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疲态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大学生对在线课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中,知识传播行为的改变催生出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个人参与在线学习的成本降低,中国的高等教育由学校利用在线课程教授学生向着学生自己获取在线学习参与渠道转变。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突然爆发,线下教育无法进行,课堂完全转移到线上。疫情之下,在线教育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借此时机实现了在线教育在高校扎根。为全面展示大学生对在线课程的使用效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相关研究。同时,通过深度访谈、借鉴权威机构对于疫情之下老师和学生对于在线课程的参与状况,全面探究大学生进行在线课程的情况。研究发现,在参与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的行为呈现出明显特征:信息渠道多元,以口碑推荐为主;学习时间离散,上线频率不稳定;学习愿望突出,首选职业技能类;学习方式,趋向于短时课程。大学生对在线课程使用的效果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线课程在不同地区的普及程度有明显差异,在线学习的时长和在线课程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大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更关注教学资源,在购买意愿上价格接受度低,在学习效果上更关注课程互动。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缺少设计理念,课程内容单一;第二,教学场景转变,教师适应呈现疲态;第三,体验情境失真,挑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信息技术主导,缺乏系统化设计理念;第五,教学评价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为解决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在线课程的使用效果,强化互动的知识传播。一是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品牌课程。二是改善学习环境,重构教学关系。三是优化课程体验,倡导互动学习。四是突破技术窠臼,强化系统设计。通过提升改进,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在线课程,丰富知识传播的途径,提升在线课程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关键词:大学生;参与行为;高等教育;在线课程

学科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支持推动在线教育发展

二、技术引领在线教育规模增长

三、疫情间接推进在线教育实践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在线课程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内容类型

第二章 调查设计

第一节 调查内容

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在线课程的参与行为和学习效果

二、通过深度访谈了解疫情期间大学生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情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调查假设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相较于平时更低

二、线下教学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是其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主要原因

三、在线课程参与度与地区经济水平呈正相关

四、大学生对主动购买的在线课程满意度明显高于学校组织的在线课程

五、大学生群体对在线课程的价格接受值偏低

第三章 大学生对在线课程的使用与满足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第二节 大学生在线学习参与行为

一、信息渠道多元,以口碑推荐为主

二、学习时间离散,上线频率不稳定

三、学习愿望突出,首选职业技能类

四、学习方式,趋向于短时课程

五、疫情期间学习,以移动终端为主

第三节 大学生对在线课程使用的效果分析

一、在课程选择上更关注教学资源

二、在购买意愿上价格接受度低

三、在学习效果上更关注课程互动

四、在线学习的时长和在线课程的满意度呈正相关

五、在线课程在不同地区的普及程度有明显差异

第四节 调查结论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态度有波动

二、线下课堂所学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在线课程的普及程度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四、大学生对自主购买课程的满意度高于学校组织的在线课程

五、大学生群体对在线课程的价格接受值偏低

第四章 大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缺少设计理念,课程内容单一

一、过多注重知识教学,课程目标模糊

二、保证质量难度大,课程内容同质化

第二节 教学场景转变,教师适应呈现疲态

一、在线教学经历缺乏,教师适应需时间

二、教学方式创新不足,课堂互动缺新意

第三节 体验情境失真,挑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学习环境孤立,易产生情绪波动

二、在线课程挑战大学生自学能力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主导,缺乏系统化设计理念

一、硬件支撑缺乏,教育模式未产生实质性改变

二、未充分考虑需求,课程设计缺乏产品理念

三、教学评价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第五章 大学生在线课程满意度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 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品牌课程

一、洞悉诉求,开发优质课程内容

二、调整重心,加大短视频投放力度

三、多方协作,共同开发教育资源

第二节 改善学习环境,重构教学关系

一、突破场域,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二、建立认同,重构引导性师生关系

三、积极倡导,保障学习的精通自主

第三节 优化课程体验,倡导互动学习

一、重视运营,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简化要求,针对移动端提高适配度

三、创新形式,丰富课堂的互动方式

第四节 突破技术窠臼,强化系统设计

一、立足网络,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二、开发资源,探索特色内容生产

三、全程考核,完善课程系统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和主要学术成果

上一篇:目标成本管理要点论文提纲下一篇:设计调研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