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内阅读题

2023-02-02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课内阅读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训练题

答题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22分)

1、

1、 写字注音(4分)

哽咽( )

biàn( )析 桦( )树跻( )身脑髓( ) ) ái( )症 口头chán( ) 粗cāo(

2、

2、 下列各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且改正(2分)

A. 面面相趣鲜为人知络绎不绝不堪设想 (

B. 断垣残壁灰心丧气异曲同公变幻莫测 (

C. 万籁俱寂当之无愧轩然大波相得益章 (

D. 不能自已首不释卷力排众议陈词滥调 (

3、

3、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 《我的老师》——魏巍——当代

B. 《登岳阳楼》——杜甫——唐

C. 《在人间》——高尔基——苏联

D. 《月迹》——贾平凹——当代

4、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农村工作指导员将对农村工作实行全面指导,帮助村里一支有战斗力的村级班 子,帮助清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帮助一套村级规范运行的制度,协调) ) ) ) )(2分) 一批突出问题,记好一本《农村工作指导员民情日记》,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文章。

A. 建设健全解决

C. 培训修订处分B. 培训健全处分 D. 建设修订解答

5、根据原文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请选择一组完成,不得两组都选)(6分)第一组:

①,弓如霹雳弦惊。

,丁壮在南冈 ②妇姑荷箪食,,

③山光悦鸟性,。

④《木兰诗》中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战争生活的艰苦的句子是

第二组:

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

②醉里挑灯看剑,。

③《沁园春•雪》中虚写雪景的句子是:

6、语言运用 ,(6分) ,。

①仿照下面的例句,续写出两句话。

例句:语文是滋润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让人

语文是,让人

②离毕业考试不到半年时间了,我逐渐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一心只想多读点书。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语文水平太低,肚里没几个词,于是拼命读小说、散文。然而,我看书只是从兴趣出发,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光看故事大意,不注意提高分析能力和积累词汇,所以收获很小后来,我才发现这种做法并非有问题。

(1)文中有一处重复累赘,应删去“”一词。

”(2)文中有一句脱离中心,应删去,这一句是(3)文中有一个词不符合广播稿口语表达的要求,这个词是“”应改为“

(4)文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这个句子是

应改为。

第二部分:理解•感悟(38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6分)

,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字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呦呦,你爹回不来了呦,他吃了炮子儿了啰!”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个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① ①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语。

牵挂:莫大:

②请用“‖”给语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划分的理由。

③在“我”受到“小反对派”的刺激,非常悲伤的时候,蔡老师从哪两个方面“援助了我”?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20分)

(一)

爷爷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14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爷爷却自己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叫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 10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在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2分)

起因:结果:

2.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家境?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3分)

3.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2分)

4.文中写我奶奶和妈妈的表现,她们这样做的意图是:

(4分)

(二)、枯叶蝴蝶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合起两只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片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色彩,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假装作伪,因为假装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它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合上它们。为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1、 枯叶蝴蝶为何要伪装自己,人们为什么要捕捉它?(用文中原句作答,不超过30个字。) (4分)

答:

2、选出对本文内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2分)

A 本文意在抒发对虚伪作假的憎恶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给人们以深刻的思索。

B 本文意在抨击那些用高价兜售标本的见利忘义者,给人们以告诫。

C 本文意在接触滥捕滥杀、破坏自身生存家园的害处,给人们以警醒。

D 本文意在抒发对稀有事物的追求与向往,给人们以生财有道的启示。

3、点明文章主旨,具有丰富哲理内蕴的句子是:(用文中原话作答) (3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一)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某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及为相为:

②惩山北之塞惩:

③普颜色不变颜色:

④始一反焉反: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②碎裂奏牍掷地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中心意思。(2分)

4、

4、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他日补缀旧纸 缀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汝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④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奏 ()

5、选段中“其妻献疑”的目的是什么?(2分)

第三部分:作文

题目:实话实说谈童年 要求:

1、内容充实具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2、在记叙的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3、字数在600字以上。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期末课内阅读复习资料03

班级 姓名

一、复习重点

第十一课 《邓稼先》

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 。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第十三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

1、文体(人物传记)。

2、理清记事顺序及内容。

3、掌握肖像描写。

4、认识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5、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第十四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文体(记叙文)。

2.识记各作家的简历(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父与子》。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

3、掌握不同人物描写的侧重点不同的写法。

4、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人物哪些性格特点。

二、重点阅读:

(一)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2.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 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 性格和为人。

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

4.文章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二)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宣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

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2.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

3.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用一成语填写) 4.在文中用直线划出与“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5.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

6.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最后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单元

1、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2、芒毕露;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3、美两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同。

4、比 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的结论。

1、起过渡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起稿政治宣传单 进行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队

3、视死如归

4、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5、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语言)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神态)

6、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7、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第三篇: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邓稼先

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回答问题

1、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2、文章中写了两件文革中发生的事,通过邓稼先处理这两件事,从中你可以体会出邓稼先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3、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我不能走”回答下列问题

4、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5、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6、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7、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8、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给上面文字划分层次,

2、第二节“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3、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为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幺?

4、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5、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6、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社戏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双喜: 六一公公:

3、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4、文章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社戏》7-8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2、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二、阅读课文10-13(甲段)和22-23(乙段),回答下列问题。

4、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哪一段是写夜航去看社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在文中找出两处根据。

5、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轻松、舒展、点、磕、退后、上前、架),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 、

6、“甲”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并找出相应句子。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7、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8、“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9、第一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二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

10、“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那声音”指的是什么?

11、甲文写到豆麦是为后文写“偷豆”埋下伏笔,第二段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也是为了埋下伏笔,请从第三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用“”标出。

12、“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与“自失”在这里如何理解?

13、从第

一、

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概括我当时的心理。

14、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15、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6、两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段: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乙段: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17、“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三、阅读课文31-40段,回答下列问题。

1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19、本语段表现了六一公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0、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货,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2)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21、你对语段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请简单谈一谈。

安塞腰鼓

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伟大的悲剧

阅读“没过多久,„„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回答问题。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在沙漠中心 阅读:“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2.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仿句:

3.谈谈你对“我”把“露水当作希望”的理解。

4.选文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阅读“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回答问题。 1.从文段中找出揭示“芙蓉鸟事件”真相的句子:

2.“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为什么?

3、最后一段中“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如何体会作者此地的思想感情?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5、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前后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斑羚飞渡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中几次写到彩虹,分别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2、P207第一段。“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3.课文最后一段。“它走了上前,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4、课文中多次出现“彩虹”,这“彩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P207第一段。“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震惊?

6、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群斑羚?

7、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了什么角色?这样好不好?我们应当怎样做?

8、文中写我、猎人和狗的反映,作用是什么?

9、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

附:参考答案 邓稼先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功臣,作者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真诚、朴实的“纯”的性格特征,并高度赞扬了他的奉献精神。

2邓稼先的故事很多很多,但是作者善于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展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他之所以能够感染别人,正是因为他具有无私真诚的品格。 3邓稼先不喜欢引人注目,真诚朴实,毫无私心,默默奉献,这也正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理想的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品格。

4、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5、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6、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7、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8、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第一层:开头到“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层意: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第二层:最后两节。层意: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这”指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3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先生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的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5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6看问题不能太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论先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要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社戏

【问题探究】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享受到自由;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双喜:聪明能干、心细如发、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六一公公:淳朴乡民的形象。热情好客、宽厚善良、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4、合理。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 【重点语段阅读】

一、

1、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写包票”。

2、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双喜是个聪明机灵、热情自信的孩子。

3、“识水性”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二、

4、甲:夏夜行船,乙:月夜归航写夜航去看戏的是( 甲 )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 乙 )段。根据:甲段中“但我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乙段中“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找出其中两处即可。

5、A、作用: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快的心情。

B、作用: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6、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7、“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8、不能去掉。“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9、不矛盾。“飞一般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10、不能去掉。因为“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第二段中的“歌吹”。

11、“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12、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13、(句子略)第一段(活泼轻松)第二段(急切焦虑)第三段(惘然陶醉)

14、正面描写: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 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15、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运用嗅觉、视觉、听觉等,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16、甲段:本体起伏的连山 喻体踊跃的铁的兽脊 表达效果:把连山比作兽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 乙段:本体航船 喻体大白鱼

表达效果: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化静为动,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又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高超的架船技术。

17、“回望”表现出“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三)

18、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19、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忱的人 20、(1)表现了六一公公在得到别人的理解、肯定之后的喜悦之情。(2)表现了“我”更喜欢的是与小伙伴一块吃豆的那种乐趣。

21、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生活体会”略 安塞腰鼓

1、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伟大的悲剧

1、“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这些词语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在沙漠中心

1.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

2.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 3.表明了当时处境的艰难,就如 “救命的稻草”之于溺水的人;同时也说明了“我”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4.平静、坦然、乐观的心情。

5.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 猫

1、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2、因为第三只猫的亡失,责任在于自己的主观臆断,并用木棒暴打,这种过失无法补救。

3、因为自己伤害了无辜的第三只猫,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内疚、悔恨的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心里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所以“永不养猫”。

4、答:比喻,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5、答: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斑羚飞渡

1、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2、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3、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4、彩虹是虚幻、美丽的东西,它容易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而文中用美丽的彩虹与斑羚飞渡这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也用美丽的彩虹象征斑羚美好的心灵。

5、因为“我”是猎人,参照人类在这种生死关头常常会有临阵脱逃的表现,但是作为一种动物的斑羚却没有。可见动物的品德比人类还要高尚。

6、团结、舍己为人、临危不惧、关爱后辈、无私奉献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7、侵害者和掠夺者,不好。善待动物,爱护生命

8、从侧面写出了我们被“斑羚飞渡”的精神所深深震撼。

第四篇:人教版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班级:

姓名:

《从百草草原到三味书屋》

阅读【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雪一下,可就两样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

(1)捕鸟的条件: (2)捕鸟的结果:

3、作者在文段中写雪地捕鸟用了一些列动词,请说说这些动词有何作用?

4、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快回家去„„文末”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大意。

答:

2、选文开头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

答:

3、“我”进家门之后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

答:

4、爸爸不在了,“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可见植物也有灵性,在哀悼它的主人。这样理解对吗?为什么?

答:

5、“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答:

6、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它与文章表现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答:

(二)、阅读54到6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

答: ②选文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答: ③当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长大的“我”却看到“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找出上文中与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答:

1 ④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

⑤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并说说理由。

答:

(三)阅读“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回答问题

1、文段中体现爸爸鼓励英子要坚强的句子是:

2、文中划线句子暗示英子爸爸 。

3、“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4、你能说说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吗?

(1) (2)

《最后一课》

(一)阅读【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1.“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语段细致地描写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

)

A.突出“我”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B.侧面烘托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 C.表明“我”此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D.体现韩麦尔先生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3.把字帖想象成“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有力地烘托出教室里的 气氛。 4.选文用“ ”具体写出“个个人那么专心”;用“ ”具体写出“教室里那么安静”,这些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刻画出孩子们 。

5.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字帖上为什么把“法兰西”和“阿尔萨斯”挨在一起并反复地写?

6.“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金甲虫飞进来”这两个细节意在渲染

7.“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句....中加点的“监狱”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并请说说这个句子的含义。

8.读了本文你应该深深地被法国人民的爱国感情所感染,请你写出一位你所知道的爱国人士的动人故事。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A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①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2 ②“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B “我——我——” 但是他硬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③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⑤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⑥“放学了,——你们走吧。”

1、短文从 、 、 三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

2、A处的破折号表示 ,B处的标点符号为 。

3、文中的“号声”宣告着什么?“钟声”暗示了什么?

4、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3分)

6、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

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8、文中最能现主人公痛苦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9、对“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解释?

10、“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 ) A、表现人了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11、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 部分。(2分)

12、用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填空。(填序号)

(1)描写人物语言的是 (2)描写人物神情的是 (3)描写人物动作的是

13、韩麦尔先生写“法兰西万岁”,结束了自己的“最后一课”,这对表达文章的主题的作用是什么以?

《邓稼先》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回答问题

1、简要回答,作者为什幺要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2、文章中写了两件文革中发生的事,通过邓稼先处理这两件事,从中你可以体会出邓稼先具有什么样的

3 品格?

3、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句话的含义。

(二)阅读“我不能走”回答下列问题

4、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5、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6、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7、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8、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阅读课文第1——7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②③„„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④⑤⑥⑦

1、文章第①②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3、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和横线的句子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③段中“精神食粮”和⑦段中“这”分别指代什么?

5、⑥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二)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给上面文字划分层次。

2、第二节“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3、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为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幺?

4、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5、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6、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社戏》

(一)阅读《社戏》“和我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你对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的理解。

(1)这虾照例归我吃的。 ..(2)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 却全都嘲笑起来。 ..

2、为什么说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

3、“我”在小村得到了哪些优待?有哪些乐事?

4、从《社戏》全文来看,选段写这些乐事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社戏》7-8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2、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三)、阅读课文10-13(甲段)和22-23(乙段),回答下列问题。

4、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哪一段是写夜航去看社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在文中找出两处根据。

5、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轻松、舒展、点、磕、退后、上前、架),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6、“甲”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并找出相应句子。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7、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8、“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9、第一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二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

10、“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 “那声音”指的是什么?

11、甲文写到豆麦是为后文写“偷豆”埋下伏笔,第二段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也是为了埋下伏笔,请从第三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用“ ”标出。

12、“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与“自失”在这里如何理解?

13、从第

一、

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概括我当时的心理。

5

14、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15、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6、两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段: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乙段: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17、“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四)、阅读课文31-40段,回答下列问题。

1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19、本语段表现了六一公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0、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货,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2)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21、你对语段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请简单谈一谈。

《安塞腰鼓》

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伟大的悲剧》

阅读“没过多久,„„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回答问题。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在沙漠中心》

阅读:“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2.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仿句:

3.谈谈你对“我”把“露水当作希望”的理解。

4.选文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猫》

阅读“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回答问题。

1.从文段中找出揭示“芙蓉鸟事件”真相的句子:

7 2.“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为什么?

3、最后一段中“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如何体会作者此地的思想感情?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5、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前后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斑羚飞渡》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中几次写到彩虹,分别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2、P207第一段。“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3.课文最后一段。“它走了上前,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4、 课文中多次出现“彩虹”,这“彩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P207第一段。“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震惊?

6、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群斑羚?

7、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了什么角色?这样好不好?我们应当怎样做?

8、文中写我、猎人和狗的反映,作用是什么?

9、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

8 附:参考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是与其他季节的百草园相比较来说的,言外之意是:雪天百草园是有趣的。

2、(1)条件: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2)结果: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雪地捕鸟的乐趣。

4、下雪后捕鸟或雪地捕鸟。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

1、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长大了。

2、“我”急于回家见到爸爸,告诉他这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

3、见到下垂的、散落的夹竹桃和从枝头落下的未成熟的青石榴。这些情景暗示着爸爸生命之树的凋谢。

4、不对,是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5、回想爸爸对我的教育和希望,我第一次深切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6、既指爸爸栽种的花儿(夹竹桃)败落了,又指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而我通过这件事之后正正成熟起来、坚强起来,将要担负起家庭的一部分重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

①、见到下垂的、败落的夹竹桃和从枝头落下的未成熟的青石榴。

②、看见弟妹还在玩耍,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了什么事,我就去医院。” ③、这里就数你最大了,就数你大了。

④、对,我在爸爸的关心教育下,长大成人,懂事了,能够承担一部分责任,帮助妈妈撑起这个家庭。 ⑤、既有向往长大后的喜悦,也有惧怕长大后必须承担各方面责任的忧虑。

(三)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已经病了的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3、承上启下,引出六年前迟到一事的回忆。

4、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最后一课》

(一)

1.表现了老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表现了小弗朗士同情老师在最后一课尽量用最大力量来讲语法的用心 “可怜”一词表示我理解都的痛苦 。 2.B 3.爱国

4.金甲虫飞进来„„专心画杠子 只听见沙沙地响 5.热爱法语,热爱祖国

6.庄严肃穆的气氛和人们专注的神情 7.“监狱”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只要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8.例: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永远热爱祖国语言。在1976年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母语---汉语发言。

(二)

1、语言

动作

神态 爱国主义

2、补充说明

逗号

3、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德语将代替法语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5、心理描写。

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爱国精神的崇敬。

6、他为自己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7、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8、哽住、呆、靠

9、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10、B

11、高潮和结局

12、(1)②⑥(2)①④(3)③⑤

13、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深挚的爱,而且坚信法兰西必胜,更鲜明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邓稼先》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功臣,作者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真诚、朴实的“纯”的性格特征,并高度赞扬了他的奉献精神。

2邓稼先的故事很多很多,但是作者善于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展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他之所以能够感染别人,正是因为他具有无私真诚的品格。

3邓稼先不喜欢引人注目,真诚朴实,毫无私心,默默奉献,这也正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理想的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品格。

4、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5、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6、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7、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8、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

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2、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古代典籍。

3、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

4、“精神食粮”: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说了在做,做了再说”

5、说明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二)

1、第一层:开头到“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层意: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第二层:最后两节。层意: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这”指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3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先生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的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5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6看问题不能太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论先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要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社戏》

(一)

1、(1)说明把虾给“我”吃已成惯例,表现了小朋友们的热情好客以及对“我”这个小客人的优待。 (2)、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上是孤立“我”大胆些、勇敢些。

2、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虾子吃食时呆笨、胆子大的特点。

3、是大家公共的客人,钓上虾照例归我吃,不拘礼教。乐事又可以钓虾、放牛等。

4、由一般乐事,引出第一乐事——看社戏。

(二)

1、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写包票”。

2、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双喜是个聪明机灵、热情自信的孩子。

3、“识水性”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三)

4、甲:夏夜行船, 乙:月夜归航 写夜航去看戏的是( 甲 )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 乙 )段。根据:甲段中“但我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乙段中“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找出其中两处即可。

5、A、作用: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快的心情 。 B、作用: 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6、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7、“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8、不能去掉。“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9、不矛盾。“飞一般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10、不能去掉。因为“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 第二段中的“歌吹”。

11、“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12、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13、(句子略)第一段(活泼 轻松) 第二段(急切 焦虑) 第三段(惘然 陶醉)

14、正面描写: 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

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15、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运用嗅觉、视觉、听觉等,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16、甲段:本体 起伏的连山 喻体 踊跃的铁的兽脊

表达效果: 把连山比作兽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 乙段:本体 航船 喻体 大白鱼

表达效果: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化静为动,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又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高超的架船技术。

17、“回望”表现出“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四)

18、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19、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忱的人

20、(1)表现了六一公公在得到别人的理解、肯定之后的喜悦之情。(2)表现了“我”更喜欢的是与小伙伴一块吃豆的那种乐趣。

21、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生活体会”略

《安塞腰鼓》

1、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伟大的悲剧》

1、“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这些词语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在沙漠中心》

1.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

2.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 3.表明了当时处境的艰难,就如 “救命的稻草”之于溺水的人;同时也说明了“我”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4.平静、坦然、乐观的心情。

5.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

《猫》

1、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2、因为第三只猫的亡失,责任在于自己的主观臆断,并用木棒暴打,这种过失无法补救。

3、因为自己伤害了无辜的第三只猫,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内疚、悔恨的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心里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所以“永不养猫”。

4、答:比喻,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5、答: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斑羚飞渡》

1、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2、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3、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4、彩虹是虚幻、美丽的东西,它容易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而文中用美丽的彩虹与斑羚飞渡这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也用美丽的彩虹象征斑羚美好的心灵。

5、因为“我”是猎人,参照人类在这种生死关头常常会有临阵脱逃的表现,但是作为一种动物的斑羚却没有。可见动物的品德比人类还要高尚。

6、团结、舍己为人、临危不惧、关爱后辈、无私奉献 宁死不屈 视死如归 。

7、侵害者和掠夺者,不好。善待动物,爱护生命

8、从侧面写出了我们被“斑羚飞渡”的精神所深深震撼。

9、一只老斑羚哀咩一声,是临死的悲哀。 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 能为力。“咩——咩”的吼叫,指示飞渡的决策,并要求分列。一只公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是招呼一只半大斑羚出列试跳。

第五篇:一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

一年级语文课内阅读 ( 姓名: )

(一)

我家( )有一(颗 棵)小树。

冬(天 无)(到 道)了,爷爷(给 结)小树穿(chuān cuān)上了暖和(hã huo)的衣裳。小树不(bú bù)冷了。

(下 夏)天(道 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 升)

xiǎo 绿(lù lǜ)色的( )伞(sǎn shǎn)。爷爷不(bú bù)热(yâ râ)了。 1.按原文填空。

2.划去( )里的错字。

3.选出( )里的正确字音打“√”。 4.找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 )—( )。 5.“绿色的小伞”照样子找一个词组,用~~~画出来。 6.爷爷为什么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 ) A.爷爷没事做,打发时间。 B.爷爷爱小树。 C.爷爷为了好玩。

7.给短文加个题目:

(二)

田(tián tán)里的(禾 木)苗,因为有了(阳 羊)光,更绿(lù lǜ)了。shān shàng ( )的小树(shù sù),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shǎn shǎng)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zhǎng cháng)的锦缎了。

早(zǎo zhǎo)晨(cãn chãn),我(wǒ wuǒ)拉开窗(chuāng cuāng)帘,阳光就跳(近 进)

yě bú dà

了我的家。谁(shuí shúi)( )捉( )住阳光,阳光是( )家的。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1.根据音节写出汉字。

2.选择正确的音节或汉字画“v”。

3.这篇文章有( )段话,请标出自然段,第一段有( )句话。 4.“阳光是大家的”的原因是:( ) “阳光比金子更宝贵”的原因是( ) A.阳光它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B.万物生长需要阳光,谁缺了他都活不了,所以阳光才是大家的。 C.金子能用钱买到,阳光是不论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D.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没有一个人独占阳光。

(三)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1.圈出诗中的反义词。 2.我也写写意思相反的词。

入——( )下——( )多——( )右——( ) 进——( )地——( )短——( )圆——( ) 西——( )外——( )古——( )熟——( )

(四)

数(shǔ shù )不(清 青)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xià lái( )。 bàn zhōng dà xiǎo lǐ ( )空( ),( )雨点儿问( )雨点儿:“你(nǐ nín)要到哪(nà nǎ)( )去?”

xiǎo huí fāng ( )雨(yǔ yǚ)点儿( ) 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 )。你呢(nē ne )?” dà fāng ( )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 )。” bù

( )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cǎo chǎo)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zhǎng chū le ( )红的花,绿的草。

1.根据汉语拼音填上汉字。

2.划去( )里的不正确读音或汉字。 3.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五)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1.这段文章的题目是《 》

2.一共有( )句话。小小的船指的是 ,弯弯的月儿像__________。 3.按原文填空

( )的月儿 ( )的船 闪闪的( ) 蓝蓝的( ) 4.把文中“弯弯的”这样的词,用~~画出

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5.“我”坐在小小的船里看见了什么?请用横线“——”画出来。 6.把句子补充完整。

弯弯的月亮像( )。 闪闪的星星像( )。

( )像( )。

2

(六)

雪地里的小画家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他在洞里睡着啦。

1.课文有几( )句话。

2.雪地里来了(

)小画家,用“

”划下来。

3.“几步就成一幅画”中的“画”指什么?请小朋友在正确的答案上打“√”。

A 图画 B脚印

4.小动物们都画了什么?用“——”画出来。

5.你找知道青蛙为什么在洞里睡着了吗?( )请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 不喜欢运动 B.睡懒觉 C.冬眠

(七)

妈妈(mā ma)告诉(shù sù)我,

xiǎo 沿着弯弯的( )路(lù lǜ),

zǒu chū dà shān 就能( )( )。 遥远的北京(jīng jīn)(成 城),

tiān mãn 有一座( )安( ), guǎng shàng shēng ( )场( )( )旗仪式非常壮观。 我对(duì dâi)妈妈说,

我多(duō duó)想去(qù qǜ)看看, 我多想(xiǎng xǎng)去看看(kàn kan )。

1.根据汉语拼音填上汉字。

2.划去( )里的不正确读音或汉字。 3.这首儿歌有( )句话。

4.用“——”画出作者想去的地方;用“~~~”画出作者想看的。

(八)

《小小竹排画中游》

小竹排,顺水流,

鸟儿唱,鱼儿游。

两岸树林密,

禾苗绿油油。

江南鱼米乡,

小小竹排画中游。

1.我坐在小竹排里都看到了什么,请用“

”划下来。 2.照样子写词语。

鸟儿(唱)

马儿(

)

白云(

) 花儿(

)

(九)

《哪座房子最漂亮》

一座房,两座房,

青青的瓦,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三座房,四座房,

房前花果香,

屋后树成行。

哪座房子最漂亮?

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1.本文有(

)句话。 2.用“

”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3.照样子写词语。 (宽宽的)门

(

)小树

(

)小花

(

)小路 (

)杏子

(

)西瓜

(

)房子

(十)

《爷爷和小树》

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不热了。

1.圈出表示小树动作的词。

2.绿色的小伞指的是

。 3.照样子写词语。

)的云朵 (

)的衣裳 (

)的衣服

)的鱼儿 (

)的太阳 (

)的小船(

)的尾巴

)

小鸟( (绿色)的小伞( (

上一篇:庆七一建党节活动总结下一篇:情人节接地气表白文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