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2023-01-17

第一篇: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第0章困境

1、问题

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deadline

2、慌乱

避免“既勤奋又懒惰”,学会思考才是治本的核心

3、解决

时间不可能被管理,而是管理自己。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做时间的朋友。

第1章醒悟

1、孰主孰仆

1、著名神经学家弗兰克纳粹集中营受折磨,选择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大脑左右,积极乐观,重获新生。

2、“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成为大脑的主人。

2、何谓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其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心智一旦开启就会疯狂发展,学习能力大幅增长。

3、我的案例

学习新技能,技多不压身。不学永远不知道这项技能的作用。计算机、盲打、英语、PPT。。。

第2章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原因一:希望自己的欲望拿上得到满足的天性;原因二: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的道理。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

3、完美永不存在

生活本身就不完美,现实如此,只能接受。

4、未知永远存在

问题解决不了时,先记录下来,今后有了答案,你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自己,你已经重生。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6、与时间作朋友

也能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只有极少数的人在资源上极端贫困,也只有少数极端富有,大多数人属于中等水平。

第3章管理

1、估算时间

10年=10000小时,才能出类拔萃。“凡是只要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墨菲定律;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名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及时行动

什么时候开始做?最好回答:现在就开始。即使起步晚了,到时候能做多好是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3、直面困难

困难该来的总会来的,只是时间问题,不要逃避,直面困难。

4、关注步骤

三思而行,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关注方法,反复拆分任务,确认每个任务可完成。

5、并行串行

多任务操作系统,养成精细拆分任务的习惯。

6、感知时间

尝试记录事件并加上时间,会是你对时间越来越精确。时间不可管理,就想办法真正了解自己,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与时间合拍,做时间的朋友。

7、记录开销

行动开销、时间开销,日记,昨天,上星期,上月做了什么

8、制定预算

根据实历史记录,指定每天时间预算。

9、计划

短期计划、尽快行动

10、列表

列表随手可记,坚持到底

11、流程

常见事情,记录并制定流程,一次做完

12、预演

提前准备,进行预演,才能发挥出色

13、验收

阶段结果反馈,提高工作质量与执行力

第4章学习

1、效率本质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学习一门外语,世界就多了一扇窗,比那些只会讲母语的人多了一个是世界。

2、基本途径

获取知识几大手段:体验、试错、观察、阅读。人类之外的动物依靠遗传。

3、主要手段

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4、经验局限

避免经验主义的局限,个体或群体的经验都存在局限性,或与现有经验相悖的观点。-学生时期阅读几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

5、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地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写出简介、高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非心情类的无病呻吟)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英语单词-阅读文章-查字典;学习计算机语言。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选择性输入”,用纸和笔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论点。

了解学习的进程-并不规则,上下起伏,总趋势上升的曲线。

第5章思考

1、勤于思考

勤于独立思考,有独立观点。(从被人那里听到结论时,自己动脑推算一遍,看看有没有漏洞或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

2、思维陷阱

犯逻辑错误的原因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否则容易陷入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

3、因果关系

时刻注意分析因果关系,提升自己的甄别能力。

4、相关命题

分清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区别

5、举证责任

一个重要论点:谁主张,谁举证。否则容易陷入狡辩,误入歧途。

甲:有人能活200岁;乙:扯淡,我还真没见过。甲:你没见过就没有啊?那你必须找遍全世界才能证明没有。乙:。。。

6、案例局限

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时,要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以偏概全。(爱迪生的成功并非只有努力,还有家庭个人有关)

7、对立论证

当一个问题存在对立论证时,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不是接受积极的那个。

8、张冠李戴

避免混乱逻辑带来的愚蠢

9、辨析感悟

认识“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巨大差异。道理应该是普适的,感悟是各自经验。只有经过自己的仔细分辨,真正的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

10、克服恐惧

死要面子、拒绝改变、顺从多数、自我欺骗等归结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恐惧带来的懦弱。

七宗罪:贪婪、淫欲、饕餮、嫉妒、懒惰、傲慢、暴怒

11、辅助工具

语言是一个免费而又有效的工具。避免“。。。本来就是嘛”句子。避免我要是。。就好了。

常用以下句式,有助于独立思考的养成,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1、。。是一回事,。。是另外一回事。

2、。。。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3、。。。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第6章交流

1、学会倾听

做到有效倾听,做到听完再质疑。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如果是事实,需要想想“他所陈述的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需要想想这个看法根源在哪里;

状态不佳或者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对双方都有利。去感受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

2、做与不做

一定要想办法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如果说话得不到重视—就要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

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3、交流守则

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关注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而已。讨论最终的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4、正确复述

为了保证顺利沟通,需要增加验证机制,或反馈机制。你的意思是。。。我理解的对吗?

拜托经验主意,保持警惕,使用记录,观察和阅读,类比法,问题不理解先记录下来耐心等待。

第7章应用

1、兴趣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根据孩子的兴趣,选出孩子最可能比别人做的好的事情,然后想方法让孩子学得会,做的好,做的比一般人都好,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2、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可以忽略不计。与其不停的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行动。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3、痛苦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功能加以控制,我们就会反重复性的错误。

为了避免重复犯错,需要在尴尬的时候用文字或图画把自己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

比如学习(记单词)就很快被遗忘,需要由衷的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来做。

4、比较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永远没有尽头。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成功是与他人比较,成长则是与自己的昨天比较。后者意义更大,更能带来踏实的幸福感。

5、运气

相信运气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爱迪生

乐观生活,坚持努力,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不存在任何机会。当一个人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是机会,而且机会都是切实的,可以把握的。

6、交换

所谓友谊实际上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把自己变为优秀的人;少给他人制造麻烦;事多故人离。

一个人成为某领域专家,必有高价值的人找到你。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打造自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人家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自卑

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忘记自己的优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灵感

注重平时的积累,知识量增多了,就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9、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有点盲目。

10、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的高效。很多人半途而废,因为目标定得太高,又缺乏对实现目标付出的代价的清楚认识。

最开始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一个2小时工作进行切分成20分钟一段,没完成一格休息5分钟。

11、节奏

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指定长期计划,稳步执行。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定他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掌握的,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英语、PPT、PS、网络、计算机

12、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减少睡眠时间,健康更重要;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尽量帮助,无法帮助的当机立断告诉他。主动去帮助别人,别人会加倍感激你。主动帮助的基本方式是共享,发现什么好的东西提醒他。

13、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是在浪费时间。好与不好,别人都会看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每个人都有自我感觉良好的“自立性偏差”,你自己觉得比别人强,别人并没有察觉。如果一定要证明,需要做的比别人好很多很多。

第8章积累

1、坚信积累

与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改变这两者的区别。——林茵霍尔德.尼布尔《宁静祷词》

复利公式:S=P(1+i)n,10万元30年后为175万元,相信时间的力量。养成好习惯,越早越好收益越大。同样坏习惯也是高利贷。

两组不同环境的老鼠实验,贫和富的家庭环境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距。神经系统是长期可塑的。

坚信积累的力量,越早越好!

2、越早越好

理财第一位,开源,节流,投资,风控。对自我和风险的把控很重要,可以后天习得。

棉花糖实验,有自控力的孩子后来生活更好。实验二:给了礼物兑现承诺的父母,孩子自制力高3倍。父母对孩子要言出必行。

3、如何开始

从今天开始存钱;该花的时候要花,人年龄越大,赚的钱对生活改变越小。年轻的时候,适当的享受人生,有意识的培养一些高质量的生活习惯。

年轻人,开源,努力提高营收能力,提高赚钱技能。生活质量压缩5%不会有影响。

4、躺着赚钱

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可以使任何领域的,但是是可以获得收入的创作。——一种成本长期趋于零,收入长期趋于无限的活动。

安防?英语?PPT?写作?理财?

5、自由意志

学识使人坚毅,求知就是求富。

6、生活目标

财富自由: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

高品质生活与金钱无直接关系,与审美意识更相关。未来理财成功的你,一定会有高品质的生活。

7、注重学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足够的学识之后,自然就有了勇气。

成功与所谓的勇气无关,靠的是足够的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能力。

8、节省与否

科技进步正在某个层面抹平贫富差距造成的生活质量差异。

买书助成长、买工具提效率、安全(电源、救难绳、倒车影像)、终极体验(恋爱、吃、性爱)、知识产权。

9、人丑就要多读书

聪明是可以积累可以锻炼的,通过锻炼习得的可以遗传。多读书吧,为了自己更聪明,为了下一代。

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时,基因也会发生变化。

10、被动支出

通货膨胀、借款利息、必需品不是虚荣品,提出瘾形消费品。

财商不够,再多钱也会被败光。坚持长期积累。

11、认识周期

不深入了解周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呈现出来的趋势,会给你一个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所谓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其实是自己身处某个周期的位置非常清楚,才容易作出的决定。

12、性格养成

一个人的性格由他的价值观决定。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分辨好坏的思维体系。

价值观影响选择,选择影响行动,行动影响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影响价值观的还是学识。

20岁和40岁做事心态不同:多年的学习和思考逐渐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自我选择积累的结果。

13、别做险盲

仅靠别人教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自己学。“活到老,学到老”。

一旦未知存在,风险就存在。衡量风险的大小决定性因素是赌注的大小。

第二篇: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书评

对于《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用了接近五天的课余时间将它看完。本书作者李笑来老师以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引领读者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管理时间,并获得解放。作者结合自己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这本书通过朴实的语言,将一些简单却少有人看透的道理传递给了我,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些观点让我震惊,包括朱敏和俞敏洪为本书写的序。当我被这些简单道理点醒时,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悠然而生。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我有很多次都觉得心底阵阵发凉,感觉这本书就犹如一个诊断器,对我的心智彻底地检视了一番,将我的隐性心智“疾病”全都暴露无遗,它颠覆了很多我早已根深蒂固的观念与看法,让我多少有点难为情。说实话,我不得不承认,看完这本书,的确有点相见恨晚。尽管李笑来老师说,为昨天而悔恨是最浪费时间的,也是毫无价值的。但就在悔恨一分钟后,我又感到庆幸,庆幸我在研一看了这本书,而不是在多年后,或者几十年后,至少自己比一部分人抢先一步明白了这些道理,了解了自己真实的心智水平,懂得了如何去发展心智、运用心智来解放自己。

在第一部分“所有人的困境中”,李笑来老师指出“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各个方面,或神奇或可怕,或有趣或诡异,但都是基于他们对现状的思考或疑惑。最终,我的发现是,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源自于所有人共有的弱点:懒惰”。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李笑来老师“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源自于所人有共有的弱点:懒惰”。我不得不承认,有很多的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一些很基本、很低级的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书获得解答,比如“什么是及物动词?”及某个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等。但是,也总有那么一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即便他们查阅所有的参考资料)。因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新的问题,一个目前并无答案却又很有价值的问题,而与老师的交流探讨,也许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

“时间恐慌症”是所有人面临过的困境,它让我们深感时间压力。“时间不够用了”的感受或恐惧,使得我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恨不得废寝忘食。而同时,“没有时间了”往往也成为懒惰的借口和失败的理由。发生在我身上的类似经历也很多很多,本科的普通话考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以前在准备普通话考试时,考前总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情而占用时间,等到处理完这些事情后,发生离考试已经不远了,而当前准备又不足,突然觉得通过考试的胜算

不大。此时,我就会懈怠下来,不会继续全力以赴地去准备,最后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参加考试。但是,等到考试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我发现考试成绩也不是太差,离达标分也就那么几分。之后,我又犯李笑来老师指出的第二种错误——为昨天而悔恨、责备。我心里会一直想,其实即便是在处理完意外事情的情况下,余下的时间也完全足以应付考试。发生在我同学身上的这种情况也不胜枚举,我们都无一例外的犯了“时间恐慌症”错误,最后自食苦果。

对于兴趣,就如作者所说,一些人对某些事情不感兴趣,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你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并且做得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那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在些,我想说的是,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好每件事情,所以每个人的表现出有限性。又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或者说每个人自身条件、优势的不同,就会导致每个人做同一件事情的效果不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利用自身的长处或优势,去做好不同的事情,最后也就出现了大家兴趣各异的情况。

懒惰是每个人固有的人性弱点之一,而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最好工具就是纸笔。虽然从小就有人告诫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真正明白其深意的人确实不多。我是到高中时候才慢慢体会到“烂笔头”的好处。在高二以前,我都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平时在《读者》、《萌芽》等杂志上看到一些好的事例时,即便认为这些事例用在作文中充当论据,但我当时也只是多看一遍来加深记忆。直到在高一下期的语文考试中,我想用前几天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来进行认证,而自己又死活想不起。在这之后,我就不再那么相信“好记性”,而更相信“烂笔头”的可靠性。为此,我专门准备了一个抄录本,分类记录平时看到的一些好的句子、事例,每周周末再把这些笔记翻阅一遍。到高三时,我的读书笔记已经写满了一个抄录本,每逢语言考试的的作文部分,都有很多现成事例供我选择,这着实让我感受到了做读书笔记的好处。除了做读书笔记之外,我也做过金钱开销记录和任务列表。只不过我只做了一年的金钱开销记录,因为我的确没发现它对我有何意义,而做任务列表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我喜欢用小的便签本来制作任务列表,好处是便签本小巧、方便携带,可以随时检查任务列表,查看是否有重要事项被遗忘。我通常根据任务的紧急性来排列任务的先后顺序,再给每项任务拟定一个完成时间,每项任务之间会预留一些时间,这样的任务列表具有一定的时间弹性,能较好地应对意外事情的发生。

对于计划与目标,就如作者所说,“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失败并非只有一种——半途而废,目标的不可行、不现实也是计划失败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会制定计划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履行到底。当我们不幸遭受计划失败时,我们更多地是怀疑实施步骤与手段的合理性,或是自身是否一直在坚持,而很少审视目标的可行性。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制造出一个永动机或者炼制长生不老丹,他无论怎样坚持不懈,理论上都没意义的,因为这样的

目标并不现实。此外,我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即计划也不应该一层不变,计划应随变化而变化。当既定目标可靠,实施计划充分考虑到变化后,那么,接下来走向成功就更多地依赖于行动与毅力了。

在第四章“开拓我们的心智”中,作者提出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有体验、试错、阅读、思考等五个逐级向上的阶段。人类也正是从这五个阶段来获取知识,开拓心智的。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刻,都与其他动手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进化。个体生命的发展过程,就是心智进化的过程。语言和文字成为人类记载心智进化历程的工具。生命有限的个体则可借助语言和文字来了解前人的心智进化历程,避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体验或试错上。此外,我认为交流也是促进心智发展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和比自己心智水平高的人交流。以前,我本科选修了一门“教师发展概论”课程,那老师提出,教师除了与学生交流外,还必须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同时,我们最好只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朋友,你身边的朋友越优秀,你的进步就越快。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去了解世界,探索人生。至少,这样可以加快我们走向优秀的进程。

在效率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一个人有效率的前提是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就如书中所说“事实上,就好像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一直用100%的功率运转一样,没有任何人可以100%有效率。”我高中有一室友,她是我们高中班上最刻苦的人。她每天都是早上6点起床,中午基本没午休,晚上宿舍统一熄灯之后,她就跑到厕所去看书,或者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一直看到深夜12点多才睡觉。她平时很少运动,连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都会被她用来看书,甚至每次吃饭,她都是跑向食堂的。但是,她的成绩并没长进,一直处于中偏下水平,高考那年她只考上了专科。后来,在高考填志愿那天,她对我说:“其实我平时也很困,上课也想睡觉,只是自己在硬撑而已。”她这种疯狂式的学习状态,不但没有效率,反而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这认证了书中的另一个观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因为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就好像车和车有区别一样,有的车耗油多,有的车耗油少。我对这点也深有体会。在研究生考试的准备期间,我的好几个研友可以做到一天只睡6个小时,白天还精力充沛。我出于羡慕之情,就尝试了一个月就放弃了,因为每天6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不适合我。我每天至少得睡7小时,少于这个睡眠时间,我第二天上午就会严重犯困,以致做任何事都毫无效率。因此,不能盲目减少睡眠时间。

在“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这一小节中,作者借用“时间银行”的比喻,告诉我们时间是这世界上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不过很多人爱钱,却不爱惜时间。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一元钱,那他就会非常开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时间转换成金钱,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时间成同等额度的金钱,所以每个人的时间价值呈现差异。这样,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爱惜时间,

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吝惜自己的时间”。

在看了《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我对之前一篇名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的文章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同等条件下,人的差异并不在于时间本身(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而在于每个人对时间的分配与利用不同,从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才华横溢的师兄师姐们,却没有看到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当我们每天早上对被窝依依不舍而睡懒觉时,师兄师姐们、同学、竞争对手已经独自一人到图书馆学习去了;在我们忙生活的时候,别人却在为事业奋斗;当我们轻松懒散时,别人在辛勤努力;当我们浅尝辄止时,别人却全心全意地追求;当我们心胸狭隘怨天尤人时,别人胸怀宽广勇于担当;当我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时,别人却在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长此以往,日积月累,日差毫厘,年差千里。这也许与“性相近,习相远”有着相通之处吧。而有时,尽管努力程度一样、时间一样、效率一样,但仅仅是一个外在条件的差异,也会拉大心智水平的差距。比如财富的差异,想想富裕家庭和穷困家庭在为孩子提供的学习机会、成长环境方面的差异,就能更好地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财富就决定智商”这话了。

最后,就如作者所说: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在看完这本书,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后,接下来就应该为改善心智而行动了。

第三篇: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有感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谈时间管理,指出了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作者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启发我们如何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大多数时候总是觉得时间管理是属于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成功人士的事情。对于我们这种闲散的平凡人士,时间管理似乎显得没有必要。但读了这本书以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自己的那种好逸恶劳而又自欺欺人的想法是多么荒谬!

“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很多人都是抱着人生短短数十载,何不及时行乐的想法,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也许并不是没有想过时间管理,但有时又觉得,自己这样的人有什么必要进行时间管理呢,时间管理有用来做什么呢?管理了时间又有什么用呢?然后带着这样白痴的问题又继续没心没肺地浑浑噩噩下去。

这是现如今千千万万度过高考而没有找到明确方向的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我身边很多同学朋友的真实写照。对于大学这种得来不易的清闲时光,总是耽于享乐无所事事。听到合理安排时间,好好学习的忠告时觉得好像很有道理,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再转过头的瞬间又忘了,继续沉溺在手机、小说、电脑、游戏里不可自拔,然后在若干年后带着悔恨与不甘向他人倾诉自己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活了一辈子却像是活了半辈子不到,而有的人活了一辈子却像是度过了几辈子一样充实。其实现在想想,曾经那些自以为享乐愉悦的时光到现在依旧留在脑海的却连一个小小的幻影都难以捕捉,那些伴随着无营养肥皂剧和网络小说的日子在记忆中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深刻的美好回忆,反而是曾经觉得又脏又累的社区服务,和同学一起在草丛里捡烟头,擦玻璃,发报纸。。。。。。。现在想来依旧是那么记忆清晰,连当时因为被大妈骂时那种表面上不屑一顾,内心不服得要死的别扭表情都依旧那么鲜活灵动。然而那些所谓的享乐的日子却好像没有在人生中留下任何痕迹一样。因为享乐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惯性。那种无所事事的日子过久了以后,当每天都成为“享乐日”的时候,所谓的“享乐”似乎也不是什么值得人愉悦的事情了。于是越发觉得人生真是没有意义,一边痛恨着自己的不思进取一边继续没心没肺地不思进取着。偶尔看到一篇励志小文章以后会内心激动澎湃一阵子,然后又抛诸脑后继续过自己空虚的享乐日子。

其实人生的意义是自己定位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是自己拉大的。从小到大我们遇到的那些牛人,他们之所以成为牛人,一是他们懂得凡是走在别人的前面,二是他们懂得管理时间,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洋里的水,只要挤一挤,还是会有的”。所以他们的时间永远比我们充裕,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总能淡定自若无所不能。《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是一本励志书,却又不是一本简单意义上的励志书。较之一般的励志书,他显得平平淡淡,却又将一些问题那么真实那么赤裸裸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不能像对待心灵鸡汤那样简单看过觉得很有道理,却在转眼间忘个干净。

即使当我们不知所措,毫无方向感的时候,也不要永远沉溺于空虚的享乐中,因为空虚与毫无意义的享乐会成为一种可怕的惯性,当你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的时候,已经再也走不回原来的轨道了。可以尝试着学学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参加一些实践,不要仅仅因为功利的原因而选择自己的道路,有的时候无心插柳反而柳成荫。因为兴趣而学到的东西,在当时因为没有被社会的主流所接受,在将来也许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记得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位牛人写的一篇评论,他说:“以我国目前的教育,绝大多数人在踏上社会的那一刻,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该怎么办?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就请沿着大家认为正常的路先走。当你意识到你需要的和你所从事的不符的那一刻,要坚决地走到自己的路子上去。”是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还没有接触过社会,从小到大一直被父母、亲人、老师、学校保护得很好,只知道读书考试,却极少有人会去认真思考过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未来的自己到底想从事什么职业,想在哪个岗位上奉献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只是迷迷茫茫、浑浑噩噩地一天又过一天,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爱好没有未来,所以将手机、网络、小说这些虚拟的东西当做是精神的寄托,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这些毫无价值的东西上面,错过了自己该去做的事。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没有做好,却总是幻想着自己就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当上总经理、出人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些都只是白日梦罢了。所以,与其迷茫,与其不知所措,与其对未来一无所知,还不如先不去想未来,先做好当下,在该读书的时候读书,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谈恋爱的时候谈恋爱,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在该干嘛的时候干嘛,别再胡思乱想,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想自己改如何走,未来该做什么,路在何方,定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掌握好自己的时间,利用当下的每一分钟,去做去走,而不是一味地空想要怎么做怎么走。路总是走出来的,就算没有路,走多了,也便成了路。 “时间管理的秘诀在于,发现你的每一分钟都是有价值的”。过好当下,做好自己,利用珍惜每一分钟,就是时间管理最关键的秘密。

第四篇:《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近日,偶得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拜读过后,颇受启发。从内容上讲,这是一本关于成功的书,作者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吸引我的并不是所谓的成功方法,而是书中平和的叙述方式。不同于一般励志书籍喧嚣的鼓舞与说教,一种朋友似的口吻唤起了我对于心智、时间乃至成功的思考。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成功的经验,而是那些促使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为什么我们既懒惰又勤奋?

书中提到了一个学生,面对不知释意的单词,懒惰地选择了向老师提问而不是自己去查字典,但同样的他却选择了周末的上午起个大早去上辅导课。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么?其实细细想 来,我们似乎也都有过在考试前才通宵读书的经历,也有过面临“没有时间了”而承受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其实令我感触很深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我们往往面临困难时找不到需要思考的问题。明显有一些人,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是有所成就。那么明明可以勤奋的我们为何还要选择懒惰,明明可以从容却面临恐惧?

二、什么才是兴趣?

我们时常听到兴趣对于成功的重要性,然而我们是否忽视了到底什么才是兴趣呢?“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作者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这个答案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那么这就意味着只有尝试后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有兴趣,与其抱怨没有兴趣,不如多多尝试,主动寻找兴趣。

三、什么才是成功?

通过前面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如果对于什么是成功都没有思考清楚,又何谈走向成功?如果没有寻找到目标,又何谈管理,那么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成功到底是什么呢?是通过一次重要的考核,完满地解决一个课题,还是拥有一种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态度呢?也许什么是成功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思考,相反作者所倡导的开启心智,正是用心发现问题,用智慧解决问题。当作者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坛,不以成功者的姿态炫耀自己的理论而是走到你的身旁与你促膝长谈,分享自己寻找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我们是否也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总结自己的人生,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心智在我看来其实是种勇于思考问题的态度,拥有了这种主动,便能更好管理自己的人生!

第五篇:《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原创: ydsgFM

第一次听说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是在2017年9月份,开通了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课程,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乍一看这个名字会觉得它讲的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书。说句实话,我对这类时间管理的书不是很感兴趣,第一再好的方法少了做的这一环都是苍白无力的,第二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都是无效的、老生常谈。今年真正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与时间有关,却不是单单只讲时间管理,如果用一句贴切的话来说:它讲的是思维模式,升级的是我们的大脑操作系统。

通读完整本书,我开始思考我整个读书过程的变化。26岁之前读书,真的只是读书,会选择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情感类、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去读,首先这些书没有经过筛选和甄别,也许存在很多误导性的观念;其次读完就是读完了,没有去辩证性思考这本书带给自己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哪些观念是真正值得推敲的,哪些观念是误导性的,更别说读完之后再总结性的回头反思。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很容易误导自己的思维。现在再读书会很慎重,那些没有经过甄别和筛选的书不急于去读 ,真的对哪类书籍感兴趣会仔细研究之后,再选择好书去仔细研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也讲到了这样的观念,同时也根据作者自己的实际感悟提炼了很多通俗易懂的原则思维方式,我们常常被一些看似玄玄乎乎的事物所迷惑、吸引、盲从,但真正朴素的道理才能去执行坚守,坚守到质变,就是巨大的改变。那些看似高深的观念并不一定正确,就算正确也不一定易于执行,无法执行的道理,就像漂亮的海市蜃楼,除了观赏没有实用价值。

整本书里有大量的这种朴素的观念,大部分是经过作者亲身验证的,读完一遍在某种程度上会打通我们的一些思维,再配合上长期的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认为读完此书对人的心态也是有所助益的,随着年龄渐长,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是不一样的,没有通适的法则,无需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和别人进行比较,若真要比较那就和自己比较,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有所进步,在思维上在生活能力上在感情处理上在工作处理上等,也同样需要明白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那又怎么样呢?人走一遭,去体验去经历去做去修行,便是圆满,对“知足常乐”这句话我是有保留意见的,整体方向上我们应该有个知足常乐的平和心态,但在对待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应该投入100%的热情认真,特别是那些对你非常有意义重要的事情。不要把知足常乐作为糊弄自己,糊弄人生的借口。

整本书通俗易懂,观念朴素不华丽,但是在动不动就要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华丽化的当代,很值得一读,读完再细细对照自己,会发现很多自己可以改进做的更好的地方,相信这本书我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上一篇:聋校数学第十六册教案下一篇:流行性传染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