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导学单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窃读记导学单范文

窃读记导学案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窃读、惧怕、充足、屋檐、支撑”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到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

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

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 预习 导学

认真读课文3遍,完成下面各题。

1、看拼音,写词语。

jù pàchǎo càiɡuō sháodiǎn jiǎochōnɡ zú wū yán()()()()()

shū ɡuìtān lányâ xiàjī chánɡ lù lù

() () ()()

2、找个简单的词代替。

(1)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3、我填的词最恰当。

一()书()的理由匆匆地()

一()香味()的滋味贪婪地()

一()面条()的休息急切地()

4、请将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的资料整理摘抄如下: ----------

----------

-----------

5、课文以 、的插入,表现了

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可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

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去概述。)

----------

---------------------

6、课题是“窃读记”,你怎样理解“窃读”这个词语?

7、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个情节最让你感动?

8、课文都哪些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自己

的体会。

二、 学习 研讨

1、导入。

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我

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主人翁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

2、交流预习。

3、研读赏析。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请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

句话的理解。

------------------------------

----------

-------------------

(3)读完课文,你有哪些感想,写一则不少于100字的读后感。

------------------------------

------------------------------

------------------------------

----------

-------------------

三、巩固 延伸

(一)我是阅读小能手。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一段时间,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湖南省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还未开门,他就在门口守候,几乎

天天如此。有时为了读完一本书,他连中午饭也不上吃,在邻街的小铺上随便买

点吃的,就有进图书馆继续读书。他曾经跟朋友说:“我感觉最大的幸福是能一

口气读完一本好书,这比吃好穿好都重要。”

1、“几乎”意思是___,从这个词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注音。 几乎 ()随便()重要()

3、这篇短文围绕那句话写的,用“___”在原文中画出来。

4、短文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毛泽东爱读书的好品质?

(二)走进书的世界。

1_____、______

2、中国的经典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___、___、___、___。

第二篇:《窃读记》导学案

刘镇中学九(3)班林彩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词汇和相关知识

2、抓住主要内容,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

的变化。

学习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

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注上去。

2、积累生词语:汗涔涔、众目睽睽、煞有介事、废寝忘食、全神贯注、若无其事

饥肠辘辘、尴尬、踉踉跄跄

3、作者作品简介: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

2、题目《窃读记》可以连起来理解为„„

二、整体感知课文:文章围绕“窃读”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三、具体感知内容:

1、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快速默读全文,请大家找一找林海音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试着用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出来。

2、我们已经了解作者在一次次的“窃读”过程中积累了如此丰富而有效的方法,那作者是不是每次“窃读”后都能全身而退呢?

3、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书店受辱相关段落,划出相关关键词句着重品味,体会书店老板形象以及作者从走进书店到离开书店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4、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四、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这次令作者刻骨铭心的屈辱的“窃读”经历,给作者幼小的心灵带来如此巨大的创伤,自卑感、对人类的仇恨、悲愤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为什么最后还提到“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呢?这和作者先前的感受似乎矛盾了啊?为什么呢?

2、、作者后来又有一次什么样的窃读经历呢,请大家试着给它取个小标题吧。

3、经过前次令人难堪的“窃读”经历,“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那后来林海音为什么又去书店“窃读”了呢?是什么驱使作者这么做的呢?

4、思考: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学习老师第一次分析“窃读”经历时的示范,圈圈划划,感受作者第二次“窃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5、与第一次相比,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6、这次的“窃读”使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呢?

7、怎样理解“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五、总结全文主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读其中的重要段落语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1)同桌之间分别请给对方听,听一听有没有读出情感。 (2)大家齐读重要段落。 (3)听范读

二、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1、重点赏析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①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2、结合上下文,体会划线词语的传神之处。

①直到好大功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介事地问他价钱。

②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③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书架,装作没看见。

三、拓展延伸:

学完了这篇课文(二选一)

(1)你们想对我们的作者林海音说点什么吗?

(2)你们想对将这篇小说选入我们教材的编者说些什么吗?

四、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窃读记》导学案-史振东

温州翔宇中学初中部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史振东

审核人:

时间:2016年10月5日

温州翔宇中学初中部初一语文(上)导学案

课题:《窃读记 》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练习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2.阅读生动的心理描写,感受作者两次“窃读”过程中不同的心理变化;

3.联系自己的阅读、生活体验,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学习作者乐于读书的精神。 【中考目标】

1.学习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知识连接】

默读技巧:长文则多用默读,或把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或全文默读,局部、片断朗读。通过训练,最终达到“懂”(理解)、“快”(速度)、“化”(运用)的标准。默读几乎只用“心”和“眼”,这就有利于聚精会神地品味、揣摩,领悟文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也有助于理解、记忆,乃至促进和提高朗读的效果。默读时,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和重点语句,快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更好地进入文本深层。任何文本都有潜在结构和起承转合,要有结构意识;另外,文本的叙述是有节奏、有起伏、有关联点的,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关键的点,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把握,要有节点意识。

【预习案】 (课前完成)

【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 gān gà( )( ) 贪lán( ) 畅 xiāo( ) zǔ zhòu( )( ) 众目kuí kuí( )( ) shà( )有其事 饥肠lù lù( )( ) 【整体感知】

2.第一次默读,明确“什么是窃读”:

(1)“窃”意味着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

(2)文章以《窃读记》为题,写了什么内容:

3.第二次默读,明确“如何窃读”:

(1)文章写了“我”几次窃读,怎样划分文章层次?课文中间部分插叙了哪些内容?

(2)“我”为了“窃读”,采用了哪些方法?

(3)前后两次窃读有什么不同?“我”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自主质疑】

4.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有哪些内容不太理解?请把它写下来。

我的发现: 我的疑点:

1 温州翔宇中学初中部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史振东

审核人:

时间:2016年10月5日

【展示案】(课堂探讨)

【品味语言】

5.第三次默读,明确“为何要窃读”:

(1)请圈画出文中描写“我”心理的语句,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 (2)请圈画出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地方,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请圈画出文中的描写句,体会作者描写的风格特点。 【探究主旨】

6.文末句“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反馈案】(课堂检测)

【学以致用】 7.我会查字典:“窃”是_______结构,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再查(

)画。“窃”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A偷;B偷偷地;C谦指自己(意见)。在“窃读记”中选第(

)种解释,在“行窃”中选第(

)种解释,在“窃以为不可”中选第(

)种解释。 8.按要求写句子。

(1)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改为比喻句)

(2)我的腿真酸啊!(改为夸张句)

(3)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改为陈述句)

(4)进来看书的人很多。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训练案】(课后作业)

煮 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爷爷笑了,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 )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 )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9.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关联词语。

10.文中“煮书”的“煮”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11.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读书心得。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1《窃读记》导学案

11《窃读记》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作品

林海音(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

二、设身处地----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略有改动。林海音五岁时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一住就是二十五年,这里也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所以,她的作品大多是以此为背景和素材写成的。林海音在《窃读记》这篇散文中回忆了童年时期的读书生活:由于贫穷而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中看书。

三、初读课文,完成三标一感 1.标出不认识的词语并注音

2.标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 3 标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4.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四、比一比,看一看,谁英雄,谁好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汗涔涔( ) 窃( ) 读 踮( )起脚 倾( )盆大雨 ....屋檐( ) 暂( )时 贪婪( ) 尴尬( )众目睽睽( ) ...... 饥肠辘辘( ) 踉踉跄跄( ) ...

2、解释下列词语。

:文中形容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适合,相宜。

:流汗的样子。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煞,极,很。介,这。 :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形容非常饥饿。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①抵住使不倒下。②支持住局面使不崩溃;勉强地维持。 :走路不稳的样子。 :图省力,图安逸。

:经常使用的手段,含贬义。文中带有调侃的意味。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词汇和相关知识。

2.抓住主要内容,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分层记述的结构。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读书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2、感受坐着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

2、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质疑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2、检查预习案

二、初步研读

1、自读课文

2、自主预习。

自己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在书本上做好圈点批注;各小组解决这些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的再全班解决。

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题目中的“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

(窃的意思是:偷;暗中偷偷的做一件事;谦辞,古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请问文中应该是?)

3)、文章围绕“窃读”主要写了三件事,请问分别是什么?

4)、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通过阅读全文,请大家找找林海音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

三、进一步研读课文

作者 “窃读”虽然经验丰富,但百密一疏,并不是每一次的“窃读”都能全身而退,文中就记录了她在“窃读”过程中遭遇的一次尴尬。

1、如果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应该是什么?

2、文中的书店老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书店受辱经历使作者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心境下,作者在文章的末尾为什么还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呢?这和作者先前的感受似乎矛盾了啊? 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作者在这次“窃读”经历后,又遇到了一次截然相反的“窃读”经历。

1、书店受辱后,作者为什么又去书店“窃读”了呢?是什么促使作者这么做的?

2、那么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够使作者体会到自己是在爱里长大的?请找出来

4、书店店员是一个怎么样的的人?

【合作探究】

1、“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2、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

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我们应该学习她的什么?

四、课堂小结

学习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和林海音一起经历了那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生活,懂得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关爱,离不开百态的社会,更离不开感恩。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刻苦、学会感恩的人,做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真正健康的人。

在写作上:

1、作者善用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2、通过对比揭示中心。

3、比喻修辞,生动形象。

达标检测案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吞读下去。”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第五篇:伯牙绝弦导学单

本文由fuyufuyu12345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

一、谈话交流 1、还记得我们五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吗?《杨氏之子》学的时候困难吗?看 来只要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就能学得轻松。那应该怎么去学习文言文呢?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师介绍人物,板书: 伯牙子期 (一个衣着华丽、羽扇纶巾。这是当时晋国达官贵人的打扮。他就是当时晋国的上大夫 ──俞伯牙。一个青布包头、两截布衣。这是当时楚国平民百姓的装扮,他就是楚国的樵夫 ──钟子期。 )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和子期之间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 板书: 25、伯牙绝弦 指名读课题。正音。 理解“绝”的意思(断绝) ,那“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彻底放弃弹琴。 ) (两个人再也不来往了,称为绝交;作家再也不写东西了,称为封笔;电影演员在也不 演电影了,称为息影;我们可以用同义词来理解词语,这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 2、质疑: 为什么要绝弦? 3、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问生感受。教师范读。带学生一句一句读。 指名读。 (其他人注意听,这篇文言文中有两个语气词,看他读准字音了没?) “兮哉”是语气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 (指名说。 ) 语气词要延长停顿一下,这样才有一咏三叹的感觉。 学生读、女生读、男生读、指名再读。 (最后一句能否处理好停顿?) 5、最后一句特长,那该怎么停顿?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读、生读、齐读。 我们读书时应该音停意不断,这样读起来味道就更足了。 6、有时,单独的一个字也有含义。我们可以通过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课文 给的注释,还有一些词该怎么理解?请大家读第一句,看看还有哪个词不懂?“善”读读第二 句,有不明白的吗?都明白了,那就带着你的理解来断句朗读。

7、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 知音是什么意思? (互相了解,心意相通的人叫知音。 ) 伯牙和子期究竟是什么人呢? (出示表格。 ) 讲解。 那么是什么让这两个身份地位相差如此大的人走到了一起, 并成为知音?琴真是千里知 音一琴牵。伯牙会──,子期会── 课文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指导朗读 8、课文从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的? 9、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列子汤问》有记载:伯牙会焚上一炉香,席地而坐摇琴弦。 你们当一回子期,来听一回伯牙的琴声。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跟 着伯牙的琴声来到高高的泰山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伯牙的思绪又飞到了江 边,你又看到了什么?所以你是这样赞叹的! 10、刚才听到的曲子就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传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 (课件资料。 )

三、理解巩固 1、伯牙的琴声中,除了她娴熟的技巧之外,还有什么? (情操、心胸、心声、感受。 ) 当伯牙弹琴时,有人理解他广阔的心胸吗? 当伯牙将自己的心声融于乐曲中时,有人明白他的心声吗? 当伯牙把自己的情操和感受都化为美妙的音乐时,可有人明白? (没有人明白。只有谁明白?──子期) 2、伯牙是当年晋国的大乐曲家,他的思绪很多很多。他把全部的情感都通过它的琴声 来昭告世人。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去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杨柳、春雨、云雾、炊烟„„) 当伯牙所念(春花)时,子期必得──(春花)当伯牙所念(夏雨)时,子期必得──(夏 雨)当伯牙所念(秋霜)时,子期必得──(秋霜)当伯牙所念(冬雪)时,子期必得──(冬 雪)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 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 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 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 伯牙的心意, 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 情投意合, 这才是知音啊! 朗诵。男生读写伯牙的句子,女生读写子期的句子。 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 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 知音? 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 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那时的伯牙心中 一定有一种渴望, 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 他呼唤什么?终于有 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 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知 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4、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 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 息。读课文的句子。 此时,他说这些,做这些时心情是怎样的? (悲痛欲绝。 ) 再朗读。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 受。 真是: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读 世间只有子期能听得懂自己的音乐了,然而他已先我而去。想到自己又将孤独苦闷,不 有悲从心来。高山流水俞伯牙,瑶琴知音钟子期。──读 伯牙的满腹思绪还会有谁能知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读 5、读到着,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 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一死, 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 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 人听?所以,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 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 名扬海外。 6、凄美动人的一段情,演化为中华民族知音故事的楷模,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 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也当之无愧。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一起去领略他们之间心灵相同的情谊吧!朗

读全文。 7、总结: 后人常常用“高山流水”来表示乐曲的美妙或知音难觅。虽然我们不需要像伯牙一样摔 琴,但却让我们知道了如何了解朋友、珍惜友情。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琴 伯牙情子期 知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窃读记导学单范文】相关文章:

窃读记导学案范文05-30

1窃读记导学案范文06-06

窃读记导学案doc07-31

窃读记记范文05-17

窃读记免费范文05-20

窃读记教案范文05-20

窃读记阅读范文05-20

窃读记课文范文05-20

1窃读记教案范文05-23

窃读记学案范文05-20

上一篇:期初视导简报范文下一篇:全国代收货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