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写作素材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作文更是占了语文考试的很大比重。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难以下笔或者得分不高,主要原因还是缺少合适的写作素材,缺乏写作方法的指导和实践。针对这种状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挖掘、积累写作素材,充实学生的思维仓库,为今后更好地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篇:写作素材论文范文

在教育“细节”中挖掘写作素材

摘 要 在教育写作中,“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怎么写”是写作方法问题,“写什么”是写作素材问题。不能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就没有写作素材。教育写作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对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在常规的教育活动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细节中找到写作素材,挖掘“细节”背后的教育原理,把一个个“细节”写成一篇篇文章,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提升教育能力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教育写作 细节 写作素材

教育写作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助于教师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有助于让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加理性,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因而,教育写作不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对教育写作的重要性却缺乏应有的重视。

一、写作的瓶颈:不能在教育“细节”中发现问题

在教育写作中,“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不能在常规的教育细节中发现问题,就没有写作素材。没有写作素材,不知道该“写什么”,写作方法(即“怎么写”)就成为一个空洞的存在,自然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要解决教育写作的瓶颈问题,首先就要知道制约教育写作的瓶颈在哪里。

1.不能在日常“细节”中发现教育问题

教育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教育契机及教育原理。从写作角度而言,日常的教育“细节”是最接地气、最直观、最重要的写作素材。以“教师办公室的文化氛围”为例,一个办公室里教师之间的教研及互助方式,教师之间闲聊时言语中传递出的教育思想、教师的学习方式及阅读习惯……都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都是写作的素材。除此之外,教师间相互听评课、集体备课、课间活动、家校沟通、后勤服务、就餐与就寝……这些时时需要面对的常规工作,如果注意观察与思考,也能从它们中间发现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

2.不善于在校外活动中发现教育细节

任何活动都是由细节构成的,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要素。但是,部分老师却把参加校内外活动看成例行公事,“人到”但“心”不一定到。当“心”没到时,再有价值的细节也难以被发现和思考。以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研讨为例,无论是去兄弟学校参观学习,还是兄弟学校来访,听评课都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在听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如果深入挖掘,都能够做出文章,例如:听课教师是与上课教师面对面还是与学生面对面?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坐”的方向问题,纯属“细节”,但是仔細思考就会发现,听课教师面向谁不仅仅是一个“坐”的方向问题,而且关系到将听课的侧重点放在哪里。面向上课教师,注重的是教师的“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的是学生的“学”。如果不能对这一细节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就很难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文章。

3.不注重在对外交流中感知多元文化细节

文化蕴含在细节中,不同学校的文化是不同的,在对外交流中、在细节中感知多元文化对思想力的提升特别重要。以出国研修为例,不同国家的教育背景、教育方式、学校文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差异是人思考的源泉。出国研修,如果仅止步于参观和听课,不能认真思考与比较不同的学校文化及管理方法对师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不能认真感知与挖掘异质文化细节的价值内涵,就无法让自己养成思考的习惯,自然也就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4.不注重在学习培训中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当今,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教师培训投入特别大,老师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类教师培训。以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例,教师在一个由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人组成的临时培训班,听不熟悉的教师讲课,值得捕捉的细节太多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文字绝对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但部分老师参加培训仅仅满足于不缺勤,拿到一本培训结业证书,不注重在学习培训中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5.不注重在阅读中提取有价值的资源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难以写出高质量文章的。很多知名作者不仅能够从阅读一篇文章中产生写作的冲动,甚至能从文章的一个段落或一句话中产生写作灵感。阅读是信息与思想观念的吸收过程。带着思考阅读,就能够捕捉到作品中细节的价值,在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自然就会产生释放所思所想的写作冲动。部分老师很重视阅读,读了很多的书,但思想力的提升却非常缓慢,其根源在于阅读多,思考少,或只阅读,不思考,无法在阅读中提取到思考的价值资源,无法产生写作的灵感。以一篇散文的阅读为例,其价值资源不可能以条条框框的形式出现,一定是蕴含在情景描写及人物互动等细节中。能够在细节中挖掘出散文的价值资源,阅读过程不仅是对美的享受,也能提高自我的感知力和思考力,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瓶颈的突破:挖掘写作素材从“细节”做起

教育写作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教育过程中的大事小情、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案例的细枝末节、师生交流过程中流露出的思想观点等,都是教育写作的素材。在常规的教育活动及“细节”中找到写作素材,挖掘“细节”背后的教育原理,把一个个“细节”写成一篇篇文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提升教育能力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1.关注并思考教育细节

写作必须要有素材,对一线教师而言,写作的素材大多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失败或成功的教育案例中,也存在于教育细节中,要有用心思考教育细节的智慧。教育细节在哪里?细节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细节在校园里的一物一景中,细节在学校教学活动及教育改革的大局中,细节在宏观教育政策调整中,细节在微观层面的细微变化中。以“听课”为例,“听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深受教育管理者及教师们的重视,但在部分学校,“听课”成为一种鸡肋般的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出在将“听课”当成一种管理形式后管理的诸多细节中。例如:以量化的方式规定教师听课数量,对听课数量的考核以听课笔记为准,至于是真听还是假听、听的效果如何、有没有听课后的教学研讨和反馈、有没有通过听课提升教学能力……这些听课中的实质性问题,学校管理层面并不关注[1]。对“听课”中的所有细节进行智慧思考,并形成文字,就是一篇促进人们思考的教育文章。

2.挖掘“细节”中蕴含的教育原理

把“细节”做成文章,须要挖掘“细节”中蕴含的教育原理。以中小学生的校服为例,从教育研究及写作角度而言,其中的很多“细节”,诸如:校服设计、校服使用、校服管理等事情背后都蕴含着教育原理。校服绝不仅仅是一套服装,它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是流动的文化符号。学校将“校服”作为育人的载体之一,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地域文化、学校的历史等多种要素,设计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育人功能、深受学生及家长喜爱的校服,让学生通过穿校服展示学校的风采,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审美的能力,穿出文化的力量,挖掘出“细节”中蕴涵的教育原理,把对这些细节问题的思考形成文字,就是一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章。

3.发现“细节”背后的“问题”

把“细节”做成文章,须要发现“细节”背后的“问题”。以学校里普遍流行的官职化称呼为例,某教师走上管理岗位后,人们就不再称呼其为“老师”,而是以职务相称,如:王校长、唐处长、刘书记、蔡主任……以职务相称教师,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称呼问题,是称呼中的“细节”,但其背后却存在“问题”。在有些人的潜意识里,干部身份高于教师,干部称呼高于教师称呼,如果称呼某主任或校长为老师,是对该主任或校长的不尊敬,会让该主任或校长觉得没面子。当“老师”这一学校里最有尊严的称呼在干部中被慎用或禁用时,由此产生的官本位工作作风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干部身份及称呼高于教师”时,会让很多优秀教师终身从教的初心发生改变,把成长的方向定位在“当干部”上。当“教而优则仕”成为一种风气时,很多优秀教师减少课时、离开讲台,会造成学校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当把称呼中“细节”背后的“问题”挖掘出来后,就是一篇倡导“互称教师是学校的政治规矩”,倡导“优秀教师终身从教”的文章。

4.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提取“细节”要素

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因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多细节资源都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是最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节资源存在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个阳光灿烂的少年突然变得目光躲闪、郁郁寡欢、成绩下降,情绪的改变很可能是由于该生遭遇到某些困境。发现了这一细节,教师就会通过观察与了解,把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找出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走出困扰。如果教师发现不了这一细节,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也跟不上的情况下,该生很可能很长时间走不出困境,而长时间走不出困境会引发很多成长中的问题。把学生由于细节变化引发的教育过程形成文字,进行理论提升,就是一篇接地气的教育文章。因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提取“细节”资源,并充分利用细节资源,在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调整教育行为,拓展研究视角,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教师研究能力及写作能力的提升。

5.在学习中捕捉并积累“细节”资源

把“细节”做成文章,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捕捉并积累“细节”资源,提高理论素养。要想写出引发他人思考、助力教育发展的文章,就必须要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论素养的养成与提高离不開学习,教师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也要学点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等知识。让自己做个杂家,不仅能拓展自己的视野,也能让自己在多学科融合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为教育写作奠定理论基础。教师的学习方式要多元化,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还要多参加读书论坛、辩论、演讲、沙龙会等文化活动,在不同的学习方式及思想观点的交锋中,注意捕捉并积累细节资源,让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刻、走向多元。以参加沙龙研讨为例,沙龙研讨是教师学习及思想碰撞的重要方式,参加同一场沙龙研讨,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师在研讨后,不仅能适当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也能产生写作灵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其区别就在于能在研讨中捕捉到每一个发言者思想观点的细节资源,梳理融合一个个细节资源后,形成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的文章。

6.重视并敬畏教育写作

写作的信心靠信仰支撑,写作的细节资源靠对教育的热爱去挖掘。喜欢写作的人一定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其作品中不仅能反映出作者对当今教育的思考与认识,也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重视并敬畏写作,他的教育视野会更加开阔,教育理念会更加先进,教育方法会更加灵活,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容易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教师重视并敬畏写作,经常有作品发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写作热情,让学生养成且行且思的良好习惯。教师重视并敬畏写作,其写作能力会反哺教学,会让学生的知识、思想、能力、素养等都得以提升。在职称评审淡化论文的大环境下,教育写作很可能会与教师的职业发展越来越远,变成鸡肋般的存在。教育写作对教师并非可有可无,更不是套在教师身上的枷锁。教育写作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的文化资本,教师必须要重视并敬畏教育写作。

写作是孤独的,但并不寂寞。无论在职称评审还是各种奖项的申报中对教师写论文持什么样的态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老师永远的基本功。养成观察与思考教育细节的习惯,善于在细节中挖掘写作资源,坚持笔耕不辍,把一个个教育“细节”写成一篇篇“文章”,让写作成为自己内在的潜能,让写作成为自己的文化资本,骑着文字飞行,在写作中进步,在成文中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维煊.“听课”为何不受教师喜欢[J].教学与管理,2019(08):84.

[责任编辑:白文军]

作者:祁永华

第二篇:丰富写作素材 创新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作文更是占了语文考试的很大比重。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难以下笔或者得分不高,主要原因还是缺少合适的写作素材,缺乏写作方法的指导和实践。针对这种状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挖掘、积累写作素材,充实学生的思维仓库,为今后更好地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做“有米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学生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是“横门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破钢笔头”。他们的脑子里没有作文素材,怎么能不为难呢?往往是为了应付作业,只能在作文书上摘抄一篇作文应付了事。如何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1.摘抄好词佳句,建立百宝锦囊。好的成语、句子在文章中就像房屋的砖瓦。脑子里储藏词汇丰富,写起作文来才栩栩如生,词汇贫乏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学生如果脑子里的词汇量达不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干巴巴的,没有生气。我在教学的时候,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天坚持摘抄,摘抄的内容既可以是教材中的好词佳句,也可以是自己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还可以记录下生活中听到的谚语和俗语或者生动有趣的话语。这样,学生们日积月累、积沙成塔,当学生摘抄三本之后,学生们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这些摘抄本就成为学生今后习作的“百宝箱”。

2.背诵经典名篇,汲取源头活水。“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之根。鲁迅、郭沫若、茅盾……他们都是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经典名篇,熟诵于胸,则能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只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的时候,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的效果。多年来,我们学校坚持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的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有的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很多人下笔千言,挥洒成文,有着很好的文采,我认为得益于在上学时期积累的名言警句有着很大的关系。

3.参加实践活动,培植有本之木。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们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她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和游览,如带领学生参观一大会址、鲁迅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江南造纸厂等。她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接受各种信息,才会在有意无意地把信息储存起来。”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现在教育部倡导的研学活动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最好证明。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学校、班级组织的研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在研学出发前,引导学生搜集研学目的地的有关资料,然后在研学过程中通过记录、拍照等手段,积累写作的素材。全国特级教师赵翔谦是“绿色作文的倡导者”,他一直提倡“在语文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还经常组织学生们观看《新闻联播》,每天早上7点到8点从未间断过。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显著提高:每个学生都自编了一本厚厚的《新闻联播》感悟文集,学生在报刊和在比赛中获奖的作文也很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社会生活实践,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通过多种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当今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地球村,我国已经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学生们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就需要学生经常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了解国际形势,知晓国家大事,关注国计民生。例如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搜集有关材料,结合自身体会,从小处着眼写一写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还可以利用一带一路的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搜集有关历史和现实的信息等。通过这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写文章的好素材,另一方面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觀的教育。

5、通过观察,积累自然素材。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的写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学会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才有血有肉,真实感人。首先,要激发观察的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观察兴趣可以根据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好胜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乐于观察。例如古老的村落,清澈的小溪、低矮的草房、茂密的野草、绚烂的朝霞、如血的残阳、活泼可爱的家禽、广阔无垠的草原、古色古香的寺庙、惟妙惟肖的佛像、生生不息的动物……上至天空、下至沟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同时教师也要留意身边的变化和事态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目的。其次就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要讲究条理性,从而在作文时就会有条理表达。观察顺序由远到近,由里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一件事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所以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例如观察一个常见的苹果就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等。同时观察还要注意有重点、有目的。用眼看、用心想,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看的细,看的全,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才能积累到不同的作文素材。

二、创新作文教学,让学生作“锦绣文章”

在学生的语文考试中,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少不了对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的考察。但是我们的学生又常常怕写作文,对于创新作文教学,我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他们真心喜欢的事情往往热情高涨,创造性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在开始学习作文写作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我在教学的时候,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第一次作文都是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的去写作文,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是抄袭的别人的文章,我都会给予很高的分数去鼓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敢写作文,消除怕写作文、畏惧写作文的心理。其次是变革作文的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在作文命题上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少限制学生,往往尽最大可能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情可抒,便于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说说我的心里话》《×××,我想对你说》《我最喜欢的×××》,这类作文题目既亲切自然,又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还能让他们写出真实情感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再次是扩展作文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文章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有活生生、真实的读者,才能激起学生作文的欲望。也只有具备真正的读者,学生才会肯定自己作文的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我每学期都要精心挑选优秀的作文,编辑成优秀习作选,在班级内传阅。还可以传到同年级的其他班级,更优秀的可以发表在校刊上。在选择作文的时候,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多篇,差生也至少入选一篇,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学生的作文实在太差,就挑选他最好的作文,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以后再入选,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文章被别人阅读的那种喜悦和自豪之情,从而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谈论写作技能的时候都强调联系。叶老说:“写作系技能……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吕叔湘也主张:“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首先要实现读写结合,在阅读中练习写作技能。全国著名教师丁有宽倡导的读写结合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也就是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机密结合起来,以读导写,以读促写。读为基础,从读中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取消每周的两节作文课,把读写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他还设计了800多个读写训练题目,并为学生总结了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使读写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其次,通过学做片段练习或专题练习让学生掌握写作技能。一次片断练习的重点往往比较单一,训练的重点也就更加突出。也正是由于片断练习的重点的单一性,更能清楚地反映出学生作文的薄弱点,我们在学生作文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教师指导下迅速得到改进和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习作技能,争取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最大突破,为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奠定基础。

陈凤蕾,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教师。

作者:陈凤蕾

第三篇:巧用生活素材 激发写作欲望

摘要:传统的作文课就是教师出题——理论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点评。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很差。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活素材——视频新闻材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下来的冲动,发挥传统作文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作文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巧用生活素材;视频新闻材料;语文作文教学

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每次写作文时都是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写起、思维混乱、头脑里没有代表性的素材可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写作文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平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并运用适当的想象、学过的写作技巧,就能写出一篇优美的作文。

现在的作文课大多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作文课变得更加地生动、形象,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语文作文课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近阶段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新闻,让学生观看视频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心得体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共同讨论中发现新的写作亮点,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写作能力[1]。

一、巧用视频,化难为易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即使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批改作文,学生甚至连看都不看,收效甚微。所以这次作文犯的毛病,下次还是会犯。例如,笔者让学生写一篇运动会的作文,每次交上来的作文就像是记流水账一样,从开幕式写到闭幕式,没有细节描写或生动的场面描写[2]。

每当学校举行运动会,笔者都会把比赛最精彩的场面用手机拍成视频,上作文课时在课堂上反复播放,每看一遍,都会要求学生带着一个问题去看,反复多看几遍,学生就知道要写什么、如何来写了。

第一遍,笔者会要求学生注意周围的环境,例如,有什么人?天气如何?周围的氛围怎样?第二遍,注意重点观察比赛选手比赛前、比赛时的表现: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周围啦啦队的表现(呐喊声、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第三遍,到最后冲刺阶段,比赛选手和周围的观众神态、动作语言等又有了哪些变化? 第四遍,比赛结束后,选手和观众各有什么反应(神态、动作、语言)?第五遍,确定写作角度(比赛选手还是观众?)

这样一来,每个问题各用一段话来描写,最后组句成文。成文后,再加以修改,反复推敲语言是否运用恰当。因为一篇作文即使立意深刻,素材新颖,构思精巧,如果缺少靓丽的语言也会黯然失色,不会得高分。只有那些既有深刻的立意,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又具有靓丽语言的文章才能得高分,甚至是满分。

如果不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怎么办?没关系,可以从网上下载视频,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同样有效果。例如,前阶段网上有一个交警因为为伤者撑伞当靠枕而被称为“最美枕头哥”。笔者上作文课时就反复播放了这个视频,既给学生提供了新的写作素材,又可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避免写作文时老是那么几个老掉牙的话题一直反复写,没创意[3]。

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注意观察交警的动作、语言、神态,伤者的情况以及周围的环境,这几方面要重点描写,才能突出“最美枕头哥”的精神。除此以外,笔者还让学生思考,这个事例还可以作为哪些作文题目的素材,指导学生一材多用,融会贯通。

二、巧用新闻材料,丰富写作素材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平时写的作文素材,写来写去就只有那么几个。这时,教师就可以巧用新闻材料,把平时看到的一些新闻材料改编成自己的作文,又可以避免老调重弹的情况。

2015年7月25日的报纸上有一篇名为《厦门:公交司机口鼻喷血 晕倒前刹车熄火》的报道,笔者就找来制作成课件,上课时让学生认真阅读,并按要求改写成一篇作文。要求如下:1.先确定写作角度(例如这篇作文可以站在肖先生(坐在司机旁边的一位乘客)的角度来写。因为他就坐在司机的旁边,对当时的情景看得比较清楚);2.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例如司机发病后的状况,以及他为了确保一车人的生命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3.增加乘客发现司机发病后的反应(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4.司机是如何被送到医院救治的?5.司机醒来后说了什么?结果笔者发现,学生改后的作文一个比一个精彩,因为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一些细节描写增加文章的亮点,也学会了发挥想象力,展开合理的想象,还原当时感人的情景,并受到心灵的洗礼,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4]。

有一天,学生拿来了一则名为《武警战士救灾36小时后席地而睡 村民冒雨送热馒头》的消息。笔者让学生阅读后,都被武警战士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学生竟然主动要求把这篇消息改写成作文,并让笔者提出一些写作要求。以前每次布置作文的时候,他们都是呱呱叫,今天居然主动要求写作文。于是笔者根据这则消息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写作要求:1.增加武警战士救灾时的场面描写;2.以一个武警战士为主人公,主要描写他的一些具体情况;3.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寫、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4.武警战士累得席地而睡得场面描写,以及周围观众看到后的反应;5.语言要准确,形象要生动,细节描写要细致。

第二天,作文就交上来了,都写得非常的精彩。笔者发现学生都喜欢上了这种作文教学方式,毕竟平时的学习太紧张了,没时间看新闻,所以平时写的作文就只有那么几个老掉牙的素材一直换来换去,没创意,得分又低。这种写作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上了写作,而且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美,一发现可以利用的新闻材料,都会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在共同讨论中发现新的写作亮点,共同进步。

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流露真情实感

在开展语文写作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进行有效地思考,使学生在写作中获得良好体验,增强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以提升语文写作教学的效果及质量。联系语文写作教学的特点来看,写作教学要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使学生通过做好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并对学生写作进行有效地锻炼,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写作过程中,传统的写作注重引导学生背范文、套模板,引导学生模仿他人的作品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但这种模式,学生缺乏思考,并且对文章的内容也缺乏有效地理解,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有效地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要注重加强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效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灵感、获得良好体验,从而使学生能够思如泉涌,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例如,在对生活素材进行应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做好观察,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广阔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引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并将生活素材与作文写作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但从学生的写作来看,学生由于沉浸于知识学习中,對生活的观察较少,并且缺乏社会实践,导致学生的视野很狭隘,在写作过程中,也只能一直套用模式,写作内容缺乏体验,写作内容不丰富、不具体,缺乏真情实感。在开展语文写作教学中,联系生活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培养写作灵感,并对生活素材进行有效地加工和整理,使之融入语文写作中,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效果及写作质量。在观察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经历进行语言描写,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

四、加强学生互动交流,开阔学生写作视野

在语文写作过程中,对生活素材的把握,丰富了学生写作内容,使学生作文变得言之有物。在教学中,结合学生作文写作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有效应用,关系到了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在开展语文写作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化的语文写作环境,使学生由被动写作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这样一来,通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写作中,提升学生语文写作的效果及质量。

将生活素材融入作文写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表述,从而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使学生在写作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应用,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例如,在语文写作课堂上,教师联系学生日常阅读学习、积累情况,引导学生对日常阅读进行交流,说一说在阅读学习中有什么感受,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语言文字,学习到了那些写作手法。通过互动交流,开阔学生阅读学习的视野,使学生对自己积累的内容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使学生善于学习,对他人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和理解。又如,在写作课堂上,围绕写作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素材的交流。如以我的妈妈、我的爸爸这种命题作文写作,学生在交流中,可以结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如爸爸、妈妈在生活中给予了自己怎样的帮助、如何在生活中对自己进行照顾等等。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小事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使学生把握写作思路,对生活素材进行有效应用,使学生作文内容、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视频和新闻材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发挥传统作文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作文教学锦上添花。同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应用,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言之有物,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为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及进步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加强生活素材的应用,开阔学生语文写作视野,使语文写作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赵红萍.基于生活化视角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8):297.

[2]张爱红.关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分析[J].华夏教师,2020(20):65-66.

[3]曹宏.探究“作文先导式”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运用[J].科技资讯,2020,18(18):193+195.

[4]何彦亭.小学语文高年级生活化写作教学探讨[J].教育革新,2020(3):44.

[5]吴淑莹.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写作教学的改进策略探究[J].汉字文化,2020(20):25-26.

[6]曹方姣.基于学生视角的高职“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法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0):127-128.

[7]李大庆.关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J].冶金管理,2020(17):170+172.

[8]白永霞.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26):153-155.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福建 华安 363800)

作者:黄惠虾

上一篇:新媒体论文范文下一篇:传统营销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