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式下的国际私法本科教学模式改革

2022-09-11

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在通知中提出了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精神,其中具体措施之一就是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

这一通知的内容紧紧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系列的重要论述,是教育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的精神提出的针对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文件。在这一背景下,整个法学专业都将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而作为“舶来品”的国际私法面临的挑战则更为严峻,同其它部门法学一样,国际私法学的学术研究承担了四大基本任务,分别为国际私法学知识的传播、相关理论的创新、国际私法立法的设计以及其司法运用,而其中国际私法学的学术竞争力直接影响着国际私法学知识的传播模式,由于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法学专业的本科生要在四年时间内学完各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各种实践课程,除此之外还将几个月的实习期排除在外,因此,某一学科是否具有较强的学术竞争力或学术优势将直接影响到该课程学时的安排,而中国国际私法学术研究缺乏足够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一现状导致的直接的结果就是在最近的法学本科课程改革上,许多高校压缩了国际私法的授课课时,甚至许多高校将国际私法从必修课程转为了选修课程,这无疑是极为遗憾的结果。

因此,提升国际私法学的学术影响力是解决现阶段国际私法教学困境最为根本的手段,但相对应的,具有良好学术素质和学术创造力以及旺盛的学术精力的国际私法学者是提升国际私法学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最为重要的保证,而本科教学无疑是学者培养的营养基,高水平的国际私法本科教学将直接影响优秀的法学学子是否选择国际私法为其学术研究的方向,总而言之,国际私法学的学术研究与国际私法本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要提升国际私法本科教学水平与效果,必须从国际私法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私法本科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入手才能根本解决。

2011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国际私法单行法规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从长期以来分散存在于《民法通则》、《合同法》、《继承法》、《票据法》、《海商法》和《民用航空法》等法中的分散式立法模式转变为了以《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为核心、辅之于《合同法》等法律中分散条款或专门篇章的“一点带面”的立法模式,系统化的中国国际私法立法体系正式形成,而长期以来中国国际私法学者着重于立法和法条进行研究的“立法中心主义”也面临着如何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许多学者如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黄进教授、北京大学的何其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杜焕芳副教授等都提出了中国国际私法学术研究转型的问题,强调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国际私法学研究的重点应由“立法中心主义”向“司法中心主义”转变,加强对实践性问题和实践性方法的研究,从而超越仅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初级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在国际私法理论研究范式正在转型的现阶段,要实现国际私法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必须把教学模式从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中心的“讲授型”过渡到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

现阶段我国国际私法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多为对西方国际私法理论和外国法律适用制度的介绍,学生仅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作为应有型法学,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许多国际私法教师提出了各种设想,如问题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这些设想其实都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固有角色,学生成为了主角,负责对自己学习的安排,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或设计者存在,仅在学生学习方向与理论把握出现问题时才予以插手。这些强调由“被动灌输”过渡到“主动吸收”的教学改革设想在学术研究范式转变的现阶段具有了更多转化为事实的土壤,可我们真正进入到高校却发现事实并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能够真正在本科课堂上予以实施的“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并不多,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的现象,究其原因既包括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现有的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的制约、国际私法案例教学资源不足等等,因此,要实现国际私法本科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国际私法学术研究进程一致的目标并适用于我国日益复杂的对外交往形势,必须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扩大国际私法案例收集来源,为课堂案例分析提供更为丰富的本土化国际私法案例。由于国际私法产生于西方国家,许多制度和原理均来源于经典的外国案例,因此在我国的相关教科书中大量存在的是对外国经典案例的解析,中国的国际私法案例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既包括让学生产生了对于国际私法的距离感也包括了在国际私法实务上训练的严重不足,因此,要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大量丰富的中国本土案例尤其是完整系统的涉外案件裁判文书是基础,扩大与司法系统的合作,请经验丰富的实务法官进入课堂或开展相关的学术与文书交流是必要的选择。

突破语言困境,鼓励法学学生积极学习世界通行性语言,使之有能力去研习第一手的国外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为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打好基础。中国国际私法学学者的国际影响力受制于语言的屏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涉外民事争议和诉讼案件的急速增多也对司法实践领域中的复合性人才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鼓励法学本科学生在课外加强外语能力,有助于他们接触国外的国际私法案例,更为直观的理解国际私法的通行理论与学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来学习和运用国际私法,从而为以后成为合格的国际私法实务性人才打好基础。

除以上两个具体措施之外,将“大国际私法体系”中与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等其它法学专业课重叠的内容交由其它专业课程内学习,对于精简授课内容、节约课时也是必要的选择。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在国际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输送大量合格的国际私法实务性人才成为我国国际私法本科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在日益复杂的涉外民事交往形势下和国际私法学术研究的转型阶段实现本科教学模式从“讲授法”向“案例分析法”的转变则是必然的选择。

摘要: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体系正式建立,长期以来以“立法中心说”为学术研究范式的中国国际私法学面临着向以“司法中心说”为核心的多元化研究范式转变,同时,“亚投行”的设立和“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落实也为中国未来的对外民商事交往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培养合格的国际私法实务性人才成为了我国国际私法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在教学模式上由传统的“讲授法”过渡到“案例分析法”则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国际私法,学术研究范式,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案例分析法

参考文献

[1] 何其生.中国国际私法学的危机与变革[J].政法论坛,2018(5).

[2] 杜焕芳.中国国际私法学术之转型:立场、方法与视野[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16(1):94-106.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下一篇:莫扎特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