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把时间当做朋友范文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管理的焦点根本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只有学会正确的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情: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的虚度更多的时间。

发现、培养、呵护、调整体积心智的力量最重要。

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会变得其乐无穷。

提高时间使用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同时做两件事情。

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他们带到应该去但是没想到要去的地方。

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关于考试:

1、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2、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3、 做题时做好的准备方法。

4、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5、 全面不惜重点难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6、 教师最好的学习方法。

关于“节源开流”

首先,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其次,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

最后,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找自己优点和缺点以及别人是怎样看的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

1、 精确感知时间——事件-时间日志

2、 最好的工具——纸笔

3、 每天制作时间预算

早上制作时间预算、晚上记录时间开销、每个星期花上一小时审计预算和开销。

技巧:

1、同时做两件事情;

2、制作任务列表;

3、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可实现+马上行动;

4、学会记笔记;

5、每天检查三次任务表

6、自己做的事情比预算多一些时间

7、提前准备

8、精读书

9、记下所有见过的人及优点写成谈话记录

第二篇:《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1、坚持详细记录每天做的事情和具体花费的时间,你会惊讶于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而这样坚持记录下来,你就能精确掌握自己的时间,能合理规划每一天的任务。

2、成功学,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那些所谓成功人士只是恰巧遇到了对的时代,无论他们做什么都能成功,因此他们谈论那些成功经验,以及自认为身上的成功的品质,往往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

3、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在很多书上也提到类似的观点,只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你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毕竟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等价交换的,不存在一味的付出。

4、我们可以让自己在轻松安逸的“打发时间”中没有罪恶感——只要这是规划好的“享受”,而不是无节制的随意的。经常在周末快结束前莫名的失落,想来也是因为双休日过得浑浑噩噩,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

5、现代人都太浮躁和急功近利,最大的障碍是耐心。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

6、质变之前需要量变,如果说,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98%的重复作为“水”,才可以成为一杯清香的咖啡。你需要耐心地不断重复再重复。

第三篇: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第0章困境

1、问题

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deadline

2、慌乱

避免“既勤奋又懒惰”,学会思考才是治本的核心

3、解决

时间不可能被管理,而是管理自己。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做时间的朋友。

第1章醒悟

1、孰主孰仆

1、著名神经学家弗兰克纳粹集中营受折磨,选择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大脑左右,积极乐观,重获新生。

2、“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成为大脑的主人。

2、何谓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其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心智一旦开启就会疯狂发展,学习能力大幅增长。

3、我的案例

学习新技能,技多不压身。不学永远不知道这项技能的作用。计算机、盲打、英语、PPT。。。

第2章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原因一:希望自己的欲望拿上得到满足的天性;原因二: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的道理。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

3、完美永不存在

生活本身就不完美,现实如此,只能接受。

4、未知永远存在

问题解决不了时,先记录下来,今后有了答案,你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自己,你已经重生。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6、与时间作朋友

也能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只有极少数的人在资源上极端贫困,也只有少数极端富有,大多数人属于中等水平。

第3章管理

1、估算时间

10年=10000小时,才能出类拔萃。“凡是只要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墨菲定律;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名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及时行动

什么时候开始做?最好回答:现在就开始。即使起步晚了,到时候能做多好是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3、直面困难

困难该来的总会来的,只是时间问题,不要逃避,直面困难。

4、关注步骤

三思而行,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关注方法,反复拆分任务,确认每个任务可完成。

5、并行串行

多任务操作系统,养成精细拆分任务的习惯。

6、感知时间

尝试记录事件并加上时间,会是你对时间越来越精确。时间不可管理,就想办法真正了解自己,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与时间合拍,做时间的朋友。

7、记录开销

行动开销、时间开销,日记,昨天,上星期,上月做了什么

8、制定预算

根据实历史记录,指定每天时间预算。

9、计划

短期计划、尽快行动

10、列表

列表随手可记,坚持到底

11、流程

常见事情,记录并制定流程,一次做完

12、预演

提前准备,进行预演,才能发挥出色

13、验收

阶段结果反馈,提高工作质量与执行力

第4章学习

1、效率本质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学习一门外语,世界就多了一扇窗,比那些只会讲母语的人多了一个是世界。

2、基本途径

获取知识几大手段:体验、试错、观察、阅读。人类之外的动物依靠遗传。

3、主要手段

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4、经验局限

避免经验主义的局限,个体或群体的经验都存在局限性,或与现有经验相悖的观点。-学生时期阅读几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

5、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地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写出简介、高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非心情类的无病呻吟)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英语单词-阅读文章-查字典;学习计算机语言。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选择性输入”,用纸和笔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论点。

了解学习的进程-并不规则,上下起伏,总趋势上升的曲线。

第5章思考

1、勤于思考

勤于独立思考,有独立观点。(从被人那里听到结论时,自己动脑推算一遍,看看有没有漏洞或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

2、思维陷阱

犯逻辑错误的原因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否则容易陷入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

3、因果关系

时刻注意分析因果关系,提升自己的甄别能力。

4、相关命题

分清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区别

5、举证责任

一个重要论点:谁主张,谁举证。否则容易陷入狡辩,误入歧途。

甲:有人能活200岁;乙:扯淡,我还真没见过。甲:你没见过就没有啊?那你必须找遍全世界才能证明没有。乙:。。。

6、案例局限

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时,要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以偏概全。(爱迪生的成功并非只有努力,还有家庭个人有关)

7、对立论证

当一个问题存在对立论证时,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不是接受积极的那个。

8、张冠李戴

避免混乱逻辑带来的愚蠢

9、辨析感悟

认识“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巨大差异。道理应该是普适的,感悟是各自经验。只有经过自己的仔细分辨,真正的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

10、克服恐惧

死要面子、拒绝改变、顺从多数、自我欺骗等归结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恐惧带来的懦弱。

七宗罪:贪婪、淫欲、饕餮、嫉妒、懒惰、傲慢、暴怒

11、辅助工具

语言是一个免费而又有效的工具。避免“。。。本来就是嘛”句子。避免我要是。。就好了。

常用以下句式,有助于独立思考的养成,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1、。。是一回事,。。是另外一回事。

2、。。。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3、。。。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第6章交流

1、学会倾听

做到有效倾听,做到听完再质疑。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如果是事实,需要想想“他所陈述的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需要想想这个看法根源在哪里;

状态不佳或者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对双方都有利。去感受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

2、做与不做

一定要想办法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如果说话得不到重视—就要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

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3、交流守则

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关注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而已。讨论最终的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4、正确复述

为了保证顺利沟通,需要增加验证机制,或反馈机制。你的意思是。。。我理解的对吗?

拜托经验主意,保持警惕,使用记录,观察和阅读,类比法,问题不理解先记录下来耐心等待。

第7章应用

1、兴趣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根据孩子的兴趣,选出孩子最可能比别人做的好的事情,然后想方法让孩子学得会,做的好,做的比一般人都好,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2、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可以忽略不计。与其不停的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行动。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3、痛苦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功能加以控制,我们就会反重复性的错误。

为了避免重复犯错,需要在尴尬的时候用文字或图画把自己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

比如学习(记单词)就很快被遗忘,需要由衷的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来做。

4、比较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永远没有尽头。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成功是与他人比较,成长则是与自己的昨天比较。后者意义更大,更能带来踏实的幸福感。

5、运气

相信运气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爱迪生

乐观生活,坚持努力,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不存在任何机会。当一个人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是机会,而且机会都是切实的,可以把握的。

6、交换

所谓友谊实际上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把自己变为优秀的人;少给他人制造麻烦;事多故人离。

一个人成为某领域专家,必有高价值的人找到你。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打造自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人家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自卑

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忘记自己的优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灵感

注重平时的积累,知识量增多了,就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9、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有点盲目。

10、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的高效。很多人半途而废,因为目标定得太高,又缺乏对实现目标付出的代价的清楚认识。

最开始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一个2小时工作进行切分成20分钟一段,没完成一格休息5分钟。

11、节奏

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指定长期计划,稳步执行。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定他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掌握的,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英语、PPT、PS、网络、计算机

12、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减少睡眠时间,健康更重要;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尽量帮助,无法帮助的当机立断告诉他。主动去帮助别人,别人会加倍感激你。主动帮助的基本方式是共享,发现什么好的东西提醒他。

13、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是在浪费时间。好与不好,别人都会看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每个人都有自我感觉良好的“自立性偏差”,你自己觉得比别人强,别人并没有察觉。如果一定要证明,需要做的比别人好很多很多。

第8章积累

1、坚信积累

与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改变这两者的区别。——林茵霍尔德.尼布尔《宁静祷词》

复利公式:S=P(1+i)n,10万元30年后为175万元,相信时间的力量。养成好习惯,越早越好收益越大。同样坏习惯也是高利贷。

两组不同环境的老鼠实验,贫和富的家庭环境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距。神经系统是长期可塑的。

坚信积累的力量,越早越好!

2、越早越好

理财第一位,开源,节流,投资,风控。对自我和风险的把控很重要,可以后天习得。

棉花糖实验,有自控力的孩子后来生活更好。实验二:给了礼物兑现承诺的父母,孩子自制力高3倍。父母对孩子要言出必行。

3、如何开始

从今天开始存钱;该花的时候要花,人年龄越大,赚的钱对生活改变越小。年轻的时候,适当的享受人生,有意识的培养一些高质量的生活习惯。

年轻人,开源,努力提高营收能力,提高赚钱技能。生活质量压缩5%不会有影响。

4、躺着赚钱

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可以使任何领域的,但是是可以获得收入的创作。——一种成本长期趋于零,收入长期趋于无限的活动。

安防?英语?PPT?写作?理财?

5、自由意志

学识使人坚毅,求知就是求富。

6、生活目标

财富自由: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

高品质生活与金钱无直接关系,与审美意识更相关。未来理财成功的你,一定会有高品质的生活。

7、注重学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足够的学识之后,自然就有了勇气。

成功与所谓的勇气无关,靠的是足够的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能力。

8、节省与否

科技进步正在某个层面抹平贫富差距造成的生活质量差异。

买书助成长、买工具提效率、安全(电源、救难绳、倒车影像)、终极体验(恋爱、吃、性爱)、知识产权。

9、人丑就要多读书

聪明是可以积累可以锻炼的,通过锻炼习得的可以遗传。多读书吧,为了自己更聪明,为了下一代。

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时,基因也会发生变化。

10、被动支出

通货膨胀、借款利息、必需品不是虚荣品,提出瘾形消费品。

财商不够,再多钱也会被败光。坚持长期积累。

11、认识周期

不深入了解周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呈现出来的趋势,会给你一个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所谓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其实是自己身处某个周期的位置非常清楚,才容易作出的决定。

12、性格养成

一个人的性格由他的价值观决定。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分辨好坏的思维体系。

价值观影响选择,选择影响行动,行动影响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影响价值观的还是学识。

20岁和40岁做事心态不同:多年的学习和思考逐渐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自我选择积累的结果。

13、别做险盲

仅靠别人教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自己学。“活到老,学到老”。

一旦未知存在,风险就存在。衡量风险的大小决定性因素是赌注的大小。

第四篇:《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1000字

钰一钧

首先,这的确是一本鸡汤。

从小到大,其实我相信很多人已经读过无数本鸡汤了,就比如我。然后在工作到现在,我基本已经不再愿意读所谓的鸡汤以及成功学了。

大道理谁都懂,真做起事情来,常常不过是凡事尽人事,听天命而已。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作为一个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成年人,每天最精华的时段都在为了生活做着除了生存外,不一定有其他价值的工作,努力之余,看看自己的快要退休的领导及同事,想想那也许就是自己未来几十年的工作状态,朝九晚五,一年到头盼着几个人挤人的假期,拿一份死工资,过着平淡是福的生活,不禁会感到一种绝望。

想要改变,却发现周围壁垒重重,不是想要改变就可以改变的。直到一次偶尔,在朋友圈看到了007,知道了一个叫李笑来的人,用我早已遗忘在时光中的鸡汤,或者说大道理,或者说成功学,更加清晰明了地洗涤了我的大脑。

我记起有一年看过一篇报道,1964年,格拉那达电视公司只做了一个很特别的纪录片,他们拍摄了一群七岁的英国小孩,每隔七年拍摄一次,每次拍摄持续七天,这样的拍摄一直持续到他们56岁,浓缩了十四个孩子最有变化的一段人生。来自上流社会的三兄弟在私立学校读书,他们有着规律的作息,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来自工人阶级三姐妹,在伦敦上学,生活自由烂漫,课余常常讨论的是喜欢的男孩,以后要生几个孩子等等。穷人区贫民窟的三个孩子,则更多考虑的是找到生父、打工或者不要挨打等基本生存的问题。在阶级界限分明的英国,原生家庭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脉的引导及支持的差异,从纪录片的一开始,就让人一目了然。

如果说一开始的他们,大都是一样的天真稚嫩,但随着他们的成长,阶级所带来的差异就越来越明显,最终,上层阶级的三个孩子,过着如他们的父母一般优渥的上层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中下层的孩子们,大都早早地进入社会,经历诸如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事件,直到故事的结尾,仍然在中下层苦苦徘徊挣扎着生活。纪录片的结尾,这14个孩子中,只有1个孩子成功打破了阶层的壁垒,他从一名来自乡村的羞涩少年一步步,利用知识的力量充实自己,考进牛津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

这个纪录片在中国曾有一段时间非常的火,有人说纪录片表达的是英国阶层的固化,有的人说这就是人生。知乎上有着各种分析及反思,但有一点是大部分人都认同的,这是中国一句老话:知识改变命运。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其核心内涵也是,知识改变命运。

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出生,也许原生家庭各有各的差异和烦恼,社会更是从来都不是公平的,它遵循的从来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以我们首先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索性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我们愿意,绝大部分知识我们都可以比较便利的学习。时间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它就给多少回报。利用知识强大自己,在丛林中,生存发展,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学习有效的知识,践行。这就是人最有效的成长方式。

改变,始于成长。

第五篇: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书评

对于《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用了接近五天的课余时间将它看完。本书作者李笑来老师以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引领读者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管理时间,并获得解放。作者结合自己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这本书通过朴实的语言,将一些简单却少有人看透的道理传递给了我,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些观点让我震惊,包括朱敏和俞敏洪为本书写的序。当我被这些简单道理点醒时,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悠然而生。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我有很多次都觉得心底阵阵发凉,感觉这本书就犹如一个诊断器,对我的心智彻底地检视了一番,将我的隐性心智“疾病”全都暴露无遗,它颠覆了很多我早已根深蒂固的观念与看法,让我多少有点难为情。说实话,我不得不承认,看完这本书,的确有点相见恨晚。尽管李笑来老师说,为昨天而悔恨是最浪费时间的,也是毫无价值的。但就在悔恨一分钟后,我又感到庆幸,庆幸我在研一看了这本书,而不是在多年后,或者几十年后,至少自己比一部分人抢先一步明白了这些道理,了解了自己真实的心智水平,懂得了如何去发展心智、运用心智来解放自己。

在第一部分“所有人的困境中”,李笑来老师指出“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各个方面,或神奇或可怕,或有趣或诡异,但都是基于他们对现状的思考或疑惑。最终,我的发现是,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源自于所有人共有的弱点:懒惰”。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李笑来老师“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源自于所人有共有的弱点:懒惰”。我不得不承认,有很多的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一些很基本、很低级的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书获得解答,比如“什么是及物动词?”及某个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等。但是,也总有那么一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即便他们查阅所有的参考资料)。因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新的问题,一个目前并无答案却又很有价值的问题,而与老师的交流探讨,也许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

“时间恐慌症”是所有人面临过的困境,它让我们深感时间压力。“时间不够用了”的感受或恐惧,使得我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恨不得废寝忘食。而同时,“没有时间了”往往也成为懒惰的借口和失败的理由。发生在我身上的类似经历也很多很多,本科的普通话考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以前在准备普通话考试时,考前总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情而占用时间,等到处理完这些事情后,发生离考试已经不远了,而当前准备又不足,突然觉得通过考试的胜算

不大。此时,我就会懈怠下来,不会继续全力以赴地去准备,最后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参加考试。但是,等到考试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我发现考试成绩也不是太差,离达标分也就那么几分。之后,我又犯李笑来老师指出的第二种错误——为昨天而悔恨、责备。我心里会一直想,其实即便是在处理完意外事情的情况下,余下的时间也完全足以应付考试。发生在我同学身上的这种情况也不胜枚举,我们都无一例外的犯了“时间恐慌症”错误,最后自食苦果。

对于兴趣,就如作者所说,一些人对某些事情不感兴趣,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你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并且做得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那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在些,我想说的是,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好每件事情,所以每个人的表现出有限性。又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或者说每个人自身条件、优势的不同,就会导致每个人做同一件事情的效果不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利用自身的长处或优势,去做好不同的事情,最后也就出现了大家兴趣各异的情况。

懒惰是每个人固有的人性弱点之一,而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最好工具就是纸笔。虽然从小就有人告诫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真正明白其深意的人确实不多。我是到高中时候才慢慢体会到“烂笔头”的好处。在高二以前,我都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平时在《读者》、《萌芽》等杂志上看到一些好的事例时,即便认为这些事例用在作文中充当论据,但我当时也只是多看一遍来加深记忆。直到在高一下期的语文考试中,我想用前几天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来进行认证,而自己又死活想不起。在这之后,我就不再那么相信“好记性”,而更相信“烂笔头”的可靠性。为此,我专门准备了一个抄录本,分类记录平时看到的一些好的句子、事例,每周周末再把这些笔记翻阅一遍。到高三时,我的读书笔记已经写满了一个抄录本,每逢语言考试的的作文部分,都有很多现成事例供我选择,这着实让我感受到了做读书笔记的好处。除了做读书笔记之外,我也做过金钱开销记录和任务列表。只不过我只做了一年的金钱开销记录,因为我的确没发现它对我有何意义,而做任务列表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我喜欢用小的便签本来制作任务列表,好处是便签本小巧、方便携带,可以随时检查任务列表,查看是否有重要事项被遗忘。我通常根据任务的紧急性来排列任务的先后顺序,再给每项任务拟定一个完成时间,每项任务之间会预留一些时间,这样的任务列表具有一定的时间弹性,能较好地应对意外事情的发生。

对于计划与目标,就如作者所说,“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失败并非只有一种——半途而废,目标的不可行、不现实也是计划失败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会制定计划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履行到底。当我们不幸遭受计划失败时,我们更多地是怀疑实施步骤与手段的合理性,或是自身是否一直在坚持,而很少审视目标的可行性。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制造出一个永动机或者炼制长生不老丹,他无论怎样坚持不懈,理论上都没意义的,因为这样的

目标并不现实。此外,我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即计划也不应该一层不变,计划应随变化而变化。当既定目标可靠,实施计划充分考虑到变化后,那么,接下来走向成功就更多地依赖于行动与毅力了。

在第四章“开拓我们的心智”中,作者提出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有体验、试错、阅读、思考等五个逐级向上的阶段。人类也正是从这五个阶段来获取知识,开拓心智的。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刻,都与其他动手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进化。个体生命的发展过程,就是心智进化的过程。语言和文字成为人类记载心智进化历程的工具。生命有限的个体则可借助语言和文字来了解前人的心智进化历程,避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体验或试错上。此外,我认为交流也是促进心智发展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和比自己心智水平高的人交流。以前,我本科选修了一门“教师发展概论”课程,那老师提出,教师除了与学生交流外,还必须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同时,我们最好只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朋友,你身边的朋友越优秀,你的进步就越快。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去了解世界,探索人生。至少,这样可以加快我们走向优秀的进程。

在效率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一个人有效率的前提是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就如书中所说“事实上,就好像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一直用100%的功率运转一样,没有任何人可以100%有效率。”我高中有一室友,她是我们高中班上最刻苦的人。她每天都是早上6点起床,中午基本没午休,晚上宿舍统一熄灯之后,她就跑到厕所去看书,或者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一直看到深夜12点多才睡觉。她平时很少运动,连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都会被她用来看书,甚至每次吃饭,她都是跑向食堂的。但是,她的成绩并没长进,一直处于中偏下水平,高考那年她只考上了专科。后来,在高考填志愿那天,她对我说:“其实我平时也很困,上课也想睡觉,只是自己在硬撑而已。”她这种疯狂式的学习状态,不但没有效率,反而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这认证了书中的另一个观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因为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就好像车和车有区别一样,有的车耗油多,有的车耗油少。我对这点也深有体会。在研究生考试的准备期间,我的好几个研友可以做到一天只睡6个小时,白天还精力充沛。我出于羡慕之情,就尝试了一个月就放弃了,因为每天6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不适合我。我每天至少得睡7小时,少于这个睡眠时间,我第二天上午就会严重犯困,以致做任何事都毫无效率。因此,不能盲目减少睡眠时间。

在“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这一小节中,作者借用“时间银行”的比喻,告诉我们时间是这世界上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不过很多人爱钱,却不爱惜时间。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一元钱,那他就会非常开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时间转换成金钱,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时间成同等额度的金钱,所以每个人的时间价值呈现差异。这样,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爱惜时间,

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吝惜自己的时间”。

在看了《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我对之前一篇名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的文章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同等条件下,人的差异并不在于时间本身(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而在于每个人对时间的分配与利用不同,从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才华横溢的师兄师姐们,却没有看到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当我们每天早上对被窝依依不舍而睡懒觉时,师兄师姐们、同学、竞争对手已经独自一人到图书馆学习去了;在我们忙生活的时候,别人却在为事业奋斗;当我们轻松懒散时,别人在辛勤努力;当我们浅尝辄止时,别人却全心全意地追求;当我们心胸狭隘怨天尤人时,别人胸怀宽广勇于担当;当我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时,别人却在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长此以往,日积月累,日差毫厘,年差千里。这也许与“性相近,习相远”有着相通之处吧。而有时,尽管努力程度一样、时间一样、效率一样,但仅仅是一个外在条件的差异,也会拉大心智水平的差距。比如财富的差异,想想富裕家庭和穷困家庭在为孩子提供的学习机会、成长环境方面的差异,就能更好地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财富就决定智商”这话了。

最后,就如作者所说: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在看完这本书,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后,接下来就应该为改善心智而行动了。

上一篇:本学期学习反思范文下一篇:毕业班励志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