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

2022-11-07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小学一年级

生理特点: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首先看看家长是不是没有时间管孩子,我们主要从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和孩子相处,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特征:以适应为主,告诉孩子什么是学习。知识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

生理特点:个性差别大,二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沟通: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特征: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

小学三年级

生理特点:

8、9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呵护 和耐心引导,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沟通:孩子普遍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我们要注意并及时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垫定基础。

小学四年级

生理特点: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 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 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

生理特点:出现变声现象,男孩会很明显,变声期经常会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 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沟通: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需要在这一年考取,奥数和英语更是重中之重,开始关注小升初动向。 总述:小学一至五年级,这些年级的特点是学校的学习任务不重,课内内容相对简单。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习一些课 外的课程(比如三一口语,奥数等),为小升初做准备。这些学生每当经过长假,都会在学习上松懈,造成学习状态不好,兴趣不浓,作业不积极主动,一旦临近考试,家长就会就孩子的学习状态比较担心,一般都会给孩子找老师,并且加大上课频率;

小学六年级

生理特点:学生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 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不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 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他们学好的同时,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 年级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和家长都开始在为明年的小升初的择校考试做准备,小升初的考试一般都安排在三至五月份,所以时间非常紧迫,各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 点都不一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面要广,这个时期可以让六年级的学生扩科,同时增加上课频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篇: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矛盾

大学生是国家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选拔出来的佼佼者。成长在知识经济年代的他们已经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及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具备较好的智力素质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各界人士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年走向成人的转变过渡时期,这是一个相当艰巨,充满危险的时期。这个年龄段大学生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处于一个成长迅速、发展变化的“心理断乳期”。有时对各种事物还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当理想与现实发生错位时,便产生了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导致心理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思想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越来越大,致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抑郁和焦虑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据有关部门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41.54%有心理问题,51.54%有偏执倾向,1.5%有轻生念头。16.0%--25.4%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情绪等。大学生心理问题女生比男生严重,农村比城镇严重。心理问题是导致辍学和自杀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休学、退学中心理问题休学、退学分别占64.4%和37.9%。在心理休退学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76.1%和54.8%。此外大学生独生子女已经将近一半,他们的心理障碍尤为严重,其中大部分是由于不能相互理解,心胸狭窄致使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五个心理问题:

一、人际关系敏感。过分追求完美,不能容忍他人不当行为和错误,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存在自卑心理,使自己在公共场所或者异性面前紧张不安,甚至害怕等心理。

二、麻木或者冷漠。遇到挫折就失去信心和勇气,退缩不前。

三、情绪容易失控,经常骂人、打人。

四、环境改变,心理适应障碍。

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思想活跃与辨别能力低的矛盾

思想活跃,好奇求知本来就是青年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当代大学生与解放初期,

六、

七、八十年代及上世纪末的大学生比较有很大不同。现在他们通过上网、录象、书刊报纸,对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甚至男女关系都有许多直观的感觉。接受信息多,知识面广,思想活跃,这是积极的一面,但过多的信息刺激,也往往造成信息消化的不良,甚至“信息污染”,使他们产生盲目的、不健康的心理。当代大学生在接受外界信息和思想影响方面,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①听到批评党政干部不正之风、腐败的多,而了解党员干部先进模范事迹的少;②听到周围不满现实的牢骚多(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大,社会治安差,人们没安全感,官员们腐化、堕落),而了解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少;③听到国外生活富裕的多,而了解资本主义腐朽本质少;④听到鼓吹消费,不择手段赚钱的多,而了解艰苦奋斗传统的少;⑤听到、看到社会上某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多,而了解正确的祖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和鉴别抵制能力少。这样也就造成许多大学生表现出政治上的探求性与观点的偏颇性,思想上的求异性与心理上的叛逆性。要解决思维活跃和辨别能力低的矛盾,从教育的角度应着重:①综合治理,优化教育环境,消除信息污染;②指导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史,了解中国革命,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共产党夺取政权和执政的不容易;③指导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用辨证法的观点去认识社会分析各种问题。

■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是人生中最充满浪漫色彩的阶段,喜欢幻想,他们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憧憬未来,构建理想,充满热情和朝气。如何设计飘渺而又实实在在的未来,他们内心在探询,审视和挣扎着。当代的大学生与父辈相比,虽然多了许多物质的支持与思想行动的自由,但缺少稳定而厚重的精神家园,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青春是一艘没有航标的船,不知驶向何方?

所以他们在遥远的彼岸呼唤理解。他们自我意识觉醒但自我意识水平又不高,常常会出现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

1、他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自我评价偏高,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往往产生矛盾。

2、他们往往立意很高,“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行为水平低不能扎实苦干,意志薄弱,稍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消极自卑,表现出情感的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他们在确定自我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朝气、虎气甚至有几分“狂气”,总想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常常过分的自我炫耀,夸大优点,口出狂言,一遇波折又走极端,失望、忧郁、厌恶现实,厌恶自己或玩世不恭,埋怨父母遗传基因差,形成过分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之间的矛盾。针对以上特点,教育上应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A、以人为镜,从与别人的比较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B、通过生活经历了解自己。C、通过自我反省认识自己。D、通过专家咨询和运用科学心理测验来认识自己。培养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自我控制,自我忍耐,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大学生从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升到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的自我境界。■自我为中心与人际关系的矛盾

大学生自我意识早已“觉醒”,重视自我在群体中的地位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之一。当代大学生处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既有与过去和世界各国相同的共性,又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带来了自我意识强烈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

1、自我意识敏感。即过分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印象,因而导致错位,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及处理人际关系;

2、“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现在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造成他们“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只希望别人关心帮助自己,不懂得关心帮助别人,过份重视自我,强调自我,集体观念淡薄,形成自我意识强烈与集体意识淡薄之间的矛盾;

3、他们要求个人自由,却往往忽视组织纪律,不愿受组织约束;

4、大学生伙伴要求强烈,特别是远离家乡在异地读书,更想寻求伙伴,常常为自己没有知心朋友而苦恼。但是在交友上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或者不善于交友。有的胆小、羞怯,有的自私、嫉妒心重,有的哥们儿义气重和一切向钱看,使友谊庸俗化。研究表明:大

一、大二的学生,他们的择友标准都存在着肤浅性、幼稚性,重感情又易相互猜疑,彼此讲义气,不讲原则。嫉妒心理又常常影响同学关系,他们苦恼又不知原因何在,他们在那遥远的彼岸呼唤我们辅导员“理解”。针对以上特点,建议:A、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促进交往,增进友谊,培养集体意识;B、引导学生克服忌妒心、孤独感,冲出自我的小圈子;C、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念,帮助学生择友甚至交异性朋友,以真诚、尊重、信赖、互助的态度交友,克服单纯的讲义气,重实惠的不良倾向。■大学生恋爱情感中的幼稚、冲动与理智、成熟的矛盾

现在大学校园内讲恋爱已是普遍现象。在这一感情生活中他们时而愉快,时而苦恼,内心充满了矛盾。

首先是择偶的矛盾 。在择偶标准上,大学生受影视、书刊、周围世界的影响,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标准也有个人的特殊感觉。但“感情是什么,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感情既是杀人的利剑又是快乐的天使”。所以在择偶标准上究竟是要“爱我的人”或者是要“我爱的人”飘忽不定,引起内心的许多矛盾。

其次是恋爱过程的愉快与痛苦的矛盾。交往中一旦确定了恋爱关系就行影不离,卿卿我我,感觉愉快。但由于学校里活动较多,有学习任务在身,或其他不确定原因,造成双方也有失约的时候或者因经济开支,或者见解差异等等原因,也会给对方造成较大的不愉快。他甚至会猜忌对方会“变心”,特别见到对方和其他异性同学在一起时,则会产生强烈的嫉妒。甚至个别同学这种嫉妒心理不断膨胀,发展成为忌恨。“爱有多深,恨有多深”,做出一些冲动行为,造成过错,甚至罪过。

其三,偶像与贬低的矛盾

在恋爱初期不能用理性辨证地分析对方,而把对方偶像化,热恋中把对方的缺点都可以

当成优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相互了解,他们往往又会夸大对方的缺点,甚至贬低对方,感情出现裂痕勉强维持,不求天长地久,只求现在拥有,毕业时再各奔西东,有的立即“拜拜”,造成失恋的痛苦。

其四,偷吃禁果尝苦果

恋爱过程中交往甚密,拥抱亲吻频频发生。当强烈的好奇心和感情上的冲动构成合力时,十分脆弱的理智防线可能会被冲跨,于是偷吃“禁果”,以至于使女方受孕,堕胎,身心俱损。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常常发生矛盾。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

1、对学生进行婚姻恋爱的教育,把情感教育和责任教育结合起来。爱对方就要对对方付出,对对方有责任才是“真爱”;

2、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性活动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伦理的(道德规范)三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性爱”。人类的性活动是人自身可以控制,没有情爱的性爱是低级的动物性的;

3、多个别关心,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由于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带来的不安、焦虑等问题;

4、多组织健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男女生正常交往。学会爱的艺术,爱的责任。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情未了像春风悄悄来临/爱无言像雪花飘飘飞去/彼此距离把真情埋在心里/爱的故事才这样美丽。

第三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问题上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情绪,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的面对并且合理的调节自己的心里状态,以面对即将到来并且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在探讨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状态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以下一些词汇的含义,何谓“心理状态”以及我们对所谓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定义的。了解了这些名词的含义才能把我们探讨的题目据续下去。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心理状态犹如心理活动的背景,心理状态的不同,可能使心理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过度阶段。

如此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些名词的含义后那么把我们探讨的题目继续下去。

在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个人和集体的竞争越演越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不停积累与爆发性的突破,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压力的时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善变。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之一,还处于校园年代的大学生们正介于纯洁的校园和复杂的社会之间,一方面自身的意识还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踏入社会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紧迫,这就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理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即庆幸与自己处于校园而不必面对社会的复杂从而继续挥洒自由美丽的青春,又憧憬于在面对社会的大潮时对自身的冲刷和洗练。因此由于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语言。我们来分析几种常见面对就业时的心理状态状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调查

在各种各样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心理学状态调查中发现应届毕业生心理状况堪忧,焦虑、抑郁的情绪发生大都高于常规,其中女生心理状态波动高于男生,群体中超过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

这说明应届毕业生抑郁、焦虑水平较高,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并适当地对其进行调适。抑郁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表现为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持续时间较长。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 ,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 。这两种情绪是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负面情绪。

除了以上我在网上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节选出使用问卷法对河南两所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抑郁和焦虑水平的调查以外,另外结合我所在的江苏省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的班级对外出打工的同学对毕业后的就业以及打工钱的心理状态的调查以及我个人面对“打工”、“就业”问题上的看法,我认为大学生在开始面对就业这个未知而陌生的领域时存在一定的恐惧情绪,这算是一种比较正常而轻微的情绪,当进入工作以后这种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的减弱直至消失。另外我的同学们对打工和就业工作在心理上存在错误的认识,以为闲暇时的的打工与毕业以后面对的就业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这种认知上的错误会导致在就业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误差并且有可能因此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由以上两则例子的调查情况并结合查阅书籍、资料等大量资料我总结出以上几种心理

状态的成因及其对策。

(二)成因

大学生就业形势供大于求是引发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固有培养模式,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差,大学生要融入社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吃“公家饭”的就业整理提供观念,使人才市场需求与大学生择业需求形成强烈反差,更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容易引发学生抑郁、焦虑情绪。

心理误差成因大学生闲暇时的打工与未来的就业毕竟是有区别的,打工充其量是一种社会实践而且往往与就业以后的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区别大多是服务员或者货柜人员等等,因此在面对就业时虽然相对的有优势,但也不可避免会产生迷茫不适应等心理状态。

(三)对策

就业抑郁、焦虑以及就业的心理误差,轻者可以使人产生压力,警觉后自己积极行动,主动面对现实。但是严重的会使人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容易造成生理失常或各种神经症,因此要有效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具体要做到: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大学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了解职业要求,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才能顺利工作,堵上抑郁、焦虑和心理误差的源头。帮助大学生学会理性决策。在就业决策过程中,大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对不同选择方案的评估。我认为,采用以下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选定最优就业方案。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此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在求职过程中因患得患失而产生的抑郁、焦虑和心理误差。

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理性情绪方法消除就业焦虑。运用理性情绪方法来减缓和消除就业焦虑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找出使自己产生异常紧张情绪的诱发原因。( 2)分析自己对它的解释、评价和看法。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紧张情绪之间的关系。(3)扩展自己的思维视角,与不合理信念进行思想上的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

抛却心理学这个沉重的题目,从我个人的角度上看,每个人在面对即将毕业的就业压力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以上所说的不良反应包括焦虑等等,关键就是调节自己的心态,以及你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喝了我调制的心灵鸡汤,做好自己心理上的准备,那么下一步信心百倍的面对阳光灿烂的未来吧!

(四)总结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题目,我在本篇文章中的探讨仅仅是是其中的极少一部分,但是当我在撰写文章时发现仅仅只是者极少的一部分也反映出了现实中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问题的沉重与复杂,但限于我的学识的有限不能深入的探讨这些问题,也只能止步于此,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帮助,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正。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心理状态的定义。

2、 河南两所大学应届毕业生抑郁和焦虑指数的调查。

第四篇:女大学生美容心理状态与饮食行为的调查

探讨女大学生的美容心理状态与饮食行为现况及美容心理状态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周正猷编制的“美容心理状态自评量表”与自制的饮食行为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某医专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365名女大学生自我整体容貌平均评分为7.2±1.5分,29.3%为美容心理状态阳性,21.4%有一般体象心理问题,7.4%存在心理障碍。女大学生与整形美容受术者一般体像心理问题、体象障碍、心理障碍及总体美容心理状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饮食行为平均得分为16.4±2.6分,20.3%饮食行为得分<15分,仅4.4%饮食行为得分≥21分。自我整体容貌评价与美容心理状态,美容心理状态与饮食行为间存在相关。结论 女大学生的饮食行为较差,少数女大学生存在美容心理问题,应对之展开综合健康教育。

【关键词】 美容心理;饮食行为;女大学生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人体自身完美、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人们对自身躯体的关注程度日益增高,整形、美容、减肥等需求越来越多。有些人对美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对于女大学生的美容心理状态现况,美容心理状态与营养饮食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我校女大学生进行美容心理状态与饮食行为调查,为指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美容态度和健康的饮食行为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女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65名在校女大学生,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负责现场发放、回收调查问卷,调查前对被调查者进行指导说明但不诱导,要求被调查者独自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3部分。①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联系电话、自我整体容貌评分(从美到丑共10分法打分)等。②心理状态:采用周正猷编制的“美容心理状态自评量表”[ ],由4个分量表反映调查对象的美容心理状态,分别为一般体象心理问题、体象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是各种神经症)及神经系统和精神问题。每个分量表包括5个单项因子,每个项目按0~3级评分,分别计算分量表Ⅰ、Ⅱ、Ⅲ、Ⅳ得分与4个分量表总得分。分量表单项最高为3分或分量表总分≥6分,即为阳性;分量表总分≥10分,或单项因子有2项满3分,为中度;分量表总分≥12分或单因子有3项满3分,为重度。Ⅰ量表阳性;或分量表均阴性,总分≥10分;可诊断一般体象心理问题。Ⅰ、Ⅱ量表阳性揭示体象心理障碍。Ⅲ量表阳性:若Ⅰ、Ⅱ量表阴性揭示被试者有与体象无关的心理障碍或偏执状态可能;若Ⅱ量表阳性或Ⅰ量表中度阳性提示体象与心理障碍并存。Ⅳ量表阳性说明有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可能伴发体象障碍症状。③饮食行为:采用具有较好信度(克朗巴哈α系数为0.61)和效度(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0.7%)的自编问卷,主要涉及饮食规律性、食物选择、早餐选择及吃零食与夜宵等。按问题答案等级由高到低分别赋予3分、2分、1分、0分或2分、1分、0分。将问题得分相加,即为被调查者的饮食行为得分。饮食行为最高得分为25分,最低分为0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日常饮食行为越好。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除标明用PEMS3.1统计软件进行的分析外,其余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8~23岁,平均(22.0±1.0)岁。自我整体容貌评分为3~10分,平均(7.2±1.5)分。

2.2 女大学生的美容心理状态 调查对象的美容心理状态分量表总分平均为(7.1±5.5)分,各分量表得分情况见表1。70.7%的调查对象美容心理状态呈阴性(各分量表为阴性且总分

<10);29.3%的调查对象美容心理状态呈阳性,其中有3名女大学生一般体象心理问题、体象障碍、心理障碍及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问题均为阳性,少数女大学生合并有其中三项或两项,单项阳性的主要是一般体象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29名女大学生Ⅰ量表得分≥6分,同时分量表均阴性,但总分≥10分的有49名女大学生,21.4%(78名)调查对象有一般体象心理问题(包括“分量表均阴性,但总分≥10分”的49名一般体象心理问题者),在34例Ⅲ量表阳性者中,有27例Ⅱ量表阴性,表明7.4%的女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与黄建琼[2]等调查的70例整形美容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分量表分值与总量表分值比较,结果显示:Ⅳ量表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量表及总量表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女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情况调查对象的饮食行为得分在8~22分之间,平均得分为16.4±2.6,20.3%的女大学生饮食行为得分<15分,仅有4.4%的女大学生饮食行为得分≥21分。

2.4 女大学生美容心理状态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对365名女大学生的自我整体容貌评分、美容心理状态及饮食行为得分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自我整体容貌评价与饮食行为之间无相关性(P=0.488);自我整体容貌评价与美容心理状态存在相关性(r=-0.354,p<0.001);美容心理状态与饮食行为间存在相关性(r=-0.180,p=0.001)。3 讨论

3.1 女大学生美容心理状态并不乐观结果显示,70.7%能正确评价自我体象,对客观体象有正确的审美态度、科学的审美观念,有通常人们能够理解的求美动机和行为。21.4%的调查对象存在一般体象心理问题,少部分甚至表现为体象障碍。因此,对女大学生进行美容心理咨询和美学指导很有必要,针对她们的美容心理状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美容心理教育和专业指导,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学意识,端正对自己的体象认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美容方法或方式。9.3%的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是各种神经症)。因此,在女大学生中开展美容心理的疏导与支持很有必要。

3.2 女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总体表现较差仅4.4%的调查对象饮食行为得分≥21分,大部分女大学生的饮食行为处于不良状态。这主要是受以瘦为美观念的影响,对苗条体形的偏好,引发对节食及减肥的过度关注。女大学生希望体态苗条,脂肪少,想方设法控制饮食或使用减肥药以获得苗条的身材。盲目减肥于健康不利,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有意控制饮食可能出现进食障碍。因此,对她们进行营养知识的宣教与普及非常必要,将营养教育纳入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对在校学生进行营养教育,使其掌握正确的营养知识,树立正确的营养态度,从而改变其饮食行为[3,4]。

3.3 美容心理状态与饮食行为相关调查对象的自我整体容貌评价与美容心理状态及美容心理状态与饮食行为间存在相关性。自我整体容貌评价越高,美容心理状态得分越低,即对自己整体容貌越自信,美容心理状态就越好;饮食行为得分越高,美容心理状态得分越低,即饮食行为越健康,美容心理状态就越好。

心理美容是生理美容的重要前提[5]。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关注自己的美丽要适度,不要受不当的审美观的影响,要有健康的美容心理,要正视自己的容貌。我们达到“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代健康要求,就要有综合的健康特质,通过综合的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饮食行为等。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人群,对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快,记忆力好,易于接受各种健康教育。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综合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第五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心理状态探析及自我调整论文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竟争压力的日趋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在校大学生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问题时,表现出巨大的就业焦虑感和压力感。针对于这一现象,作者结合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将大学生在毕业前普遍已经形成的不良就业认知,错误就业观念和彷徨不定的就业对策予以剖析,并提出自我调试的建议,旨在能够对大学生从容择业,顺利就业有所帮助。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自我调整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570万,2009年突破了610万,2010年6月达到630余万人。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供求关系的偏离值却越来越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大于一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这对于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而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应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才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

一、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观念

(一)选择单位只注重经济待遇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标准中,往往把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放在第一位,过分注重这些经济条件。作为工作与事业的物质基础本来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把工作单位的好坏标准只限定在工资的高低上去显然是一个误区。选择一个单位或行业是否理想,应当综合考虑:首先看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是否对自己事业的成功有所帮助,是否可将自己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紧密联系起来,要放开眼界,改变观念,不要被眼前的一点点实惠所迷惑。

(二)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很多同学认为择业时,一定要选择规模最大的一些公司与企业,认为它们经营失利或倒闭的可能性小。其实,在选择时应当着重去看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观念与综合实力,同时也应该看到与自己专业的关系。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客观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三)认为没有“后门”,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业

一些大学生受到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好的职业与部门只是吸收一些关系户,如果家里、亲戚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很难攀其高门。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氛围中,各地均引进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它是人与人之间综合能力与敬业精神的竞争,而不是“关系”的竞争。只要自己有才华,爱岗又敬业,理想的职业一定能很快找到。相反,那些想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找一个好职业的人,是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四)一定要去大都市工作

有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工作首选应该是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美如花园、比较发达的大都市,在那里才会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试想,大家全选择在上海工作,而我国拥有那么多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其他地方谁去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处处需要我们大学生去献身祖国,服务人民,每个地方均衡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择业时不能一窝蜂地向一个方向涌,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同时也要考虑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由于自赏,过分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特殊就业群体,社会需要大学生,特别是在学校表现较为优秀的大学生。一些认为自己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的大学生认为一定会有最理想的职业或单位找上门来,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要通过双向选择这一中间环节,没有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推销与自荐,坐以等待良好时机,这样往往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客观评价自我,顺应现行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积极参与选择与被选择,为自己的求职择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大学生就业前心理障碍及其调整

(一)大学生面对就业常常会出现以下心理障碍

就业忧患和恐惧心理。就业忧患是由于大学生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主观条件的矛盾而产生的体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简单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应付社会,面临选择职业,大学生一方面渴望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选择过程中患得患失,在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恐惧、焦虑、有的学生甚至害怕参与就业,表现出择业恐惧心理。

就业盲从和冲动心理。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的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此在就业时产生了随大溜儿的盲从心理。有些学生择业时表现出极端化,心理受多重择业因素困扰,面对现实处境缺乏应有冷静、自控能力、表现出心情急躁、盲目攀比,满腹牢骚。

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学习成绩好的对自己就业条件评价过高,所以对择业有自负、挑剔的心理;而成绩平平或差点对自我就业条件评价则不高或过低,择业信心不足,对自身条件缺乏信心,内心十分焦虑,不敢主动出击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采取被动的态度。

思维定势和求稳求全心理。有的学生由于对所学的专业存在思维定式,他们用过去职业门类的老观念,凭借已有定势思考问题,找工作也一定要专业对口,结果失去很多机会,也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求稳求全,不敢冒风险,考虑到职业选择对未来人生和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择业时顾虑重重,思前想后,求稳求全也会表现出“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果断性。

(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心态调整

正视现实。就业难是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态度,敢于承认和面对现实,这是成功就业的前提。逃避现实只会让自己就业的道路越走越窄。

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面对招聘单位,大学生既不要自视过高也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培养自信心。不要因为被一两个招聘单位拒绝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广阔的职场中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业不一定会一步到位,从小事做起也有成大事的可能,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培养竞争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实际上为毕业生提供了公开、平等参与竞争的环境和机会。对于即将毕业或已经开始择职谋业的大学生,必须强化意识,崇尚竞争,敢于竞争。

培养坚强的意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顽强意识,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们也应该面对挫折不气馁。

一般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的心理调适,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在短期内弱化、或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问题、从容择业、顺利就业。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

(一)升学与就业,如何选择

对于毕业后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这个问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进行深入的思考。继续升学的优点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毕业后直接选择升学相对于就业后在去升学,会容易许多。而选择就业,可以立即获得收入和工作经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在做出选择时,还要考虑到自身的学习动机问题,学习目标问题,学习兴趣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在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了解自身性格、兴趣、专业以及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优势之后,再去选择,就会比较清楚了。

(二)自主创业,是否适合

对于毕业后想要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问题、场地问题、管理能力问题、经营能力问题和社会经验等问题是阻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大学生一定要理性认识自主创业。创业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是鼓动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更不是放弃专业所学去创业,而是通过了解创业政策,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成功者的创业经验,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素质,达到“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目的。走出校门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就有可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此增加创业成功的筹码,拓宽就业途径。所以是否选择自主创业,还要看时机和自身的内外部条件是否适合,再去作出决断。

参考文献

[1]张振笋.职业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9).

[2]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EB/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5).

[5]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上一篇:对校学生会发展的思考下一篇:大学新生辩论赛策划书