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音乐赏析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动画音乐赏析范文

河童之夏动画音乐赏析

动画音乐赏析

——日本动画

《河童之夏》

故事概要:影片主要讲述小学生上原康一在暑假前的一个下雨天,捡到河童小酷以及在这个夏天里帮助小酷寻找同类的康一一家与小酷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故事。

影片简介:该片是2007年7月28日在松竹上映的动画电影。根据漫画作品改编。原作为木暮正夫的儿童文学。导演原惠一。描写在现代社会苏醒的河童之子“小酷”和少年?康一之间的友情以及在他之间所遇到各种事情和人类。对于环境问题、霸凌、媒体的过度报道等日本社会问题也加以讽刺。

音乐分析:

1.影片CD1 00:00:25-00:01:07

作为本片开始的序幕,这一段影片讲述了早在江户时代发生在小酷和父亲身上的故事。运用虫鸣声等自然音响与背景画面共同表现夏夜的风景,使画面更加完整生动,交代出故事的背景。人声部分,以小酷和爸爸的对话来引出人物。增加影片的神秘性。 2.影片CD1

00:06:25-00:07:35 以悠扬舒缓的音乐引出题目,音乐节奏较慢,通过音乐,展现时空的变换。

3.影片CD1

00:28:15-00:29:37

这段对话,突出的塑造出小瞳的形象,表现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其中,相扑的一段有声源音响,使场面更加生动有趣。 4.影片CD1

00:31:54-00:33:22 这一段表现小酷醉酒后的形象,小酷手舞足蹈地唱求雨歌的一段尤其幽默传神。音乐表现夸张生动。营造出康一一家和小酷在一起的欢乐气氛。

5.影片CD1

00:45:50-00:47:02 6.影片CD1

00:49:40-00:50:40

两段都是康一和小酷一起去寻找同伴的旅程,音乐有扩充景色的作用。悠扬活泼的音乐表现旅途的愉快。两段音乐表现不一样的心情。 7.影片CD1

00:51:10-00:53:47 这一段是小酷自由自在的游泳的场景,配乐节奏较快,有一点日本古老的音乐风格。既突出了游泳时的自由与欢畅,同时,又使人联想到小酷以前生活的环境。这一段中,水流和虫鸣的音响效果烘托出自然的气息。

8.影片CD1

01:06:10-01:09:00 这一段中,表现了剧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变化和转折。音乐美好、宁静,节奏舒缓,浪漫纯粹。表现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起到融冰的作用。

9.影片CD2

00:10:00-00:13:08 小酷找到了爸爸的手臂,看到了杀死爸爸的武士的后人,音乐起伏较大,表现了中的事件发生时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运用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将悲伤、痛苦、紧张、害怕等多种复杂情绪融入其中。同时,让人感觉到一种时空的交融,将现实与过去的回忆相互交织。

10.影片CD2

00:51:50-00:54:37

表现离别的情绪。音乐节奏缓慢,抒情。表现等待的漫长和离别时心里的悲伤。用车子发动并远离的音响将音乐推向高潮,突出离别的不舍。小酷的内心独白也表现着他的不舍。是的故事感情更加丰满。

11.影片CD2

00:56:07-00:59:43

小酷的回归。音乐古老悠长,富有自然气息。表现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以及神灵的神圣。小酷与爸爸的对话表现出小酷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理解。突然袭来的风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故事在神秘中结束。

12.影片CD3

00:59:46-01:03:40 片尾曲

大山百合香的夏季降临,揭示了本片的主题,丰富了动画的内涵。是动画结局更加完整,使人联想万千。“就在你能够做自己的地方吧,一直都笑着!”

第二篇:动画赏析

动画片的艺术魅力

动画短片应该是动画片中极具个性化的一笔,属于非主流动画的范畴,它往往采用不同于传统动画的制作形式,达到对动画形式与内容更新、更深入的探索与应用。其中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别出心裁的构思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画面,使这种动画形式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纵观国内国外非主流动画的发生和发展,发现这些动画短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与所处时代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发展密切相关。比如:德国《走钢丝的演员》受极少主义的影响,用简约的线条来表现深邃的内涵;法国的《美丽城三重奏》用大量超现实主义画面来表现。

动画短片与主流动画相比,有更广阔、更自由的个人发挥空间。它强调的是独立构思、设计、拍摄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这类动画也更具有独立性和原创性,深受动画人士的喜欢,已经自成体系,成为各大电影节的评奖项目,同时它也是主流动画内容与形式以及技术探索上的有力补充。国外一些大的动画机构都有专门创作实验短片的部门。

动画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短小精悍,以情以景打动人

这些动画短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短,注重写意。因此注定了创作者更多的精力不是放在讲故事上,而是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思想。创作者把多年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经验带进短片的创作过程中,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现主题与主要内容,以流畅的镜头来传递细腻的情感,用细节的处理完成对神态的刻画。

我们熟悉的《和尚和鱼》,通过小和尚徒劳无功的捕鱼过程,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感受到了冲破樊笼的自由。在简单的音乐中,略带夸张的人物、跳动的小鱼、明快的画面色调,整个感觉天人合一,飘逸空灵,极具艺术神韵,意境的营造独特到位。

二、表现手法丰富

由于动画短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使得许多创作者在构思创作中,早已不满足于动画的一般表现,各种先进的技术与形式在这里都得到更好的尝试。动画短片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手绘动画和玩偶动画、流沙动画以及用盐、工业零件、生活用品和我们日常物品等创作的作品。以上只是一部分比较常用的动画制作的手段,事实上在动画的制作领域还有多种制作手段和方法,如铁丝动画片、多媒体动画片、水果动画片、彩色铅笔动画片、版画动画片、拼贴动画片、实拍动画片等各种动画片,从它们的名字我们就能想到制作它们的所要采用的手段,而一些新的动画方法也在不断地被创造和发明出来。动画和其它艺术

一样贵在创造,只有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探索,才会提高其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俄罗斯的一部出名的艺术短片《老人与海》,整个短片是用逐格拍摄完成,画面借用了油画的表现形式,深沉厚重,很好的把影片的感觉表现出来,做到了动画语言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尤其是画面色彩斑斓,跳动的光影效果显示了创作者无以伦比的绘画技巧与艺术修养,每个画面就是一张完整的油画作品。

三、含而不露,以丰富的内涵启发人

动画短片与主流动画在创作思路和风格形式上是截然不同的。这些作品有些是对世俗标准价值的批判,有些是对社会弊端的不满,有些是表现形形色色的现代艺术观点。通过这些意蕴涵独特新颖的内容,创作者理性与非理性的世界被刻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与国外的动画短片相比,我国的动画短片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还有些差距,单纯表现某种理念和情绪的动画短片数量不多,还需要国内的动画人士多去创作和实践,寻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动画语言形式。

宫崎骏是我最喜欢的动画导演,而《千与千寻》则是最好代表。

谈到宫崎骏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总是任性自然的风,透明清澈的水,变化万端的云,顶天立地的 大树,环保,动物,飞行,少女,魔法,梦想,人生,生存这些令人反思的讯息,以及自然和人类的永恒主题。从主人公,到配角,到背景,似乎每个人物身上每一 幅画面都有着某种隐喻,都隐藏着宫崎骏看这个世界的方式,和他对这个社会的评判。而作为一个动画电影作家,宫崎骏能够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和赞誉,主要原因 也在于他所营造的个性鲜明而又意蕴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倾注了深切的社会意识和高度的人文关怀,从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深邃幽远的思想内涵。

每一次看完《千与千寻》,它所展现的美都深深地震撼着我。这种美,不单单是画面的美轮美奂,还有最最简单的人性之美。人性之美,人性之善,只要是人类,皆 会有所感应。善良,在哪里都会成为动人的音符,击打所有人的心扉。最简单的音符往往能奏出最强音,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就像宫崎骏所说的,《千与千寻》是为5位10岁的小女孩所作的,电影里所说的故事也是一位10岁小女孩在一个奇异世界的经历,体现的正是她的成长经历,她的感受,和她眼里的“大人世界” :

成长

和过去宫崎骏作品里的女主角不同的是,千寻不具备天真可爱,聪慧伶俐的资质。在搬家的旅途中,对千寻来说,她即将面对的是全新的学校和朋友,可是她的面部始终是不动声色 的冷漠,看到新学校时不屑地吐舌头,说道:“还是以前的好。”她那怯懦的性格,没精打采的神态,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都缺乏孩

童的好奇,也不希望自己踏入 未知的社会的态度,就像当今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她进门不懂得敲门,别人帮助了她也不懂得答谢别人。但在油屋那样的环境里,求生的欲望让千寻迅速 地成长起来。她从开始连搬煤炭都比不上煤炭屎鬼,地板也擦不好,到后来帮河神解除病灶,到后来敢于与汤婆婆谈条件,她的坚强能干是慢慢体现出来的。而她的 善良也是。如果说千寻用河神的药丸救治白龙是出于爱意,那么剩下的一半药丸她又送给无脸男,就完全是出自真诚。在明明知道药丸可以拯救父母之后,她仍然愿 意拿出来拯救其它需要帮助的人,千寻心胸的宽阔只用浅浅几笔就跃然眼前。

电影中中刻画了几种爱:千寻与白的朦胧之爱:电影中没有一句“我爱你”之类的煽情语句,千寻与白的真情却是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白拿着饭团给还没 习惯油屋生活的千寻吃时,千寻流着眼泪吃下去了,在此时,流泪也是幸福的。千寻对父母的爱:她为了救父母,历尽艰辛,再困难时也是以此为信念坚持下去的。 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汤婆婆对她儿子的爱了。汤婆婆有着强烈的控制欲,甚至对她的儿子也是这样。她对宝宝说外面有“病菌”,让宝宝认为外面都是危险的,只要每 天睡在大房子里就好了,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宝宝也整天只知道吃、玩、哭、睡,不会长大。她总在替宝宝思考,她决定了宝宝什么要做,什么不做。 她的教子方式当然愚蠢,可天下的父母难免没有在生活中照着做的。

帮助

在油屋,千寻得到很多人的帮助:白,锅炉爷爷,煤炭屎鬼,小铃,无脸男,河神等等,而千寻也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帮白解咒,帮锅炉爷爷烧水,帮煤炭屎鬼搬煤炭,帮小铃打扫浴场,帮无法沟通却渴望沟通的无脸男,帮河神淋浴等等。感恩似乎是电影中的一大特点,千寻每每帮了一个人,那个人总会有所回报;而有人帮 了千寻,千寻也会有所回报。甚至在这个世界,解开诅咒的唯一办法就是“为别人做一件事”。

性格

宫崎骏的作品,多是天马行空之作,但都含有深远的寓意。这份寓意,其实都是始自对现实的不满。电影中的人都暗暗蕴涵了现代生活中某些现状,某些人的性格。 千寻代表了当今孩子的性格,对社会不满,害怕溶入社会。千寻的父母则是处于安逸生活的现代人的代表。汤婆婆是强权主义者,但她却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好好地 照顾,只知道溺爱。无脸男无法说话,性格内向,受到浴场奢华的环境影响,却变得性格暴躁,只知道挥霍金钱。白的前身是一条名叫“震早剑琥珀川”的河,他由 于被人类填埋而逃到汤婆婆处。河神由于人类乱扔垃圾而变成“腐烂神”,浑身发臭。这些人物,都是宫崎骏用来刻画现实生活、用来表现现实生活的。

关于这部纯洁质朴的巨作,要说的还有很多。宫崎骏的作品永远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多种的视角进行讨论或评析。我甚至觉得,讨论它们的内涵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们带来的感动。

第三篇:经典音乐赏析

1.《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

2.《卡门》歌剧《卡门》取材于杰出的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但故事情节与原作有些不同。 《卡门》全剧共分四幕。歌剧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全剧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所有这些音乐又都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给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全剧以其独特的力量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性,表现了扣人心弦的真实生活,成为雅俗共赏、生命力持久的一部歌剧。《卡门》的序曲,常被人们称为“斗牛士进行曲”。它一开始就由乐队用强音奏出一个辉煌的生气勃勃的进行曲式的主题,音乐立刻把我们带到壮观的斗牛场面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英武的斗牛士,听到了群众的喝彩声。这个主题重复了几次之后,音乐从A大调转到F大调,乐队轻轻地奏出了歌剧第二场中将要出现的《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序曲最后结束在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减七和弦)上,更加强了这一段音乐带给我们的悲剧悬念,预示了卡门悲剧性的结局。 序曲的基本部分是歌剧第四幕斗牛场面的音乐的翻版(省去了声乐部分),其结构是一首回旋曲,通过多主题的对比并且展示出西班牙的典型环境,烘托了喜庆热烈欢腾的气氛.

《图兰朵》剧中塑造最成功的是那三个大臣,首先他们的服饰搭配得很好,跟古代官员的形象很吻合,再有他们的言行举止感觉跟中国古代大官们很接近吧,(虽然我也没见过古代官员们到底是啥样的),倒颇有点原汁原味的感觉,尽管仍是三个老外粘着大把的胡子,穿着宽大袍装装腔,做作势,倒也惟妙惟肖,三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活宝,呵呵,有点象马戏团里的小丑. 再来说说咱们的女主角:图兰朵公主。看着屏幕上多明哥嘴里的唱词的中文解说,出现了“美若天仙”“真是个奇迹”等词句,再看看那位扮演者的容貌,我可以吐血了!我实在不敢把这些词句跟那位扮演公主的老妇联系起来!如果说“天壤之别”是用来形容两件东西之间的最大差别的话,恕我愚昧,我实在找不出一个更贴切的词来形容那些词句跟那个老妇公主容貌的关系了!我们老师一开始也说了让我们来评评这位传说中神圣纯洁高高在上貌若天仙如创奇迹般的公主的容貌,其实是让我们有个心理准备,呵呵~最后老师还补充说这位公主的扮演者估计在35岁以上,可我倒敢说这位老妇估计50多了!说实话,我妈看上去都比她年轻! 看看这位老妇粗壮的身材,我的脑子里从没敢把她与中国式的传统型公主联系起来!倒使我想起慈喜太后她老人家来了,你别说,她要演个老佛爷倒也入木三分!尽管我也真正见过中国古代的公主们到底啥模样,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吧.不过人家导演选她担当女主角也有人家的道理,歌剧嘛,还得靠唱,这老妇除去样貌身材不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她的唱功.那高音飙到估计有自由女神像手中的火炬灯塔那个高度,呵呵~~就是很高很高了,恕我愚昧,我语竭词穷,一时想不到什么好词来形容.我不得不承认和夸赞她滴唱功,这是肯定滴~~

《白毛女》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全剧分五幕十六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它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扎红头绳》节奏欢快活波跳喜悦,曲调流畅、优美。它于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太阳出来了》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经过不断的修改,《白毛女》最终成为新中国最经典的一出文艺作品。首先是歌剧,然后是芭蕾舞剧,还曾被拍成电影和改编成京剧。其中芭蕾舞剧的音乐部分由严金萱主创,芭蕾舞剧版在歌剧的这些艺术特点和基础上,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并承接了歌剧版的一些经典旋律。旋律内涵深刻,听来却通俗易懂。

4. 《魔法师的弟子》的音乐灵感来自歌德的童话诗篇,它以管弦乐诙谐曲的形式,在古典音乐严谨的架构下,引入风趣幽默的元素,天真可爱,充满魔力。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米老鼠,这位动画世界首屈一指的大明星,有板有眼地表演着,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奇异的魔法世界。

米老鼠扮演的是一个刚学了点儿三脚猫功夫的小小魔法师,他仍然是一付智商不高却天真烂漫的可爱面孔,仍然对一切充满好奇、喜爱冒险。

我们不能不惊叹迪斯尼的艺术家们的才华,是他们第一次使动画画面与古典音乐、动画人物和音符节拍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幻想曲》是迪斯尼最具艺术性的一部作品,也是迪斯尼到目前为止重映次数最多的一部经典动画片,它还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立体声电影,当年,沃特.迪斯尼对这部影片的宣传重点就是标榜它是一部可以“听”动画、“看”古典音乐的作品。

从对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古典音乐普及教育角度上来看,动画片《幻想曲》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巨大的,但世界音乐界和欧洲电影评论界却站在维护古典音乐内涵的神圣与纯洁的立场上,批评《幻想曲》图解音乐、简化古典音乐的内涵,是“大逆不道”的。

小提琴、低音管、倍低音管、竖笛争相吹出主题,法国号、短号也来凑热闹,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力。

在米老鼠的出色表演下,《魔法师的弟子》成为《幻想曲》中最讨人喜爱的篇章,米老鼠那身穿红袍子的小魔法师的造型更是成为60多年来迪斯尼最著名的代表性标记之一。

米老鼠的师傅终于出现,沉重的铜管乐器中,魔法大师解除魔咒,乐曲回到与序曲相同的缓慢拍子,水势嘎然而止。

与其他的众多魔法师相比,米老鼠这个小小魔法师的故事不免显得有些单薄,米老鼠就象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平凡普通不起眼的小孩子,他的全部使命就是令人们开心,使观众发笑。然而,正是这个顽皮淘气、不自量力,粗心急躁、蹩脚惹祸、满脸稚气的小小魔法师,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自己那虽不完美却纯真可爱的独特性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给人们一种纯粹而又简单的快乐。

第四篇:音乐赏析

2010-12-27 12:16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每次听到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数十年来再未出现,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再有佳作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争,为民族而牺牲的时候了!

黄河大合唱创作前,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颇具篇章特色: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评论|2

一、《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仅用一周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榻上的亲年诗人张光年,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情景,听其朗诵歌颂黄河的诗句,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是年3月26日始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谱曲,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摘要: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 ,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

诗,曾极力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他市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 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黄河大合唱》 就产生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

《黄河大合唱》 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的问世,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机器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1。作者和作品简介

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曲作者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2.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

2 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二.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 《黄河大合唱》的结构介绍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

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三.歌曲部分解析

1. 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船夫

《黄河船夫曲》为整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词曲作者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的黄河顽强搏斗的惊险场面。这首作品的词富有生活的升华,音乐具有民间音乐的提炼。这些都是与创作者的生活磨练密不可分,词作者光未然经历了横渡黄河并亲眼目睹了船夫们与汹涌的黄河进行搏斗的场面。音乐曲调采用民歌劳动号子中的船夫号子为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塑造不屈不挠的船夫形象,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

音乐采用了民歌劳动号子中船夫号子的音乐元素。在音乐开始,展现出贯穿整个作品的音型,为我们展现了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显示出祖国的危难。作者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型,急促地引出船夫粗犷有力的四次呼喊:“划哟、划哟、划哟、划哟”,接着就是三连音节奏“冲上前”。音乐急促而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敌的呐喊。

第3/6页

在这号召性的呐喊之后,词作者在这里开门见山地用“乌云、波涛、冷风”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的坚韧以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塑造 3 了一群勇敢、坚韧的形象。这生动而又朴实的船夫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把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决心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跟着,作曲家又以此为动机展开并拉宽节奏,以丰满的四部音响,来表现中华民族对斗争胜利前途的信心。作曲家在这里用竖琴伴奏为背景,旋律徐缓而平静。词作者用“河岸”来比喻民族的胜利,曲作者运用节拍从四分之二拍变化成四分之四拍,速度变慢,象征着在战斗中对于平静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预示着胜利的信心与曙光的到来,同时暗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 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旋律动机再次出现,力度由强到弱,显示出由近而远的意境结束在分解和弦中。同时这里借用船夫的形象展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前赴后继,势不可挡地奔向抗日战场的英雄形象。词曲作者把船夫的精神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力量。 全曲通过紧凑的动机,通过传统的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把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展示出来,表现出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在这里词曲作者把黄河船夫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升华为中华魂,为《黄河颂》阐释中华民族力量的来源奠定了情节基础。

四、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黄河妇女

《黄河大合唱》除了展示出民族的抗争力量外,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第

三、

四、五乐章,作者通过对比、叙述等创作手法,描写了黄河两岸的儿女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苦难挣扎的生活场景,尤其是第五乐章《黄河怨》,将这一主题描写得淋漓尽致。 《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女高音独唱声乐曲,歌曲描写了一位失去丈夫和孩子,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形象,对日本侵略者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为了具体生动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词作者运用了排比句,曲作者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该曲首先运用“风啊,云啊,黄河啊”呼告的修辞手法,喊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形象的内心痛苦。同时音乐采用全曲最低的音调,长时值节奏唱出“惨”字,生动地再现了失去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心情。泣不成声的音调悲痛深沉,像黄河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止的情感,在这里音乐与歌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深沉、悲痛、凄楚、哀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 作曲家在表现过这一情绪之后,运用节拍变化力度逐渐变强,还有略带朗诵调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在音乐中,形成速度上、情绪上、力度上的对比,达到情感上的控诉,为后面高音字作旋律与节奏上的铺垫。

全曲不仅倾诉了黄河妇女的不幸,更有着感时忧世忧天下,悲身焦愁泪成血的情怀,这正是词曲作者血泪交织的生活经历。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国母亲为失去千万优秀儿女而发出的哭泣与悲痛,同时又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抗争决心。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到的深刻的苦难与抗争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以描写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与苦难为主体的音乐巨作,在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结构上强调内在的统一性。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使整个作品富于战斗性、力量性和苦难性,它是一部既有民族气派,

又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正是体现出了这一原则,从主题性与形象性出发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力量,几十年来都震撼着中华民族之魂。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每一个华夏儿女听《黄河大合唱》时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当我们潜心聆听时,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

第3/4页

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

【摘要】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曾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它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黄河大合唱》就产生在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个写“新体诗”的爱国诗人,他写的诗是中西融合的新诗体。他的诗歌意境大气磅礴、辽阔深邃、动人心魄,注意语言的大众化,易于上口。在艺术上采用朗诵与音乐并重,这是一个创新。歌词的感性色彩很浓,感染力强。诗人很懂音乐,许多句结尾用的韵母易于张口,共鸣强,效果好。展示了一幅幅如泣如诉的画面。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许多作品都是反映抗日救国的革命歌曲。他主张创造新形式来反映新内容。《黄河大合唱》就是一个典范。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要用歌曲来反映人民的呼声,用音乐来表达民族的苦难和奋斗精神。用音乐来反映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在艺术上音乐家有创新和发挥,他用八首不同速度、不同体裁、不同调性,多层次对比陈述,集中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原始情绪。整首作品像黄河的怒吼,奔涌着一股阻挡不住的浪潮,爆发着、咆哮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创作中他善于用起伏的旋律进行音调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反映人民群众坚强不屈的反帝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向人民指明方向,预示必将取得胜利的光明前景。作品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纵观历史,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抗战时期它唤醒民族大团结,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今天,他成为凝聚全世界华夏子孙、鼓舞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动力所在。《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作品问世以后,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使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极其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黄河大合唱》像一把利剑,使侵略者闻风丧胆;它彰显出一种精神,使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它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使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永远心连着心;它是中国与各个友好国家的纽带,使世界各民族爱好和平的人们得到共鸣,有着共同的心声,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心愿。这部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已经超越了艺术的境界,在各个领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黄河大合唱; 历史意义; 时代精神; 音乐凝聚力量 【摘要】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融于音乐。就如同调味剂一样,音乐的味道也是种种不

同的。音乐上的灵感不及物质,但他所表达的是人们内心所渴望的。往往人们爱音乐,则是因为音乐中表达的思想是人们情感上所没有的,以此来寻求安慰。它亦可以让人哭,或让人笑,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内心。所以每个听音乐的人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音乐上。因此,音乐有着人们不可得知的内在力量。因为有了音乐,枯燥的生活变得精彩活跃。然而,音乐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每个时代的音乐都有不同的表达。同样,音乐也在不同时刻,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节奏”影响着我。 【关键词】 音乐;音乐革命,精神力量,音乐改变我的生活。

5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旋律,其中的内涵也各有不同。音无非就是发声体的声音,但乐是美妙的,它亦可以有节奏地使人感同身受,又能激发人的情感与思维。所以说,音乐这种美妙绝伦的事物陶冶着我们高雅的情操。

音乐也是一种革命,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在音调,音色,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他不是异曲同工的一件作品,而是时代发展人们的心灵与思想上的改变推动着音乐的进程。要想音乐历程,无论是哪个年代,哪个时期的音乐作品,都各有特色。无非是生活条件的不同与时代问题。这就更加给音乐增添了一层朦胧感,显得诗情画意,音色正浓。那些唱出人们心声的歌,那些拿音乐作为抗衡武器的人有歌唱着怎样的感慨?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一无所有 我要做天下的主人 ”

法国作曲家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的最后一首歌。它的背景是巴黎公社运动,这首歌内容使人热血沸腾,这是艺术的魅力,受众的感化其实来源与艺术所表达的思想的美度和美感。所以说,音乐没有好坏之分,最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够真挚,够深入人心。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歌》体现了让人们自觉站起来,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争取解放与不平等社会做顽强的抵抗。同时也反映了自由和平是全人类共同向往的。 音乐做思想武器,可以激发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是一场轰动的音乐变革,像暴风雨一样席卷了整个世界。所以说,音乐的魅力远不止仅有的旋律。

音乐的旋律深入人心,感触极深,淡淡清香,一缕阳光,闲适的坐在阳台欣赏美景,听着音乐,这又是怎样的难得?美妙的音乐总总勾勒得清幽迷人。感悟人生,用心去聆听,每一次的邂逅都曾有冲动,那些漂浮的旋律荡漾在脑海,回忆在心里,这样固然美好,但内心的精神境界是难以触发的,也许思想上的包袱会带给自己更好多的动力与奇迹,我只是凭感觉在空想,音乐的变革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固网中来的时代中,多少学者曾拿笔意志风发得抵制着战争,音乐无不亚于文学之作那高亢激昂的音调,充满多少人的共同理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识,是一手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之歌。

这是音乐灵魂的彰显,音乐精神的所在,没有理由不说音乐的力量是空前的变革,音乐革命,激发着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精神力量;音乐不仅仅是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现代社会的人们对音乐追求时,往往忘记自己的角色,是音乐消遣了枯燥的生活,它丰富着我们的内心 增强我们的情感,虽然音乐会随着年代变化,但其精神永远是时代的象征,音乐的进步也离不开历史年代中的气氛。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谈到;音乐有着无比有力的手段和最精致的语言,来表现心灵千丝万缕的情绪。””音乐有着无比有力的手段和最精致的语言来变现心灵千丝万缕的情绪。”由此可见,人的各种枪按时通过音乐的不同形式反映出来的。但音乐也引诱着我们的情感生活,好的音乐可以使人有积极动力,强化我们的情感,也可以是焦虑烦躁的认得到宣泄。

总而言之,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也同样感染着我的生活。 我豪迈,因为我是少年派;我幻想,只因曾经憧憬;我自信,相信自己更相信实力。音乐给我最大的鼓舞就是学会了选择方向,不曾有一点携带,那阵阵旋律让我步履在如诗如画的世界,而那渴望的,又是多么温柔的追求,我亦可以做回属于与我自己,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如今我的已不在感到迷茫。因为 6 我知道;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跟着希望在动”

《我的未来不是梦》再次让我坚定了前方路,勇拼勇博,拼凑人生梦,我自己奋斗。 【结束语】 因为音乐给了我们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阁下烦恼,我们的心互相碰

撞,击出灿烂的火花,在你我心中永开不败。有的演讲者,是天生的励志家;他将平凡变成卓越,将等待变成追求。有的思想者,是天生的幻想家;他将沧海变成桑田,将历史变成现实。我们有的是年华,有的是意志,有的是那说一不二的斗志,我们要在少年时代将梦想变成现实,相信了,努力了,就成功了。

海伦凯勒说;是黑暗,我在孤独中勇敢的生活,黑暗是不屈,是奋发。 哥伦布说;是冒险,我在航海中发现新航路,冒险是探索,是精神。

我说;是音乐,我的一生与快乐与快乐为伴,音乐是活力,是激情。 所以,我爱生活,更爱音乐

浪潮

中国的奴化教育 纳粹独裁的摇篮 ——从浪潮中看中国教育问题

浪潮”所体现的是“强权下的服从性”这一现象。

从一开始学生们并不配合,因为他们都是受独立开放教育观念而成长的,个性,随意,自由是他们的准则,个性就是上帝。到后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浪潮”成员用两条生命换来血的教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独裁。

警惕法西斯主义复辟,可里面的独裁教育和我国如出一辙。

一、家长的独裁教育

家长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希望早期教育能为将来服务,往往忽略了一个孩子的正常需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着孩子学习,结果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疏远。

一方面,不少家长把识字、背诗、计算、拼音、学外语当做早期教育的主要课程,而且认为越早越好。另一方面,许多早教机构学习内容以技能技巧为主,罔顾孩子的成长需要和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 早教的重点并不在知识的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家长更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去探索。一味用“知识”、“技能”占据了孩子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只会减少他们感觉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机会和能力。

二、学校的独裁教育

“独裁体制是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统治大部分的人。”

“源于希腊语,意为自我统治,独即自我、单独,裁即统治权力,独裁体制下,有个人或集体组成政府,拥有极大权利力,可以自由修改法律。”

现在独裁着中国教育的就是教育局。它们统治着学生,只有通过了应试教育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所在,这从根本上就束缚了人的头脑。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想到了作弊,在他们眼中,道德抵不上优异的成绩,好似片中哪怕把曾经深受喜爱的同学揪出来作叛徒也毫不留情面。

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是强势管理部门,学校的各种资源都掌握在教育管理部门手里,中国教育行业的乱象也就随之而来。而教育公平,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只能是一个妄想!别的不说,不同地区考高分数线的差别,就可以说明这一切。

“纪律塑造力量,团结塑造力量,行动塑造力量。”

从我们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老师规定着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比如说上课不能说小话,发言要举右手。然后我们都照做了,这就是纪律的力量。

7 我们有我们的团队名称——少先队,共青团;我们有团队的图标——队徽、团徽;我们也有团队的手势——敬礼;我们还有团队的服装——校服。

我们被老师教育道:团结就是力量,认识了集体的力量。我们也被老师教育道:任何事情都不能光说不做,行动胜于一切言语。

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的,甚至觉得这从根本上就是为着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

三、社会的独裁教育

“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在一起的目标。”

社会赋予的压力,使得人们无暇顾及周围的一切,渐渐地失去了自我,甚至于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追求名利金钱,

从小就知道讨好老师,继而长大讨好有权有势的人。

全民学英语,12年换一张歪的4.6级证书!因为社会让我们明白要想成为上层社会上的人,必须要掌握好英语。

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出国,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外国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就拿我们编导而言,若日后编出的剧本如《蜗居》

那样反应现实,唯一的结果就是被禁。我不明白中国这样做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无论社会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也一定要将那一面最好的摆在人们面前,这不就是欺骗吗? 中国需要的是民主,而非独裁

影片中场景发生在民主制的德国,学生们习惯里自由意志,当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政权的威吓后,选择了集体的团结排外和对一切外界反对的吞噬。

同样的纪律、团结、行动在我们身上,为什么不可能出现浪潮?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自由意志,我们一直深深的活在集体管制下,而我们似乎并没觉得有什么不习惯,从另一个方面看,其实我们整个国家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最大的浪潮,不是么? 浪潮》观后感

《浪潮》这是一部很让人深思的影片。我在上课看了后觉得深有体会,课后又看了1遍,体会又深刻了。我觉得在今后生活中也是获益匪浅。

《浪潮》中朴实的中学教师赖讷无奈之下选择了不擅长独裁政治。在实训周中,让学生称呼为文格尔先生。让发言的学生必须起立。开始专制集权,纪律铸造力量、让学生齐踏步体会。渐渐深入,提出穿着统一的制服、创造“浪潮”组织、使用同样的问候手势。不穿衬衫的卡罗受到排斥,发现关键问题,并向老师报告。有些得意忘形的老师并不认为这是问题,继续他的授课。疯狂的学生们,在城市到处喷绘及粘贴浪潮图案。最后上了报纸头条。帝姆在此全身心投入,无法接受浪潮结束,打伤同学,最后自杀。赖讷也被警方带走。

回想二战中的德国,因为高失业率、通货膨胀,导致走向纳粹帝国,最后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要一听到独裁就唾弃,一听到民主就欢呼;纳粹不是希特勒一手造成的那是德国民众的选择;历史不是一个人的,如果历史上不出现希特勒,也许还会出现其他人在德国制造纳粹。只要适合的条件出现,纳粹还会出现。

这个影片是我印象最深的是集体的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只有合理、正确使用才能造福全人类。教育一个具有自由、

读:10次 大小:2KB(共2页) 民主的坚定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可能需要20年;而培养一个纳粹,却只需要5天,这是《浪潮》带给人们的警示。遏止强横、征服、专制的心魔,惟有靠培育自由、开放、宽容的心态和民主手段的训练,以及民主制度本身。

8 浪潮似乎也在体现一个人的心理,人需要冷静的来思考、来做事,不能盲目跟从,老师并不是全部是对的。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收获。影片中的马克尔值得我们学习,能及时发现和看清问题,并站出来帮助他人。

《浪潮》观后感

看完整部电影,总有种感觉,觉得不应该就这么结束了。可是想想,确实也没什么能再继续的了。剩下的,就由观众自己去想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事发生在校园里,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只是结局让人很难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获得更幸福的生活。可是电影最后却发生了那么惨痛的事,我想这也是赖纳老师没有想到的。所以在电影的最后,他才会有那么痛悔和迷茫的眼神。或许他到最后,都没想明白,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

在刚看完时,除了有一种震撼和难过,对赖纳老师也有些愤懑,觉得是他欺骗了学生。可是细想想,并不能完全怪他。那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回来后我又看了一遍。看第二遍的时候,我注意到学生们的话,像开始时丹尼斯说的“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所谓的价值观都不存在了,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我想电影作品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作者精雕细琢、想通过演员的口来转述出的一种社会现实。这句话反映所出来的,就是当今社会道德伦理与价值观的缺失。不光是在德国,哪里都一样,大到官员贪污腐败,小到公车抢座致伤,还有大学生空虚、迷茫以致成为愤青,这些都是道德缺失的结果,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找不到信仰、理想,甚至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他们轻易就被“浪潮“席卷了。透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是怎样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由起始的抵触、反感、不可理解到试着参与并产生兴趣,再到认同这个小团体并开始群体思维,甚至有的同学把这次行动当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学生缺少家庭的关怀与温暖。蒂姆就是,他的父母看似给了他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从他们仅有一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父母根本没有耐心去听他说话,给他细心的指导。或许是德国和中国不同,他们并不重视家庭教育,甚至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都和我们的不同,就像卡罗的妈妈在对她顽劣的弟弟的教育问题时所说:要让他自己去发现他的底线,而不是靠教育。她觉得用纪律来铸造力量很可笑。可见家庭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至少父母应该时常关心孩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赖纳老师就没有责任了,虽然有很多因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在这件事里,他还是应付最大的责任。虽然他的讲课方式很独

特,容易感染学生,但是他并没有去想后果,也没有完全顾及考虑到学生们的心理。作为一个老师要时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身心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电影里的学生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平时无组织无纪律、个性十足、性格叛逆、自由散漫。

在赖纳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大部分人表现出的是反感或认为老师很无聊,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试着参与进来的时候,他们一反常态,开始感觉这样的活动很新鲜刺激,很有趣。比如发言必须要起立、称呼要尊重、桌面整洁等,这些行为是在以前从未接触或尝试且从未被要求的;接下来学生们开始兴奋甚至开始为这个小团体着想、谋划。比如,步调一致的踩地板、统一服装、制作浪潮Logo、广泛招募成员、晚上一起行动将浪潮标志贴满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后,学生们开始群体思维,有了归属感、荣誉感甚至把这个活动当成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体现和全部。比如,保护同伴不受他人欺负、掏枪吓走黑社会、浪潮成员全部出现在看台上为水球队员呐喊助威、礼堂里群情激奋嚷着要惩办叛徒、Tim最后由于接受不了浪潮解散的现实而饮弹自尽。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学生们的心理与情感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9 可是赖纳老师却没有注意到这些,甚至在卡罗对他提出时也没有认真的去反思。或许他一开始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否定专制,可是他没有考虑到这会对学生有什么冲击,也难怪最后蒂姆会觉得赖纳欺骗了他们。连我也觉得他太草率了,至少他应该先去了解一下,他这一周的教学究竟对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那些不好的与法西斯太过相象的东西可以去指出否定,让学生认识到,并去避免。可是对于有益的部分,还是应该给与肯定,譬如他们变得更团结了,譬如很多人不再觉得自卑,觉得他们是一个团体,他们人人平等,譬如蒂姆变得勇敢了,对欺负他的人敢反抗了,也找到了自信与归属感。可是赖纳却把什么都一口否定了,那时学生们都一片迷茫与惊慌,可是赖纳并没有去解释或安慰,以至于蒂姆这样惯被欺负的胆小懦弱又自卑偏激的孩子开枪伤人并自杀。

我想这个教学实验之所以到最后超出老师的控制演变成一场悲剧,是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其中也包括老师的细心关注。因此,一旦有这么一个团体出现,他们很容易被集体主义下的纪律、效率所产生的力量所吸引、感染从中找到失去许久的那种自豪、荣誉等等。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并不能只看分数,对于这些东西的关注与培养也很重要。 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赵豪剑

我认为在学校里,自由是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那班里就会乱成一锅粥。 限制自由的条件分为两种,一个是明文规定,如国家的宪法,昌平二中学生规章制度等。其中的内容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就好像天空宽阔的摸不着边,虽然可以盖住整个大地,却不可以顾及细小的角落。所以它对我们的约束作用并不是特别大,很容易遵守。另一个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如人们口口相传形成的习惯规矩,个人原则,口头下达的命令等,这些没有落实到笔头上,但我感觉比明文规定的作用大得多,而且涉及的都是生活中琐碎的,重要的事,这就是纪律。

那什么是自由呢?是无拘无束的作自己想要做的事,按理说应该是很快乐的。但是如果把自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就是错误的。这时,就要有为大局、为他人着想的心,适当的放弃自己的自由,为人为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其实放弃自由不一定是痛苦的,当你看到其他人因你的作为而快乐时,你也会高兴的。这应该就是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吧。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建立在不影响别人的基础上。

其实只要做到这一点,自由和纪律还是能够和睦相处的。毕竟自由是活的,纪律是死的,就让自由让着点纪律吧!

我们越是自觉严格遵守常规,便越能享受自由。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工人、农民、教师、医生„„谁有不受约束的自由?试想如果每个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么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个人的自由保障还能得到保障吗?当然,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世界上任何约束都没有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由和纪律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纪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没有这种强制性,自由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自由只有在纪律的框架内,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讲,纪律只是约束违反纪律的人和行为,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有充分的自由。所以我们大家都要自觉遵章守纪,才能充分享受自由。

第五篇:音乐赏析

今天在课堂上观看了《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是在2008年上映的。之前我没有完整的观看过这部电影,今天算是把他看完整了。

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有了一些观后感。

一是相信别人是对别人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一个人潜能的最大的启发。浣熊不信任熊猫,认为他不是练武的料,但是乌龟大师坚持让浣熊去信任熊猫,并且把这个大的责任交给熊猫,浣熊真的去按照这个思路去做的,去信任熊猫,结果真的把他带成了绝世高手。 二是相信权威浣熊坚持让大龙当“神龙大侠”,但是乌龟却坚持让熊猫阿宝当“神龙大侠”,后来乌龟大师告诉浣熊,大龙不是那块料,但是熊猫是。浣熊相信了师傅的话。有些时候,我们要敢于去服从比我们高的人,因为他们的年龄优势和他们的经验优势,都会做出比我们还准确的判断来的。李开复在《与未来同行》书里写到,一定身边要有个忘年交,他们会在一些你的生活问题和学识问题上直接给你解答,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的,要相信别人的经验,哪怕有些时候经验会犯错误的,但是经验犯错误的时候,要少于经验给你指点正确路的时候,不要因为经验可以犯错误,就去否定经验。

三是因材施教浣熊用培训他徒弟的套路去训练熊猫的时候,熊猫根本就跟不上节奏,而且连小孩玩的东西,都玩不了,所以让浣熊觉得很失望。但是当浣熊看到熊猫因为偷吃东西,而变的矫健的时候,他决定采取的就是诱惑式教育方式,就是你做好一件事,我就给你一点奖励,奖励就是给你饭吃。结果熊猫被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训练成了一个超级高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好的老师要把一个人的兴趣,引导到他的学习上去,做网络更是如此,并非每个项目都适合所有的人,网络上的路子太宽了,一定要去自己做喜欢的事情,然后再结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开拓市场,学习的是对网络的了解,而最终是去包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善于风水,就开风水站,善于法律就开法律站,并非说这些人走到网络上,都去做广告页去了,那就是浪费人才了。只有没有特长的人,才时候去做重复性的劳动,这些没有特长的人,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一个人的兴趣, 就是自己的特长。《功夫熊猫》是部好电影,而且很好看,很好笑。这部电影是挺励志的。

上一篇:大海小学作文范文下一篇:带教老师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