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默写题

2024-05-22

七年级语文上册默写题(共9篇)

篇1:七年级语文上册默写题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沧海》中体现大海宏伟气魄和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或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 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或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次北固山下》一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船帆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6.《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美好风光,请找出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钱塘湖春行》一诗最能体现西湖花草早春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一句“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9.《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

10.《龟虽寿》中抒写作者雄心壮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副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12.《过故人庄》中描绘山村景色和表现田园生活的名句分别是:农村优美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家劳动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最能表现此处特点的景物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 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以动衬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17.《夜雨寄北》中用假设未来相逢来表现离情之深的语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1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阐明了一个人生的普遍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杜牧在《泊秦淮》中用“________ _ __,________ __。”两句讽刺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秦淮河凄清朦胧的的月夜景色。20.《泊秦淮》一诗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这样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感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浣溪沙》中被誉为“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词人回忆出游、沉醉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鸟惊飞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观书有感》一诗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25.子曰: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26.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27.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子曰:“____________,回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之者。

3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32.阐述“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子曰: 三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他对孔 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更深刻了。

3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我们班来,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 部竞选中落榜了。李老师引述了《〈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39.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8枯藤老树昏鸦

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5.曲径通幽处(曲径通幽)万籁此都寂(万籁俱寂)1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8.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1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烟笼寒水月笼沙

2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4.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篇2:七年级语文上册默写题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中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次北固山下》中,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次北固山下》中,“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次北固山下》中,在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钱塘湖春行》中莺歌燕舞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8、《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10、唐代诗人在《题破禅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1、人们常用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12、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绘山村中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句子是:绿水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田园喜爱之情的诗句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4、《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论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钱塘湖春行》一诗中的颔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7、《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了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的美学思想,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8、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9、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两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0、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告诉我们,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方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其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通过想像,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2、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充分表现了前进道路上会有一定困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可以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失掉了长远的目标的诗句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3、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的句子是:争渡,争渡。

24、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随着美好事物的再现,表现了词人在怅惘的同时也感到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2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2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2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2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29、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30、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写)

31、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了《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

32、《观沧海》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33、《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3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3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36、《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3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38、《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39、《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

40、《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

41、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42、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4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44、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

45、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

46、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47、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48、友情,历来为人所珍重。”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想象了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

49、朱熹在《观书有感》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50、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____

51、晏殊《浣溪沙》词上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2、《河中石兽》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依据是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

53、《虽有佳肴》一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54、想一句与《虽有佳肴》课文意思相近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5、《泊秦淮》 ①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②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 ③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 ④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

56、《浣溪沙》 ①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 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 ③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④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 ⑥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 ⑦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 ”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5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① 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 ②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5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①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② 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 ③ 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④ 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⑤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

59、《观书有感》 ①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②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 ③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 ④成语“源头活水”的源出句是: ⑤运用比喻的方法作比书及书中内容的句子是: ⑥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 ⑦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⑧蕴含“想要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新境界”的名句是: 60、按原文填空:(1)那一朵红莲,__________,今晨却开满了,_____________。(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61、《荷叶母亲》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的思想很接近。

62、默写《咏雪》中咏雪的句子。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如韩愈《春雪》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喻作飞花。

63、请写出两句带“雪”字的古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篇3:七年级语文上册默写题

下面就笔者与学生共同发现的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部分瑕疵一一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1.《散文诗两首》之《金色花》一文,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了“沭浴”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 “沭音shù, 沭河, 发源于山东省, 流入江苏省。”此处“沭浴” (shùyù) 不伦不类, 令人匪夷所思。查课文正文, “当你沐浴后……”可知“沭浴”实为“沐浴”之舛误, 洗澡义。真是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2. 同为《散文诗两首》之《荷叶·母亲》篇, 对于课下“菡萏”一词注释, 尽管近年来学界质疑争论声不断, 但教参编者仍抱定宗旨, 任你“口诛笔伐”, 我自“岿然不动”, 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原文“那一朵红莲, 昨天还是菡萏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一句中“菡萏”一词, 课下注释为“荷花”, 此注释原也并无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如是注释, 并标注系书面语用法。但在上句中, 此注解并不恰当, 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 此处当指荷花含苞未放, 似开未开之态。给课文词语作注, 非单纯解释词语, 而是要结合语境, 随文释义。其实“菡萏”作荷花含苞未开之态讲, 虽无权威工具书作证, 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应该说, 冰心先生此用法是受了清人李渔的影响。李渔在《闲情偶寄》之《芙蕖》篇中云“迨至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自夏徂秋, 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李渔以“芙蕖”总称莲的根、茎、叶、花、实, 明显“菡萏”与“花”是两个不同时期, 是“未开之荷花”。因此, 课本此处宜注为“菡萏, 本指荷花, 课文指荷花含苞欲放的情态”。

3.《虽有嘉肴》一课, 课下对“嘉肴”一词的注释亦令人费解, 该注为“[嘉肴 (yáo) ]美味的菜。佳, 好、美。”“嘉肴”一词注释并无不当, 关键是“佳, 好、美”是在注释哪个词呢?明显是说“佳”即“美、好”之意, 可原句中并无“佳”字。受此注影响, 学生在背诵默写中, 普遍将此句写作“虽有佳肴”了, 当然, 在现代汉语中也只有“佳肴”而无“嘉肴”一词也是学生普遍出错的一个原因。因此, 此注后半应改作“嘉, 好、美”。

4.《化石吟》一课也有瑕疵。该文系一首赞颂科学的现代抒情诗。诗歌分节, 节与节之间用空行隔开, 据此, 本诗共分六节, 即第一节共八句, 其余各节均为四句一节。现代诗虽格律较为自由, 但对于夲诗来说, 句式相对工整,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仍是其鲜明特色, 节与节之间句数不统一已显得有些突兀。课后练习二为“……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怎样的关系”。配套的教学用书与各种教辅资料均认为是前后照应关系。可事实上, 原文第二节与第六节并非照应关系, 第二节系分说之一部分, 第六节系诗末总说, 之间应为总分关系, 况且分析第二节与第六节之关系原也无甚意义。实际上, 第六节与第一节后四句系前后照应关系, 据此, 疑为课文第一小节分节不当, 即前四句应为第一小节, 后四句应为第二小节, 全诗共分七小节。这样, 全诗均为每节四句, 节与节之间协调一致。笔者比对了前几版教材, 均为四句一节, 全诗共七节, 并无六节之说。因此, 实为新版教材编校之误, 需修正过来, 这样, 课后练习二也落到了实处。

总之, 在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 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社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编者虽做了较大修订, 后出转精, 但仍瑕疵多多, 现将部分瑕疵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篇4:七年级语文上册默写题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

篇5:九年级上册语文常考默写题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8.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9.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10.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1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14.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1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1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17.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秦观《行香子》)

18.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行香子》)

19.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篇6: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文默写3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之古诗文默写

(三)时间:1月5日主备人:柴娟审核人:

一.复习目标:通过复习课外10首古诗和课文《秋天》《散文诗两首》《郭沫若诗两首》,能准

确熟练做默写试题,并能总结做题方法,提高应试能力

二.知识点归纳::请同学们复习课外10首古诗和课文《秋天》《散文诗两首》《郭沫若诗两首》,10分钟后合上书完成下面练习题。(要求:认真书写,卷面工整,字体规范,10分钟后同桌用红笔对改订正,比一比看谁书写最认真,准确率最高)

1.,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龟虽寿》中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是:,3.《夜雨寄北》中写眼前之景的诗句是。

4.《夜雨寄北》中作者穿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情景的句子是:。

5.,禅房花木深。(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过故人庄》中写出了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是。

7.《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形容禅院环境幽静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是。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点明诗人惊悉好友被贬龙标的时令特点的诗句是。寄托了作者思念之情的是。

9.《泊秦淮》中哪两句是作者的议论。

10.《观书有感》中点明方塘总是明净如镜的原因是。

11.《过故人庄》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的是。

12.《泊秦淮》中哪两句是叙事?。

13.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

14.朱熹的《观书有感》中蕴含不断学习新知识,就能达到新境界的语句是:。

15.,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6.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17.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秋天》)

18.天河何处,远远地海雾模糊,?(《郭沫若诗两首》)

19.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妈妈,你会认识我吗?(《金色花》)

20.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荷叶母亲》)

三.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个题目,并总结出做此类题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例:1.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08—09年期末试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09-10年期末试题)方法总结及注意事项:

四.巩固练习(独立完成下面题目,3分钟后找同学讲评)

1.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10—11年期末试题)2.,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11—12年期末考试题)

3.李白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托福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诗句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11—12年期末考试题)

4.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表达了在学习中既要开源又要导流的意思。

篇7:七年级语文上册默写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背清“矣”“也”)

3.子曰:“学而不思,思而不学___。”

4.子曰:“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曰:“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曾子曰:“,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不亦重乎?__________,不亦远乎?”

9.,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草丰茂。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选自《乐府诗集》)

10.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诗人,选自《全唐诗》)

11.___________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出自《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选自《白氏长庆集》)

12.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13.(出自《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号东篱,元大都人,著名戏曲作家。选自《全元散曲》)

14.神龟虽寿,犹有竟时。___________,终为土灰。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壮心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 曹操,选自《乐府诗集》)

15._______________,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诗人,选自《孟襄阳集》)

1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代诗人,选自《全唐诗》)

17.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

19.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选自《李义山诗集》)

20.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泊秦淮》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选自《樊川文集》)

2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珠玉词》)

22.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得人空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宋代诗人。选自《诚斋集》)

2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选自《漱玉词》)

篇8:七年级语文上册默写题

以往,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 总感觉意犹未尽, 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 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 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 再次教学这一单元, 我多方面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文本, 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 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 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 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 长期以来, 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 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 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 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 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 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 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 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 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 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 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 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 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 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 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 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 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 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 如春节的饺子、年糕, 元宵节的汤圆, 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 重阳节的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 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 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 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 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 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 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 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 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 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 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 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 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 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 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 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 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 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 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 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 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 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 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编号:E-c/2009/05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 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9:七年级语文上册默写题

关键词:部编辑 ;语文 ;注释; 通假字

2016年审定的“部编本”初中教材,伴随着新一轮的教改于2016年秋季开学正式使用。这是一部接地气的语文教材,已经使用在广大师生中受到很高的评价。从人教社到各地教育局、教研室都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教材。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课下注释于前几套教材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此我本将其中两处拿出来讨论一下。

一、不,同否

“部编本”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下注释⑦注解“尊君在不”句时,解释“不”为“不,同‘否。”而在2001年审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同样选取了该篇,在注释改句时将“不”解释为“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两套教材分别用“同”和“通”两种不同的说法。

“同”和“通”是文字学上的两个术语,分别表示异体字和通假字 。下面我们试着从字形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两个字的关系。

“不”《说文解字》载“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段玉裁注释为“像鸟飞去而见其翅尾形。”“凡云不然者。皆于此义引申假借。”结合说文和段注来看,“不”是从地面仰视角度看到的鸟飞行的形象,假借为当否定词用的“不”字。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却也有一些问题。我们检索更高的字形《甲骨文编》中收录“”,《金文编》中收录“”等字形。从字形看像“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其本义应该为:萼足。例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曰鄂。”在使用过程中因为音近假借来表示“不”的含义。

“否”《说文解字》载“,不也。从口从不。”段玉裁注释为“会意。不亦声。”即从口从不得意的一个会意字,也就是徐锴所说的:“不可之意见于言,故从口。”就其产生的年代来看,检索字形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否”字形,金文中可见到几个字形如“”。可见其产生年代应该晚于“不”字形。

从音韵角度上看“不”为“帮母尤韵”,“否”也为“帮母尤韵”,可见二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同音的。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这种变化应该产生在中古以后。

由上可推知,“不”字形的造字义为花蒂的子房的象形造字,因为字音相同假借来表示否定含义的“不”;然后又新造专门用来表示否定含义的会意字“否”。这两个字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使用,随着语音的演变在中古以后“不”字形分化为二:一为表不会、不是等含义的“不”;一为表示“不然,不是这样”含义的“否”。在此基础上意义虚化为句末语气词,表示一种询问的语气。两个字在语音上相同,意义上相近,且有同源关系,因此不应该将两者归为通假字,在表示“否定”这一含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否”字形产生之后,“不”字形很少用来表示这一含义,只是在文献中出现,因此两个字形之间应该是古今字关系,“不”为“否”的古字,“否”为今字。

二、说,同“悦”,愉快

“部编本”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下注释④注释“不亦说乎”时将“说”解释为“说,同‘悦,愉快。”而在而在2001年审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同样选取了该篇,在注释改句时又先后两种说法:第一版解释为“说,‘悦的古字”;第三版解释为“‘说通‘悦,愉快。”

“说”《说文解字》载“,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段玉裁注释“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此从言兑会意”。检索暂无更早的字形。

“悦”《说文解字》未收录,为从心,说省声的形声字。

“兑”《说文解字》载“兑,說也。从儿聲”,甲骨文、金文中可见“兑”字形,如 。从时间上来说“兑”字形产生时间最早,然后是“说”字形,在之后是“悦”字形。

从意义角度来看,“说”为“此从言兑会意”的会意字,从“兑”字中得到一部分意义,从儿,从口,八象气之舒散。从儿从口即“兄”字。上为“口”,下为匍伏的人,象一人在对天祈祷。长兄即长子,是带领子弟们向上天、向祖先祷告的人。“兑”为长兄祷告时口中说话、出气的形状。祷告要说话,要把事情告诉给上天或者鬼神,取悦于鬼神,并希望鬼神能够赐福于人。所以将其与“言语”的“言”组合会意出新字形“说”。“说”字形自产生之初,就有了祷告的过程“说话”和祷告的结果“愉悦”两个方向,也就同时兼有两种含义,再加上“说”字形还肩负着“说服”这一含义,身兼数职。

为了表意明确在“说”的基础上增加“心”表示心情方面,也就是祷告的结果,使鬼神“愉悦”。从自行演变角度看“说”与“悦”存在着先后的产生顺序,而且在“悦”字形产生之后,“说”字形基本上不在表示“愉悦”的含义,只在文献中存在。

因此“说”与“悦”两个字形在表示“愉悦”这一含义的义项上应该是古今字的关系,“说”为“悦”的古字,“悦”为今字。

由此来看几套教材中关于“说”的解释2001年审定的第一版应该是更准确的,后几版以及“部编本”的解释是欠妥当的。

三、结语

“不”与“否”,“说”与“悦”两组字在产生时间上存在着先后,在特定义项上新字形产生之后,旧字形的这个义项逐步消失,最后只保留在传世文献之中,因此这两组字均应该为古今字关系。“部编本”教材对这两组字的解释是欠妥当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语文(初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二、三版.

上一篇:农药中毒公共卫生问题下一篇:浅谈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