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成果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管理成果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企业新的计划管理平台,分析了其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供同行参考。

第一篇:管理成果论文范文

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的要: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是我国科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本文阐述了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了如何在新时期更好的改进和提高科技成果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科技成果管理 成果鉴定 成果登记 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是我国科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促进科技计划的制定和科技成果的交流与应用、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管理水平,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引起我们科技管理人员的关注。

1 科技成果管理的主要内容

科技成果管理是指对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实践过程中经创造性劳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鉴定、登记、申报、奖励以及统计、分析和归纳等活动。科技成果管理主要包括:成果鉴定、登记、申报、奖励、成果保密以及成果转化等。

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上级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项目的应用技术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科技成果登记是科技成果管理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成果转化、推广、保密、统计和奖励等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基础。科技成果登记应当以客观、准确、及时为原则,做好科技成果登记工作是为了及时、准确和完整的统计科技成果,为宏观科技决策服务,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奖励是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对科技成果作用的评价和反馈,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最重要途径,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一直是重中之重,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息息相关。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为核心,成果的鉴定、登记、奖励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2 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始。科技成果管理作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全国科技成果管理体系,为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拥有完整的分级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具有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在组织管理上,科技部统一领导全国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科技成果实行分级管理。科技部制定科技成果管理政策及法规,并重点管理国家的重大科技成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管理本部门或本地区的科技成果。

2.2科技成果鉴定作为成果评价的主要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成果鉴定一直作为科技评价的主要形式,较为公正客观地反映了科技成果的水平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成果逐年增多,近年来每年登记成果达3万余项,其中鉴定成果1万多项。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以鉴定为主体的科技评价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项目验收、软科学评审、专利授权、以及农业新品种、肥料、农药登记和新药登记为主的行业准入评价项目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但是科技成果鉴定仍然在地方和行业部门的成果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

2.3科技成果管理手段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99年底建立了网络化的科技成果数据库,2000年建成“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优势进行科技成果登记管理,使我国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把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管理系统、国家科技成果库和国家科技成果网综合集成,初步形成了全国科技成果鉴定、登记统计、信息收集与发布的国家科技成果网络平台,为实现国家科技计划成果高效管理和快速应用推广奠定了较好基础。

国家科技成果库汇集了自1978年以来的成果近50万项,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交流、转化与应用。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为建设国家科技成果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基础,目前该软件已在全国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和成果完成单位得到广泛应用。

国家科技成果网以国家科技成果库为核心发布最新的科技成果、项目信息,网站充分体现公益性的作用,将国家科技成果库的项目信息向社会全部开放,通过提供不同的检索方式,方便公众浏览各行各业的成果项目信息,掌握最新的研发动态。

2.4科技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科技成果的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共登记科技成果66万多项,每年平均2.2万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占成果总数5成以上,企业完成的成果占3成以上。大量科技成果获得了应用,对推动自主创新,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成果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研究活动取得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一般分为理论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成果。科技成果表现形式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起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科技成果的认定和评价主要靠鉴定专家的主观判断,这无疑会受到各专家学识水平、所处角度以及对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掌握情况的影响。同一科技成果,不同的评审专家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给科技成果的认定和科技奖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2科技成果鉴定(评价)中的不端现象

当前的成果管理模式特别是以鉴定为主体的成果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需求。容易出现虚假不实、无端拔高、鉴定主体和客体不清、收费偏高等现象,例如上海汉芯事件、重庆“LT新型燃气”事件。科技成果鉴定过程中,导致鉴定结论与实际水平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专家选聘方式不合理,聘任专家结构不合理,用户证明不真实,存在人情关系、查新报告不准确、成果关键技术内容不完备、鉴定材料不完备以及专家责任心不强等等。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鉴定中缺乏全面的专家库。根据《鉴定办法》有关规定,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由组织鉴定单位从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但是随着大量边缘学科的出现和跨学科成果的增多,且已建立的专家库不能及时更新,对于从专家库中选出十分合适的人选越来越困难,因此,由被鉴定者推荐鉴定委员名单提供给组织鉴定部门成为普遍现象。这样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果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

3.3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科技成果权属不清、科技成果不成熟市场前景不好、信息沟通不够、各自为阵未形成合力、科技中介功能缺位和机制不完善等。

3.3.1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缺乏动态发展与配套协调的长效机制。我国虽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的已失去了时效性,亟待修订完善。同时因政出多门,最终解释权各有所属,使得各政策法规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3.3.2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整合力不强。目前各地、各部门都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构,呈现分散、分割的状态,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3.3.3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较薄弱。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环节、中试环节、商品化环节和产业化阶段这四个环节中,中试环节非常重要。但目前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缺失,结果造成科技与产业间的断链现象。

3.3.4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资金短缺。资金问题是导致科技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最重要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3.3.5科技中介功能缺位和机制不完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基本上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运作方式和发展目标,缺乏科技中介信用评价体系,市场秩序不规范,运作统筹性不强,造成重复和资源浪费。

3.3.6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信息不对称,缺乏沟通和联系的渠道。对科研机构而言,大量的科技成果闲置,不知道如何转化和应用,而企业则急需好的成果,希望能得到科研人员的指导和帮助。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企业与科研机构信息不对称所致。

3.4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不够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管理中,重立项轻结题,重基础轻应用,重视成果鉴定与验收,以成果获奖为最终目的,而不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重视科技成果的登记统计,轻视成果的精选、优化和集成。

4 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思考及对策分析

4.1起草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目前有关科技成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主要有《科技成果鉴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法》、《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管理的暂行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鉴于目前成果管理法规过多、杂乱,应制订一部综合的《科技成果管理暂行办法》,对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范。

4.2探索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科技成果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不断探索新的科技成果管理模式,积极调整工作内容和转变工作方式,主动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一是转变观念,在观念上创新,要大胆探索,从重视计划的制定向重视市场建设观念转变;将重视管理向重视服务观念转变;将传统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观念转变。

二是转变工作方式,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三是要突出重点,强化国家、部门和地方的集成联动作用。在管理机制上要强调配套、集成、联动,要强调中央和地方的联动、部门间的联动、科研机构间的联动(含高等院校)和市场的联动。

四是转变工作手段,改变以传统的开会、发文为主的管理模式,要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成果网搭建沟通各部门、各地方成果管理机构的平台,加强成果工作信息化管理,加快成果管理信息交流,实现科学互动的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五是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

六是要将成果评价、成果登记、科技奖励、技术市场、科技保密和成果推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将之置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系统中加以分析研究。在科技管理体系中,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贯穿于科技计划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

4.3新时期科技成果管理要定位于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

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活动的主体,三是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科技成果管理要改变过去单纯为科技计划服务的定位,新时期科技成果管理要为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服务。这就要对企业在实现自主创新过程中有关科技成果方面的需求,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然后结合现有条件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

4.4改进和完善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价)

40多年来,我国共制定发布了三部科技成果鉴定办法,与计划经济要求相适应,成果鉴定对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广泛。当前以鉴定为主体的成果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需求,必须要改进和完善科技成果鉴定的管理模式。1999年,中央发布《创新决定》,要求改革完善研究开发成果或产品的鉴定办法。2003年科技部发布《科技评价办法》对于成果鉴定改革提出原则要求。2004年,国务院发布第三批行政审批改革意见,要求改变成果鉴定管理方式,由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指定专门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

现行的科技成果鉴定基本上是谁立题谁组织的原则,这对科技成果鉴定的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应改革现行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建立完善对各种类型科技成果进行评价的体系,并大力培育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科技成果,应逐步采取委托或授权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模式,使科技成果的鉴定工作能最大限度的摆脱人为因素的影响。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促进了我国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 科技成果的增长必然带来市场对科技成果评价的需求更加旺盛。因此,科技成果评价需要在更高层次、更高内涵上下功夫,力求公平公正,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获得科技界和社会的承认。

4.5切实加强科技成果的登记与统计工作

国家科技成果的登记、统计和年报编制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国国情分析、综合国力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登记、统计工作已成为掌握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和进展的主要手段,为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新时期科技成果统计工作要倍加努力,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新发展。科技成果登记工作是成果转化、推广、保密、统计和奖励等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基础。

成果登记范围仅限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不包括自筹资金研发的成果,而恰恰后者的创新性更强,更能反映社会的科技需求,因此自筹资金的成果登记应纳入科技成果的等级范围。现阶段要加强制度建设,把成果登记制度融合到项目管理的环节中,提高科研单位和人员进行成果登记的积极性。

4.6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表现主要是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来实现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还不尽人意,我国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还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建立双边和多边技术协作和转化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有效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激励的机制,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和市场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成功率,切实抓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7进一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管理人员素质

科技成果管理人员承担着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职责,人员素质的高低在科技成果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成果管理人员应具备勇于奉献的精神和任劳任怨的服务意识,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科技成果的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公关能力。要加强对科技成果管理队伍的人才培养及人员素质能力的培训,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的群体素质,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4.8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的信息化建设。

现有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体系在成果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完全被挖掘,现有的信息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在科技成果管理的实践中,信息化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科研立项、计划执行、成果评价、技术转化与产业化,以及科技管理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需要科技成果资源和信息网络的支撑。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化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化环境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要提高科技成果管理水平,尤其是转化的效率,加强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十分重要,应该完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开放和共享。信息网应资料完备并方便使用,不仅可以供科研人员在科研立项前利用这些信息拟定研发方向和协调合作研究事宜,也可以为科技成果的传递、扩散、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和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蔡晓军.国家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的基本定位[J].科技成果纵横,2006(4):14-16.

[2]李超.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现状与改革对策探讨[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 (12):15-18.

[3]张喜梅,张微.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2):58-60.

[4]魏欣亚,张经强.浅议高校科技成果创新管理[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 (11):22-24.

[5]王珠丽.浅谈科技成果管理工作[J]. 海洋技术,2004,23(4):137-139.

[6]苗希春.浅谈新时期青海省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青海科技,2007(6):68-71.

[7]张勇,杨秀娟.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现状调研分析[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6):13-17.

[8]王发银,张晓娜.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3):25-28.

The Status Quo of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Countermeasure in China

ZHANG Wei-binLIL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qingdao266061)

Key words: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achievements authentication;achievements registration;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作者:张伟滨 李 朗

第二篇:电力企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简介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企业新的计划管理平台,分析了其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创新成果;功能;效益

1、选项理由

近年来,随着企业创先步伐的推进,制约输电管理的突出问题日益明显,如:1、系统思维下的输电线路信息化水平仍较低,严重制约数据的积累和应用;2、大量精细的数据收集带给一线人员的是工作量的增加。以上问题如果不通过技术手段来消除,将会使输电管理在创先道路上严重滞后。带着问题干起了数据规范、积累的事,搭建了数据库,后续随着局创先框架“基于风险的生产活动计划模型”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计划管理平台,最终将一个个运维流程、表单,通过输电线路精益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输电运维管理的信息化,将输电生产一线的所有信息进行关联,构建起一线生产部门精细化的计划管理平台,帮助一线班组实现规范的信息采集和精确分析,为线路一线部门的自身管理及其他系统、上级管理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第一手信息支撑;同时,大幅减轻一线班组的数据搬运负担。

2、项目应用的基本原理

该系统是从“一线的生产业务本来应该怎么运作”出发,从执行者的视角构建的一套输电线路运行维护运作框架,系统融合了流程控制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地图数据为基础,对南宁局管辖的线路、杆塔、缺陷数据等动静态信息和资料进行关联存储与管理,同时按照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围绕“风险管控”这一核心价值将主营业务流程串接起来,形成“面向设备”和“面向管理”的两个闭环,实现管理流程闭环与可持续改进闭环。为了方便数据更新的同步性及统一管理,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机制,通过远程数据调用和分级管理模式实现数据中心与输电管理所各班组数据的通讯。

3、方法步骤

3.1指标参数

系统的设计应保证系统整体使用寿命≥3年。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具有抵御网络攻击、病毒侵害的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留有丰富的硬件接口和专家软件功能扩展,具备可扩展性;当线路设施设备资料数据录入操作响应时间<60秒;日常查询、统计和分析的响应时间<5秒(特殊费时计算除外)。

3.2功能介绍

该软件主要包含如下功能:局级基础数据库数据管理功能,实现基础数据以单基杆塔为中心的数据关联存储,通过二维GIS,展示杆塔的分布,并实现人员的跟踪、定位及导航;生产计划管理包含线路巡视、检测、检修、日常消缺、临时工作及特殊维护内容的综合计划;应用智能移动终端的现场填单并实时反馈;杆塔状态检修分析,风险库与作业库管理,工作督办管理,护线员管理,计算与统计报表等功能;通过该系统可实现超高压输电线路面向设备维护闭环管理。

系统主要模块介绍如下:

3.2.1、电子地图。主要是各类地图操作功能,矢量地图和影像数据叠加,并把线路杆塔坐标、缺陷信息落在地图上,使得管理人员可直观全局把握管辖线路的动静态信息及线路通道环境情况。通过智能移动终端GPS定位功能和无线通讯技术,电子地图上可以直观显示户外巡检人员的实时位置。

3.2.2、计划管理。年度巡视和检测计划、年度停电计划、年度非生产性计划、特维计划、周巡视计划、周检测计划、周临时任务计划、周消缺计划、周特殊巡视计划、工作单管理、工作单变更、工作单进度、年度计划情况汇总、年度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该功能模块实现了各类可执行计划的自动制订,综合考虑杆塔巡视、检测、消缺、临时工作、专项工作等内容,同时考虑设备和作业的风险评估结果,实现生产计划的统筹安排和灵活调整,使线路维护更具针对性和安全性。

3.2.3、设备信息管理。实为线路基础数据库,包括设备台账明细、技术手册、图纸资料、运维人员信息、地理信息、运维历史记录、通道清理协议等,并以杆塔号为信息中心和载体,实现上述各类数据相互关联,实现数据的灵活查询、灵活制表。提供线路数据、人员信息、杆塔属性明细和图片的导出/入功能,按需按要求快捷导出;绝缘子风偏计算、杆塔耐雷水平计算、线路绝缘子计算等自动计算模型,减少了相关管理人员的计算工作量;应急联动,包括群防联防和线路故障测距功能,方便管理人员快速定位事件事故发生点及掌握该发生点一定范围人员分布情况,提高响应速度。GPS轨迹导入,解决巡检找路难问题等等。

3.2.4、专项管理。包括了检修方案管理、线路设备检修管理、大修技改管理、设备状态评估、精细化巡视管理、精细化巡检表单管理等功能,比如:设备状态评估模型,可实现多种图形表示,可指导巡检计划的制订,也是线路状态巡视模式的决策依据之一。大修技改管理就包含了供应商管理,比选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资料管理、项目汇总管理、简单定额编制等等。

3.2.5、任务管理。任务管理包括:事件事做模型、合理化建议、纠正与预防措施、任务观察、任务清单、工作督办、我的任务等等。比如:事件事故模型,通过对事件事故分析,找原因,以提升防范能力等;合理化建议:提供一个针对日常工作和作业任务经验交流论坛,好的建议经上级审核可形成指导改进措施等等。

3.2.6、资料库管理。主要是巡检数据库指缺陷库、缺陷库规则管理和检测记录库等,安全生产风险资料、风险与作业,实际是输电管理的各类规章、措施专家库。

3.2.7、人员管理。包括个人信息、班员管辖、护线员管理、护线员管辖塔段、人员信息管理等,这些信息可与地图关联,并可定位到地图上。

3.2.8、审核。对计划及工单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与审核。

4、经济技术效果

4.1社会效益

4.1.1、系统的应用增强了生产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使得过程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核心业务上实现了生产规范化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输电管理在一体化、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中很好的体现出来。

4.1.2、系统从核心业务的角度出发,在全面梳理输电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有效的将作业风险、设备风险、电网风险进行了落地,并均能实现闭环管控的要求,从业务上实现了面向设备的闭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将上级来文、班组建设、任务观察等内容紧密的围绕在设备闭环周围,实现管理闭环,服务于核心业务。

4.1.3、系统经试用后在部门以进行使用,这也是输电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益化转变的重要产物;它的使用使得输电员工对输电管理的认识有了本质的变化,也在使用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精益化变革带来的不同和喜悦;同时,系统作为输电管理的一种信息化工具也使得兄弟单位看到了管理的新方式,并对此产生了兴趣,内心深处知道输电管理就要这个样子。

4.2经济效益

4.2.1、系统的应用最直观的是以往靠人力进行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等工作已基本实现计算机自动统计分析,这样一来,每天就增多1人去现场,能增加巡视杆塔数量4基。一个星期下来可以多走20基,就相当于1辆车1天的工作效率,以南宁局6个班为例,算下来就可以提高6天的工作效率,一个月下来就可以增加到位120基,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4.2.2、系统中电子地图、手持终端、计划管理平台等功能的应用使得输电运维工作运转更加的高效,并能实现统筹、关联,减少了在运维过程中不必要的到位、数据的不对称、数据的不完整等一系列以往存在问题,保证了在线路运维中计划的合理性、数据链的畅通,使得我们及时、准确的处理线路存在的缺陷、隐患,无形中提高了线路可靠性,为公司带来了效益。

作者:覃平

第三篇:试论房产测绘成果的质量管理

【摘要】本文对房产测绘成果的质量管理展开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房产测绘的概况,然后分析了测绘成果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最后提出了完善其面积测绘成果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房地产;面积测绘;质量管理

引言: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房屋建筑面积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物理属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面积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所以如何规避风险已经摆在了每个房产测绘企业的面前。高效的房产测绘流程与健全的成果质量管理,即可以保证各业主的权益,又能够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有序、健康与公平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房产测绘企业管控风险。因此,本文对房产面积测绘成果的质量管理展开了研究。

1、房产面积测绘的概况

1.1房产测绘的定义

房产测绘是现代测绘行业的一个分支,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对房屋的建筑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房屋的建筑面积主要包括套内建筑面积、套内墙体面积以及共有分摊面积几部分。

房产测绘主要是借助测绘仪器、技术以及相应的手段来对房屋、土地和其它房地产的各种自然状况、位置以及权属状况进行测量的专业性测绘。房产测绘的成果,为房地产产籍、征收税费、产权管理、房地产开发及城市规划等提供给可靠的数据保障。

1.2房产测绘特点

房产测绘具有着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分别是法定性、独特性和多样性。

法定性即用于权属登记的房屋建筑面积必须由法定的有测绘资质的房产测绘部门出具方才有效,同样测绘单位也要对其出具成果负有法律责任;独特性是区别于其他测绘行业而言的,房产测绘的内容不单单是对房屋或土地的地物、地貌以及界址进行控制测绘,更多的是对房屋建筑面积的测算,因此可以把房产测绘分为控制测量和项目测绘两大部分;多样性则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房地产测绘具体内容包括定界、定量、定位与定性等方面[1]。

2、测绘结果质量管理的概况

2.1测绘资格

房产测绘单位要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要保证在测绘资质规定的限额内开展房产测绘业务,同时要保证单位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符合测绘资质的管理规定,否则不能从事测绘的工作,即便从事也属于违法行为。

房产测绘工作要保证其合法性,因此,要求相关的部门要对房地产测绘单位及个人进行严格的审查与管理,并且对其测绘的成果进行抽查,如果其中存在违法与违规的测绘行为则要对其进行依法的处理。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测绘市场也具有了市场化的特点,测绘单位在不断增多,为了保证测绘市场的健康与规范发展,国家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门的审核部门,对房地产测绘单位及个人进行有效的管理。

2.2技术标准

在房地产测绘工作开展过程中,测绘单位及个人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以此为依据,其工作才能够具有合法性、标准性与规范性,进而房地测绘行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稳步发展的环境下,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房地产测绘的相关技术也日新月异,各个地方对其技术标准的规定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房产测绘实施细则》等技术规程也相继出台,房产测绘工作也被细化,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2.3仪器、软件

房产测绘成果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仪器和软件的管理,对于前者的管理主要是为仪器建立起使用和养护制度,并且要使其制度逐步完善与规范,同时要加强对测绘仪器的鉴定管理工作,保证未经检测的仪器禁止进入测绘作业;对于后者的管理主要采用成熟的房屋面积测算软件,同时要加强对软件操作技术规程的制定,减少人为失误的发生。

2.4人员、作业

房产面积测绘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人员及其作业,对于测绘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完整的测绘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拥有丰富的测绘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对测绘仪器、软件等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最后,通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后,方可开展工作。

在实际测绘过程中,测绘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外界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测绘作业要根据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测绘时间、测绘方法与测绘仪器等,此时,测绘的结果才能够更加准确,外界环境对其影响也能够降到最低值[2]。

3、房产面积测绘成果质量管理的完善对策

3.1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房产测绘成果质量保障体系对于其工作的开展最为重要,以此为工作实施的依据,才能够保证测绘的质量。测绘单位要完善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测绘的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成果质量检查以及质量奖惩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只有关注测绘成果的质量,将质量作为工作的重要原则,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另外测绘单位所运用的相关软件要符合主管部门的认可要求,在此基础上,其测绘的成果才能够具有完整性、全面性、真实性与准确性。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要求,因此,测绘单位要完善自身的技术保障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

3.2强化质量检查工作

现阶段,我国对于测绘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审查,但此时的审查具有较强的形式性,未能对房屋的实际面积进行测量与计算,导致审查缺乏实质性与彻底性。在此审查的背景下,部分测绘单位存在蒙混过关、弄虚作假的情况,测绘单位未能对自身的测绘结果质量进行关注。因此,房产面积测绘单位要重视测绘结果质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主动的处理,使测绘结果质量逐渐提高。

3.3健全结果公开制度

测绘单位为了保证测绘成果的高质量,可以健全自身的测绘結果公开制度,将测绘成果通过合理的、规范的方式进行公布,使业主对于自身房屋的情况实现及时的、全面的掌握,可以及早消除隐患;同时,公开制度的落实,利于资料使用者的高效运用,利于测绘结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目前笔者单位已经实施测绘成果公示制度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4实施质量配套机制

测绘单位在结束某项测绘工作后,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通过内部检查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保证了问题的及时与有效处理,因此,测绘单位应设置专职质检人员等对测绘结果进行审查监督,在审核后,房地产测绘结果的报告才可以进行移交、归档与公布。

测绘单位为了实现稳步的发展,要实施相应的质量配套机制,例如制定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保证测绘人员工作的规范性、组织性与纪律性,同时也能够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监督与管理,违法的行为将得到惩罚与减少,在此基础上,测绘的服务、质量与结果才能够更加高效,与此同时,测绘单位的管理效果也将更加凸显。

3.5促进沟通交流与学习

测绘结果质量受测绘人员的直接影响,因此,要注重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测绘单位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教育,让其掌握先进的测绘方法、手段与仪器等,进而测绘结果才能够更加准确与合理[3]。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人们十分关注房产面积测绘结果及其质量管理,因此,要不断完善其面积测绘结果的质量管理,保证其测绘结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本文介绍了房地产测绘与测绘质量管理的概况,同时重点阐述了完善其测绘结果质量管理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明文.房产测绘重要性及其质量管理[J].城市地理,2014,18:99-100.

[2]曾宪珪,佀海霞.房地产测绘有关问题探讨[J].江西测绘,2014,02:38-40+45.

[3]高帮胜.浅谈房地产测绘的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61.

作者:苗海亭

上一篇:道路施工论文范文下一篇:安全第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