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解读

2023-04-23

第一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解读

“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

【摘要】“一路一带”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关键词】“一路一带” 战略意义 发展

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维系中国与欧亚各国的重要贸易通道。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是德国地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在其所著的《中国》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历史上,中国将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竹器、铜铁、火药、金银器等源源不断传入西域、中亚与欧洲;同时,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苜蓿、香料、药材、胡椒、宝石、玻璃、骏马、狮子等等也大量传入中国。除了陆上丝路,还有海上丝路之谓:即从中国东部和南部海港出发途径东南亚、西亚、非洲的海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奏响的中华文明曲。无论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其存在的历史意义绝不仅仅于贸易的互通有无,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更是东西方、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的世界桥梁。诞生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为欧洲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印度的佛教、西方的基督教、中亚的伊斯兰教等也在中国落地开花。李白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描绘了盛唐时多文化交融景象,欧洲贵族对中国瓷器的热爱更将中国称为“China”,非洲出土文物中中国物品的隆盛等等,所有这些历史景象向我们展现出古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中华文明走向中亚、欧洲、非洲的过程中起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文明交流、中国与非洲的历史交往、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中亚等的沟通传播,陆海两丝路贡献大焉!一定意义而言,丝绸之路促成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中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文明贡献世界文明的杰出成就。【1】

总书记2013年

9、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一路一带”建设作了部署,要求积极推动相关重要项目建设。推进“一路一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一路一带”中,“一路”是从中国向欧亚大陆腹地及西部延展,“一带”是从中国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延展,“一路”与“一带”对接,形同雄鹰展翅。【2】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 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 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 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东部省份应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3】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模式的转变,创新合作模式, 真正实现互利互惠。复旦大学教授赵华胜认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传统模式是输出廉价消费品,获取能源矿产资源。这种模式的潜力接近用尽,也越来越不受欢迎。“一带一路”旨在打造我国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以推销廉价商品和获取矿产资源为目标的模式也与之相悖。以新模式取代旧模式并不是停止输出消费品和放弃开发海外矿产资源,而是通过增加新的内容,改变合作的形式和内涵。新型合作模式应以推动“一带一路”沿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为要义,这是我国与这些国家共同利益的真正契合点。新型合作不仅符合对方国家的利益和需求,还将提升中国经济存在的形式,从以商品存在为主进入到实体经济,同时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形象,提高我国的政治地位。“一带一路”建设只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诉求作出回应,才会为这些国家所真正接受。【4】

【参考文献】

【1】崔莉萍.基于“一路一带”推动中华文明在欧亚大陆的再传播[J].新闻大学,2014,5:97 【2】王敬文.“一路一带”打开筑梦空间[J].中国外资,2014,10:23

【3】霍建国.“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J].中国外资,2014,10:27-28 【4】蒋希蘅 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路一带”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J]. 中国外资,2014,10:33

第二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军事外交

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可以预见,这一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宏伟蓝图必将在各国互信合作中得以实现。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障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是中国军事外交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军事外交的需求

“一路一带”战略构想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协调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两大重心,不断拓展中国战略空间,构建新时期的中国地缘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反映了中国发展外交战略新思路,也为军事外交为国家战略提供坚强有力保障提供了机遇。国家正是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设计,确定了对军事外交的战略需求。

(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安全需求

就“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而言,它的两端不仅仅是中国西北五省以及中亚五国,而是一头连着繁荣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从战略内涵而言,“向西辐射”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带向西延伸,直到欧洲和非洲,中国不仅要获得中亚的资源,也要放眼欧洲的资金、技术以及非洲的能源和市场。然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安全环境并不理想。

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曾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目前上述“三股恶势力”虽受到沉重打击,但未偃旗息鼓,仍在暗中积蓄力量,并不时制造新的恐怖袭击事件。周边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和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产生影响,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和稳定,尤其是中亚地区“三股恶势力”与中国新疆境内外的“东突”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已对新疆的稳定和中国的统一构成现实威胁。近年来以极端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为首的三股力量在西北边疆不断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妄图分裂国家。

非洲的安全环境对我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也有挑战。随着我国推进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在非洲发展的重要问题。苏丹的例子就很典型,我国大笔投资进去了,西方国家给我们捣乱,当地也有人搞破坏,美国釜底抽薪把苏丹变成南北苏丹,我国的投资在北苏丹,而油田在南苏丹,最后我们千方百计把南苏丹拿下,可美国又挑起了南苏丹的内战,最后的目标就是让我们在这个地方的投资打水漂。许多年来我们与很多国家的合作最后都铩羽而归,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军事安全保障这一重器。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中,必须政治诉求、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齐步跟上,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线国家情况错综复杂、贫富差距巨大,多种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以保障我海外能源资源和战略通道安全以及海外机构、人员和资产安全等海外利益安全问题凸显,特别需要加快军事外交和军事力量走出去。

(二)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安全需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构想向东延伸,直到东亚经济圈,力求在经济合作的同时“溢出”到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因此要求通过军事外交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海上安全合作机制以及军事互信,将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构想沿线国家形成稳定的军事互信关系。

东南海疆是我国又一最不稳定的战略方向。随着海洋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近年来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海洋权益争端和利益冲突不断上升。相关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其中以越南、菲律宾为首的周边国家不断在南海侵犯我主权,企图从乱局中牟利,且相关国家大有拉帮结派之势,“以斗谋权”、“以武侵海”、“群狼战术”等倾向日益明显。

维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通畅和安全,需要军事外交在军舰访问、远洋护航、国际救援、国际联合军演、国际联合反恐等海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给力。自从2008年12月26日我国派出首批护航编队以来,至今已派出第二十批护航编队,有效履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的神圣使命,充分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和我军和平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需要军事外交为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三)对大国关系的安全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除了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也势必对中美关系形成一定影响。近年来,东海和南海的潜在争议点相继浮上水面,背后都有美国怂恿的影子。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不仅行动尺度大,而且对华态度相当嚣张,联合形成对中国地缘政治压力。对此,军事外交面临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认真研究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安全形势,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营造有利的区域安全环境。

自奥巴马在第一届总统任期内推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又推出TPP战略,而该协定对中国战略意图微妙。美国推动TPP的目标不排除在经济上有防范中国的意图,但其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一个取代WTO的世界经济规则。

中俄关系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保障。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今天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境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然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比拟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俄双方关系已发展成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如今中俄已经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政治关系基础牢固,双边贸易额迅猛增长,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协作更加密切。就目前国际战略格局来看,中俄关系是最好时期。

(四)对欧盟关系的安全需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而“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除了增进经济交流并加强欧盟和中国之间贸易关系外,对推进和平与安全也具有积极影响。在向欧洲推进的途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中包括中亚和中东地区一些全世界最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是欧洲的“远邻”,对欧盟具有相当的安全意义。

欧盟的外交政策目标之一是让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社会,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因而可以作为欧盟深化与中国在发展和安全方面的合作机会。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展开,它可能会遇到繁杂的安全挑战,这就要求中国配合欧洲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中东地区和乌克兰当前的危机就是例子。伊朗的核危机与乌克兰的持续冲突都令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可行性受到质疑,但这一共同挑战可以为中国与欧盟加强安全合作提供机会。

二、军事外交要为“一带一路”战略保驾护航

一是通过军事外交沟通加强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加强军事交往与合作。中国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线区域国家合作的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而军事外交沟通作为“五通”的必要补充,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国家的军事交往和沟通,构建与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新形势下军事外交在国家外交和安全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军事外交应服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大局,围绕实现国家外交战略、安全战略,加强军事外交整体设计,不断拓展对外军事关系,深化对外军事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军事外交格局。

二是运筹军事外交要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需求相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战略通道、重要港口、能源基地、金属矿区等,这既是经济利益拓展建设的重点,也是军事力量海外布局的要点。因此军事外交就应该为这些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氛围,应当把推进军事力量走出去纳入“一带一路”总蓝图,同步考虑、统筹安排。军事外交在运筹对外军事关系时,也必须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点项目安全需求,统筹考虑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部署,构建与深远战略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利益相匹配的军事力量海外布局,增强海外军事存在的适应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在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调整改革时,也应当把适应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为改革重要内容通盘考虑,建设一支具有远征能力的联合作战力量,在千里之外仍有足够的保障和战斗力,真正使“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获得可靠的安全保障。

三是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下发展加深中美两国的军事关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因此如何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下加强中美两国的军事关系,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供有力保障是军事外交的重要内容。当今中美两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呈现出“竞逐兼容”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中美在中国周边的亚太地区进行着激烈的竞逐,两国的“战略互疑”均有增长;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两国在确保亚洲经济繁荣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有着广泛的共有利益,可以做到利益的兼容共存。未来中美两国都要遵循的原则是:美国需要务实地接受中国迅速崛起的事实,认真思考如何与中国在亚洲地区共生、共处、共荣;中国要现实地认识到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历史存在和实际利益,以不损害美国重大利益的方式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此外中国军事外交需要更加重视周边军事外交和夯实周边战略依托,以增加对美外交的“砝码”。

四是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军事外交与合作。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内正式成员的中亚国家、俄罗斯等都面临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安全与合作是推动组织发展的两个“轮子”,而区域经济合作己成为该组织元首峰会和总理会议的重要议题。其中,俄罗斯是中国军事外交中为数不多的有利性大国因素之一,中国宜充分利用俄罗斯因素,以促进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外交。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俄目前都面临“西方制衡”形势下如何崛起的考验。中、俄两国都把国家的复兴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这是两国合作的重要基础。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特别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地跨欧亚、南亚、西亚,有一定重合,大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军事合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区域带营造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

(李大光,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

第三篇:德国智库解读“一带一路”战略

2015-05-11 10:15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吴江

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出台后,德国智库通过直接给政府提供咨询、撰写研究报告或简报、接受媒体采访、参加相关的研讨会等方式对这一构想给予了关注。

总体而言,德国智库的专家大都谙熟中国国情,部分专家——比如墨卡托中国研究所所长韩博天与德国国际政策与安全研究所(又名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亚洲研究小组的研究员高亭亭——精通中文,对中国目前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展开的讨论比较了解,与中国学术界和媒体也经常打交道,他们的观点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出台的背景

从经济角度来看,德国智库专家认为中国旨在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开发新的贸易路线、销售市场和能源渠道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减少对单个国家和市场的依赖,加强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

从外交战略角度来看,德国智库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出台是中国面对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大国外交做出的积极应对。例如,德国国际政策与安全研究所研究员高亭亭在其研究报告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出台的具体背景:首先,中国没有参加美国近年来力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出台是中国针对美国“重返亚太”政策而做出的反应;其次,该构想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中国应对2011年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的举措。此外,该构想同时还是对俄罗斯总统普京2011年提出的“欧亚一体化”设想的回应。

评价

德国智库专家大多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持积极肯定的评价。 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鲁道尔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中国和欧洲连接在一起,而是旨在建设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跨地区基础建设网络,这一网络包含油气管道、铁路和深海港口等,将是一个长期项目,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建成。中国通过新丝绸之路倡议加大了将其政治和经济抱负转向海外的力度。

高亭亭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法绝非空洞而肤浅的辞藻,也不只是一个历史符号的回归,而是凝聚了中国政府长期发展与欧亚邻国关系的努力。一直以来,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将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新的地区优势地位锁定在亚太地区,较少关注中国在其西部邻国的积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出台标志着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更加自信,并已做好准备,将其影响力扩大到欧亚区域,直达欧洲。

德国席勒研究所创始人拉鲁什2014年在接受多家媒体有关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采访时指出,老丝绸之路为人类开启了一个相互理解的时代,新丝绸之路将携手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发展新纪元的开端。此外,新丝绸之路会带来一个比现在更人道的时代,人们不再通过战争来化解冲突,而是通过更紧密的沟通联系来实现共同目标,新丝绸之路有助于构建世界和平新秩序。

面临的挑战

德国智库专家普遍认为地区稳定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高亭亭指出,地区稳定主要涉及两个相互交织的问题:首先是阿富汗不明朗的局势。其次是中亚各国的政治体制无法确保稳定。中国目前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因为新疆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一旦这一地区中有国家爆发安全危机或是政治骚乱,势必会直接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与西部邻国的经济合作并不一定就能提高这些中亚国家的政治稳定度。而且,当地居民对中国在当地的积极作为多持批评态度。这一困境源于中方主要和相关国家的精英阶层进行合作,没能与当地居民建立沟通(例如提供公共产品)。当中亚国家的大多数人不能从中获得好处时,他们就不会长期支持政府和中国的合作,这也会导致合作缺乏合法基础。此外,中国政府在安全政策领域缺乏相应的手段,资金上也无法进行大量的投资和提供贷款。要想确保在中亚有所作为,中国政府面临不小的挑战。为此,高亭亭建议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积极讨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问题,努力打造一条丝绸之路安全带。

对德国和欧洲的影响

德国一些智库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符合德国以及欧洲的利益,为中国与德国以及欧洲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机会。 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会长桑德施耐德认为,不仅仅是德国对与中国发展贸易感兴趣,兴趣是相互的,中国在实施新丝绸之路项目时也需要德国的支持,以便加深与西方的交流,并应对国内经济领域面临的挑战。

韩博天在为德国外交部专门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的区域理应在经济上持续发展并参与全球交流,不能通过军事派驻或是逐一提供发展援助来实现这一区域的政治稳定。不管是从经济角度看,还是从安全政治角度看,“新丝绸之路”都是中国、德国以及欧洲的首要的共同利益。他建议以后不能只是消极记录中方宣布的外交战略,或是条件反射地予以拒绝,而应该积极利用中国的提议,使之成为双方加深合作的助力器。他指出,欧洲也已出台具有互补性的倡议,例如“欧高亚运输走廊项目”(TRACECA)以及“向欧洲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国家间项目”(INOGATE)等。这些项目对德国、欧洲以及中国在中亚和西亚共同开发项目提供了合作的契机。

高亭亭指出,德国和欧洲必须看到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构建力量以及中国在欧亚区域的经济潜力。这就意味着,欧盟不仅需要发展与欧亚地区不同的战略,同时还特别需要与中国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展开对话。为此,她建议欧洲建立长期、专门的中欧丝绸之路对话机制。这一对话机制将在两个方面大有裨益:一方面,这一对话机制将使欧亚这个大区域内的交流更加便捷,目前中方已经成功举行过相关会议,但鲜有欧洲代表参加;另一方面,中国和欧盟可以在对话机制框架内找到能够进行有针对性合作的领域。高亭亭特别指出,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机制化程度已经很高,中欧丝绸之路对话机制不能发展成为中欧之间的又一个抽象的磋商机制,而应拥有具体明晰的目标。双方可以在基础建设领域、农业领域、环保以及城镇化建设方面共同开发合作项目。她建议欧洲的相关专家积极参与中国的“一轨半外交”或“二轨外交”,这样不仅有利于欧洲专家更好理解中国的相关政策,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中欧在中欧丝绸之路对话框架内的正式合作。

第四篇:一带一路的理论构想和实践研究

[文档副标题]

研究成员: 陈傲俗(学号20144910234) 毛刘意(学号20144910235) 李健(学号20144910232) 廖少中(学号20144910231)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工管142班

南 华 大 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成果报告

经济管理学院 2014级工商管理2班

2015年4月27日

一带一路的理论构想与实践研究

陈傲俗 廖少中 李健 毛刘意

工商管理142班

正文:

1、陈述选择该主题的原因,

2、陈述该主题目前情况综述,

3、陈述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4、陈述该主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设想,

5、陈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收获。 字数总共为9000~10000。

一带一路的理论构想与实践研究

选择该主题的原因

(班级:工商管理142班

姓名:毛刘意 学号:20144910235)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由此拉开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帷幕。“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的提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其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巨大实惠,在推动国家间的政治交流与合作、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各地区民族间的文化融合以及世界的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就中国方面而言,“一带一路”这一宏伟战略构想的提出,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的进程轨迹中留下了深刻的脚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如今对这一丝绸之路的重新延续,必将在陆路上再续辉煌,这对于依托沿海崛起的新中国而言可以极大的释放内陆地区的活力。同时,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海洋经济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各国纷纷抢占海洋主动权和制高点,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对于我国海洋战略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形成内托外散的格局。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一旦变成现实,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它涵盖44亿人口,GDP规模达到21万亿美元,它涵盖的区域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沿途多为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多数国家后发优势强劲,发展空间大,处于上升期,因此,其还具有比较深远的国际影响。

因此,正是因为“一带一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古丝绸之路,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的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基于此,我们做为一名即将挑起国家大梁的大学生,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同时,做为一名经管人。需要有关注和关心国家发展和战略的胸怀,需要以一个经济人的视野去分析“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政治影响。因为一个战略政策的提出,其涵盖和涉及的范围相当广阔,其理论基础的支撑和实践过程的问题调整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所以,我们选择此主题进行探究,希望以“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主线,发散性的对其理论支撑基础、实践可行性以及其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进行研究。

目前情况综述

(班级:工商管理142班

姓名:李健 学号:20144910232)

(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三)中国推进

2013年9月和10月,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5]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收获早期成果。 (四)政策措施

1、高层引领推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就双边关系和地区发展问题,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

2、签署合作框架。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编制与一些毗邻国家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3、推动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

4、完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推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5、发挥平台作用。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4]

研究性学习成果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班级:工商管理142班

姓名:陈傲俗 学号:20144910234)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从2013年“一带一路”的理论构想提出以来,我国便致力于这一伟大实践。今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公布,共建“一带一路”的蓝图和指南由此绘就。

从高层引领到地方积极落实,从筹建亚投行到启动丝路基金,从力促合作到重点项目建设.....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步伐坚定,成果喜人。 “一带一路”为何会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我认为这主要与中国经济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有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受阻,严重的产能过剩,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外储过度等。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能够使我国经济从传统的投资、出口拉动型向发达国家的消费拉动型平稳过渡,为我国市场化改革提供一个全新的经济助推器。

“一带一路”是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它主要会对我国铁路、航海、航空、农业、商贸流通、油气进口等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贸易投资领域: “一带一路”的实施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将加速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其沿线44亿人口,26个国家地区,21万亿美元经济规模,众多大项目带动,意味着中国工程公司规模提升空间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不少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矿产等资源型行业,中国有能力向这些国家提供各种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将在工程基建、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旅游餐饮、跨境电商等领域,带动对沿线国家的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这不仅会有效实现我国产能的向外投放,也会促进国外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两全其美。

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仅仅是第一步,实际上它对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帮助国内制造业的海外崛起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认为,在未来,我国可以模仿现有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去打造我国的工业园区,进而拉动制造业的出口,同时也能为国内的制造业腾出产业升级的空间。

在交通运输领域,通过“互联互通战略”加强全方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降低货物运输成本。

交通运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加强道路建设,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建,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其中“陆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两个新的竞争优势。陆路、铁路运输将成为未来中国国际贸易的主导力量。通过欧亚大陆之间的火车运输---比较优势甚至超过轮船,开启一个所谓的火车运输革命,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在这方面,以重庆为例。2014年6月,重庆市政府宣布“新丝绸之路”渝新欧铁路开通三年多来的首趟满载列车正式从波兰出发,经过11178公里的路程抵达重庆。这条铁路线路是怎么来的呢?2010年5月,重庆市和多个国家的铁道部门商量,让一个40英尺(相当于12.192米)长的集装箱从波兰运到重庆的运费,从11000美元降到6000美元。怎么做到的?透过三部曲。第一部曲,便捷通关、统一货运、统一货单、一次通关、一次查验,这个流程让原本的11000美元降到了8500美元。第二部曲,中国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德国一起,成立了一个新型的物流公司,各自按照轨道的长度入股。由于国家利益牵扯到里面,所以各国就非常主动地解决了宽轨和窄轨的问题,又使得运费在原来的8500美元的基础上降低了1000美元,降到了7500美元。第三部曲,过去的火车运输都是单向运输,送货物出去,回来可能空车回来。而2014年6月12日开出的波兰至重庆火车,去是满载,回来也是满载,使得运输成本大幅降低,终于降到6000美元。

在能源领域,打造能源通道,为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提供载体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基建项目中,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什么?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普遍存在能源安全问题,只有透过更多元化的能源合作,才能维持我们的能源安全。2014年9月2日召开的第11届APEC能源部长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表示:“我们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和可持续的亚太能源安全能源观。一方面维护亚太地区能源供应多元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推动能源价格平稳机制;另一方面不局限于双边合作安全,更应建立多边、地区安全机制。”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与亚欧、非洲、美洲等国家的对外合作中,电力、油气等能源合作一直被当作重中之重,成为维系大国能源外交的生命线。比如,我们在2014年和俄罗斯签订了两个能源大单。

想想看,油也好、气也好,它们肯定是通过油气管道才能正常运输,所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了维护能源安全的前提。那么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打造能源通道——修建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成为重要职能。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油气管道建设包括西北、西南、东北的油气运输战略通道,其中,中俄、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也都会作为重点项目建设,连接中亚资源地与中国市场;中俄电力通道都会进行部署、建设或升级改造。

根据我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在能源通道的建设过程中,国内的汽轮机、发电机厂商,甚至电网设备厂商都将从中受益,获得大量订单。另外,一旦能源通道建设成功,中国西部以及中亚地区的煤炭、油气资源等也都将收获更大的市场。总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前期会给我们的油气基础设施行业带来利好,之后则是给资源开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贸易服务行业带来利好。在金融领域,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透过“新丝绸之路”,人民币可能加快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步伐。根据我

国贸易数据,2013年以来,全世界有124个国家的主要贸易国,或者说最大贸易国是中国。可是我们的贸易用什么货币结算?用美元。没有办法,现在还是美元结算的时代,人民币很难和美元竞争。

但“一带一路”不一样,因为途中经过的国家没有统一的结算货币。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从西向东数,德国、波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等国,大部分是东欧国家,它们都是和美国关系不好,和中国关系比较好的国家,其中比较难缠的是德国和俄罗斯。但是,2010年我国政府和俄罗斯签订协议,贸易结算可以使用双方的货币。2014年3月,我国又和德国签署协议,可以用人民币做结算货币。因此这些国家从西到东,基本上都有可能采用人民币结算,这意味着什么呢?人民币有可能成为一个区域性的货币。 但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我国要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尽量保持贸易逆差,为什么?比如我们和土库曼斯坦交易,比如买它100万元人民币的石油、天然气,我们拿到能源,让土库曼斯坦拿到100万元人民币。因此,我们只有通过贸易逆差才能不断向邻国输出人民币,只有逆差才能让我们的贸易伙伴持有人民币。所以我们如果全面实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那么首先要对涉及的各个地方政府加上一条“贸易逆差”这个考核点。

第二,要鼓励中国以外的两国交易,也用人民币结算,保证人民币的流通性和国际化。我们怎么能要求别的国家用人民币结算?提供给它们其他国家没法提供的优势——只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以人民币做贸易结算工具,可以最优惠的价格来我们这里换你需要的外币。比如,央行可以提供比国际汇兑再优惠5%的价格。透过优惠的兑换措施,让其他国家乐于持有人民币。

所以,我国经济学家认为我们有可能透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实行贸易逆差、外汇补贴两项措施,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另外,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比如越南、老挝、缅甸等地,先实行类似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使用的互联互通战略。为什么?因为这几个国家的北部贸易都是用人民币结算。既然我们的“海上丝绸之路”面临困难,不如在其中选取几个国家,我们先实行所谓的“第二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那么,它的好处就是能够复制我之前提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优势。这样一个战术转变,我相信会给中国未来发展“一带一路”、发展区域经济带来重大贡献。

在旅游领域,带动来华旅游人数,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汇集了数不清的精华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你可以一路向西,沿着驼铃古道,感受大漠风光的壮美雄浑;也可以一路向南,顺着南洋航程,重温海上丝路的历史传奇……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游客、2000亿美元旅游消费,同时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时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显的尤为切合国情,也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设想

(班级:工商管理142班

姓名:廖少中 学号:20144910231)

在丝路建设中,要时刻思考什么样的中国对丝路国家有吸引力,什么样的中国身份对丝路国家有吸引力。简单来说,第一是发展、稳定,第二是开放、便利。丝绸之路的魅力不是是一条经贸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自2013年11月至今,常常感受到“一带一路”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成为一个大蛋糕,大家都忙着争抢,很多认知错误不断地发酵、传染……这些认知错误如不纠正,必然会导致“一哄而上、一抢而光、一哄而散”的窘境。

1、慎用“桥头堡”:很多省份定位自己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 (bridgehead),但是桥头堡是军事术语,他的本意是防御性的,即“说成什么,我也不能让你进来”,这个词汇翻译成外文,不具开放性、包容性,而且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慎谈“过剩产能”:常有媒体提到,“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把过剩产品销售出去。”这个词汇,让沿线国家听了很反感,你不要的、过剩的,别人会要吗?

3、“沿线有65国家”的表述不准确:千万别把丝路沿线国家限定在65个。全世界有230多个国家,只要致力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都是丝路国家,这样看既包括美国,也包括拉美,等等。

4、“丝绸之路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表述不准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是中国西北五省以及中亚五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中国东南、西南省份以及东盟十国,但她们的两端一头连着繁荣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因此,发达经济体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也是丝绸之路的宝贵财富。发达国家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成员。

5、“资源、能源合作”不是一带一路的唯一主题:有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保障中国的资源、能源供给,确保稀缺性资源的战略安全。的确,丝路沿线国家大都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储备,如黑金(石油、煤炭)、蓝金(天然气)等,但是这些国家非常不喜欢“一谈生意就是资源、能源”,他们不希望成为“骑士的马”。

6、有为才有位,不用忙着定位:很多省份在忙着争抢历史上谁是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有的叫丝绸之路的新起点、有的叫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有的叫丝绸之路的节点……。这在全球化、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意义是有限的,关键不是叫什么,而是要有内容、有亮点、有突破,即在今天本省份有哪些“错位竞争、不可替代”的丝路优势。

7、中国向丝路国家卖什么:有很多省份一想到丝绸之路,还在丝绸、茶业、陶瓷上等“老三样”上做文章,但这是历史上中国的主打产品。今天,我们要买什么?首先,需要了解合作伙伴需要什么,要超越“有什么卖什么的阶段”: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要多卖必需品(如美国的三片:薯片为代表的餐饮、芯片为代表的科技、影片为代表的娱乐)、少卖奢侈品,既是卖产品,也是卖价值、卖文化,通过消费中国产品要上升到对中国的欣赏和认同(而不是与之相反)。有很多省份抱怨,有了宽马路,但车上没有产品,“通道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远远不够。所以,要在卖什么上做文章。

中国向丝路国家买什么:我们需要什么,就买什么。今天中国企业特别需要提升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品牌价值是中国企业最需要购买的。中国城市特别需要好的创新与创业经验,中国省份需要找到真正治理现代化的路子,艺术气质、文化品位、坚持与坚守是中国城市最需要购买的。

8、丝路战略既要顶层设计、更要基层创新: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地方干部最后的总结往往惊人的相似:希望中央重视我们,给予特殊的政策,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我们有干劲,就等中央一声令下,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种现象概括为“寄希望于总书记怎么说”,但是,北京的专家再聪明,他们不一定比新疆的干部更了解新疆,中南海的领导再英明,也不一定比广西的干部更了解广西。所以不能等,要有基层创新,要先做起来。

9、一带一路不能自娱自乐,要了解、庖丁解牛每一个丝路国家:中国人往往把22个阿拉伯国家看做一个整体、往往把五个中亚国家看做一个整体、往往把54个非洲国家看做一个整体……,据此制定整齐划一的政策。但一带一路要真正具有生命力,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自娱自乐地、简单片面地同丝路国家打交道,要真正去了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群体对中国的期望、对我们的需求。战略的避讳是肤浅。

10、一带一路不易过快、过急,没有时间终点,但有时间节点:要适时推动一带一路落地,特别是要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海南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他们的淡定与远见是因为他们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建议整合全国人才资源在南方省份建立海上丝路研究院,在西北省份建立陆上丝路研究院,同时配套建立智库产业园区,提供中国企业走出去所急需的信息交互、对接服务、风控管理等平台。同时,要积极发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的作用不可低估。 总之,在丝路建设中,要时刻思考什么样的中国对丝路国家有吸引力,什么样的中国身份对丝路国家有吸引力。简单来说,第一是发展、稳定,第二是开放、便利。丝绸之路的魅力不是是一条经

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和收获

(班级:工商管理142班

姓名:毛刘意 学号:20144910235)

此处研究性学习我们组为四人,大家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之前进行了明确的分工,首先确定了此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继而对主题提出了每个人的看法和思路,集思广益,从而明细和统一了研究的方向,以便大家能沿着此主线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紧接着,大家开始各自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全面的了解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刻内涵和其在不同方面的影响。在大家心中基本有思路后,我们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再次进行了思维的碰撞。之后,大家开始对各自负责的部分进行了组稿。从而有现在的成品。

我们通过深入的对涉及此主题的相关知识的了解,重新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使我们对古代丝绸之路不再是肤浅的停留在知史阶段,而是以史为鉴来指导我们一带一路战略的分析,从而上升到了用史的高度。与此同时,我们对新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得到了新的体悟,并有机的结合当代国际背景和各国抢占海洋资源的现实情况,从而使我们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研究其经济效益方面,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线带面,发散分析。另外,我们在分析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战略的提出背后的艰辛,一个成熟的战略构想的成型其牵涉的往往是整个国家,所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其也是站在一个国家甚至是国际的战略高度和眼光来看待分析的。其不仅需要考虑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他带来的政治人文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它还必须把握它对东部,中部,西部等地区的综合影响,权衡轻重。除了国内因素,国际因素也是一大重点,如何调和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分配格局,如何更好的促进互利共赢都是其考虑的范围。

在此过程中,首先认识到的是,一个人的智慧永远抵不过一群人的智慧,只有大家思维的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唯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才能将自己的思路打开。同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运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探究 “一带一路”问题。

另外,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面,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渠道,广泛的去了解关于“一带一路”的信息。同时,可以从官方的新闻,专业性的评论,相关产业行业对其带来的影响性分析等方面去了解不同侧面对一带一路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也需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借鉴他人思想观点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去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看到其在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也需要看到它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不利影响。综合的去分析。

第五篇:“一带一路”解读

(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Belt And 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

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

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4]

构思提出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启动战略

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即“一带一路”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现实可行的通道路线是:连接东北亚和欧盟这2个当今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区域的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主体和中心的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珲春——吉林——长春——白城——蒙古国——俄罗斯——欧盟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规划。

2014年8月,习近平出访蒙古国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5]

敲定省份 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6]

丝路新图

1.北线A: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东海(日本海)——海参崴(扎鲁比诺港,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5.中心线[7] :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

安排部署

2013年9月和10月,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5]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高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副组长:

王沪宁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 汪洋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杨晶 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 杨洁篪 国务委员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促进企业按属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欢迎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

加强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重点面向基层民众,广泛开展教育医疗、减贫开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合作机制

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开放态势

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中国推进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收获早期成果。

高层引领推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就双边关系和地区发展问题,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

签署合作框架。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编制与一些毗邻国家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推动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

完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推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发挥平台作用。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主要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它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比马歇

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肩负着三大使命: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 世界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也就是说,中国推动的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潜台词是大家好好合作、好好玩耍、好好过日子。中国的这种态度,在2014年5月的亚信峰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明确表示要在2014年到2016年中国作为亚信主席国期间,推动建立“亚洲人的亚洲”,要将亚信平台变成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总平台。

上一篇:圆的位置关系复习学案下一篇:幼儿教育布局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