4.最后再看最近沸沸扬扬的广西南宁百色助学网性侵助学女童事件,就是一起网络捐助平台诈骗的典型案例,这个案例恰恰反应了,尽管网络平台有利于整合资源,但因为缺乏实地踏勘,缺乏面对面的会晤,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容易就导致极大的危害,他不仅没有拉近捐助者与受助者的情感距离,反而造成了加倍的伤害。(爱心人士通过网络平台捐款资助贫困学生,从2006年至今创办9年时间以来,百色助学网接受捐款700余万,但直到去年才在爱心人士的实地考察下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后,通过长期收集证据才将他一举抓获。百色助学网办了9年时间,如果实地考察的人多了,那么他还能这么容易遮住自己的丑恶吗?正是因为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性,才导致了9年时间无人发觉,如果实地考察的人多了,跟受助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频繁了,那么,存在的问题还会藏得住吗?所以我们在利用网络平台的时候,不仅要睁大自己的慧眼,有条件的更要实地考察,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与受助学生的感情,他们才会吐露心声。)

第五篇:辩论赛四辩发言稿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纵观本场辩论赛,对方辩友的发言真可谓妙语连珠,滔滔不绝,但是仍有几点不妥之处,让我方不敢苟同。请允许我为大家指出正方辩友所犯的几点错误:

1.对方一辩的对于“困难”的定义就十分牵强,一再缩小其范围,对方认为,困难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显然十分霸道,既然自己无法解决,那么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必要去讨论自助呢?显然将困难的定义局限化了,我方认为困难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达到一定的高度;

2.对方辩友认为团队协作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对方辩友显然没有深入思考,更加没有查找资料。根据木桶理论,一个团队的能力大小是取决于木桶的最短板,所以只有自助,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提高效率;

3.对方举出了面对灾难的例子,首先暂且不说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真的发生了,我们首先也要保证我们有自救的能力才能去帮助他人;况且,在灾难面前,我们更可能是独自面对,自己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无人知晓,这时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助; 下面我将从精神层面和现实层面两个角度深入阐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就精神层面来说,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提倡自助为先,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首先自己对思考而不是找别人帮助自己呢?正是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够使自己成长。这样在面对更多的困难的时候,我们才

能够游刃有余。我们回顾历史,哪一位百万富翁是遇到困难,直接依靠他人而坐享其成的?哪一位科学家是遇到困难,直接去请教别人而功成名就的?哪一位圣明君主遇到困难,直接去寻求邻国帮扶而一统天下的?没有!他们深深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成就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

再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同时社会这个集体也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组成的。自助的过程是,一个人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发觉自己潜力的过程。通过自助,我们可以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能力,这样社会的每一个人强大之后,社会的整体能力也就提高了。

或者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假设,这次困难不是你解决的,是通过互助解决的。下一次困难呢?下下一次呢?你能保证每一次困难都有人和你互助吗?答案显而易见,这是不现实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的就是,当下次我们肚子饿的时候,我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自助为先,自己打渔自己吃。

将这个问题说的朴素一点,一个正常人遇到困难后,不管自己能不能解决,他总会试试看,其后,如果自己不能解决,他才会寻求互助。可见自助为先是一个人本能反应,是我们无法否认的。英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只有我们遇到困难时懂得自助了,外界才会给我们更多的帮助。同样自助者,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帮助的人,何谈去帮助别人呢?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互助诚可贵,自助应为先!

上一篇:部门招新策划书格式下一篇:部门负责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