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小道观后感汇总

2024-04-24

小平小道观后感汇总(共6篇)

篇1:小平小道观后感汇总

小平小道观后感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话在诸多近代革命先烈身上都有所体现,邓小平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邓小平历经磨练,更是“三起三落”,为缅怀先烈,培养公司员工吃苦耐劳、积极奋斗的精神,公司于2012年7月26日组织公司2012届新员工赴南昌市新建县望城岗“小平小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主义再教育。下午2点,2012届47名新员工在人力资源部科长陆晓敏的带领下,乘坐大巴,从公司出发,直赴位于新建县望城岗的“小平小道”。不一会儿,大巴车在“小平小道”纪念馆门前停下,一行人有序进入纪念馆,在纪念馆解说的带领下,对这个由原新建县拖拉机厂改建而成的红色革命纪念馆进行了匆忙却深刻的参观学习。

走进主纪念堂,是一组小平同志和其家人的塑像,造型生动,塑像上的邓小平和蔼亲切,引得参观人员争相合影留念,解说员也从这幅塑像开始,对邓小平这段在拖拉机厂当钳工的历史进行了解说。1969年10月,65岁的邓小平被扣上“走资派第二分子”的帽子,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进行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2月调回北京,伟人邓小平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个月,也思考了三年四个月。刚开始时,小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并且还得经过一个人多且杂的汽车站,于是,从考虑到小平同志的安全出发,工人师傅们便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径直通往小平住处的小道,即世人所称的“小平小道”,这样,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这是一条杂草丛生,有曲有折,和老百姓庄稼地紧紧相连的平凡小道,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极其普通的小道上,小平同志构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民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

在解说的带领下,一行人依次参观了“小平小道”纪念馆区、“小平车间”、“艰难岁月展厅”、“小平小道”、“小平铜像”、“邓林摄影展厅”。在纪念馆区,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静静地讲述着小平同志在拖拉机厂工作的前前后后;老式的电视机,缝纫机,旧工作服,斑驳的拖拉机似乎仍旧留着小平同志的痕迹;小平同志当钳工用过的工具,洗过的螺丝钉帽依旧铮亮,让人感觉到小平同志那份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走出主馆,来到工作车间,一进去就有浓浓的机油味道扑面而来,里面都是机器零件;车间虽几经修葺,但土黄的颜色,不平的地面,刺鼻的气味依旧在向人们诉说这里的破败,而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着,正如车间高挂的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从厂区出来,沿着小路,来到厂区后门,就是那条著名的小平小道,小道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南昌陆军学院的将军楼——邓小平在南昌工作期间的住处。由于陆军学院是军事管辖区,大家不能体会整个小道,但大家都驻足在此,耳畔似乎有微微风声,眼前似乎是那个坚定的小个子在小道上迈着缓慢却坚定的步伐的情景。

在整个厂区的地势最高处,巍然屹立着着邓小平同志的铜像,他静静地眺望远方,神色温和而坚毅,似乎看到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雕像下,参观人员全体合影,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广大员工学习邓小平同志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承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遗志的宣誓!

最后,大家参观了邓小平女儿邓林给小平拍的图片展,100余幅图片是邓林无偿捐献给“小平小道”纪念馆的,题材多是1972年以后邓小平的家庭生活,图片丰富的展示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工作之外的家庭生活状况,让人感觉小平同志是如此的亲切,它们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深刻缅怀。

而后,由于时间原因,大家结束了对“小平小道”的参观。尽管参观的时间有限,但是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一路上,大家都在热烈讨论此次参观的感受,大家一致表示,小平同志在逆境中依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以后工作学习生活中要努力培养的,小平同志心系祖国,不忘人民,不愧是党和人名的忠诚战士,我们要继承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志向,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努力奋斗!尽管我们个人的力量有限,我们可能无法像小平同志那样成为一代伟人,但是,只要我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到自己的应尽职责,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我们就无愧于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小平小道的观后感

“小平小道”位置在江西省新建县望城镇省庄村境内,原名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是伟人邓小平同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期间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小平同志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萌芽地。

看看窗户外,晴空万里,看来想期盼天气问题取消这次活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们到的时候,看到浩浩荡荡的队伍,少说也有几百人。这让我对这课耳目一新,起码它不再是和其它课程一样的死水。

班长让我们站成两列,以免占道的问题发生意外。而很久没有整体出过操,整过队的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还是歪歪扭扭,参差不齐。如果这是军训,我们全体只怕要做上一天一夜的俯卧撑。

队伍行进的不急不缓,这是可想而知的。

在队伍中,你要担心踩着前面的人,所以你想加速是不行的。你还要提防别被后面踩着,想慢下来休息也没有法子。

后来想想,觉得这挺像生活。唯一的不同是,生活显然更加残酷。

在生活中,我们要绞尽脑汁的把走在你前面的人踩死,还要想方设法的挡着走在你后面的人,不让他超前。

行走在队伍里的人是压抑的,我现在就压抑的不行。我习惯了慵懒的步调来看生活,但我没想到前面的童鞋比我更慵懒,后面的却剑拔弩张。

在队伍中,没有这2种苦恼的只有两个人,走在最前面的和落在最后面的。

这令我想到一个道理。

精英只会越来越精英,因为要时刻担心后面的人给他一脚。

落后只会越来越落后,因为没有了鞭策,也下不起狠心给前面的人一脚。

至于我们,则是流传万世,亘古不变的中庸,充当着历史的过客。

压抑但安全着。

当然忍受不了中庸,但又狠不下心来给人一脚也不想被人一脚的人。解决这个烦恼很干脆,双脚跳向圈外,脱离这个队伍,就是一片广袤的天地。

但是脱离队伍必然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一、车会把你先撞飞,其余人四散逃命。

二、你要承受队伍里异样的目光,独处众外的只有两类人,一个是头羊,一个是傻逼,很显然你不是前者。

三、老师会责骂你,因为你不遵守规则。

但想想为了自由,我觉得自己可以英勇一回。于是很坦然的跳向圈外,但我没有想到还不几分钟,队伍就已经走的歪歪扭扭不复存在,大家不用跳已经出了圈外。

你说我多像个跳梁小丑。

走了很久很久,还没有到,周围开始有人抱怨此行的艰辛了。

但我发现一个状况很有趣,它让我保持着乐观和安宁。

此刻,我们走的路是由石板铺就的,它不像马路一样非常平坦,它是小平。它也属于人行道,算是小道一类。而这组合起来刚好可以称它为“小平小道”。

这样一想,我突然觉得很荒诞,我认为我这场旅途还未到终点已然结束。这种荒诞像我以前看过的一个视频,一个婴儿从妈妈肚子里崩出来飞上了天,在空中历经了少年、中年、老年、然后跌了下来直接摔进一副棺材里结束了生命。

很戏剧性吗?很多经过大起大落的人却觉得不。

我就这样沉浸在自己南辕北辙,天马星空的想法里,而等我发现我已经站在小平小道纪念馆门口的时候,才恍然若觉。

初入纪念馆,我选择看了下全景图,规划下自己准备走的路线。有了路线就有了某种节奏,才能更好的感受一代伟人的脉搏和心跳。

首先进的是主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群青铜雕像。描绘着邓爷爷和工人一起围着,神采飞扬,指点江山。后面是一大块白色纹理的大理石,上面雕刻着小平的女儿著名作家邓蓉,小名毛毛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在江西的日子里》。内容大概描绘了邓爷爷在下放到江西后艰苦的生活,但处处透露着希望和亮光。

你能想象出加起来超过200岁的三位老人不畏艰辛、不离不弃、的真挚亲情是多么感人的希望;

你能想象充满质朴的正义感,勇敢正直,热心淳朴,无私的帮助邓爷爷之子不追求回报的的工人王师傅是怎样的一束圣光;

你能想象出那么一群可爱无私,尽心尽力帮衬着小平夫妇渡过难关的工人是多么动人的患难见真情;

这篇文章无疑给了我强有力的震撼,它的结尾如是说:

“车速飞快,汽笛长鸣,北来的寒风已然拂面。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那更加激烈的、震撼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政治动荡,就要揭幕了。”

一个时代伟人,即将再次挺立。而这次,将是最雄浑的一刻。

继续往里面逛,看到了一些邓爷爷以前在工厂里的日用产品,都是比较破旧的东西了,但是放在壁橱里却熠熠生光。随后,看到了几幅描写邓爷爷和工人的故事,一一体现了他俭朴,珍重粮食,热爱劳动,尊敬技术和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还看到了一些以前绝密的文件以及邓爷爷下放期间调查江西景德镇时,工人们不怕嫌疑送给他的四个瓷器。印象深刻的是一副字,上面写着邓爷爷的亲笔。原文记得不是非常清楚,大概意思是我多么愿望留在党内干活,哪怕只做一些杂活也心愿。还有一副是说他文革时下放的感受,他说这艰苦的几年也挺好,这促使他有时间,能好好反思自己和思索中国的未来,设计改革开放的蓝图。

这些话让我想起另一个伟岸的身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同样他也数次被贬,但依然牵挂着整个宗庙,牵挂着天下黎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这样想着,我出了主馆。走进了小平休息室,这是工人们看邓爷爷辛苦为他建的,希望他能休息好一点。在他的房间外看了看,外面贴着几行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几个字贴起来容易,做起来只怕是难如登天。起码,我是不行的。里面很简陋,就是一张木板床和垫子,但邓爷爷就是在这间屋子里思考和构建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

出了小平休息室,进了当时的配件厂工作车间。一进去就有浓浓的机油味道扑面而来,里面都是机器零件,破旧不堪,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如何了。

随后参观了邓爷爷女儿邓琳给小平一家拍的图片展,里面一块横匾写着字,大概意思是“这不是一个艺术家的摄影展,它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深刻缅怀。”不可不说,邓爷爷的女儿个个真是好样的,令人敬服。图片大概一百多张,题材多是生活照片,看着里面的邓爷爷你会觉得很亲切。有一副邓爷爷83岁时照的仰望天空沉思的画面令我沉迷不已。这让我无可避免的又想起了一人“温爷爷”--这个民族,需要一些会仰望天空的人。

我会是吗?

你又如何呢?

在路的尽头看到了邓爷爷的雕像,迎风挺立。很想上去鞠一躬,打个响亮的军礼。

但是我看到一些在他下面忙着拍照留念的人,识趣的走开了。这里不是美景,没有你要的风景!

大家期待,也是我一直好奇中的重中之重到了。“小平小道”到底长什么样?

沿着路的尽头走到了后门,我看到它了,就躺在那里让人一览无遗。

据史料说,邓爷爷下放期间住在解放军某步校将军楼,每天,他们夫妇要步行六华里到工厂上班。工厂的干部、工人考虑到他的安全、方便,就在工厂的后墙开了一个小门,沿着田埂铺出一条通向他宿舍的小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平小道”。

据说有一次,下雨路塌了,邓爷爷摔了一跤,那群可爱的工人就连夜抢修,为他铺平。

应该说,我对这小道是非常熟悉的。它就是我们农村典型的泥巴小路,小时候也不知道走过多少次了。不过可惜的是除了摔过N次跤,一点道理没悟出来过。

踏上这条小道,我很小心翼翼很慢的走着,想好好感受这条路的不同。想知道,邓爷爷在踏上这条小道上是怎样一步步思索出让我们走上康庄大道的伟大构想...想了很久一无所获,只能看着这条延伸的路发呆。

也许我需要的不是思考吧,而是加快脚步,一直坚持不懈的走下去,那么前方一定会有答案。

这段行程基本结束,遗憾的是没有达到老师增加我党性的要求,却意外的享受了一次心灵洗礼。

回寝室的路上,我在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再大的难关有邓爷爷大吗?

邓爷爷的旅程从小道开始,在大起大落中执着前行。

而我的旅程才刚刚起步,至于它以后是否能精彩纷呈,且留给那些飘过的云彩和远去的风吧。

游小平小道观后感

早就知道江西有条“小平小道”,那是一代伟人在落难之际,历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举步沉思,循环往复踏出的。

早就想去瞻仰“小平小道”,亲临追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踏小道引领华夏神州奔大道的心迹历程。

长期以来,踏访“小平小道”已成为我心中一个厚重的情结。今年6月适逢去井岗山学习,终于有了了却这桩心愿的机会。

“小平小道”地处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隔赣江与南昌相望,有小平小道、小平铜像、小平车间、小平会场、艰难岁月展厅、永远的小平展厅等景点。

汽车向着新建急驰。天不作美,忽然阴霾四起,乌云密布,雷电后,竟下起雨来,我的心也随那雨雾而阴郁起来……

车轮辗溅着雨水,终于驶入了“小平小道”景区。

踏上“小平小道”,仿佛走进了上世纪60年代那段光怪陆离的岁月。文攻武卫,残酷斗争,“红色恐怖”的浪潮猛然间向我袭来……

历史的镜头切换到了1968年10月,当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到第二个年头的时候,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邓小平的主要罪行》印发全党,并作出了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一年后的10月,邓小平便在中苏边界紧张、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的由头下,被紧急“疏散”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监护劳动。在周总理的多次干预、关照下,他被安排在原南昌陆军步兵学校校长许光友少将曾住过的一幢小楼——将军楼里。小平同志到工厂上班,走大马路需绕行20多分钟,不但时间长,且极易被造反派发现,而招至纠缠、揪斗。为了保证安全,使他免受“红色恐怖”的冲击,经上级同意,工厂在将军楼的院墙上开了一个小门,这样从小门出来,沿一条崎岖的田间小道到厂里上班,既安全又便捷。从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三年零四个月,小平同志每天都从这条小道走过,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从未间断。渐渐的这条红色沙地上的坎坷小道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平坦,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小平小道”。

在江西,历史给予小平以磨难,而小平回馈江西的却是财富。因为邓小平、因为“小平小道”而使那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建县望城岗载入了史册,为世人瞩目,也使那个仅有百人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而名闻遐迩。

雨仍在不停地下着,可来这里瞻仰观光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浏览、凝视,漫步、驻足,议论、沉思,尽管神态各异,但都充满了对小平同志的怀念、敬仰之情。

我从“小平小道”走进“小平车间”,轻轻拿起工作台上小平同志当年紧握的锉刀,感知着这位世纪伟人当年的心痛,破译着这个“永远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三落”后而又能“三起”的奥秘。“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古老的声音在我耳畔回响。

记得有人曾写文章说“如果我们事事都顺心如意,从来都碰不到困难的话,那或许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了。”“假如人人都轻而易举地成功了,那么我们就不是人生的参与者,而是生活的旁观者了。”但邓小平这个参与者,在“天降大任”之前却经受的挫折太惨重,参与的太艰难了。他曾“三起三落”,战争年代因追随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是“毛派分子”而被革职。和平年代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运筹党和国家大事的时候,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红色”风暴卷入了万丈深渊。政治生命被剥夺——背负着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恶名,由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运筹帷幄的职业政治家、军事家,干起了锉机件、拖地板、劈木柴、砸煤块的琐碎力气活。

天伦享受受限制——从儿孙绕膝,阖家团聚的含秀轩逐出,孑然一身发配江西,除夫人、继母外,任何子女不准相伴。亲子健康罹摧残——长子邓朴方被逼跳楼,由于得不到及时医治,胸部以下肢体全部萎缩,终生残疾。在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下,这位怀着深深忧虑走出中南海的年近古稀的老人,却动心忍性,傲然坚挺,既没有因一己之痛而使情绪感伤、颓废,也没有因蒙冤受屈而使信念动摇、偏转,更没有因无端罢官而心生怨愤、嫉恨,而是以特有的博大胸襟和达观平和的心态,将自己的不幸推己及人、推己及党、推己及国,默默地、平静地承受着这一切。每天从那条小道上准时上班、下班,悄无声息地劳动,悄无声息地学习,悄无声息地思考,在严寒肃杀的恶劣环境里,精心孕育着绿满大地、百花争艳的春天故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三度春秋,在小道上酝酿初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的宏伟蓝图,在小道上找到了从体制、机制的层面上改变我们党、国家、民族不幸命运的途径。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气魄!又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风骨啊!邓小平也因这种精神,便有了永恒……

雨在驱走了一天的燥热后,终于停歇了,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雨雾。解脱了雨水困扰的游客游兴更浓了。

我驻足在“小平小道”上,久久地仰望着邓小平铜像,默默谛听着他那情浓意切的内心独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感受着他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

大量历史资料证明,尽管毛泽东曾两次做出“打倒”邓小平的决定,但他对邓小平的忠贞品质、卓越才能却厚爱有加。“人才难得”、“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都是一把好手”、“比较顾全大局,比较有才干,比较周到和公道,是一个厚道的人”。具有高超政治洞察力的毛泽东曾不止一次的夸赞他。为了保住这个治党、治军、治国的“大才”,虽然两次把他“打倒”,但都始终给他留下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保住邓小平,就保住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保住了炎黄子孙的福祉。这也许就是两代领导核心的默契吧。

然而邓小平确也没有辜负他所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他用毕生精力和全部才智书写着自己的忠诚和真爱。从百色起义到血战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渡江战役到挥戈西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勋满神州。解放后,他于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此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进入了他一生最繁忙的时期。十年中,为了勾画新中国的蓝图,他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为了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他主持召开了一次次会议,研究制发了一个个文件;为了纠正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意见,治党治国的卓越才能得到了充分显露。特别是“三落”之后的第三次复出,更使他登上了事业的巅峰。“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年逾古稀的邓小平,呕心沥血,拨乱反正,抓改革,促开放,构筑起了让世界瞩目的丰碑,于是神州大地唱响了春天的故事,才使今天的中国人变得如此气宇轩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漫步“小平小道”,每一步都踩踏在了厚重的历史上。透过这条小道,凝视着景区内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使我深深感知了这位世纪伟人平静背后的炽热,成功背后的执着,挥洒自如背后的千锤百炼。

徜徉间雨过天晴,被压抑的阳光霎那间喷薄而出,扮靓了片片云朵,给西边的天空镀上了一层金黄。告别“小平小道”,我们迎着彩云,踏上了去井岗山学习的大道……

“小平小道”观后感

一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一头连着南昌步兵学校(现南昌陆军学院)原校长楼,一头连着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小道长约1.5公里,见证了非常岁月里邓小平同志的艰苦生活。如今,它将成为“青少年抗挫折教育基地”

南昌是一个出奇迹的地方。76年前,南昌起义一声枪响缔造了中国人民的军队,打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30年前,一代伟人邓小平从这里复出,改变了中国前进的航程,让人民走上富裕之路。

游客:“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就让我们看一眼‘小平小道’吧”

从南昌城西行十几分钟,便是新建县的望城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此居住了3年4个月。

一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一头连着南昌步兵学校(现为南昌陆军学院)原校长楼,一头连着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小道长约1.5公里,见证了非常岁月里小平同志的艰苦生活,人称“小平小道”。

邓小平之女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讲述了“小平小道”的由来:“一开始,父母亲从步校到工厂上工,从大路走要绕一个大圈子,步行差不多要40多分钟的时间,中间还要经过一个长途汽车站。这个路线既费时间,又不安全。罗朋、陶排长和黄干事爬上工厂后墙向步校方向望去,两处之间如果能够直走,就近得多了。他们立即动手,在后土墙上开了一个小门,在厂的后面,沿着荒坡和田埂,铺铺垫垫,修出了一条小路。从这条小路,只用20多分钟,就可以从步校径直地走到工厂。

“从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热天寒,除生病有事外,每日清晨,都可以准时看到,父母亲二人在前,黄干事在后,通过这条田间小道,到工厂上工。”

邓小平在这条小道上行走了3年,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也思索了3年。

2003年3月26日,时任南昌市委书记的吴新雄参观“小平小道”时提出这是南昌市红色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基地,并要求迅速组织开发。

一个多月后的5月1日,当年的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被修旧如旧,作为一个重要景观对外开放。景点就命名为“小平小道”。不到两个月,就接待了来自广东、浙江、上海、湖北等地的游客6000多人。“小平小道”的声名不胫而走,海内外探访者日增,月访问人数最高达1万人。

讲解员周荣荣介绍:常常是到闭馆时间了,还有游客来参观,恳切地说:“我们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就让我们看一眼‘小平小道’吧。”

邓小平之妹:“被打倒的‘走资派’,还是可亲的、宽厚的大哥”

除了“小平小道”,人们还关注着“小平会场”:邓小平当年第一次被请来开会,听了有关林彪事件的传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林彪不死,天理难容;“小平车间”:当年65岁的邓小平在这里当起钳工,里面摆放着他用过的工具;“客车、卡车、拖拉机”展厅:展示着当年与邓小平有关的几辆车。

在邓小平工作过的车间,有一个《艰难岁月》的展览,其结束语称:小平同志虽身处困境,遭受了精神上的沉重压制和打击,却表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服从大局的组织观念,困而益坚的钢铁意志,矢志不渝的顽强追求,心系天下的宽广胸怀,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工作过的车间,以及一件件展品,都印证着上述的观点。

邓小平的妹妹邓先芙,打小便跟随母亲夏伯根和大哥大嫂生活在一起,感情很深。1972年夏专程来这里,见到阔别6年的大哥大嫂,并住了11天。去年10月,她再次来到曾住过的步校小楼,睹物思人,禁不住满眼热泪。

那一年,因为她的到来,邓小平、卓琳很高兴。她和卓琳天天有说不完的话,邓小平总是靠着门边笑呵呵地听着。几个孩子也乐得像过节似的,楼上楼下地追打。邓小平从不责骂孩子,又担心孩子的安全,常跟着楼上楼下地喊:慢点,慢点!她记得,邓小平穿的是件破汗衫,上面满是洞洞眼。那些天,母亲去了天津,家务活都落在邓小平身上。为了表示对妹妹的欢迎,他还亲自动手蒸了馒头。

邓先芙看到的这个被打倒的“走资派”,还是那个可亲的、宽厚的大哥。

“如果青少年都能学习小平,由人生小道走上开拓祖国辉煌事业的大道,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跨越?”

南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对景区修旧如旧的同时,对景区周边重新规划。“小平小道”的内容也在不断完善充实。“小平小道”的教育基地作用正在逐步发挥。

去年7月1日,邓小平长女邓林献出她拍摄的100多幅照片,举办《女儿心中的父亲———邓小平》展。这些照片永久地留在邓小平工作过的车间,供参观者瞻仰。

去年9月,南昌市委宣传部和组织部组织数万中小学生到“小平小道”进行“追寻传人足迹,学习小平精神”主题教育,培养他们越挫越勇、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最近,南昌市委宣传部拟将“小平小道”定为“青少年抗挫折教育基地”,并希望全国大中小学把它作为社会实践基地。

南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健一感叹:“如果我们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都能向小平同志学习,不怕挫折,坚强地由自己的人生小道,走向人生的大道,进而走上开拓祖国改革开放辉煌事业的大道,个人人生道路上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篇2:小平小道观后感汇总

12205137 邹松

2013年10月26日早晨,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一颗向往的心情,我们参观了小平小道。“小平小道”地处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紧靠省会英雄城南昌,占地面积187.9亩,东至省庄到湾里公路。离南昌航空大学并不远,因此我们选择集体步行去看看伟人生活过的故居,体验下革命老前辈的艰苦生活。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步行,我们一行人终于见到了梦中的小平小道,完全被保留下来的各种文物所震撼,一个身居高位的中央领导,被“发配”到这样一个地方。三年零四个月的每个日夜,都要生活在这贫穷的地方,是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从小平小道的入口到小平小道的出口,一路上各种参观,通过文物和相片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心目中的邓小平,他一生中经历了“三起三落”,在这“一落”的地方我们能清楚的看到邓小平曾经的日子是多么的艰辛。据导游介绍:当工厂的工人得知小平同志要来自已所在的工厂劳动,大家都发誓要保护好小平同志的安全,当时的车间主任考虑到小平同志已是65岁的老人,就安排他干点比较轻的活儿,先是让他用柴油清洗小配件,可老人的手不停地发抖,于是又改让他看图纸,可老人眼已经花了,不太看得清楚,于是老人便主动提出来干一点体力活,就是站着用带有打磨功能的工具,将比较粗糙的小配件打磨光滑。早上八时上班,晚上六时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了整整三年多时间,他的夫人卓琳也在同一个车间即小平同志工作台的对面,和他一起工作了整整三年。刚开始时,小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并且还得经过一个人多且杂的汽车站,于是,从考虑到小平同志的安全出发,工人师傅们便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径直通往小平住处的小道,即世人所称的“小平小道”,这样,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这是一条杂草丛生,有曲有折,和老百姓庄稼地紧紧相连的平凡小道,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极

其普通的小道上,小平同志构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民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

走进主纪念堂,是一组小平同志和其家人的塑像,造型生动,塑像上的邓小平和蔼亲切,引得参观人员争相合影留念,解说员也从这幅塑像开始,对邓小平这段在拖拉机厂当钳工的历史进行了解说。1969年10月,65岁的邓小平被扣上“走资派第二分子”的帽子,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进行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2月调回北京,伟人邓小平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个月,也思考了三年四个月。刚开始时,小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并且还得经过一个人多且杂的汽车站,于是,从考虑到小平同志的安全出发,工人师傅们便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径直通往小平住处的小道,即世人所称的“小平小道”,这样,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这是一条杂草丛生,有曲有折,和老百姓庄稼地紧紧相连的平凡小道,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极其普通的小道上,小平同志构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民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

出了展览馆,便走进了车间,望着保存完好的工作台,我不禁有感而发,然而,兴奋劲一过,我又感到一份重压。世人总看到邓小平的顽强,想到他的智慧,他的达观,但却鲜有人能真正设身处地,去体会一个有志难伸的老人是怎样度过这三年的。

参观完后,独自漫步在小平广场,几棵银杏树枯瘦而挺立,泛黄的叶子眷恋着枯枝,有风扬起,拂过面颊。阳光暖暖的,让心里充实。当再次回望周围的一切时,竟感动的久久难以言语。原来邓小平的伟大与坚强不是书本上的几章《邓小平理论》能够涵盖的,只有感知小平生活的气息,才可真正体会他的伟大。我深深的被邓小平的精神所屈服,决定以后一定要向这位伟人学习,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仅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树立伟大的理想,为祖国将来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3:读“小平小道” 等

·董鸿彪

他思索着祖国的命运

长空曾感知他无声的呐喊

大地曾感知他思潮的律动

弯弯小道

多么普通

又极不普通

在这里

历史留下一段曲折

生活矗起丰碑一座

待暗夜消退东方欲晓

小道连通着中华民族的明天

紧紧与前进的时代应呼

这才有了峰回路转的剧变

这才有了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

这才有了融化坚冰的思想解放

这才有了改革开放的风起潮涌……

如今

我们追随在弯弯小道上

仍能望见他伟岸的背影

他正带领我们

走向风光无限的远方

走向伟大的中华复兴……总理莅临瑞昌城(外一首)

——忆温家宝总理视察慰问瑞昌地震灾区

·杨庆祥

总理亲临瑞昌城,山欢水笑迎亲人。

风尘千里情深切,万众舒眉沐党恩。

吃穿医疗全问到,新村健步振灾民。

中央慰问化动力,重建家园百业兴。

地震无情人有情

——忆家乡瑞昌市“11.26”5.7级地震

烨烨雷霆地覆天,房塌屋倒史无前。

桑田倾刻陵为谷,万众忧心灾接连。

闻讯中央深惦念,弟兄省市急支援。

帐篷物资忙抢运,慷慨支援建闾阎。

喜闻农村免征农业税

·魏福堂

不向农田要税,

摊派一笔勾销。

种粮补贴免征徭,

处处农民欢笑。

人心思农齐力,

兴农且看高潮。

希望田野看丰饶,

收入年年盈兆。题一群英烈浮雕

·刘最庆

当你们的思想火花

骤然隐去斑斓

炽热的血流涌注

化作春水涓涓

祖国,因你们英勇的献身

挺起伟岸

用最后一丝气力

回头凝望身后

故乡朦胧的山峦

隐约的炊烟

让美丽的霞光

摄一帧悲烈的图案

你们所有的向往和追求

赢得了后人最庄重的体验!

生命,壮烈无限伸延

架起桥,铺成路

化作旗帜翻飞的呼唤

让每一份崇敬都倍感昂奋

让每一个眺望都变得深远

让贪婪的低头沉思

让进取的英武豪迈

中国,一群闪光的浮雕

升起在辽远起伏的地平线

把生与死的内涵

演绎得雄浑、剽悍

七律·农家乐

·李柏良

品茗把盏话桑麻,

如今乡村堪赞夸。

阡陌曲径换通衢,

茅庐蓬舍变广厦。

无边田园秀谷麦,

辽阔水面鸣鹅鸭。

免税薄赋歌德政,

春风甘露润万家。

新年献诗(外二首)

○胡又来

跨进新年又献诗,春风送暖笑开眉。

欢迎老友谈经验,万紫千红花满枝。

应聘

应聘来回信件多,有时兼职费研磨。

勤能补拙增才智,彼此相知互切磋。

加餐

金婚已庆五周年,老伴今年七十三。

我到新春迎米寿,一家欢聚劝加餐。

攀登贵上最高峰

——祝贺南通市老年大学二秩华诞

·缪娟(江苏)

濠河清澈水泠泠,大树参天百鸟鸣。

翘角飞檐新学府,童颜鹤发老书生。

吟诗曼舞豪情溢,作画轻歌壮志盈。

学海泛舟无止境,攀登贵上最高峰。

迎春乐·乡官情怀

·王义舫

和谐发展真无价,地铺金,果盈架。几多肝胆知心话,都付与,三农写。

逢到大年除夕夜,万杯酒,党恩难谢。今后这盘棋,仔细想,如何下?

和谐咏言

·傅正生

吉祥如意和谐年

万象更新和谐春

喜福盈门和谐气

城乡繁荣和谐景

花团锦簇和谐图

人人献爱和谐心

同舟共济和谐曲

怜老恤贫和谐情

儒雅温馨和谐韵

律吕调阳和谐音

风调雨顺和谐天

天时地利和谐人

科学发展和谐策

以人为本和谐政遥望乡关

·伍俊(广州)

炊烟是母亲的守望。那袅袅娜娜的温柔正是母亲牵肠挂肚的思念,那轻轻漫漫的绵长多像母亲絮絮叨叨的低唤。儿行千里,终归走不出慈母的视线。

麦地里劳作的是实在的父亲。麦田的阳光很厚,总把父亲汗如雨的脸庞和胸膛炙烧得精壮。麦穗的颗粒很饱满,滋养出我们的肤色,永远这么灿烂金黄。

总有水碓的声音在耳边吱呀响起,总有习习轻风扑面而来。

“万壑松风和涧水,十分烟雨簇渔乡”不就是我们的故乡么?那些“对门开竹径,临水种梅花”的,不就是我们的故人么?

那条泊在烟雨深处的小船上,是否又有解缆远行的乡亲?

青砖黑瓦之间早有丝丝芳菲在摇曳着乡情。雕花窗里永远回荡着老祖父谆谆的教诲,麻油灯下永远回响着老祖母纺车的吱咛。“好男儿志在四方”,是老祖父对我们殷殷的教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是老祖母对我们的切切嘱咐。

遥望乡关,最熬不住的是过年。

少年时,读古人折柳送别诗,每每不解为何偏偏总要攀折柳枝而赠?而今,拂去岁月的过眼云烟,才恍然彻悟——“柳”是“留”的谐音,深藏着无限留恋之情。诗人吟道:“系春情短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暮色中,北门折柳与君别。那一挥手,从此,故乡的倩影,便摄进我天涯孤旅的心扉,直到地老天荒。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身边的微风轻轻吹拂,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当费翔在台上闪着深情的大眼睛深情地演唱《故乡的云》时,没有人能忍得住不流泪……

遥望乡关的煎熬我们都尝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在那繁星满天的年夜,乡关会离我们很近。

不管是家乡还是他乡,所有真情流露都能够汇成闪亮的万家灯火,如夜行人看到了指引方向的北极星。当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一种异乡的温情贴在你心?

篇4:小平小道观后感

3小平小道观后感

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之前吴云老师就谈到过这位中国的风云人物,开辟思想,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走向康庄大道的人物。(不过现在想想要是当初邓小平爷爷把特区设在江西该多好啊)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社会主义由此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这样历史地结合在一起了,而这正是邓小平理论所担负的崇高使命。“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我们应该对他充满敬佩与缅怀,继承他的思想传承他得精神。

这周末我们南昌航空大学全体三千多人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小平小道,这次的参观更加坚定了我对邓小平爷爷的敬爱之情。通过这次的参观让我更加了解了邓小平爷爷的点点滴滴,我受益匪浅。(1969年11月,一代伟人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汽车配件厂劳动,当起了普通的工人,一干就是三年多时间,直至1973年2月调回北京,江西人民为了记念这样一位后来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不朽历史功勋的伟人,特在他曾经工作上下班的地方,设立了“小平小道”纪念馆,以供游人参观)

刚进入大门我们显然的看到了小平纪念馆,参观就从这里开始了。映入眼帘的是一群青铜雕像,描绘着邓爷爷和工人一起围着,神采飞扬,指点江山。后面是一大块白色纹理的大理石,上面雕刻着小平的女儿著名作家邓蓉,小名毛毛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在江西的日子里》。内容大概描绘了邓爷爷在下放。映入眼帘的是一群青铜雕像到江西后艰苦的生活,但处处透露着希望和亮光。他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艰苦朴素。没有距离,没有贵贱,只因他的和蔼可亲。

这篇文章无疑给了我强有力的震撼,它的结尾如是说:

“车速飞快,汽笛长鸣,北来的寒风已然拂面。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那更加激烈的、震撼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政治动荡,就要揭幕了。”

一个时代伟人,即将再次挺立。而这次,将是最雄浑的一刻。继续往里面逛,看到了一些邓爷爷以前在工厂里的日用产品,都是比较破旧的东西了,但是放在壁橱里却熠熠生光。随后,看到了几幅描写邓爷爷和工人的故事,一一体现了他俭

朴,珍重粮食,热爱劳动,尊敬技术和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还看到了一些以前绝密的文件以及邓爷爷下放期间调查江西景德镇时,工人们不怕嫌疑送给他的四个瓷器。印象深刻的是一副字,上面写着邓爷爷的亲笔。原文记得不是非常清楚,大概意思是我多么愿望留在党内干活,哪怕只做一些杂活也心愿。还有一副是说他文革时下放的感受,他说这艰苦的几年也挺好,这促使他有时间,能好好反思自己和思索中国的未来,设计改革开放的蓝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他曾经也数次被贬,但依然牵挂着整个宗庙,牵挂着天下黎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邓小平爷爷也是一样啊,心系国家安危,日夜操劳啊。

出了主馆,走进了小平休息室,这是工人们看邓爷爷辛苦为他建的,希望他能休息好一点。在他的房间外看了看,外面贴着几行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几个字贴起来容易,做起来只怕是难如登天。起码,我是不行的。里面很简陋,就是一张木板床和垫子,但邓爷爷就是在这间屋子里思考和构建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

出了小平休息室,进了当时的配件厂工作车间。一进去就有浓浓的机油味道扑面而来,里面都是机器零件,破旧不堪,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如何了。

随后参观了邓爷爷女儿邓琳给小平一家拍的图片展,里面一块横匾写着字,大概意思是“这不是一个艺术家的摄影展,它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深刻缅怀。”不可不说,邓爷爷的女儿个个真是好样的,令人敬服。图片大概一百多张,题材多是生活照片,看着里面的邓爷爷你会觉得很亲切。有一副邓爷爷83岁时照的仰望天空沉思的画面令我沉迷不已。这让我无可避免的又想起了一人“温爷爷”--这个民族,需要一些会仰望天空的人

接下来是要踏上小平小道了,此时内心是非常激动的,这是邓小平爷爷曾经踏过无数次的道路。在这里我深深的感受着邓小平爷爷带给我的某种精神,我要认真的去领悟。

据史料说,邓小平爷爷下放期间住在解放军某步校将军楼,每天,他们夫妇要步行六华里到工厂上班。工厂的干部、工人考虑到他的安全、方便,就在工厂的后墙开了一个小门,沿着田埂铺出一条通向他宿舍的小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平小道”。据说有一次,下雨路塌了,邓小平爷爷摔了一跤,那群可爱的工人就连夜抢修,为他铺平。

踏上这条小道,我很小心翼翼很慢的走着,想好好感受这条路的不同。想知道,邓爷爷在踏上这条小道上是怎样一步步思索出让我们走上康庄大道的伟大构想...想了很久一无所获,只能看着这条延伸的路发呆。也许我需要的不是思考吧,而是加快脚步,一直坚持不懈的走下去,那么前方一定会有答案。

小平小道,我明显感受到了邓小平爷爷当年的沧桑。一个在建国时立下赫赫战功的老人,竟扣上了“走资派第二分子”的帽子,全家均被下放到了江西省新建县,下放到了人生的最低谷。这个历经了两起两落的老人,再承载一次迫害,他

是用怎样的毅力抗住的。他是65岁啊!65岁,一个本可以有儿孙绕膝的年龄,一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年龄.。我的内心在波动,忍不住有点抽畜。参观完后,独自漫步在小平广场,几棵银杏树枯瘦而挺立,泛黄的叶子眷恋着枯枝,有风扬起,拂过面颊。阳光暖暖的,让心里充实。当再次回望周围的一切时,竟感动的久久难以言语。原来邓小平的伟大与坚强不是书本上的几章《邓小平理论》能够涵盖的,只有感知小平生活的气息,才可真正体会他的伟大。

生活就就是如此,它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精神。小平爷爷虽然被下放到江西,但是他的内心永远充满着对国家的爱,而当时他只能将这满腔热情藏在心中,但他知道中有一天他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

这就是邓小平,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让我们记住这个令我们12亿人口大国走向世界的人物吧!让我们缅怀他得功绩,同时让我们去继承他的精神与品质。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的话,中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将是指日可待啊。这就是人民素质提高了,国家的层次也提高了。我们是东方文明大国,我们要用精神战胜和征服世界。

篇5:小平小道观后感

小平小道观后感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学校一行人列着整齐的队伍走向小平小道。我们走了很久终于走到小平小道,虽然又累又热但一想到小平爷爷原来就是在这里辛勤工作了3年,突然觉得自己的劳累不算什么了,小平小道的由来听着就那么温暖人心,1969年11月,一代伟人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汽车配件厂劳动,当起了普通的工人,一干就是三年多时间,每天,他都要走四十分钟的路到工厂,当工人们知道后,立刻在邓小平爷爷居住的地方挖了一条小道。现在,他从家到工厂只要20分钟了。有一次,邓爷爷走在下班的路上,被路边的石头绊了一跤,他没有等别人搀扶,立刻顽强地爬了起来,工人们听说后,很心疼,就又挖了一条小道,这个小道就被称为“小平小道”。这样,小平爷爷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这条小路看上去是那么朴实无华,杂草丛生,没有水泥柏油路的平坦,和老百姓庄稼地紧紧相连的平凡黄土小道,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极其普通的小道上,小平同志构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民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

看着这里的院落,树石,我仿佛穿越到了他们的那个年代,看着已经65岁在建国时代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老人在遭遇两起两落后又被扣上“走资派第二分子”的帽子,再次遭受迫害,他是用怎样的毅力抗住的。他是65岁啊!65岁,一个本可以有儿孙绕膝的年龄,一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年龄,可却干着打磨工具的体力活,还一干就干了3年,这是多么的不屈不挠,充满毅力啊。或许邓小平的乐观是我不能也无法想象的。走进“小平小道”纪念馆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平一家的塑像,塑像的后面是一张被放大的报纸,署名是毛毛(邓小平儿子化名),上面进到:“三个加起来超过200岁的老人相互扶持,生活。”伟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家,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咸,因为邓小平缘故,他们一家均受到迫害。但他们相互帮持,用家的温柔,捂热小平的心。或许除了对国的爱,对家的爱才真正是使小平忍受一切不公的原因吧!再进去,便是对小平生平的简介,少年时的邓小平,从四川老家出发,立志报效祖国。接下来是小平生活起居的展示,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小平睡过的床,床上的两个环子,让我想象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坚持锻炼体魄的执着。让我感动的还有那一面书墙,从《马哲》到《三国演义》,老人在书海徜徉,在理论中探索。正是通过这些,他提出了“改革开放”,他提出了“一国两制”,他有了自己的理论信仰。出了展览馆,便走进了车间,望着保存完好的工作台,仿佛看到小平爷爷正在辛勤工作的身影,他的坚韧与达观。与朋友一起漫步在小平广场上,回首看着小平曾经工作的地方,深刻感受到这次的旅行不仅仅是对小平爷爷的追思与怀念,更是对一种不拍挫折,越挫越勇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的学习尊敬。在以后的人生中更是要时刻记住小平爷爷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的“财富”。

篇6:小平小道观后

在毛概课上早已听说小平同志曾经被“分配”到江西南昌一工厂工作,而今,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踏上小平同志当年走过的那条小道,让我感受一回小平同志徘徊在心中的那三年零四个月的感受。我始终无法相信,当年小平同志每天清晨都得顺着这条小道去工厂报到。这是一条坎坷泥泞的的小道,你或许能够想象的到,一到下雨天,那条小道该是有多麽地难走,但你又不能不相信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这条小道上走了三年零四个月。

古言有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这么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向我们展示这句话的真实意义。

走在这条小道上时,我一直在沉思,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小平同志在这条小道上无怨无悔地走了三年有余,我想也许是那颗热血沸腾的心,那颗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心,因为他相信终有一天他会被中央调回的。

这是一个时代的错误,被打倒,被错判为“走资派”那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输给了自己。身居高位的中央领导,突然有一天,被安排到这样一个地方,天天都要在别人的监视之下,和钳子、扳手打交道。如果是你,你是不是已经绝望,或只是一味的埋怨。但是他却没有,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这也是一位伟人具备的特殊的胸怀。他经常给毛泽东写信,信中表示自己希望还能为人民做点事,使自己已处危难之间,但他依然心系天下,他坚持每天依然看报,听收音机,每天注意着中国发生的事。虽然自己被错误的批判为“走资派”,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错的是他们,而不是自己。忍辱负重,待蓄而发。当时小平同志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但依然得早上八去上班,晚上六才能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了整整三年多时间。刚开始时,小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于是工人师傅们便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径直通往小平住处的小道,即现在的“小平小道”,如此以来,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即使当时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而自己身为中央领导却落得如此下场,但小平同志却依然无丝毫怨言,睿智的他明白,此时唯有忍辱负重,才能走出这个阴霾。于是,他就像其他的工人师傅一样,每天按时工作,但心中却依然怀揣着自己的那个梦——拨正返乱,重回中央。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小平同志最后被调回中央。或许等待是一件让人觉得极其痛苦的过程,但小平同志却等了三年,最终等到了自己的梦。虽然被打倒,虽然被安排到了这么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方工作,但小平同志依然能静下心来坚持每天阅读,“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那位睿智的老人告诉我们的另一个道理。学而无止,小平同志深知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他从未放弃过,相反每天都在完备自己,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努力,只等那个机会的到来。毛泽东曾经这样称赞过小平同志:他虽然个头不大,但精明能干,有才华。我们应该明白,才华不是天生就有的,即便你天生比别人更聪明,若没

有后天的学习,也只能成为另外一个“伤仲永”。所以,小平同志的才华与睿智是源于他那颗学无止境的心。

走在小平小道上,我似乎可以清晰地看见那位睿智的老人所留下的脚印,时间带走了很多的东西,但始终带不走小平同志在这条小道上给我们留下的历史财富!

姓名:刘辉

班级:120124

学号:1201242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平小道观后感汇总】相关文章:

小平小道观后感04-08

小道消息04-14

小道理04-24

幽幽小道作文04-29

邓小平邓小平观后感05-07

幽静的小道作文04-17

《邓小平》观后感05-02

邓小平观后感范文05-25

邓小平电影观后感06-27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06-27

上一篇:美国本科留学申请几大定律下一篇:二年级攀登英语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